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学派之帕克芝加哥学派之帕克关于罗伯特·E·帕克的学术浅析罗伯特·E·帕克(1864—1944)生于美国内战近乎结束的时候他与库利和M·韦伯同年,比涂尔干和G·西梅尔年轻6岁39岁时获得博士学位,50岁时开始社会学教学,59岁时获得他的第一次教授任命开创了4个重要论题的学术研究:大众传播,种族关系,人类生态学和集体行为1864年 2月14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鲁泽恩郡一个商人家庭就学于密执安大学1887年获密歇根大学哲学学士学位,投身新闻界,热衷于城市社会问题和贫民阶层的调查1892年,帕克在底特律参加《思想新闻》的出版,但这一冒险活动失败了从那时起,帕克就对报刊与舆论的关系发生了兴趣,10年以后,他在博士论文中研究的就是这个问题自1898年起,先后到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深造,师从W.詹姆斯、J.罗伊斯、G.齐美尔等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曾协助黑人领袖B.T.华盛顿研究种族问题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帕克的生平简介帕克的生平简介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导论》(与E.W.伯吉斯合著,1921)、《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与伯吉斯和R.D.麦肯齐合著,1925)、《人种与文化》(1950)、《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1952)。
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早期芝加哥学派发展当时社会学主流思想理论背景理论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两个移民高峰:一个是1881-1890年,达到了520多万人,另一个是1901-1910年,达到了870余万人之多,相继涌入美国城市的移民高潮给美国城市带来严重的社会无序状态当时作为美国第二大都市的芝加哥可谓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新移民的不断涌入导致了芝加哥的无序和分裂,而美国社会存在的排斥移民的现象,更使芝加哥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自1892年起,刚刚诞生的芝加哥大学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而且从那时起它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社会学家,他们因具有相对一致的学术旨趣、长期的制度支持、占主流地位的出版物,而被人们尊称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在帕克之前,社会学本质上是理论性的、抽象的帕克的理论观点帕克的理论观点 帕克的学术思想兼有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的双重特征 基于实证主义思想,帕克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一些自身难以控制和改变的外部因素决定的,所以他努力发现导致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外部力量 基于结构功能主义思想,帕克引入了生态学人类与所有其他生物没有什么两样,都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在他看来,这个自然环境就是社区。
他认为生态学研究动植物间的互动关系的思维方式特别适合于从整体角度来研究城市这个复合社会 而且,基于帕克的记者生涯,大众传媒的思想对他理论产生很大影响据此,帕克开创了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为城市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解角度;提出了基于芝加哥黑人移民研究的同化理论同化理论这也就是帕克在社会学研究上有两大兴趣,即种族和城市他的另外两个学术理论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及集体行为集体行为关于城市的研究关于城市的研究帕克指导并进行了15项有关城市问题的研究,其对象包括非法团伙、流浪汉、职业舞女、妓女、吸毒、青少年犯罪以及犹太移民等等1925年,帕克与伯吉斯、麦肯齐和沃斯合作的《《城市城市》》帕克和伯吉斯共选择了14个主题,其主要内容涉及人类本性、人类生态学、人的社会化和集群行为,它规整了1920年代后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发展方向城市是跟人类活动相关的一个有机体帕克提出了“同心圆说同心圆说”将一个现代都市划分为中心商业区、过渡区、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和郊区或往返带这本著作连同这些作者的其他文献,确立了城市社会学的最初地位确立了城市社会学的最初地位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社区是一些或多或少依附其居住地区的人口,这些人口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共生关系(群体关系中个体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们为了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而竞争合作通过竞争,社区能调解自身成员的数量和质量,以同相互竞争的集团保持均势,对于社区的存在和发展是有利的帕克是把社区看做相互竞争而又相互联系的各部分构成的一个系统,其各个组织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求平衡的自由趋向社区都处于一种经常性的运动状态,环境也随时间而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会使社区逐渐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同化理论同化理论帕克把族群之间互动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相遇、:相遇、竞争、适应和同化竞争、适应和同化每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比都是一个进步种族关系周期理论种族关系周期理论Ø相遇:存在文化差异的少数族群进入不同族群文化社会特点是“没有社会接触的相互作用”Ø竞争:资源——土地、住房和工作的稀缺,使得人们为了获得这些资源必须展开竞争Ø适应:在此阶段移民被迫改变和适应新的环境移民和东道国人民开始接受彼此的差别,这种适应迫使移民进入较低的社会阶层一旦出现族群分层,同化的进程将大大减缓边缘人”是适应与同化之间的过渡Ø同化:移民与其他族群集团融为一体,群体之间的差别消失了,各自的价值观念混合在一起帕克认为,族群之间长期互动的最终结果不可避免的将是族群同化陌生人陌生人之所以“陌生”实际上是由于新的社会环境导致的文化认同的缺失。
“社会距离社会距离”:自己在心理上迫切地想融入其中,但由于文化上的隔离等原因,实际上却缺乏亲近感“边缘人边缘人”:是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两个群体的边缘地位上升或下降,从乡村到城市或从城市到农村,移民等人都属于边缘人之列他们因此产生紧张感、失落感,表现出过分小心、谨慎、自卑感和不敢自作主张,对自己的天性进行抑制等边缘人处于劣势、被排斥,具有不稳定性、强大的生命力和反社会倾向等对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芝加哥移民不断涌入的时代,社会无序状态也就自然地伴随于移民过程边缘人生活的社区——移民社区可被视为通向同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个临时宿营地社会距离和边缘人理论社会距离和边缘人理论移民社区为新来者提供了食宿等基本必需;提供了轮船、劳工和房地产代理人;教堂、互助会、银行和报纸等这些机制构成了移民过去经历和现在新环境之间的桥梁避免了移民在新的陌生环境中意志消沉乃至道德败坏移民要根据迥然不同的标准组织自己的生活,这对大多数移民是个极大的冲击而移民社区却可以缓缓解这种冲击解这种冲击移民社区保持和培养移民们的身份,以便在他们的旧身份和新身份之间建立联系移民社区移民社区移民社区组织缓解了新世界对旧世界“习惯”的冲击,为移民在城市困难环境中作出调整以适应新的行为方式提供了集体支持。
移民社区组织“像一个调节机制一样必要”移民通过参与移民社区组织也得到了承认和自尊,从而有利于他们参与美国生活,最终同化于美国社会 种群悖论种群悖论少数族群的个性特征是有利于同化的即强大的文化认同实际上加速了少数族群融入主流社会返回帕克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从方法论上看,帕克对传播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统计,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对现象的观察(行为科学),从而把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相融合社会是在传递与传播中存在着帕克的社会学研究有强烈的经验主义大众传媒大众传媒集体行为是指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不受现有社会规范的控制,通常是无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在某种特殊场合下会发生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如时尚、赶时髦、骚动等集体行为集体行为返回培养一批优秀的社会学家——对社会学人才的影响帕克的影响帕克的影响确定社会学的意义——对社会学的影响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性别区分——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增强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对芝加哥学派的影响1932年,即在帕克从芝加哥社会学系退休的前一年,还带着费孝通“这批小伙子到北京的天桥去参观‘下层社会’”,他希望学生能够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学习社会学.在1921-1931的10年间,帕克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城市问题的研究 帕克,是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从“扶手椅”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现实品格的第一批学者。
他注意经验的研究而不是统计数据 以帕克为代表人物的芝加哥学派强调社会学的客观性,使社会学的女性学者转入独立与应用的社会工作领域从此,从事社会学工作的大多数为男性,而从事社会工作的大多数为女性. 在芝加哥学派,美国社会学的奠基之父确实是父亲,而不是母亲,而且男性继续统治这个新学科芝加哥学派在帕克的领导下,它既由社会学家所进行,又由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所进行芝加哥学派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学学派,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社会科学的学派也影响了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哲学和政治学使移民城市稳步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随着帕克等芝加哥学派学者的研究深入,对贫民窟的的了解逐渐增加,对城市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芝加哥的贫民窟帕克理论实际应用帕克理论实际应用美国政府决策参考“边缘人理论”地势图的运用我国的农民工问题 每一次相继拥入贫民窟的移民高潮都带来同样严重的社会无序状态一段时间以后,随着这些人口的繁荣和向外迁移至高级居住区,社会无序的比率下降了帕克和他的学生发现,这个过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大部分移民来自欧洲的乡村地区,并且必须学会如何在一座城市中生活。
在某种意义上,贫民窟是城市生活的一种非正规的学校芝加哥的贫民窟芝加哥的贫民窟边缘人的研究对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对于当时美国多种族国情,2次大规模移民的状况有重要的了解作用,也是美国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理论美国政府决策参考美国政府决策参考““边缘人边缘人””理论理论帕克、他的同事以及他的学生在一张芝加哥的地图上绘制了青少年犯罪、卖淫、精神病和其他社会问题的位置(他们将之称为一张“地势图”)这张象征性地出现的图有一个同心圆,社会问题最集中的地方恰好位于商业闹市区的外围地势图的运用地势图的运用农民工走出原属地农村,进城务工对于村民来说,他们多了些见识,往往以自己在城市生活的经历来提高在村民中的地位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他们素质较低,不讲卫生、破坏秩序,地位低下他们既不属于纯粹的农民群体,也不属于城市居民,游离于这两个群体之外,却又是两个群体的联系桥梁于是他们形成了自己的团体组织,往往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在自己利益和自己组织的圈子内,他们的社区很可能包含了生活中的全部乐趣解决农民工带来的社会失序问题的关键在如何同化农民工中国的农民工问题中国的农民工问题“人是这样一种生物: 他既存活,但是 生活在社会中, 生活在他的希望中, 生活在其他人的心目中 ……”小组成员小组成员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