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检测卷及答案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检测卷及答案部编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历史第 1 课检测卷及答案部编版一、选择题1588 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 50 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 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C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唐朝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2“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A实现了南北方统一B推动了隋朝的对外交往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3它对中国长期的政治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它把已经分裂了四
2、个世纪的两个各自为政的地区重新纳入到一个政体当中,南方对成为军事、政治中心的北方提供给养与支持也主要依赖它。文中的“它”是()A都江堰B灵渠C大运河D长城4“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A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B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C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D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5 泰州有些地方还保留有“状元坊”“状元村”。与“状元”相关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A隋文帝时期B隋炀帝时期C唐太宗时期D武则天时期6隋初有官员进表,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这说明
3、当时()A分封制度盛行B全国户口众多C土地兼并严重D郡县数量过多7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A南方经济发展原因B孝文帝的汉化政策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8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A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B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C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D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9下面示意图中括号处应填入()A分封制度B察举制度C刺史制度D科举制度10以下是某中学“中国古代智慧”阅读提纲节选,其中陈述符合史实的是()ABCD11在美国作家迈克
4、尔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 100 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其中。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A完成国家统一B加强中央集权C开通大运河D完善科举制度。12据图可知,隋唐时期扬州、苏州、杭州经济发展的相同因素是()A交通便利B海运发达C外贸兴隆D文化昌盛13学习中国古代史要善于抓住“朝代更替”这条主线。与如图中相对应的朝代是()A隋朝、五代、宋朝B隋朝、宋朝、元朝C明朝、隋朝、宋朝D商朝、三国、隋朝14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咏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见隋朝大运河()A加强了南北交通B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C巩固了隋朝统治D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1
5、5长城和大运河是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个“人”字。以下两首评价长城和大运河的诗句,涉及的观点较为合理的是()A辩证的观点B积极的观点C消极的观点D片面的观点16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保障了两朝的长治久安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D推动了对外文化的交流17如图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图中的城市与运河 C 段分别是()A洛阳,永济渠B涿郡,通济渠C余杭,邗沟D建康,江南河18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A注重门第家世B取士方式多样C关注道
6、德品质D公开公平竞争19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20古人这样评价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从中可以看出大运河的走向及直接作用是()A东西走向;巩固了隋朝统治 B东西走向;加强了民族融合C南北走向;便利了南北运输D南北走向;促进了中外交流二、综合题21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
7、建立起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魏晋以来,实行盯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都从各地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生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三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明朝科举还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
8、武帝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为改变材料二中的弊端,隋朝时啦了什么样的选官制度?唐太宗又是怎么完善这一制度的?这一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对选官造成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4)通过上述材料,指出自西汉到明朝选官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参考答案1B【详解】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 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B 项正确;隋朝建立是在 581 年,排除 AC 项;材料没有涉及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排除 D 项。故
9、选 B 项。2D【详解】材料“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弥合了 南方和北方的裂痕”体现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D 项正确;隋朝修建大运河之前就已经统一了南北方,排除 A 项;材料“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弥合了 南方和北方的裂痕”强调的是大运河对国内的影响,排除 B 项;材料强调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而非加速隋朝灭亡,排除 C 项。故选 D 项。【点睛】3C【详解】根据材料“它对中国长期的政治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它把已经分裂了四个世纪的两个各自为政的地区重新纳入到一个政体当中,南方对成为军事、政治中心的北方提供给养与支持也主要依赖它
1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它”指的是大运河,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期开凿的,开通大运河的作用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C 项正确;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与“它把已经分裂了四个世纪的两个各自为政的地区重新纳入到一个政体当中”不符,排除 A 项;秦朝时期修建灵渠,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B 项;秦朝时 期修建长城,与“南方对成为军事、政治中心的北方提供给养与支持也主要依赖它”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4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隋朝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确立,B 项正确;隋文帝时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但不是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排除 A 项;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
11、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都是在科举制正式确立之后,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5B【详解】“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与科举制有关,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B 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6D【详解】根据“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可知,隋朝郡县数量过多,故选 D;隋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 A;材料反咉郡县数量多,无法体现全国户口众多,排除 B;材料信息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 C。7C【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一次高潮。社会动荡不安使门阀士族走向衰落。北方居民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连年的征
12、战,人们渴望和平。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故 C 正确;连年的征战使北方居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AB 比较片面,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错误;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故 D 错误。综上故选 C。8D【详解】材料中介绍了隋朝的来历。材料中“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说明隋朝最初国号是随朝,后来改为隋朝。故 D 符合题意;杨坚并没经历南朝,排除 A;隋朝的开国皇帝是杨坚,排除 B;材料中“杨坚袭此封爵”说明杨坚做过“随国公”,排除 C;故选 D。9D【详解】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
13、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从唐到清朝一直实行科举制度。故 D 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地方制度,排除 A;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实行选官制度,排除 B;刺史制度是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排除 C。故选 D。10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 D 陈述符合史实,符合题意;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排除 A;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是灵渠,排除 B;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时期,排除 C。故选 D。11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西晋末
14、年以来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完成国家统一。故 A 符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与完成国家统一的影响力要小,故 B 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故 C 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完善了科举制,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12A【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可知,隋唐时期扬州、苏州、杭州经济发展的相同因素是交通便利,地处大运河沿岸。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年,隋炀帝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使得镇江至杭州段通航。至此,以洛阳为中心,通过通济渠、永济渠两大渠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15、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宁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隋代大运河造就了当时的中心大都市,A 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 BCD 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故选 A。13D【详解】考查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解题思路:结合“前后的朝代”判断相对应的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在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灭。商汤建立商朝,故是商。东汉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魏蜀吴三国时期,故是三国。589 年,隋灭陈,统一全国。618 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故是隋。
16、故 D 符合题意;夏朝之后是商朝,排除 ABC。故选 D。14A【详解】“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意是说虽然大家都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大运河的开通,但是至今仍然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由此可见材料肯定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A 正确;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的是秦朝修建的灵渠,B 排除;隋朝因为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短命而亡,因此大运河并没有巩固隋朝统治,C 排除;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的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D 排除。故选 A。15D【详解】诗句大意: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隋朝的灭亡就是因为这大运河,但从运河开通至今,南北沟通还都要靠它如果没有当年隋炀帝三下江都南巡最终导致灭国的事情,那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劳和大禹治水的相比也不差,这首诗对大运河的评价较为片面,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炀帝暴政和农民大起义,而不是开通大运河和部将反叛。故选 D。16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方与中原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因此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