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一模)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东*** 文档编号:593910618 上传时间:2024-10-1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一模)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一模)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一模)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一模)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一模)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一模)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一模)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一模)语文试题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哪一种性格更适合做作家,这就不好说了。_用李敬泽的说法,写到关键的地方,作家的手不能抖。“心慈”加“手狠”大概可以算作大师级作家的共同特征了。这和文学的思潮有关。我喜欢“心慈”“手狠

2、”的作家。但是,总体上说,有能力、有勇气深入的作家总是好的。鲁迅就是这样。“手软”可以成就一个作家,“手狠”也可以成就一个作家。ABCD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

3、,“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从文化史角度审视

4、,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 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即以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

5、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20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 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

6、、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 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

7、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C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D工业文明利弊参半,只有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B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C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

8、作了对比。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B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D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节气,正确的一项是 ,初交河跃鲤,

9、春分蝴蝶梦花间。隔溪 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立秋向日葵花放, 西楼听晚蝉。立冬畅饮麒麟阁,绣福 咏诗篇。A惊蛰芒种处暑小雪B秋分立秋霜降立冬C立秋秋分霜降大雪D立夏立秋大雪冬至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说到“团圆”,在我们的民俗文化底蕴中,真可谓流传深广。除夕有团圆饭,合家守岁时还团坐。此外,我国还有团圆节,即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时至今日,北方仍有把月饼称为团圆饼的。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习俗的产生,_与古老的哲学思想有关。古人曾有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点,大藏礼曾子天圆说:天道之圆;易经上说:圆而神,圆者,( ),于是人间的钱币几乎历代都被铸成外圆内方。北京的天坛是圆形建筑,与方形地

10、坛相_。对一般民众来说,“圆”不啻是一种_的同义语。_,“圆”对人们的理解形成了心灵上的谐振,汇聚成一种难以分解的向心力,也迸发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文化认同感。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大约 对应 万事如意 曾几何时B大约 照应 合家团圆 久而久之C大概 照应 万事如意 久而久之D大概 对应 合家团圆 曾几何时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既被看做是天道,又被认为是运而不穷的神力B不仅被看做是天道,而且被认为是运而不穷的神力C不仅被认为是运而不穷的神力,而且被看做是天道D既被认为是运而不穷的神力,又被看做是天道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11、“圆”对人们的理解形成了心灵上的谐振,凝聚成一种难以分解的向心力。B“圆”对人们的理解造成了心灵上的谐振,汇聚成一种难以分解的向心力。C人们对“圆”的理解造成了心灵上的谐振,汇聚成一种难以分解的向心力。D人们对“圆”的理解形成了心灵上的谐振,凝聚成一种难以分解的向心力。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岁暮南朝宋谢灵运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注)颓:尽。运往:四季更替。淹物:久留之物。1下列诗歌与本诗的体裁相同的一项是A王维终南山B孟郊游子吟C马致远天净沙秋思D辛弃疾西江月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是说诗人当时年事已高。B“殷忧”奠定全诗情

12、感基调。C三四句视听结合,动静交织。D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殷忧”。3从画线句与前后关联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构思特点。6、按要求填空。(1)彼童子之师,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2)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_)扬州慢)(3)登金陵凤凰台中,“_,_”两句用陆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之意来表达自己的忧虑。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绣 花琦君绣花,是母亲自认为最拿手、也最喜欢的一门手艺。她常常说:“眼看一朵朵的鲜花,在蓝缎子上,月白缎子上上开放出来,心里真舒坦,仿佛自己脸上的皱纹都看不出来了。”母亲说话竟是这般有文艺气息。其实她除了跟外公念过三字经、

13、百家姓,还会背有限的几首千家诗之外,实在没有读过什么书。可是她形容起事物来,总是妙不可言。有一次,她边绣花儿边自言自语地说:“把厨房事儿忙完了,不捉点晨光绣绣花岂不可惜。”“捉”字说得多妙?她又说:“不过绣花总是愈绣愈觉得屋子里冷冷清清的,连绣花针掉在地板上的声音都听得见呢。”我顽皮地问:“妈妈,那样细的绣花针,掉在地板上,会叮当一声响吗?”母亲没有回答。坐在边上拨着念珠陪母亲的姑婆笑笑说:“你一个九岁的小东西,哪里懂?”看母亲绣花,我也吵着要绣。姑婆就会找块彩色绸子,剪成一只鞋面,用浆糊和纸贴得硬硬的,穿了丝线教我绣。可是我一抽丝线,就会打结。姑婆总是说:“慢慢来,绣花要耐着性子。这是姑娘家

14、第一要紧的。”母亲也不时伸过头来看我几眼说:“绣得蛮好的。把绣花学会了,将来出嫁就不会给婆婆嫌五个指头并在一起的了。”我噘起嘴说:“我才不要有个婆婆管呢。我将来要文明结婚。我不要穿平底绣花鞋,我要穿最新式的织锦缎的高跟鞋。”对于闻名已久的“杭州织锦缎”与“高跟鞋”,我真是做梦都常常梦见呢。母亲绣花的时间,多半在吃过中饭以后,下午烧“接力”(“接力”是家乡话,烧给长工吃的点心,接一下力的意思)以前;晚上呢,都在厨房洗刷完毕以后,就着摇曳的菜油灯绣花,那时我往往已上床呼呼入梦了。白天绣花,母亲偶而会伸个懒腰,打个哈欠。我就问“妈妈,五叔婆都睡午觉,您为什么不睡?”母亲说:“没听说早起三朝抵一春吗?多少事儿要做,哪里还睡午觉呢?”我又说:“看您眼皮搭拉下来,都要用灯草来撑了(这也是母亲最爱说的形容词)。睡眼朦胧的,绣出的花儿就不漂亮了。”母亲说:“你放心,我从小绣花绣到大,摸黑都会绣出朵朵鲜花来呢。”她把手里已经绣好两朵的梅花,伸得远远的,眯着眼儿横看竖看,非常满意的样子。我一看,真是好鲜活、好漂亮啊。母亲的绣花手艺是村子里闻名的。村子里若有姑娘出嫁,都会来向母亲讨花样,请她教导她们配丝线颜色,告诉她们应该用几号的丝线等等。母亲都一一仔细地指点她们:梅花要淡、海棠花要鲜、牡丹花要艳。着针时都要从花心向外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