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试卷(统编版+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试卷(统编版+含答案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
2、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12分)1(本题2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襟怀(jn)宽宥(yu)麾下(hu)自惭形秽(su)B云霓(n)憎恶(zng)轻觑(q)金戈铁马(g)C积攒(zn)几案(j)坍塌(dn)悄无声息(qio)D广袤(mo)挟持(ji)沼泽(zho)抽丝剥茧(b)2(本题2分)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的付出?没有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的卓越?没有物我两忘的,怎有脚踏实地的淡定
3、?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也有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A炉火纯青内涵出类拔萃境界 B融会贯通内涵更胜一筹情境C尽善尽美内容脱颖而出境界 D出神入化内容遥遥领先情境3(本题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烟波无际,天水相接,固然旷阔可观,一湾浅溪的明净,也使人感到宁静与亲切。B史记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主要是因为它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的原因。C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山水明秀,花木繁茂,其名字便体现了莲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是观莲的首选胜地。D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近代以后,仁人志士忧患的是民族自强、复兴和独立。4(
4、本题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读文章时应该避免断章取义,这样才不会曲解文章的意思。B见字如面中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表演形式,一盏灯、一方讲台、一群听众构成了节目清丽的画风。C数字阅读带给人们轻松愉快的享受之时,传统阅读留给人们的文化韵味和思想深度是否会荡然无存?D青年学生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方,还可附庸风雅。”5(本题2分)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
5、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ABCD6(本题2分)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B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代的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C“必须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句中的划线词都是形容词。D“不但还”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二、句子默写(共6分)7(本题6分)古诗文名句填写(1)杜甫的望岳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_,_。(2)家在哪里?崔颢在黄鹤楼中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则说“_?_”。(3)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劝
6、勉友人友情可以破解时空阻隔的名句是:_,_。三、综合性学习(共5分)(本题5分)班级开展“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强,持之以恒,努力奋进。【材料二】因为儿时的一场疾病,湖南90后女孩江梦南患上了极重度神经性耳聋。但是她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考取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坚强少女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她因此入选了“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材料三】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7、指出:“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更是自强不息、朝气蓬勃的青春民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8(2分)仿照示例,写出下表中诗文名句所揭示的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内涵。诗文名句内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不畏艰难,求索不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_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_9(3分)假如【材料二】中的江梦南来到了你们学校,你们班级邀请她做了一次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请你以班长的身份写出听完演讲后想对她说的话。四、诗歌鉴赏(共6分)10(本题6分)去蜀杜甫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
8、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注】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诗人失去在蜀地的依靠,结束相对安定的生活,被迫携家眷离开成都。(1)简要分析“白鸥”意象的作用。_(2)有人认为,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表达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请你分析原因。_五、对比阅读(共11分)(本题11分)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
9、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10、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节选自范仲淹传)11(2分)请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1)去国怀乡()(2)以母在时方贫()(3)微斯人()(4)人不能堪()12(2分)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A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B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
11、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C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D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13(4分)翻译下列句子。(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_(2)妻子衣食,仅能自充。_14(3分)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说说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_六、现代文阅读(共20分)(本题8分)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世界读书日前后,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举行,大江南北,书香浓浓;天气渐暖,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红色文化遗址等人潮涌动,“文化游”广受青睐;多地文化惠民演出季活动启动,送戏下乡、优秀剧目展演等,为人们送上缤纷文化佳宴。金光华董事长说放眼神州大地,丰富多彩的
12、文化活动、高品质的文艺作品,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一抹抹亮色。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十年,我国文化建设气象万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从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推进复兴文库等重大文化工程,到觉醒年代山海情只此青绿等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从“非遗热”“考古热”“博物馆热”等蔚然成风,到群众歌咏、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兴起的文化风尚,见证着我国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推动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再上新台阶。2
13、020年6月,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簿上写下的感言,让无数网友泪目。“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余生永不忘你”,这位农民工的“图书馆情缘”,背后正是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给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重视文化民生,让越来越多人得到了审美的享受、精神的滋养。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只有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才能更好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4月初,四川大凉山深处木耳小学的孩子们,写下了一份“心愿书单”;几天后,100册爱心图书从四川成都来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木耳山上,让孩子们雀跃不已。一次跨越5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