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的事迹(汇总11篇)中外科学家的事迹精选篇1 所有最普通的中国人,都知道袁隆平袁隆平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而在许多人的心里,他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在共和国的脊梁人物中,袁隆平是极具标志性的存在,是中国数十亿人深情爱戴的“国民英雄”袁隆平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他日夜操劳在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一线,只为14亿中国人有饭吃在普通中国人的认识中,“袁隆平”三个字是一个充满意义和情感的象征,象征着一个国家的人民从饥饿走向温饱,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从“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到今天“天问一号”跨越行星际,共和国的科学家们向真理之路不断探寻,靠着自力更生、顽强执着和大胆设想、认真求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话袁老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一生都在追梦,在大地上追梦袁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不只是仰望星空般高深莫测,还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的使命追求。
杂交稻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是对真理的渴望和向往,是对中国人民的负责袁老用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真理,他的“实验室”就是国民经济主战场,他的科研目标很纯粹,就是解决吃饭问题 袁老是共和国最不平凡的农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曾经历过旧中国贫穷落后年代的人,内心烈的愿望是用自己的科研,播下改变中国的种子这位老人也是最伟大的农民,他留给青年人的话是: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他躬身力行,在农田里做实验,9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持做科研,实现“高产更高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他心头的重中之重,他要解决的不只是当代人的吃饭问题,他想永远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今天的中国,一项项代表着人类科技前沿的成果频频凝聚全球关注的目光我们深知,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腰杆子就不硬,正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让中国人民的腰杆子挺起来今天一位科学巨擘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还在深深濡染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们必将其代代传承 中外科学家的事迹精选篇2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当他看到老百姓因粮食不足而深为饥饿所困时,他便悄悄埋下了消灭饥荒的梦想种子袁隆平院士曾言:“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便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也拉开了袁隆平追逐“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序幕 十年田垄勇突破,袁隆平院士的追梦路坎坷而持久1973年,他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且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处于艰难的探索时期,国际形势紧张、国内科研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冲击、百姓们生活困苦,但尽管形势如此严峻,袁隆平却坚守住了自己战斗的阵地,一步一步的推动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事业迈向世界。
梦想之路无止境,2019年6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挂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亲笔签名的“告示”,他给团队定下了“三大新目标”:超高产冲刺、耐盐碱水稻及第三代杂交水稻而事实也证明袁老的辛苦研究并没有白费,就在今年七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亩产1500公斤目标达成!袁老终身奋斗的事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 淡泊名利守初心,袁隆平院士的杰出贡献让我们肃然起敬,国家也给予了至高荣誉但他的生活依旧朴实无华他曾言道“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他也给出最真挚的建议与指点他慷慨解囊支持教育事业,却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他喜欢呼吸田野的气息,喜欢与稻田亲近他,平实而伟大! 中外科学家的事迹精选篇3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的语言文字学家。
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经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 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境,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期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景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忙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 .....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 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我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快的发展速度人们之后不仅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向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中外科学家的事迹精选篇4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是我国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是安徽人,后来在北京大学当物理老师,1948年10月,邓稼先去美国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 子弹、氢弹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个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 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 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中外科学家的事迹精选篇5 袁隆平 大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可长期以来,水稻产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农民们成年累月种田栽稻,还是满足不了“吃”的需要。
粮食产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难题 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每天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在试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但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他就想进行一种试验,培育能保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为了这个理想,袁隆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有时候在试验田里观察,连家也顾不上回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成功了 这种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000多斤,在全国推广后,我国稻谷在几年中增产了1000多亿公斤,真是一个飞跃!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美国等国也引进了他的成果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中外科学家的事迹精选篇6 钱学森 钱学森,知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能够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能够做英雄。
可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远,投得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先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异常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远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仅使同学们,并且使教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中外科学家的事迹精选篇7 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非常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
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