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问题与辅导策略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92662565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29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问题与辅导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问题与辅导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问题与辅导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问题与辅导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问题与辅导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问题与辅导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问题与辅导策略(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人:张华,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教授0531-85856241;Email: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辅导策略 成长与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人生旅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常被作为划分不同阶段的依据。虽然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流派对人生阶段的划分有细微的差异,但是由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共同构成个体生命周期,无论在学术界还是人们常识范畴,都没有太多的歧义。 讨论青少年发展及其常见的心理问题,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日常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青少年的基本概念 儿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未成年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

2、人均寿命、享有有公民权利和义务年龄不同,成年的概念有差异。我国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将18周岁以下作为未成年人。可以等同于联合国的儿童概念。 青少年:由于14周岁可以加入青年组织,我们还将14-18周岁的少年视为青年前期,习惯地称之为“青少年”。广义的青少年还包括18-35岁的青年本讲座使用的青少年概念主要指18岁以下,必要时延伸到大学生。一、青少年发展的过程与规律1.青少年发展包含的基本内容:从出生到成熟期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2.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主要因素:父母特质通过基因向后代进行生物性传递,即遗传;社会环境和教育;互相作用3.青少年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展是连续的;有顺序的;不平衡的;有

3、差异的;发展的关键期不容忽视。4.青少年发展阶段和对应年龄(教材P5)5.几种代表性的儿童观: *霍布斯的“原罪说”,社会控制论 *洛克的“白板说”,教育决定论 *卢梭的“儿童中心论” *现代儿童观:社会人的基本人权;不同于成人的发展阶段;独立价值;主体性;巨大的发展潜力;积极的本质;多样的学习形式。 *儿童的享有的基本权利: 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代表性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精神分析学派): *人有两种本能:生本能与死本能,潜意识当中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无意识决定了许多日常行为,并发展成本我、自我、超我的

4、人格结构。 *人出生时只有原始的、无意识的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人格中最自私的部分,并延续终身;自我是人格中的理性部分,属于意识结构,按照现实原则行事,既控制本我亦满足本我;超我通过内化父母的道德观念和规范逐步形成,用良心和自我理想审查自身,按照道德原则行事要求自我运用社会认可的手段来满足本我。 *成熟健康的人格意味着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以性本能为动力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通过吸吮、咀嚼、咬等口唇活动获得快乐。断奶期的冲突解决不好会发展为过分依赖型人格; 肛门期:通过大小便的排泄体验快感,大小便训练引发的冲突可能引发抑制、肮脏和浪费; 前生殖器期:愉快来自生殖器的刺激,冲突起

5、源于与异性父母乱伦的欲望,恋父恋母情节出现,导致儿童内化同性父母的道德标准和性别角色; 潜伏期:性本能处于潜伏状态,性发展停滞男女界限分明、互相排斥,性冲动转向学习和游戏,自我超我不停发展; 青春期:被压抑的恋父恋母情节转向同龄异性寻求建立亲密关系。(评价见P13)2.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精神分析学派): * *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特殊目标、任务和冲突,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特殊目标、任务和冲突,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取决于前一阶段冲突解决的情况。取决于前一阶段冲突解决的情况。 * *每个阶段均面临发展危机,涉及到积极或消极选

6、择,每个阶段均面临发展危机,涉及到积极或消极选择,冲突解决得好,儿童将发展积极方面,否则影响发展。冲突解决得好,儿童将发展积极方面,否则影响发展。 * *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说: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说:信任对怀疑0-1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基本信任感疏远退缩自主对羞怯1-3出现自我控制需要学会自主独立自信心怀疑羞怯主动感对内疚3-6.7主动做事试图承担责任主动喜悦被动内疚勤奋感对自卑6.7-12希望通过勤奋获得成功成功自信失败自卑角色同一性对混乱12-18体验冲突获得角色同一性建立自我认同感接受欣赏自我迷茫困惑友爱亲密对孤独18-25建立亲密关系及伴侣关系体验亲密感孤独繁殖对停滞25-60生养子女

7、承担工作照顾家庭体验满足感自我中心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退休并回顾生活完善感厌倦失望3.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是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联结。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考察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规律性关系,预测并控制行为 *习惯是人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一个复杂的习惯被完全分解后,习惯的每个单位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环境和教育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完全不起作用:给我一打健康儿童,在我自己设计好的特定世界把他们养育成人 ,我可以保证,无论其天赋、兴趣、能力、特长和他们祖先的种族如何,我都能把他们随机训练成任何一种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政治家、当然也可

8、以是乞丐、小偷。 *为心理学的科学化作出重大贡献,但也将心理学简单化、机械化。4.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派): *人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由可见刺激引发,后者受行为结果控制。 *人的行为大部分属于操作性的。任何行为习得,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有不同的类型:连续强化 间歇强化 :按固定时距强化 按比率强化 *人格不过是一种行为模式,行为差异即人格差异,不同的强化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环境变化也将改变人格 *完善了行为主义,影响了教育,但贬低了人的主动性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 *关注社会如何影响个体掌握社会规范、朝社会要求方向

9、发展的社会化过程。认为环境决定人的行为,认知因素也影响个体行为,观察学习是人类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学习;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环节 *观察学习的榜样效应:人格在观察模仿榜样中形成 替代反应:在榜样影响下建立新行为、新人格特征; 替代消退:已形成的行为可以因榜样替代而消退; 反映抑制:榜样行为受到惩罚会抑制同类行为; 反映抑制解除:榜样曾经被抑制的行为没有受到惩罚,模仿者对该行为抑制会自动解除。 *区别了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的功能 *引进认知因素主张观察学习和榜样示范具有积极意义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学派): *发展

10、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心理结构不断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个体认知发展四阶段说感知运动阶段0-2凭感觉与动作适应世界;由本能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活动;对物体认识具有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7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能思维但不逻辑,不能全面看事物,自我中心非守衡不可逆具体运算阶段7-11能根据具体经验解决问题;能理解可逆性道理,能理解守衡的道理形式运算阶段11能做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维 *影响个体发展四因素说:机体成熟;练习和经验;社

11、会环境;平衡;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与发展机制: 前道德阶段0-5没有意识到规则存在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5-10有规则意识,但持道德绝对主义,看重行为客观后果,不考虑行为动机;赞成对错误行为的抵罪式惩罚;相信内在公正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10.11大多数儿童达到道德自律。接受道德相对论,同意必要时修改规则;是非判断主要根据是违规动机;赞成相应惩罚;不再相信内在公正,知道没被发现的违规行为不会受到惩罚 *由他律向自律过渡依赖两个条件:认知成熟性和社会经验。父母与子女地位不平等导致规则绝对性,对儿童道德发展有害。父母应当放弃一些权力。7.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判断是渐进的发展过程,三种水平

12、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幼儿园和小学低中年级)惩罚与服从定向孩子认为行为好坏取决于后果,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朴素利己主义倾向为了奖赏和达到目的而遵守规则,主要考虑规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直至成老年)人际协调定向认为道德行为就是为了让人高兴、给人帮助或者得到认同赞许维护权威和秩序尊重法律权威,服从团体规范,相信规则可以维护秩序,法律至上后习俗水平 (少数人可以达到的境界)社会契约阶段道德判断比较灵活,既不愿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也不同意单一规则衡量行为普遍道德原则定向不仅考虑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也考虑未成文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形成独立的价值标准三、青少年心理发展

13、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伴随0-18岁两个生理发育高峰,青少年心理发展也经历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虽然这种变化像看夕阳西下确定具体哪一秒钟是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点一样困难,但是,根据大量观察研究中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均值水平,可以大致确定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鉴于教材对各个年龄段青少年心理特点已经进行了必要的归纳,这里重点介绍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关系更为密切的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实践证明,青少年大量的心理问题的根源正在于成长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遗留下许多“未完成的情结”。(一 )婴儿期的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

14、者之间建立的亲密的感情连接,这种联结具有相互性; *依恋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无社会性阶段6周内:有偏好反映,无抗拒行为; 未分化阶段6.7月内:对任何人的关注都感到快乐; 分化阶段7-9月内:与特定个体分离时出现抗拒行为; 多重依恋阶段18月:对周围多人产生依恋 *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抗拒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依恋的质量影响儿童发展 源于健康的依恋关系产生的爱和安全的内部情感体验能促进所有方面的心理发展。婴儿与母亲的依恋质量对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影响明显:解决问题的热情、坚持性、社会技能、人际关系、游戏行为的成熟程度等。 *婴儿和主要抚养者之间会形成不同的“自我-他人

15、”工作模型,成人及时回应婴儿寻求关注的努力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工作模型,否则则相反。 *婴儿期形成积极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儿童期更自信,青少年阶段成绩和社会技能更好,更容易构建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二)幼儿期游戏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活动,是假想和和想象中完成的一种现实活动,是想象和现实的独特结合方式,是人的活动的初级形式。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游戏中动作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可以促进运动器官的发展;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获得表达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摆脱自我中心倾向、学会理解合作、解决冲突的技能;培养

16、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游戏反映认知水平:练习游戏,象征游戏,规则游戏 *游戏反映社会化水平:无意、单独、旁观、平行、联合、合作游戏(三)小学儿童思维发展与学习动机 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与幼儿期自我中心的、非守衡的、不可逆的直观思维形式不同,小学儿童思维呈现以下特点: *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交错发展, 由具体形象思维过度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作为思维过程中“质”的飞跃,思维方式转换通常发生在10-11岁; *通过小学阶段学习,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但还有待发展完善。 *思维过程的发展:概括能力、比较能

17、力、分类能力 *小学儿童概念发展:理解深化 内容丰富 体系日益系统 *小学儿童推理发展: 直接推理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加速期出现在四五年级;间接推理能力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逐步提高。开始从许多个别现象中概括出本质的因果关系,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为满足认知需要而学习;为满足发展需要而学习 ;为报答父母或社会而学习;为竞争求胜而学习。 *成就归因对小学儿童学习的影响: 成败可以被归结为4种原因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不同的归因可以导致不同的成就评价,理想状态是将成功归于能力,将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 *习得性无助的产生 ,家长和教师起了关键作用。*智力障

18、碍与学习障碍 智力障碍一般指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以智力发育明显落后和适应生活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的发育性心理障碍,可以通过智力测量得到确认。 学习障碍指智力正常,但由于知觉缺陷、脑损伤、轻度脑功能失调等原因造成的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获得和运用上出现明显困难。学习障碍可以导致学业成就与潜在能力的明显差异。 导致学习障碍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脑功能失调或损伤,感觉统合失调,环境因素等。(四)青春期的成长陷阱 青春期是人生的“百慕大”,是疾风怒涛、最不稳定的发展阶段。第二个发育高峰到来、性成熟、自我意识发展带来诸多的不平衡。“孩子越长越不省心”与此密切相关。 1.生理早熟和晚熟对心理发

19、展的影响 *男孩的第一性征是生殖器官发育成熟11-12岁,第二性征包括许多可以观察到的外部体征阴毛、腋毛、胡须喉结等13岁左右; *女孩第一性征同样表现为生殖器官发育成熟8.10-18岁月经初潮后两年有规则排卵,然后获得完全的生殖能力,第二性征以乳房发育为代表,平均年龄11岁; *生理发育会带来许多消极情感和过剩精力,对自尊和自我满意度有明显影响,并影响到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 *早熟男孩一般会处于有利地位,但更容易卷入越轨事件;晚熟男孩缺乏魅力、幼稚、烦躁、缺乏自信不受欢迎; *早熟女孩一般会处于不利地位,沉闷、无主见、不自信、孤僻、更多的焦虑抑郁;晚熟女孩被认为更有吸引力,表现力,活动性、甚至

20、领导力,更受喜爱等。 2.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中心的陷阱 * 从幼儿期的“生理自我”,儿童期的“社会自我”,到青年期的“心理自我”,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青春期是寻找并确立自我的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充满困惑和冲突的时期 。 *古希腊的德尔斐神庙上就刻有这样的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吧! *第一个按照这一要求去做的人是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说,“我寻找过我自己.”但在他留下的思想中,我们看到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看到了那团“永恒的活火”,但没有找到他寻找自己的结论。 *德国思想家赫尔德把发现自我的过程描述为:“当人的心智能力行使得如此自如

21、,以至他仿佛能从他所有通过感官获得的感觉洪流的整个海洋中分离出一股波浪,而且能暂时止住这股波浪并注视它,而且还意识到了这种注视这时人就显示出反思。” *“I”注视“me”通过反思,产生了“the self” *自我意识即主体对自身的认识、也就是说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辨证统一。 自我概念:回答我是谁? (who) 自我评价:回答我这个人怎么样? (how) 自我理想:回答我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what)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般要经过自我发现、自我关注、自我确立、自我实现几个必经的阶段,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上,自我意识的发展亦有不同的特点。 *自我同

22、一性的形成过程 主体自我自我意象(构造) 自己眼中的自我整体的自我 自我评价 对自己的态度他人眼中的自我 客体自我自我尊重(过程) 和自我概念 理想的自我意象 自我接纳 能正确自我评价的学生 (行为表现) 不能正确自我评价的学生 对环境及各种事物有好奇心愿意接触 消极回避新经验、尽可能不接触爱聊天、开玩笑、有时也会发生纠纷 受到批评时有羞耻感被称为好孩子有幽默感、好长谈、善于取笑 过于认真、过于神经质、多疑直接了当提问自己定解决问题的计划 回避提问、发牢骚、自虑计划不怕危险愿意为谈判认为正确就去做 缺乏信心、附和别人常说想必正确对成就适度表述、不傲慢、不夸张 过分夸耀自己骄傲自满、轻视别人与别

23、人共事游戏容易协调、乐于助人 过分竞争、想占有、常威胁他人总是快乐不哭泣、没有不必要的忧虑 好忧虑、战战兢兢、经常爱发牢骚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a.成人感和独立意向迅速发展。伴随身体的发育,这些外表已经很象大人的青少年自然萌发了成人意识,并渴望得到平等的人的尊重,摆脱父母监控的愿望特别强烈。 b.自我分化。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心理的我与社会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 c.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增加。青少年强烈地渴望了解自己从相貌、体态、服饰、仪表,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d.自我评价趋向成熟 独立性:从模仿成人的评价到自我独立评价及反抗成人的评价; 全面性:从对某一具

24、体行为的评价到对优缺点的全面分析; 深刻性:从例举性评价到动机与行为的综合评价、个性评价; 稳定性:从就事论事的易变性评价到主客观统一的稳定性评价; 原则性:从服从权威评价到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内心的准则进行评价。 e.理想的自我意象开始形成。从儿童随情景转换的理想到稳定的人生目标。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热情空前高涨。 *孤独感与自我中心主义的泥潭 青春期的自我发现总是会伴随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孤独感,这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一经发现自我的独特性,兴奋又激动的年轻人就会不知不觉地去炫耀这个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自我,并人为地与他人保持一段距离。但是,青少年常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孤

25、独感本身的两重性:一方面,孤独感的产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人生必经的体验;另一方面,孤独感又是一种短暂的心理过程,把孤独作为永恒的生命现象并拉长到全部人生,就必然会误入迷途。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倡导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曾经风靡一时,一些文人墨客不拘一格、卓而不群、自寻幽静。在一些小说中,往往出现一座孤零零的庄园、一位孤独怪僻的主人、演绎出一幕怪诞的悲剧。孤独成了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 *浪漫主义时代,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进一步扩大由卢梭发起、到现代存在主义达到高潮。卢梭对自己创造出来的爱弥儿就做了这样的规定:“他从不涉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认为最好也别让他人想到自己,他对人一无所求,因而

26、也认为自己对人一无所负。他在人类社会中独往独来,他只仰仗自己。”这是卢梭眼中的“理想自我”。 *萨特在七十岁自画像中,曾经直截了当的作出了自我判断:“我是一个孤独者,是一个因其思想的孤立性而与社会相对抗的人。这个人不欠社会任何情分,社会对他也不起任何作用,因为他是自由的。”萨特的孤独是绝对的排他、与他人格格不入、与整个社会分庭抗礼。可见,对自我的关注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导致这种“唯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 *孤独一生并诱使许多人步其后尘的尼采,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在整个人类生命的漫长岁月中,没有比感到自身的孤独无依更叫人害怕的了;要独行,要感觉那份自主,既不指使谁,也不受谁指使,只是单纯地去代表

27、个人对任何人来说,那不过是一种惩罚,无任何乐趣可言.。要抛弃社会,就得经受被世人抛弃的惩罚。 *诞生在歌鸟之巢的泰戈尔曾经这样浅吟低唱:我曾经独自坐在我的斗室的角落里,担心斗室湫隘,无法接待来客,但如今当门扉被不期而至的喜悦打开时,我却发现这斗室不仅容得下你,也容得下整个世界。 *在青少年寻找自我的过程中,防止他们步入个人中心主义的陷阱,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3.过分自我否定和自我毁灭的诱惑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勇于自我否定的时期,因而也是进步最快的时期。但伴随自卑体验的过分的自我否定,也会极大地伤害青少年脆弱的自尊心,甚至使其陷入绝望的深渊。国内外关于自杀的研究都表明,青少年具有

28、更高的自杀危险。 *自我的失落意味着生活意义与价值的丧失。失落感是一种价值虚无感。失落感还是孤独感的孪生姊妹。青少年的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特别容易导致孤独与失落。从八十年代那场持续了8个月的人生观大讨论,到“一无所有”、“跟着感觉走”等流行歌曲表达的青年心态,我们不难看出当代青年在寻找自我的历程中留下的思想轨迹。自我的失落对于正在探索人生的青少年常常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轻则冷漠退缩、混天聊日,重则自暴自弃产生非社会或反社会行为。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青少年情绪情感的两极性风险 *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 情绪稳定性增强,出现心境趋势; 情感体验更加深刻丰

29、富,社会性情绪占主导地位; 情绪情感表现两极性,容易大起大落 *许多生活悲剧和青少年情绪的两极性密切相关 乐极生悲,绝望自杀,各种激情状态下的非社会和反社会行为等。四、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四、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 经济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生活质量,纵向比较,当代青少年更聪敏、活跃、见多识广。但急剧的社会变革、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也导致了他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使青少年将长期面对充满竞争、空前复杂的生存环境挑战。*政治多极化,使西化、分化的图谋通过各种方式渗透进来,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妖魔化”中国。青少年成长面临

30、空前复杂的国际环境。*文化多元化,使青少年生活的文化环境空前复杂,深层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泛滥对青少年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力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信息控制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达到的目的。 托夫勒权力的转移20世纪80年代,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初见端倪 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一群大学生自发成立“孤独者协会”,表达了对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心理不适应,也表达了一种希望走出孤独的心理诉求。 1986年,交通大学团委成立了“益友咨询中心”,最早对大学生的心理诉求

31、作出回应,这是我国最早的青年心理咨询机构。90年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关注*90年代初,我国大中专院校学生退学、辍学的第一位原因是传染病,1995年开始,第一位问题成为心理和精神疾病;*1994年,中央加强德育意见首倡心理健康教育;*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进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进入21世纪,青少年心理问题开始泛化*出现心理问题的年龄上下延伸,从小学生到博士生,青少年学生成为承受心

32、理压力最大的群体;国内许多大样本心理测量结果显示,大、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已经达到10-15%之间;*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横向铺展:学业、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情感纠葛、经济困难、亲情缺失、家庭变故等;*心理问题的表现日益多样化:沉湎网络、自我隐蔽、欺负行为、攻击型人格、自我中心、紧张、焦虑、抑郁、神经症、自杀、出走等;青少年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的标识意义青少年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的标识意义 青年是社会重大变革的推动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他们通常面临这样一个矛盾:寻求融入现有秩序或成为改变这种秩序的一种力量。世界各地的青年生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国家中,他们都渴望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联

33、合国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 青年期是传承社会文化、掌握社会规范、接受教育训练、融入社会生活的“磨合期”,各种问题作为适应不良的一种突出表征常常能够成为我们判断青少年思想行为发展趋势的重要晴雨表。*2001年,教育部发出1号文件,对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明确任务要求;*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联合再发1号文件,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写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战略,要求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

34、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上升社会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上升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为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

35、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心理疏导心理疏导”第一次进入党代会政治报告,凸显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 第一所学校、第一任教师的责任不是“布置更多的作业”、不是担任“第二课堂的陪读”,而是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成功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天才”和“神童”,而是培养奉公守法的公民、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能够从社会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的人。l1

36、.五种常见的家教模式及特点:l权威型:高关心、高控制、权威与服从;l专制型:低关心、高控制、疏离与叛逆;l溺爱型:高关心、低控制、宠爱与骄横;l放任型:低关心、低控制、冷漠与放纵;l民主型:适度关心与控制、尊重与参与;2.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l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l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l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 养成模式;3.残缺家庭的残缺教育*离异家庭的教育缺陷:争夺抚养权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推卸抚养责任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双亲互相伤害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与继父母相处不良造成的伤害等;*孤残家庭的教育缺陷:失去双亲家庭;单亲家庭;父母服刑家庭;双亲残疾家庭或其他父母不能履行教养责任的家庭;*留守家庭和寄养

37、家庭的教育缺陷:父母双全但缺少亲子沟通,生活有人照料但情感互动较少,对孩子社会交往、情感发展均有负面影响。(二)学校教育的三大偏失1.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2.中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模式;3.重生理卫生,轻心理保健的青春期教育模式;(三)社会生活中三大诱惑1.黄色淫秽音像制品出版物腐蚀青少年灵魂;2.毒品、艾滋病威胁青少年健康;3.社会黑恶势力胁迫青少年事件时有发生;(四)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五大矛盾l*全面发展的需要与满足能力的矛盾;l*强烈的行动欲望和认知能力的矛盾;l*冲动的情绪情感和l自控能力的矛盾;l*追新求异的特点和l辨别能力的矛盾:l*本能的欲望和社会l游戏规则的矛

38、盾;五、青少年辅导的策略用德育的方法,解决青少年的思想品德问题;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策略,搞好青少年心理保健。(一)了解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异同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非智力因素发展、健全人格养成过程中,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指导师需要精通青少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才能给家庭教育有效指导,给青少年带来最大福祗。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象领域相同理论源流各异*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以青少年为对象,都要研究青少年知情意行的客观规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论源流;*德育起源于人类教育活动,是古老的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年轻的心

39、理科学的应用分支,由心理测量、职业指导、心理咨询汇集而来;2.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但层次不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但层次不同 德育目标:从社会发展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养造就“四有”新人的总目标,帮助青少年确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认识、适应、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认识、改造、完善自我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成才道路定向导航。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通过向全体青少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其自我认知水平和心理保健意识;通过对青少年不良情绪和问题行为进行心理辅导,改善家庭学校心理环境,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通过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进行

40、咨询矫治,增进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保持心理健康。健康的标准*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1948*健康是指身体无病痛,灵魂无纷扰。 西方哲人 l心理健康:意味着个体对环境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人的价值能够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对自己有客观评价能接纳自我;*能调节自己情绪保持良好心态;*乐于交往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两者之间的层次差异l*德育目标具有“激励性”l旨在激励青少年奋斗成长;l

41、* 心理健康教育l 目标具有“保l 健性”,旨在l 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依据相同但作用点不同*两者都以青少年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为基础,以青少年思想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两者在实施过程中,作用点不同;*德育注重分析动机模式,矫正认知偏差,指导青少年选择正确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并致力于缓解心理紧张;青少年思想行为活动的一般规律l 满足并诱发新的需要l需要 心理紧张 动机形成 行为 结果l 未满足需要回到紧张状态 4.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交叉但社会功能不同*德育内容:认知性教育;规范性教育;发展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我认知;社会适应;人格成长;*德育

42、功能:社会沟通;正面灌输;思想引导;行为规范;潜能开发;体现社会功利的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侧重个体心理保健,体现个人福利的价值取向;5.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互鉴但操作者社会角色不同*德育的集体与个别教育,心理辅导的团体与个别辅导,两者在方法上互相借鉴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德育工作者集教育管理职能于一身,必须坚持教育者的党性立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设身处地为辅导对象着想的类似“律师”的立场;*两者都要坚持对社会与对学生负责的一致性6.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要求的一致性与侧重点*共性要求1:德识才学全面发展 德:政治要坚定;思想要活跃;学习刻苦;工作要勤奋;作风要扎实;品德要高

43、尚;胸怀要宽广; 识:辨证唯物主义远见卓识和知人之明; 才:政治家的组织才能;军事家的谋略才能;艺术家的演说才能;高明医生的诊断才能;教育家的育人才能; 学:与时代同步的知识结构;*共性要求2:对青少年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智能结构不同的侧重点: 德育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在尚未进行更具体的职业分化之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成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家里手,并形成个人的优势服务领域。(二)掌握心理辅导常用策略1.针对青少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针对青少年个体心理问题和亲子关系问题进行一对以个别辅导和家庭辅导;3.针对青少年共性心理问题进行团体

44、辅导;4.对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进行初步鉴别和负责任的转介5.解决好心理咨询师自身成长问题,预防职业枯竭(三)把握青少年辅导的四大要素(三)把握青少年辅导的四大要素(三)把握青少年辅导的四大要素(三)把握青少年辅导的四大要素*培养和保护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情绪情感,引导正确表达情感;*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引导正确地对待挫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形成自律人格;(四)提供矫正思想品德问题的策略(四)提供矫正思想品德问题的策略*建立合理的需要结构:克服不正当需要、抑制不合理需要、找到满足正当需要的正确途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会正确认识社会、人生、自我;*学会分辩良莠:分清“新鲜”与“有益”,警惕“新鲜的罪恶”;*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符合法纪道德(五)强化“三长”在人格教育中的榜样作用*模仿是孩子习得的主要方式;*成功三长应有的榜样意识;*成功三长应当具备的德识才学;*学校应当领导家庭 ,引导社会,提供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社区应当整合社会资源,构筑青少年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六)提醒师长与时俱进和孩子一起成长*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石长不必羞于承认自己不完美;*不完美的师长和不完美的孩子需要互相理解;*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三长”在教育理念和方法方面迈出改进一小步,将会推动孩子朝着健康成长方向迈出一大步。让我们共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