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200题)1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c )A.激 情 B.应 激 C.心 境 D.热情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D)A.个别教学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D.课堂教学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需遵循的原则是(C )A.因材施教原则B.稳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4 .教育学生必需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A )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5.鲁班创造锯是借助(D)A.定 势 B.变 式 C.问题D.原型启发6 .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C )A.师生共同加入的B.学生自愿选择的C.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7.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B)A.感 觉 B.知 觉 C.表 象 D.后像8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C )A.连续性B.创造性C.长期性D.主体性9 .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D )A.自我反思B.同伴互助C.专业引领D.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10.气质类型(C)A.有好有坏B.都是好的C.无好坏之分11.领会知识包含感知教材和(D)A 熟悉教材B 分析教材C 概括教材D 理解教材12.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C)A 教学目的B 教学内容C 教学原则D 教学方法13.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B)A 温故而知新B 不陵节而施C 不愤不启,不俳不发 D 学而时习之14.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B)A 备 课 B 上 课 C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D 课外15.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A)A教学任务B教学内容C教学规律D教学原则1 6 .教师上课必要的弥补主要是通过(C)A布置作业B检查作业C课外D课后练习1 7 .一个考试能测出它所要丈量的属性或特点的水平,成为丈量的(D )A信 度 B 难 度 C区分度D效度1 8 .一个考试经过屡次丈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水平,成为考试的(A )A信 度 B效 度 C区分度D难度1 9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 为(C )A教学程序B教学步骤C教学组织形式D 教学阶段2 0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取(B )A分组教学B个别教学C道尔顿制D班级上课制2 1 .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A)o A.工作关系2 2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B)o B.热爱学生2 3.以无序、随意、放纵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模式属于(B)o B.放任型2 4 .对学生的开展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模式是(D)民主型2 5 .在哪种师生关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就最好(C)C.专制型2 6 .哪种师生关系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D)o D.民主型2 7、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B )B、无意注意2 8、在以下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示的有(B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就好的学生2 9、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开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开展30、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这 三 级 课 程 是(D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1、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 )D、学生是开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自由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32、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加入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加入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C受教育权3 3、以下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当责任(D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D、学校组织学生加入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保险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保险措施的3 4、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必定)选择3 5、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创新3 6、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发挥3 7、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变更)3 8、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障新课程实施的(B基本)条件。
3 9、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首要)环节4 0、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表达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4 1、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开展4 2、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包含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4 3、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4 4、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师生交往4 5、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C、人的全面开展4 6、课程不是教学的(A)o A、权威 B、方 向 C、目标D、方案4 7、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心)去实施教4 8、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o A、服 从 B、尊 重 C、赞 赏 D、引导4 9、教师是学习的(A、组织者B、引导者C、合作者5 0、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 2/3)时间的活动5 1、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确立教育目的5 2、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5 3、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针对性5 4、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表达(A时代的要求5 5、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 课程改革56、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C 国家课程标准57、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D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5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C 积极互动,共同开展59、以下对教材理解正确的选项是(B 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60、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A 自主、合作、创新61、以下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选项是(B)A 人类至少有7 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 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取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示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示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开展规律62、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选项是(D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方案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63、以下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选项是(B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含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D 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64、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选项是(A)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结果推广者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65、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更中正确的选项是(A)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66、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A)研究所教学科的 课程标准 研究教材。
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研究学生特点67、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B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68、教学过程的实质属性是(D 师生的交往互动69、表达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C)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开展功能 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表达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改良考试的方式,提倡灵活多样、屡次时机、双向选择的原则 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别70、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含(D 综合性71、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C.以学生开展为本的理念72、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以下哪些方面构成(C)知识与技能目标 德育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73、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D)教育功能观的转变教师观的转变学生观的转变教学观的转变评价观的转变74、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更从精英教育走向群众教育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开展本位由着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7 5、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病是(A )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无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7 6、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D)教材编写必需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需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表达。
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7 7.以下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选项是(D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益剧烈人类的生存和开展面临困难我国政治经济开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基础教育开展的需要 世界各教育兴旺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7 8、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A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系统性实用性7 9、课程变更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课程制度的变迁)等三个层面上展开8 0.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8 1.综合实践课主要包含(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几部分8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8 3 .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认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A头脑风暴Br a i n s t o r mi n g8 4、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加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取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A有意注意8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表达出的德育方法是(C典范示范教育法8 7、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A以综合课程为主88、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B 均 衡 性 综 合 性 选 择 性89.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D 十五大9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9 1.十六大讲演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开展,形玉成民学习、终身学习的(C 学习型社会92、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B 基本素养93、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B 课程目标94、“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表达的课程理念 是(B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