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资料19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92189490 上传时间:2024-09-19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资料19近现代社会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考复习资料19近现代社会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考复习资料19近现代社会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考复习资料19近现代社会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考复习资料19近现代社会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资料19近现代社会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资料19近现代社会的变迁(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诠释思维发散第第19讲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服饰: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开始传入中国。洋装与传统服装并行,成为社会特有的景观。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人们衣着朴素;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讲究穿戴,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2.饮食:19世纪40年代以后,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外国人和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等。中西餐并行于世。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人们食物比较简单;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提倡“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3.住宅:随着开设通商口岸,在中国

2、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出现了西式建筑。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家具简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城市和农村都有很大发展。4.礼仪(1)民国初年,鞠躬、握手取代了作揖与跪拜。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主张“断发易服”。(2)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易错扫描】(1)近代服饰西方化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但也不完全是西方化,也有将中西服饰结合起来进行革新的。这方面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中山装。(2)穿西装、喝咖啡、住洋房、打电话主要是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富裕人家的生活方式。广大农村和低收入阶层,依然固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推敲细节】近现代史上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的重

3、大政治变革:政治文明的进程反映在社会生活习俗上就是社会生活的逐步文明化和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更新:近代铁路、轮船和飞机的出现与发展促进了我国陆路、水运和空运事业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在华修筑了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运输发展进入新时期,铁路建设、机车制造、营运里程都得到巨大发展。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对中国的水运垄断。新中国成立后,水运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

4、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改革开放后,航空事业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通讯的进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成立电话公司。到2003年末,我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易错扫描】列强在华设立航运公司,掠夺修筑铁路特权,其主要目标是为扩大侵华权益而服务。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归纳总结】我国近现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1)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外国先进交通、通讯工具的引进。(2)先进的中国人

5、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与通讯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有了更大发展。三、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1872年国人创办的申报是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维新变法期间,国人办报出现高潮。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新中国成立后,党报党刊和其他类型的报刊都有较大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电影: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是第一部中国人拍摄的

6、影片。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的主题。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3.电视时代: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4.互联网时代: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中国的因特网发展极其迅猛,覆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易错扫描】(1)报刊在中国并非鸦片战争后才出现,战前就已经出现。(2)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但其他传媒形式也有较快发展,不能认为互联网取代了其他传媒形式。【知能拓展】报刊、影视、互联网

7、对人们的影响: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重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是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1.2010年510月,江苏沿江城市市民去上海看世博会可以有多种方式。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他们到上海要乘坐的交通工具一般情况下只可能是()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北洋海军的军舰C.福州船政局的轮船D.轮船招商局的轮船解析A、C两项中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不用于民用营运;B项北洋海军也在这一运动中建立起来,军舰也不可能用来营运;D项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追求经济效益

8、,为军事企业提供资金、原料等。结合题意可知,出行最有可能的就是乘坐轮船招商局的轮船。答案D2.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平等思想的传播通商口岸的开设民主政权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A.B.C.D.解析材料大意是近来社会风俗日益华丽奢靡,服饰变化较大,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人变得没有差别,尤其是在上海。即使是原来被视为低贱的仆役、小贩,有了钱也会穿戴阔绰,徜徉街头,出入欢场。而人们对此也已习闻习见,不再感到惊怪。据此判断,说法正确,“民主

9、政权的建立”与题干中“19世纪晚期”的时间不符。答案D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解析A项的时间为1882年,B项的出现是在辛亥革命后,C项是在1926年,D项是在1918年。结合题干时间“1913年”可知B项为正确答案。答案B一、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时代特点?核心突围技能聚合1.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西方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活方式也随之传播到中国。(2)清政府为杜绝列强的觊觎

10、,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埠通商,发展近代工商业。(3)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为物质生活的变化提供了基础;而近代思想文化的进步,则促进了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2.特点:(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而广大农村地区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

11、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亲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

12、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中国之陷于异族,则衣服必稍变矣。然元之窃据,不过数十年之久,即为我汉人所扑灭,未有若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贻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传统的服

13、饰、发辫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于生产、生活、战争皆有不利,应当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材料二的作者把发辫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把百日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清末剪发辫、易服装的要求越来越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支持,逐渐演变为“断发易服”的时代潮流。在近代中国,“断发易服”不仅是对旧的传统习俗的冲击和对新的文明风尚的提倡,更明显地具有观念变革的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对清朝统治的抨击甚至反清革命联系在一起。次第时间历史背景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中国,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4、,城市变化尤其明显【归纳总结】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第二次1912年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第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城市生活有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第四次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近代交通发展对中国近代社

15、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1.在以铁路、轮船为主干的近代交通网的作用下,通商口岸城市和广大内陆腹地的联系大大加强,农产品的长途运销和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许多农副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得以扩大。2.轮船、铁路的发展,直接使广大农村与城市联系起来。这些新式交通的发展,不但把大量的洋货从通商口岸转运到全国各地,也把新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四面八方;还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近代交通具有促进改变中国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的积极因素。3.在铁路和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推动贸易发展和市场开辟的进程中,中国城市的发展也出现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变化,随着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

16、长,一批因工商业而兴起的城市迅速壮大。4.铁路和轮船是外部世界信息进入中国大地的媒介,是震撼和冲击中国古老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器。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可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材料二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材料四新中

17、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成昆、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以上材料均摘自历史风云网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知能拓展】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2)技术:引进自行研制。(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18、(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5)进程:先慢后快。(6)种类:海陆空。材料一、二表明了近代铁路发展艰难的原因,材料三说明了铁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材料四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发展迅速。四则材料说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1.(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基础角度思路解析从材料中“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可以判断文明结婚主要是在通商口岸,内地

19、逐渐受其影响,可见内地还比较盛行旧式婚俗。答案A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此时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成为一种时尚C.民国政府倡导旧式婚礼的稳定性D.新文化运动已蓬勃开展2.(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从材料可以了解到C项正确,1866年西餐馆主要分布在天津、上海等沿海

20、通商口岸。材料仅反映西餐种类丰富,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与事实不符,错误;天津、上海都是沿海城市,材料不能反映D项。答案C3.(基础再现)在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材料体现的是()民主平等思想传播重视经商追求享乐崇洋媚外A.B.C.D.解析根据“几次大的社会洗礼”可知正确;根据“重商之风日益兴盛”可知正确;根据“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可知正确;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崇洋媚外,故排除。答案D4.(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在维新时代的启

21、蒙者眼中,妇女缠足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延续能力有关。”这一看法()A.认识到中华民族危机的根源B.把缠足与国之强弱联系起来C.认为继续缠足将致亡国灭种D.使得废止缠足运动蓬勃开展解析中华民族危机的根源不在缠足,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也无体现;废止缠足运动的蓬勃开展在辛亥革命之后,D项错误;材料中,维新启蒙者已把缠足与国之强弱联系起来,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5.(基础再现、视角拓展)下图是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城市,其主要体现的主题是()A.文明与愚昧B.现代与传统C.中国与世界D.光明与黑暗解析从图片中的交通工具、电线与建筑等,可知当时中国既有现代文明,又有传统文明,因此答案为B项

22、。答案B6.(基础再现)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家黄遵宪(18481905)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所描写的是()A.火车B.飞机C.轮船D.电话解析“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说的是交通工具的发车很准时,可以排除D项;“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说的是交通工具的外形,可以排除B、C两项。答案A7.(基础再现、视角拓展)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A.修筑铁路B.创办报刊

23、C.放映电影D.开通电话解析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出生于19世纪中期,根据题干中“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是对报纸功能的描述,应选B项。C项在20世纪初期出现,A、D两项均不符合“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答案B8.(视角拓展)“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不能反映()时期所送嫁妆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D.改革开放,人们收

24、入增加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送嫁妆”反映了民间习俗的发展,从“嫁妆”的内容变化看,反映了现代化的发展,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答案B9.(视角拓展)“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利便,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这表明()A.汽船使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B.轮船招商局垄断国内所有航运业C.沙船业和汽船业都由清政府控制D.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解析根据“汽船盛行后”“沙船之业遂衰”“寥落如晨星”,可知A项正确。B、C、D三项都无法从材料中体现。答案A10.(基

25、础再现、视角拓展)1896年,李鸿章被清政府委派出访欧洲。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B.李鸿章专门包租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C.李鸿章坐轮船游历了伦敦的泰晤士河D.同盟会会员准备趁李鸿章出访之际暗杀他解析解题的关键词为“1896年”。民报创办于1905年,客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同盟会建立于1905年。故选择C项。答案C11.(视角拓展)1935年4月3日,上海市政府举行了中国近代第一场集体结婚典礼。这一新式婚礼通过记者报道及实况电影放映很快传遍全国。与此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式婚礼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的进步B.大

26、众传媒的发展带给人们生活变化C.新式婚礼易于推动社会风气的发展D.当时电影尚未成熟,所以功在记者解析这种婚礼倡导了社会新风尚,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A、C两项说法正确;由材料中对婚礼的报道及实况电影的放映可知,B项说法正确;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已走向成熟,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2.(高度提升)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但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B.政治剧变的见证C.率先跨入小

27、康的见证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解析账本是生活的见证,也是历史的缩影,小小的账本见证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应该与政治上的剧变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供小康生活的标准或依据,因此,不能证明上海是率先跨入小康的,排除C项;从家庭账本来看,全年总收入主要是指退休金,并没有提到其他方面的收入,因此无法与市场经济相联系,排除D项。答案A13.(基础再现、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

28、剃发令”。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王晓天剃发蓄辫剪辫子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材料二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

29、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材料三武昌起义胜利后,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当时有一名为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的浪潮便如风起云涌,浩浩荡荡,席卷大江南北。(1)依据材料一,概括清王朝颁布“剃发令”的主要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政治目的。(6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民众对辫子问题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

30、与政治改革关系的认识。(4分)答案(1)主要原因:从精神上征服汉人,强迫汉人归顺。(4分)(2)主张:放足、断发、易服。(3分)目的: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做准备。(3分)(3)看法:剪除辫子是去旧图新的标志。(2分)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许多革除旧俗的法令,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分)(4)社会习俗的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容之一,社会变革又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4分)14.(基础再现、高度提升、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

31、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材料三吾人仰望之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抑不相仵乎?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申报1912年9月9日材料二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国)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烝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1905年在论说栏内宣布办报新方针:(2)扩充篇幅,标题力求醒目,并开始采用新闻分栏编辑法。(3)多载专电,通讯,广译外报评论1909年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

32、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材料四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1919年 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1928年 申报销路已超过十四万份。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1932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第八单元第八单元 第第19讲讲续表1937年 申报正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1938年 申报香港版出刊。刊登毛泽东著作论新阶段抗日

33、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1946年 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会1949年申报终刊。中共派员进入申报馆,在原址出版解放日报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1)根据材料一、二,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申报的祝词反映了哪些时代要求?(8分)(2)材料三所述是申报对辛亥革命较为客观的反思。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反思的社会依据。(6分)(3)根据材料四,指出申报在哪些领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答案(1)变化: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2分)用意:宣扬主权在民。(2分)时代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发展、国力增强。(4分)(2)社会依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但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民生发展步履维艰;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但未能实现民族独立。(6分)(3)领域之一:近代政治。申报对20世纪上半期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领域之二:近代新闻业。申报新闻编辑方法、报纸内容拓展的历史。领域之三:近代报业(或近代民族工业)。申报作为商业性报纸,在印报技术、投资方式等方面的历史。领域之四:近代教育。申报的教育新闻栏目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历史。(6分,答出其中三个领域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