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课件

上传人:大宝 文档编号:595184459 上传时间:2024-10-24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4.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夜上受降城闻笛,学习目标,1,、理解并背诵这首诗。(重点),2,、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主旨。(难点),一、新课导入,从月亮想到家乡,已经成为我们产生联想的共用途径。我们学习了杜甫、苏东坡,在他们的笔下,月亮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著名的月诗,感受一下李益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二、了解作者,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三、,创作背景,唐代建中元年(780年),李益时年30

2、岁,正值壮年,却不得不离开家乡,远赴边塞,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边境战事不断,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李益亲眼目睹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也感受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孤独。,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四、初读文本,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五、理解诗意,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

3、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受降城,指西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五、理解诗意,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一种笛奏乐器,以芦叶为管。,全,六、精读赏析,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

4、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六、精读赏析,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大漠月夜图。,艺术技巧:,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六、精读赏析,3,、,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5、。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氛围。,六、精读赏析,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1,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6、。“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六、精读赏析,5,、,诗,人,描写“夜闻笛声”,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夜闻笛声”蕴含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六、精读赏析,6,、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为什么,?,“,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

7、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六、精读赏析,7,、从炼字角度赏析,“,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可谓用到极处了,,“,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达了包括吹笛人在内的戍边战士浓烈的乡思与心中的孤独、哀怨之情。,六、精读赏析,8,、,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夜深人静之时,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在静谧的夜空中显得格外清晰,也更加令人伤感。这笛声并非来自战场,而是来自边塞将士的内心深处,是对家乡的思

8、念和对亲人的渴望。,七、本诗结构,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景,写声,直接抒情,烘托,铺垫,八、主旨,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九、,写作特色,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语言具有平缓的节奏,同时诗中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同时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全诗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

9、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十、当堂检测,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十、当堂检测,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C.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

10、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D.“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B,十、当堂检测,4,、,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B,十、当堂检测,5,、,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B,十一、布置作业,1,、必做题:,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选做题:搜集阅读李益的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