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595152345 上传时间:2024-10-23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58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秘密秘密启用前启用前绵阳市高中绵阳市高中 20202020 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2.回答选择题时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2、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孔子看来,人对“利”的裁断不外乎三个方面:如何看待“富”与“贫”、“贵”与“贱”、“生”与“死”。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贫”“贱”“死”是有“害”的,因而常常会生出一种耻“贫”、厌“贱”、恶“死”之心。与此相对,“富”“贵”“生”则往往被认为是有“利”的,因而人们常常会存有一种爱“富”、喜“贵”、好“生”之心。进而言之,在“富”

3、“贵”“生”三者之中,“生”更是被人视为最基本的“利”:有了肉体存在的“生”,人才有了对“富”与“贵”的求取;或者说,人对“富”与“贵”的求取,最终乃是为了维护最基本的“生”的权利与满足活得更为幸福的愿望。鉴于此,我们可以把人对“利”的求取进一步简化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富”与“贵”的求取,一个是对最为基本的“生”的求取。与此相应,孔子依据人所宜行的“仁”道而作的“义利之辨”也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个是对人在“富”与“贫”、“贵”与“贱”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另一个是对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就第一个层面的裁断来看,孔子并没有从维

4、护人的生存权利的意义上否认“富”与“贵”之于人的价值,因而也没有贬抑作为肉体存在的人对“富”与“贵”的欲求。论语里仁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首先在人之常情的层面上肯定了人人都有欲求“富与贵”、嫌厌“贫与贱”之心。孔子超出常人之处在于,他对“富与贵”“贫与贱”的弃取设置了一个不得不遵循的前提,那就是必须依于“道”来裁断,而这个“道”自始至终都有其确然不移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人在任何境遇下都不可离弃的“仁”。如此看来,孔子“义利之辨”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顺乎人之常情而对“富与贵”“贫与贱”有所取或有所弃,而

5、只是在于人在有所取或有所弃的裁断与抉择中是否体现了“仁道”。从第二个层面的裁断来看,孔子同常人一样也看重“生”。正因为如此,当子路就何谓“死”这一问2题冒昧讨教时,他才会以“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这样的反问式答复来予以指点。“生”是人所顾念的,“死”是人所嫌厌的,这乃人之常情。就日常处境而言,其实并不存在如何在“生”与“死”之间作取舍的问题。进而言之,在“生”与“道”并行不悖的情形下,根本就不存在舍“生”求“道”抑或贪“生”弃“道”的两难抉择。在孔子看来,只有当人面对不得不在“生”与“道”之间抉择其一的危境之际时,是否“弃生”才成为关乎人生大端的一个真问题。孔子就这一人生难题所作的经典诲

6、示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以“仁”立教,他所“志”与所“弘”的“道”说到底乃是以“仁”为价值底蕴的“仁道”。如果我们将“义利之辨”在其第二个层面的裁断归结为“生”与“道”之间的裁断的话,那么对“生”与“道”作裁断也就意味着对“生”与“仁”作裁断。在孔子这里,“生”诚然是人生最大的“利”,不过“生”的终极意义毕竟取决于“仁”,因此,“仁”便成为孔子用以裁断“生”的最高的“义”,“杀身以成仁”也由此成为孔子为人生价值弃取所作的最高裁断依据。从根底处看,以价值裁断为其内在枢机的“义利之辨”显然不是一个诉诸思辨的知识论话题,而是一个诉诸生命践履且同人的生命意志与

7、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价值论话题。(摘编自孙秀昌孔子“义利之辨”的价值论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相较于“生”,人们更重视求取“富”“贵”,这与后者更能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有关。B.孔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都有求取财富和地位的欲望。C.当对“生”的求取和“人之常情”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会在“生”与“义”之间做出取舍。D.文中的“义”指的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利”指的是“能给人带来利益的身份地位”。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述了“生”与“富”“贵”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将对“利”的求取概括为两个层面。B

8、.对“利”的求取受“义”的制约,甚至会因“义”弃“利”,鱼我所欲也体现了该观点。C.孔子虽然认为“义”和“利”之间彼此对立,但他也承认“义”是求取“利”的前提和依据。D.作者认为“义利之辨”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判断,并涉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属于价值论话题。3.下列是古代学者有关“义利”的观点,其中最接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A.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是犹欲寿而勿颈也。(荀子)B.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C.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程颢)D.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陆九渊)【答案】1.B2.C3.A【解析】3【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

9、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人们更重视求取富贵”曲解文意。原文“进而言之,在富贵生三者之中,或者说,人对富与贵的求取,最终乃是为了维护最基本的生的权利与满足活得更为幸福的愿望”可知,是“生”是人们更视为基本的,更重视的。C.不合逻辑。据原文“生是人所顾念的,死是人所嫌厌的,这乃人之常情”可知,“对生的求取”属于“人之常情”,二者不存在冲突。另外,据原文“如果我们将义利之辨在其第二个层面的裁断归结为生生与道之间的裁断的话,那么对生与道作裁断也就意味着对生与仁作裁断。在孔子这里,生诚然是人生最大的利,不过生的终极意义毕竟取决于仁,因此,仁便成为孔子用以裁断生的最高的义”可知,不是在“生与

10、义之间做出取舍”,而是在“生与仁之间做出取舍”,所谓的“义”便是“杀身以成仁”。D.“利指的是能给人带来利益的身份地位”表述片面。原文“一个是对富与贵的求取,一个是对最为基本的生的求取”,“身份地位”归属于“富”与“贵”。故选 B。【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义和利之间彼此对立”错。原文“孔子首先在人之常情的层面上肯定了人人都有欲求富与贵、嫌厌贫与贱之心”“就日常处境而言,其实并不存在如何在生与死之间作取舍的问题。进而言之,在生与道”并行不悖的情形下,根本就不存在舍生求道抑或贪生弃道的两难抉择”可知,两者并未对立。故选 C。【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

11、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的观点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A.选项意为:人们如果只知道珍重生命、喜欢安定而抛弃了礼义,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想长寿而割断脖子一样。从反面论证了本文观点。B.选项意为: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不符合本文观点。C.选项意为:一个人行了义,就会得到利,相反,出了利也会得到义。选项强调的是“义”与“利”的对立,不符合本文观点。4D.选项意为:如果志向在于道义,那么他的学习内容就合乎道

12、义;如果他的志向在于利欲,那么他的学习就一定在利欲上。该项强调“义”与“利”对“学习”的重要影响,不符合本文观点。故选 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材料一:全球每年大约会有上千人遇上雪崩,其中约有 150 人会因此丧生。雪崩还能摧毁大片森林,掩埋房舍,甚至能堵截河流,导致洪灾。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其它严重的次生灾害。积压在山上任何地方的雪都有移动的可能,但每个地方发生雪崩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如果山坡陡峭,雪则不会堆积过厚,很难发生雪崩。地表光滑的地方,雪也不会堆积过多,比如,雪

13、崩很少在有草的山坡上发生。接近峰顶的平地也相对安全,雪会在此积累成厚厚的一层,但它相对稳定,如果其上方发生雪崩则会破坏这种稳定,这就是平坦区域只有在上面的坡上没有过厚积雪的情况下才会安全的原因。最危险的地方是坡度大约在 3040 度的地方,这个坡度并不太缓,所以雪不会堆集得过厚,同时,这个坡度又并不太陡,可以保证雪层的相对稳定。山上的雪层一般相对稳定。如果发生移动,一定是有什么原因恰巧破坏了它的稳定。急剧的升温会引起不稳定。山上较高处的雪融化后,汇成一股水流沿坡而下,水渗透到山下的雪中,会溶解部分同地表接触的雪。这不仅使雪同地表分离并让地表更加润滑。虽然从表面上看并无明显的变化,但此时雪层已经

14、不稳固了。雪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在温度较高时,底层的雪会升华,在升华过程中,水蒸气会沉积为冰,因此部分雪层会从紧密包裹状变成霜状。在霜状雪层中,雪粒间的结合部比其他类型的雪层都要脆弱,所以这时候,雪层已经失去了部分的凝聚力。当你走在上面时,它会吱嘎作响,这是雪变得不再稳固的迹象之一。如果雪的重量达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发生动摇。铺在山坡上的雪受到两种力量的制约:摩擦力和地心引力。摩擦力一般阻止直接同地表接触的雪层的运动,而地心引力却与摩擦力相反,它更喜欢把雪从山坡上“拉”下来。如果雪要保持稳定,那么摩擦力必须克服地心引力。地心引力此刻作用于整体的雪层,雪层增大、地心引力也随之增强。雪层间的凝聚力会让

15、整个深层的雪开始一起移动。结果,移动的雪层越来越大,最后只能彻底崩溃。当空气经过峰顶,地表的不规则性会引起旋风,旋风夹带着雪在山顶盘旋或是冲下背风的一面,导致背风坡累积更多的雪,这些只是发生在高处的雪地上。尽管此时山下天气依然睛朗,能见度高,然而,滑雪者和登山者却并不知道他们头顶上的积雪已经蠢蠢欲动了。当雪层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下,一声枪响,或是滑雪而过的呼啸声,人们招呼远处朋友的喊声,树枝忽然折断的劈啪声都足以引起雪崩。如果雪是干燥和粉状的,开始也许只有少量的雪粒被扰动。它们5滚动着,跳跃着,一点点地移动着。然后,就像卡通片中的雪球一样,当滚下山坡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了,雪地此刻已经

16、乱作一团。越来越多的雪加入到洪流之中。这种现象我们叫做“点状释放雪崩”。不过,这种雪崩与湿雪崩相比,危险性要小一些。湿雪崩的雪呈现块状。湿雪崩通常发生在气温上升时,因表面雪层融化后又渗入到下层雪并重新冻结,形成湿雪层,而因为气温升高,使得新的湿雪层不容易吸附在密度更小的原有冰雪之上,于是向下滑动,从而产生雪崩。湿雪崩重量较大、速度慢、质地密,在其滑落过程中,会带起沿途的树木和岩石,从而产生更大的危害。许多著名的冬季旅游胜地都有近距离监控设施。在积雪较厚并极有可能发生雪崩的地方还装有可控引爆装置,它利用爆破引发小型的雪崩以防止随后较大雪崩的发生。作为游客,你要牢记当地的安全警示,不要到规定以外的区域游玩。(摘编自耀眼的暴风雪)材料二:材料二:雪崩究竟有多恐怖,1999 年阿尔卑斯山大雪崩会告诉你答案。1999 年 1 月份,奥地利著名的滑雪胜地加尔蒂,迎来了自己的滑雪旺季。当年加尔蒂 1 月 29 日到 2 月 4 日,阳光异常充足,这样的天气虽然反常,但是却给滑雪爱好者们,带来了极佳的滑雪体验。只是他们没有想到,也正是这种反常的天气,给他们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好天气过后,加尔蒂却迎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