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ligh****329 文档编号:595476106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800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农业有了初步发展,社会出现分化的端倪,开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进程,正是

2、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保障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6000多年前,社会明显分化,开始出现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的墓葬,中华文明加速发展。5000多年前,出现了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权贵阶层的大墓,社会分化显著,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华文明从此进入古国文明阶段。4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开始进入夏王朝时期,中华文明也从此进入以王朝为引领的文明一体化的王朝文明阶段。夏朝之后的商朝,逐渐建立起王朝内部的各种政治和礼仪制度,通过出土的青铜器具、甲骨文字以及后世的文献典籍,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制度。周朝在取代商朝之后,通过封邦建国的方式,将血缘纽带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确立“周天子”对各诸侯的“宗主”地位,实现

3、了前所未有的对京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理念开始确立,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这个文化认同,成为保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强大精神力量。秦并六国后,不但形成了一个地域更加辽阔的庞大国家,而且建立起一整套维护这个庞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标志着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开始,并由两汉所继承和发展。大一统保障着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坚不可摧。公元3-6世纪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时期形成融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民族的大一统,这已经超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也在民族大融合中得

4、到新的发展,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文化认同达到新的高度。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在大一统中得到持续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还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说明。比如,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这说明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的文字,其发展历程清晰连贯。又如,浩若烟海、绵延不断的典籍文献,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诸如仁民爱物、天人合一、一诺千金等道德信条,古人今人都深受其益。这些都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遇了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今

5、天的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度蒙尘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实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一脉相承。(摘编自方志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材料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能够提供物质建设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秉持和发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天下为公”“富而后教”的施政理念同频共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的世界观千年辉映。今天,无数珍贵的文物向世人诉说着

6、中华文明在物质建设层面的连续性。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今天或出土或传世的各类与土地相关的文物,如反映汉代土地交易的南阳铅质“买地券”,反映北朝均田制的敦煌西魏大统十三年残卷,反映唐代土地交易的敦煌田契,以及宋以后推广到全国各地的鱼鳞图册等等,无不印证着历代王朝和劳动人民对土地的高度重视与精细化管理,一些抑富济贫的思想观念也能够从中体现出来。建筑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构成了人们的主要生活环境,是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如果说举世闻名的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赵县安济桥、隋唐大明宫遗址、明清故宫、苏州园林等,如同中华物质文明史上的明珠一样璀璨,那么古建筑所共同追求的序列层次美、结构精

7、巧美、造型意境美等等,就连成了一条贯穿中华物质文明史的金丝,其中所蕴含的深沉高迈、礼乐相济、自然和谐等物质文化内涵,更是中华物质文明连续性的精髓所在。中华物质文明的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土地和建筑上,也更多体现在日常细节上。以中国古代的茶具为例,古人的饮茶风气从唐代开始盛行,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饮茶,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唐代茶文物,既有“邢白越青”的精美茶具,也有长沙窑十分“接地气”的“茶”碗。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人们不分地域、贫富、男女、老少,均能共享茶香、吸取天地精华,小小一盏茶中充分浸润着中华文明的物质智慧。面向未来,在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

8、发展路径日益清晰,物质建设将更上层楼,成为我们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想要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获得充分的物质建设启发,就要做好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使中国经验体系化、理论化,能够真正指导当代和未来的实践。从“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朴素观念到“裕民以政”的理论探索,能够看到物质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观点日渐成型;从“兼爱尚同”“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到“民胞物与”的哲学思考,能够看到物质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日臻完善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散而不乱、主线突出,既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中断的古老密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

9、代法宝。(摘编自刘礼堂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连续性)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保障;确立大一统理念,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具有促进作用。B.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空前的磨难,中华文明曾经遭遇到难以延续的严重危机。今天,中华文明重新焕发了生机。C.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富而后教”“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等思想,都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催生的重要理念。D. 从古代建筑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建筑审美的共同追求,以及中华文明中深沉高迈、礼乐相济、自然和谐等物质文化内涵。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0、 )A. 中华文明有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其经历了原始文明、古国文明和王朝文明等阶段。B. 民族大融合让中华文明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让中华文明在大一统中得到持续发展。C. 从今天出土或传世的各类与土地相关的文物可以看出,各个朝代都有土地买卖制度。D. 只要发扬中华文明中的传统物质建设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早日得到实现。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自夏、商、周以下至清朝,政治实体衔接有序,均未因外力打击而中断,后一个朝代都自称是前一个朝代的继承者。B. 中华文明对外开放、兼收并蓄,丝绸之路的开辟、外来作物的引进、佛教的东传、郑和下西

11、洋、西学东渐等,充分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精华。C.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提出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华文化传统。D. 中国史官制度源于商朝,周朝与各诸侯国已有“国史”撰述,各种体裁的史书,贯通古今,代代传承、世世研习,使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从未中断。4. 请结合材料内容,分别解释材料一中“大一统”和材料二中“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在文中的含义。5. 两则材料都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论述对象,论述的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分析。【答案】1. C 2. B 3. B 4. “大一统”不仅指的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指的是国家在政治上的整齐划一,

12、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上的高度集中。“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指的是从唐代开始盛行的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不分地域、贫贱等,皆饮茶的饮茶风气。 5. 材料一旨在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为什么中华文明有连续性,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大一统理念确立,大一统历史的开始、继承和发展,从汉字的发展历程和绵延不断的典籍文献的和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华文明从古代到现代的一脉相承的角度证明。材料二旨在谈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给予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它能够提供物质建设的智慧,即要做好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都是现代物质文明和

13、精神文明催生的重要理念”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富而后教”“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等都是古代传统思想。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经历了原始文明”错,“5000多年前,出现了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权贵阶层的大墓,社会分化显著,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华文明从此进入古国文明阶段”,文中并没有“原始文明”的说法。C.“各个朝代都有土地买卖制度”错误,文中只是列举了两个朝代。D.“只要就”说法太绝对。材料二是说“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散而不乱、主线突出,既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中断的古老密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法宝”。故选B。【

14、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B.证明的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他三项都是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秦并六国后,不但形成了一个地域更加辽阔的庞大国家,而且建立起一整套维护这个庞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标志着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开始”可知,“大一统”不仅指的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指的是国家在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上的高度集中。结合“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人们不分地域、贫富、男女、老少,均能共享茶香、吸取天地精华,小小一盏茶中充分浸

15、润着中华文明的物质智慧”可知,“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指的是从唐代开始盛行的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不分地域、贫贱等,皆饮茶的饮茶风气。【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材料一旨在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为什么中华文明有连续性,第一段“8000多年前”“6000多年前”“5000多年前”“4000多年前”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周朝在取代商朝之后,通过封邦建国的方式,将血缘纽带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确立周天子对各诸侯的宗主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京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理念开始确立,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从大一统理

16、念确立,第二段“秦并六国后,不但形成了一个地域更加辽阔的庞大国家,而且建立起一整套维护这个庞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标志着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开始,并由两汉所继承和发展”大一统历史的开始、继承和发展,第三段“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其发展历程清晰连贯浩若烟海、绵延不断的典籍文献,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第四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一脉相承”从汉字的发展历程和绵延不断的典籍文献的和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华文明从古代到现代的一脉相承的角度证明。材料二旨在谈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给予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能够提供物质建设的智慧”“想要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获得充分的物质建设启发,就要做好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