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讲义(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的形成与区域的形成区域区域的的运动运动规律规律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分工与联系区域分工与联系区域区域的的地域地域结构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 城市经济城市经济 城乡边缘区城乡边缘区区域城市化区域城市化 乡村经济乡村经济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区域分析与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 专题五: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专题五: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重点问题重点问题学习重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区域
2、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评价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1、增长(growth)与发展(Development) 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或劳务的增加,质产品或劳务的增加,技术和财富的增长、技术和财富的增长、生产或产出的增长。生产或产出的增长。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指经济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经济、社会和政治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转换和全面结构的转换和全面进步。进步。包括投入包括投入产出结构、分配消
3、产出结构、分配消费结构、社会福利、费结构、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民文教卫生、群众民主程度等方面的变主程度等方面的变化。化。(一一)经经济济增增长长的的概概念念年,经济学家克劳尔年,经济学家克劳尔在在无发展的增长无发展的增长一书中指出,一书中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利比亚的人均收入虽一段时间以来利比亚的人均收入虽然有大幅增长,但这主要是由于外然有大幅增长,但这主要是由于外国公司投资开发石油并出口到欧美国公司投资开发石油并出口到欧美造成的。利比亚的技术水平、人力造成的。利比亚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和其它部门的生产并未因此而资源和其它部门的生产并未因此而发生任何变化。而且,因石油出口发生任何变化。而且,因
4、石油出口而增加的收入并没有提高利比亚全而增加的收入并没有提高利比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拉大了贫体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拉大了贫富差距。这种收入增长显然没有促富差距。这种收入增长显然没有促进发展。进发展。资料经经济济增增长长?年,联合国教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向世界高峰会议科文组织在向世界高峰会议提交的文件中指出,提交的文件中指出,“发展发展是一个综合过程,目前这已是一个综合过程,目前这已为国际社会所承认。经济增为国际社会所承认。经济增长是一种动力,但其本身并长是一种动力,但其本身并不是目的。因此除经济增长不是目的。因此除经济增长以外,发展首先是社会性的。以外,发展首先是社会性的。发展还与和平
5、、人权、民主发展还与和平、人权、民主管理、环境以及文化和人们管理、环境以及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资料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财富的增加,即各种产品和劳务总的社会财富的增加,即各种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以货币形式表示,则是国量的不断增长。以货币形式表示,则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的过程。追求经济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的过程。追求经济增长是任何区域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增长是任何区域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区域经济增长实质上是指区域经济总区域经济增长实质上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它主要受区域内外生产
6、和消费量的增长,它主要受区域内外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表现为一系列经济指标值的增加,的影响,表现为一系列经济指标值的增加,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就业水平、人口规模等。均收入、就业水平、人口规模等。区域经济增长狭义与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仅指一个区域内社会总财富的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仅指一个区域内社会总财富的增长。增长。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仅仅是产值的增长并不能说明一
7、个地区的生产水平仅仅是产值的增长并不能说明一个地区的生产水平总体的提高,也不能代表这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总体的提高,也不能代表这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只要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模和产品需求量提高。只要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模和产品需求量的最佳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佳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区域经济增长。l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大,并非意味着国民经济中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大,并非意味着国民经济中每一个产业部门或经济指标都同步增加。国民经济内一个产业部门或经济指标都同步增加。国民经济内部各部门的结果必然会发生相应变化。部各部门的结果必然会发生相应变化。l增长既是区域经济发展
8、的基础前提,又是区域经增长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增长同时出现的,是人均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增长同时出现的,是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口的向心迁移,城市人口的增加,收入的提高,人口的向心迁移,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就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就业规模的扩大。(二二)增增长长的的特特性性(三)衡量增长与发展的指标(三)衡量增长与发展的指标()系列指标()系列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本国领土内一定时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本国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外国得自本国的收
9、入。计算、的增长率,均需以基期不变价为计算基础。()综合发展指标系列()综合发展指标系列指标存在着缺陷,联合国社会发指标存在着缺陷,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项综合发展指标来衡量国展研究所提出项综合发展指标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的全面经济发展程度。家或地区的全面经济发展程度。这些指标包括:这些指标包括:预期寿命、人均日消费预期寿命、人均日消费动物蛋白、中小学注册入学人数、职业教育动物蛋白、中小学注册入学人数、职业教育入学比例、每间居室平均居住人数、每千人入学比例、每间居室平均居住人数、每千人中读报人数、从事经济活动人口数、每个男中读报人数、从事经济活动人口数、每个男性农业工人的农业产量、农业中成年男性
10、劳性农业工人的农业产量、农业中成年男性劳动力的比例、人均消费电力、人均消费钢、动力的比例、人均消费电力、人均消费钢、人均消费能源(标准煤)、制造业占人均消费能源(标准煤)、制造业占比重、人均对外贸易额、工薪收入者占整个比重、人均对外贸易额、工薪收入者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是对人类发展成就的总体衡量尺度。是测量一个国家在人类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1)(1)健康长寿的生活健康长寿的生活,用出生时预期,用出生时预期寿命表示寿命表示(25(25岁和岁和8585岁岁) ) 。(2)(2)知识知识,用成人识字率以及小学、,用成人
11、识字率以及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表示。(3)(3)体面的生活水平体面的生活水平,用人均,用人均GDPGDP表表示示(100(100美元和美元和4000040000美元美元 ) )。 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标准,HDI指数高于.是高人类发展水平,.0.之间为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底于.属于低人类发展水平。()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 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从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从19901990年起,每年选择一年起,每年选择一个主题予以发布。联合国个主题予以发布。联合国2005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香港地区在人类发展指数
12、和性别发展指数方面被评香港地区在人类发展指数和性别发展指数方面被评为为“东亚和太平洋表现最好的地区东亚和太平洋表现最好的地区”。报告也指出:。报告也指出:“中国减贫的步伐明显减缓中国减贫的步伐明显减缓”;“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国的社会发展正开始落后于经济增长,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在减少正开始落后于经济增长,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在减少婴儿死亡率方面的速度下降。越南、孟加拉等国在婴儿死亡率方面的速度下降。越南、孟加拉等国在减少婴儿死亡率方面都比中国表现出色减少婴儿死亡率方面都比中国表现出色”; “ “中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等等。等等。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需求拉动供给驱动 区内
13、的需求和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域产品区外对本区域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需求拉动生产。 原材料、资本、技术、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例如,柑桔柑桔汁需求。例如,柑桔柑桔汁饮料果胶饮料果胶等。等。、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1)要素投入的驱动(2)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要素投入的驱动()要素投入的驱动 资本、劳动和技术的投入,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驱资本、劳动和技术的投入,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驱动作用。动作用。q投入高效率产业。经济增长就是
14、生产要素从效率较投入高效率产业。经济增长就是生产要素从效率较低的部门到效率较高部门的转移。如果一个地区将其低的部门到效率较高部门的转移。如果一个地区将其有效的生产要素资源集中于高效率、能起带动作用的有效的生产要素资源集中于高效率、能起带动作用的部门,则本地区经济必然获得增长。部门,则本地区经济必然获得增长。q投入高效率地区。不同产业投入高效率地区。不同产业处于不同地区其生产效率相差处于不同地区其生产效率相差很大。如果将有效的生产要素很大。如果将有效的生产要素资源投入具有高效率的地区,资源投入具有高效率的地区,宏观经济增长将十分明显。宏观经济增长将十分明显。、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
15、和驱动()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 中间投入比重的增长是中间投入比重的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趋势。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趋势。中间品投入对一些部门形成中间品投入对一些部门形成其需求市场,对另一些部门其需求市场,对另一些部门形成其投入要素。形成其投入要素。 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二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的中间投入增加很快,产业的中间投入增加很快,并随着增加中间产品的使用并随着增加中间产品的使用量来增加经济产品的价值,量来增加经济产品的价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3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 区域经济增长可以具区域经济增长可以具体化为各种产业部门的
16、增体化为各种产业部门的增长。在一段时期内,可能长。在一段时期内,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增长有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型产速度很快,成为带动型产业,使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业,使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上的增长。 不同时期,区域经济不同时期,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部门会发生变的主导产业部门会发生变化。化。、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4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可以表现为区域内各地区的增长。区域经济增长可以表现为区域内各地区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可能会有一个或几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在一定时期,可能会有一个或几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型的先行地区,从而使整个
17、区域经济获得增成为带动型的先行地区,从而使整个区域经济获得增长。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区域,沿海地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区域,沿海地区又主要受到三个直辖市和区又主要受到三个直辖市和5 5个个“新新兴工业省份兴工业省份”(广东、福建、浙江、(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的巨大拉动。江苏、山东)的巨大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发展1、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2、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1、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全部内涵,就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财富积累和劳务生产的增加,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20世纪60
18、年代以后,这一观点面临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贫困、失业、两极分化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正因如此,经济学家开始重新认识、界定经济发展的概念,并与经济增长相区别。经济发展概念的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在GDP中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工业中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在第三产业中,新兴的现代化的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
19、济发展意味着更多的民众参加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来,由传统的农民转化为现代产业工人,聚集到城市里从事效率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活动,带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强调:发展的特性强调:发展的特性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变动过程,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变动过程,它不仅涉及物质产品生产的增长,它不仅涉及物质产品生产的增长,而且涉及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完善以而且涉及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完善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动。及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动。区域经济发展不仅重视外延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仅重视外延扩大再生产,及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再生产,及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更强调内涵扩大再生产,尤其是科更强调内涵扩大再生产,尤其是科技
20、进步和组织管理水平提高带来的技进步和组织管理水平提高带来的经济效率的提高。经济效率的提高。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变动过程,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变动过程,短期的经济波动不能真正反映经济发期的经济波动不能真正反映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展的本质特征。传统社会工业化初期重化工业(起飞)工业化后期(成熟)高额群众消费(后工业化)追求生活质量(现代化)2、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1 1)传统社会阶段(待开发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待开发阶段)经济活动与区域内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密切相关,处于自给自足和对外封闭状态
21、,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充裕,工资低。人口增长率高,基础教育落后。区域资本供给不足,储蓄能力弱。资本稀缺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居绝对地位,以粮食为代表的种植业是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内容。工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既不是当地的资源开采和加工业。所开创的矿产资源主要输往区外,加工工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第三产业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2、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2 2)起飞阶段)起飞阶段区域工业化开始启动。优势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或是自身资本积累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或是外来资本进入,本地加工工业加速发展。工业逐渐成为区域经济主导部门。工业比重上升,基础设施日益完
22、善。工业产品主要不是满足区内需要,而是输往区外,加工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工业,劳动力素质不断得到提高。经济发展为政府兴办教育提供了财力保证,工业及其他具有较高收入的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促使人们自觉接受各种教育。农业地位变化。农业绝对产出水平增加,相对比重下降,农业中畜牧业、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供给能力增强,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罗斯托认为,罗斯托认为,“起飞起飞”就是突破经济的传就是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统停滞状态。实现“起飞起飞”需要三个条件,需要三个条件,“起飞起飞”一旦形成,就能一旦形成,就能“自动持续成长自
23、动持续成长”。具有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具有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资本积累占国民收资本积累占国民收入的入的1010以上。资本积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以上。资本积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私人储蓄;政府发行债券;征税;出让公现:私人储蓄;政府发行债券;征税;出让公有土地;国外资本输入;等等。有土地;国外资本输入;等等。建立建立“起飞起飞”的主导部门。的主导部门。这个主导部门应发这个主导部门应发展速度快,既能带动其他产业,又能赚取外汇,展速度快,既能带动其他产业,又能赚取外汇,以便引进技术,购买外国产品。以便引进技术,购买外国产品。制度上的变革。制度上的变革。即必须建立一种能够保证即必须建立一种能够保证“
24、起起飞飞”的制度。相当于工业化初期的的制度。相当于工业化初期的“起飞起飞”阶阶段大约段大约20203030年时间。这段时间里不仅是经济年时间。这段时间里不仅是经济增长率的上升,而且意味着基本经济结构发生增长率的上升,而且意味着基本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变化。 实现起飞”的条件2、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3 3)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区域经济基本实现现代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已经由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转变为要素配置效力的提高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区域经济较快增长。工业、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增长速度低于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劳动力由物质生产部门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由劳动力
25、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工业基本实现自动化,对区域外输出产品主要是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农业全面实现机械化,劳动生产率结接近工业,农业产出增长主要依靠化肥、农药、农机和种子改良等技术进步。2、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4 4)后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完全实现现代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由要素的投入转变为技术和组织创新。大企业集团迅速形成并不断扩大,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对区域以外输出技术、资本和服务。国际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以及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追求精神享受成为社会主流。服务于这种消费
26、结构变化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推进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力量。2、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5 5)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主导部门是以公共服务业和私人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有关部门,包括公共投资的机遇、卫生保健、住宅建筑、城市和郊区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福利等部门。 这一阶段的主导部门不是生产有形产品,而是提供无形的服务。社会不以有形产品的数量来衡量成就,而是以生活质量的增进程度作为经济成功的标志。在这以前的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比较充分的就业,由私人资本来完成满足居民需求的任务。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政府将把用公共支出来增进福利作为中心任务。 2、区域经
27、济发展的阶段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 美国经济学家诺斯(D.C.North)1955年在其著名论文区域理论和区域经济增长中首次提出输出基础理论。 他认为,区域外需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因此,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主要由该区域的输出产业来决定。外部需求的扩大,会带动区域输出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区域的输出基础便得到加强,这将引起区域经济成倍增长,增长的倍数是区域输出产业与非输出产业收入之比或就业人口之比。1、输出理论()输出理论的提出()输出理论的提出()对输出基础理论的评价()对输出基础理论的评价 输出基础理论有现实基础。 输出产业的发展确实会带动与之有生产性联系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满
28、足其协作配套的需要;对外输出产品和劳务,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构成庞大的消费市场,形成对区域服务业的市场需求;输出产业对区域内产业的影响,存在着乘数效应,能加速区域经济增长。 但是,将出口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唯一原动力存在一定局限性。当区域范围足够大时,如果每个国家或地区都积极发展对外输出,各经济区域之间贸易额大幅上升,那么,全球经济必定会成倍增长。但是,这时并没有地球村对外星球的输出。因此,输出基础论不能自圆其说2、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于1944年提出。他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某个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发另一个社会因素的变化,而这个后发的变
29、化又会反过来加剧先发因素的初始变化,使社会经济过程沿着初始变动的方向发展下去。所以,社会经济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均衡或趋于均衡的,而是处于循环之中,并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呈累积上升或下降之势。 缪尔达尔在其循环累积因果论中,强调了三个环节:初始变化、二次强化、最终上升或下降过程。(一一)基基本本观观点点()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运用()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运用 由于循环累积的因果作用,市场的力量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间的差距。 由于聚集效应,发达地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会处于持续、累计的加速增长之中。在这同时产生的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将引发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衰退。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
30、,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扩散效应比回流效应要小得多。即:发达地区因其发达而愈加发达,落后地区因起欠发达而愈加落后。 3、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 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模式,其基本涵义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直到70年代中期,均采取这一战略方针。日本在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及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也都实行过这种发展模式。巴西、印度等国在一定时期实行过这种模式。()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含义()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含义()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的基本特
31、征经济发展目标:高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目标:高速经济增长。经济高速增长,达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前苏联就在比先进国家落后30100年的情况下,提出要在10年内实现赶超目标。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列宁认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表现为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日本在战后选择经济起飞的主导方向是选择了重化工业,因为重工业的发展可以为各部门提供各种适用的钢铁、机械设备等产品,提高各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重工业产品附加值高,可大幅度增加国民收入,增强资本积累,出口创汇,增强国际地位。高速增长的源泉:高积累。高速增长的源泉:高积累。重工业为基本密集型产业。前苏联和我
32、国发展重工业所需资金几乎全部来自自身积累,积累率一般为30左右,比西方国家高出50100。 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前苏联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以得到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援助。这一模式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地位,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前苏联1917年工业总产值占世界不到3,1937年占10,1980年升至20。中国1980年于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7.9倍,年均增长11.1。日本19561963年年均增长8.5,19611970年均增长超过10。
33、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世界第2位。 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加速发展重工业,为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实行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促使了国民经济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日本在战前纺织、食品工业在制造业中占主体地位,到1970年重化工业在工业内部比重已占到68.9。(三三)模模式式的的积积极极作作用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弊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弊端农业落后于轻工业,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往往不能自给。轻工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日用消费品十分缺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重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发展落后,不能适应加工工业发展需要
34、。正因如此,各国自70年代以来先后进行发展战略调整,以解决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1955年1970年,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使国民实际工资增长了1.26倍,同期企业利润却增长了194倍。但是,日本至今仍是世界主要农产品进口国之一。4、进口替代模式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伽M胡佛在其区域经济学导论一书中对进口替代理论作了详细阐述。 进口替代的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其经济增长,实现国家工业化。20世纪60年代,进口替代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发展中国家认为要改变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平等地位,就必须改变过去进口制成品,出口初
35、级品的不利局面。要建立和发展民族工业,必须利用政权力量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 (一)进口替代的涵义(一)进口替代的涵义()进口替代模式的发展阶段()进口替代模式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发展一般的最终消费品工业,以代替这些消费品的进口。由于需从国外进口投资品,缺乏管理经验,生产规模小,国家均采取保护措施。这阶段往往出现成本高、质量差、产品价格高于进口价格、外汇大量支出导致国际收支困难等现象。 第二阶段,当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关消费品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后,即转向国内需要的资本品、中间产品的生产。产品生产尽量使用国产原料和投入,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经过由低级到高级两个阶段,进口
36、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工业化,转向出口导向模式创造了条件。()进口替代模式的成效()进口替代模式的成效 首先,促进了种植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首先,促进了种植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其次,促进了工业化的水平提高。其次,促进了工业化的水平提高。实施这种模式,使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农业地位相对下降。在制造业内部,重工业速度大大快于轻工业。 第三,增强了发展中国第三,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主性。家的经济自主性。随着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系数明显下降,进口制成品占国内总供给中所占的比重大大减少。工业产品的自我装备能力增强,有些产品开始向国外输出。拉美国家实行进
37、口替代发展模式的成效 19601973年间为拉美国家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高潮时期。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上升到24.2,农业有17.96下降到13.44,重工业年均增长率为7.4,高于轻工业3个百分点。 19531960年间巴西的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10.1,墨西哥为8.5。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19531980年期间,巴西和墨西哥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3和6.5。 资本品进口占国内总供给的比重,巴西1949年为63.7,1964年仅为9.8,同期耐用消费品进口占国内总供给的比重,由64.5下降到1.6,中间产品的比重由25.9降为6.6。拉美一些大国,自60年代开始
38、出口汽车零部件,70年代中期已经能制造各类汽车。()进口替代模式的缺陷()进口替代模式的缺陷造成外汇短缺和国际收支失衡,强化了对国外的依赖。造成外汇短缺和国际收支失衡,强化了对国外的依赖。进口替代需要大量的外汇,规模越大,外汇短缺也就越严重。同时,贸易保护和汇率政策有利于尽快,却不利于出口,难以通过初级产品出口改善国际收支。进口和借债加大了对国外的依赖。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鼓励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对能源、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忽视,农业发展缓慢,粮食进口增加。依靠政府保护发展起来的进口替代依靠政府保护发展起来的进口替代工业经济效益低下。工业经济效益低下。进口替代主要是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
39、,未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未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集中于城市和少数工业部门。5、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就是使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 60年代中期,由于实施进口替代模式造成一系列问题,新加坡、韩国及台湾在执行一段时期的进口替代之后,转而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利用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优势,通过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进口国外两家的原料和能源,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备工业,并以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 不久,巴西、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也先后程度不同地转向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一一)出出口
40、口导导向向模模式式的的涵涵义义()出口导向模式发展的阶段()出口导向模式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其工业制成品为主。主要发展由需求决定的一般加工工业,如食品、玩具、服装、家用电器、木材加工等。这些产品生产技术易于掌握,投入要素容易获得。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为此提供了国际市场需求,出口市场潜力较大,风险较小。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当第一阶段出口产品市场趋于饱和或生产条件不利时,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主要发展成套设备、机床、电子仪器、机械工具、高技术产品等。这些产品的增长主要是由供给决定的。()出口导向模式的成效与缺陷()出口导向模式的成效与缺陷 出口
41、导向模式对推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创造了经济奇迹。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制成品的大量出口,不仅积累了发展资金,为提高国内投资,增加进口提供了可能,而且直接推动与出口相关的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经济年均增长率,韩国9,泰国7.2,香港9.3,新加坡为8.5,马来西亚为7.8。进一步改变了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变了经济结构。1980年制造业占GDP比重,韩国、新加坡为28,香港为22。出口量迅速增加,出口结构得到改善出口量迅速增加,出口结构得到改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打开销路,出口量迅速增长,并通过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不
42、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 出口导向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性加强。第一、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性加强。为了发展出口贸易,首先必须增加对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进口, “大进大出” 。政府一般都制定政策扶持大企业发展,为其提供贷款,甚至为其获得国际贷款提供担保。一旦这些大企业出口受阻,整个国民经济就受到严重威胁。1997年度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例证。 第二、经济结构失衡。第二、经济结构失衡。外向型经济促进了出口加工业和与出口相关部门的迅速发展,而为国内市场生产产品的部门则因缺乏资源发展缓慢,甚至萎缩。 第三、经济发展脆弱。第三、经济发展脆弱。经济结构失衡和对国外市场的高度依赖,造成经济
43、发展的脆弱性,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亚洲四小龙”从80年代到90年代先后发生三次经济停滞或经济危机,就反映了这种脆弱性。 农业的技术进步道路取决农业主要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在土地丰富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或地区,农业技术进步按照替代劳动的方向发展,农业机械被设计出来促进动力和机器对劳动的替代,机械技术进步的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土地资源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的国际或地区,农业技术进步按照替代土地的方向发展。土地节约型技术被发明出来促进劳动和其他投入对土地的替代。土地节约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农业发展模式(一一)农农业业技技术术进进步步的的道道路路品 种国内价格(元吨)
44、国际价格(元吨)国内价格高出比率()小 麦1450100644.1大 米2260179625.8玉 米130077767.3大 豆2400152357.6豆 油84003611132.6白 糖2900165175.7棉 花123401052117.3 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的国际比较(1999年)()()“绿色革命绿色革命”60年代后期,墨西哥、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地推广和种植了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使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加。使用同样的资源,发展中国家70年代比60年代生产的大米多出12。这种以种子改良为中心大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活动就是“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 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粮食产量的增长依赖于低收入者生活改善,有利于稳定粮食价格,抑制通货膨胀。绿色革命”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失业问题。讨论题: 有人认为,中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扭曲的价格体系使资源性产品经济效益低下。 如果资源富集的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资源产品的加工增值,变输出原材料位输出深加工制成品,就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你对此观点是如何认识的?为什么?作业题:1、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区别与联系?2、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有哪些?4、为什么说,对于一般落后国家和地区而言,“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