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视野谋划制造强国之路

上传人:zsc****856 文档编号:595270126 上传时间:2024-11-05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97.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全球视野谋划制造强国之路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从全球视野谋划制造强国之路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从全球视野谋划制造强国之路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从全球视野谋划制造强国之路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从全球视野谋划制造强国之路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全球视野谋划制造强国之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全球视野谋划制造强国之路(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现更高水平的“走出去”,成为更多领域的“领跑者”,从全球视野谋划制造强国之路,目录,二,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与优势,三,新阶段制造强国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四,塑造制造强国新优势的思路与实践路径,五,关于制造强国的几点思考,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与制造大国的由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与制造大国的由来,一,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与制造大国的由来,40多年来,改革开放政策成就了我国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回顾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准确地看待我国的制造业。纵观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从局部示范到全球推进、从实体经济到金融领域、

2、从低端分工到中高端分工、从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开放的政策促成了我国制造业的崛起,从国际上的“跟跑者”逐步走向“并跑者”甚至“领跑者”,形成了制造业广阔的领域、谱系和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优势。,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与制造大国的由来,我国对外开放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是1978年到1991年。,在这一阶段,我国于1979年与美国建交,不断改善和发达国家的关系,为外资的直接进入打造有利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也改善了海峡两岸的关系,为台商到大陆投资奠定了基础。我国不断推进特区建设、进口先进设备,形成了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自然资源产品出口下降,以服装、鞋

3、袜、体育用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上升,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数翻了一番。,是1992年到2001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政策基础是推行市场改革,基本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框架,更有利于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在外贸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开放了外贸的经营权。在外汇管制体制方面,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浮动的汇率惯例体制,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格局在这一阶段已基本形成,从沿海、沿江、沿边到内陆不断拓展。同时,我们还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并建设了相对保障机制。在这一阶段,我国制造业也随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加速发展,进入了全球布局的产业链价值链中。我国抓住机遇承接了

4、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了加工贸易,逐步融入了国际分工体系。此时,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出口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为包括更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内的所有产业。从1994年开始,我国外贸呈现稳定的顺差状态。,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与制造大国的由来,是2002年到2012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加入了WTO,进入了多边贸易体制之内,国外的市场也向中国打开。改革开放扩大了市场准入,开放了金融、电信、建筑、分销、法律等服务领域,制定、废止、修订了3000余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由此可见,开放对改革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国际资源和国外市场,即进出口快速增长,

5、缓解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供需两端约束,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供给端约束。2009年,我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是从2013年到现在。,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外开放规模稳居世界前列,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政策、自贸试验区政策、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搭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平台。无论是对全球贸易投资的影响,还是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等指标来看,我国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高位层次,部分指标甚至不逊或超过发达国家。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有所下

6、降,主要目标从“高速度”变为“高质量”。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开始出现下滑,主要集中在纺织和服装领域,而高技术产品出口则出现增长。,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历史,及其对制造业各方面起到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我们看清“来时的路”。也只有看清了“来时的路”,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全面、客观地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发掘未来的发展潜力。,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与优势,二,我国制造业的基础与优势主要有六大方面:,显著的制度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国际链接的节点优势,以及高水平的平台优势。,二,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基

7、础与优势,二,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与优势,(一)显著的制度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党中央的权威领导保持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党中央坚持开放不动摇,最大限度消除了国际国内市场的疑虑,有效保护了开放成果,使开放能够稳步前进。,(二)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当前,我国已形成非常明显的制造业集群效应优势,即强大的制造能力和高效的供应链优势:一是产业体系完备,即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00多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二是产业链配套完善,即依托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我国形成了从终端产品、配套零部件、原材料到工业母机

8、的完备产业体系,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区域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了生产配套效率,降低了制造业整体采购成本;三是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备,即截至2022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突破600万公路,高速、高铁、电网、5G网络规模长期居于世界第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供应链运营成本。,二,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与优势,(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我国劳动力规模优势还在持续。2023年,15至59岁劳动人口有8648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1.3%。,我国劳动人口红利正升级为工程师红利。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近20年培育了超过6000万名工程师,每年

9、理工类毕业生超过3000万人。,二,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与优势,(四)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我国消费市场的基础非常雄厚。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突破4亿人,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也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全国网络零售额超13亿元,是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一。,消费增长的潜力空间巨大。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相对都低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水平。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增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内需潜力也会进一步得到释放。另外,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汽车等农村耐用产品的追赶升级空间非常大,农民网购

10、日益普遍,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消费持续扩大。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人口和经济规模优势、广阔的地理空间条件,决定了我国可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效率地参与全球分工。,二,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与优势,(五)国际链接的节点优势,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从初级制造业的提供者升级为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提供者,成为实力强劲的世界工厂和全球价值链网络核心国之一。规模稳、结构优、伙伴多,是我国外贸的重要标志,也反映了我国在全球的重要地位。,我国在全球产业链重塑中的影响力、治理能力大幅提升。随着制造业的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经贸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在移动通信、清洁能源、家

11、电等产品的全球份额上占据领先地位,在区域经济中已显示出领导作用。,二,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与优势,(六)高水平的平台优势,“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有10余年,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我国83%的建交国,构建了非常广泛的“朋友圈”,一方面促进了各国战略对接、政策协调,克服了经济发展水平、制度体制、政策法规、文化风俗上的差异,凝聚了各国在战略、决策、政策和规则上的多元化需求,在达成理念共识、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上取得了非常实质的进展,为拓展国际合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政治保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优势互补,成为经济合作发展的核心

12、抓手。,开放的市场合作与竞争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发展是提升居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抓手。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向全球出口高性价比的中间品、资本品,同时也通过投资带动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地需求,也能为东道国出口创汇,形成发展与收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美美与共、共享发展。,新阶段制造强国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新阶段制造强国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综合研判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所面临的环境,可谓既有战略机遇,也有风险挑战,但有利条件要强于不利条件。,三,新阶段制造强国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新阶段制造强国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一,从大环境上讲,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增速放缓。,IMF(国际

13、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经济正进入缓慢增长期,未来5年增速将保持在3%左右。同时,经济增长对贸易拉动作用减弱、跨境直接投资进入下行区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导致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基础丧失。在经济下行期,全球经济“蛋糕”不易做大甚至变小,分蛋糕的难度加大,竞争也会愈加激烈,之前一段时期被覆盖的矛盾会浮出水面,这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实行保护主义政策的根本原因。,三,新阶段制造强国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二,由于大国竞争,地缘政治加剧了“卡脖子”与“去中心化”两个方面的风险。,具体而言,主要是两个风险:一是纵向风险,即全球化中产业链各环节交易成本上升,原本的生产序列、模式受到挑战,其本质是供给侧“卡

14、脖子”,也就是原材料供给、高技术产品供给的双重限制;二是横向风险,即对中国产能核心节点的“去中心化”,主要是指美欧希望摆脱对中国的产能依赖而出台逆全球化政策。,三,新阶段制造强国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三,全球绿色转型促使各国加大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气候合作是我国与主要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黏合剂,包括中欧、中美等。此外,我国也与发展中国家在绿色低碳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合作,比如通过绿色转型技术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转型发展。,三,新阶段制造强国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

15、。,信息革命所推进的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当今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了经济的各个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难以割离,无论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还是“互联网”、“工业4.0”,都离不开产业网络的全球化。我国在数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数字经济可以与规模优势相结合,大国也更有能力支持知识型经济的初始高昂投入和后续多维度创新规模。同时,数字技术也降低了交易和管理的成本,强化报酬的递增效应,非常有利于中国这样的天然大规模经济体。,塑造制造强国新优势的思路与实践路径,四,四,塑造制造强国新优势的思路与实践路径,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是要依托工业部门生长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16、,需要我们找到并解决核心的问题。,要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路上精准发力,工业部门的成长至少需要两部发动机:一是要“干得好”,即提升生产效率;二是要“卖得好”,即生产规模扩大。我们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即“干得好”有利于“卖得好”,“卖得好”则通过规模的扩大、更细的分工、专业的生产反馈给“干得好”。,同时,巨大的市场规模能为创新提供场景,也能给企业提供更多的试错机会。所以,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其他经济体所不具备的潜力。,此外,在“干得好”和“卖得好”中间,我们还要注重规划端,不断探索、融入、优化国际经贸规则,逐步实现“与我有利”和“为我所用”,提升话语权,为“干得好”和“卖得好”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四,塑造制造强国新优势的思路与实践路径,(一)供给,建设制造强国,首先要依靠“干得好”,而“干得好”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解决“卡脖子”问题。解决国际竞争造成的高科技“卡脖子”问题,短期内可以通过提高供应链的韧性、稳健性,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间内缓解产业链中断的风险,但长期看还是要通过追赶式创新和引领式创新来实现最终的解决。,1,在追赶式创新方面,高科技领域的追赶式创新最有效的方式是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