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设计的多重特征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92804741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4.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设计的多重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二章设计的多重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二章设计的多重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二章设计的多重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二章设计的多重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设计的多重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设计的多重特征(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第一节 设计的艺术特征一、设计与艺术的渊源一、设计与艺术的渊源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各行各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才使得艺术从实际技术中分离出来,而艺术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设计有影响的,主要是造型艺术。造型艺术涉及到的“形”与“色”的创造,与设计涉及到的物的“形”与“色”的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第一节 设计的艺术特征二、设计的艺术含量二、设计的

2、艺术含量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这种实用化的求美不是“化妆”,而是以专用的设计语言进行创造。在西方,工业设计常被称为工业艺术(Industrial Art),广告设计称为广告艺术(Advertising Art),等等。设计被视为艺术活动,是艺术生产的一个方面,设计对美的不断追求决定了设计中必然的艺术含量。一幅草图或模型,本身就可能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作为有艺术含量的创造活动,设计中常常发生这样的现象,一个设计不是直接地进人生产,而是巧妙地引发了另一个新的设计。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第一节 设计的艺术特征三、设计的艺术手法三、设计的艺术手法

3、(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和创造)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第一节 设计的艺术特征三、设计的艺术手法三、设计的艺术手法(借用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和创造)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借用:在设计中借用某句诗、某段音乐或者某个镜头、某一雕塑或其他艺术作品,借用艺术创作的思想风格、技巧等,是设计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使设计直接借用艺术的力量吸引、娱乐观众,达到感动观众,传播信息的效果,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这是广告设计经常使用的手法。在设计中借用艺术作品营造特定的文化艺术空间,宣扬特定的精神主题,形成感人的人文氛围,这是环境设计的经常做法。只要借得巧妙,用得灵活,就能大大地提高设计的艺术品质,从而提高

4、整个设计的品位与水平。第一节 设计的艺术特征三、设计的艺术手法三、设计的艺术手法(借用、解构解构、装饰、参照和创造)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解构:以古今纯艺术或者设计艺术为对象,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符号意义的分解,分解成语词、纹样、标识、单形、,乐句之类,使之进入符号贮备,有待设计重构。设计中有了这些艺术的或信息的符号,就有可能获得艺术的或信息的认同,进一步获得个性的和风格的力量,这是建筑、室内、家具、标志、包装、广告等设计的普遍作法。第一节 设计的艺术特征三、设计的艺术手法三、设计的艺术手法(借用、解构、装饰装饰、参照和创造)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装饰:在解决设计的艺术品质问题时,

5、装饰是最传统又最常用的方法。彩陶和青铜器采用了装饰、建筑、服装、家具也采用了装饰,时至今日,科技最先进的电子产品外壳上也用了女性特征的纹样或童趣的形象作装饰。由次看来,装饰并不等于“罪恶”,也不等于错误,关键在于使用是否恰如其分。好的装饰可以掩去设计的冷漠,增添制品的情感因素,增强设计的艺术感染力;好的装饰是设计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有多余的装饰才是可以随意增减的附件。第一节 设计的艺术特征三、设计的艺术手法三、设计的艺术手法(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参照和创造)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参照:设计属于创造。在解决设计的艺术品质问题时,无论是借用、解构、装饰,都不能简单地模仿,而要表现出适度的创新

6、,参照不失为一个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参照的对象是前人和当代的艺术成果或设计成果。参照的核心是形式借鉴,规律借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参照的关键是根据设计课题,寻求成功的范例,反复的参祥考察,找出规律和可变的环节,在基本规律或基本形式不变的前提下,使设计呈现新的艺术面貌。第一节 设计的艺术特征三、设计的艺术手法三、设计的艺术手法(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和创造创造)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创造:创造是设计艺术最根本的方法,是借用、解构、装饰、参照等方法的基础创新创新设计艺术的永恒动力设计艺术的永恒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求新是人的本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本性推动了人类设计的进步和发展,进而促

7、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百货商场里,一旦有新产品上市,柜台前总是围着不少人。中国消费时报在前几年的元旦版中曾刊载了商业部所作的消费心理调查,其中有一问:有一种家电新产品,外观上比老产品好看,增加了功能,而价格却增加不多,但新产品还没人用,您愿意购买哪一种?结果:选择新产品的占85%,选择老产品的占15%。显然,我们所说的新,不仅仅是指造型上的花样翻新,更主要是指新功能,新用途。如今手表已从几十年前的财富、地位的象征逐渐向多功能、新奇性、轻便性、装饰性、艺术性转变。现在谁还会因拥有一块银光闪闪的老式上海表而骄傲不已呢?而且表也不仅限于是戴在手上,挂在胸前的怀表、项链表,戴在戒指上的“指表”层出不穷,

8、但都符合新奇性、功能性、美观性和宜人性的现代追求。虽然电子表内的驱动装置或机械表机芯与其同类计时器都一样,但外观装潢却百花齐放,变化多姿,在这里设计艺术起了很大的作用。设计师把钟表不仅看作是计时装置,还变成艺术装饰品或欣赏品,从而提高其附加价值。 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第一节 设计的艺术特征四、不同设计的艺术特征1、工业设计的艺术特征2、广告设计的艺术特征3、室内设计的艺术特征(图)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2.1.4.12.1.4.1工业设计的艺术特征工业设计的艺术特征什么是工业设计的艺术特征呢?为工业服务的设计由技术设计、经济设计、艺术设计共同组成,艺术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是

9、工业设计中的艺术设计内容涉及到项目的功能系统,包括实用功能、信息功能、审美功能等,其形式是产品的造型、用材、色彩、表面处理和装饰。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在造型上它追求完美的技术功能和操作功能,追求实用、信息、审美功能的结合。将造型的个性、独创性寓于应用的艺术风格,如民俗风格、文雅风格、豪华风格、流行风格等。总之,它追求形式的完美。在用材上它追求材料的应用与结构要求相符,材料的应用与功能要求相符,并且与生产工艺相宜以及与材料供应相宜;充分表现材料的本色美与工艺美。在色彩上,它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材料的本色和表面处理的本色,选择最适当的颜料、涂料、油墨或染料,选择最理想的色料处理工艺,使之与造

10、型、材料、使用功能、审美心理相宜,并表现出某种个性和风格。工业设计在产品表面处理方面强调艺术思维,即选择最佳处理工艺以表现和创造材料的肌理之美,从而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工业设计的装饰处理,主要是要求设计者将母题、纹样、色彩构成等及功能与审美的协调等方面纳入思考范围,综合运用艺术手法让使用者接受产品,让产品与其功能一致,同时赋予产品风格的协调性。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2.1.4.2 广告设计的艺术特征广告设计的艺术特征广告艺术是多元的和综合的广告艺术是多元的和综合的。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世界各国各民族创造的一切形式的艺术作品与艺术技巧,只要是美的,有独特吸引力并能

11、传播广告信息,达到广告目的的,都可能被广告所用。此外大家还可以看到:任何艺术进入广告,被广告利用、改造、吸收的同时,就要受到广告设计的制约。它们要受制于广告主、广告投资以及信息资源、传播媒体和目标受众,受制于队伍素质、设备技术、经营水平以及确定的时间。在这些制约因素下的广告艺术,无论怎样与众不同,有怎样的品味,它始终是商业的艺术,媒介的艺术,是大众传播的艺术和民俗的艺术。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2.1.4.3 室内设计的艺术特征室内设计的艺术特征室内设计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从艺术的角度为室内设计的实体、虚体、技术。经济诸方面提出解决美学问题的方案。如实体设计中

12、,要从美学角度考虑地面、梁柱、门窗、家具等,包括布幔、地毯、灯具、花鸟植物的陈设以及艺术品的陈设等问题;而在空间的设计中,要考虑一切空间的组合及其心理效果与艺术效果。针对不同建筑物如商场、宾馆、办公楼或医院、剧院等等不同类型的具体特点作出处理,这种美学方案或艺术考虑广泛地涉及结构与功能的多个方面。因此,它要求室内设计师对于其设计对象必须有明确的设计目标和系统的设计计划,应与投资者沟通,共同商定设计的目标与计划。同时还要与建筑设计师沟通,令建筑艺术风格协调,征询建筑设计师对设计方案的意见,在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室内艺术空间的再创造。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强调把局部与整体、实体与空间、艺术形式与艺术功能、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结合起来,同时周密地考虑到诸如投资方、投资额、时间、人力资源以及设备技术、设计管理和材料供应、设计实施、使用需求等方面对艺术设计的制约因素。设计的多重特征设计的多重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