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译课件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594091768 上传时间:2024-10-16 格式:PDF 页数:200 大小:36.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全译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0页
《论语》全译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0页
《论语》全译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0页
《论语》全译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0页
《论语》全译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全译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全译课件(2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语全译学而篇第一【本篇引语】学而是 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原文】1 -1子曰(1):“学 而 时 习 之,不亦说(4)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 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时 习:在周秦时代,“时”字

2、用作副词,意 为“在一定的时候”或 者“在适当的时候”。但 朱 熹 在 论语集注一 书 中 把“时”解 释 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4)说:音yu3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有朋:一 本 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 t i n,恼 怒,怨 恨。(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

3、子理想中具有身尚人格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 它 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 兴 吗 等 等。三 句 话,一 句 一 个 意 思,前 后 句 子 也 没 有 什 么 连 贯 性。但也有人认为 这 样 解 释 不 符 合 原 义,指 出 这 里 的“学”不 是 指 学 习,而 是 指 学 说 或 主 张;“时”不 能 解 为 时 常,而 是

4、 时 代 或 社 会 的 意 思,“习”不 是 温 习,而 是 使 用,引申为采用。而 且,这 三 句 话 不 是 孤 立 的,而 是 前 后 相 互 连 贯 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 是 被 社 会 采 用 了,那 就 太 高 兴 了;退 一 步 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 用,可 是 很 多 朋 友 赞 同 我 的 学 说,纷 纷 到 我 这 里 来 讨 论 问 题,我 也 感 到 快 乐;再 退 一 步 说,即 使 社 会 不 采 用,人 们 也 不 理 解 我,我 也 不 怨 恨,这 样 做,不也就是 君 子 吗?(见 齐 鲁 学 刊 1986年 第6期 文)这 种 解 释 可

5、以 自 圆 其 说,而且也 有 一 定 的 道 理,供 读 者 在 理 解 本 章 内 容 时 参 考。此 外,在 对“人 不 知,而 不 愠”一 句 的 解 释 中,也 有 人 认 为,“人 不 知”的后面没 有 宾 语,人 家 不 知 道 什 么 呢?当 时 因 为 孔 子 有 说 话 的 特 定 环 境,他不需要说出知 道 什 么,别 人 就 可 以 理 解 了,却 给 后 人 留 下 一 个 谜。有 人 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 说 的,从 远 方 来 的 朋 友 向 我 求 教,我 告 诉 他,他 还 不 懂,我 却 不 怨 恨。这 样,“人 不 知”就 是“人 家 不 知 道 我 所

6、讲 述 的”了。这 样 的 解 释 似 乎 有 些 牵 强。总 之,本 章 提 出 以 学 习 为 乐 事,做 到 人 不 知 而 不 愠,反 映 出 孔 子 学 而 不 厌、诲人不 倦、注 重 修 养、严 格 要 求 自 己 的 主 张。这 些 思 想 主 张 在 论 语 书中多处可见,有 助 于 对 第 一 章 内 容 的 深 入 了 解。【原 文】12有 子(1)曰:“其 为 人 也 孝 弟(2),而 好 犯 上 者(3),鲜(4)矣;不 好 犯 上,而 好 作 乱 者,未 之 有 也(5)。君 子 务 本(6),本 立 而 道 生(7)。孝 弟 也 者,其为人之 本 与?”【注 释】有

7、 子:孔 子 的 学 生,姓 有,名 若,比 孔 子 小13岁,一 说 小33岁。后一说较为 可 信。在 论 语 书 中,记 载 的 孔 子 学 生,一 般 都 称 字,只 有 曾 参 和 有 若 称“子”。因 此,许 多 人 认 为 论 语 即 由 曾 参 和 有 若 所 著 述。(2)孝 弟:孝,奴 隶 社 会 时 期 所 认 为 的 子 女 对 待 父 母 的 正 确 态 度;弟,读音和意义 与“悌”(音t i)相 同,即 弟 弟 对 待 兄 长 的 正 确 态 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 别 提 倡 的 两 个 基 本 道 德 规 范。旧 注 说:善 事 父 母 曰 孝,善 事 兄 长

8、曰 弟。犯 上:犯,冒犯、干 犯。上,指 在 上 位 的 人。(4)鲜:音x i i n,少 的 意 思。论 语 书 中 的“鲜”字,都 是 如 此 用 法。(5)未 之 有 也:此 为“未 有 之 也”的 倒 装 句 型。古 代 汉 语 的 句 法 有 一 条 规 律,否定 句 的 宾 语 若 为 代 词,一 般 置 于 动 词 之 前。(6)务 本:务,专 心、致 力 于。本,根 本。(7)道:在 中 国 古 代 思 想 里,道 有 多 种 含 义。此 处 的 道,指 孔 子 提 倡 的 仁 道,即以 仁 为 核 心 的 整 个 道 德 思 想 体 系 及 其 在 实 际 生 活 的 体

9、现。简 单 讲,就是治国做人的 基 本 原 则。(8)为 仁 之 本:仁 是 孔 子 哲 学 思 想 的 最 高 范 畴,又 是 伦 理 道 德 准 则。为 仁 之 本,即 以 孝 悌 作 为 仁 的 根 本。还 有 一 种 解 释,认 为 古 代 的“仁”就 是“人”字,为仁之 本 即 做 人 的 根 本。【译 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

10、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

11、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 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原文】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12、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2)鲜:少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原文】1-4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13、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 he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 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邻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 孝经就是他撰写的。(2)三省:省(音x i n 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

14、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 习 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评析】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

15、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16、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原文】1-5子曰:“道 千 乘 之 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注解】(1)道:一 本 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千乘之国:乘,音s h4n 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 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 拥 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4)爱人:古 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 义 的“人”,指一切人群;狭 义 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 处 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评析】孔子在本章中所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