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军事地理PPT课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92363202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4.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军事地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国历史军事地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国历史军事地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国历史军事地理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国历史军事地理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军事地理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军事地理PPT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军事地理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穆崟臣 副教授主要内容引 言第一节 东西的对立格局 第二节 南北的对峙局面 第三节 历代长城的修筑引 言军事历史地理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原则军事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中国古代军事历史地理学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东西对立格局一、作为东西分野标志的函谷关二、东西对立的形势分析三、潼关的设立后的东西分野 一、作为东西分野标志的函谷关函谷关的形成是东西对立的产物。战国时期的东西方对立形势造就了函谷关。战国七雄中西方只有秦国,而其它国家都在东方,其东西分野的标志是函谷关。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的王垛村,因其“路在谷中,深陷如函,故以为名” 。其西其东,山道艰于跋涉,其西就是

2、所谓桃林之塞。其东则有二崤之险,行人往往视为畏途,若是千军万马从此经过,其艰难困苦是自不待言的。 函函谷谷关关形形胜胜 函谷关建于战国初期,汉武帝时,函谷关移于洛阳西的新安县,便有了新关、旧关之别。东汉时,新函谷关离都城洛阳太近,便在旧函谷关以西建潼关。新函谷关在崤山东端,潼关近于崤山的西端都与崤山有关系,因而常常称崤函。崤崤 山山 之之 险险函谷关的两翼,南有武关,北有蒲津关,均可阻敌入侵,武关在今天湖北、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的丹水北岸,后来函谷关渐向西北迁徙,到今天陕西丹凤县南。此为秦国通向东南的主要途经。秦末刘邦也是经此入关。二、东西对立的形势函谷关东西的差别 函谷关及其两翼的形势,合起

3、来便是东西对立的一条界限,形成了东西对立的局面。函谷关以东地区则和以西不同,关东较关西为大,关西较关东闭塞。秦汉时人有一民谣为“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关西之所以出将多,客观上关西出有马匹有关,又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相邻,处在战争的最前沿,必须具备防犯的本能。关东能够出相,固然是源于儒风远播,亦与关东较为富庶,儒生得以习礼讲经,得为世用不无关系。三、潼关的设立后的东西分野东汉末年,函谷关已失去其作用,代之而起的则为潼关。潼关在今陕西省东部潼关县南,系黄河向东转弯处,河水潼激关山,谓之潼关。另有一说认为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为名。潼关雄风北魏灭亡后,取而代之的是东西魏政权。西魏以长安为都,东魏以邺(河

4、北临漳)为都。后西魏被北周代替,而东魏被北齐代替。如此便形成了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的东西对立之势。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的东西对立历史上的东西对立的局面断续不绝,相当悠久,战国时期、楚汉战争、西汉王朝和诸侯王国以及东、西魏与北周、北齐四次东西对立的局面,其结果都以西方取得胜利而告结束。东西对立的局面,到隋唐王朝先后建立而告泯灭。第二节南北对峙局面第二节南北对峙局面中国历史上不仅有东西对立局面,亦有南北对立局面。东西对立的局面多历年所,南北对立的局面也是迁延岁月,陆续发生。一、春秋时期华夏诸侯与楚国的南北对立楚国是春秋五霸之一,发展很快,与北方的华夏诸国形成了南北对立的局面。楚国向北扩展,公元

5、前 632 年,与晋交战于城濮,以晋国胜利而告终。战国时期,楚国是七雄之一,国力强大,土地宽阔。时楚国主要和秦国进行斗争,最后被秦国消灭。 二、三国时期南北对立的局面魏蜀吴三国虽呈鼎立之势,但蜀吴两国多联合起来以对付北方的魏国,因为当时的曹魏政权势力强大,只要南方的蜀吴联合才能与北方对峙。因此实际上仍然是南北对立。之所以出现这种对峙鼎立的局面,与长江的分隔作用有关,也与当时蜀吴两国的联合有关。三、东晋与十六国的南北对立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使北方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各地出现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个政权,而东晋王朝则建都南京,形成了南北对立的局面。四、南朝与北朝的南北对立南朝形成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6、,北朝则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随着北朝政权的南侵,疆土向南退缩,南北对立局面急剧变化。五、南宋与金的攻守南宋和议 ,以秦岭和淮水为界第三节 长城的兴筑长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至明王朝灭亡前,在中国大地上陆续修筑了许多长城,其中秦、汉、明三朝所修长城均超过万里。这些军事工程分布地域很广,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辽河流域等,都曾经出现过长城的雄姿。它们犹如一条巨龙,穿过险峻的高山,越过奔腾的河流,向各个方向延伸。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为了领土之争,争夺霸主地位,战争频仍,为了有效防御敌对势力的进攻,在冷兵器时代,各国都在不断修筑长城,以抵御外敌的骚

7、扰和侵略。楚长城齐长城燕长城赵长城二、秦长城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陆续修筑了一条长达万余里的长城,以加强对北方民族的防务。大致经过今甘肃省南部、中部、宁夏西部、内蒙古中部及东南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北部、东部以及朝鲜北部。秦长城除新修的几段外,大致沿用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长城。 三、汉代的长城 汉代对秦长城进行修葺外,还修筑了河西长城和外长城。汉武帝时修的河西长城分为三段,以东段修筑最早,从永登到酒泉以北的金塔县境。第二段从酒泉到玉门,第三段从敦煌至盐泽(罗布泊。汉宣帝时从楼兰起西至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建立了一系列烽燧亭障。 外长城是汉武帝时修建的,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外蒙古南部,由东、西

8、两段联结而成。东段称“光禄塞”或“塞外列城”,西段称“居延塞” “光禄塞”起点在今乌兰察布盟武川县西部,与五原郡的长城衔接。 “居延塞”南起酒泉以北的金塔县与河西长城连接,与光禄塞长城相接。三、北朝各国的长城 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北方各国又受到北方柔然等族的侵扰,因此也陆续筑长城以拒敌。(一)北魏长城北魏为防止柔然族和契丹族以及南方其它政权的进攻,先后筑起两道长城。即北长城和南长城。北长城修筑于423 年,起自赤城,至于五原、阴山,长达二千余里。南长城又名“畿上塞围”,修筑于446 年,东起上谷,西至于河。此长城是为保卫北魏都城平城而修建的。(二)北齐长城北齐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和北周,先后

9、修筑了三道长城。其一为西河总秦戍抵海的长城,其二为名“重城”的长城,其三叫第三条长城。(三)北周长城580年,北周征调山东人民,修葺西起雁门,东迄碣石的齐长城,使之更为坚固。 四、隋代长城 隋为了防御吐谷浑、突厥、契丹的侵扰,在其北方修筑了两段长城。一段是朔方至灵武的长城,修建于585年,这段长城横亘于宁夏东部、陕西北部,与后来明代长城的路线十分相近;一段是从榆林到紫河的长城,修于607 年。这段长城从今准格尔旗境内趋向东北,越过黄河,沿浑河,抵杀河口同北齐旧长城相接。五、金代的界壕 金代为防蒙古诸部,先后修建了两道界壕。北界壕又称明昌旧城、金源边堡或兀术长城,分布在我国内蒙古的东北部,蒙古国的东部及俄罗斯外贝加尔斯克一带,全长1400 余里。南界壕又称明昌新城、金壕堑、金内长城等名称。位于北界壕以南,伸延于今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可分为三段,从最东端的嫩江开始到最西边的大青山,三段互不衔接,但相距均不甚远。六、明代长城为了防御蒙古族,整个明代一直没有停止过修长城,前后达十八次之多。明代把长城西端延至祁连山下的嘉峪关。由明初起经过 100 多年时间,才修成了总长度达 12700 余里的长城。其中自山海关到鸭绿江一段由土石筑起,工程较简单,而自山海关到嘉峪关一段建筑坚固,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