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选择性必修共5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全面必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选择性必修共5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全面必备!)(1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选择性必修共5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目录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
2、与发展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第7课 近代以来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 法治与教化第9
3、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
4、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 古代的村落、急诊和城市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二单元 丰富多
5、样的世界文化第3课 古代西亚、北非文化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第 2 页 共 172 页统编
6、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旧石器时代(距今200万年1万年)(1)文化遗存代表: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中国已知最早人类);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2)生产生活: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1)生产活动:磨制石器;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2)文化特征:分布广泛;多元一体(3)文化遗存代表:A、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B、 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
7、域:龙山文化(黑陶,被称为“蛋壳陶”)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祭坛、神庙)(出现阶级分化)3、原始社会分期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形成部落联盟)4、三皇五帝时代:禅让制;炎帝、黄帝是华夏始祖;陶寺遗址(国家初始形态)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禹建立夏,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启继位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二里头遗址(最能证明夏文化存在的遗址);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管理:聚族而居,
8、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6、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青铜器;甲骨文;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是商朝政治的特点。7、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西周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获胜,建立西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期,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2)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统治;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同姓宗亲)、
9、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者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3)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影响:对古代社会:宗法制保证了
10、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现在社会: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但它过分强调尊卑等级和血缘亲疏,与我们现在倡导民主平等相违背。(4)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宗法制是里,分封制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5)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东周前)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经济:井田制,集体劳作;青铜铸造繁荣;思想:系统成熟的文字;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9、 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政治:王室衰微、宗法
11、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经济:铁犁牛耕;思想:百家争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10、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前350)(1)内容:政治: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郡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小家庭政策;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2) 评价:进步性: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局限性:轻罪重罚,在一定
12、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加速了秦朝的灭亡。11、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哲学:“仁”,“礼”(思想核心);政治:“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克己复礼”(维护礼乐制度);教育:“有教无类”(打破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地位,教育平等性),因材施教(教育针对性)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传承文化作出重要贡献)12、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春秋后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哲学主张:万物本原是“道”;唯物史观:追求天人合一;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
13、而治,小国寡民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13、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1)背景: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2)代表:儒家:孟子(亚圣,代表新兴地主):“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代表新兴地主):人性恶;隆礼重法,君舟民水道家: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子提倡节俭,提倡
14、节俭、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3)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14、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统一的条件: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主要条件)秦尊奉法家思想(2)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由来:嬴政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和五帝。发展过程:秦朝确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达到鼎盛、临时约法正式废除。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产生(天下事无论小大皆决于上)。地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推行郡县制(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度名称职责:三公: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