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运动活动的动机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92096628 上传时间:2024-09-19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5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心理学运动活动的动机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运动心理学运动活动的动机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运动心理学运动活动的动机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运动心理学运动活动的动机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运动心理学运动活动的动机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心理学运动活动的动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心理学运动活动的动机(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 王一名王一名一、动机的含义一、动机的含义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的基本含义: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动机的作用有三类(1)始发作用:动机可引起和发动个体的活动;(2)指向或选择作用:动机可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或者选择活动的方向;(3)强化作用:动机是维持、增加和制止、减弱某一活动的力量。第一节第一节 动机概述动机概述 影响动机强度和方向的因素:影响动机强度和方向的因素:心理学从“方向”和“强度”两个角度理解动机,方向即一个人为什么做某事,强度即一个

2、人正在付出多大努力。其一、源于人的内部需要:是指个体因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其二、外部的条件:指环境因素,即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各种生物性的和社会性的因素。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环境引起,但往往是内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二、动机与需要、目的的关系二、动机与需要、目的的关系(一)动机与需要之间的区别第一,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需要处于静态时则不成为动机。当需要未转化为动机之前,人不可能有所活动;只有当需要转化为动机之后,才能开始活动。第二,行为并非全部由需要引起,一些并非属于需要的心理因素(如偶尔产生的某一个念头、一时的情绪冲动等)也有可能成为行为的动因。(二)动

3、机与目的:动机是驱使人们去活动的内部原因(为什么);目的是人们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要什么)。第一,动机和目的可能完全一致。第二,动机和目的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第三,有时,目的相同,动机不同,也有时,动机相同,目的不同。三、驱力与诱因三、驱力与诱因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进入活动,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部激起状态。是从“身后”对行为的推动。实际上,它就是上文提到的内部需要。诱因指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是从“身前”对行为的拉动。实际上,它就是上文提到的环境因素。实验:如何让受过训练的老鼠在笔直的小径上快速直奔存有食物的目标箱。第一,可以增加它们对食物的需求程度,驱使老鼠获取食物

4、,如增加不给食物的时间。第二,也可以通过增加外部奖励的办法,诱使老鼠获取食物。四、动机的种类四、动机的种类(一)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需要的种类和对象来分类: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成为生物性动机,如因饥饿、口渴而产生的动机;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成为社会性动机,如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同时,根据动机所追求的对象,可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二)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根据兴趣的特点来分类。以直接兴趣为基础,指向活动过程本身的动机就是直接动机;以间接兴趣为基础,指向活动结果的动机是间接动机。(三)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缺乏性动机是以排除缺乏、制止破坏、避免威胁、逃避危险等需要为特征的动机。它

5、包括生存和安全的一般目的。例如,有的运动员为逃避即将到来的比赛而谎称伤病、不愿出场,这种动机属于缺乏性动机。丰富性动机是以体验乐趣、获得满足、达到理解、寻找新奇、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和有所成就等欲望为特征的动机。它包括满足和刺激的一般目的。是为了追求刺激而不是逃避刺激,期望得到兴奋、愉悦、赏识和威望等。丰富性动机受诱因而不是受驱力激发,力图把刺激保持在高水平上。(四)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1、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的含义根据动机的来源分类,来源于客观外部原因的动机成为外部动机;来源于主观内部原因的动机称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以社会性需要为主,人通过某种活动获得相应的外部奖励或避免受到惩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性

6、需要。内部动机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通过积极参加某种活动,应付各种挑战,从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某大的快乐和效能感。体育之所以有一种吸引千百万人的特殊魅力,主要是因为它能使人们在自己选择的活动中迎接身体性挑战时产生兴奋感以及能力不断提高的满足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内部动机或许具有更重要的作用。2、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的关系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既可能加强内部动机,也可能削弱内部动机。这主要取决于外部奖励的方式以及运动员对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重要程度的认可。如果奖惩得当,则外部奖励甚至小范围内的惩罚都可以激发运动员的正确行为,并促进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

7、转化。反之,则有可能破坏内部动机,得到相反的效果。一、认知评价理论一、认知评价理论(一)能力评价、自我决策、内部动机认知评价理论认为任何影响自我决策感和能力感的事件都可能影响人的内部动机,而且每一件事均具有两种功能:控制功能和信息功能。事件的控制功能与人们的自我决策体验有关。具有高度控制性的事件是迫使人们按照某种特殊方式区行动、思考、体验的事件,具有低度控制性的事件是使人们感到自己可以选择做什么和如何做的事件。加强外部动机的事件称为控制性事件。事件的信息功能和人们的能力体验有关。积极信息提示着具备某种能力并可促进能力的提高,消极信息则提示着或确证能力不足。加强内部动机的事件称为信息性事件。第二

8、节第二节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讨论讨论:哪些事件会提高内部动机,哪些事件会降低内哪些事件会提高内部动机,哪些事件会降低内部的动机部的动机1、事件的控制性功能当一种奖励的控制性表现得十分显著、十分强烈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将会下降。2、外部因果性和内部因果性按照认知评价理论,如果某一事件加强了一个人进行自我决策的感觉和知觉,主观上的因果关系控制点就更偏向内部,内部动机也会提高。在没有奖励时,主观自由或自我决策是坚持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例如,健身房的训练课程表是自己选择的。3、事件的信息性功能如果某一事件所包含的信息可以标志人们从事某种有意义的活动的能力并使人们体验到进行自我决策的因果性,这一事件

9、的信息性很强。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如果某一事件的信息性很突出,内部动机就将随人们对能力的感受和知觉而变化:能力感(效能感)的提高会导致内部动机的加强。如果个体感到能够自我决定自己的操作水平,那么在能力水平和内部动机之间就有一种高度正相关的关系。4、信息性功能和控制性功能尽管积极反馈常常表现出可以加强内部动机,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也可将它体验为控制性的。例如积极反馈强调人们应该如何去做,在某种程度上,它还迫使人们尽量去做好。例如,当告诉被试“你做的真不错,到达了你应当达到的标准”,他们的内部动机较少得到激发。5、个人差异认知评价理论强调奖励和反馈等事件对于承受者的意义。研究者认为,对

10、外部动机定向者给以的积极反馈不会被体验为是由被试个人引发的,因而会加强被试的外部动向;对内部动机定向者给以的积极反馈会被体验为是由被试个人引起的,因而会加强被试的内部动机。6、竞赛中的信息性和控制性问题德西和莱恩认为,将重点放在取胜本身,可能会使人觉得这是该活动的外部因素,会使人把比赛互动当作取胜工作,而不是当作其本身就很有趣的事,这就可能引起内部动机的降低。另外,直接的竞争在某种情况下带着强烈的自我投入意义,而这种自我投入会降低内部动机。(二)认知评价理论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与作用认知评价理论注重认知特征对于动机的直接作用,为运动员的培养和激发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依据,具有指导意义。该理论

11、注重内部动机的积极作用,主张从内部激发动机,这一点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是完完全全正确的,但是,该理论用对立的观点看待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忽视外部动机的作用这一点应予以注意。 二、自我效能理论二、自我效能理论(一)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源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感指个体能成功地执行特定情境要求的行为的信念。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自我效能呢?第一,行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过去的成功导致较高的效能期望,过去的失败导致较低的效能期望。第二,替代经验:观察他人的成败,可以对自我效能产生与自己的成败相似的影响。第

12、三,语言劝说:当你尊敬的长辈强烈认为你有能力成功地对付某一情境时,可以提高自我效能。第四,情绪唤醒:高水平的生理唤醒可导致人们经历焦虑与紧张,并降低自我效能感。(二)自我效能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体育运动领域绝大多数自我效能的研究都是围绕自我效能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进行的。许多研究表明,自我效能越高,努力程度越高,运动成绩就越好。(三)自我效能与运动动机的关系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是促进动机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高者,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也应该高,反之则低。(四)自我效能的改善与提高如果自我效能与运动成绩和运动动机均有正相关的关系,那么即便还不能确定这种关系就是因果关系,但至少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通过提

13、高自我效能来提高运动成绩和运动动机。三、目标定向理论三、目标定向理论(一)任务定向、自我定向、内部动机目标定向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确定哪些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会影响人的主观能力,这种主观能力又如何影响人的后继行为及其效率。任务定向(强调的重点是任务本身)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人的主观能力感,而自我定向则不同,它考虑的主要是个人的能力水平。因此,自我定向更有可能使人们产生能力不足之感,任务定向可更好地提高人们的能力感。(二)目标定向理论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与作用同认知评价理论一样,目标定向理论也极其重视人的认知过程对动机的重要作用,重视内部动机的维持与增强,该理论更强调人的目标定向对动机的影响。需要:是指

14、个体因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需要:是指个体因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或不舒服的感觉张状态或不舒服的感觉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者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迟延满足效应或称糖果效应。实验过程萨勒对一群都是4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实验结果: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分钟得2块

15、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分钟!1/3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经过12年的追踪,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已是16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块糖的孩子(也已16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

16、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孩子们欢呼雀跃,争相蹦跳,第一名果然得奖。第二天,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孩子们,咱们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这位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这就是著名的“阿伦森效应”,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