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认识地球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上传人:梦** 文档编号:595375437 上传时间:2024-11-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7.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认识地球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认识地球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认识地球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认识地球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认识地球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认识地球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认识地球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和意义地球仪设计说明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等方法组织教学。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采用角色扮演、资料分析等方法,完成课标要求。2.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后,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验验证,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采用数据类比的方法,感受地球的大小。3.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最后分类梳理、总结。4.地球仪部分,采用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模型组织教学,学生通过评价、修改自己制作的地球仪,手脑并用,了解地球仪上的点

2、和线、特点、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将地理知识内化,提升地理实践力。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地协调观)2.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区域认知)3.使用表面积、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等数据及类比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综合思维)4.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人地协调观)5.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人地协调观)6.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

3、球仪模型。(地理实践力)7.在地球仪上识别地轴、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区域认知)重点难点重点:1.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2.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3.制作地球仪模型。难点: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资料收集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在浩渺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她披着蓝色的面纱,承载着无数生灵,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她就是地球。她在太空中怎样遨游?她怎样

4、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她为什么能承载生命的生存和繁衍?人类怎样认识和改变着她?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地球吧!用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教师:展示太阳系行星运行的动画视频。组织学生角色扮演“太阳系行星”,完成任务。活动步骤:(1)在一把椅子上贴上“太阳”的标签,并把它放在教室的中间位置。(2)在这把椅子和讲台之间的地面上贴一条胶带,在这条胶带上标出18号行星的名称。学生选择一颗行星进行角色扮演,请8位扮演者并排站在对应的位置上。(3)扮演者用相同大小的步子,绕着椅子转圈,并数出自己转一圈的步数,然后进行比较和汇报。(4)各小组轮流模拟,记录数据,观察结果,建

5、立模型。(5)请扮演地球的同学说出他看到的行星及自己的相对位置。总结: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按照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教师:展示太阳系示意图。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之一。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两者一起组成了地月系。地球与太阳以及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教师:展示教材第19页图23“宇宙的天体系统示意”,明确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可观测宇宙的关系。总结:在宏观层面上,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可观测宇宙是由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组成的。在

6、微观层面上,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通过观察、扮演太阳系行星,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模型思维、逻辑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体验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苏轼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让我们进行一次穿越之旅,共同穿越到古代,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地球的真实形状!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教师:古代由于活动范围很狭小,人类往往凭自己的直觉来认识世界。展示人

7、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图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观看课件,分组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总结:人们是从观察到猜想再到实证认识地球形状的。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下列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卫星探测。(1)“盖天说”:主要观点“天圆地方”。(2)“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和大洲?学生:在地图指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说出经过的大洋和大洲。教师:讲述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

8、圆的争论。首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4)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日常生活中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日常生活中海边看船、登高望远、月食等都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过渡:同学们知道地球有多大吗?3.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师:展示“地球基本数据”示意图。同学们用哪些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呢?学生: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 378千米,极半径6 357千米。4.用类比的方法感受地球的大小教师:(1)中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相当于多少个中国?(2)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

9、千米,约相当于多少个400米跑道的总长?(3)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86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珠穆朗玛峰的多少倍?学生:通过计算感受地球的大小。通过小组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通过使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类比的方法感受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四、学习任务三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从古到今,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曾停止过,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下面我们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进展和意义。教师:根据资料,分三个大组梳理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人类探索火星的过程、空间站建设的进展,总结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

10、1组:按照观测月球造访月球未来探月的思路描述。(1)观测月球: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使用望远镜观测并绘制了首张月球地图。(2)造访月球:1969年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美国、日本、印度、中国等国家先后发射了月球着陆器,展开各种科学研究。(3)未来探月:3D打印月球基地。2组: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类了解最多的行星。1997年,火星探路者任务一美国“旅居者”号登陆火星。截至2021年5月15日,已经有包括“天问一号”在内的10枚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它们对火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向地球发回了大量数据。3组: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首先提出的,即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建造当时最

11、大的载人空间站。至2011年基本建成。该空间站有美国等16个国家参加。中国空间站工程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实施,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已于2022年全面建成。总结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对生命科学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社会化进程;开拓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空间产业;丰富的宇宙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利用宇宙空间环境收集信息。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中国探索太空的伟大成就,在小组内展示,组内选出代表全班展示。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人类探月、火星探测、建空间站的进展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学生:1.载人航天:1992年,我国载人

12、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批准实施;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升空;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翟志刚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在轨出舱任务;2022年,神舟十四号飞船乘组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目前,在实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任务的同时,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也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2.中国空间站建设:中国空间站工程,又称“天宫计划”,是我国的空间站研发建造计划,属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部分。该工程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实施,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2022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3.探月工程: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

13、“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已圆满完成5次月球探测任务。4.火星探测:2016年,中国火星探测任务获批准立项。2020年,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表面。教师:自读教材第37页图2-35“中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分布”,说出四大卫星发射基地的位置和特点。学生:(1)酒泉发射基地:位于甘肃省,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2)西昌发射基地:位于四川省,中国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卫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3)太原发

14、射基地:位于山西省,担负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4)文昌发射基地:位于海南省,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场之一。通过资料收集、小组探究、补充展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五、学习任务四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需要了解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把握它的全貌很难,也过于抽象,怎么办呢?(学生可能会说用地球仪)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地球仪,通过模型再去了解地球的全貌就非常形象,也方便了许多。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制作的地球仪,与老师一起认识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地球仪,注意下列

15、问题,并调整。(1)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铁丝与水平面的夹角大约是66.5。(2)地球仪是能够围绕地轴自由旋转的,底座要稳固。(3)有南极和北极、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虚线)、南极圈和北极圈(虚线)。通过制作地球模型,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初步认识(4)有本初子午线、国际日期变更线。教师: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而制作地球仪时为什么将它做成规则球体?学生: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点儿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是十分微小的。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1米的地球仪,那么赤道半径仅比极半径长约3毫米,凭着人的肉眼是难以察觉出来的。因此,在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地球仪做成规则的球体。教师:地球仪与地球相比,有哪些特点?学生:小组内讨论,展示,最后全班展示。1组:地球仪是规则球体,地球是不规则球体。2组: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3组:地球仪上有地轴、经线和纬线,地球上没有。教师:地球仪有哪些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补充。总结:借助地球仪,可以知道地球的基本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