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五章傣族的民俗风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第五章傣族的民俗风情课件(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傣族的民俗风情v一、民族概况傣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国内科考资料表明:傣族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傣族先民出自我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中国傣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为同一民族。总人口6000万以上。历史上傣族以云南南部、泰国北部和缅甸东部为核心建有傣族国家妙香国。后经历史演变,
2、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中南半岛各个国家。在印度的东北阿萨姆邦亦有一部分傣族.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还信仰原始宗教,有一部分傣族信仰鬼、神、巫术。男孩到七八岁要过佛寺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成为受尊重的人。妇女虽然不入寺为僧,但也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毫瓦萨”和“奥瓦萨”是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俗译为开门节和关门节,分别在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和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在这两天,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傣族最重大的传统年节是泼水节。时间是傣历六月(公历4月中旬)。举行3天,头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
3、尘”。然后青年男女互相泼水,认为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下午举行“丢包”,属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放高升、赛龙舟活动。二、傣族的服饰有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他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统裙,把他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颈窄袖,有大
4、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科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就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背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刷帽,显得潇洒大方。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
5、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v三、傣族的礼仪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如果你从外地来到傣族村寨,一定会受到傣族群众热情友好的接待,给你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与傣族群众生活在一起,你会发现这里民风纯朴、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不偷不骗不抢,不论男女老少都以多行善事而不作恶作为社会公德。人际交往,十分讲究礼节礼貌。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傣族地区
6、社会秩序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受到人们的称道。傣族的礼仪教育由家庭教育、佛寺教育和法律法规三个部分组成。三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傣族孩子从懂事时开始,就受到父母的礼仪教育。教育孩子从小做好事,不做坏事,对人要有礼貌,要尊重老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孩子们不光接受长辈的教诲,而且从父母身上耳濡目染,受到良好影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从小开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傣族信奉小乘佛教。男孩子八、九岁开始都要离家到寺庙当几年和尚。寺庙内要求小和尚严格遵守“五戒”、“十戒”,以此作为信徒一切言行的准则。“五戒”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妇女
7、、不喝酒、不抽烟。当小和尚时期,八、九岁至十几岁,是一个人礼仪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佛教的教义教规对他一生的道德礼仪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傣族由于主张行善而不作恶,人际关系是友善的和睦的。在傣族内部,抚幼敬老,夫妻和睦,与邻里友爱互助,谁家有困难,全村来帮助。一家盖新房,全寨来帮忙。谁家有婚丧嫁娶之事,大家来相助而不取报酬。v四、傣族的禁忌(1)宗教禁忌。傣族村寨立有寨心(高约三、四尺的木台子,中间装土)。此乃村寨的心脏或生命。故忌在其上坐、脚踏或挂马。德宏州傣族祭寨时,忌外人进寨,寨人外出,须等祭寨完毕方可出入。进佛寺者须先在门外脱鞋,方可入内。忌随便敲打佛寺里的鼓;忌摸神像及做赕用的戈
8、矛等。忌摸小和尚的头顶;走路时忌踩佛爷、和尚的影子。佛爷、和尚忌与一般人住在一起或住楼下。忌外人进入寨神庙。(2)婚姻禁忌:从进洼(关门节)到出洼(开门节)(傣历九月十五以后的3个月)期间不许谈情说爱,不许结婚,否则,被视为如同牛马不懂季节,死后会变成狗。如今,有青年男女因爱情深厚或婚前有孕而突破禁忌习俗成婚者,亦仍须婚后以酒肉祭寨,请全寨人吃一顿饭。否则会被认为触犯寨鬼,寨内将有疾病或其他灾害。(3)丧葬禁忌。村寨若有人死,全寨人停止生产,妇女可外出砍柴、搜集饲料,但不可背进寨,待葬完死者后,方可将置于村边的木柴、饲料拿进家中。(4)妇女禁忌。妇女不许犁田,否则要遭雷劈;盖房时,女子不许站在
9、高处;女子不得跨过男子的头;筒裙不能往高处晒;妇女进佛寺只可到规定可去之处,忌任意起动;经、产期妇女,不得入佛寺;妇女不得参加集会跳舞,不能打击乐器;在公共场合,男人说话,妇女(老妇例外)不能插嘴;家有客人,妇女不能同桌共餐。(5)生活习俗禁忌。进傣家时,忌到楼口不脱鞋;进屋后,忌用脚跺地板。忌倚靠室内中柱上,亦忌挂物于中柱上。傣家火炕旁一般是家长的床铺,禁忌随便乱坐,也不可乱动床边的“圣水瓶”。思茅等地傣族居处中厅所设的床,禁忌悬挂蚊帐。忌在家中剪指甲、吹口哨和玩响乐器,以为口哨及乐器声可唤鬼入室。忌在整齐的旱地、菜园里大小便。衣服破了,忌用裤子补,认为会受穷;反之,被破可和衣补。衣服不可用
10、作枕头;枕头不可坐。佩挂刀时,忌刀口向内,否则,认为居心不良,是“刺客”。傣族每月属牛日禁忌使役牛,属马日禁忌使役马。五、傣族的武术傣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其中傣族武术就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传统项目。在欢度喜庆佳节中,有的傣族青年饮酒过多,因此他们在双方的武术较量中,还颇有些醉拳的味道。傣族武术的套路大多为先人所传,它的一招一式都极富有韵律感,不像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那样刚劲,往往带有一种刚柔相济的独有韵味。傣族武术的表演性很强,双方对练时一般不进行身体的接触,只是点到为止。因此有一定的观赏性。每当傣族青年进行武术表演时,总会引来众多的观看者,其中有不少傣族姑娘在一旁喝彩,这往往是傣族小伙子充
11、分展示自己武技的极好机会。傣族武术表演时,还有敲象脚鼓的在一旁为表演助兴,因此傣族武术的表演现场气氛总是非常热烈。v六、有趣的傣语地名v类似西双版纳这样的傣语地名在傣族地区多不胜数,但其汉语字面意义与其实际含意相差甚远,所以对这些地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勐龙飞龙没有龙,弄岛冰岛未见岛,姐告姐相非姐妹,南京不是石头城的打油诗就是对这种状况的说明。傣语龙是大,勐龙、飞龙是大坝子、大树荫;岛为青苔,弄岛、冰岛是长青苔的水塘和长青苔的角落;姐为城,姐告、姐相是老城、宝石城;云南省镇源县有南京乡、南京街,瑞丽县有南京里,其实傣语中南为江河、水源、京为吃,里为好,南京就是有水吃的地方,南京里就是有好水吃的地
12、方。v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是黎明之城的意思,景为城镇,洪为黎明。传说佛主释迦牟尼四处巡游传教,当抵达该地时,正是夜尽天晓,雄鸡啼鸣的时候,于是佛主便将此地命名为黎明之城。佛祖继续前行,走到今景洪庄洪路时,正值早餐时分,于是便有:庄洪路之称。庄洪路为傣汉语混用地名,庄洪为傣语,意为头道餐即早餐,路是汉语。佛主绕过勐养蹬上基诺山的曼坡时,回首眺望,发现还有一小块地方自己没有走到,于是惊呼勐养囡!-还剩下一小块地方!此地便有了勐养或小勐养之称。勐为地方,养为剩余,囡为小。以上地名来源于佛教,不难看出傣族人民对佛主的敬仰与崇拜之情。v还有一些与自然环境、物产资源有关的傣语地名。嘎栋区的曼浓罕,意为
13、金湖寨。曼为寨,浓为湖,罕为金子。据传,此地原有一湖,常有金马鹿前来饮水,遂得此名。勐海县的勐混,意思是河水倒流的地方,“勐”是地方,“混”是倒退。勐混县境内有一条河叫南混河,意思是转道而流的河。传说南混河原本从格朗河流向东南,佛祖经游此地,用神杖向西一指,河水便转道向西倒退流去。于是就有了“南混”、“勐混”之称。还有勐腊,意为产茶之地;勐仑,意为软石之地;磨黑,意为“盐井”;磨整,意为“铅井”等等。七、爱水的民族傣族,是与水有缘的民族,称为水的民族。民谚说“泡沫跟着波浪漂,傣家跟着流水走”、“水创世,世靠水”。傣族心目中的水,是孕育万物的乳汁,是生命的血源。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讲到,
14、开天辟地的英叭天神,就是用水混合其他物质造成了地球。是水形成地,水是万物之源。傣族法典中规定:“建勐要有千条河。”丰富水源,是傣族选址建寨定居的重要条件之一。正如民谚说:“寨前渔,寨后猎,依山傍水把寨立”“无山不狩猎,无河不建寨”,所以,所有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傣族对水的依恋,还与风俗习惯和居住地气候有关。傣族过新年节时,有浴佛、泼水、划龙舟等活动,都离不开水;亚热带的高温,人们要一日几浴;傣族开水田种稻,灌溉也要水。傣族的生活离不开水。由于傣族把水视为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因而对饮水的洁净十分重视。傣族住地是靠近江河,但他们只把江河水用来沐浴、洗涤而不饮用。他们要另寻水源,修建水井,专供饮用。
15、为防止污染,所有的水井都要修建井栏、井屋,防止污物落入井水内。不少水井还建有井塔,将井口围严实,仅留一个取水口,防止山水冲入井内。傣家竹楼上的水,也有“喃京”、“喃萨火”(饮水、用水)之分。“喃京”往往摆在屋檐内较高的地方;人们决不用“喃萨火”来做饭、烧开水、煮汤。傣家人很早就注意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污染,实在值得称道。八、傣族的命名方式傣族,是有名无姓的民族。傣族的人名,是以代表性别的岩(音为ai)与玉为名字之首。男子称为岩,女子称为玉。名字多以出生的顺序和傣文字母高低音组成的排列顺序以及父母的心愿三者相互结合命名。重名时,又有名字上加大、小及上、中、下等词不达意加以区
16、别。长子、长女多选用傣文的第一个字母阿(a)拼字命名,如岩温、玉温;岩应、玉应;岩燕、玉燕等;其余子女通常也选用与其排行相关的傣文字母拼字命名,如岩光、玉光;岩叫、玉叫;岩香、玉香;岩尖、玉尖等。最末一个子女,通常用腊(l)字命名。有的名字,有着明显的降生顺序,如岩燕、岩刚、岩腊。燕为长,刚为次(中间)、腊为末;有些名字又明显地反映了父母的美好心愿,如在名字中加以恩(银)、罕(金)和皎、香(宝石)等字,将子女名字冠之以岩罕、玉罕;岩香、玉皎等。上述这种以降生顺序和傣文字线排列次序命名的方法,极易造成重名,一个村寨内如果出现几个名字相同的人时,就以大、小、上、中、下等加以区别。如岩温龙(大岩温)
17、、岩温囡(小岩温)、岩温讷(上岩温)、岩温v傣族除按降生顺序和傣文字母的排列次序命名外,还有以名花命名的,有以吉祥动物孔雀、凤凰、狮子、虎等命名的、有以重量命名的,以及以某种迷信观念命名的等等。v傣族一人往往会有几个名字,儿童时代有童名,入寺当和尚以后有僧名,还俗以后有俗后,当父母以后又有父母名等。某男童降生时名为岩燕,出家后便称为帕燕(和尚岩燕)、都燕(大佛爷岩燕);当和尚还俗后称岩底燕,当佛爷还俗后称康朗燕等。傣族男女,一旦当了父母便改称波岩、波玉;咪岩、咪玉。即在父(波)、母(咪)之后加上长子或长女之名。若长子为岩温,其父便称波岩温;其母便称咪岩温。v在傣族中,有时会出现召、刀等姓名。v
18、九、傣族的文化傣族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自身文化为主干,水稻栽培,善作舟揖,冶金技艺,纺织制陶,干栏住宅,文身饰齿,同时也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原和印度文化,并与自己原有的丰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有着十分广泛群众基础的本民族文化。傣族把“不偷、不骗、不抢、不打、不骂、不闹、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为人方便、互帮互爱、廉洁清白、诚实善良”等作为做人的道德标准,把热爱劳动,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作为很重要的生命品质,通过礼仪章程、法律法规和各种文化艺术的形式来教育启发人们自觉维护和遵守。傣族人认为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这一思想对傣族社会
19、历史发展、生产、生活以及傣族人民的生存起了很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稻作文化是傣族文化的核心,也是傣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1、傣语傣文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德宏、西双版纳和金平三种方言。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20世纪50年代经过改进,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傣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名词修饰在中心词之后,指示词后置,量词不重迭,动词和形容词可带多种形式的附音节。词汇以单音词根为基础,有不少汉语和巴利语借词。傣语结构与汉语相比较,突出的不同点是倒装语序,如汉语“经济工作研讨会”,傣语则为“会研讨工作经济”;汉“小黄牛”或“猪肉”,傣语则“黄牛小和肉猪”等。傣崩
20、文(古代傣文)傣崩文(古代傣文)v德宏傣文v西双版纳傣文v金平傣文v2、傣文书法傣文书法,是以傣文字体为表观内容,以最初时的火炭笔、白泥巴笔以及后来的“列占”(铁锥笔)、蕨笔、钢笔和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简练的曲线造型可以表达复杂的思想情趣。一幅优秀傣文书法作品,能够吸引社会上众多的观赏者,能使观赏者象欣赏优秀的佛寺壁画、佛塔雕塑、毖定乐声、孔雀舞蹈、赞哈调等一样,联想起美好的生活,得到各种美的享受。v3、傣族文学傣族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关于开天辟地的最古老神话,在傣族群众中流传最广的是布桑该与牙桑该。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该与牙桑该称为“我们的
21、祖宗”。已经译为汉文正式出版或在刊物上发表的傣族叙事诗有召树屯、娥并与桑洛、线秀、缅桂花、葫芦信、松帕敏和嘎西娜、一百零一朵花、三只鹦哥、兰嘎西贺、九颗珍珠和苏文纳和他的儿子等23部。诗歌理论著作论傣族诗歌的内容及其价值、论傣族诗歌,都属傣族古典诗论。4、贝叶文化贝叶文化,是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称谓,代表了整个傣族社会的全部历史和文化,是傣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统称。它可以更准确、更形象地概括西双版纳的特点,体现出傣族人民特有的性格和气质。贝叶文化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写传抄的经书、唱本和广泛存活于民间的傣族传统文化。说它是贝叶文化,是因为它保存于贝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本里而得名。贝叶文化有着与
22、其他民族相异的地方,这主要说它是“多元文化”因素并含的特殊观象。从总体而言,它主要是傣族原始宗教文化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相融并存的产物。这就是:(一)傣族原始宗教文化的独立存在;(二)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的独立存在;(三)傣族原始宗教文化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相融合的“融合体文化”的存在。除此而外,傣族本身还吸取和融汇了汉族文化(中原文化)的营养酿造贝叶文化的氛围。也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点,贝叶文化才在世界人类历史文化中独树一帜,显示出其影响和价值。十、傣族的习俗1、宗教习俗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亦称小乘佛教。据传中国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
23、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戈达麻帕召戈达麻指的就是佛教教主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按照传统的宗教习俗傣族男子都应出家为僧,只有这样才算有教化。谁不出家为僧,谁就是岩里-生人。生人即没有教化的人,是被人瞧不起的。v傣族僧侣统称为都帕桑卡,都指佛爷一级的僧侣;帕指和尚一级僧侣。桑卡是梵语,就是汉语中的僧伽。出家为僧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当见习和尚,傣语叫科勇。傣族男童到七八岁时便送入佛寺初学教规教义学习傣文字母,进行出家前的教育;第二步是置办出家用具。请教父主持出嫁仪式,披上黄色袈裟正式受戒,削发为僧,称“帕囡”(小和尚)。小和尚在佛
24、寺内既认字学习傣文,又念经学习佛教经典。以后又随着年龄和所掌握的经文程度和年龄晋升为大和尚、二佛爷、大佛爷。从和尚晋升佛爷要在中心佛寺的波苏(佛亭)内举行晋升仪式。v佛爷精通经文,又对教规教律坚信不疑,并愿意终身实践者,又可继续晋升为祜巴、沙弥、桑卡拉扎、松溜、阿嘎牟尼等高级僧侣。佛爷以上各级高僧的晋升、告假、还俗都要经当地召勐(土司)审核批准。v都帕桑卡都要守十戒,其秩序是:巴纳(禁杀生)、阿顶纳(禁偷盗)、阿明(不通奸不玩弄女性)、茂萨(不说慌,又云:不记前仇)、书拉(不酗酒)、唯、嘎拉(不吃夜饭)、咱污(不坐高处)、省打鲁(不掌握经济包括不经商赌博)、拉杂几(不娱乐欢跃)、麻拉(禁戴花、
25、不打扮)。vv2、傣族食俗傣族食俗v傣族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v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v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v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
26、黄鳝等。v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v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v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v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v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
27、蛋、干黄鳝等。西双版纳烤鱼:v傣族的芭蕉糯米饭、竹筒饭v西双版纳美食傣族的包烧v菠萝饭v蚂蚁蛋v酸蚂蚁v猪肉干巴v3、傣族葬俗傣族葬俗v在傣族村寨,凡是人死了,要根据死者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死因而采取不同的丧葬仪式。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和天葬四种。火葬是西双版纳很早就有丧葬习俗。寺庙里的佛爷、领主、僧侣和德高望重的人死后,多用火葬;土葬是西双版纳傣家人的主要丧葬方式,过去在临江河居住的西双版纳人,曾有水葬习俗,无论是病死、凶死、暴死,均用水葬,现已渐渐废弃。天葬是应极少数人生前的嘱咐,采取天葬仪式,以求灵魂升入天堂。v4、“上门上门”与一夫一妻制与一夫一妻制v丈夫到女方家里居住,是
28、傣族传统的习俗。丈夫到女方家上门(傣族称“宾黑”),一般需要三年。满三年后,经男方父母提出要求,女方父母同意,方能携带妻子到自己父母家居住。女方嫁到男方家,傣语称为“宾摆”。女方在男方家住满三年后,夫妻俩人再到女方家居住,由此循环往复,直到另立门户继承了某一方的财产为止。v傣族地区一般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中若有一人先死,没有死的人不管年纪有多大,都要在给死者举行葬礼的时候,举行与死者断绝关系的仪式。如:有的用绳子拴在棺材或包裹尸体的席子上,由老人把绳子割断;有的用一对蜡条放在死者的棺材上,把棺材送到楼梯口,以表示和死者断绝了一切联系,愿意改嫁或再娶的,也就可以改嫁或再娶了,没有任何人刁难和歧
29、视。v傣族的家庭一般是很和睦的,夫妻极少有离婚的,在村寨里也很少看见夫妻吵架,打架和父母打骂孩子的现象。5、傣族婚礼v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郎、新娘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v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情新朋好友和一寨父老乡亲。举行婚礼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内设置“茂欢”(直译为魂桌),摆上一至三张篾桌,用芭蕉叶铺面,上摆煮熟的雌雄鸡一对,和用芭蕉叶盛装的糯米饭以及米酒、舂盐棒、食盐、芭蕉、红布、白布、白线等物。雌雄子鸡需用傣语称
30、为“索累东”的芭蕉叶做成的叶帽罩盖。作好举行婚礼的准备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门。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亲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楼上举行结婚仪式。v仪式开始时,主婚人端坐在“茂欢”后的正中位置,长者围桌而坐,一对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对主婚人而跪,亲友围于两旁。坐在“茂欢”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静听主婚人念诵祝诩。主婚人揭去盖在食物上的叶帽,先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个美好、吉祥的日子,现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辰,你俩恩恩爱爱结成夫妻,金凤与铜凤结成一对,日子会幸福美好,愿生子会得子,盼生女会得女,祝福你们幸福美满,永不离分”。v主婚人念完祝词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
31、揪下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舂盐棒、芭蕉后摆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条长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缠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在座的长者也各拿两缕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念些祝愿词。此刻,在坐的其他亲友亦纷纷拿起白线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同时祝贺新郎新娘爱情像澜沧江水一样沌洁,生活像甘蔗一样v甜美。拴线后桌上的一只鸡献给主婚人,另一只鸡分给在场的小伙子们吃,祝他们早日得到姑娘的爱。最后请一位高龄老者将桌上的糯米饭捏成三角状,放上盐巴置于火塘三角架上,任其自焦而落,预示生活坚实,爱情牢固。v拴完线后,婚仪基本结束,婚宴开始,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致意。v结婚拴线,
32、傣语称为“树欢”意为拴魂。v6、丢包传情丢包,傣语称为“端麻管”,是集娱乐与传情求爱于一体的活动。丢包活动,现在仍然盛行,并且已成为傣族庆祝新年来临的庆典活动之一。每当傣历新年(泼水节)来临之际,各村各寨的未婚女子,便买来花布、丝线、花边,缝制花包。时下的花包,呈四角棱形,仍是大小如桔,外皮用多色花布拼缝,内填棉子,角上缀有约五寸长短的丝线束或花边,安有一条一尺多长的提绳,供丢包时握绳甩掷。丢包之日,未婚男女青年在寨旁的草坪上或椿树下集中,分别列阵各站一边,含情脉脉地相互对视片刻,女青年便手握花包提绳轻甩几圈,再“嗖”地向男青年甩去。见花包飞来,男青年争相抢接,接住的自然欢呼雀跃,接不住的便得
33、给丢包的姑娘送些礼物或礼钱。男青年得到花包以后,也仿效女青年的模样,轻甩几圈花包,再“唆”地掷出,让女青年抢接。未接住包的姑娘,得将一朵鲜花献给掷包的伙子。v经过几番试探性的抛掷之后,心有灵犀的男女便结对对丢。这时的花包已成为传递感情的使者,带着情与爱飞向对方。两人对丢一段时间以后,便悄然离开丢包场所,隐于林木之中,或溪泉岸畔倾心交谈,最终坠入爱河,变为情侣。v7、“偷偷”糍粑糍粑v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傣族乡,聚居着为数不多的傣族人。v居住在这里的傣族人,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舂二三十公斤糯米糍粑,以备自家食用及馈赠亲友,招待客人。有趣的是在春糍粑时,姑娘、小伙子趁机来谈情说爱。因此,人们
34、把这种习俗叫“糍粑缘”。v如果小伙子舂的糍粑被姑娘“偷”走,那么他在姑娘心目中便少了点份量,所以必须格外多个心眼,否则不仅得不到姑娘的爱,还要受到姑娘捉弄。而“偷糍粑”的姑娘也要异常机灵,如果一“偷”就被小伙子抓着,那么姑娘不仅没面子,也不会得到小伙子的爱。当然,这样的“偷”就被小伙子抓着,那么姑娘不仅没面子,也不会得到小伙子的爱。当然,这样的“偷”与反“偷”,是经过很多回合的。如果姑娘多次被小伙子抓住,而双方也有那么一层意思,那么就各自拿上一块糍粑步出寨子,走进密林,以糍粑去定情。v8、傣族的串姑娘傣族的串姑娘v傣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串姑娘,傣语叫做“邀少”,是伙子主动追
35、求姑娘的主要方式。傣族女青年,一般不主动到男青年家中串访,她们寻求伴侣的方式,主要是借助夜间到寨场上纺线的机会,与中意的伙子幽会谈情。v按照傣族传统的风俗习惯,青年人公开谈情说爱的时间,是在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以前。特别是开v门节之后的几个月里,秋收已过,谷物归仓,春耕时间不到,农活较少,是伙子串姑娘,姑娘借用纺场谈情说爱的最好时机。每当夜幕降临以后,未婚伙子换上干净衣服,披着毯子,情揣手电筒,握着或琴,三五相约,去寻找姑娘谈心。对本寨姑娘无意的伙子,往往会穿越田野到外寨去寻访意中的人。串姑娘的伙子一般不贸然登楼,只在姑娘的竹楼下吹竹或拉拉琴,用委婉的琴声
36、倾诉爱慕之情,召唤姑娘下楼幽会。姑娘如果有意与伙子相会,便收拾打扮一番走下竹楼与伙子相见,对伙子有意者,会在父母进入卧室之后,邀请伙子登楼,在火塘边倾心交谈。无意与伙子相见的姑娘,则走进卧室装睡。执意要见姑娘的伙子,遭到冷遇也不灰心。他会不停地在楼下转游,吹竹,弹舌头,想方设法逗引姑娘。有的还会用竹竿木棍去顶撞姑娘床下的楼板,表达不得相见决不离去的决心。本来不愿下楼的姑娘,会被伙子顽强坚韧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梳妆打扮,走下楼来。有的姑娘被逗弄得无可奈何,只好下楼照个面,打个招呼,委婉拒绝伙子幽会的请求。有情有意的男女在楼下相见以后,越谈越亲近,渐渐坠入情网。两人感到情投意合,便同披一条毯子坐在楼
37、下,不知不觉地度过一夜,真有点“无情之人嫌夜长,有情之人怕夜短”的感受。v十一、傣族的节日v1、傣历新年傣历新年(泼水节)v傣族的新年,傣语称为“楞喝桑堪”或“桑堪比迈”。由于欢度新年的时候,要举行热烈而隆重的泼水祝福活动,外地人都把它称为泼水节。傣历新年,既不同于公历的六月。傣语的“楞喝桑堪”,其意就是六月新年。傣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年是阳历年,月是阳历月。傣族过年的时间虽在六月,但节期并不固定在六月日,而是在六月中旬至七月初之间变动,年年都需推算,才能确定过年的确切日子。v2、关门节关门节v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是关门节。是傣族的敬佛活动。这天清晨,佛寺鸣鼓通告人们节日到了。
38、于是教徒们纷纷去佛寺进行隆重的赕佛。村寨里的中老年人便日夜忙于向佛进贡,对佛祖滴水和念经,经求佛祖保佑生前避灾,死后赐福。在这些日子里,大小赕佛活动数不胜数,每隔七天就有一次敬佛活动。佛寺也通宵达旦地忙于向教徒们宣读教义和佛教戒律,宣读长长的经文。信徒们还要向佛爷敬献花树,敬献抄写的经书以及金钱、食物等等。佛寺的佛爷和大小和尚们也都净寺诵经修学,接受众教徒的施舍。v在关门节后的三个月里,各地傣区正处于连绵的雨季,也正是疾病多发的不吉利的时期。所以,在这些日子里有很多避邪压灾的老规矩。例如,青年人不许多外出,不许谈情说爱,不许结婚办喜事。小孩子更要天天呆在家里,不能外出玩耍。家里禁吃肉食,人们都
39、处于闲闷、寂寞的环境气氛中。v在关门节中的大赕佛的晚上,可以热闹起来,这时人们沉闷的情绪,便会与喧闹的鼓声、爆竹、火花一起释放出来,似乎一切不吉利的邪气都将随着闹声而逃之夭夭。随着孔明灯冉冉升上九霄云外,青年们总算有了一些谈情说爱的机会,但决不准办喜事,因为,关门节尚未结束。再说他们还得忙于农事劳动,仍不能有操办喜事的自由。v3、开门节v开门节是傣族信奉佛教的一种节日,傣语叫“奥瓦萨”.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十月中旬)举行。开门节正是傣区秋收季节,人们都进入了欢乐的丰收时节。关门节中的所有禁忌全都解除了,青年和小孩子们也重新活跃起来,恢复了他们天真活泼的天性;成年人相互祝贺秋收五谷丰登,并
40、忙于访亲探友。在这个欢乐的节日里,爆竹声响彻村寨山林,焰火礼花飞舞,孔明灯高高升起,照耀着欢乐的人们尽情歌唱、跳舞。最受村民欢迎的节日是舞灯。舞灯种类繁多,有鸟兽虫鱼灯,有凶神恶鬼灯,还有又大又美的龙灯于是,人们提着各种舞灯,敲着锣鼓环游村寨,给村民带来无尽的欢乐。v4、金平者米乡傣族金平者米乡傣族“男人节男人节”v居住在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的傣族人民,至今还沿袭着一个传统节日男人节。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九“男人节”这一天,全村人舂粑粑、杀猪宰鸡,共同庆贺,热闹非常。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傣族人民为了抵御外敌的骚扰和侵犯,青壮年男子全部到前线戍边抗敌。等他们打败外敌,凯旋归
41、来的时候,村里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大年已经过去了。家人和妇女们为了答谢英勇顽强御敌归来的勇士,全村男女老少在寨主的率领下,用傣族人民最高尚、最热情的礼节迎接他们:用洁净的家乡水为勇士接风洗尘,妇女和姑娘们用淘米水为勇士们洗头,用一种带刺的枝条帮他们梳理蓬乱的头发,然后重新准备过年用品,给御敌归来的男子汉们补过年,称为“小年”。因为是专为男人而过的,所以又称做“男人节”。从此,者米乡的傣族人家,在每年春节后的正月二十九这一天,都要过一次男人节。如今过“男人节”,首先要举行御敌勇士凯旋归来的入寨仪式。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头上包着一块白布,身穿傣族传统服装,挎着长刀、扛着火药枪,装扮成当年从战场上凯旋
42、归来的勇士,全村人在村边敲锣打鼓用传统礼节迎接他们。入寨仪式结束后,开展对歌(男女分别在河两岸对唱情歌)、游泳、划船、扳手跤、爬杆、拔河、打鸡毛毽等傣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文体活动。v男人们为了过好这个节日,节前要到河里捕鱼、上山打鸟,准备过节所需的美味佳肴。过节这一天,全村人集中在一起摆“街心宴”。男人和来宾们只管喝酒吃肉,妇女们十几人一组身穿青一色的傣族女装,排成一字队站在宴席旁,手里拿着一条裙带,向正在吃饭喝酒的人们用傣v语唱歌敬酒:第一首歌说男人节的起因,说男人们辛苦了,请接受她们敬的酒;第二首歌欢迎所有的朋友来过男人节;第三首歌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万事如意。v酒足饭饱之后,天色渐渐暗
43、下来,大家在一片宽阔的场地上点燃篝火,举行篝火舞会。这时候,如花似玉的傣家姑娘聚到篝火旁,不分男女老少,和客人们一起手拉着手,伴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声,围着篝火跳起欢乐的团结舞。八名傣族妇女,每人抬着一架纺车乘机钻进跳舞的人群中,借着火光“吱吱吱”地纺起线来,为五彩斑斓的篝火晚会再添一道风景。v5、送龙节v送龙节为西双版纳大勐龙傣族特有的节日,每逢盛世、庄稼好、生活富足时就举行送龙节。所谓“送龙”,并非“送走”龙神,而是送祭品给龙神,意为龙神开恩照顾,带来好日子,所以要报谢龙神。v择定送龙节的日子,一般在公历一月,春节之前,由佛爷出面组织,家家户户有的送美食,有的送衣物,富裕的甚至送金银首饰、钱币
44、、毛毯等,人人都可参加,外人也欢迎,无大禁忌。v各类物品送到佛寺后,佛寺组织巧匠编扎“龙宫”,佛爷念经、祭祀,把各户送来的礼物棗扎放在“龙宫”上,全体参祭人员敲锣打鼓,把“龙宫”抬到勐笼河上,再次举行仪式后,把“龙宫”放在竹筏上,让竹筏在一片祝祷、诵经声中随流飘去,就算“送”给龙神了。v十二、傣族建筑v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
45、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蓬,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
46、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
47、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v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缅地输入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
48、彩。v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v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
49、,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缅地输入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v傣家人的竹楼是坝区类型,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景洪县的曼景兰寨和橄揽坝就是坝区傣家竹楼的标准型。v2、傣族缅寺、傣族缅寺v傣族缅寺结构精美,造型独特,既有东南亚建筑艺术之特色,又具有傣族建筑风格,是傣族建筑艺术及民间美术之缩影。v傣族缅寺多为粉墙绿瓦。重门层阶,大殿屋顶重叠作两层或三层檐,上小下大,俗称孔明帽,一般屋脊
50、正中,有一小塔,塔身一尊大佛像,高12丈,泥塑金饰,两侧的佛龛内,放着数十尊小佛像,多为信徒作功德用来供奉的。大殿四壁挂满络,玲珑精巧,是傣族民间艺术制作品,由于各种饰物的点缀,佛殿显得富丽堂皇,著名的缅寺有芒市的菩提寺和佛光寺,屋顶采用了汉族式样建筑,整体结构保持了傣族于栏式建筑的风格,颇有特色,殿前台阶两旁,一对“嗄朵”雄姿英发,陡添几分庄严,静穆的气氛,殿内佛像器宇端庄,神采丰腴,佛象前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供物,有造型美观的陶瓶壶,图案繁多的织品幢幡,色彩鲜艳的纸花等等,琳琅满目,真可谓足傣族工艺的缩影。v壁画是傣族民间绘画最生动的体现,绘在缅寺的墙壁上,线条流畅,情节连续,人物众多,色彩艳
51、丽,犹如傣锦,内容出自佛经故事,一般画有王子、公主、白象、马鹿、僧侣、佛塔、棕榈等,画中人物栩栩如生,反映了傣族的历史和神话传说,许多缅寺目前还保留着不少壁画,壁画绘满佛寺内外,令人眼花缭乱,吸引了海内外不少游客。v在德宏,除著名的菩提寺,佛光寺外,还有瑞丽市的大等喊缅和喊撒缅寺等。v普洱寺v3、傣家水井傣家水井v傣族村寨的水井,上面都建有保护井水不受外界灰尘污染的井罩,千姿百态,精巧美观,极富民族文化特点,成为傣族村寨一景。v景洪县曼勐寨子里有一座既与佛塔相似,又不全像佛塔的精美井罩。这眼傣家井的井台是一块平整的水泥地,井筒用青砖砌成,井台和井筒接合处是一道防止井外污水倒流入井的井栏,井栏上
52、还放着用竹子做成的公用打水工具-水瓢。更为别致的是,这眼井的上面,建有两只并列的大象作底,上置一座彩绘佛塔,当地人称这种造型的井罩为大象井。v一些寨子的傣家井,水井的井台,井栏,井筒建筑大体上跟曼勐寨那眼差不多,均为青砖,水泥筑成。但井罩的建筑风格却各具特色。有的是飞龙作底,上置一座独立的佛塔;有的是孔雀作底,上置同样大小的三座佛塔,有的是大象作底,上置一座大塔和四座小塔。每座井罩外壁上,大都同样镶嵌着耀人眼目的小圆镜。有的还雕绘着各种细腻的图案。v傣家人对水格外虔诚,对水井建筑格外重视。水井一般都坐落在绿荫丛中或大青树下,环境清洁优美。还把每眼井建成的那一日定作“祭井日”,每到祭井日这一天,
53、寨子里的男女都来到井边,共同把井里的淤泥淘尽,把周围的环境收拾得干干净净,将井罩彩绘一新。v十三、傣族艺术v1、傣族音乐v傣族音乐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4类。v2、孔雀舞v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擅长于跳孔雀舞的人。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术人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v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晒翅、展翘、抖翘、亮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感情内在含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
54、成了特有有三道弯舞姿造形,手形及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伐,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孔雀作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除模拟孔雀生活的各种动作外,也表现神话故事。v3、傣族剪纸v傣族剪纸是傣族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一般认为剪纸艺术在15世纪左右传入傣族地区,与佛教有着密切联系。傣族日常生活中的枕、被、褥、帽、鞋、包等物品上都普遍使用剪纸图样。其构图巧妙,往往一图多景,一幅画面中之禽、兽、虫、草、人物等各有自己的故事内容,但又组合串联为一体,疏密得当,对称和谐,既有连环画体的风格,又有明显的装饰性质,民族风格浓郁,是我国民族艺术宝
55、库中的瑰宝之一。v4、傣族大鼓傣族大鼓v怒江下游保山傣族地区称之为“光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称之为“光边”。另有“两面鼓”、“双筒皮鼓”之称。早在5O0多年前,傣族民间就有这种大鼓了。几百年来,大鼓在傣乡盛传不衰。如今,它是傣族传统民间舞蹈“嘎光弄”离不开的伴奏乐器。“光弄”为大鼓,“嘎”是舞蹈之意,即大鼓舞。傣族大鼓用当地生长的梧桐树、芒果树或椿树掏空制成,鼓身长80厘米左右,外形与水缸相似,两端一头大、一头小,两面都蒙以牛皮、鹿皮或其他兽皮。大的一端鼓面直径约50厘米,小的一端直径25厘米左右。两面的鼓皮用牛皮条勒紧,并可调节其松紧。鼓的内部结构特殊,掏成中间可以互通的两个鼓腔,故能产生良好的音响共鸣效果,有着较长的余音。鼓身一侧还开有一个直径3厘米的圆孔。当鼓皮受潮松塌时,便可由此灌酒而入,润湿鼓皮,待酒挥发以后,鼓皮就会自然绷紧。演奏大鼓时,傣家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将鼓两端拴系背带,挎于左肩上。左手掌拍击小的一端鼓面,发出较高的音;右手执一粗大木制鼓棰,敲击大的一端鼓面,发出较低的音。也可将大鼓横置于特制的鼓架上敲击。演奏者边敲过舞,音响宏亮,撼人心魄。由于鼓两端所发音高不同,再加之节奏的多变,鼓声时重时轻,音色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