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5.93MB
约73页
文档ID:592481973
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_第1页
1/73

小区规划道路规划设计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住宅区的道路与交通住宅区的道路与交通7.1 交通方式与特征交通方式与特征7.2 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7.3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道路的类型与分级7.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1 1 交通方式与特征交通方式与特征7.1.1 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机动车交通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步行交通步行交通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1 1 交通方式与特征交通方式与特征7.1.2 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体体 能能交通时间交通时间交通费用交通费用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2 7.2 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7.2.1 人车混行人车混行 机动车与行人在机动车与行人在同一同一的道路断面中通行的道路断面中通行主要用于车流量小的基层道路,如组团,邻里单位内部的车辆需减速缓行得道路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6.2 6.2 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2.2 人车分行人车分行 机动车与行人在机动车与行人在不同不同的道路断面中通行的道路断面中通行通常采用的方式有:车行道旁附设平行的人行道;人车各设独立的道路系统(常用于山地或居住区内坡度较大地段)以及人车立交分行(即人行天桥或地下人行通道)。

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6.2 6.2 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6.2 6.2 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2 2 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7.2.3 人车分行的布局原则人车分行的布局原则1)车行与步行在空间上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系统)车行与步行在空间上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系统2)车行系统分级设置)车行系统分级设置3)设必要的停车空间和枝状尽端回车场)设必要的停车空间和枝状尽端回车场4)步行路应结合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步行路应结合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设施设置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2 7.2 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3 3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道路的类型与分级7.3.1 道路的类型道路的类型1)机动车道)机动车道2)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3)步行道)步行道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3 7.3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道路的类型与分级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3 7.3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道路的类型与分级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3 7.3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道路的类型与分级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3.2 道路的分级道路的分级1. 分级的依据分级的依据—功能上功能上—布局上布局上—技术上技术上 7.3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3.2 道路的分级道路的分级2. 红线红线 道路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的界限叫道路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的界限叫做红线。

做红线 7.3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6.3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3 3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道路的类型与分级7.3.2 道路的分级道路的分级3)道路的分级)道路的分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宅间小路宅间小路 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3 3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道路的类型与分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于解决居住区内、外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于解决居住区内、外的联系红线宽度的联系红线宽度20-30米 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1)居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车行道一般为9米,设有公交车道时,车行道宽度10-14米,人行道一般在2.4米左右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ž当人流较大时,可设置自行车和人行道,自行车道单车道1.5 m、两车道2.5m,人行道最小宽度1.5 m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2)居住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米,车行道一般为7-9米,道路宽度大于12米时,可以考虑设人行道,人行道宽度一般在1.5-2米左右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居住区小级道路居住区小级道路联系居住区各组成部分的道路,车行道宽度联系居住区各组成部分的道路,车行道宽度6-9米,红米,红线宽度线宽度10-14米。

米 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3)居住组团级道路 为居住小区内部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8-10米,车行道一般为5-7米,大部分情况下,居住组团级的道路不需要设置专门的人行道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居住组团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住宅群内的主要道路,车行道宽度住宅群内的主要道路,车行道宽度3.5米,建筑控制线米,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之间的宽度8米(无供热管线区)或米(无供热管线区)或10米(需敷设供热管线区)米(需敷设供热管线区)以上 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4)宅间小路 指一直通到住宅单元入口或住户的道路,它起着连接住宅单元,连接居住组团道路的作用路面宽度常为2.5-3米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宅间小路宅间小路通向各户、各单元的道路,路面宽度不小于通向各户、各单元的道路,路面宽度不小于2.5米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6.3 6.3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道路的类型与分级曲曲 阳阳 路路中中 山山 北北 一一 路路密密 云云 路路东东 体体 育育 会会 路路玉玉 田田 路路赤赤 峰峰 路路大大 连连 路路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6.3 6.3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道路的类型与分级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3.3 居住区道路网的布局形式居住区道路网的布局形式ž一般地,对于居住区内的一条道路来说,从形态方面来看基本呈现三种形态:ž(1)贯通式ž 曲线式、直线式ž(2)环通式ž 圆环式、半环式ž(3)尽端式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ž通过组合,这三种道路可以形成三种基本的道路模式。

ž(1)格网模式:由若干条贯通式的道路纵横交错组成这种道路形成的居住区拥有多个出入口 ,住宅群均匀的分布在网格形状的块状空间内格网模式7.3.3 居住区道路网的布局形式居住区道路网的布局形式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实例实例————昆明跨世纪经济示范居住区昆明跨世纪经济示范居住区 该小区属于片块式布局,采用了人车混行的格网模式道路三条城市干道位于周边,东面临河流共有六个出入口,五条主干道(居住区级道路)将整个小区划分为五个大块每个块内部又由若干次干道(居住小区级的道路)划分为不同的住宅群,住宅群间依靠宅间小路相互连接整个小区布局完整,道路网结构清晰主干道次干道宅间小路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ž(2)内环模式:由一条环通式和若干尽端式道路组成,环通式的主干道穿过居住区中部,尽端道路分布在环通式道路的周边这种道路形成的居住区通常拥有两个出入口 ,住宅群分布在尽端式道路附近的空间内内环模式7.3.3 居住区道路网的布局形式居住区道路网的布局形式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实例实例————绍兴袍江世纪街规划绍兴袍江世纪街规划 该小区属于片块式布局,采用了人车混行的内环模式道路三条城市干道位于周边,西面临河水,河水穿过整个小区。

小区共有三个主要出入口,一条主干道(居住区级道路)环绕整个小区的内部从主干道上发散出若干次干道(居住小区级的道路)联系各片住宅群整个小区层次布置分明,外侧为中高层住宅区,内层为高档别墅区,避免了相互之间影响,同时共享了小区基地内的河流网主干道次干道住宅群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该小区采用了人车混行的内环模式道路整个小区围绕着中央湖泊水景小区有一个主要出入口,一条主干道环绕整个小区的内部从主干道上发散出若干次干道联系各片住宅群主干道次干道实例实例————苏州市姑苏雅苑苏州市姑苏雅苑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ž(3)外环模式:由一条环通式和若干尽端式道路组成,环通式的主干道分布在居住区边缘,尽端道路分布在环通式道路的的一侧这种道路形成的居住区通常拥有两个出入口 ,住宅群分布在尽端式道路附近的空间内外环模式7.3.3 居住区道路网的布局形式居住区道路网的布局形式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实例实例————兰州市黄河家园住宅区兰州市黄河家园住宅区 该小区采用了人车混行的外环模式道路三条城市干道位于周边,小区共有南北两个主要出入口,一条主干道(居住区级道路)环绕整个小区的外部从主干道的单侧发散出若干次干道(居住小区级的道路)联系各片住宅群。

整个小区营造出了向内围合的舒适空间,内部有环形的河流网,河流周围布置景观整个小区内的住户可以同时共享小区内的河流外环主干道外环主干道主入口主入口次干道次干道次入口次入口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ž我国现有的居住区其实质上都是来自格网模式、内环模式和外环模式这三种基本的道路模式这三种道路模式在交通可达性、效率性、安全性、道路私密性四个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7.3.3 居住区道路网的布局形式居住区道路网的布局形式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三种基本道路模式的比较三种基本道路模式的比较 结合前面的例子,我们从交通可达性、交通效率、安全性、私密性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交通可达性:通常表现在居住区对外交通方面格网模式的居住区出入口较多,方便对外出行,对外交通的可达性最高环状模式由于出入口较少,且支路多为尽端式,故而内环模式次之,外环模式最低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僵化地运用格网模式,会对居住生活产生干扰,并且不利于对于小区的管理•交通效率:通常反映在道路的网格化程度,出行路线的多样化程度以及机动车的通达性和非机动车的易达性方面格网模式由于主支干路交错,可供选择的线路较多,交通效率最高,内环模式次之,外环模式最低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三种基本道路模式的比较三种基本道路模式的比较•交通的安全性:格网模式中贯通式道路交错十字路口较多,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互相并行,各种流线相互交叉,安全性最低。

外环模式属于典型的人车分离的交通组织方式,道路的布局使得机动车最大限度的被限制在居住群的外部,居民的安全性得以提高内环模式的安全性介于两者之间•道路的私密性:格网模式中的贯通式道路很容易对家居生活造成干扰,很多住宅与街面相邻,生活私密性最低相对而言,内环和外环模式中均存在着尽端式道路,容易营造空间的领域感,归属感非常强,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往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在实际的运用方面需要分析三种道路模式的优劣,通过对三种基本的道路模式进行排列、叠加、变化等变异衍生,互相弥补不足,最终得到灵活变化的道路网和丰富的住区空间的形态•常见的六种道路结构形式7.3.3 居住区道路网的布局形式居住区道路网的布局形式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常见的类型1为格网模式和外环模式的结合形式内环挂在格网的骨架上•这种类型的道路布局,主干道(居住区级的道路)路将整个居住区均匀地划分为不同的块对于由居住组团组成的居住区来说,居住组团内部的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常常为外环式,这样外环式道路的外部主干道路就与格网道路的主干相重合,整个居住区的道路网更类似于一个格网的模式•这种道路布局通常适合于安置大量的居民的居住区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上海南桥镇关港村居民点详细规划上海南桥镇关港村居民点详细规划 主干道 该小区为关港村居民安置小区。

总用地面积10.88公顷,总宅基地面积626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584平方米,容积率0.56,规划户数372户,规划人口1224人 该小区的这种道路布局,将整个居住区均匀地分成了若干个居住组团道路网结构清晰居住组团居住组团 外环道路尽端道路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常见的类型2为双重环路的套用多为内环道路与外环道路的结合,以及两重内环道路的叠加•这种类型的道路布局,主干道(居住区级的道路)路通常在居住区内呈外环形或者内环形第二重环形道路系统从第一重道路系统衍生来对于居住组团来说,内部的道路(居住小区级或居住组团级道路)就为第二重环形道路,环形道路发散出尽端路,通往各个住宅群因而整个居住区的道路布局呈现双重环路的道路形态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任庄街坊小区规划任庄街坊小区规划小区主干道组团道路 该小区主干道采用了内环式道路,南北方各一个出口,环绕整个中央水景在内环式道路的西北角、东南角和西南角各延伸出内环式的道路,作为居住组团道路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常见的类型3为格网模式的变异,通过对加法、减法原则,减少局部路段,增加尽端路衍生而来•这种类型的道路布局,主干道(居住区级的道路)路将整个居住区划分为面积不同的块。

居住组团内部的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常常为尽端式•这种道路布局通常适合于地形比较特殊的居住区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某南方小区规划某南方小区规划主干道组团道路•该小区的道路形式属于格网式道路的异样化整个小区被主干道(居住小区级)不均匀地分成各个区域其中东侧临近马路区域为中档住宅楼,西侧临近河流的区域为联排别墅区两区域被河流的直流和道路分开,互不影响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常见的类型4为内环模式,格网模式和尽端式道路的结合•这种类型的道路布局模式多见于大型居住区,•主干道(居住区级的道路)路通常在居住区内呈内环形对于其中的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来说来说,内部的道路多为格网模式和尽端路的组合•整个居住区的布局因而呈现轻松活泼的形态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某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某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该居住区主干道呈渐开线状的内环式道路内环式道路的四周发散居住组团道路居住组团内部道路呈现格网模式居住区道路居住组团内部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常见的类型5为内环模式与外环模式的结合,并且布置在格网体系之上•这种类型的道路布局,主干道(居住区级的道路)路通常在居住区内呈内外双环形居住组团集中在“两环”之内,同时通过贯通式的道路与“两环”相联系。

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某住宅小区规划某住宅小区规划外环道路内环道路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常见的类型6为外环模式的分解与衍生•这种类型的道路布局方式比较自由,一般地,主干道(居住区级的道路)路呈外环形,将整个居住区包围,从外环的道路上发散出内环式和尽端道路居住组团集中在内环式和尽端道路周围•居住区的布局常常结合地形,呈现出轻松自由的形态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广州富力世外桃园规划广州富力世外桃园规划外环道路•该居住小区由两块别墅群组成•每个别墅群周边都有外环式的主干道路别墅群内部的道路结合湖泊、河流等水景自由地布置别墅群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外环道路别墅群内部•别墅群内部的道路结合湖泊、河流等水景自由地布置•内部的呈现出内环式和尽端式布局的特征内环道路尽端道路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4 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7.4.1 设计原则设计原则1)结合地形、气候、用地规模、规划结构、周边条)结合地形、气候、用地规模、规划结构、周边条件、居民出行特征,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件、居民出行特征,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形式;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4 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7.4.1 设计原则设计原则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通而不畅”,避,避免往返迂回的同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免往返迂回的同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4 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7.4.1 设计原则设计原则3)道路分级设置,满足不同要求;)道路分级设置,满足不同要求;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4 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7.4.1 设计原则设计原则4)道路走向布局注意日照、通风条件;)道路走向布局注意日照、通风条件;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4 7.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7.4.1 设计原则设计原则5)满足地下管线埋设的要求;)满足地下管线埋设的要求;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4 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7.4.1 设计原则设计原则6)保证消防、救护和工程抢险等)保证消防、救护和工程抢险等特殊需要;特殊需要;7)旧区改造中注意结合原有设施,)旧区改造中注意结合原有设施,并为建筑、绿地布置创造良好条件;并为建筑、绿地布置创造良好条件;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4 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7.4.1 设计原则设计原则8)路网设计结合各种设施的布局要求;)路网设计结合各种设施的布局要求;9)道路设计有利于编号、寻访、识别)道路设计有利于编号、寻访、识别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4 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7.4.2 设计规定设计规定1)居住(小)区在城市交)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口,设置间距在通性干道上的出口,设置间距在150米以上,与道路交角不小于米以上,与道路交角不小于75度;度; 居住区车行出入口不应设置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以及道路交叉口70 m范围内 。

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4 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7.4.2 设计规定设计规定2)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小于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小于2.5米,纵坡不应大于米,纵坡不应大于2.5%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4 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7.4.2 设计规定设计规定3)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120米,尽端设米,尽端设12 x12米的回车场;米的回车场;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4 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7.4.2 设计规定设计规定4)当道路坡度大于)当道路坡度大于8%,应辅以台阶解决竖向交通;,应辅以台阶解决竖向交通;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4 7.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7.4.2 设计规定设计规定5)适当的停车场地;)适当的停车场地; 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ž停车场地设置方式探索①结合住宅组团(邻里单位)、设置户外集中停车场;②利用自然地坪的高差,在住宅组团(邻里)内部空间设置架空平台,平台下作停车库,并与各住宅楼相连,平台作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人车分流;③结合住宅的底层空间或是高层住宅综合体的裙房(或地下)的停车库;④利用小区内社区中心(广场)、集中绿地、活动场地的地下设置的停车场库;⑤独立设置的多层停车库;⑥适当加宽小区道路的沿道路的停车场。

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4 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7.4.2 设计规定设计规定6)纵坡设计要求;)纵坡设计要求; 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 7. .4 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7.4.2 设计规定设计规定7)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时,应设不小于米时,应设不小于4x4米的消防米的消防车通道当建筑物长度超过车通道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步行通道米时,应在底层加设步行通道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4 7.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7.4.2 设计规定设计规定8))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以下图表的规定合以下图表的规定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7.4.3 路网设计的原则v步行与车行空间分开;v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路应设适当数量的停车位,尽端路的尽端必须设回车场;v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设施串联起来,并深入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v顺而不穿,通而不畅,保持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性;v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居住区交通安全,一般不允许跨级相接;v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街道空间;v满足日照、通风、地下工程管线、防灾救灾的要求。

7.4 7.4 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小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你的支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感谢你的支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