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四则ppt课件3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92280158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6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四则ppt课件3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四则ppt课件3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四则ppt课件3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四则ppt课件3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四则ppt课件3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四则ppt课件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四则ppt课件3(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尊称为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孔 子温馨提示:欢迎您下载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四则ppt课件3,为更好地满足您的学习和使用需求,课件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请您使用Microsoft PowerPoint2007以上版本或wps2019进行调整!In order to better meet your learning and use needs, the courseware can be freely edited a

2、fter downloading. Please use Microsoft PowerPoint 2007 or above or wps2019 to adjust!!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通行本论语论语共二十篇。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 ,

3、含义深刻含义深刻, ,其中有许多言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南宋时,朱熹把它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和大学大学中庸中庸孟子孟子合为四书。合为四书。论语论语一、初读:找出文中易错的读音一、初读:找出文中易错的读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论语四则四则正音:正音:y yn n huhu焉焉 诲诲诲诲女女(“女女”同同“汝汝”,应读,应读“r”)知之乎!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为知之

4、,不知为不知,是是知知( “知知”通通“智智”,应读,应读“zh”)也。也。二、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二、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女:同女:同“汝汝“ 知:同知:同“智智” 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一,“通假通假”就是就是“通用、借代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白字(别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纷效仿,也

5、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难读的原因之一。三读:读课文,给下列句子划分停三读:读课文,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节奏。顿节奏。 择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四读:读课文,解释划横线字的意四读:读课文,解释划横线字的意思。思。 1、择、择其其善者而善者而从从之之 2、诲诲女女知之知之乎乎 3、好古好古 4、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

6、册论语四则ppt课件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n)。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几个人,古代汉三人:几个人,古代汉语里的语里的“三三”往往不是具体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焉:表示肯定的焉:表示肯定的语气词。语气词。之:前一个之:前一个“之之”指指“善善者者”,即优点。后一个,即优点。后一个“之之”指指“不善者不善者”,即缺点。,即缺点。五读:读课文,疏通文意第一则第一则子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

7、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子曰:子曰:“由,诲(由,诲(huhu )女)女(rr)知之乎!知之为知之,)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是。为:是。是:这(就是)。是:这(就是)。知之:知道事情的知之:知道事情的道理。道理。第二则第二则子曰: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知与不知的仲由,教给你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

8、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子曰:子曰:“我非生而知之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也。”好:喜欢,爱好。好:喜欢,爱好。求:探求。求:探求。敏:敏捷。敏:敏捷。第三则第三则子曰: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懂知识我不是生来就懂知识明事理,只不过是爱好古代文化明事理,只不过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探求它罢了。勤奋敏捷地去探求它罢了。”子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温:温习。故:旧的故:旧的。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是可以:在

9、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两个词,“可可”相当于现代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汉语中的“可以可以”,“以以”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为直接涉及的对象。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感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和感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为:作为:作为,当作。为,当作。第四则第四则子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细读课文,思考:细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则是谈学习态度的,课文哪几则是谈学

10、习态度的,哪几则是谈学习方法的?哪几则是谈学习方法的?想一想:想一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温故知新谈学习态度:谈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谈学习方法:谈学习方法:敏以求之敏以求之练一练:练一练:将下面的句子与其含义用线连起来。将下面的句子与其含义用线连起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勤奋好学勤奋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虚心求教虚心求教加强复习加强复习练一练:练一练:1、背诵课文。、背

11、诵课文。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料,了解更多有关论语论语的内容。相信一定会让的内容。相信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你受益匪浅

12、。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春秋时期,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不知为不知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四则ppt课件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