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跨文化研究视角和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学生跨文化研究视角和方法(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学生跨文化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跨文化交流的研究视角:文化认知(饮食、社交、信仰、价值取向、刻板印象、偏见、歧视、我族中心主义)语言交流与文化(种类、变异、与价值取向的关系)非语言交流与文化(举止动态、间距、声调、时间)跨文化认同归属感(文化认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跨文化适应理论(文化休克、U型、W型、濡化、整合转化)跨文化培训模式(文化理解、行为、互动、自我意识、模拟)跨文化关系冲突管理与谈判跨文化沟通能力(认知、情感、行为)留管人员会用到的研究方法:访谈(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小组/焦点、深度)观察(隐蔽观察、参与观察)笔/摄录(纪录被研究者微小的变化,发现一瞬间的自然表现行为,如面部表
2、情、手势语等一些非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全面准确的把握他们想表达的意思)问卷调查(用已有的量表、自己设计) 统计分析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留学生的身份认同研究(访谈)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关键期”研究(问卷调查)留学生汉字书写习惯研究(摄录)“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越南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启示越南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启示研究背景:我从越南学生的一篇硕士论文中发现越南学生对身份认同比较敏感,对中国人忽略他们的文化身份表示不满。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针对这个问题,我对越南留学生进行了小组访谈。研究目的:了解越南留学生的身份认同意识,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研究人员:我和一位越南留学生。选取越南留
3、学生作为第二作者,是为了确保研究问题的真实性以及研究背景的可靠性,同时两个不同文化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研究,更能确保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碰撞后所达到的共识观点的可信度。研究对象:5位越南留学生。访谈语言:由于5位学生都是本科和硕士生,在汉语的沟通上没有特别的问题,访谈语言是中文。 访谈形式:不是简单的提问回答,而是在场人员共同就某个问题一起探讨。主要针对身份认同以及与身份认同相关的中越学生的特点和彼此的关系进行探讨。访谈特点:由于是用汉语和越南学生进行访谈,所以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会根据一小段交谈内容进行概括性重复与确认,确保自己的理解和越南留学生的表述一致。访谈时间:一个小时。访谈地点:学
4、院休闲区。访谈气氛:访谈者和被访谈者是师生关系,大家彼此熟悉,访谈环境非常轻松,学生们非常坦诚,访谈完后,学生们还觉得意犹未尽。访谈问题:请学生举例与中国学生交流出现的问题?在经常遇到受中国人的不友好对待后,你们是认同还是习惯了呢?“我们是越南人”这个概念包含什么了些什么东西?与中国人的区别在哪?越南人的独特性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国人的大中国思想或认为越南附属中国的看法?你们心中的越南国家情怀强不强?你们从小所受的”我是越南人”教育是怎样的?访谈数据处理:征得5个访谈学生同意后,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访谈过程完后,由两位研究者同时进行了转写,按照访谈内容进行了归类,为“身份认同”、“中越学生的(学
5、习)特点”、中越学生交流问题。所有转写内容(共15,098字)经由参与访谈的学生进行了核实与确认。不同教育教育产生的文化身份认知:不同教育教育产生的文化身份认知:我们有一千年被中国都护的历史,有一百年被法国殖民的历史,但我们是乐龙群和欧基的后代,我们是越南人,有4000年文字记载的历史。说越南以前就是中国的,是因为中国人受的单一教育,或者是不懂历史,每个国家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文化间身份认同的认知:文化间身份认同的认知:彼此相似是当前的趋势,经济的全球化导致文化的彼此影响,但身份认同是不能改变的。就像广东人会以自己是广东人为自豪,不愿意别人说他是北方人,反过来北方人也如此。如果中国人在中国人、越
6、南人的概念上清楚了,我感觉彼此交往起来会轻松很多。如果中国人认同我是越南人而不把我当中国人看,我觉得是对我的尊重,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交往时可以再来慢慢调整两者之间的差异。如果说中国、越南亲如兄弟,我们认同也喜欢这样形容,如果说越南曾经就是中国的,我们就觉得难受了。越南学生在文化身份认同上的心态:越南学生在文化身份认同上的心态:我到哪里都被认同成中国人,但我是越南人。有时候有人边笑边说越南 不是以前也是中国的吗,我真的不懂为什么他们有这想法。中国现在强大,我承认,但我还是为自己是越南人感到自豪,不愿意别人说我是中国人。我在越南长大,吃越南菜,呼吸越南空气,我和中国人就是不同的,怎么能说我是中国
7、人呢?我们有自己的服饰、饮食习惯(比如我们喜欢吃鱼露)。分析和启示分析和启示1. 不同文化的教育是产生文化身份认同差异的原因。后现代思潮倡导文化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具体表现为诠释学思想中解释的相对性、意义的开放性和真理的多元性。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原则来描述自己与他国关系的历史。于是,中国人和越南人在历史关系的描述上,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版本。大越史记全书是后黎朝官方编修的越南编年体史书,采用汉文体,由吴士连于1479年编成,共十五卷。在开篇就提到“神农氏之后帝明,得婺僊女而生泾阳王,是为百粤始祖”。文化身份认同的阶段性(文化身份认同的阶段性(Phinney, 1993):不审视的文化身份,个人
8、对文化身份的探索缺乏意识。文化身份探寻,这一过程涉及到人们去怀疑探索自己的文化,以求对此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理解作为那种文化的一分子的意义。文化身份实现,这个过程是指一个人清醒、自信地接受某种文化身份。这种接受对一个人未来的行为规范都是冷静和确定的思考。2. 文化间的不同身份认同揭示了:包容不等于融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更要提倡“和而不同”。Lukens(1978)提到我族中心意识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特征是冷漠、拒绝和蔑视。这反应在与跨文化人群交流时,缺乏言语和非言语的敏感,如中国人随口而出的就是“越南人以前不就是中国人嘛”。正如Ting-Toomey(1999)指出整个人类都或多或少存在我族中
9、心意识,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点,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无意识地流露对他文化的刻板刻板印象印象,理解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和国家的涵义。“我族”在坚持“我族”立场的同时,也应该理解和允许“他族”存在着不同的想法和态度。否则会陷入“我族中心主义我族中心主义”(Bennett, 1993),不利于自身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戴晓东(2009)提到文化间性文化间性场域,在这个场域里,跨文化的人们相互协商、调整,一同建构互惠互补、共生共赢的跨文化关系。文化间性场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状态,提请跨文化人群去认知协商包容。事实上,“绝对平等”是一个理想而不现实的状态,但人们可以增强对彼此认知的敏感和意识,允许
10、差异和不同,从而达到东方文化理念的高境界和而不同。3、越南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也显示出弱小文化群体的心理特征研究者发现当人们内心深处因有一种身份认同的威胁时,便将自己放在一种容易被伤害的位置上,产生一种消极结果期望值和刻板印象,并寻求外部群体的行为来与之吻合和确认(Pettigrew, 1979; Ting-Toomey, 1999)。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卑导致的恶性循环,也是一种偏见在阻碍自身与外界的交流。总结:总结:该研究通过确定主题的小组访谈,了解到在华越南留学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以及对中国人大文化意识的不满。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交织碰撞,既彼此影响又保持自己本色的独立。因此,了解彼此的
11、立场和思维方式是必要的,而这种了解的前提是培养开放的心态和跨文化敏感意识。掌握东方“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对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跨文化适应跨文化适应“关键期关键期”揭示揭示对对“压力适应动态发展压力适应动态发展”理论模式的补充和发展理论模式的补充和发展金荣渊(Young Yun Kim)是当代跨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研究的国际著名学者,根据个人经历和体验,她提出了一个宏观的并持续发展的跨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理论模式“压力适应动态发展”(The stressadaptationgrowth dynamic)。 该理论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对此也十分欣赏并高度认同。 Growth Over TimeStr
12、essAdaptation 金荣渊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理念,提出“跨文化身份”这一概念,认为跨文化身份是开放、可调整和可转化的。 这种能力的培养经由“压力适应成长”跨文化过程得以实现。我注意到,金荣渊的一系列论文一直在强调宏观的、动态的跨文化适应与跨文化身份的建立,但是,她对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跨文化身份建立缺乏阶段性分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我在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通过实证的方式设计并收取了330份来自57个国家的留学生的调查问卷,并将这些学生分为四个类别:“刚到中国”、“来中国一年”、“来中国两年”、“来中国三年以上”,了解学生们跨文化适应整体整体趋势趋势和阶段性差异阶段性差异。
13、(研究对象、类别、问题与假设)问卷设计由于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阶段性研究还没有特别成熟的量表,我们决定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参照Van Oudenhoven & Van Zee (2000)设计的Multicultur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MPQ),分为5个维度。五个维度的名称为: 文化同情心文化同情心 cultural empathy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 open-mindedness情感稳定性情感稳定性 emotional stability社会适应灵活性社会适应灵活性 social flexibility 汉语熟练程度汉语熟练程度 Chinese l
14、anguage proficiency问卷发放过程问卷发放过程数据分析(数据分析(Data Analysis)基本数据分析基本数据分析 (Preliminary data analysis) including testing the internal reliability, statistics of students original countries, gender and majors. 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measurement of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the l
15、ength of time the subject had been in China. 独立样本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ests) were employed to find whether there is the significant change in each measurement.基本数据分析基本数据分析 (Preliminary data analysis)FrequencyPercentValid PercentCumulative PercentValidmale19559.159.859.8female13139.740.2100.
16、0Total32698.8100.0 Missing System41.2 Total330100.0 FrequencyPercentValid PercentCumulative PercentValidnewly-arrived9328.228.228.2one year10331.231.259.4two years4914.814.874.2three years and more8525.825.8100.0Total330100.0100.0 GenderTime to Stay in China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五个维度阶段性走势 tSig. (2-tailed)Mean Dif
17、ference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 LowerUpperCultural Empathy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2.108.036-.1824-.35303-.01172Emotional Stability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2.776.006.2839.08214.48556Open-mindedness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045.964.0035-.14873.15565Social StabilityEqual varian
18、ces not assumed.826.410.0762-.10580.25827Chinese Proficiency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2.719.007-.3386-.58436-.09293Independent Samples Test for the Five Factors (year 0-1))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留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显著变化只发生在“刚到中国”和“来中国一年”之间,其他时间段没有显著变化。因此得出结论,对短期移居群体如留学生而言,存在一个跨文化适应与身份转换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而这个
19、“关键期”发生在他们移居海外的第一年。换言之,跨文化适应与身份转换并非在每一个时段表现出均衡的变化,而是呈现出阶段性的不同变化。理论分析与讨论(理论分析与讨论(Discussion):):金荣渊认为跨文化“适应”(adaptation)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个体通过与外部环境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达成并建立一种与周边环境相对稳定、互动和有效的关系。按照这个界定,像留学生这样的短期移居人群可以在一定时限内完成他们特定需求的跨文化适应与身份转换。对留学生而言,我认为那个时段是他们到达后的第一年。留学生这种短期移居人群的跨文化适应过程的终端不是完整深刻地融入另一文化,而是到达一个介于原来文化和新文化之间的平
20、面,这个平面由另一种或几种文化的一些表层现象加上跨文化适应者对自身文化调整后的认知态度、情感倾向和行为方式所构成,我称之为“夹心文化层”。在2010年于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跨文化适应与转换”国际研讨会上,我在金荣渊主持的那场大会主旨发言宣读了这一实证结果,她对我的实证结果表示认同和赞许,并在随后往来的邮件中写道:“I do hope our paths cross again”(非常希望我们的思想再一次交锋)。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下一步的研究建议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下一步的研究建议从多元认知的角度看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从多元认知的角度看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我们将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经摄像观察再转为文字,历
21、时3年。摄像记录包括从短时记忆(看字写字)到长时记忆(心理词汇的提取)的汉字书写过程。观察发现每个留学生都有与中国人不同的汉字书写方式,但这种方式不影响最后的汉字成品正确,也不影响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来看待这种书写方式?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忽略还是认可忽略还是认可?从成品汉字来看,笔顺是一个过程,而且是动态的,很难抓住那一瞬间并加以描述,摄像观察是最好的捕捉研究方法,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也是非常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我们采取了这样的研究方法。研究历时3年,先后摄像观察来自14个不同国家的非汉字圈学生22人次汉字书写过程,主要考察笔顺的书写过程。其间穿插访谈与跟踪调查。三、研究过程与观察
22、结果我们对8名非汉字圈学生书写本族语进行了摄录并仔细观察其书写过程。这8名学生均来自拼音文字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印尼、也门、刚果、尼日利亚、塞舌尔、尼泊尔和泰国。他们书写的文字分别是俄文、印尼文、阿拉伯文、法文、伊波文、克里奥文、尼泊尔文和泰文。通过观察,我们发现:(1) 学生在书写本族语文字时习惯各异,如遇到字母上方要标写点时,有的学生在写完单词最后再加上点等符号,有的学生则在写完字母后就加上符号。这导致他们书写汉字时特征各异。(2) 这些国家的学生在书写自己国家的文字时,每个字母基本在一至三画之内完成,不像有些复杂的汉字笔画多至十几画(这里我们谈的是正规汉字书写,而非中国书法的概念) 。
23、讨论: 如何看待非汉字圈学生书写汉字的过程全球化显现了文化混合的情况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突破等潮流,给认知开出了一条宽广的道路。语言与文化交流之后,彼此之间产生的涵化与同化作用,会导致混合性的新思维方式与认知的形成。当我们将全球化的概念融进语言认知的过程中来分析看待非汉字圈学生书写汉字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会产生一个变化。我们对非汉字圈学生汉字书写的过程,应该看成既是一个大脑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认同的过程文化认同的过程。也就是说,他们的书写习惯受到他们固有的语言习得的影响,而固有的习惯一定与他们的生长环境,尤其是文化环境有关。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威特金森的观点:不同的人认识事物有其特点的认知倾向性,有
24、些人易受客观事物本身或场景的影响,有些人则更多依赖自己内部心理参照系统的制约。Starosta & Chen提到了在多元文化社会,必须从跨文化聆听( intercultural listening) 着手。各种不同文化的人群通过“聆听”以增强沟通的重要性,他们给出了跨文化聆听模式。跨文化聆听模式的主要概念是双主位聆听( double emic listening) ,主位观点之所在为第一文化(Culture One) ,有效的跨文化聆听来自互动双方,融合己方的第一文化特点与对方的第一文化特点,共同建构而成的双主位聆听新实境。他们同时指出,造成“聆听”障碍的原因之一是对对方文化概念有选择的接收以
25、及有藐视对方文化的倾向。当留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书写汉字时,我们习惯于将此过程界定为“错误”,因为这种写法不符合我们自己的习惯和规范。对儿童习得汉语来说,笔顺不对无疑就是错误,必须纠正。那么成年的外国人在书写过程中的不同方式是否也一定被认为是“错误”,还是可以理解为一种初学阶段的写字方式或策略? 这是一种认知的层次问题。按照认知的观点,随着新知识的增多,大脑的语言处理过程会发生改变,错误会有所减少,这已在我们的研究中也有所体现。或者,这种书写方式始终保存,但没有影响汉语水平的提高,我们有没有必要一定要说是“错误”呢? 从鼓励留学生学习汉字的角度来说,是积极地看待这个问题,还是以“错误”来断定更
26、好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简化字。几十年来,简化字在中国内地的推广深入人心,如今,在中国内地,学习简化字是不可抗拒的潮流。这一事实说明,几千年传承的汉字是可以改革的,而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本身也处在一个渐变的过程。对简化字的认可,也说明了意识形态可以改变人们的认知。那么同样,在认可留学生不同的书写方式上,我们能否宽容一些呢?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一种文化背景的成年人要学习另一种文化背景的语言,那么从事“另一种”语言的教育者是否也需要有全球化的理念和包容的态度来积极处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研究这群人学习语言的特征时,在概念上界定这些学生是学习“错误”还是“方式”或“策略”,对鼓励学生深入学习语言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五、结论1、“笔顺错误”应该是指中国儿童初学写字时所出现的不正确汉字书写方式。这种界定不能随意迁移到对外汉语教学中,针对留学生特别是非汉字圈留学生的汉字书写过程。 2、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者能首先敏感到留学生书写汉字过程的差异,并以客观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并包容这种“不一样”。以“留学生汉字书写方式和特征”取代传统的“笔顺错误”说法,以鼓励留学生深化汉字学习。个人体会:个人体会:多元文化教育背景 兴趣 + 敏感 + 善于观察 正确的研究方法 舍得将时间放在思考和读书上 要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