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提升训练

上传人:徐** 文档编号:593839537 上传时间:2024-10-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提升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统编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提升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统编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提升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统编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提升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统编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提升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提升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提升训练(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使用导航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20-25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新情境图示与历史】1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封建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民族交融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跨学科语文与历史】2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三国鼎立局面从形成到西

2、晋灭吴统一全国经历了( )A51年B229年C280年D37年【跨学科语文与历史】3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 )A汉武帝实现大一统B刘秀建立东汉政权C曹操统一北方地区D司马炎建立的西晋【新素养历史解释】4“晋初,宗室诸王以将军、刺史等身份分镇地方,自行选取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租税,既有了行政权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这种现象( )A埋下了八王之乱的隐患B加剧了统治阶层的腐败C掀起了胡汉移民的高潮D激起了少数民族的反抗【新素养历史解释】5“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

3、的情况下,终被刘渊的铁马强弓所摧垮。”这反映出西晋的特征是( )A国力强盛,政治清明B纷争不断,短暂而亡C灾害频繁,统治残暴D宦官专权,大权旁落【新素养史料实证】6据西晋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不能说明( )A内迁民族想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B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C内迁民族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统治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语文与历史】7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东汉战乱连年B

4、东晋从此衰落C西晋从此衰落D北魏统一北方【跨素养唯物史观】8台湾历史教科书把东汉末到魏晋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至黄河流域的史实称为“五胡乱华”。这样的定义( )A彰显了少数民族内迁的功绩B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否定了少数民族地位和贡献D加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跨学科考古与历史】9如下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画,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B江南开发C中外交往D政权分立【跨素养时空观念】10以下关于各少数民族内迁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氐族由东向西迁入山西南部B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C匈奴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D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素养综合训练】11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

5、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一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往来频繁,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汉化。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往往自称华夏后裔。胡床为游牧民族的折叠坐塌,晋以后不仅流行于北方,而且推广到江南。胡床的使用促使高足家具的出现,玫变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胡歌、胡乐、胡舞等在北方流行,给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增添新鲜色彩。材料二(1)依据两个材料,说说魏晋以来民族交流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2)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1(2024安徽安庆三模)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形势图,它们的变化反映了(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B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

6、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西晋文学家曾指出,当时社会“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只要看见金钱和富贵的人,没有人不惊喜膜拜的。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A贵族当权,轻视功名B注重门第,鄙视富贵C能力至上,重视人才D崇尚财富,追名逐利3司马炎建立西晋,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学识与礼教并重的名望人士,他努力克服东汉末年至魏朝的苛政( )A加速了西晋灭亡B有利于维护统治C导致了八王之乱D延缓了统一进程4下列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A司马炎自立为帝,国号为晋B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C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了衰落D316年,匈奴人灭掉了西晋5西晋鲁褒在钱神论

7、中写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安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A道德沦丧,唯利是图B能力至上,不计名利C贵族当权,轻视功名D重视门第;鄙视富贵6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材料反映了“八王之乱”发生的( )A原因B过程C结果D影响7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这主要体现了我国( )A从统一走向分裂B中央集权加强C政权分立动荡D从分裂走向统一【8据下图所示年代轴可知,西晋王朝(

8、)A短暂统一B偏安东南C宦官专权D政治清明9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展开了中央政权的争夺,历时十几年。这场混战( )A造成了豪华奢侈的社会风气B带来了人口大规模迁徙C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D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10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材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充分说明了西晋( )A社会经济的发展B手工技术的发达C统治阶级的腐朽D思想文化的繁荣11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作者意在强调( )A文

9、明在阵痛交融中推进B游牧民族认同中原文化C游牧民族内迁带来灾难D胡汉矛盾阻碍社会转型12(2024广东汕头三模)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当时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但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政权更迭影响社会风尚B人口迁徙利于区域开发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D中原传统渗透服饰文化13在甘肃河西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彩绘画像砖,这些彩绘画像砖,造型鲜活,题材丰富,栩栩如生地为我们展示了魏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画像砖及简介信息反映出( )A农耕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方式B

10、当地人民生活样貌已与汉族无异C河西地区高超的传统绘画艺术D该地生产生活深受中原文化影响14(2024广西南宁二模)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据此说明这一时期( )A国家稳定B经济繁荣C政权分立D民族交融15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你认为他们探究的时代主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短暂繁荣的历史时代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各统治者为了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通过强制迁移的方式将少数民族迁至都城、无主荒地以及军事重镇。“从东汉开始至魏晋时期,是中国史上第

11、二个寒冷期,气候开始变冷并加剧。”游牧民族对草原自然环境有着较强的依赖性,气温的波动以及降水量的变化对游牧业的影响较大,以草原为基础的生存空间范围缩小,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了影响,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各民族间的频繁的战乱也会使少数民族不断迁徙,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迁。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纷争不断,部分少数民族人民为躲避战乱,选择向南方迁徙。材料二 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丰富了汉族的文化,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粗犷豪放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改变了魏晋时期中原地区清谈的社会风气,呈现了慷慨、激越、豪放的气质。同时,语言、文学、音乐、饮食以及服装等方面也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各少数民族也吸收了汉文化这个

12、时期,各民族间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魏晋时期,各少数民族徙至中原,诸民族各种习俗与思想上的差异,必然会带来摩擦与冲突。少数民族的内迁使得各族军队中民族成分多样,缺乏凝聚力。总的来说,魏晋时期民族迁徙调整了民族分布格局,促进民族交融,为民族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奕璇魏晋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内迁问题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使用导航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20-25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

13、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新情境图示与历史】1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封建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民族交融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反映的是魏蜀吴三国分立,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仅是中间图片的主题,不够全面,排除B

14、项;魏晋时期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跨学科语文与历史】2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三国鼎立局面从形成到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经历了( )A51年B229年C280年D37年【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8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东吴灭亡,是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时间。三国鼎立局面从形成到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经历了51年,A项正确;229年孙权称帝,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排除B项;28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东吴灭亡,是三国鼎立结束的时间,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跨学科语文与历史】3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 )A汉武帝实现大一统B刘秀建立东汉政权C曹操统一北方地区D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