达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595477379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达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达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达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达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达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达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达州外国语学校高2023级二年级上期11月半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墳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历朝历代无不强调以

2、农立国,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组织、推动。跟前代相比,宋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宋代农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 唐代农书不到30部,包括唐代在内的此前历代农书总计也只有70余种。有宋一代农书,总计九大类255种。这一数量不仅雄视前代,与后代相比亦不逊色:是元代农书的5.9倍,与明、清农书大体相若。 此外,宋代农学的成就还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涌现出多个“世界第一”,如第一部水稻专著禾谱、第一部柑橘分类学专著橘录、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等。更为重要的是,宋以前所论主要是北方旱地农业技术,宋代则首次对当时高度成熟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进行了论述。因此,到了宋代,传统农学始可称全面总结、

3、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宋代代表性著作,陈勇的农书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如其所叙述的水稻栽培技术,包括育秧技术、大田管理技术两大类别,以及种、管、收三大环节,复杂的技术程序及精耕细作程度已臻古代社会之极,故直到明清而不能易。所叙土壤改良方法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工程改良、生物改良、耕作改良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把施肥以改良土壤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书中对火粪、沤粪、堆粪、草粪四类肥料的制法和用途详加论述,把传统肥料科学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由此,宋代绝大部分地区农田再也无须像汉唐时期那样休耕了。 先秦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天、地、人各有其规律:“有天道

4、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天、地、人)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吕氏春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农业“三才学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为传统农学奠定了哲学基础。汉代铁制农具和牛耕基本普及,形成了以区种法为代表的精耕细作农业传统,“三才理论进一步深化,强调“凡耕之本,在于趣(通趋)时,和土,务粪泽”。这一思想后为齐民要术继承吸收,并提炼为“顺天时,量地利的新表述,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 宋代传统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新的生产实践推动下,“三才”理论获得了产生以来最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天时、地利因素中更加重视地利,更深刻地

5、认识到在农业生产中主动改变自然条件的重要性。陈勇在农书中一反传统,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加以论述越是远古,农业越是“靠天吃饭”,当然重天时甚于地利。宋人则多有与山争地(修筑梯田等)、与水争田(围湖、围海造田等)之举,“天时不如地利”自为理之必然。二是认识到天时、地利因素是通过构成一个统一体即自然环境条件而影响农业发展的,故陈勇农书虽承前代分论“地势之宜天时之宜”,但全书更常将天时、地利统一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天地时利之宜”。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由先秦秦汉“趣时适地”、南北朝“顺天时,量地利进入“盗天地之时利”的新阶段,赋予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更高的主体性地位。这就是“人定胜天一词在南

6、宋中期开始出现的原因。总之,宋代农学强调由消极适应、顺应自然环境条件变为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这是中国农学发展史上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之一。 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朝政府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北宋真宗皇帝“雕印四时纂要齐民要术付诸道劝农司,以勖民务”,南宋高宗皇帝“颁诸农书于郡邑。对地方官员来说,“农桑垦殖、野无旷土、水利兴修”是其考课的主要内容,他们自然积极劝农,这正是宋朝劝农文勃兴的原因。宋代劝农文并非只是劝勉鼓励民众努力耕种,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更是主要内容。宋朝统治者大开文治之风,学校教育日益推广,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大幅提升。许多读书人不能进入官僚队伍,就成为且耕且读的乡居

7、知识分子。普通农家子弟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群众在劳作中能够更好总结、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其中有些人还将实践中的所思所得撰写成书,推动了宋代农学发展。宋代士人敢于言事、任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屡有变法之举。要变法以富国强兵,自不能因循守旧,秉此心而为学术,有利于提高创新意识:从哲学看,宋代创立新儒学,学派林立而各具创见;从文学看,宋词堪称一座巍巍丰碑,宋诗以文为诗、以俗为雅,是唐诗之外的璀璨明珠;从科学看,宋代在诸多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因此,宋人在研究农学时能够以创新为应有之义,如曾安止撰写禾谱是因为“未有能集之者”,韩彦直撰写橘谱是因为“独未有谱

8、橘者”,很多农学成果都是作者有意识创新的产物。 综上所述,宋代农学是中国农学集大成、开新统的重要发展阶段,它所阐述的思想、技术、经验对于今天发展生态农业仍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学:集大成以开新统)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以前的农学著作内容主要是关于北方旱地农业技术方面的,到了宋代,其内容主要和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相关。 B.宋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系统、全面的土壤改良方法,能够恢复、保持地力,因而很多农田没有必要执行休耕制度。 C.我国的先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天、地、人各有其规律,并且意识到了天、地、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自的重要作用。 D.宋代

9、农学是我国农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与前代相比,它在农书数量、技术创新、农业思想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代时,水稻栽培技术程序和精耕细作程度已经到达我国古代社会的顶峰,明清时期依然沿用了宋代的这些做法。 B.在新的生产实践推动下,宋代时“三才理论获得了产生以来最重大的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能够推动理论的发展。 C.在宋代,哲学、文学、科学的发展成就斐然、交相辉映,宋代农学正是在多学科的共同推动下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品。 D.文章首先总写宋代农学的成就,然后从多个方面进行分写,最后进行总结,指出宋代农学的现实价值,思路清晰。 下列做法,符合文章第五

10、段所论述的宋人农业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宋真宗景德三年,朝廷开始增设“劝农使”,负责劝课农桑、帮助农业发展,一般由州府长官兼任。 B.宋神宗熙宁三年到熙宁九年的七年时间里,全国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工程,受益田地多达三十万顷。 C.宋朝政府重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各地官员和热心农业的士人编纂农业科技书籍。 D.宋朝政府通过颁布减税政策、保护耕牛等相关法令来鼓励和保障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性。 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多个数据,请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5.中央领导人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文章第六段阐述了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原

11、因,请据此谈谈应该如何建设农业强国。(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睡二指 王愿坚 1935年,镇蛟岭突起的峰峦、茂密的树林。一支不大的部队正沿着这丛林中的小路急匆匆地走着。这是个奇怪的行军行列:从队首到队尾扯着一条绳子,战士们一个个紧抓住绳子,脚步踉跄地往前赶。 这便是他所指挥的那支红军游击队。 这天,秘密交通送来了上级的命令:要他们立即动身赶到武功山区,和大队会合,共同进行一次大的战斗。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必须在五天内到达!但是,他们一离开根据地,就被敌人盯上了。敌人调动了沿途的军队和民团,前堵后追,紧紧地咬住不放。为了保存

12、力量,如期到达指定地点,和敌人纠缠是不行的,他们只得钻进山林,兼程前进。 除了战斗就是赶路,日夜不停地赶路。谁负伤了,背起;谁脚上打泡了,扶起。衣服被划破了,一条条一片片地挂在身上,有的已经围上芭蕉叶子遮体了。煮饭的时间是没有的,战士们一边走着一边从粮袋里抓出把生米,再随手捋把嫩树叶子,一道塞进嘴里。但是,最难耐的还是困倦。一连三四个日夜没有合眼,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东摇西摆地走;稍微一停步,队伍里就响起了鼾声。 人们多么需要睡一觉啊! 第四天上,他弄来了一些树皮搓成了一条长绳,人们抓着绳子走着闭一会儿眼睛。这也好不了许多:这一个,好像故意似的,身子一趔趄,一头撞到树干

13、上,然后蓦地惊醒过来,揉着肿起的脑袋追上了队伍;那一个脸被树枝划破了;又一个脚被山石碰伤了管它呢,总可以多少睡一会儿了。 疲困强烈地袭击着整个队伍。 副支队长任丕祥吃力地扶住一棵小杉树,焦躁地喊道:“老范,给我半个班吧!我去给大家争取点时间睡一睡!” “不!他和任丕祥一样焦躁。为了睡觉而打仗,这不成;而且前面还有七八十里路。“要不,就让大家稍微打个盹,只睡睡二指就行”任丕祥的话越说越低。眼睛合上了,扶着树干的手松开了,腿像被抽掉了骨头,身子沿着树干慢慢地滑下来,蓦地,咕咚一声载倒在地上,口里还在喃喃地说着:“稍微二指在他摔倒的时候,脸被石尖扎破了,殷红的血一滴滴地落到草梢上。但他丝毫也没有发觉

14、。他睡得那么香,长长地打着鼾,脸上泛起满足的笑容。 他弯下身,把任丕祥的身体放平了些,把他脸上的血水擦了擦。他的心一阵紧缩:任丕祥是整个支队中数得着的硬汉子,他都撑不住了,那就在这一刹那,他大声地喊道:“休息!” 说出这两个字时,他的心情是万分复杂的。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到来?这每一分钟的睡眠是要用同志们的血来换哪!他应该为这一百多人,为明天的战斗负责,可是 看看大家都睡好了以后,他从一个战士的枪上抽出了一根枪探条,来到了一个高高的山包上,把探条笔直地插进土里。一条细细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面上。他伸出两个指头按住地面,在阴影转移的方向二指远处画上了一条细线。凭经验,这是半个多钟头。 “等影子走到这

15、里,我一定得叫醒他们!他暗暗下了决心。然后又警惕地向远处眺望了一下,山路上空荡荡的,看来敌人还远。 只到这时,他才觉得眼皮是那么沉重。 “就是困死也不能睡着了呀!”他找来了一节竹筒,接了一筒泉水,含上口水,朝天一喷,冷水像小雨似的洒下来,人清醒些了。可是喷了几次以后,这办法失去了效验。于是他又找来了两棵草棍儿,把眼皮撑起来,这样眼皮是不会垂下来了,可是过了不久,眼前又变得云遮雾罩了。 就在这时,眼前一簇黑点在晃动起来,他蓦地一惊,揉了揉眼睛,这才看清在他目力所及的远处出现了一群人的影子。回头望了望那根枪探条,影子距离他画的线还有一指多。 “狗东西。来得这样快!他咒骂着,一面端起竹筒,撩起水湿着眼睛,一面向睡觉的同志们跑去。 似乎在他一生中没有比叫醒这些同志们更困难的事了。怎么叫也叫不应。他刚把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