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优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道德经优秀课件(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经典之国学经典之道德经道德经1道德经道德经演讲大纲演讲大纲一、前言:一、前言:道德经道德经介绍介绍二、作者介绍二、作者介绍三、创作背景三、创作背景2道德经概述w基本介绍w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3w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4w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
2、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5w“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6w“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
3、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7作者介绍:w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8w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9w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10创作背景w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
4、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11w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12w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
5、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13w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14内容简介w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
6、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4。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15学术研究(主题思想)w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16n老子老子,又称,又称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
7、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老子的哲学涵盖了宇宙观、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老子的哲学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n“道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所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所谓“道道”,是,是指指“究竟真实究竟真实”而言,亦即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而言,亦即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基础与动力来源;而基础与动力来源;而“德德”则是则是“道道”的展开,是的展开,是“道道”在人生、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在人生、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应用。n道家道家立说的目的,是要在变化生灭的世间,找到究竟立说的目的,是要在变化生灭的世间,找到究竟真实(道),
8、使人可以自行安顿,进而自在逍遥,臻于真实(道),使人可以自行安顿,进而自在逍遥,臻于化境。化境。前前 言言17 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与道家是两大支柱,有时携中,儒家与道家是两大支柱,有时携手合作,有时分庭抗礼,形成中华文手合作,有时分庭抗礼,形成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儒家表现深刻的入世化的一大特色。儒家表现深刻的入世情怀,道家呢?是出世、超世,还是情怀,道家呢?是出世、超世,还是别有一番用心与苦心?别有一番用心与苦心?前前 言言18n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老子一书的作者即如司马迁所说,是“周守藏室之史”,他的生平与老子一书的内容也不妨分开讨论。今人所读老
9、子,多以王弼注本为主,再参酌帛书本、竹简本,稍加损益。前前 言言19n老子看待天下大乱,把焦点置于“人的认知能力”上,若是认知偏差,则欲望随之错乱,所以他但愿百姓“无知无欲”。老子其实另有所指,希望认知可以由“区分”提升到“避难”,再提升到“启明”,亦即以道观物,化解贵贱,抵达一往平等的境界。由此显示老子为何强调“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若是回溯根源,仍须说明何谓“道”,以及人生修行之法:虚与静。前前 言言20n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由此孕生智慧,可以“观”天地万物的真相,然后肯定“道”是究竟真实。以道为本源,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可以化解于无形。 n由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一课程理解真实
10、,体悟智慧,超越生命苦难;并比对现代社会的情境,人们对所谓成功、快乐的心灵焦虑。前前 言言21老子思想的集大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德尼采(1844-1900)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德海德格尔(1889-1976)前前 言言22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与发展1 1、汉初有黄老道,推尊黄帝为五帝之首,并以老子学、汉初有黄老道,推尊黄帝为五帝之首,并以老子学说为治国
11、原则。至汉武帝说为治国原则。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此道才受挫。道才受挫。2 2、东汉灵帝,在东方有张角,倡太平道,道师持符祝,、东汉灵帝,在东方有张角,倡太平道,道师持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以符水治病。后发展为数十万人,乃教病人叩头思过,以符水治病。后发展为数十万人,乃发动农民起义,倡言发动农民起义,倡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天下大吉。”后遭镇压。后遭镇压。3 3、此时,汉中有张脩、此时,汉中有张脩 ,以,以“老子老子”劝导病人,使病家劝导病人,使病家出米五斗,号称五斗米道。张鲁杀张脩取而代之,自号出米五斗,号称
12、五斗米道。张鲁杀张脩取而代之,自号师君,使五斗米道成为他割据巴汉的工具。张鲁降曹操师君,使五斗米道成为他割据巴汉的工具。张鲁降曹操,受封为镇南将军。此派道次提出,受封为镇南将军。此派道次提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的神名的神名,与,与“道教道教”的教名。此派有符箓派的特色,至南北朝的教名。此派有符箓派的特色,至南北朝名为天师道,发展至全国。名为天师道,发展至全国。23道教基本教义:道教基本教义:、源自民间巫术与神仙方术,又附会老子、庄子,并加以引申,再吸收儒家,阴阳家、谶(chn)纬及佛教等成分,融合而成,基本宗旨为长生成仙。、经典为太平经,把汉代道家关于气的学说神秘化,把养生论引申为长生说。主张
13、通过养性与积德,如行孝、守一、含气、服药等,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与发展24道教基本教义:道教基本教义:3、至上神是“委气真人”,下有神人、真人、仙人、道人,组成神仙世界。受儒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观念的启发,提出“承负”说,谓先人的功过,积之日久,延及子孙,而有福祸之异。4、主张阴阳调和,五行当位,向往君臣民同心协力的封建太平理想。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形成内外丹结合之说。后人则进而以身为炉体,依阴阳的变化,六十四卦的运行,修养精气,结而成丹,是谓内丹。以药石炼制成丹,是谓外丹。丹成可以养性延命,乃至不死成仙。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与发展25道教发展
14、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原因是:道教发展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原因是:、炼丹成仙的宗旨,迎合了贵族的精神需求;保身隐、炼丹成仙的宗旨,迎合了贵族的精神需求;保身隐居的生活方式,受到厌世士人的欢迎;符箓斋醮的消灾居的生活方式,受到厌世士人的欢迎;符箓斋醮的消灾治病方法及互助共济的道规,吸引了苦难中的民众。治病方法及互助共济的道规,吸引了苦难中的民众。、利用老庄之学,形成一般迷信所缺少的神学体系;、利用老庄之学,形成一般迷信所缺少的神学体系;又与儒学在观念上呼应,维护纲常名教,以此得到统治又与儒学在观念上呼应,维护纲常名教,以此得到统治者的信任。者的信任。、它的养生论与医学,有科学成分与实用价值,又能、它的
15、养生论与医学,有科学成分与实用价值,又能包容各种观念,形成丰富的文化系统。包容各种观念,形成丰富的文化系统。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与发展26道教重要人物与作品:道教重要人物与作品:王浮王浮老子化胡经老子化胡经。葛洪葛洪抱朴子抱朴子肯定神仙必有,长生可致,集以肯定神仙必有,长生可致,集以往神仙外丹理论之大成。学道首在修德守礼:往神仙外丹理论之大成。学道首在修德守礼:“欲求欲求仙者,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仙者,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其次则为服用金丹其次则为服用金丹上药:上药:“升仙之要在神丹也。升仙之要在神丹也。”然后再辅以清心寡欲、然后再辅以清心寡欲、房中术、吐纳行气、草木药饵房中术、吐纳行气
16、、草木药饵 。此派代表了丹鼎派。此派代表了丹鼎派。陆修静综合符箓派与丹鼎派:又因弘扬陆修静综合符箓派与丹鼎派:又因弘扬灵宝经灵宝经, ,被人称为灵宝派。著有被人称为灵宝派。著有三洞经书目录三洞经书目录, ,为为道道藏藏奠下体例。奠下体例。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与发展27道教重要人物与作品:道教重要人物与作品:陶弘景受梁武帝信赖,有陶弘景受梁武帝信赖,有“山中宰相山中宰相”之之称。以存神服气为主,辅以诵经、功德。编造称。以存神服气为主,辅以诵经、功德。编造等级森严的新的神仙系谱。主张与儒家、佛教等级森严的新的神仙系谱。主张与儒家、佛教三教合流。三教合流。北魏寇谦之主张北魏寇谦之主张“清整道教清整
17、道教”,除去三张,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 .” 其道教称为北天师道。其道教称为北天师道。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与发展28巫易史术数占卜家天文家道德家墨家方技家儒家医家房中神仙形法杂占蓍龟阴阳历谱五行黄老道五斗米道今日道教道教的形成道教的形成(依许地山之说依许地山之说)291 .1 .因应天下大乱,意图彻底解释及解决人因应天下大乱,意图彻底解释及解决人的生命问题。的生命问题。2 .2 .方法是跳脱方法是跳脱“人中心人中心”的思考模式及价的思考模
18、式及价值判断,转而把握究竟真值判断,转而把握究竟真 实道。实道。3 .3 .以道代天,显示革命性;与其修德,不以道代天,显示革命性;与其修德,不如觉悟,只适合如觉悟,只适合“老者、失意者、智者老者、失意者、智者”。4 .4 .由此化解虚无主义的危机,并且开启了由此化解虚无主义的危机,并且开启了从真实到美感的途径。从真实到美感的途径。道家思想特色道家思想特色30道家与儒家的对比道家与儒家的对比31老子与庄子的对比老子与庄子的对比32(一)人的知识能力:区分、避难、启明(一)人的知识能力:区分、避难、启明 人间问题来自人的“知”, 所以要步步提升,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探本求源,至少不能忽略一个原因
19、,那就是人类与生俱有的认知能力。作为万物之灵,人的认知能力无疑是他出类拔萃的必要条件,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能力的偏差发展,给人间带来了各种困境。那么,“认知”是怎么回事?它的正确作用以及正常发展又应该如何?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虚静虚静”详解详解331、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之关系)、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之关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1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2章】首先,人在求生存时,认知能力必须“对万物”加以分辨,厘清外在事物的利与害。譬如,水果之可食与不可食;动
20、物之可近与不可近;环境之可处与不可处。没有这样的区分能力,人的生命必然陷于危险状态;充分使用此一能力,则有利于人类控制万物,进而推演为日益精巧的文明社会。问题在于:一旦区分,产生好坏与贵贱之别,则人们自然群起追逐与逃避,犹如孔子所谓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接着就难免出现竞争、斗争与战争了。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虚静虚静”详解详解342、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之关系)、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之关系)“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9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21、第13章】藉由经验与学习,人们了解自己“与万物”的关系,也明白短视近利可能造成的后遗症,于是以认知为“避难”之方,不与一般人同样见识,并且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淮南子人间训有一段”塞翁失马”的故事,描述一位老翁的得失观念“总是”与邻人的相反,而事后又一再证明他的远见有理。这正符合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明白此一道理,无异于深通人情世故,免于责怪与患难,可以平静而安全地度过一生。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虚静虚静”详解详解353、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
22、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16章】在老子的理想中,还须再往上跃升,亦即以认知为“启明”。所谓启明,就是要由“整体”观点来看待我与万物,使一切合而为一。在此,“整体”所指涉的正是“道”,因为万物(包含人类)皆由道而来,并且也将回归于道。老子推许“明”的意境,谈及的有:“知常者明”【十六章】“见小曰明”【五十二章】“自知者明”【三十三章】不自见故明【二十二章】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虚静虚静”详解详解363、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人若排除自己执着的念头,觉悟自己与万物皆在同一个道之中,明白了永恒的常
23、态现象,然后人生自然可以离苦得乐了。庄子秋水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一语,所展现的即是启明之境,以此为凭借,才可进而逍遥无待。以上已就认知作用的转化与提升稍作说明,其原则也符合老子求道的态度,亦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探求知识,每天要增加一些;探求道,每天要减少一些。减少之后还要减少,一直到无所作为的地步。无所作为却什么都可以做成。何以如此?因为人的智力有限,不如减损成见与欲望,让万物自然运作发展。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虚静虚静”详解详解37(二)、道是整体:(二)、道是整体:“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守静笃”如果克就老子的方法来说,则关键
24、在于“虚”与“静”二字。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万物蓬勃生长,我因此看出回归之理。一切事物变化纷纭,各自返回其根源。在此,虚之后,能空能明;静之后,能安能观。能够明而观,就将觉悟万物源生于道,也回归于道。然后个人不仅不会轻举妄动,刻意造作,喜怒随人,而且还可展现“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趣味。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虚静虚静”详解详解38(二)、道是整体:(二)、道是整体:“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在这段话的最后,说了“没身不殆”(终身免于危险)的结语。“没身不殆”听起来有些消极,好像处
25、于乱世之中,对于众人争夺之物要“保持距离,以策安全”;而事实上,这只是老子思想的初步效应。世间能够转化认知作用,从区分到避难,再由避难到启明者,实在并不多见。能够没身不殆,进一步才可以欣赏老子的积极表现。当然,所谓的积极表现,并未脱离他“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主轴。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虚静虚静”详解详解39(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在老子书中,“我”、“吾”与“圣人“这三个字词,所指涉的对象为一,皆是“悟道的统治者”。前引之文的意思是:我有三种法宝,一直掌握及保存着。第一是慈爱,
26、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虚静虚静”详解详解401、一曰慈:“慈”是描写母亲的爱。万物源生于道,道对万物有如母亲,无不包容、肯定与珍惜。同理,悟道者对百姓也是一片慈愛之心。老子接着說:“慈故能勇”。只要是有利于百姓的,包括锄強济弱,亦即“损有余而补不足”【第77章】,都乐于去做,这不是真正的勇敢吗?换言之,心中存著无私的愛,自然孕生大勇。孔子也曾说过类似的話,就是“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虚静虚静”详解详解412、二曰俭、二曰俭 是对待万物的态度。只有自奉俭约的人,才会充分利用資源,让万物的功效推广开來,亦即让天下人都分享得到所需之物。老子接着
27、說:“俭故能广”。其意在此。不仅如此,悟道者的统治原則越俭约,則天下百姓越能够自由发展个性。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嗇(s)。(五十九章)意即:治理人民,事奉上天,沒有比省約更好的方法。這种说法正是出于类似的背景。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虚静虚静”详解详解423、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是说悟道者既不认为自己胜过別人,也不率先倡导某种是说悟道者既不认为自己胜过別人,也不率先倡导某种言行风气。他的温和谦虛与退让居后,是为了代替道來为众言行风气。他的温和谦虛与退让居后,是为了代替道來为众人服务。人服务。 老子接着說:老子接着說:“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意即:。意
28、即:如此才能夠成为众人的领袖。人类的社会組织,即使是如此才能夠成为众人的领袖。人类的社会組织,即使是“小小国寡民国寡民”,也总是要分工合作,也必然会有领袖人物。悟道,也总是要分工合作,也必然会有领袖人物。悟道者的最佳表現,是做到者的最佳表現,是做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十七章) 意思是:等到大功告成,萬事順利,百姓都认为:我們意思是:等到大功告成,萬事順利,百姓都认为:我們是自己如此的。在老子书中,是自己如此的。在老子书中,“自然自然”一詞出現五次,全部一詞出現五次,全部是就是就“自己如此自己如此”而言。而言。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虚静虚静”详解详解
29、43(四)、(四)、 无为:无心而为,顺其自然无为:无心而为,顺其自然 悟道者悟道者“无无所作所作为为”,或者更好說是,或者更好說是“无无心而心而为为”,然,然后后百姓也好,百姓也好,万物万物也好,都以也好,都以“自己如此自己如此”的的方式在方式在运运作及作及发发展。展。 這正是這正是“无为无为而而无无不不为为”的具的具体体例例证证。因此,老。因此,老子子笔笔下的下的圣圣人,或悟道者、有德者,只有一個目的,人,或悟道者、有德者,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就是要体体現現“道道”的神奇功能,的神奇功能,让让世世间间平靜安詳,人平靜安詳,人与与人,人人,人与万与万物也都可以和睦相物也都可以和睦相处处。老子
30、的道老子的道“虚静虚静”详解详解44 “ “智慧智慧”其实无所谓高低,它像一道门槛,其实无所谓高低,它像一道门槛,只有跨过去与跨不过去的问题。一旦跨过去,只有跨过去与跨不过去的问题。一旦跨过去,就觉悟了,就豁然开朗,从此月白风清,无所就觉悟了,就豁然开朗,从此月白风清,无所滞碍,可以解脱自在,也可以逍遥自得。滞碍,可以解脱自在,也可以逍遥自得。 道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突破人类中心的道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突破人类中心的格局,从永恒的与无限的层面来观察,发现一格局,从永恒的与无限的层面来观察,发现一切造作都是无谓的盲目与执著,不如点破而化切造作都是无谓的盲目与执著,不如点破而化解之,以无心的态度顺
31、其自然。解之,以无心的态度顺其自然。为什么要学道家为什么要学道家45 道亦是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基础与动力来源。道亦是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基础与动力来源。这样的道,当然超过人类认知的能力及表述的范围,即如这样的道,当然超过人类认知的能力及表述的范围,即如此,那么老子又是如何知道的?他凭借的是此,那么老子又是如何知道的?他凭借的是“致虚极,守致虚极,守静笃静笃”。意思是追求。意思是追求“虚虚”要达到极点;守住要达到极点;守住“静静”要完要完全确实。靠着虚与静,无异于排除感官与认知的分辨作用,全确实。靠着虚与静,无异于排除感官与认知的分辨作用,化解欲望与行动的具体作为,然后再觉悟那由化解欲
32、望与行动的具体作为,然后再觉悟那由“道道”而来而来的的“永恒的与无限的层面永恒的与无限的层面”。 依此观之,万物的变化不再使人困扰,万物的有限也依此观之,万物的变化不再使人困扰,万物的有限也不再使人遗憾。从体验不再使人遗憾。从体验“真实真实”出发,可以抵达出发,可以抵达“审美审美”之境,因为心灵敞开,无所不容,天下岂有不可欣赏之人,之境,因为心灵敞开,无所不容,天下岂有不可欣赏之人,又岂有难以欣赏之物?又岂有难以欣赏之物?为什么要学道家为什么要学道家46为什么要学道家为什么要学道家47【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33、,难易相成,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48傅佩荣解读: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无互相产
34、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与低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来教导。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作育万物而不依仗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据为已有,作育万物而不依仗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49【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不尚贤,使民不争
35、。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为无为,则无不治。傅佩荣解读:不推崇杰出的人才,人民就不会竞争较量;不重视稀不推崇杰出的人才,人民就不会竞争较量;不重视稀有的商品,人民就不会沦为盗贼;不展示可欲的事物,人有的商品,人民就不会沦为盗贼;不展示可欲的事物,人民的心思就不会被扰乱。因此之故,圣人在治理人民时,民的心思就不会被扰乱。因此之故,圣人在治理人民时,要简化他们的心思,填饱他们的肚
36、子;削弱他们的意志,要简化他们的心思,填饱他们的肚子;削弱他们的意志,强化他们的筋骨。总是要让人民没有知识也没有欲望,并强化他们的筋骨。总是要让人民没有知识也没有欲望,并且使明智的人不敢轻举妄动。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且使明智的人不敢轻举妄动。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有治理不好的地方。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50【第十二章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傅佩荣解读:五种颜
37、色让人眼花潦乱;五种音调让人听觉失灵;五五种颜色让人眼花潦乱;五种音调让人听觉失灵;五种滋味让人口不辨味;纵情于狩猎作乐,让人内心狂乱;种滋味让人口不辨味;纵情于狩猎作乐,让人内心狂乱;稀有的货品让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饱腹而不求稀有的货品让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饱腹而不求目眩,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重视内在的满足。目眩,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重视内在的满足。 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51【第十三章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
38、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傅佩荣解读: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什么叫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什么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得宠是卑下的,获得它时好像受到惊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得宠是卑下的,获得它时好像受到惊吓,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这就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吓,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这就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什么叫做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
39、?我所以有大祸患,是因为我拥有什么叫做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我所以有大祸患,是因为我拥有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重视身体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重视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爱惜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爱惜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52【第三十章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
40、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傅佩荣解读: 用用“道道”来辅佐国君的人,不会靠兵力在天下逞强。打仗这种来辅佐国君的人,不会靠兵力在天下逞强。打仗这种事,总会得到报应。军队所过之处,长满了荆棘。大战之后,必定事,总会得到报应。军队所过之处,长满了荆棘。大战之后,必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求达成目的,而不靠兵力来逞强。达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求达成目的,而不靠兵力来逞强。达成目的欲不自负,达成目的欲不夸耀,达成目的欲不骄傲,达成目成目的欲不自负
41、,达成目的欲不夸耀,达成目的欲不骄傲,达成目的欲出于不得已,达成目的欲不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趋于衰老,的欲出于不得已,达成目的欲不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趋于衰老,这就叫做不合乎道。很快就会消逝。这就叫做不合乎道。很快就会消逝。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53【第三十一章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42、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54傅佩荣解读: 武力是不吉利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悟道的人武力是不吉利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悟道的人不接纳它。君子平时重视左方,使用武力时就重视右方。不接纳它。君子平时重视左方,使用武力时就重视右方。武力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的工具,如果不得已要使武力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的工具,如果不得已要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不要得意,
43、如果得意,就是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不要得意,如果得意,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成功。吉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成功。吉庆的事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以右方为上。副将军站在左庆的事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以右方为上。副将军站在左边,上次军站在右边。这是说,作战要依丧礼来处置。杀边,上次军站在右边。这是说,作战要依丧礼来处置。杀人众多,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看待,战胜要依丧礼来处置。人众多,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看待,战胜要依丧礼来处置。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55道是什么道是什么56【第一章原文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道,可道,非常道
44、。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以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以观其徼。以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之门。傅佩荣解读傅佩荣解读: 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名称界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名称未定之前,那是万物的起源;名称已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名称未定之前,那是万物的起源;名称已定之后,那是万物的母体。因此,总是在消解欲望时,才可看出起定之后,那是万物的母体。因此,总是在消解欲望时,
45、才可看出起源的奥妙;总是在保存欲望时,才可看出母体的广大。起源与母体,源的奥妙;总是在保存欲望时,才可看出母体的广大。起源与母体,这二者来自一处无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为神奇。神奇之中还有神奇,这二者来自一处无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为神奇。神奇之中还有神奇,那是一切奥妙的由来那是一切奥妙的由来。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57【第四章原文第四章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子,象帝之先。傅佩荣解读: 道,空虚而作用似乎没有极限。是那么
46、渊深啊!像道,空虚而作用似乎没有极限。是那么渊深啊!像是万物的本源。它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是万物的本源。它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是那么沉静啊!像是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同尘垢。是那么沉静啊!像是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由谁产生的,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知道它是由谁产生的,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58【第十四章原文第十四章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其下不
47、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傅佩荣解读:看它却看不见,称它为看它却看不见,称它为“夷夷”;听它却听不到,称它为;听它却听不到,称它为“希希”;摸它;摸它却摸不着,称它为却摸不着,称它为“微微”;这三方面都无法穷究底细,所以它是浑然;这三方面都无法穷究底细,所以它是浑然一体的。它外显的部分并不明亮,隐含的部分也不晦暗,绵绵不绝的一体的。它外显的部分并不明亮,隐含的
48、部分也不晦暗,绵绵不绝的样子无法为它定名,然后又回归于空无一物。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样子无法为它定名,然后又回归于空无一物。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叫做若有若无的惚恍。迎向它,看不见它的源头;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叫做若有若无的惚恍。迎向它,看不见它的源头;眼随它,看不见它的后续。把握早已存在的眼随它,看不见它的后续。把握早已存在的“道道“,可以用来驾驭当,可以用来驾驭当前的一切。能够了解最早的开始,这叫做前的一切。能够了解最早的开始,这叫做”道道“的规律。的规律。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59【第二十一章原文第二十一章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孔德之容
49、,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以此。傅佩荣解读:傅佩荣解读: 大德的表现,完全跟随着道。道这种东西,是恍恍惚大德的表现,完全跟随着道。道这种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某种形象,恍恍惚惚啊,惚的。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某种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某种物体。深远暗味啊,其中却有精微之气;其中却有某种物体。深远暗味啊,其中却有精微之
50、气;精微之气极为实在,其中竟有可靠验证。从现在上溯到精微之气极为实在,其中竟有可靠验证。从现在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不会落空,根据它可以观察万物的本源。古代,它的名字不会落空,根据它可以观察万物的本源。我怎么知道万物的本源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就在这里。我怎么知道万物的本源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就在这里。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60【第二十五章原文第二十五章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之名
51、,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傅佩荣解读:傅佩荣解读: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寂静无声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道”,再,再勉强命名为勉强命名为“大大”。它广大无边而周
52、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所以,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所以,“道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四种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所取法的是地,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四种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所取法的是地所取法的是天,天所取法的是“道道”,“道道”所取法的是自已如所取法的是自已如此的状态。此的状态。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61【第四十章原文第四十章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有生于无。傅佩荣解
53、读:傅佩荣解读:“道道”的活动,表现在返回上;的活动,表现在返回上;“道道”的效用,表的效用,表现在柔弱上。天下万物源自有,有再源自无。现在柔弱上。天下万物源自有,有再源自无。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62【第四十二章原文第四十二章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寡不谷,而王公以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之。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傅佩荣解读傅佩荣
54、解读: 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统一的整体展现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统一的整体展现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流形成阴、阳、和三气,这三气再产生万物。万物都是背靠阴而面向流形成阴、阳、和三气,这三气再产生万物。万物都是背靠阴而面向阳,由阴阳激荡而成的和谐体。人们所厌恶的,就是沦为阳,由阴阳激荡而成的和谐体。人们所厌恶的,就是沦为“孤家孤家”、“寡人寡人”、“仆人仆人”,但是王公却以此来称呼自已。所以一切事物,但是王公却以此来称呼自已。所以一切事物,有时是受损反而获益,有时是获益反而受损。别人教导我的,我也用有时是受损反而获益,有时是获益反而受损。别人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来教导
55、别人。“强悍的人没有办法得到终善强悍的人没有办法得到终善”,我将以此作为施教的,我将以此作为施教的开始。开始。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63 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 .在全书中代表悟道之人在全书中代表悟道之人, ,教导我们如何管理自已的人生教导我们如何管理自已的人生, ,以及如何带领自已以及如何带领自已的同仁。的同仁。圣人的定位:1、与儒家大异其趣2、双重角色:悟道的统治者3、独立自足圣人的表现:1、悟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2、无为:无心而为,没有刻意目的3、正言若反:辩证思维的特色圣人的示范圣人的示范64圣人的榜样圣人的榜样1、为道日损:去欲,不争2、知病不病:平静,
56、自得3、智慧所彰显的美不与世俗争胜不与世俗争胜1 、和光同尘,不露锋芒2 、依循天下之大戒:命与义3 、随顺客观形势:顺人而不失己圣人的示范圣人的示范65【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如守中。傅佩荣解读: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它们自行荣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成刍狗,让他们自行兴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成刍狗,让他们自行兴衰。天地
57、之间,正像一个风箱啊!衰。天地之间,正像一个风箱啊! 虽空虚却不致匮乏,虽空虚却不致匮乏,一鼓动就源源不绝。议论太多,很快就会走投无路,还不一鼓动就源源不绝。议论太多,很快就会走投无路,还不如守住虚静的原则。如守住虚静的原则。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66【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傅佩荣解读: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
58、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居处善相争,停留在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居处善于卑下,心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言谈善于检证,于卑下,心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言谈善于检证,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生效,行动善于待时。正国为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生效,行动善于待时。正国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67【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
59、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傅佩荣解读: 去除聪明与才智,人民可以获得百倍的好处;去除去除聪明与才智,人民可以获得百倍的好处;去除仁德与义行,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去除机巧与利仁德与义行,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去除机巧与利益,盗贼就不会出现。这三方面是用来文饰的,不足以益,盗贼就不会出现。这三方面是用来文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人民有所依归:表现单纯、保持朴治理天下。所以要让人民有所依归:表现单纯、保持朴实,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实,减少私心、降低欲望。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68【第八十章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
60、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傅佩荣解读: 国土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国土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而不远走他乡。虽然有船只车辆,欲没有必人民爱惜生命而不远走他乡。虽然有船只车辆,欲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欲没有机会去陈列。使人民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欲没有机会去陈列。使人民再
61、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饮食香甜,服饰美好,居处安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饮食香甜,服饰美好,居处安适,习俗欢乐。邻国彼此相望,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适,习俗欢乐。邻国彼此相望,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到,而人民活到老死却不想往来。到,而人民活到老死却不想往来。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69【第八十一章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傅佩荣解读: 实
62、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善良的人不巧辩,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了解的人不卖弄广博,卖弄广博的人不巧辩的人不善良。了解的人不卖弄广博,卖弄广博的人不了解。圣人没有任何保留:尽量帮助别人,自已反而更充了解。圣人没有任何保留:尽量帮助别人,自已反而更充足;尽量给与别人,自已反而更丰富。自然的法则,是有足;尽量给与别人,自已反而更丰富。自然的法则,是有利万物而不加以损害;圣人的作风,是完成任务而不与人利万物而不加以损害;圣人的作风,是完成任务而不与人竞争。竞争。重点章节解读重点章节解读7071w【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
63、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第五章)72w【注释】刍(ch)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犹橐龠(tuyu):犹,比喻词,如同、好像。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屈:竭尽,穷尽。俞:通假字,通“愈”,更加的意思。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假字,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守于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于中:守住虚静。73w【译文】天地是无所谓偏爱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
64、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也是没有偏爱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74w【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75w【注释】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渊:沉静、深
65、沉。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尤:怨咎、过失、罪过。76w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77 一个人内在的空虚与茫然,一个人内在的空虚与茫然,主要原因就是忘记与自己的灵魂主要原因就是忘记与自己的灵魂互动,使生命碎裂而无法整合。互动,使生命碎裂而无法整合。傅佩荣傅佩荣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