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寺庙导游词(20篇)

办****家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7.97KB
约40页
文档ID:593848114
寺庙导游词(20篇)_第1页
1/40

寺庙导游词(20篇)寺庙导游词(精选20篇) 寺庙导游词 篇1   佛法来中国后才有寺院因为佛法是方便多门、不拘形式,在印度佛陀在世时并没有,只要有大的场所即可,能容纳佛的经常随众,经上讲1250人,实际上是1255人,连佛是1256人佛法传到中国就有了寺  佛法是汉朝时传到中国来的当时的“寺”是办公机关,直属于皇帝下面一级单位的办事机构;属于宰相下的一级单位称为部,宰相下面有6部,部的长官、首长叫尚书,次长称侍郎;属于皇帝下面办事机构的首长叫卿  皇帝下面办事的一级单位有9个,共9个寺,长官称为卿,所以“寺”不是庙,它是一个办事机构佛教到中国是由皇帝来接待它,那时外交归皇帝管,不在宰相底下,宰相管内务  专门办外交的是一个寺,名叫鸿胪寺,专门招待国外贵宾的,就像如今的外交部,该寺的卿就是外交部的部长,就是首长当时鸿胪寺接待印度佛教的使者时,觉得佛法挺好,谈得很投机,就想把使者留下,但又不能常住鸿胪寺,于是在9个寺之外增设一个寺,即佛寺第一批出家人就长远留在中国,不让他们回去,该寺即白马寺那时首都在洛阳,该寺管佛陀教育,他们的工作是翻译经典、讲解佛经、指导修行  于是,中国的教育部就变成了两个:一个是皇帝下面白马寺办的社会教育,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修学的;一个是宰相底下的礼部办的国家传统教育。

一个归皇帝管,一个归宰相管寺的起源是这么来的,如今讲“寺”后面来个“庙”字,就不成话了  庙是供鬼神的,皇帝祭他的祖先叫太庙,普通老百姓的叫祠堂,供养鬼神的地方称为庙把寺与庙拿来相提并论,差得太远太远,不像话寺不是庙,寺是一个办理佛陀教育的机构,如今政治制度变了,但这个名称一直没有变,形式也没有变从前皇帝办事的机构是宫殿,那么佛寺也不例外,也是宫殿式的建筑今天我们看看总统府、行政院、教育部,建筑都是宫殿式的如今我们名称还保留、守旧,建筑的形式也是守旧,还是用宫殿这种方式,里面的内容变质了,天天去念经超度死人,跟鬼打交道,佛陀教育不教人、而去教鬼了,这个意义完全错误所以,如今称佛教是宗教,也不是没有道理,跟鬼神打交道,这不是宗教是什么,当然是宗教所以,佛陀教育由教育变成宗教,这是很不幸的事[1]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  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

  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寺庙导游词 篇2   亲爱的团友们:  你们好!  我是你们今天导游,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梅州千佛塔寺  千佛铁塔铸于南汉大宝八年(公元965年),当年坐镇在本邑的修慧寺中,清代州官又将其迁于齐州寺中(这两古寺早已湮没)千佛铁塔共七层,高4.2米,底宽1.6米,四方形,塔身铸有千佛,故名千佛塔  千佛铁塔日久损毁,清末本邑爱国诗人黄遵宪搜集铁塔残片,收藏于人境庐,作千佛塔歌并序,以纪其事1935年始,由梅县县长彭精一与黄任寰师长将铁塔移于东山岭上,建八角亭保护由于时代变迁,铁塔被围在钢铁厂内,遭受污染,损毁日重,加于游人不便瞻观,舆论纷纷呼吁加以保护  1989年冬,明慧法师应梅州佛教协会邀请,从韶关云门寺回归乡梓,在当年远照法师发起筹建的普同塔院,协助弘扬佛法及扩建道场  1990年春节,由明慧法师发起,在众缘支持下,择普同塔院后莲花山头,兴建九层花岗石塔,保护文物这一善举,得到当地政府及社会贤达的响应,旋即得到省文物部门的批准“同意迁建,经费自筹”。

  同年7月,由市、县、区各级有关领导,佛门大德佛源大和尚、圆彻法师、海内外护法善信成立千佛塔筹委会,由明慧法师负责,积极筹集资金,足迹遍及海内外,得到到华侨、港澳乡贤热心支持,佛教居士纷纷前来义务工作  1991年12月3日,千佛塔正式奠基兴建1993年2月6日,主塔工程封顶,将千佛铁塔补铸完善,迁入石塔底层保护,并续建三层塔台千佛塔是用花岗岩筑砌而成,结构坚固,有防震、避雷、防风及现代照明设备塔共九层,高36米,八角形,宏伟壮观第一层外墙有6尊护塔天王石雕像,正门为赵朴老题匾及对联,二至八层塔身外墙共有32尊石雕佛像,内墙则浮雕千尊汉白玉佛像,各层门均有海内外大德题联,九层供奉数千尊鎏金佛像,塔顶托起一座七层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特色塔台周围石栏雕刻着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42幅五百罗汉图及48幅花鸟吉祥动物图等,第二层塔台、正门及两侧各有石雕麒麟及石狮,工艺精妙绝伦  整座宝塔建筑堪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亦是梅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塔灯高照,称谓是岭南明珠,前来朝礼者络绎不绝  千佛塔寺以石塔为中心,依山建筑,历十余载,日趋完善其中千佛宝殿是当前罕见的传统古建筑,正门六条青龙花岗石穿花雕刻石柱,殿内正中是千佛绕毗卢,两侧供奉18尊1米多高木雕金身罗汉,墙上是24诸天及文殊、普贤说法巨型敦煌壁画,手出名家,栩栩如生。

  20__年落成的佛陀教育培训中心大楼,高5层,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其中第三层为可容纳1000多人的大礼堂,第五层为藏经楼,其余楼层设有教室、图书馆、档案室、资料室、阅览室、电脑室、禅堂、法师休息室等  另有三圣殿、药shi殿、钟楼、鼓楼、法堂、僧舍、上客堂、茶轩、斋馆、大寮形成规模恢宏的殿宇群翘角飞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香云弥漫寺中景点密布,极乐世界、日月回廊、九龙吐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影雕回廊、诗画长廊、望江观音、滴水观音、文殊亭、普贤亭、剑英亭、碧华亭、杲日亭等等特别是塔后极乐世界有天池、天桥,喷流飞溅,鸟语花香,左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石雕巨像兀立天池中,游人瞻仰,净化身心亭台楼阁,流光溢彩,四季花木葱笼,绿草如茵,佛号声声,梵乐悠扬,晨钟暮鼓,发人深省,不啻人间净土也  寺院于20__年成立佛陀教育培训中心,以培养高素质的僧才目前,已具备基本的软硬件设施,并获得广东云门佛学院同意设立佛学院女众部同时发展慈善教育事业,净化人心,回报社会  寺院管理制度完善,依戒依律而行,现有150多位尼僧在此过丛林生活,布萨羯摩,结夏安居,如理如法,精进为道,爱国爱教,道风远播,享誉海内外。

寺庙导游词 篇3   宁波的阿育王寺是一座千年古刹  走进山门,经过一条幽静的走廊,欢迎你的是“鱼乐池”池水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翡翠,阳光照在池面上,想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亮的碎银池水中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古色古香的寺庙鱼儿在水中成群结队地嬉戏,让人看了真想“与鱼同乐”  绕过鱼乐池,等候你观光的是“天王殿”,天王殿雄壮无比,檐角奇特,微微向上翘起,恰似一只正要展翅欲飞的雄鹰走进大殿,大肚皮弥勒佛满脸微笑地迎接你两侧四大天王正襟跪坐,有的手持天罗伞,怒目圆睁;有的手缠金蛇,一副龇牙咧嘴的模样;有的手套金刚圈,面如黑发;有的手持琵琶,满脸微笑你可不要被他欺骗了,传说他谈得可是摄人心魄的迷魂曲  我还去了“大雄宝殿”,“舍利殿”······到处都有千姿百态的佛像和古色古香的寺庙,我说也说不尽,只觉得自己已离人间,似在仙境,那美景简直就像人间天堂  美丽的阿育王寺,那是我们宁波人的骄傲 寺庙导游词 篇4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现辖梅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约500万人,其中客家人占97%以上,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有潮汕人和极少数畲族等少数民族外,其它都是“纯客住县”。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梅州旧称嘉应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乡土气息浓郁的客家历史文化、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梅州又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梅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快,以青山绿水、客家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主要旅游景区(点)有雁南飞、雁鸣湖、汤湖热矿泥山庄、千江温泉等旅游度假区,有阴那山、五指石、七目嶂、合水湖、龙鲸河等自然山水景观,有叶剑英故居和纪念馆、人境庐、丘逢甲故居等名人故居,有南华又庐、仁厚温公祠、花萼楼等客家民居,还有灵光寺、神光寺、千佛塔、万福寺等宗教胜地  梅州物产丰富,有水果、名茶、名烟、酒类、梅菜、牛肉干等各种客家特产,此外还有陶瓷、竹编、木雕、石雕等传统工艺  客家菜是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用山区的物产为主要原料,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味,具有咸、香、肥的特色,以砂锅菜见长,特色名菜有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肉丸等 寺庙导游词 篇5   寺庙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常兴店镇境内,医巫闾山南端,占地13平方千米。

寺庙始建于北魏,盛于中唐,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香火绵延,终日不断是中国北方的著名佛教圣地,因寺内石洞中的而名闻天下  寺庙景区不仅是善男信女的朝拜道场,也是陶冶性情、观光览胜的好去处精巧的传统古建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更与群山密林相互掩映,令人回味无穷五百罗汉坡、滴水观音、二十四孝青石浮雕等多处人文景观集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为一体,已成为寺庙景区的文化瑰宝;这里的自然景观或蔚为壮观或惟妙惟肖,让人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影壁山神钟、卧龙松盘泥等“八景十二奇观”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构成一幅幅雄奇画卷  诚挚欢迎海内外游客前来寺庙景区进香朝拜、观光览胜,幸福和吉祥一定会与您终身相伴! 寺庙导游词 篇6   灵光寺坐落于梅县雁洋镇阴那山腰海拔约500米处,寺内面阔三间、进深七间,面积6000多平方米与韶关南华寺、广州光孝寺,潮州开元寺并称广东四大名寺唐代高僧潘了拳来此开山建茅,圆寂后,唐朝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人们开始建寺,原名圣寿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粤东御史梅鼎来此捐钱扩建,更名灵光寺梅州灵光寺为什么要改名灵光寺呢?这里有一段传说相传明洪武十三年七月,粤东监察御史梅鼎出巡视察,忽遇狂风暴雨。

就在这危急之时,一位和尚救了他一天,梅御史来到梅州阴那山圣寿寺进香,发现一尊佛像与救命恩人一模一样梅御史拨出白银千两,扩建修寺梅御史念开山祖潘了拳威灵光大,便将圣寿寺改名为灵光寺与全国各地的寺庙相比,灵光寺有三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方,被称为“三绝”或“三怪”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参观灵光寺  前面就是是由香港嘉应商会永远荣誉会长曾宪梓先生捐建的山门,碉龙画风,极其华丽因因为寺院大多数居于山林之中,故又称山门殿,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因有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  再往前走几十个阶梯,便可以看到寺前的草坪上有两棵柏树,一生一死,一枯一荣,这就是灵光寺三绝中的一绝——生死树,当地人也叫它“爱情树、夫妻树、神树”,也被誉为“广东宝树的生死柏”生者高约30米,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的那棵高约27米,虽无半片叶子,但却铁骨铮铮,直指长空,枯而不朽这两棵柏树是潘了拳在建圣寿寺之前栽种的,至今已经有1100多年了死的那棵已经死了300多年,却与生的那株几乎同样高大,前几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部电影《生死树》,就是以这两株树为背景  来到灵光寺门口大家可以看到门匾上的“灵光寺”三字便是由梅鼎所写的,下面嵌有一副对联“阴那开山第一祖,灵光古刹不二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