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当太极拳的行-走-坐、卧看养生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武当太极拳的行-走-坐、卧看养生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裁如何实践道教与养生总裁如何实践道教与养生 前情提要前情提要: 由于大多数人已步入人生的中老年,其生理机能和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开始逐渐衰退,体质下降。在健康意识、健康观念、生活方式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背道而驰,也就是远离了人身养生规律)。 健康是幸福的基础,身体健康和精神关系到我们如何快乐,幸福,平安的安享晚年。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的休息和身体锻炼,并注重身心调节,保持乐观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从道家、道教的思想方法中找到适应这些内容暨从武当太极拳的行,走,坐、卧中找到适合总裁的养生。主体内容主体内容一:人的一生盛衰轨迹气 二:道家道教健康的
2、方法静(正确的站,坐,卧方法在生活中的运用,减少精气神的消耗,增加内部供养,延缓衰老)三:运动中的养生: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身心舒畅。结语结语:行,走,坐、卧的养生最终为了实现道行,走,坐、卧的养生最终为了实现道家道教的终极关怀福气,健康,长寿,安宁。家道教的终极关怀福气,健康,长寿,安宁。一:人的一生盛衰轨迹气 气也就是呼吸之气,呼吸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存亡。 当我们在母体里还是婴儿的时候,此时的口鼻呼吸功能还未开启,依靠脐带与母体相联,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身体在呼吸之间伸缩开合。尤如橐龠(即中空可以循环的)的状态,称之为先天呼吸。 当我们离开母体出生后,脐带剪断,先天的呼吸功能失去
3、,口鼻呼吸功能开启,一呼一吸之间,呼吸的长度可以从鼻孔到肚脐腹部(丹田),此时的呼吸称之为腹式呼吸。 随着年纪的增长,由小孩到少年到青年再步入老年。后天呼吸的功能逐渐衰退,从鼻孔至丹田的长度慢慢缩短到胸部或喉部,当喉咙那口气没有了,意味着人也就要气尽身亡了。 庄子说“真人之息至踵,常人之息以喉”如果通过修炼达到真人境界的呼吸之间可以从鼻到脚底。 虽然我们不一定达能达到真人的那种境界,但是通过坐功的练习,我们还是有希望达到鼻到丹田之间形成呼应的,从而获得身体健康。 二:道家道教健康的方法静(正确的站,坐,卧方法在生活中的运用,减少精气神的消耗,增加内部供养,延缓衰老) 武当道家道教静功包括站功,
4、坐功和睡功三种方式,三种都是练习内功的必要手段。静功的练习与内功的深浅息息相关。入静得越深,功夫越好,内气不断增长,身体就更加健康;入静得越浅,功夫越差,内气蓄养较少,身体就不会健康。站桩 也称为无极桩功或无极桩、混元桩、浑圆桩。站桩目的是为了练内功,内功的形成主要是开发人身体内的潜能,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气、劲、力。通过站桩使我们身体里的气、劲、力都能得到开发和增长。关键是要使人身内部能够形成产生气、劲、力的条件。 怎样才能符合产生的条件呢?从外因和内因来两个方而来说起: 外因,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日常所说的命; 内因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气、神,日常所说的性。 当命上和性上都合乎于道
5、家的总原则-“道”,就具备了产生气、劲、力的内外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神兼备,性命双修。 练习的指导思想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抱元守一”、“专气致柔”,“致虚极、守静笃”。坠肢体,拙聪明”。这些思想就是指导我们练功站桩时形体要成为环抱状,周身还要弯曲,上提下坠,左右撑圆,前后撑圆,身体最基本的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力相互统一而又相互作用。 要做到精神不离开形体,守住不分离,形神合而为一。 道德经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如果通过站桩“守静致虚”,形体和精神都能混而为一,就达到了得其“一”的要求。 那么自身的内气变化就会像发动机一样,形成生生不
6、息的状态;就会出现:“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这种“象”或“物”,即是当“坠肢体,拙聪明”,“抱元守一”站桩时,在静中站得久了,静极而动,身体内生发了元气。元气氤氲,就像身体里有“物”,或有“像”一样。 产生了元气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冷眼旁观即可:即是“”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如果不冷眼旁观,那么就变成后天“有为”了。“有为”就破坏了自身的内部规律。就会出现拔苗助长的情况,结果就会像“斯不善矣”。有为反而会出现不良后果,因此,练站桩功始终要保持无为的心态。为什么会产生元气呢?因为当我们身心处于极度安静之时,身体的外形和自身内部意识都是静的,即合于道的。这正好与我们平
7、常人的思想行为相反。 平常人生活中,每个人的意识都是处于波动的状态,内部经常处于心浮气躁的情况,很少安静下来,眼,口,耳等耗损身体里精气神的主要功能器官都在运转,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都没有休息。正是张三丰祖师所说“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身益惫”。心不平,气不会聚,神就不会凝。神气不相合,心肾就不会相交,水火就不能相济,天地悬隔,阴阳不相融,内功所需的元气也就产生不了。静下来了,眼,口,耳对于一切精气神的消耗通道就会减低到最小值甚至没有消耗,反而在蓄养,增长我们体内的精气神。 所以,我们称之为逆或返,“返者,道之动也”。这个“动”即是元气的产生和发动。因此,外形不动,是为了内在“元气”的
8、发动。有了动力的产生,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基础。因此,站桩过程中至虚守静,无为而致,内心即“性”要合于道就显得十分重要。不仅“性”要合于道;站桩时,“命”也要合于道,即是我们的外形也要合于道。 外形合于道就是人身处处在外形上要合于天道,“天之道、其犹张弓乎”。因此,站桩时身体的主要部位都要呈弯弓状,我们称之为“五张弓”或更多张弓:当抱元守一时,双手呈抱元状,也就出现了左手与左肘至左肩一这一线形成一张弓,以肘部为弓背,左手与左肩之间联成弓弦;左肘至左肩和右肩至右肘形成一张弓,左右肩为弓背,左右肘之间为弓弦;右肩至右肘,右手一线形成一张弓;右肘为弓背,右手与右肩连线形成弓弦; 头往上顶,下颚内收,背面
9、平正尾闾形成收敛形连至膝,即天稚至腰俞穴一线为弓背,头顶与膝盖一线形成弓弦;左右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一线形成两张弓,即左胯关节与左膝关节左踝关节相联形成弯弓。右胯关节与右膝关节右踝关节相联形成弯弓。皆是以膝为弓背,胯与踝关节相联成为弓弦。身体的各处弯弓相联形成一个大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相互统一又对立的圆。 外形似圆,形成此种状态以后有利于形成内气蓄养或能量的积累。“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因为虚空的就能涵养或储藏。就具有了生长的环境,做到以上情形就算命合于道了。当我们做到性命都合于“道”的情形下,只要潜下心来,不怕流汗,敢于吃苦,勇于实践,通过站桩的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内功就会慢慢形成。
10、坐功 称之为打坐的功夫,也是静功中练习内功的方法之一,在武当派静功练习当中,坐功与站功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坐功即是把自身当成一个鼎炉,把自身内部的五脏之气当成药物,把精神意识当成火候,用意识支配精神和五脏(心、肝、脾、肺、肾)之气“朝元”。 性命圭旨:“盖身不动,则精固而水朝元;心不动,则气固而火朝元;真性寂,则魂藏而木朝元;妄情忘,则魄伏而金藏元;四大安和,则意定而土朝元。此谓五气朝元。五气朝元之要,在于收摄身心,心不外驰,情不逐物。朝元就是使散乱于周身各处的精气神回归到丹田,在丹田中得到火候的作用。产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游方枯坐,是真正把精气神打
11、坐于身体里面。 张三丰祖师在道言浅近说里指出:“游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游行于城市云山,当以气游行于通身关窍内”。 气的产生和正常运行是打坐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打坐的姿式上总体要求也服务于此。 打坐原理在于,把我们现有的这口气在呼吸之间进行延长。如何延长呢?想使我们的呼吸气机得到延长,首先要就找到使我们呼吸缩短的原因。 随着作为人的个体年纪的增长,后天的知识越丰富,背离了道的主观识见就越多,有句话叫做“知识越多,越反动”用这句话来形容武当太极坐功的练习太形象不过了。 识见越多,消耗我们体内精气神就越厉害,身体的固有功能就开始慢慢衰退,会变得心浮气燥甚至紊乱,因为呼吸受精神意识的影响,形成粗、喘
12、、重、浊的情况。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也就背离了我们自身的“道”,处于了不自然的情况。因此,老祖先们提出了要清静,用“损”的办法,“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去我们的杂念,损去一切“有为”的,不符合自身规律的想法或意识,达到清静、朴素,自然,无为的状态。当我们的思想处于清静的情况下,也就做到了神气相合的情况。 此时的呼吸符合了绵绵细细,若有若无,无声的状态,真气往来,变得更加深,细,匀,长,长此下去,即可达到“专气至柔,能婴儿乎”的呼吸状态。回到婴儿时的呼吸长度。日积月累,真气充实于丹田,实现了“虚其其心,实其腹”的效果,腹部充实,真气周流全身,丹田与四肢形成开合呼应,周身四肢有力,内功越见深厚,打
13、坐的效果随即显现了。睡功 是外形上以睡为练功姿式的一种静功。睡功在道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武当派道家功夫里,行住坐卧皆可练功。武当道家有很多关于睡功的记载和传说。以善睡闻名天下的陈抟在武当山修炼的二十多年。他的睡功称作为“蜇龙法”。关于陈抟练习睡功思想体现在两首诗词里。一是喜睡歌;二是睡歌 。 通过这两首诗歌说明了陈抟练睡功的方式方法,他在喜睡歌中说:“我生性拙惟喜睡,呼吸之外无一累”“陈抟探得此中诀,鼎炉药物枕上备”。 指出了睡功关键在于呼吸。在后世练习睡功的武当传人里多会接受陈抟的这种思想方法。继承了这种睡功思想方法的武当派张三丰祖师说得更明显,他说睡功的关键在于使呼吸之气,能使呼吸之气顺任
14、自然的同时归入到丹田窍内。使真气得以团聚不散乱,这个过程要安逸舒适。 通过睡的姿态,来温养丹田之气,日积月累,使其发生变化和作用形成真气所凝聚的胎元。从外表姿式上看,好像在睡,而实际上内里并没有昏睡。只不过是在练习睡功罢了。他说:“我欲睡兮睡未眠,学就了,真卧禅”。渔夫词咏睡功:“神默默兮气冥冥,蜇龙虽睡睡还醒。”道破了睡功的真实含义。武当所留传的睡功延续了这种思想和方法。 练习睡功的时间也不拘泥于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时间都可以练习。当我们在床上或可以睡的地方均可以练习睡功。要做到宽衣解带,身体通常是侧卧,一手握剑诀,屈肱而枕于头下,肘弯曲;一手掐子午诀,放于肚脐丹田处,左右手之间尤如太极图中
15、的阴阳鱼。背做到平正,肩要平顺,尾闾提起来(即提肛之意),舌顶上鄂。腿部弯曲似半圆。做到卧似一张弓。 如果左右睡则姿式手脚动作相反。闭目垂帘,以眼对鼻,鼻对生门,合齿,心目内观,在呼吸上如鹤之养胎,龟之呼息。要虚静自心,勿为一毫虑念所扰,绵绵呼吸,默默行持,以至虚极静笃。时日长久, 这样就可以做到真气运转于丹田,元气循环于五脏,培养成了真正的胎元之气,这样就算学成了睡功 。三:运动中的养生: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身心舒畅太极拳 张三丰真人修道武当山时,他醉心于“师传”的修炼心法,参悟太极图之理。结合他修炼的内丹功力。以道教所传太极阴阳为体,五行八卦为用,“河图”与“洛书”为经、八卦与九宫为
16、纬、合成五行八卦太极拳术,确立了太极拳以道教的太极,阴阳,内丹元气为理论基础;思想上主张“性命双修”,练养结合。遵循人体的自然规律,动静相间,形神兼备。尤为突出清静自然,柔弱不争,飘然洒脱的思想。形成了即是修身养性,通向大道的方法;又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武术。 张三丰祖师发现有修炼内丹而又练“刚猛之拳”的人,用力过猛、失去了中和自然的道理,大伤元气。于是,他以太极拳来改变这些修道者的不当之举,减少那种出力没长进的现象。提出:“愿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的号召,以此来改变技击的不必要消耗。张三丰真人在指导弟子修炼时传下了道要秘诀歌、打坐歌、太极拳论、练太极拳须聚气敛神论龙虎还丹指
17、迷歌等不下数十种修炼太极拳的经典要论,是为后世传人弟子不可多得的修习资料。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浑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张三丰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也。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
18、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张三丰武当道家太极运动三法 呼气时,吐出浊气,吸气时,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可以排解心中的郁闷,所以古人发明了呼吸配合吐气进行养生祛病的方法。南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首次对历史上所流传的呼吸吐纳方法进行了概括:“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一:吐故纳新法: 六字诀在呼吸吐纳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形成分别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的“嘘、呵、呼、呬、吹、嘻”六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进而达到调整脏腑气机平衡的作用;在注重呼吸吐纳、吐气发声的同时,配合
19、了科学合理的动作导引,达到内壮脏腑、外健筋骨的养生作用。二:全身导引法 道教根据古人 “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的道理,认为人体也应适当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帮助消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达到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屈伸手足,使血气流通,促进健康。 常与服气、存思、咽津、自我按摩等相配合进行。俗称医疗保健体操,又有俗称肢体导引为外导引、内气运行为内导引者,此法为内外导引结合。三:运转乾坤法 养生之道在于守住根本,去其害处,而身体健康的根本在于精神和形体的和谐统一以及不断运动。运转河车法体现了运转不停,生生不息的意思。双手在胸腹前旋转抱圆,以腰为轴,顺逆时针相互旋转;要求开胸时吸气,抱圆时呼气,呼吸深细匀长。 谢谢 祝大家福寿康宁!福寿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