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南京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详解讲评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江苏南京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详解讲评课件(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届届南南京京高高三三第第三三次次调调研研测测试试语文试卷讲评语文试卷讲评现现代代文文阅阅读读【试题分析】材料一出处: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材料二出处:摘编自徐飞、江增辉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价值 材料命题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古代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文中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5.请结合竺可桢的研究经历,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发中华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价值。(6分)现代文阅读 材 料 一解
2、读 四十或五十年前,欧美大多数正统气候学家相信,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这种见解,已为世界近数十年来收集的气象资料所否定。在我国,古代作家如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农丹的作者张标和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献廷,均怀疑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且提出各朝代气候变异的事例,记载于上述书籍中。(1A)对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史的初步研究,可得出下列初步结论:(1)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2)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2。(3)在每一个四百至
3、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范围是0.5-1。(4)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南趋势。(1B)1A.“中国古代学者中,沈括最早对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提出了质疑。”错误。原文并未说明质疑的先后。1B.可见在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里,寒冷波动趋势并不总是自东而西。2A.“据研究结论,殷商以前的年平均气温和一月温度都高于现在,可见五千年来的中国气候由热而冷的渐变趋势。”表述错误。无法根据最初二千年的情况就得出“由热而冷”渐变趋势的结论。现代文阅读 材 料 一 我国气候在历史时代的波
4、动与世界其他区域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气候的波动是全世界性的,虽然最冷年和最暖年可以在不同的年代,但彼此是先后呼应的。如十七世纪的寒冷,中国比欧洲早了五十年。欧洲和中国气候息息相关是有理由的。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如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相反,如西伯利亚高气压倾向欧洲,欧洲东北风强,则北欧受灾而中国温和。只有当西伯利亚高压足以控制全部欧亚时,两方就要同时出现严寒。现代文阅读 材 料 一 最近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大学物理研究所丹斯格拉德教授,在格陵兰岛上某地的冰川块中,以O18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研究结冰时的气温,结果是:结冰时
5、气温高,同位素就增加,气温增加1,O18就增加0.69。兹将他所制近一千七百年来格陵兰气温升降图与本文中用物候所测得的同时间中国气温图作一比较,如图所示。(4)A表示从三世纪到现时的中国气温的波动。B表示同时期用同位素所测得的格陵兰岛的温度。格陵兰与中国相距二万余公里,而古代气候变动如出一辙,足以说明这种变动是全球性的。现代文阅读 材 料 二 1913年,竺可桢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地质与地理学系攻读研究生。尽管其主修气象学专业,但所修课程却并不局限于气象学,他还选修了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的自然科学史课程。科学史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对竺可桢日后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6、(5)从青年时代起,竺可桢就养成每日观测物候、记录气象资料的习惯。从竺可桢的日记可以看到,他每天都将亲自观测的气温、风力、云量以及相关的物候现象记录在日记的标题处,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到临终的前一天,几无例外。西方现代科学方法的严谨训练和深厚的国学功底,使竺可桢从一开始就具备了鸟瞰东西的宏阔学术视野。(5)现代文阅读 解 读 在研究中国历史气候时,竺可桢发现,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历史时期都相对缺乏天文学、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现象的连续可靠记载,气象仪器观测的数据资料最多也只有两百年的历史,无法解决漫长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只能利用反映气候变化的其他证据来证明,方法有很
7、多,如:湖泊沉积、植物孢粉、冰川进退遗迹等。(1D)在方法选择上,竺可桢曾在信中写到:“关于气象记录,仪器记录我们也远不及西洋,但是十六世纪以前历史时代的气候文献恰恰远胜于西洋,我们应该利用我们的所长方能取胜于人,同时也批判地接受了古代文化遗产。”(5)事实上,早在美国求学期间,竺可桢就开始系统搜集中国和世界气候变化的资料,包括考古、动植物分布、冰川进退、雪线升降、河流湖泊冻结、气象观测记录等,所涉中国古代文献从经史子集到方志游记等无不广征博采。竺可桢认为,这些史料中有大量气候变化的信息,系统地加以分析研究,就可以利用中国古代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来弥补我们在仪器设备方面的不足,这一想法成为竺可桢
8、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科学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材 料 二1D.可知冰川进退遗迹是方法而非是问题。现代文阅读 在长期的积累中,竺可桢融文、史、哲、天、地、生多学科知识于一炉,将不同来源的气候史料素材进行融合筛选,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处理,再逐步分析鉴别和利用,陆续发表了有关气候变迁的专业研究论文九篇。(5)这些前期积累不仅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也逐渐形成了竺可桢独具创新的历史气候研究方法。材 料 二现代文阅读 选择题试题分析【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A.错误。原文并未说明质疑的先后。B.错误。“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
9、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南趋势。”可见并不总是自东而西。C.正确。D.错误。冰川进退遗迹是方法而非是问题。【参考答案】C C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学者中,沈括最早对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提出了质疑。B在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里,寒冷波动趋势总是自东而西。C受西伯利亚的高气压控制,中国和欧洲两地的冬天可能冷暖不均。D东西方国家同样存在难解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如冰川进退遗迹。现代文阅读 选择题试题分析【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A.仅仅由前二千年的情况,无法推导得出“
10、由热而冷”渐变趋势的结论。【参考答案】A A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研究结论,殷商以前的年平均气温和一月温度都高于现在,可见五千年来的中国气候由热而冷的渐变趋势。B十七世纪,中国的寒冷比欧洲早了五十年,可能是因为寒冷的传布往往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到欧洲大西洋海岸。C基于某地结冰时气温与O18的相关性,可以采用O18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方法制成较为可信的某时段该地气温升降图。D气象仪器观测的数据资料最多不超过两百年,我国在研究历史气候时,应该充分利用古代文献资源丰富的优势。现代文阅读 选择题试题分析【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论点与论据的一致性【解题思路】B.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
11、的,与气候无直接关联。【参考答案】B B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古代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在加拿大东部安大略省用古代土壤中所遗留的孢子花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距今三千年至二千五百年间有一次寒冷时期,与格陵兰相似。B维苏威火山于公元63年开始地震,至公元79年突然大爆发将庞贝城和赫克兰尼城淹没。中国于公元46年大地震,祸及 42 郡国。C雪线的升降与一地的温度有密切关系。以我国五千年来气温升降与挪威的雪线高低相比,虽有先后参差之别,大体是一致的。D十二世纪,中国气候加剧严寒,荔枝两次冻死。在大约一千年的记载中,日本京都樱花开花的平均日期,第九世纪最早,第十二世纪最
12、迟。现代文阅读 选择题试题分析【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图表的能力【解题思路】B.据图显示,唐朝时,只有中国出现了气温最高点,格陵兰的气温最高点出现在1911年后。【参考答案】B B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文中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从晋到南北朝时期,两地都经历了低温阶段。B唐朝时,中国和格陵兰都出现了气温最高点。C十七世纪中后期,两地都出现极端寒冷天气。D十八世纪中后期,两地都处于气温的上升期。现代文阅读 主观题试题分析【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快速浏览原文,筛选、定位促成竺可桢成功的主观因素。【参考答案】有古为今用、扬
13、长避短的正确指导思想;打好国学根底,接受现代科学方法的严谨训练,具有融通中西的学术视野;掌握多学科知识,系统搜集、科学处理各种资料。(6分,每点2分)5.请结合竺可桢的研究经历,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发中华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价值。(6分)现代文阅读 主观题【参考答案】有古为今用、扬长避短的正确指导思想;打好国学根底,接受现代科学方法的严谨训练,具有融通中西的学术视野;掌握多学科知识,系统搜集、科学处理各种资料。(6分,每点2分)5.请结合竺可桢的研究经历,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发中华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价值。(6分)【链接链接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3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届高三年级教
14、学质量检测】5.在诗歌史上有崇高地位的诗人,其创作通常应具备哪些特点?请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一“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也必将大有作为”可知,他们的诗作能反映个人命运和时代生活,反映人民的真情实感。根据材料二“杜甫个人的不幸遭遇与种种感触和国家的危机与人民的痛苦永远是胶漆般地密切结合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可知,他们的诗作有对于生活的执着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根据材料二“也就是这些诗千古传诵,感动无数后代的读者”中的“这些”承前指“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和“联系时事”可知,他们的诗作质量普遍上乘,能感动不同时代的读者。【参考答案】诗作反映个人命运和时
15、代生活,反映人民的真情实感。诗作有对于生活的执着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诗作质量普遍上乘,能联系时事,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每点2 分,6分。从创作的时代性、人民性、感染力等方面思考)现现代代文文阅阅读读【试题分析】材料命题分析: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8“明镜台”出自唐代神秀禅师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它在文中有多重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9小说中多次将回忆与现实相互映衬,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现代文阅读 II文 本解 读明明 镜镜 台台耿龙祥 我们厂里的
16、墙报,是党委书记起的名字,叫做“明镜台”。(8)去年春节前几天,我们几个过去打过游击的老干部接受一项任务,每人要为“明镜台”写一篇文稿,总题目叫做想当年。(8)当年的经历虽然丰富,有些经历因为日子隔的久了,生活变化太大,印象也都淡薄了;有一些虽然记得比较清楚,情节又太复杂,很不容易写。只有“妈妈”送我出大别山的一幕情景还比较好写,我就决定写它。(6A)这里所说的“妈妈”,其实是与我素不相识的穷苦老大娘,我受了伤,部队把我安插在她的家里。按当年的说法,叫做“打埋伏”。我在她家里住了三个月,她把我当作亲生的儿子看待。我伤口一好,她送我出山归队,以后就再没见过。事隔十年了。我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才大体写成。结尾一段是这样:“下大雪,刮北风。一路上,妈妈总让我走南边。她用自己的身体,替我遮着风雪。到了小河边,一只小船在等着我。妈妈把我紧紧抱住,从怀里掏出三个窝窝头,塞进我的口袋。她流着眼泪对我说:希望你”6A.可见要写的并非只是“斗争经历”,还有如“妈妈”送“我”出大别山这类的经历。现代文阅读 II文 本妈妈希望我怎么样呢?她当时仿佛说了很多话,可是我再也记不起来了。要用两三句话传达出那大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