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92090051 上传时间:2024-09-1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第1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必修必修必修2 2 经济成长历程经济成长历程经济成长历程经济成长历程第第1 1讲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讲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1表现:(1)物质生活:衣着: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更是五花八门。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住房: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2)风俗习惯: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

2、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中婚丧仪式变得简约文明。2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强烈冲击。(2)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冲击着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3)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和民国政府的推动。二、新中国的社会生活1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1)原因: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由于国家底子薄、人口多以及极“左”思想的干扰,人民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2)物质生活: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拥挤。

3、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需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生活水平较低。(3)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改革开放以后:(1)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2)物质生活:衣着: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饮食: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住房:城市中高楼鳞次栉比,农民纷纷兴建新房,1995年国家启动了“安居工程”,解决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休闲:改革开放以来,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考点考点1:近

4、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1】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解析】D。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

5、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12】(2013北京文综)(节选)计时记时纪史材料二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6、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 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1: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辛亥革命后

7、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上述材料表明,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后来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示例2: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

8、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示例3: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

9、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考点考点2:新中国的社会生活:新中国的社会生活【21】(2013山东基能)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D。在20世纪50年代,男人中流行灰蓝色的“干部服”,女子则以穿“列宁装”为时尚,并

10、以朴素为美;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片面追求重工业产值产量的增长,则造成了轻工业的不发达,衣着材料或服装生产根本就没有被列入“大计划”。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政府严格限量供应,人为地造成了“短缺经济”,也就是说穿衣之破之旧之划一,是意料之中的事;“文革”其间,蓝、灰颜色成了人们穿衣的主色调,军装成了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表现在衣着消费方面,自上而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美的追求,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无产阶级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完全有权利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得到美的享受。故答案D符合题意。【22】(2013重庆文综)(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