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制度变迁理论供给需求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制度变迁理论供给需求视角(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青衣衣第九章第九章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供给需求视角供给需求视角 第一节 制度变迁:概念与原因第二节 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 第三节 制度方式的比较 第四节 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组成员:青青衣衣第一节 制度变迁:概念与原因一、制度变迁的相关概念二、制度变迁的原因青青衣衣一、制度变迁的相关概念1、制度、制度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概念包括组织的含义,但是本章中认为制度和组织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本章中主要遵循诺思对制度的定义青青衣衣可以从两个层次上理解制度,即制度环境和具体
2、的制度安排(1)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和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 制度环境改变得相对缓慢,在分析制度变迁时,一般假设它是不变的,视为一个外生变量。青青衣衣(2)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变量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它可能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暂时的或长久的。它相对于制度环境来说容易改变,本章出现的制度变迁即指制度安排的变迁。 制度安排的形式与层次制度安排的形式与层次 制度安排形式分为三类:个人独自推进、大家自愿联合行动和政府强制推行。 制度安排选择在哪个层次主要取决于各自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及受影响的团体的相对市场与非市场权力。青青衣衣2、制度
3、变迁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制度变迁有两重含义:一是制度创新问题,二是如何从旧制度安排过度到新制度的安排。分析制度变迁不得不涉及到制度变迁主体和制度装置两个重要概念。青青衣衣(1)制度变迁主体 对于制度变迁有没有主体,人们往往有两个极端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制度变迁是自然演讲的过程,那么,制度变迁就是无主体的或主体无意识的,人也是受某些因素决定,与制度一起变迁的。 另一种则认为制度的变迁完全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是人们设计、选择的结果。青青衣衣按照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论述,制度变迁主体分为两个行动团体:其一是初级行动团体,其二是次级行动团体。初级行动团体发现制度变迁的机会
4、并发起制度变迁,是制度变迁的创新者、策划者和推动者,并且在实现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创造新的收入;次级行动团体只是制度变迁的实施者,不能创造收入,只参加收入的再分配过程。青青衣衣(2)制度装置制度装置是行动团体所利用的文件和手段,当这些装置应用于新的制度安排结构中时,行动团体就可以利用它们获得创新收入。中国电信拆分改革中的移动通信牌照就是制度装置青青衣衣2、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变迁的原因有许多外部事件能导致利润的形成,在现有制度下,有些利润是无法获得的,这类利润称之为“外部利润”。本文主要分析:规模经济、外部性、风险、交易费用如果一种新的制度成功将利润内部化,总收入就会增加。青青衣衣(1)规模经济
5、规模经济不仅取决生产技术水平,还收制度因素影响(2)外部性外部成本与收益的变化 将外部成本和收益内部化以消除外部性的新的制度安排将 会增加社会的总收益(3)克服对风险的厌恶 制度可以降低风险和减少不确定性(4)市场失败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 市场失败和市场不完善所引起的潜在利润为制度创新提供了作用空间,通过制度创新和降低交易费用,使市场更容易运作,增加社会净收益。青青衣衣第二节 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更具一般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助于解释或预测这些新制度安排形成的理论,并分析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的时滞问题。青青衣衣一、模型的基本假定一、模型的基本假定1、新“经济人” 诺斯在坚持传统“经
6、济人”分析的前提下,把利他主义、意识形态、自愿负担约束和非财富最大化引入了“经济人”的预期函数,使得这一假设更接近于人的现实行为。 诺思还强调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青青衣衣2、诱致因素 诺斯的制度变迁模型假定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制度变迁主体希望获得制度变迁的最大潜在利润(外部利润),这种利润在现实制度安排中无法获得。 正是这种潜在利润的存在,才是制度变迁主体进行制度变迁的根本性诱因。青青衣衣二、模型的主要内容二、模型的主要内容制度均衡和制度非均衡改变潜在收益和成本的因素分析制度安排的创新时间选择 制度变迁中的时滞青青衣衣制度均衡和制度非均衡制度均衡:即指这样一种状态,在给定的一般条件下,
7、现存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任何个人或任何个人的团体带来额外的收入。制度非均衡:指在存在潜在利润并且潜在利润大于制度变迁成本的情况下,人们对现存制度不满而意欲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状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致可表示为:制度均衡制度非均衡制度均衡青青衣衣改变潜在收益和成本的因素分析制度变迁的诱因在于潜在利润的存在,并且潜在利润应该大于制度变迁成本,因而能够改变潜在收益和成本的因素也是引起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无数事件都可能引起外在于现存安排结构的利润产生,以下为几个因素:市场规模的变化技术的影响社会团体收入预期的改变知识的积累及教育体制的发展团体推动制度变迁的组织费用的变化政府权力的影响青青衣衣制
8、度安排的创新时间选择 诺思认为,从潜在利润的出现到使外部利润内部化的制度革新之间间隔的时间可以根据某些可辨识的因素来确定,虽然有许多因素会影响间隔时间的长度,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现存法律和现存制度安排的现状。青青衣衣在现存法律和制度安排状态中,又有三个特别重要的方面:1)不管什么时候,现存法律都会限制制度安排的演化范围 此外,居先的法律和其他安排结构的存在,不仅影响安排革新的形态,而且还影响安排创新需要酝酿的时间。2)现存的制度技术状态也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制度供给反应的时滞。3)发明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如果革新必须等新安排形式的发明和出现,那么,新制度安排的供给时滞一定很长。青青衣衣制度变迁中的
9、时滞时滞就是一种时间差,它是指某种活动从计划开始到产生实际效果之间的一项时间间隔,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诺思认为,可以把制度变迁中的总时滞分为四个部分。但要注意的是,总时滞并不必然是各部分的加总,时滞长短与否应在分析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青青衣衣时滞1:认知与组织时滞时滞2: 发明时滞时滞3: 菜单选择时滞时滞4: 启动时滞总而言之,任何增大潜在利润规模或确定性的行动都将减少总时滞,而任何扩大相应行动团体规模的行动都有可能产生一个较长的总时滞。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方式比较所谓的制度变迁方式则是指“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速度、突破口、时间路径等的总和。”诺思认
10、为,制度的变迁是制度的不均衡是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儿而现实中制度变迁方式选择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结构和社会的偏好结构。从不同的角度看,制度变迁方式有不同的分类。一、制度变迁方式的分类1.根据制度变迁的层次划分:基础性制度安排和次级制度安排 基础性制度安排是指一些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环境,也称为制度环境,是一国的基本制度规定,它决定、影响其他的制度的安排。除此之外的其他制度安排称之为次级制度安排。2.根据制度变迁的主体划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定义: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
11、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实现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国家在制度供给上不仅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而且在制度的实施及其组织成本方面也具有优势。3.根据制度变迁的速度划分:渐进式制度变迁和激进式制度变迁渐进式制度变迁是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相对平稳、新制度之间衔接的轨迹平滑、未引起大的社会震荡的变迁方式。激进式制度变迁,又被喻为“休克疗法”或“震荡疗法”,是一种大爆炸式的跳跃性的制度变迁方式,其特点是在较短试讲内完成大规模的整体性制度变革,一般是较迅速的废除或破坏旧的制度,制定和实施新的制度。4.根据制度变迁的规模划分:整体制度变迁和局部制度变迁整体制度
12、变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度体系的改革,这种制度变迁涉及几乎所有的制度,又可称为宏观制度变迁。局部制度变迁是单个制度变迁。整体制度变迁就是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局部制度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变迁。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比较诱致性制度变迁定义: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特点:一是盈利性,二是自发性,三是渐进性。 林毅夫认为,家庭承包责任制、个体私营企业制度等创新主要都是诱致性制度变迁。 发生条件:潜在利润的存在和制度不均衡。新的制度安排的发明者的出现。制度创新收益大于创新成本。现有制度结构给新的制度安排留下了空间。评析:一般
13、说来,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人们在获利机会的诱致下并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自主进行的,因而,是有效率的。同时,它一般是在一致同意基础上实现的,因而比较公平,实施效率比较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制度变迁,应该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但是,由于制度是一种公共品,外部性“搭便车”,会使制度供给不足案例9-1诱致性制度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制性制度变迁含义: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特点: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动因可能是利益、也可能是权力、意识形态;实施方式是强制性的;实施过程往往是激进式的。中国的期货市场的产生,政府机构改革,税收制度改革等需要的理由:弥补制度供给不足。供给制度是国
14、家的基本功能。制度是一种公共品,国家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约束条件:统治者的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统治者的偏好与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与集团利益冲突。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案例9-2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各有其不同特点和功能,又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二者共同推进了人类制度变迁的实现,促进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同:两者都是对制度不均衡的反应,两者都遵循成本收益比较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两种制度变迁的主体和诱因不同,其变迁过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制度变迁主体和诱因不同组织和谈判成本不同新制度安排的效率不同所面
15、临的的问题不同制度安排采取诱致还是强制方式,一般说来,是由制度安排的性质和范围制度安排的性质和范围所规定的公共品生产制度安排、外部性很大的制度安排,以及范围广泛、涉及到全国性问题的制度安排只能由国家强制实施。微观的制度变迁,与私人产品相关的制度、经济市场的制度,诱致性制度变迁更有效率第四节 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一 制度的供求分析框架二 制度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三 制度供给及其影响因素1.菲尼的制度变迁供求分析框架制度类别制度类别 宪法秩序 制度安排 规范性行为准则内生变量内生变量 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的利用程度外生变量:对制度变化的需求外生变量:对制度变化的需求 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 宪法秩序 技术 市
16、场规模 外生变量:制度变化的供给外生变量:制度变化的供给 宪法秩序 现存制度安排 制度设计的成本 现有知识积累 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 规范性行为准则 公众态度 上层决策者的预期净利益 动态顺序动态顺序变化途径/制度演变2.对菲尼分析框架的评价以制度安排为内生变量的分析框架,与视所有制度变化都为内生变量的分析框架相比,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优点优点:首先,规模小一些的分析框架,分析起来容易一些;由于把宪法秩序看作是已知的,分析简化多了。其次,采用这种分析框架还有助于对分析框架作更精确定量的检验。 缺点缺点:由于把两大类制度(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看作是外生的,因此该分析框架不能对所有的、尤其是
17、最剧烈的制度变化进行分析。由于新制度经济学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制度及其变迁,因而将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看作是制度变迁模型中的外生变量还是可取的。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需求一、制度变迁需求的含义二、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制度需求?菲尼认为:“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获得某些潜在利益。行为者认识到,改变现有制度安排,他们能够获得在原有制度下得不到的利益,这时就会产生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需求。” 诺思认为,在现有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潜在利益来源于以下四方面:规模经济、外部性、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二、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总体上说:利益(成本收益)、权力、意识1.要
18、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2.技术进步3.外部利润的存在(市场规模、风险成本、交易成本)4.其他制度因素及偏好的变化5.权力结构的变化(一)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是诱致历史上多次产权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之所以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会产生制度变迁的需求,是因为当某种要素或产品因为某种原因变得稀缺因而相对价格(或价值)上升时,其所有者可以从对这种要素或产品的所有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当所有者从对产品或要素的专有权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保护这种专有权而支付的成本时,产权制度的建立就会成为迫切的需要。 德姆塞茨(1967)考察了美国印第安人土地私有权的发展,认为美国山区的印
19、第安人之所以在18世纪之后形成了土地的私有产权,主要原因是动物毛皮的贸易大大地提高了动物的相对价格。动物相对价格的提高促进了更为经济地畜养毛皮动物。畜养毛皮动物要求有能力阻止偷猎,于是诱致了对圈养毛皮动物的土地私有产权进行界定和保护的制度的产生。相反,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迟迟未发生私有产权的制度变迁,因为平原地区的动物和森林地区毛皮动物相比没有商业上的重要性,而且平原动物主要是食草动物,其习性是在广阔的土地上漫跑,为确立私有狩猎边界所获得的价值,由于要阻止动物跑到相邻的土地的成本相对较高而降低了。他由此证明,新的产权制度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收益成本的可能渴望进行调整的回应。而相对价格是决
20、定这种新的收益成本比较的关键因素。 诺思和托马斯1973年根据支配产权的规则的制度变迁解释了西欧在9001700年间的经济增长。在他们看来,制度变迁是由人口对稀缺的资源赋予的压力增加所引致的。他们论证道:在欧洲中世纪的成熟时期(10001300年),人口持续增长,劳动的经济价值因而下降,同时土地变得愈益稀缺从而更有价值。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变得普遍起来,它对限制共有财产使用的压力增加了。对土地使用的更为有效的控制是与更为集约的农业生产体制的采用相联系的,三圃制开始替代传统的两年一次的轮作制。在现代早期,人口对土地的持续压力导致公地的废除和从以使用奴隶劳动为基础的耕作制转向由农民所有的所有者经营,或
21、转向由资本主义所有的对工资劳动力的使用。其结果是更为集约的作物生产体制的演进。 (二)技术进步 从生产方面看,新的制度安排往往需要利用新的潜在外部性。这在存在某种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容易得到保证。从交易方面看,技术进步可能影响交易费用并使原先不起作用的某些制度安排起作用。 从分配方面看,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改变要素所有者或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收入流的分割。 (三)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的变化能够改变特定制度安排的利益和费用:搜集信息或排除非参与者的成本并不随交易的量而同比例增长,这两类活动都体现了成本递减特性。市场规模一扩大,固定成本即可以通过很多的交易、而不是相对很少的几笔交易收回。这样,固定成本就成为
22、制度安排创新的一个较小的障碍了。 (四)其它制度安排及偏好的变化 由于某个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的。因此,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可能引起对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也可能因为其他制度安排变化,降低了制度需求成本,或者产生新的收益。 偏好的变化,往往是文化变迁的产物,偏好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制度的需求。民主意识与民主制度等 偏好的变化 偏好是群体的偏好,即某一集团的共同爱好、价值观念等。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都决定性地影响着集团的偏好。偏好的改变也基于文化的变迁。偏好与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意识形态与社会偏好。偏好变化对制度变迁需求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两种情况
23、。前者指偏好变化直接导致制度变迁需求;后者指偏好变化并不直接指向某一制度安排,而是在一定时期里影响制度环境和制度选择的集合空间并最终导致制度安排变化。偏好影响制度变迁需求本质上是由于它改变了人们的效用函数,或者说改变了人们的效用或价值评价标准,这意味着原来符合人们利益判断的制度变得不再与这种利益判断相符,制度变迁成为人们改变了的利益判断的客观要求。 权力结构的变化。权力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现有制度结构的不均衡。权力增长的主体,必然产生新的利益要求,并追求通过打破旧的制度格局,形成新的制度安排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深化中国改革的最大障碍事什么?改革以来产生的既得利益群体或特殊利益群体。形成新的权力结
24、构推进改革。青青衣衣(六)偶然事件 在某种情况下,偶然事件对制度变迁需求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某种情况下,偶然事件对制度变迁需求的影响是很大的。 青青衣衣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供给 一、制度变迁供给的含义二、制度变迁供给的主体与原则三、影响制度变迁供给的因素青青衣衣(一)制度变迁供给主体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只要是有意识地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可以是政府,可以是一个阶级,一个企业或别的组织,也可以是一个自愿组成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团体,也可以是个人。当然,在这三种制度变迁供给主体中,政府(国家)是最重要的。青青衣衣(二)制度变迁供给的原则只要制
25、度变迁的供给主体是经济人,其进行制度变迁供给的基本原则就一定是: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或等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时,制度变迁主体才会供给或者说推动某一项制度变迁。戴维斯和诺思:“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只有当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我们才可望发现在一个社会内改变现有制度和产权结构的企图。” 青青衣衣(三)制度变迁供给的收益与成本制度变迁供给的成本与收益,要比一般经济活动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复杂得多。 制度变迁的供给成本包括: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 ;消除变迁阻力的费用 ;制度变迁造成的损失 ;随机成本 。诺思认为,对于不同主体推动的制度变迁,其成本与收益
26、是有所不同的。 由于不同的行为主体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差异,他们对某一制度变迁供给的收益和成本可能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而,不同行为主体对同一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可能是不同的。 青青衣衣三、影响制度变迁供给的因素 1.1.制度环境,宪法秩序和法律规范制度环境,宪法秩序和法律规范 决定了制度变迁的选择空间,并对制决定了制度变迁的选择空间,并对制度变迁的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度变迁的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2.2.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 制度变迁的思想前提,影响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思想前提,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向和特色,及其成本的方向和特色,及其成本 青青衣衣(一)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
27、宪法秩序对制度变迁供给的影响:宪法秩序通过对政体和基本经济制度的明确规定来界定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形式。如果由宪法界定的权力结构使政府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非政府主体的权限很小,那么,当政府垄断行政权力、立法权和资源配置权后,一方面因政府可借助宪法赋予的权限达到经济和政治目标,为维护既得利益,政府主动进行制度创新的愿望可能会不强,除非遇到外部因素的冲击;另一方面因非政府主体的权限极小,它在利益诱导下的某种制度创新需求,因缺乏实践机会或与政府谈判力量过小,而难以通过权利中心成为现实的制度供给。宪法秩序将直接影响进入政治体系的成本和建立新制度的立法基础的难易度。 青青衣衣规范性行为准
28、则对制度变迁的供给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规范性行为准则是受特定社会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如诺思、拉坦等)反复强调制度安排应与文化准则相和谐,否则就使一些制度安排难以推行或者使制度变迁的成本大大地提高。 例如例如,在日本,传统准则特别重视个人顺应和遵从社会职责。这些职责包括参与兴建、管理和维护地方水利灌溉系统,与此相适应,日本政府也颁布了相关的法律。这样使日本有条件在19世纪和20世纪实现生物技术进步高度发达的给水排水系统(和各种其他基础设施),这清楚显示了传统准则与强制机制和新的法规的影响。在整个南亚和东南亚的很多地区,对肥料敏感的现代稻种应能带来利益,然而却迟迟不得实现
29、,部分原因就在于当地缺乏给水排水系统。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人主义以及相应的规范性行为准则没有导致需要集体行动的制度安排。 青青衣衣(二)制度设计的成本和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 制度变迁供给的基本原则是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制度变迁的成本,因此,在制度变迁的收益已定的情况下,制度变迁的成本,包括制度设计的成本和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等,就成为影响制度变迁供给的重要因素。 制度设计的成本,主要取决于设计新的制度安排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要素价格。制度变迁的供给还受实施上的预期成本的影响。制度从潜在安排转变为现实安排的关键就是制度安排实施上的预期成本的大小。青青衣衣影响制度设计和实施新制度安排
30、的预期成本的因素 如果一个其组织费用因某种意图已有人愿意承付的安排能够用于实现另一个这样的安排,那么安排革新的成本可以显著地减少。如果组织费用已被支付的话,使一种安排调整到实现新目标的方向上来的边际成本可能低到足以使革新变得有利可图。技术革新,特别是使信息成本迅速降低的技术发展,使得一系列旨在改进市场和促进货物在市场间流通的安排革新变得有利可图。知识的积累、教育体制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和技术信息的广泛传播,以及与工商业和政府机构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统计资料储备的增长,减少了与某种革新相联系的成本。政府权力的稳固上升和它对社会生活更多方面的渗透,明显减少了政府性制度变迁供给的成本。 青青衣衣(三)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制度选择集的改变 当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有关的商业、计划、法律和社会服务专业的知识进步时,制度变迁的供给曲线也会右移。社会知识使制度绩效和制度创新得以增进主要是通过成功先例的逐渐积累或作为行政与管理知识与经验的副产品来实现的。在最近的一个世纪,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已为制度创新的效率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青青衣衣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