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0-14章-社会互动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93547969 上传时间:2024-09-2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10-14章-社会互动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10-14章-社会互动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10-14章-社会互动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10-14章-社会互动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社会心理学10-14章-社会互动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10-14章-社会互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10-14章-社会互动(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视与艺术设计学院影视与艺术设计学院 袁博成袁博成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2021/3/112021/3/111 1第四部分 社 会 互 动4第十章第十章 沟通沟通1235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助人行为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侵犯行为2021/3/112第十章 沟通 主要内容4第一节第一节 沟通的概念沟通的概念1235第二节第二节 沟通的条件及过程沟通的条件及过程第三节第三节 沟通的类型及其发展沟通的类型及其发展第四节第四节 非语词符号的沟通非语词符号的沟通第五节第五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2021/3/

2、113v第一节第一节 沟通的概念沟通的概念v一、沟通的定义一、沟通的定义v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v二、沟通的意义二、沟通的意义v(一)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必需的信息资源(一)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必需的信息资源v(二)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二)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v(三)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三)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第十章 沟通2021/3/114v第二节第二节 沟通的条件及过程沟通的条件及过程v一、沟通的条件一、沟通的条件v1、语言、语言v2、理解、理解v二、沟通的过程二、沟通的过程v(一)沟通结构的要素:七要素(一)沟通结构的要素

3、:七要素v(二)沟通的背景:(二)沟通的背景:v1、物理背景、物理背景v2、心理背景、心理背景v3、社会背景、社会背景v4、文化背景、文化背景第十章 沟通2021/3/115v第三节第三节 沟通的类型及其发展沟通的类型及其发展v一、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一、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v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v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v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v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v六、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六、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v七、新兴沟通类型七、新兴沟通类型第十章 沟通2021/3/116v第四节第四节 非语

4、词符号的沟通非语词符号的沟通v一、非语词研究的缘起一、非语词研究的缘起v1、缘起达尔文、缘起达尔文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v2、从属、归属、皮革马利翁效应等社会心理现象均依赖非语词沟通、从属、归属、皮革马利翁效应等社会心理现象均依赖非语词沟通v二、知觉层面的非语词沟通二、知觉层面的非语词沟通v与文化、年龄、性别有关,与智力测验无关与文化、年龄、性别有关,与智力测验无关v三、符号层面的非语词沟通(作为礼仪课自学)三、符号层面的非语词沟通(作为礼仪课自学)第十章 沟通2021/3/117v四、动态交互中得非语词沟通四、动态交互中得非语词沟通v(一)人际空间需要(一)人际空间需要v(

5、二)个人空间位置与沟通(二)个人空间位置与沟通v(三)人际距离与沟通(三)人际距离与沟通v1、亲密距离:情侣、亲子(、亲密距离:情侣、亲子(0.15-0.45米)米)v2、个人距离:朋友(近距离:、个人距离:朋友(近距离:0.45-0.76米)米)v 陌生人(远距离:陌生人(远距离:0.76-1.22)v3、社交距离:社交活动(、社交距离:社交活动(1.22-2.13米)米)v4、公共距离:公开演说者与听众(、公共距离:公开演说者与听众(3.65-7.62米)米)v五、副语言沟通五、副语言沟通v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如重音、声调等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如重音、声调等第十章 沟通2021

6、/3/118v第五节第五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作为礼仪课自学)(作为礼仪课自学)v一、沟通的障碍一、沟通的障碍v二、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善计划二、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善计划v三、提高沟通的准确性三、提高沟通的准确性v四、激发积极沟通的定向技术四、激发积极沟通的定向技术v五、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五、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第十章 沟通2021/3/119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主要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123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人际吸引规则第三节第三节 爱情爱情2021/3/1110v第一节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人际吸引的社会

7、心理基础v一、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一、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v二、安全感确立的需要二、安全感确立的需要v(一)生物安全感(一)生物安全感v(二)社会安全感(二)社会安全感v三、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三、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v(一)独处需要(一)独处需要v(二)交往需要与独处需要的平衡(二)交往需要与独处需要的平衡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2021/3/1111v四、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四、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v(一)印刻(一)印刻v1、印刻:这种有机体在其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先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依、印刻:这种有机体在其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先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依附的现象附的现象v2、印刻是生命早期阶段的特有

8、学习方式、印刻是生命早期阶段的特有学习方式v3、同类对象对于有机体具有更大吸引力、同类对象对于有机体具有更大吸引力v(二)本能(二)本能v(三)条件作用(三)条件作用v不良的人际关系状况,是同痛苦的与人交往的经历相联系的不良的人际关系状况,是同痛苦的与人交往的经历相联系的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2021/3/1112v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人际吸引规则v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v(一)熟悉与人际吸引(一)熟悉与人际吸引v(二)居住环境邻近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二)居住环境邻近对人际吸引的影响v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v(一)才能(一)才能v(二)美貌与外在吸引

9、力(二)美貌与外在吸引力v(三)个性品质(三)个性品质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2021/3/1113v三、相似规则三、相似规则v物以类聚物以类聚v四、互补规则四、互补规则v往往在感情较深的朋友、夫妻间发生作用往往在感情较深的朋友、夫妻间发生作用v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v(一)相似与互补的协同(一)相似与互补的协同v“米开朗基罗现象米开朗基罗现象”v(二)相似与互补的不同作用(二)相似与互补的不同作用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2021/3/1114v第三节第三节 爱情爱情v一、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一、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v(一)爱情三角理论(一)爱情三角理论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2021

10、/3/1115v(二)爱情类型(二)爱情类型(加拿大社会学家(加拿大社会学家 约翰约翰李)李)v1、情欲之爱:一见钟情,注重外表吸引力,很快进入爱情、情欲之爱:一见钟情,注重外表吸引力,很快进入爱情v2、游戏之爱:不把爱情当作严肃之事,客观上往往造成伤害、游戏之爱:不把爱情当作严肃之事,客观上往往造成伤害v3、友情之爱:恋爱关系从友情中慢慢发展而来,彼此相似性起决定作用、友情之爱:恋爱关系从友情中慢慢发展而来,彼此相似性起决定作用v4、现实之爱:站在现实角度审视,如家世、学历、能力、财富、现实之爱:站在现实角度审视,如家世、学历、能力、财富v5、激情之爱:对情人有强烈依赖感和占有欲,情绪总为对

11、方所牵动、激情之爱:对情人有强烈依赖感和占有欲,情绪总为对方所牵动v6、奉献之爱:希望爱人一切都好而不求回报,永远把爱人幸福放在首位、奉献之爱:希望爱人一切都好而不求回报,永远把爱人幸福放在首位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2021/3/1116v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v(一)才能(一)才能v(二)美貌与外在吸引力(二)美貌与外在吸引力v(三)个性品质(三)个性品质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2021/3/1117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 主要内容4第一节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人际关系概述123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三节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原则第四节第四节 人

12、际关系的测量人际关系的测量2021/3/1118v第一节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人际关系概述v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概念v(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一)人际关系的含义v(二)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二)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v人际关系没有明确指向,社会角色具体都某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人际关系没有明确指向,社会角色具体都某一类人与另一类人v二、人际关系的意义二、人际关系的意义v(一)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v(二)身心健康(二)身心健康v(三)生活幸福(三)生活幸福v(四)事业成功(四)事业成功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2021/3/1119v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v一、人际关系

13、的状态和深度一、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v(一)人际关系的状态(一)人际关系的状态v(二)人际关系的深度(二)人际关系的深度v1、自我表露的范围与深度、自我表露的范围与深度v2、自我的分层、自我的分层v(1)最表层:兴趣爱好等)最表层:兴趣爱好等v(2)第二层:真实态度)第二层:真实态度v(3)第三层:个人隐私)第三层:个人隐私v(4)最深层:自身都无法接受,与个人自我价值相对立的经验等)最深层:自身都无法接受,与个人自我价值相对立的经验等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2021/3/1120v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v交往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等四个阶段交往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

14、、稳定交往等四个阶段v三、人际关系的破裂三、人际关系的破裂v(一)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一)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分歧、收敛、冷漠、逃避、终止分歧、收敛、冷漠、逃避、终止v(二)人际关系破裂的预防:(二)人际关系破裂的预防:有准备、细了解、用移情有准备、细了解、用移情v四、改善人际关系的训练(自学)四、改善人际关系的训练(自学)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2021/3/1121v第三节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原则v一、真诚原则一、真诚原则v二、交互原则二、交互原则v(一)人际交往的交互现象(一)人际交往的交互现象v(二)人际交往中交互的原因(二)人际交往中交互的原因v三、功利原则三、功利原则v(一

15、)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一)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v(二)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二)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2021/3/1122v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v(一)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一)自我价值保护倾向v(二)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二)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v10好好+1不好不好=11不好不好v10不好不好+1好好=11好好v(三)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三)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v五、情境控制原则五、情境控制原则v(一)情境控制(一)情境控制v(二)寻求平等与自由(二)寻求平等与自由v第四节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自学)人际关系的测量(自学)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202

16、1/3/1123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主要内容4第一节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助人行为及其原因123第二节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助人的决策过程影响因素第四节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助人行为的培养2021/3/1124v第一节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助人行为及其原因v一、助人行为的概念一、助人行为的概念v(一)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一)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v1、助人行为:以特定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以特定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v2、助人行为分类:、助人行为分类:v(1)无个人动机:即利他行为)无个人动机:即利他

17、行为v(2)有个人意图)有个人意图v(二)亲社会行为(二)亲社会行为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2021/3/1125v(二)亲社会行为(二)亲社会行为v1、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v2、内容:分享、捐献、合作、助人、安慰、同情等行为、内容:分享、捐献、合作、助人、安慰、同情等行为v(三)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三)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v三者为包含关系三者为包含关系v二、助人的原因二、助人的原因v(一)社会生物学解释(一)社会生物学解释v(二)社会交换论观点(二)社会交换论观点v(三)社会规范论观点(

18、三)社会规范论观点v(四)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四)进化心理学的解释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2021/3/1126v第二节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v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v(一)责任分散假设(一)责任分散假设v(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v不是公众人性的丧失,而是由于其他人在场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抑制了人们不是公众人性的丧失,而是由于其他人在场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抑制了人们的援助动机的援助动机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2021/3/1127v二、社会作用力理论二、社会作用力理论v(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v来源于勒温

19、的团体动力学理论来源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v(二)社会作用力法则(二)社会作用力法则v1、分散法则、分散法则v2、心理社会法则、心理社会法则v3、乘法法则、乘法法则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2021/3/1128v第三节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v一、助人的决策过程一、助人的决策过程v(一)帮助需求觉察(一)帮助需求觉察v(二)助人意图的确定(二)助人意图的确定v1、紧急情况、紧急情况v2、非紧急情况、非紧急情况v(三)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三)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2021/3/1129v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v(一)受助者特点(一)受

20、助者特点v性别、相似性、外部特征、人格特征、受助者的感觉性别、相似性、外部特征、人格特征、受助者的感觉v(二)助人者特征(二)助人者特征v年龄与性别、认知特点、个性特点、心境、道德推理年龄与性别、认知特点、个性特点、心境、道德推理v(三)情境因素(三)情境因素v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v2、匆忙与助人代价、匆忙与助人代价v3、情境性的内疚、情境性的内疚补偿补偿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2021/3/1130v第四节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助人行为的培养v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v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

21、v二、示范作用二、示范作用v(一)现场的示范作用(一)现场的示范作用v(二)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二)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2021/3/1131v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v(一)移情能力培养(一)移情能力培养v移情增加助人和其他亲社会行为移情增加助人和其他亲社会行为v(二)动机提升(二)动机提升v四、助人技能的学习四、助人技能的学习v五、价值取向的教育五、价值取向的教育v道德水平越高,相应的亲社会倾向也越强道德水平越高,相应的亲社会倾向也越强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2021/3/1132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内容回顾4第一节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助人行为及其原因12

22、3第二节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助人的决策过程影响因素第四节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助人行为的培养2021/3/1133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主要内容4第一节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123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第三节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第四节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2021/3/1134v第一节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v一、侵犯行为的概念一、侵犯行为的概念v(一)侵犯行为的定义(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23、v1、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v2、判断标准:社会评价、伤害意图、判断标准:社会评价、伤害意图v无意伤害无意伤害侵犯侵犯v有意伤害未遂有意伤害未遂=侵犯侵犯v(二)侵犯行为的分类(二)侵犯行为的分类v1、按方式:言语侵犯、动作侵犯、按方式:言语侵犯、动作侵犯v2、按动机: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按动机: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v3、按指向性:公然侵犯、关系侵犯、按指向性:公然侵犯、关系侵犯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2021/3/1135v(三)侵犯的普遍性(三)侵犯的普遍性v侵犯普遍存在,不受人们所处的国家、所属的种族和宗教信仰的限制侵犯普遍

24、存在,不受人们所处的国家、所属的种族和宗教信仰的限制v(四)侵犯的稳定性(四)侵犯的稳定性v1、侵犯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侵犯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v2、稳定性具有相对性、稳定性具有相对性v二、侵犯行为成因的解释二、侵犯行为成因的解释v(一)侵犯的本能理论(一)侵犯的本能理论v(二)侵犯的生物学理论(二)侵犯的生物学理论v(三)挫折(三)挫折侵犯理论侵犯理论v(四)社会学习理论(四)社会学习理论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2021/3/1136v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v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v(一)(一)A型人格型人格v(二)敌意归因偏差(二)

25、敌意归因偏差v(三)性别(三)性别v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景因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景因素v(一)高温(一)高温v(二)酒精和药物(二)酒精和药物v(三)唤醒水平(三)唤醒水平v(四)去个性化(四)去个性化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2021/3/1137v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v(一)文化与侵犯(一)文化与侵犯v(二)媒体暴力(二)媒体暴力v(三)暴力视频游戏(三)暴力视频游戏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2021/3/1138v第三节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v一、家庭暴力一、家庭暴力v1、受害者以妇女儿童居多、受害者以妇女儿童居多v2、受教育程度越低,生活越贫

26、穷,社会地位越低,则家庭暴力的发、受教育程度越低,生活越贫穷,社会地位越低,则家庭暴力的发生率越高生率越高v3、形式: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形式: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v4、涉及家庭、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影响、涉及家庭、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影响v5、及早对其干预非常必要、及早对其干预非常必要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2021/3/1139v二、校园欺负二、校园欺负v(一)欺负行为的特点(一)欺负行为的特点v1、欺负:长时间、反复、被一个或多个同伴以负性行为对待、欺负:长时间、反复、被一个或多个同伴以负性行为对待v2、双方力量上的不平衡:真实力量、心理力量、双方力量上的不平衡:真实

27、力量、心理力量v(二)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二)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v1、人格特质、人格特质v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2021/3/1140v第四节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v一、移情能力的培养一、移情能力的培养v二、成熟个性的培养二、成熟个性的培养v三、宣泄三、宣泄v四、社会公平的建立四、社会公平的建立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2021/3/1141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内容回顾4第一节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123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第三节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第四节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2021/3/1142第四部分 社会互动内容回顾4第十章第十章 沟通沟通1235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助人行为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侵犯行为2021/3/11432021/3/112021/3/1144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