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备课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备课素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备课素材一、教学目标相关实例(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西晋的建立背景资料:三国后期,魏国的实力逐渐增强。在政治上,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初期在选拔人才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后期逐渐被士族门阀所控制。经济上,魏国继续推行屯田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逐渐繁荣。军事方面,曹魏在与蜀汉和东吴的战争中保持相对优势。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司马氏家族在曹魏政权中势力不断膨胀。司马懿是曹魏的重要谋士和将领,他通过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此后,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不断铲除异己,巩固司马氏家族的地位。例如,在
2、司马昭时期,发生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的事件,他有取代曹魏的野心。最终,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于 265 年废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定都洛阳。意义分析:西晋的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西晋建立初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继承了曹魏的一些基础,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它需要整合原三国地区的资源,巩固统一局面,处理好各方势力的关系,尤其是与士族门阀的关系,这对西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西晋的统一统一过程:西晋建立后,司马炎积极准备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在南方,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去世后,国力逐渐衰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263 年,司马
3、昭派邓艾、钟会等率军分三路进攻蜀汉。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刘禅出城投降,蜀汉灭亡。在东吴方面,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处理不当,导致东吴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国力受损。280 年,西晋武帝司马炎派王濬、杜预等率领大军,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六路出兵伐吴。王濬率领的水军顺流而下,一路势如破竹,“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东吴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西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一意义:西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经济上,打破了三国时期的贸易壁垒和地区分割,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恢复增长。例
4、如,原来三国边境地区的贸易可以更加顺畅地进行,北方的先进农业技术可以传播到南方,南方的特产也可以更方便地运往北方。在文化方面,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儒家思想、文学艺术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3.西晋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问题政治制度特点:西晋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在西晋时期已经完全成为士族门阀维护特权的工具。士族子弟凭借门第就可以轻松进入仕途,占据高位,而寒门子弟则很难有晋升机会。例如,在朝廷中,许多重要官职都被王、谢、桓、庾等士族家族垄断。在分封制方面,西晋实行分封同姓王的政策,司马炎认为曹魏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皇室孤立无援。于是他大封同姓王,并赋予他们一
5、定的军事、政治权力,希望这些诸侯王能够拱卫皇室。但这一制度却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社会问题表现:西晋时期,士族门阀制度导致社会阶层严重固化,寒门与士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士族们生活奢侈腐化,竞相攀比。例如,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就充分体现了士族的奢侈之风。石崇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糖水刷锅,这种极度奢侈的生活方式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同时,由于大量少数民族内迁,民族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内迁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受到汉族士族和地方官员的压迫,民族矛盾逐渐积累。4.八王之乱事件起因: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智力低下,无力处理朝政。他的皇后贾南风野心勃勃,企图掌握政权。贾南风为了
6、排除异己,利用诸侯王之间的矛盾,引发了诸王之间的混战。例如,贾南风设计让楚王司马玮杀死了辅政大臣杨骏,随后又以司马玮擅杀大臣的罪名处死了他,由此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战争过程:八王之乱先后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个诸侯王参与。他们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战争从洛阳开始,逐渐蔓延到整个中原地区。在战争中,各方势力不断变化,联盟关系也反复无常。例如,赵王司马伦篡位后,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联合起来反对他,导致了更大规模的战争。事件影响:八王之乱是一场严重的内乱,持续了 16 年之久。它对西晋
7、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政治上,西晋朝廷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中央政权名存实亡,诸侯王各自为政。经济上,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据记载,当时 “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社会方面,战乱使得社会治安恶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5.北方各族的内迁内迁民族和路线: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匈奴族原本在蒙古草原地区,他们一部分南下,越过长城,进入中原地区的并州等地。鲜卑族原在东北大兴安岭一带,逐渐南迁,分布在幽、并、凉三州的广大地区。羯族是入塞匈奴的一支,随
8、匈奴一起内迁,主要集中在并州上党郡。氐族和羌族原本居住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区,他们沿着河西走廊向关中地区迁徙。例如,氐族在苻坚时期在关中地区建立了前秦政权。内迁原因:少数民族内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吸引力,中原地区有着先进的农业技术、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对少数民族有着很大的诱惑。二是东汉末年以来中原地区人口锐减,劳动力缺乏,政府鼓励少数民族内迁以补充劳动力。三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在原居住地可能面临自然灾害、资源匮乏等问题,希望到中原地区寻找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同时,少数民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和迁徙也促使他们向中原地区移动。内迁影响: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地区产生了
9、多方面的影响。在经济上,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学习,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耕技术,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如氐族和羌族在关中地区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汉族也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一些畜牧技术和手工艺,丰富了经济生活。在文化方面,少数民族逐渐接受汉族文化,学习汉语、汉字,尊崇儒家思想。许多少数民族贵族子弟接受汉族教育,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但另一方面,由于西晋时期民族政策的失误和民族压迫的存在,民族矛盾也在不断加剧,为后来的民族冲突埋下了隐患。6.西晋的灭亡灭亡背景: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西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国家实力大大削弱。同时,少数民族内迁后,民族矛盾激化,内迁少数民族对西
10、晋政权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开始崛起,企图推翻西晋政权。例如,匈奴贵族刘渊以恢复汉室为口号,在并州起兵反晋,得到了许多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流民的支持。灭亡过程:刘渊建立汉赵政权后,派儿子刘聪等多次进攻西晋。311 年,刘聪率领匈奴军队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史称 “永嘉之乱”。洛阳城遭到严重破坏,皇室、贵族、百姓死伤无数。316 年,刘聪的军队又攻破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正式灭亡。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之中,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建立,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时期。(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史料分析能力培养运用晋书资料分析西晋建立过程:展示晋书武帝纪中关于司
11、马炎代魏称帝的记载:“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受禅,即皇帝位,大敕天下,改元。” 引导学生分析这段史料所反映的信息,如司马炎代魏的时间、方式等。再展示晋书中关于司马氏家族在曹魏政权中发展势力的内容,如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的行动:“帝(司马懿)于是列阵阙下,经爽门。爽帐下督严世上楼,引弩将射帝,孙谦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发。” 让学生分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从古籍中提取关键信息和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能力。利用资治通鉴解读八王之乱:选取资治通鉴中关于八王之乱的记载:“初,汝南王亮为太宰,录尚书事,与太保卫瓘皆坐楚王玮事免官。玮既诛,亮与瓘共执朝政。亮欲夺瓘兵权
12、,瓘不从,遂与亮有隙。” 引导学生分析八王之乱中诸侯王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如权力争夺、个人野心等。通过分析史料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让学生理解八王之乱爆发的复杂性和必然性,培养学生解读编年体通史史料的能力。2.问题探究法运用探究西晋统一全国的原因:提出问题:“西晋能够统一全国,原因有哪些?” 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可能会从政治、经济、军事、三国局势等方面进行探究。在政治上,西晋继承了曹魏的政治遗产,九品中正制虽然有弊端,但在初期也为西晋选拔了一些人才,同时司马氏家族掌握了军政大权,政权相对稳定。经济上,曹魏时期的屯田制使北方经济繁荣,为西晋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军事方面,西晋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13、在灭蜀、灭吴战争中制定了合理的战略。从三国局势来看,蜀汉和东吴后期都存在内部问题,如蜀汉后主刘禅昏庸、东吴政治斗争激烈,这些都为西晋统一创造了条件。通过这种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原因的能力。探究八王之乱对社会的破坏程度:提出问题:“八王之乱对西晋社会造成了哪些破坏?” 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等方面进行思考。政治上,八王之乱使西晋朝廷失去权威,中央政权瘫痪,诸侯王割据混战。经济上,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大量农田荒废,商业贸易也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方面,百姓流离失所,社会治安恶化,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通过这种探究,让学生理解内乱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严重危害。3.
14、比较分析法实践比较西晋和曹魏政治制度的异同:引导学生从选官制度、分封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在选官制度上,曹魏和西晋都实行九品中正制,但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初期还能选拔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西晋时期则完全被士族门阀控制,成为维护特权的工具。在分封制度上,曹魏对同姓诸侯王的分封有限,权力不大,而西晋大封同姓王,并赋予较多权力,这是两者的重大区别。通过这种比较,让学生理解政治制度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及其影响。比较西晋时期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方面比较。汉族以农耕为主,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灌溉系统,农业生产在中原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内迁少数民族原本多以畜牧业为主,但内迁后逐渐学习汉
15、族农耕技术,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他们也保留了一些畜牧传统,在畜牧业方面有一定优势。在手工业方面,汉族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如纺织、冶铁等,少数民族则在一些特色手工艺方面有独特之处,如某些少数民族的皮革加工、金银饰品制作等。通过这种比较,让学生了解民族融合过程中经济生活的相互影响。4.历史情境再现与角色扮演模拟西晋建立前夕司马氏家族内部会议:组织学生扮演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等人物,模拟召开司马氏家族在曹魏政权中发展势力的会议。学生需要根据历史资料,讨论家族的发展战略,如如何巩固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如何应对其他政治势力等。扮演司马懿的学生要表现出老谋深算,扮演司马炎的学生要展现出建立新政
16、权的野心。通过这种情境再现,让学生深入了解司马氏家族崛起的过程和西晋建立的背景。重现八王之乱中的军事决策场景: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等诸侯王,模拟八王之乱中的军事决策场景。如扮演司马亮的学生要考虑如何应对其他诸侯王的威胁,巩固自己的权力;扮演司马玮的学生要决定是否听从贾南风的命令,参与宫廷斗争。通过这种情境再现,让学生理解八王之乱中诸侯王的复杂心态和决策过程对局势发展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认识西晋统一的意义启示: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统一后的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文化,促进社会的进步。例如,西晋统一后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