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汇总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汇总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汇总含答案一、阅读赠先生一束西湖梅,完成第2022题。(共9分)赠先生一束西湖梅平淡无奇的叙述里,往往藏着伏脉千里的波澜。1928年1月3日,鲁迅在日记里记下了这么一笔:“陶璇卿自杭州来,赠梅花一束。”陶璇卿,即小鲁迅12岁的青年画家陶元庆。鲁迅对梅花情有独钟,早年曾有一枚“只有梅花是知己”石印。就在一个多月前,鲁迅给友人的信中还提到了梅花。此刻,西湖边的这束梅花,带着没有消散的体温,从杭州来到上海景云里23号。“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技春”,这是两个艺术探索者生命的温暖拥抱。鲁迅非凡的天赋和才华,不只在字里乾坤挥笔纵横江海。我们熟悉的北大校徽、憨萌的猫头鹰,都出自鲁迅的画笔。在
2、发韧于20世纪20年代的书籍装桢艺术的探索实践中,鲁迅是引路的先觉者。上天眷顾了两个艺术上的同道人。1924年12月3日,陶元庆登门拜访鲁迅。两人第一次合作陶元庆为鲁迅的译著苦闷的象征创作封面画,鲁迅盛赞这画“使这书被了凄艳的新装”。陶元庆很幸运,遇到了珍惜自己的人。鲁迅极欣赏陶元庆的才华,不仅亲临陶元庆的画展,为展览作序,还向大众介绍其艺术成就,评价陶元庆的绘画涵容了东西方激荡的气韵意象。鲁迅也很幸运,找到了艺术上相契共鸣的人。陶元庆先后又为鲁迅的坟彷徨朝花夕拾等作品创作了书面画。它们的出现,在当时开了一个语惊四座的新境,在今天依然令人惊艳。我好奇地想,为什么鲁迅和陶元庆成了艺术上的知己?答
3、案或许就在鲁迅热风里的这段话:“进步的美术家,这是我对于中国美术界的要求。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欢喜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这里,陶元庆为朝花夕拾作的封面画不能不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流离转徙中完成的。他一改以往的风格,以罕有的温煦之笔,重提往事。书中虽有直指现实的批判,也或隐或显地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现代中国图景。百草园,我去过好多次,它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可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个多么神奇而充满童趣的乐园!陶元庆为朝花夕拾作的封面画,亭园里一丛一丛草木密缀,一
4、白衣女子走在亭园分盆的小径,怀抱一条残枝,枝头上的花儿已经谢了。画面满目明黄,浓烈如曙日照耀大地。萧瑟的残枝和灿烂的色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百草芬芳出自孤独的独醒者的灵魂,即便于绝望的黑夜里。正如希望的曙日来自黑夜里的长歌,冬末的萌芽正在悄然生长。画言心声,文字所蕴含的,被画笔赋予了形与神,这样的画里有份相知与懂得。1926年,陶元庆正在浙江台州执教。这年他照着鲁迅寄给他的照片,为其作了一幅炭笔素描像,它成了鲁迅最喜爱的一幅肖像画。画中的先生,面容瘦削,眼神深邃冷峻而满怀悲阀。那特有的精神气质,陶君也是真懂先生的人啊。1929年1月4日,鲁迅日记里再一次出现赠花记录:“留陶璇卿所寄赠之花一束,书
5、面一桢。”雪季寄花,大概这回还是梅花欤。生命无常,不久陶元庆病逝于杭州。这成了陶元庆最后一次向先生表达敬意。近百年过去了,总有值得的东西留下来。那幅炭笔素描像,至今仍挂在北京鲁迅故居南房会客室的墙上。春天将要来临,那束盛开的梅花,仍然在温暖的目光里绵延。(取材于王梅的同名文章,有删改)20.鲁迅先生与陶元庆是艺术上的同道人。阅读第段,补全下面的内容。(2分)陶元庆为鲁迅苦闷的象征创作封面画,获鲁迅盛赞;陶元庆为鲁迅朝花夕拾等诸多作品设计封面,二人成为艺术上的知己; 21.文章以赠先生一束西湖梅为题,并两次提到陶元庆给鲁迅先生寄赠梅花,颇具雅意。你从中读出了陶元庆怎样的情意?(3分)答: 22.
6、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阅读本文,你看到了怎样的鲁迅先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的认识。(4分)答: 二、阅读北京的山,完成第2123题。(共11分)北京的山山,乃群峰并起之形。山是个象形字,前看,后看,横看,竖看,怎么看都是山。北京三面环山,群山连绵,如屏如壁。北京的山不蛮霸,不紊乱,走势清晰,归脉明确。一脉曰太行山,一脉曰燕山。【甲】两脉相交拥抱处构成一个山弯,北京城就是含在弯里的珠子。西山,乃太行之首,是北京西部群山的总称。山生万物,也生云雨。北京有200多条河流,其中有100多条源于西山。河在山中,纵横交错,闪巧转身,坚定向前。八方之水,汇聚
7、峡谷底部,两边各起峰峦。千从中出,枝从旁来,过峡字帐。水善而不争,却能容天纳地。但无论怎样,水是有根的,水之根,非他一山也。北京之名山当推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从空中俯瞰,此三山恰在一线上。香山,如龙之来也,浙次隆起,合气连形。数个支脉聚合,陡然升高,聚成一峰;继而,分支劈岭,峰峦叠翠。香山主峰“鬼见愁”南北两面均有侧岭向东延伸,如同两臂环抱着主峰。主峰峰顶有一块巨大的乳峰石,形状像香炉,晨昏之际,云雾缭绕。远塑如同香炉里升腾的袅袅烟雾,故名香山。香山的“香”,原本有花香之意。“香山,杏花香,香山也”古时,香山的山杏漫山遍野,每年四月杏花盛开时节,清香四溢。明代诗云:“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宫一半
8、绿云遮。回廊小院流春水,万壑千崖种杏花。”就今天来看,香山上树种似乎仍以山杏居多。可是,因着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红叶的盛名却压过了杏花。香山因红叶闻名遐迩,历代文人赞美红叶的诗词歌赋又为香山注入了文化内涵。香山主峰“鬼见愁”海拔不过575米。这对于见惯了高山峻岭的人来说,其实算不得什么。香山的高度不是问题。比山高的是山上的木,比木高的是山上的人。香山东麓向阳的山坡上,有一排古朴的红窗白墙的清代风格建筑及一处幽静的院落双清别墅。一九四九年三月,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来到这里。在双清别墅里,毛泽东运筹帷幄,签署了一道道电令,指挥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向全国进军;彻夜执笔,写出了别了,司徒雷登论人
9、民民主专政等名篇;还与诸多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建国方略中,当然也包括造林绿化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毛主席就发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虽然毛泽东住双清别墅仅有五个月,但那些载入史册的日日夜夜,使得香山成为见证历史的名山。翻过一山,又是一山玉泉山。玉泉山因玉泉而名,“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故名玉泉”。此水是地质断裂带深层涌出的矿泉水,水量丰沛,四季喷涌,岁岁不歇。水好,灌溉滋养的作物一定是美物。享有盛名的“京西稻”就是用玉泉水浇灌的。据说,此稻是乾隆下江南时带回的“紫金箍”稻种,在玉泉山脚下的北坞、六郎庄及海淀区上庄镇的翠湖湿地一带试种,
10、面积一万亩,所产稻米专供皇宫御用,故“京西稻”又被称为“贡米”。“京西稻”粒粒饱满,蒸出的米饭,米粒丰腴,白中泛青,晶莹别透,黏而不糯,香气独特。有道是,一家煮饭半街香呀!三山,已翻过两山,最后一山一万寿山,其倒影已映在水中了。万寿山,就是颐和园里的那座山。山体魁大,凹似瓮形,早年间被称为瓮山。瓮山前的湖泊一瓮山泊,被郭守敬进一步开凿,成了昆明湖,之前又称“西湖”。明人游记述之:“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柳堤一带,不如里数,袅袅濯濯。”瓮山泊东岸有长堤十里,是清淤疏浚挖出的河泥修筑而成,因在京城西面,被称为西堤。水,使得北京城充溢着灵气,荡漾着活力。水,温润而泽;山,坚刚不屈。山与水是自
11、然的共同体。山水之道是一种涵养,一种平衡,一种生态吧。北京园林绿化局的朋友告诉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山森林覆盖率低得可怜,可怜得不好意思说出口。经过近七十年的保护与修复,如今,西山森林覆盖率高到什么程度呢?他不无得意地舒了一口气,说:“高到无处造林了。【乙】打个比方吧,一群猴子从香山到玉泉山再到万寿山,无须地面行走,只需荡着森林里的枝条就可优哉游哉过去了。哈!”北京西山造林始于一九五二年。一九六二年,北京西山试验林场成立,有八百余名知青成为林场工人。从此,西山绿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由义务植树转为专业队造林。一代接着一代干,造林不止,绿化不休。几代人硬是用青春和汗水,改变了西山。年轮是时
12、间的影像,也是岁月的印痕。当年种下去的筷子一般大的小苗,如今都已长成了大树。是的,在人的努力下,在时间和空间的并置中,西山及其森林重现了生机。春去春又来。三天前,我看到一则消息,心里生出一股暖意。北京今后几年的森林改造,将重点考虑树种结构问题。比如构树呀,荆条呀,槐树呀,核桃呀,柿子树呀,等等。这些开花时间长、蜜源充足、果子结得多、挂树日子久的树种,可以多种一些,为鸟类、蜜蜂、松鼠和各种野生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什么是文明?山不会回答我,但是,山一定知道一山里的喜鹊一定知道,山里的蜜蜂一定知道,山里的松鼠一定知道。北京的山是历史的发生地和见证者。山,是观察历史的坐标。它以万变而不变之法观察世事的
13、变化万端。人世的兴亡盛衰,成败荣辱,或平常,或曲折,或悲壮,或豪迈,最终都将化作尘埃。然而,山还在那里。山,从不言说,只以四时行焉,只以草木荣枯暗喻自然法则的不可抗拒。当然,我们还不能说与山的距离有多远,我们离文明的差距就有多大。然而,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们对待山的态度和理解,也是度量现代文明的一把尺子。我有多久未置身山中了?之于我,山是不是渐渐生疏了?此时此刻,我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走,去看看山。(取材于李青松的同名散文)21.本文题为北京的山,却不只写山。写香山,又写了地处香山的双清别墅;写玉泉山,由其得名引出玉泉,既而写了;写万寿山,还写到山前的瓮山泊;最后则记述了。作者这样选材、组材是为了
14、表现山与、与、与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5分)22.请从文中【甲【乙】两处任选一处,根据语境进行赏析。(3分)答: 23.文章第段写道:“我们对待山的态度和理解,也是度量现代文明的一把尺子”阅读全文说你读出了作者所推崇的哪些“态度和理解”。(3分)答: 参考答案一、20.鲁迅亲临陶元庆的画展,并高度评价其艺术成就。陶元庆为鲁迅作炭笔素描像,深得鲁迅喜爱。21.温暖的问候;知己的情义;对先生的敬意22.具有非凡天赋和才华的艺术家;善于发现和推举人才的伯乐;有进步思想和高尚人格的先觉者。二、21.示例:京西稻(贡米)西山绿化的过程历史水人(后三空顺序不分先后)22.示例一:【甲】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山以人的情态,并将北京城比作“珠子”,说明了两条山脉与北京城的位置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城与山的亲密关系,也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山的喜爱之情。示例二:【乙】句是语言描写,这个比方形象地反映了西山森林覆盖率高,西山造林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生动地写出了友人说此话时的得意与自豪,表达了作者对一代代造林人辛勤付出的赞美之情。23.示例:北京的山是历史的发生地和见证者,是观察历史的坐标,因此作者认为要敬畏山;山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山造林、树种选植等表现了人们对山、对自然的保护;最后作者决定去看山,表现了作者与山、与自然亲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