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练习卷及答案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练习卷及答案部编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历史第 19 课练习卷及答案部编版1 下图是取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 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所有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与北魏传统民族服饰截然不同。这反映了()A北魏时期的文化发展B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C北魏衣冠制度的变革D北朝时期的政权并立【答案】B【详解】据材料“下图是取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所有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与北魏传统民族服饰截然不同”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B 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图中人物的服饰与北魏传统民族服饰截然不同”,而不是文化发展,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而不
2、是北魏衣冠制度的变革,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政权并立,排除 D 项。故选 B项。2图 1、图 2 为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图片,由此可知()A北魏汉化改革非常彻底 B南北军事交流进一步发展C胡服更加具有使用价值 D民族交融推动服饰的变迁【答案】D【详解】根据图 1 和图 2 特征及小字介绍可知北魏服饰有汉化特征,南朝服饰有鲜卑化特征,说明民族交融推动了服饰变迁,D 项正确;由于材料反映的是服饰变化,不能推及北魏汉化改革非常彻底,排除 A 项;南北军事交流进一步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 B 项;胡服更加具有使用价值说法不准确且角度片面,排除 C 项。故选 D 项。3下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的生活
3、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B世俗生活丰富多彩C民族政权并立与对峙D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族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用少数民族的坐具,吃少数民族形式的食物烤肉,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D 项正确;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惯,这是民族交融的表现,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世俗生活丰富多彩、民族政权并立与对峙,排除 ABC 三项。故选 D 项。4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
4、文帝【答案】C【详解】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局面。孝文帝进行了以汉化政策为中心的改革。学习汉族礼仪制度、穿汉服、学汉化等。C 项正确;秦始皇、汉武帝和隋文帝都不符合材料中“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的信息,排除 A、B 和 D 项。故选 C 项。5下表是北魏时期墓葬的变化情况。出现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项目改革前的北魏墓改革后的北魏墓殉葬牲畜牛、羊、马的头骨、肢骨猪、狗、鸡、羊等家畜的陶器模型墓葬形制鲜卑族:梯形竖穴土坑墓仿东汉;弧边方形砖室墓壁百装饰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场号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A实行了汉化的政策措施 B加速北方经济迅速发
5、展C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D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答案】A【详解】结合材料内容,从殉葬牲畜上看,改革后家畜改为陶器模型;从墓葬形制上来看,改革后墓室为仿东汉建设;从壁百装饰上来看,有儒家文化元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汉化的政策措施,使得北魏逐步汉化,A 项正确;加速北方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不是其墓葬出现汉族元素的主要原因,排除 BD 项;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已经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排除 C 项。故选 A 项。6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齐神武帝高欢常常让丞相对着鲜卑人用鲜卑语说:“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又让汉人对汉人
6、说:“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高欢这样做的目的是()A使汉人和鲜卑人被区别对待 B使汉人都沦为鲜卑人的奴隶C致力于调和民族矛盾D让鲜卑族都租种汉人的土地【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可知,这是高欢为团结鲜卑族和汉族所采取的策略,表明统治者努力缓和民族矛盾,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用不同的手段分别安抚汉人和鲜卑人,没有体现出使汉人和鲜卑人被区别对待,排除 A 项;根据材料“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
7、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可以看出,没有使汉人都沦为鲜卑人的奴隶,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提到让鲜卑族都租种汉人的土地,排除 D 项。故选 C 项。7下面是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 年),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A孝文帝正在拓展北周的疆域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分裂局面中孕育统一的因素 D民族隔阂日益深化【答案】C【详解】北齐、北周、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战争频繁,政权数量逐渐减少,说明分裂局面中孕育统一的因素,C 项正确;孝文帝是北魏皇帝,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与西魏后来被北齐、北周取代,排除 A 项;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 B
8、 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排除D 项。故选 C 项。8某学者要撰写历史论文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论南迁拓跋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他撰写的论文内容主要是()A光武中兴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开元盛世 D江南地区的开发【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论南迁拓跋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北魏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大力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实行了改革,史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提高了北魏的实力,加强了民族融合,也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B 项正确;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的繁荣景象,
9、排除 A 项;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排除C 项;江南地区的开发与题干的“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9下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幅图体现了()A少数民族被汉化B政权分立的加剧C南北方习俗相同D民族交融的结果【答案】D【详解】根据图画可知,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D 项正确;ABC 项在材料中不能被体现,排除。故选 D 项。10 改革创新是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商鞅变法和北
10、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共同根本原因是()A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D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答案】A【详解】改革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共同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A 项正确;得到统治者支持不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排除 A 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 C 项;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是改革成功的根源,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看图识史考古发现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衣食住行”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迹,折射出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1)看一看:从这些出土文物中能够捕捉到魏晋南北
11、朝时期的哪些历史信息?(2)想一想:这些出土文物折射出这一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答案】(1)北魏时期实行汉化改革;推行汉族服饰;鼓励农业生产等(2)民族融合【详解】(1)根据“北魏孝文帝时期的铜钱”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北魏时期实行汉化改革;根据“西魏时期身穿汉族服饰的男供养人”可归纳出推行汉族服饰;根据“耕作图”可归纳出鼓励农业生产等。(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族服饰等反映的时代特征是民族融合。2课后活动(1)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围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汊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2、(2)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2)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详解】(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各自的特点,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他们和汉族融合过程中,就给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华民族更有生气,更富创造力,如材料中三幅图片,充分体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它给汉族带来的影响是: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习惯,也丰富了汉族家庭室内陈列样式,为汉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汉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根据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改为汉姓元等等,是为了
13、学习汉族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北方民族融合。1(2022山东济南中考真题)公元 494 年,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汉化措施。如果用世纪年代的纪年方式表述,这一事件发生在()A公元前 5 世纪初B公元前 5 世纪末C公元 5 世纪初 D公元 5 世纪末【答案】D【详解】根据“公元 494 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世纪是一百年,在百位数上加 1 就是世纪,4+1 等于 5 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 20 年叫某世纪初,最后 10 年又叫某世纪末,因此北魏孝文帝 494 年迁都洛阳,时间上应该表述为公元 5 世纪末,D 项正确;A、B、C 三项时间不符合史实,排
14、除。故选 D 项。2(2022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下列两幅图片再现了北魏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科举取士 D重文轻武【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片反映了汉族与北方民族相互学习,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B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江南开发,排除 A 项;材料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 C 项;材料不能反映北魏重文轻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3(2022湖南益阳中考真题)如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B少数民族的汉化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D民族交融的加强【答案】D【详解】根据图片“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
15、可知,这是汉族接受受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可知,这体现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服饰;“南朝穿胡服的宫廷乐队”可知,这体现的是汉族接受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这些图片反映的主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民族交融,D 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题干中未体现,排除 A 项;少数民族的汉化、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表述不全面,排除 BC 项。故选 D项。4(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意义是()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拔拔长孙贺兰贺达奚奚独孤刘A实现了南北统一B促进了民族交融C增强了军事力量D削弱了北魏实
16、力【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其中要求改鲜卑姓为汉姓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B 项正确;北魏没有完成南北统一,排除 A 项;表格反映的是改汉姓与增强军事实力无关,排除 C 项;这一做法没有削弱了北魏实力,表述错误,排除 D 项。故选 B 项。5(2022山西中考真题)观察下面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与北魏传统的小袖短袄截然不同。这一现象反映出()A北方经济的发展B民族文化的交融C社会矛盾的缓和D民族政权的分立【答案】B【详解】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材料中“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体现出少数民族服饰汉化特点,这一现象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交融,B 项正确;材料属于服饰变化,不是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 A 项;图示不能说明社会矛盾的缓和和民族政权的分立,排除 C 和 D 项。故选 B 项。6(2019广西梧州中考真题)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