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3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3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战国策战国策荆轲刺秦王(3)课件历来对荆轲的评价导入新课作品介绍背景简介词句赏析整体把握精彩场面人物形象分析写作特点文言文知识练习目录目录荆轲刺秦王(3)课件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洵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荆轲刺秦王(3)课件作品介绍荆轲刺秦王(3)课件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
2、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荆轲刺秦王(3)课件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文思开阔,语言风格绚丽恣肆,铺张扬厉。主要艺术特色是: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文笔多彩,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善用比喻、夸张、寓言,以增强表达效果。荆轲刺秦王(3)课件背景简介
3、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想派刺客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荆轲刺秦王(3)课件战国形势公元前公元前458458年韩、赵、魏三家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4、,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公元前356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年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公元前344344年魏年魏惠王称王,是七雄惠王称王,是七雄中第一个称王的。中第一个称王的。公元前公元前230230年秦年秦灭韩灭韩 公元前公元前225225年秦年秦灭魏灭魏 公元前公元前222222年楚年楚赵燕灭亡赵燕灭亡 公元前公元前221221年年 秦秦灭齐统一天下灭齐统一天下荆轲刺秦王(3)课件樊於期自刎整体把握1、课文插图、课文插图荆轲刺秦王(3)课件廷刺秦王荆轲刺秦王(3)课件荆轲剌秦王(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3)课件荆荆轲轲刺刺秦秦王王开端(开端(1 1、2 2):行刺
5、缘起):行刺缘起2、结构分析(一)、结构分析(一)发展(发展(3 39 9):行刺准备):行刺准备高潮(高潮(10101717):廷刺秦王):廷刺秦王结局(结局(1818):荆轲被斩):荆轲被斩准备信物准备信物准备利刃准备利刃配备助手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怒叱太子易水送别易水送别厚遗蒙嘉厚遗蒙嘉顾笑武阳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倚柱笑骂大军压境大军压境临危受命临危受命荆轲刺秦王(3)课件3 3、结构分析(二)、结构分析(二)一、序幕一、序幕(秦将王翦破赵(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至燕南界): 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二、开端二、开端(太子丹恐惧(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愿足下更
6、虑之): 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 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三、发展三、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终已不顾): 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四、高潮四、高潮(既至秦(既至秦被八创):被八创): 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五、结局五、结局(轲自知事不就(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六、尾声六、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秦王被荆轲震慑。荆轲刺秦王(3)课件1、临危授命、临危授命荆轲荆轲“微太子言,臣
7、愿得谒之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言出必行的侠义精神。言出必行的侠义精神。“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勇而多谋、城府很深、胆识超人。勇而多谋、城府很深、胆识超人。太子丹太子丹“恐惧恐惧”“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丹不忍以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急躁、软弱、善良。急躁、软弱、善良。词句赏析荆轲刺秦王(3)课件2 2、私见樊於期、私见樊於期“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首,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金千斤,邑万家”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动之以情)“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晓
8、之以理)“愿得将军之首愿得将军之首揕其胸揕其胸” ” 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告之以谋)侠肝义胆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果敢勇决擅长辞令擅长辞令老于心计老于心计轲轲荆荆“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遂自刎遂自刎” 樊於期自杀(实现目的)樊於期樊於期义勇刚烈义勇刚烈热肚直肠热肚直肠荆轲刺秦王(3)课件3 3、怒叱太子、怒叱太子太子太子“迟之迟之”“”“疑其有改悔疑其有改悔”“”“先遣秦武阳先遣秦武阳” ” 惊恐,焦急。(浮躁多疑,谋事不周)荆轲荆轲“怒怒”“”“叱叱”“”“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刚直不阿,秉性刚烈。荆轲刺秦王(3)课件
9、4 4、易水送别、易水送别背景:背景:“萧萧易水寒萧萧易水寒”“”“白衣冠白衣冠”“垂泪涕泣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变徵之声” ” 生离死别凄凉悲怆活动:活动:“慷慨羽声慷慨羽声”“”“瞋目瞋目”“发尽上指冠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终已不顾” ” 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悲壮荆轲刺秦王(3)课件5 5、廷刺秦王、廷刺秦王 秦武阳:“色变振恐色变振恐” 荆轲:顾、笑、前顾、笑、前 秦王:惶急、惊、起、绝、拔、操、急、走、惶急、惊、起、绝、拔、操、急、走、 拔、击、复击、目眩拔、击、复击、目眩 群臣:惊愕、惊呼惊愕、惊呼 “尽失其度” 荆轲:取、奉、发、把、持、逐、引、倚、取、奉、发、把、持、逐、引
10、、倚、 笑、踞、骂笑、踞、骂 沉着机智 镇定自若 英雄虎胆 视死如归荆轲刺秦王(3)课件1、易水诀别、易水诀别精彩场面荆轲刺秦王(3)课件 “易水诀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再加以萧萧易水,变徵之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
11、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荆轲刺秦王(3)课件、图图穷穷匕匕见见3 3荆轲刺秦王(3)课件人物形象分析1 1、荆轲、荆轲 荆轲荆轲是一个豪爽任侠、深谋远虑、沉着勇敢、不畏强暴、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侠士。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荆轲刺秦王(3)课件 荆轲的性格在准备信物、易水送别、秦廷行刺这三个场合表现得最为充分。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白衣冠以送
12、之”的悲壮气氛,“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让一个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英雄卓立于读者面前。咸阳宫中,“顾笑武阳”,显示出荆轲的镇定自若、机智沉着;惶急奔跑的秦王、束手无策的群臣,反衬出荆轲搏击秦廷的气势:“倚柱而笑”的神态,“箕踞以骂”的动作,反映出荆轲宁死不屈的精神。作者扣住这些场景刻画人物,塑造出一个侠士的形象。荆轲刺秦王(3)课件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
13、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他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荆轲刺秦王(3)课件2 2、秦王、秦王 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
14、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荆轲刺秦王(3)课件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 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3、太子丹、太子丹4 4、樊於期、樊於期荆轲刺秦王(3)课件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也是一个刺客和侠士。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
15、失败的五年后,公元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忍不住在旁批评,这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给自己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5 5、高渐离、高渐离荆轲刺秦王(3)课件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年少,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他的出现是为衬托荆轲服务的。6 6、秦武阳、秦武阳荆轲刺秦王(3)课件写作特点 1 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
16、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2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荆轲刺秦王(3)课件 3 3、善于描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善于描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
17、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 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还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荆轲刺秦王(3)课件1 1、通假字、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今日往而不反者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还柱而走 说,通说,通“悦悦”,高兴。,高兴。 陵,
18、通陵,通“凌凌”,凌辱。,凌辱。 反,通反,通“返返”。振,通振,通“震震”,震慑。,震慑。 见,通见,通“现现”。 还,通还,通“环环”,绕。,绕。文言文知识荆轲刺秦王(3)课件2、解释下列、解释下列红色字体红色字体的词的词微太子言 假如没有假如没有今行而无信 信物信物诚能得樊将军首 果真果真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因为因为今闻购将军之首 悬赏悬赏今太子迟之 认为慢认为慢终已不顾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愿举国为内臣轲自知事不就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自引而起回头回头赠送赠送全全成功成功举起举起伸、挣伸、挣荆轲刺秦王(3)课件3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荆轲荆轲奉奉樊於期头函。樊於期头函。 轲既取图轲既取图奉
19、奉之。之。诸郎中执诸郎中执兵兵。 方急时,不及召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兵。秦秦兵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渡易水。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终已不顾顾。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顾计不知所出耳。计不知所出耳。双手捧着双手捧着献上献上兵器兵器士兵士兵军队军队回头看回头看不过,但不过,但奉奉兵兵顾顾荆轲刺秦王(3)课件(1)进兵北略地 (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3)前为谢曰 (4)樊於期乃前曰 (5)又前而为歌曰 (6)其人居远 4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名词作状语,用匣子。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20、。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荆轲刺秦王(3)课件(7)使使以闻大王 (8)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9)皆白衣冠以送之(10)发尽上指冠 (11)乃朝服(12)群臣怪之 (13)箕踞以骂曰 白,形容词作动词。穿着白色的衣服,白,形容词作动词。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戴着白色的帽子。闻,动词使动用法,使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听到。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为迟。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上,名词作状语,向上。朝,
21、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朝,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为怪。箕,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箕,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荆轲刺秦王(3)课件涕:涕:( (古义古义) )眼泪;眼泪; ( (今义今义) )鼻涕。鼻涕。 币:币:( (古义古义) )礼品;礼品; ( (今义今义) )货币。货币。 穷困:穷困:( (古义古义) )走投无路;走投无路; ( (今义今义) )贫穷。贫穷。 5、古今异义、古今异义(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2)持千金之货币物(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3)课件偏袒:偏袒:( (古义古义) )袒露一只臂膀;袒露一只臂膀; ( (今
22、义今义) )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郎中:郎中:( (古义古义) )宫廷的侍卫;宫廷的侍卫; ( (今义今义) )称中医医生称中医医生。提:提:( (古义古义) )投击;投击; ( (今义今义) )拿着。拿着。 股:股:( (古义古义) )大腿;大腿; ( (今义今义) )量词量词( (用于成条的东西用于成条的东西) )。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5)诸郎中执兵(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7)断其左股荆轲刺秦王(3)课件6 6、固定结构、固定结构(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3)将奈何(4)荆轲有所待 (“(“有以有以”,意为:有用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的办
23、法) ) (“(“无以无以”,意为:没有用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的办法 ) ) (表疑问,怎么(表疑问,怎么。下文。下文“为之奈为之奈何何”“”“既已无可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意同。)( 意为:有意为:有的人的人 或东西或东西 。“所所”后后常跟动词组成常跟动词组成“所所”字结构,作字结构,作“有有”的的宾语。)宾语。)荆轲刺秦王(3)课件(5)将军岂有意乎 (6)荆卿岂无意哉 (7)仆所以留者 (8)事所以不成者(表揣度,是否(表揣度,是否呢。呢。) )(表反问,难道(表反问,难道吗。吗。) )(复音虚词(复音虚词“所以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段等的分句
24、,译为:的原因。的原因。) )(复音虚词(复音虚词“所以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的原因。) )荆轲刺秦王(3)课件7 7、特殊句型、特殊句型(1 1)判断句)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2 2)被动句)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3)课件(3 3)倒装句)倒装句常痛于骨髓 ( ( 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 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 ) 燕王拜送于庭 ( ( 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 ) 群臣侍殿上者 ( (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 )
25、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置 ) ) 见燕使者咸阳宫(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定语后置)荆轲刺秦王(3)课件8 8、成语典故、成语典故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切齿拊心切齿拊心一去不复返一去不复返发上指冠发上指冠荆轲刺秦王(3)课件语出本文。比
26、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图穷匕见图穷匕见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悲歌击筑悲歌击筑变徵之声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3)课件历来对荆轲的评价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
27、已没,千载有余情”。不管怎样,荆轲刺秦王不是为一己之私,是为“国家大事”,所以他的故事才会流传千百年,历久而不衰。荆轲刺秦王(3)课件“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 荆轲刺秦王(3)课件“世尝言荆轲行刺反促燕亡,而不知此日之燕已具必亡之势,故史公预先序明燕、秦不两立之势,于鞠武言之,鞠武再言之,太子自言之,荆轲未行之前又提明之,盖万万计无
28、复之,而后出行刺一着耳,岂得已哉!”吴见思史记论文荆轲刺秦王(3)课件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炯然耀电光,掌握罔匹夫。炯然耀电光,掌握罔匹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促反受诛。长虹吐白日,仓促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
29、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咏咏荆荆轲轲 柳柳宗宗元元荆轲刺秦王(3)课件 解析解析: :可以说荆轲乃是一个职业杀手,燕太子丹雇佣此人去刺杀秦王,根本解决不了当年的政治问题。但中国历来有一种同情弱者的心理,而且人们一致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残暴无道的君王。于是荆轲一变而成了英雄。而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观念比较新,他明确指出荆轲乃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刺客。诗中写道:“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
30、,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诗中明确指出个人恐怖行为乃是一种“短计”,毫无可取之处;为了收买杀手,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按照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以及历史小说燕丹子的描写,燕太子丹为收买荆轲下的本钱非常之大,而终于以失败告终。所以柳宗元得出“勇且愚”这个结论。荆轲刺秦王(3)课件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涕而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练习阅读下文,完成有关问题荆轲刺秦王(
31、3)课件(1)写送别场面着重写了荆轲唱歌,这样写的目的是( )A 表现荆轲不是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B 表现荆轲一去不复还,以身殉国的决心。C 渲染悲壮的气氛,表现荆轲的英雄气概。D 为荆轲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2)写荆轲“终以不顾”,意在表现他( )A 虽然内心激动,但不作女儿态。B 不忍心看“士皆垂泪而泣”的场面。C 怀恨太子丹疑心他有悔改,故忿忿而走。D 意志坚定,态度坚决,义无反顾。C D荆轲刺秦王(3)课件(3)易水送别是非常成功的场面描写。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下面是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其成功在于写景。若无萧萧秋风,刺骨易水,读来就会淡然无味。B 其成功在于荆轲行为本身就是壮烈的,加上景物烘托,给了这壮士行为以活动的空间和气氛,从而有了立体感。C 其成功在于借景言情,秋风寒水与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相为表里,催人泪下。D 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描写的场面,烘托了一幅悲壮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唤起人们身受感同的共鸣。B荆轲刺秦王(3)课件荆轲刺秦王(3)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