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章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第三节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第一节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二、传播与信息二、传播与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动形式 信息信息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二、传播与信息二、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的特质:社会信息的特质:l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l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动的创造物u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 ::1.1.人内传播人内传播l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动l人内传播具有典型的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人内传播具有典型的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接收装置接收装置————感官系统感官系统传递装置传递装置————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处理装置处理装置————记忆、思维系统记忆、思维系统输出装置输出装置————语言、动作、表情语言、动作、表情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2.2.人际传播人际传播l人际传播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l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l群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群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4.4.组织传播组织传播l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5.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传受双方传受双方都存在着都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展•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
这个特点决定了社会信息系统比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了社会信息系统比一般物理或生物信息系统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一般物理或生物信息系统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也更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也更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传播障碍传播障碍传播隔阂传播隔阂结构与功能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无意误解无意误解有意曲解有意曲解社会信息系统的必社会信息系统的必然现象,若不及时然现象,若不及时妥善解决,会带来妥善解决,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一系列社会问题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展•传播学的任务: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传播学的任务: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的健全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l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l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l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l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播•马克思、恩格斯是把交往作为与生产力和分工马克思、恩格斯是把交往作为与生产力和分工同等重要的范畴来看待的同等重要的范畴来看待的 •生产和交往是有机的成对概念生产和交往是有机的成对概念 人类生产人类生产活动总体活动总体物质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物质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精神交往人类交往人类交往活动主体活动主体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播•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l第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概念与现代的““传传播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l第二,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第二,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可以克服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可以克服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 l第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第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 l第四,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第四,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就必然有它的产品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物质交往相适应 l((1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和物质交往活动 l((2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l((3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物质交往关系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l((1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l((2 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l((3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不同的特殊规律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务•传播学是在传播学是在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需要我们坚持以下几项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需要我们坚持以下几项原则:l第一,正确处理第一,正确处理““批判批判””和和““借鉴借鉴””的关系;的关系;l第二,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第二,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l第三,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第三,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出发扩展阅读扩展阅读•1.1.《《精神交往论精神交往论》》 2.2.《《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概论》》 20可编辑感感谢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