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培训(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培训,GB21734-2008规范解析与实践应用,目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概述,01,场址选择要点,02,配套设施规划,03,实施与管理,04,0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概述,定义与重要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定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而设立的,用于灾后人员生活保障和集中救援的场地。这些场所通常配备了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急辅助设施及应急物资,确保受灾民众的安全与基本生活需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灾害发生时提供紧急避难所,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它们能够在震后提供临时住所,避免次生灾害如火灾和疫情的发生,并支持救灾工作的高效进行。,国际标准对比,国际上对地震应急避难场
2、所的定义与标准有明确要求,如联合国减灾战略中提出的“安全地点”概念。各国依据自身国情制定相应规范,以确保避难场所满足功能、设施和运营标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重要性概述,标准GB21734-2008简介,标准定义与背景,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旨在规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选择及配套设施要求,以保障人们在地震等突发事件中的基本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该标准适用于经城乡规划选定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建设或改造。,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场址选择及设施配置的要求,适用于经城乡规划选定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建设或改造。它涵盖了地震高发区和人口密集区的
3、避难所建设,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提供保护。,制定单位与归口管理,国家标准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由应急管理部归口,并委托全国应急管理与减灾救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执行。主要起草单位包括北京市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山东省地震局和陕西省地震局,确保标准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场址选择原则,场地安全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选择地质条件稳定、无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风险的地区,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障人员安全。同时,场地周围应无明显的次生灾害隐患,如断层带、河流等。,环境容量与布局合理性,场址的选择需要考虑可容纳的人数和所需的活动空间,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为大量受灾群众
4、提供足够的避难空间。此外,避难场所的布局应合理,便于快速疏散和管理。,交通与通达性,避难场所应具备良好的交通连接,至少拥有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进行人员疏散和物资运输。附近道路应保持畅通,避免因地震造成的道路阻塞。,基础设施完备性,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包括应急供水、排污系统、照明、临时住所等。这些设施需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并能在极端条件下维持正常运转和使用,以保障避难人员的生活质量。,配套设施要求,应急停机坪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必须设有应急停机坪,其直径需大于50米。周边建筑的限高应符合安全起降要求,确保应急直升机能顺利降落和起飞,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5、1,应急标志与指示,应急停机坪中心地面需印有醒目的标志和指示,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识别和定位。这些标志应清晰、持久且具备夜间可见性,以指导避难人员正确使用停机坪。,2,交通与通信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完善的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包括道路、停车场、公共交通接驳点等。此外,还需配置高效的通信设备,以确保信息传递迅速准确。,3,供水与供电系统,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需配备稳定的供水和供电系统,保证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供水设施应满足生活用水标准,供电设施则需具备应急备用发电机,确保电力供应稳定。,4,02,场址选择要点,安全性评估,01,02,03,04,场地安全性评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选择应
6、避开地震时可能导致大规模坍塌的区域,如老旧建筑、危险化学物品仓库等。此外,场地需远离山体滑坡、河流决堤等自然灾害易发区。,结构抗震性能评估,避难所建筑需满足国家现行建筑抗震标准,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为人员提供安全的避难环境。重点评估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和整体稳定性。,室内环境安全性评估,避难所内部空间应确保人均避难面积不小于2.5平方米,以满足人员疏散和临时居住的需求。同时,需要评估室内通风、采光、消防等设施的完备性和可用性。,应急转换技术评估,对于可转换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等,需评估其平急转换技术和管理水平。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转变为避难场所,并保障基本功
7、能正常运行。,交通便利性,场址选择,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区域,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救援车辆和物资能够迅速抵达。同时,场址应临近主要交通干线,以便于大型救援设备的运输。,内部通道设计,避难场所内部通道需连通各避难单元、避难建筑及主要设施,确保救援行动的高效进行。中心避难场所通往避难单元的主次通道应能满足中型以上车辆的通行需求,保障物资和人员的快速转移。,应急道路建设,避难场所的应急道路需具备一定的宽度和通行能力,其边缘与应急设施的距离应符合相关规定,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应急车辆和设备能顺利进入避难场所,提升救援效率。,周边配套设施,避难场所周边应配备完善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
8、等基础设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提供稳定的外部支持。此外,还需设立临时停车区和物资储备点,确保避难所需资源的及时供应。,环境适宜性,01,02,03,场地选择要求,根据GB21734-2008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应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危险源的区域,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为避难者提供安全的避难环境。,环境安全性评估,避难场所需进行严格的环境安全性评估,包括场地周边的交通状况、基础设施完备程度以及紧急撤离路径的安全性,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疏散和救援。,卫生与环保标准,避难场所应符合卫生和环保相关标准,确保场地内清洁、无污染源,并配备必要的医疗卫生设施。此外,还需设置垃圾分类和
9、废弃物处理机制,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可利用性,公共设施利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可充分利用符合条件的公共设施,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和体育场馆,这些场地通常已具备基本设施,能够迅速转换为应急避难场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交通运输与通信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交通运输和通信设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疏散人员并保持通信畅通。同时,规划时需预留空间以容纳临时搭建的基础设施,保障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供水与排污系统,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需设置可靠的供水与排污系统,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为避难人员提供清洁饮用水和基本的卫生条件。此外,规划时应考虑环保要求,避免污染环境。,物资储备与供应,避难
10、场所内应配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如食品、医疗用品、帐篷等,以满足避难人员的短期需求。同时,建立物资补充机制,确保物资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补充,维持避难场所的正常运转。,03,配套设施规划,基本设施配置,应急避难场所分类,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和服务能力,将避难场所分为三类:类具备综合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30天以上;类具备一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天至30天;类具备基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天。,为满足灾民临时住所需求,避难场所应配备救灾帐篷和简易活动房屋。这些设施需具备防风、防水、防寒等特性,确保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仍能提供安全的临时住所。,救灾帐篷与简易活动房屋,避难场所必须设置基
11、本的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包括急救站、医疗点和卫生室等。这些设施应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以应对地震后的紧急医疗需求。,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避难场所需要建立应急供水和供电系统,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供水设施应能提供清洁饮用水,供电设施则需要稳定电力供应及应急发电机等备用能源设备。,应急供水与供电设施,避难场所应设有应急排污设施,包括污水处理管线和简易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污水排放不污染环境。同时,应设立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及时处理生活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应急排污与垃圾储运设施,生活保障系统,避难场所生活保障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生活保障设施包括食品供应、饮用水保障和基本生活用品储备。确
12、保在紧急情况下,居民能够得到充足的食物和清洁的饮用水,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临时住宿与卫生设施,避难场所应配备临时住宿区和必要的卫生设施,如移动厕所、简易淋浴间等。这些设施能够为灾民提供基本的居住和卫生条件,保证其身心健康。,医疗救护站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设有医疗救护站,配备基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处理伤员,降低因灾伤亡率。,心理疏导与应急通讯,避难场所应配备专业的心理疏导人员,为灾民提供心理支持和情绪管理。同时建立高效的应急通讯系统,确保信息及时传递和应急响应的快速实施。,医疗救援准备,医疗资源评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评估并确保周边有足够的医疗资源
13、,如医院、诊所和急救中心。这有助于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快速有效的医疗援助,减少伤员的等待时间。,急救设备配置,避难场所需配备充足的急救设备,包括救护车、担架、急救药品和止血工具等。这些设备应在显眼位置布置,便于救援人员迅速获取和使用。,医疗人员培训,避难场所工作人员及附近医疗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定期演练和培训可以提高应对突发医疗情况的能力,确保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救互救。,卫生环境管理,避难场所应保持环境卫生,设立隔离区域处理伤员或病患。定期消毒和清洁设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确保避难人员的健康安全。,通讯与协调机制,避难场所应建立高效的通讯系统,确保与外界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和
14、其他相关机构的实时沟通。协调机制可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调度医疗资源,提高应急响应速度。,信息通信设备,01,信息通信设备配置要求,根据GB21734-2008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基础的信息通信设备,包括卫星电话、无线电和手机充电站等。这些设备确保在紧急情况下,避难人员能够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并获取重要信息。,02,信息传输系统建设,避难场所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以支持信息的快速传递。该系统可以采用光纤、无线等多种技术手段,确保在地震等突发事件中,信息能够迅速、准确地传递给相关人员。,03,应急通信预案制定,避难场所还应该制定详细的应急通信预案,明确各种情况下的通信策略和流程。预案
15、应包括备用通信方案、信号干扰应对措施以及通信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检查,以确保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04,实施与管理,建设流程,选址与规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避开地震时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区域,如山体滑坡带、河流上游等。同时,需确保场所周围交通畅通,便于救援力量迅速到达。,设计方案制定,根据国家标准和实际需求,设计详细的建设方案,包括建筑结构、内部布局、功能区划分等。方案应充分考虑人员流动、紧急疏散和基本生活需求等因素。,施工与材料选择,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选用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减震器等,以提高避难场所的抗震能力。,设施安装与调试,在完成
16、主体建设后,开始安装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设施安装完成后,进行系统调试,确保其正常运行。,运营管理机制,02,03,01,避难场所日常管理,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指南(GB/T 33744-2017),避难场所需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避难场所的日常维护、安全管理和紧急情况响应。同时,定期开展设施检查和演练,确保其功能完好。,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每个避难场所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涵盖人员疏散、伤员救治、物资供应等方面。预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更新,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以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于避难场所的信息发布、资源调度和灾情反馈。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避难场所的使用情况和受灾群众的需求,提升应急避难的效率和效果。,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基本框架,灾情评估与风险分析,紧急响应流程设计,人员疏散与安置计划,救援协调与资源调配,定期演练与维护,定期演练计划制定,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需制定详细的定期演练计划。演练内容应包括人员疏散、紧急避难、物资使用等关键环节,确保所有相关人员熟悉应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