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知识点复习清单与测试卷汇编(含1-6章共6套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wen****18 文档编号:595267181 上传时间:2024-11-05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5.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知识点复习清单与测试卷汇编(含1-6章共6套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知识点复习清单与测试卷汇编(含1-6章共6套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知识点复习清单与测试卷汇编(含1-6章共6套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知识点复习清单与测试卷汇编(含1-6章共6套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知识点复习清单与测试卷汇编(含1-6章共6套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知识点复习清单与测试卷汇编(含1-6章共6套单元测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知识点复习清单与测试卷汇编(含1-6章共6套单元测试卷及答案)(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教材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清单第一章知识点复习清单与测试卷汇编目录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 9 页 共 128 页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天体类型1. 天体: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星云、流星体、彗星、行星、卫星等,连同星际空间物质,统称为天体。2. 天体分为天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如太空中的人造卫星、空间站等)。3. 判断天体:(1)一看位置:看其是否位于地球或某一天体的大气层之外,是否单独存在于宇宙之中。在地面上的物质和在大气层中的物质都不是天体。(2

2、)二看实质:看其是不是宇宙间存在的物质,而不是现象。如流星只是一种现象,而运行在行星际空间中的流星体才是天体。(3)三看运行:看其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立运行。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质不属于天体。二、天体系统1. 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 层次:3. 判断天体系统:(1)判断天体能否构成一个天体系统,一般要从以下两点入手:至少有两个天体(如地球和月球);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2)判断天体系统级别的高低,主要看其规模。例如,地月系由一颗行星和一颗卫星组成,级别低于由一颗恒星、八颗行星、众多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的太阳系。三、太阳系中的

3、八颗行星1. 行星分类(1)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2)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3)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2.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公转轨道和木星公转轨道之间。3. 行星的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都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特点。4. 除金星外,其余七颗行星自转方向都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四、地球具有高级智慧生命的条件1. 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这是因为地球具有独特的自身条件,即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五、月相变化的原因1. 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自己不发光,全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月球围绕地球

4、公转,并同时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2. 月相的变化规律(1)上半月:月亮亮面在西;亮面逐渐增大,从看不见到最大;傍晚时刻月亮位置从西向东移动。(2)下半月:月亮亮面在东;亮面逐渐减小,从最大到看不见;黎明时刻月亮位置从西向东移动。(3)总体上,月相的变化规律:由缺变圆,再由圆变缺。(4)当地球位于日、月之间时,地球会遮挡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出现月食现象(农历十五或十六)(5)当月球位于日、地之间时,月球会遮挡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出现日食现象(农历初一) 六、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1. 外部条件(宇宙条件)(1)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八颗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稳定的太阳光照: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

5、条件没有明显改变。2. 内部条件(自身条件)(1)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2)存在厚度适中的大气层: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3)地表温度变化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4)存在液态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表温度适宜。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概况: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 000 K2. 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称为太阳辐射。(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3)组成:按照波长由短到长主要分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三部分,太阳辐射总量的50%集中在波长较短(0.4

6、0.76微米)的可见光部分。3.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有利影响:影响地球环境: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影响人类社会:提供生产、生活中的大部分能量(风能、太阳辐射能、化石能源等)(2)不利影响:过量紫外线会危害地球生物安全4. 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总体上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5.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1)太阳能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太阳光线。太阳能发电的两种主要形式就是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光伏发电可以直接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即光到电的转化;而光热发电需要先把光转化为热,再把热转化为电。6. 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方式(1)直接利用:光热

7、转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光电转化(光伏发电)等(2)间接利用: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生物质能(沼气、秸秆、薪柴等);风能;水能等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太阳活动: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变得强劲,会扰动地球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极光等现象。(2)当这种扰动足够强烈时,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产生灾害性影响。三、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状况1.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大致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其中,总量最大的是青藏高原,总量最小的是四川盆地。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 纬度位置:纬度位置主要是通过影响

8、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来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从全年来讲,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程短,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全球的太阳辐射强度也表现出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 天气状况:若天气晴朗,云量少,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3. 海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4. 日照时间: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5. 大气的透明度和大气的污染程度,也可以影响太阳辐射强度。五、分析和判断太阳辐射强弱的方法与技巧1. 分析对比两地或多地太阳辐射强度的大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若各地纬度差异较大,纬度低的太阳辐射强,则

9、说明纬度位置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若纬度低的太阳辐射弱,则说明主要影响因素不是纬度因素,而是其他因素。(2)若各地纬度相同或相近,而太阳辐射差异较大,则不要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应主要从海拔、天气状况等因素分析对比。(如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若各地海拔差异较大,则要优先考虑海拔因素的影响。若各地海陆位置差异较大,则优先考虑天气状况:一般而言,沿海地区降水多,阴雨天气多,太阳辐射弱;内陆地区降水少,晴朗天气多,太阳辐射强。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 地层和化石(1)地层的概念: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2)沉积岩地层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3

10、)地层的分布规律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4)化石的概念: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2. 地质年代表: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就是地质年代表。二、地球的演化历程宙代纪主要生物演化矿产环境变迁动物植物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人类出现被子植物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一联合古陆在新生代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这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如今地球上一些高大山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新近纪哺乳动物时代古猿出

11、现,灵长类出现,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古近纪中生代白垩纪爬行动物时代鸟类出现,恐龙繁盛,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盛主要的成煤期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侏罗纪三叠纪古生代二叠纪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出现,两栖动物繁盛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重要的成煤期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石炭纪泥盆纪鱼类时代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两栖类志留纪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硬壳动物出现早古生代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一奥陶纪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寒武纪

12、宙代纪主要生物演化矿产环境变迁动物植物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也从一个毫无生机的星球变成多种原始生命的家园太古宙出现了蓝细菌等原核生物。蓝细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冥古宙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三、化石为什么能够解释地球的演化历程1. 化石的形成过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生活过的遗迹或死亡之后的遗体,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之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

13、部分如外壳、骨骼及周围的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2. 应用: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生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其生活环境及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推断生物的进化过程,等等。3. 通过化石,追溯古生物的演化历程及其生存环境(1)前寒武纪(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生物由原核生物(如蓝细菌,能制造氧气)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大气从无氧环境变为有氧环境。大气层、海洋、陆地慢慢形成。(2)古生代(距今5.4

14、1亿年2.52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此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后期形成联合古陆。早古生代动物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主,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后期陆地上低等的植物(蕨类植物)开始出现。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3)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此时期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发展,出现小型哺乳动物,裸子植物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是主要的成煤期。(4)新生代(距今6 600万年至今):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其中第四纪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

15、替变化,现在地球处于温暖期。新生代哺乳动物快速发展,人类出现。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 地震波的分类(1)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2)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 不连续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利用地震波,可以发现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如下图所示:(1)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其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2)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其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3)地壳:地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