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12月月考试卷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593728781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12月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12月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12月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12月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12月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12月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12月月考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得分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2、”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

3、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

4、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

5、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材料二: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

6、“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

7、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摘编自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探新)1下列

8、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文教学应训练学生思维,但不讲逻辑的思维训练是无效的,且逻辑教学不应是独立完成,应紧密结合学习任务。B史记刺客列传例句中“乃”翻译成“就”更好,因为在那个特定的语境中,充分条件比必要条件更合理。C从四叔“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中,可以推理出四叔守旧且消息闭塞,以及“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D“虚拟论敌”针对“兼听则明”提出的问题包括“兼听一定明吗?”和“不兼听一定不明吗?”两个层面。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能够突破逻辑的束缚,其有一定的灵活性,B引用刘勰、严

9、羽、鲁迅的话,是为了证明不合逻辑的夸张具有“无理而妙”的效果。C有时“无理”违反生活逻辑,但符合审美情感;过于理性,反而不利于鉴赏文学作品。D感情、想象如果不是建立在正确的逻辑基础之上,既不具备赏析价值,也非智慧的写作。3依据材料一学到的方法,下列对课文的解读在逻辑推断二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夺”字解释为“强取”有些不妥。作为与左徒同列的上官大夫,身份尊贵,看到宪令文稿便抢夺,毫无风度;再说抢夺过去之后是销毁还是另有他用,令人费解。所以,此处“夺”字解释为“改变”更为合适。B苏武传中苏武与虞常、张胜叛乱之事全无关系,为何自责“重负国”“欲自杀

10、”?因为在苏武看来,自己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制止副使的私下交易,损害了汉朝信义,这是失职;如果在被拘捕审讯受到侮辱之后才死,更伤害了国家尊严。这说明苏武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出使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C过秦论中写到始皇帝的功业时已暗寓秦由盛转败的因素,始皇帝统一天下后在军事、政治、文化、防卫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突出其暴虐的特点,寓含对秦始皇不施行仁义导致国家败亡失去天下的批评。所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不施行仁义,所以秦国的攻守之势就变了”。D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从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确实能够印证盛衰兴亡多由人事的道理,但文章最后落脚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

11、亡身”,这只是一家之言。从论述的角度看,同样的对比,同样的史实,我们也可以得出“不辨忠奸而致覆亡”“上下齐心,其利断金”等观点,也就是说,史料与观点间不具有必然的联系。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答:_5结合材料二,试从“无理而妙”的角度赏析下面这首诗。(6分)劳劳亭李 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意,不遣柳条青。答:_(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像是影子,像是其他李 浩偶尔,奶奶会只言片语地提到我的爷爷。在我的感觉中,奶奶嘴里的爷爷像是一道影子,或者别的什么反正,是一种稀薄的、抓不住也摸不到的“飘泊之物”,一种似乎不那么真实的存在。在奶

12、奶的只言片语中,爷爷有太多的名字,譬如“你爷爷”。譬如,“不着家的”“睡窝棚的”。譬如,“痨病鬼”“瘦兔子”。还有的时候,爷爷会被奶奶完全地省略掉,她直接从事件讲起。那个痨病鬼。一天天就是咳,就是咳。他藏着钱呢,我早知道。可就是不肯抓药。我说你就等死吧!痨病鬼还笑。我说你天天就知道东躲西藏你想没想过,你被二鬼子抓去?痨病鬼还笑。那个痨病鬼。什么也没给家里留下。他还给小花传染上了病。我母亲说,这才是我奶奶心里的“症结”所在,奶奶对爷爷的怨气和愤恨皆是由此而起。小花是我的三姑。在三姑咳了几天的时候奶奶到村外的窝棚里去找我爷爷这并不好找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常换,十里八村废弃的窝棚都被他睡遍了。奶奶求他,

13、拿出几块银元来给女儿抓药。就算是借他的也行好说歹说,一脸难色的爷爷终于从一棵槐树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银元,“这不是咱的。你记得,咱得还。”爷爷是地下党。1996年出版的滨州市志上有他的名字,职务是中共地下党滨州区委副书记。他负责整个滨州区地下党的活动经费。父亲说,“我娘,到现在也没原谅他。她总觉得,要是我爹能多拿几块大洋,我的花儿妹妹就不会死。”奶奶的怨恨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至少表面上如此。她真的不肯原谅。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你找他?他忙着呢,瘦兔子似的。”奶奶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自言自语,油灯的细火苗一蹿一蹿,油

14、烟中弥散着混杂了蓖麻油的灯油气味,它早已把整个屋子充满了。“受的那个罪哟。”奶奶说的这句没头没尾也没有主语,我不知道她是在说我爷爷还是说自己。在我父亲的记忆中,爷爷能留下来吃饭,对于全家人来说简直算是个节日。“那样的时候太少了。”爷爷真的就像是一条时有时无、多数时候是无的影子。“家里的事儿他什么都不管。”我奶奶这样说,四叔这样说,而我的父亲他不否认这是事实。“你爷爷是很少回家,即便回来,也是大人孩子都睡着的时候。没办法。那么多人抓他。他还管着钱,整个滨州、烟台地区的活动经费。”把那些只言片语以及我父亲、母亲和四叔的讲述串连起来我在自己的大脑里搭建了有关爷爷的那个故事:我爷爷有四个兄弟两个妹妹,

15、到我爷爷十三岁那年家里就剩下了爷爷和三爷爷两个相依为命。后来我爷爷去天津上学,而三爷爷则不知道为何当起了土匪我们当地管土匪叫“仨儿”。三爷爷变成了“林仨儿”。“这个林仨儿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区委书记梁朝河命令我爷爷负责看押和枪决等事宜。据说,我爷爷找到梁书记,建议用活埋替代枪毙毕竟,子弹要省着点儿用;也更能让那些受害人的家属出口恶气梁书记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傍晚,爷爷回家了一趟,他拿走了家里最好用的那把铁锹。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埋下林仨儿的那个土丘被人挖开了,里面那个招人恨的、应当挨千刀的林仨儿已经不知去向。爷爷受到了审查。据说,爷爷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组织坦白了。我爷爷提前和三爷爷商量了把三爷爷救下来的计划,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叮嘱过我爷爷,千万要看护好他。多年之后,奶奶提起这件事儿来话语里还是包含着怨恨和不满,她不肯原谅,这是直接扎到她心尖上的一件事儿,让她感觉自己的身体硬生生被挖掉一块肉的一件事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