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讲语用逻辑预设课件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71KB
约53页
文档ID:591905727
第七讲语用逻辑预设课件_第1页
1/53

第七讲第七讲 语用逻辑语用逻辑- -预设预设¡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与断言、衍推的区别预设与断言、衍推的区别¡预设的分类预设的分类¡非陈述句预设非陈述句预设¡预设的应用预设的应用 §7.1 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的语用特征 预设(预设(presupposition)最早由弗雷格于)最早由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自年提出自20世纪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成为哲年代以来,日益成为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共同关注的课题学、逻辑学和语言学共同关注的课题 在我国语言学界,在我国语言学界, presupposition通常被称通常被称为为“前提前提”,而在逻辑学界,为了与推理中的前,而在逻辑学界,为了与推理中的前提(提(premise)相区别,一般都称之为)相区别,一般都称之为“预设预设” 预设是指暗含在语句中的一种预先设定的信预设是指暗含在语句中的一种预先设定的信息,在交际中通常表现为双方都可理解、都可接息,在交际中通常表现为双方都可理解、都可接受的那种背景知识受的那种背景知识 §7.1 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具有以下语用特征:预设具有以下语用特征:¡共识性共识性¡隐前提隐前提¡话语的恰当性条件话语的恰当性条件¡三值逻辑三值逻辑 §7.1 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的语用特征¡共识性共识性 在言语交际中,为了实现有效的沟通,在言语交际中,为了实现有效的沟通,需要双方都认同或相信的需要双方都认同或相信的“无争议信息无争议信息”((noncontroversial information),这就是),这就是预设的共识性。

这是预设最本质的特征预设的共识性这是预设最本质的特征 §7.1 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的语用特征 无论说得多么面面俱到,这新的语言措词所留无论说得多么面面俱到,这新的语言措词所留下的隐含信息总比能明确表达的要更多话语所携带下的隐含信息总比能明确表达的要更多话语所携带的未披露的信息世界叫做背景信息(的未披露的信息世界叫做背景信息(backgrou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information),有时也叫做共有知识(),有时也叫做共有知识(common common knowledgeknowledge)或共同基础()或共同基础(common groundcommon ground),因为必),因为必须假定这种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为发话人和释话人所共须假定这种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为发话人和释话人所共有而且由于这类假设都涉及到递归嵌入和相互嵌入有而且由于这类假设都涉及到递归嵌入和相互嵌入(如我知道你知道我是知道,等等),因而术语相互(如我知道你知道我是知道,等等),因而术语相互了解(了解(mutual knowledgemutual knowledge)也是常有的了。

一般情况)也是常有的了一般情况下,我只用下,我只用“背景信息背景信息”或或“背景假设背景假设”,因为这两,因为这两个术语可以避免对有关信息的实际或甚至假定的个术语可以避免对有关信息的实际或甚至假定的“共共有过程有过程”做出种种交待做出种种交待 ------ ------维索尔伦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语用学诠释》》P31P31 §7.1 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的语用特征 预设是正确理解一句话语从而发生相应效应的预设是正确理解一句话语从而发生相应效应的前提,所以它必须是交际双方共知的发话者在一定前提,所以它必须是交际双方共知的发话者在一定预设中构建话语,受话者也在一定的预设中进入话语预设中构建话语,受话者也在一定的预设中进入话语的理解,交际不可能在预设的真空中发生只有当受的理解,交际不可能在预设的真空中发生只有当受话者所掌握的预设与发话者所设立的预设一致时,话话者所掌握的预设与发话者所设立的预设一致时,话语的意义才能按发话者的意图被正确理解,才会有双语的意义才能按发话者的意图被正确理解,才会有双方的沟通方的沟通 ------ ------刘大为刘大为《《预设: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预设: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 §7.1 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的语用特征¡共识性共识性 交际双方的交际双方的“无争议信息无争议信息”,也可以说是,也可以说是“双方共知或共信的信息双方共知或共信的信息”。

共知共知”和和“共信共信”有些区别,但都是有些区别,但都是“无争议无争议”的信息,的信息,亦即双方亦即双方“都可理解都可理解”、、“都可接受都可接受”的信的信息A: A: 小张知道董事长不再偏听偏信小张知道董事长不再偏听偏信B: B: 小张知道董事长还是偏听偏信小张知道董事长还是偏听偏信a: a: 董事长不再偏听偏信董事长不再偏听偏信b: b: 董事长还是偏听偏信董事长还是偏听偏信董事长曾经偏听偏信董事长曾经偏听偏信 §7.1 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的语用特征¡隐前提隐前提 如果把句子直接表达于外的命题称为如果把句子直接表达于外的命题称为“显前提显前提”的话,那么预设就是蕴藏于内的的话,那么预设就是蕴藏于内的“隐前提隐前提”孩子孩子: : 爸爸,今天天晴了爸爸,今天天晴了爸爸爸爸: : 那你准备一下,我们马上去动物园那你准备一下,我们马上去动物园 §7.1 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的语用特征¡话语的恰当性条件话语的恰当性条件 “许多语句需要有特定的文化条件和语境,许多语句需要有特定的文化条件和语境,为了让说出来的话使人听懂(知道想表达的字为了让说出来的话使人听懂(知道想表达的字面意义),就应当满足这些条件。

这些条件就面意义),就应当满足这些条件这些条件就叫语句的预设叫语句的预设 Keenan, Keenan, Two Kinds of Two Kinds of Presuppositions in Natural LanguagePresuppositions in Natural Language. .1a: 1a: 请帮我把门打开请帮我把门打开 (门是关着的门是关着的1b: 1b: 小王把那些衣服洗了小王把那些衣服洗了 (那些衣服是脏的那些衣服是脏的1c: 1c: 您喜欢红色的那件,还是蓝色的那件?您喜欢红色的那件,还是蓝色的那件? (顾客已有意向购买衣服顾客已有意向购买衣服 §7.1 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的语用特征¡话语的恰当性条件话语的恰当性条件 作为话语恰当性的条件,一个话语往往作为话语恰当性的条件,一个话语往往不止一个预设不止一个预设 公司办公室的电脑坏了公司办公室的电脑坏了p p1 1:存在某公司存在某公司p p2 2: : 某公司有办公室。

某公司有办公室p p3 3: : 办公室有电脑办公室有电脑p p4 4: : 电脑是有可能坏的东西电脑是有可能坏的东西… §7.1 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的语用特征¡三值逻辑三值逻辑 从逻辑命题的真假方面考虑,预设为真是从逻辑命题的真假方面考虑,预设为真是确保命题具有逻辑真值(或真或假)的必要条确保命题具有逻辑真值(或真或假)的必要条件如果预设为假,则命题既不能取真值,也件如果预设为假,则命题既不能取真值,也不能取假值,而只能取零值(或无意义,可用不能取假值,而只能取零值(或无意义,可用符号表示为符号表示为#) 因此,预设逻辑与传统逻辑的明显区别在因此,预设逻辑与传统逻辑的明显区别在于:后者是二值逻辑,而预设逻辑属于三值逻于:后者是二值逻辑,而预设逻辑属于三值逻辑 §7.1 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的语用特征¡三值逻辑三值逻辑若若2c真,则如果真,则如果2a真,则真,则2b假;如果假;如果2b真,则真,则2a假若若2c假,则假,则2a和和2b都既非真,亦非假,而是无都既非真,亦非假,而是无意义2a: 2a: 张明还在从事财务软件的开发张明还在从事财务软件的开发S))2b: 2b: 张明不再从事财务软件的开发。

张明不再从事财务软件的开发 S))2c: 2c: 张明原来从事财务软件的开发张明原来从事财务软件的开发p))SSTFFT## §7.1 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的语用特征 有的逻辑学家提出了预设可以用有的逻辑学家提出了预设可以用“否定检验否定检验法法”加以测试,他们认为,语句加以测试,他们认为,语句p是语句是语句S的预设,的预设,当且仅当,它可由当且仅当,它可由S和和 S共同推出共同推出3a: 3a: 小王忘了去上课小王忘了去上课S))3b: 3b: 小王没有忘记去上课小王没有忘记去上课 S))3c: 3c: 小王本来打算(应该)去上课小王本来打算(应该)去上课p))3c是是3a和和3b的预设,因为根据的预设,因为根据“忘记忘记”这个这个预设预设触发语触发语,我们可以由,我们可以由3a和和3b这两个互相否定的语这两个互相否定的语句共同推出句共同推出3c §7.1 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的语用特征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语句:在日常语言交际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语句:小钱今天小钱今天又又醉了老张老张后悔后悔没有去上海没有去上海这两个句子分别预设这两个句子分别预设“小钱曾经醉过小钱曾经醉过”、、“老张老张没有去上海没有去上海”。

其中语词其中语词“又又”、、“后悔后悔”是预是预设的触发因素这说明预设往往同某些特定的语设的触发因素这说明预设往往同某些特定的语词相联系,人们因此把产生预设的特定语词称为词相联系,人们因此把产生预设的特定语词称为预设触发语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tiggers) §7.2 预设与断言、衍推的区别预设与断言、衍推的区别¡预设与断言预设与断言¡预设与衍推预设与衍推 §7.2.1 预设与断言预设与断言 预设和断言是一个陈述语句相互依存的两个预设和断言是一个陈述语句相互依存的两个组成部分组成部分1a: 1a: 那位戴眼镜的女青年是公司经理那位戴眼镜的女青年是公司经理1b: 1b: 那位戴眼镜的女青年不是公司经理那位戴眼镜的女青年不是公司经理1c: 1c: 那位女青年戴眼镜那位女青年戴眼镜1d1d:她是公司经理她是公司经理1a可以推出可以推出1c,也可以推出,也可以推出1d;;1b也可以推出也可以推出1c,但不能推出,但不能推出1d显然,1c不同于不同于1d1c是预设,是预设,1d是断言 §7.2.1 预设与断言预设与断言 预设和断言的区别,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预设和断言的区别,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S预设预设p::S真则真则p真,真,S假则假则p也真;也真;S断言断言p::S真则真则p真,真,S假则假则p假。

假张大夫的弟弟是个新闻发言人张大夫的弟弟是个新闻发言人该句有两个组成部分:该句有两个组成部分:①①存在存在x,,x是张大夫的弟弟(或是张大夫的弟弟(或张大夫有弟弟);张大夫有弟弟);②②x是个新闻发言人是个新闻发言人①①是预设,经得起否定的测试是预设,经得起否定的测试 ②②是断言,它经不起否是断言,它经不起否定的测试定的测试 “否定的测试否定的测试”是区别预设和断言的最重要的方法是区别预设和断言的最重要的方法 §7.2.1 预设与断言预设与断言 “预设预设-断言断言”,,“已知信息已知信息-新信息新信息”,既是,既是日常会话常见的信息结构模式,也是人类知识增日常会话常见的信息结构模式,也是人类知识增长的一般模式无论是何种意义上的信息交流,长的一般模式无论是何种意义上的信息交流,都不能没有承载新信息的断言,否则交流大都是都不能没有承载新信息的断言,否则交流大都是多余的但是也不能没有双方共知或共信的预设,多余的但是也不能没有双方共知或共信的预设,否则交流就缺乏必要的背景和条件日常信息交否则交流就缺乏必要的背景和条件日常信息交流,以预设为起点,以断言为归宿当断言为对流,以预设为起点,以断言为归宿。

当断言为对方所接受时,它就转变成了相应的预设方所接受时,它就转变成了相应的预设 §7.2.2 预设与衍推预设与衍推 预设和衍推也是两个相近似而又有重要区别预设和衍推也是两个相近似而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2a: 2a: 那位戴眼镜的女青年是大学教师那位戴眼镜的女青年是大学教师2b: 2b: 那位戴眼镜的女青年不是大学教师那位戴眼镜的女青年不是大学教师2c: 2c: 那位女青年戴眼镜那位女青年戴眼镜2d2d:那位戴眼镜的女青年是知识分子那位戴眼镜的女青年是知识分子2a可以推出可以推出2c,也可以推出,也可以推出2d;;2b也可以推出也可以推出2c,但不能推出,但不能推出2d显然,2c不同于不同于2d2c是预设,是预设,2d是衍推 §7.2.2 预设与衍推预设与衍推 预设和衍推的区别,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预设和衍推的区别,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S预设预设p::S真则真则p真,真,S假则假则p也真;也真;S衍推衍推p::S真则真则p真,真,S假则假则p真假不定真假不定 衍推与断言一样,同样经不起否定测试衍推与断言一样,同样经不起否定测试 §7.2.2 预设与衍推预设与衍推 衍推是一种应用义素分析法的语义推理,结衍推是一种应用义素分析法的语义推理,结论没有超出前提的范围,是必然性推理。

衍推通论没有超出前提的范围,是必然性推理衍推通常都有自己的命题序列常都有自己的命题序列黄强买了一本黄强买了一本《《射雕英雄传射雕英雄传》》1.1.黄强买了一本武侠小说黄强买了一本武侠小说2.2.黄强买了一本小说黄强买了一本小说3.3.黄强买了某个数量的小说黄强买了某个数量的小说4.4.黄强买了小说黄强买了小说5.5.黄强买了某物黄强买了某物 §7.2.2 预设与衍推预设与衍推 衍推理论表明,我们每说一句话,都使自己衍推理论表明,我们每说一句话,都使自己默然承诺了许多命题的真实性如果我们说出一默然承诺了许多命题的真实性如果我们说出一句话,同时又否定其中的一个衍推命题,就会自句话,同时又否定其中的一个衍推命题,就会自相矛盾黄强买了一本黄强买了一本《《射雕英雄传射雕英雄传》》但黄强没有买过但黄强没有买过武侠小说武侠小说 §7.3 预设的分类预设的分类¡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事实预设与理论预设事实预设与理论预设 §7.3.1 语义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预设与语用预设¡语义预设语义预设 语义预设的一般表述为:语义预设的一般表述为:语句语句S预设命题预设命题p(或(或p是是S的预设),当且仅当,的预设),当且仅当,S可以推出可以推出p,,并且并且 S也可以推出也可以推出p。

Sp)   ( Sp)1a: 1a: 董事长的媳妇开奔驰车董事长的媳妇开奔驰车 (S) )1b: 1b: 董事长的媳妇没有开奔驰车董事长的媳妇没有开奔驰车 ( S) )1c: 1c: 董事长有媳妇董事长有媳妇p)) §7.3.1 语义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预设与语用预设¡语义预设语义预设 语义预设属于真值预设,可以从语句语义预设属于真值预设,可以从语句S和和 S必然地推出预设必然地推出预设p 但是预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被取消,所以,但是预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被取消,所以,预设并不具有必然性预设并不具有必然性2a: 2a: 他看到一只凤凰从树林里飞来他看到一只凤凰从树林里飞来 (S) )2b: 2b: 他没有看到一只凤凰从树林里飞来他没有看到一只凤凰从树林里飞来 ( S) )2c: 2c: 凤凰是存在的凤凰是存在的p)) §7.3.1 语义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预设与语用预设¡语用预设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可以一般地表述为:语用预设可以一般地表述为:一个语句一个语句S预预设命题设命题p(或(或p是是S的预设),当且仅当,的预设),当且仅当,p使得使得语句语句S具有恰当性。

具有恰当性3a: 3a: 请你把这台机器修理一下!(厂长对员工说)请你把这台机器修理一下!(厂长对员工说)( (S) )3b: 3b: 该修理的机器是厂长和员工都明确的;该修理的机器是厂长和员工都明确的;( (p1) )3c: 3c: 这台机器有故障;(这台机器有故障;(p2))3d3d:厂长知道员工有能力修理机器厂长知道员工有能力修理机器 (p3) ) §7.3.1 语义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预设与语用预设¡语用预设语用预设 在语用预设与语义预设的比较中,并非语义在语用预设与语义预设的比较中,并非语义预设有什么错误,而是两者的角度不同预设有什么错误,而是两者的角度不同 语义预设关注的是真值,而语用预设关注的语义预设关注的是真值,而语用预设关注的是恰当性是恰当性 语义预设更多地局限于二值逻辑,而语用预语义预设更多地局限于二值逻辑,而语用预设则属于三值逻辑设则属于三值逻辑 §7.3.1 事实事实预设与理论预设预设与理论预设¡事实预设事实预设 根据人们在特定语境中共知或共信的背景信根据人们在特定语境中共知或共信的背景信息(知识)的不同,可以把预设分为事实预设和息(知识)的不同,可以把预设分为事实预设和理论预设。

理论预设 事实预设是指人们在认知和交际中共知或共事实预设是指人们在认知和交际中共知或共信的是某种具体的事态,它通常表现为一个或一信的是某种具体的事态,它通常表现为一个或一组表征经验性知识的事实命题组表征经验性知识的事实命题4a: 4a: 老张的儿子不再逃学了老张的儿子不再逃学了 (S) )4b: 4b: 老张的儿子曾经逃过学老张的儿子曾经逃过学 (p1) )4c: 4c: 老张的儿子是学生老张的儿子是学生p2))4d4d:老张有儿子老张有儿子 (p3) )4e4e:存在老张这个人存在老张这个人 ( (p4) ) 不仅陈述句存在事实预设,非陈述句也有事不仅陈述句存在事实预设,非陈述句也有事实预设5a: 5a: 小宝什么时候回家?小宝什么时候回家?( (??S) )5b: 5b: 小宝,回家!小宝,回家!( (!!S) )5c: 5c: 小宝不在家小宝不在家p)) §7.3.1 事实事实预设与理论预设预设与理论预设¡理论预设理论预设 理论预设是指人们在认知和交际中共知或共理论预设是指人们在认知和交际中共知或共信的是某种理论背景,它通常表现为一个或一组信的是某种理论背景,它通常表现为一个或一组具有普适性和概括性的概念、命题(或公式)。

具有普适性和概括性的概念、命题(或公式)李政道谈李政道谈““2020世纪的物理世纪的物理””:: 1905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因为普朗克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因为普朗克这个方程式的量子解释,到这个方程式的量子解释,到19251925年,海森伯、薛定谔、年,海森伯、薛定谔、狄克拉、弗米等人就提出了量子力学原子结构、分子狄克拉、弗米等人就提出了量子力学原子结构、分子物理、核能、激光、半导体、超导体、计算机等几乎绝物理、核能、激光、半导体、超导体、计算机等几乎绝大部分大部分2020世纪的科技文明就是从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世纪的科技文明就是从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而来的 《《物理的挑战物理的挑战》》,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002,,P8P8 §7.4 非陈述句预设非陈述句预设¡疑问句预设疑问句预设¡祈使句预设祈使句预设 §7.4.1 疑问句预设疑问句预设 疑问句是表示疑问句是表示“询问询问”语旨行为的语句,语旨行为的语句,一般都有问词、问域,说话时有疑问语调,书面一般都有问词、问域,说话时有疑问语调,书面语有问号。

语有问号 汉语中的问词有两类,一是疑问代词,如汉语中的问词有两类,一是疑问代词,如“谁谁”“什么什么”“怎样怎样”“多少多少”“哪里哪里”等,等,一是语气助词一是语气助词“吗吗”“吧吧”“呢呢”等 问域是指询问的范围,如时间、处所、数问域是指询问的范围,如时间、处所、数量等等¡疑问句疑问句 汉语疑问句分为三类:是非问句、选择问汉语疑问句分为三类: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句和特指问句1a. 1a. 青海湖是不是世界最高湖?青海湖是不是世界最高湖?1b. 1b. 青海湖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青海湖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1c. 1c. 青海湖位于我国的哪个省?青海湖位于我国的哪个省? 一个语句一个语句p是问句是问句?S的预设,当且仅当,的预设,当且仅当,p的话语结构等同于的话语结构等同于?S的话语结构,且删除问词和的话语结构,且删除问词和问号§7.4.1 疑问句预设疑问句预设¡疑问句的预设疑问句的预设 ((1)是非问句)是非问句 是非问句是把一件事情说出来以后,要求听是非问句是把一件事情说出来以后,要求听话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话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S?S1 1:青海湖是不是世界最高湖?:青海湖是不是世界最高湖?话语形式是:话语形式是:U(?((?(AA))))?S1的预设的预设p为:为:青海湖是世界最高湖或者青海湖不是世界最高湖青海湖是世界最高湖或者青海湖不是世界最高湖§7.4.1 疑问句预设疑问句预设¡疑问句的预设疑问句的预设 ((2)选择问句)选择问句 选择问句是给出并列的几个选项,让听话人选择问句是给出并列的几个选项,让听话人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回答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回答S?S2 2:青海湖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青海湖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话语形式是:话语形式是:U((?((A1 A2 … An))))?S2的预设的预设p为:为:青海湖是淡水湖或者青海湖是咸水湖青海湖是淡水湖或者青海湖是咸水湖§7.4.1 疑问句预设疑问句预设¡疑问句的预设疑问句的预设 ((3)特指问句)特指问句 特指问句是对一件事情中的某个(些)项目特指问句是对一件事情中的某个(些)项目提出疑问,句中的问词相当于提出疑问,句中的问词相当于未知数未知数x,要求听话,要求听话者提供信息,对者提供信息,对x作出解答。

作出解答S?S3 3:青海湖位于我国的哪个省?:青海湖位于我国的哪个省?话语形式是:话语形式是:U(?(?x B,,Ax))?S3的预设的预设p为:为:青海湖位于我国的某个省青海湖位于我国的某个省§7.4.1 疑问句预设疑问句预设¡疑问句的预设疑问句的预设 ¡疑问句的回答疑问句的回答 有疑问,就会有回答问句的回答分为有疑问,就会有回答问句的回答分为可能可能回答回答、、真回答真回答、、回避回避和和回绝回绝四种情况,它们都与四种情况,它们都与回句的预设相联系回句的预设相联系1)问句的可能回答)问句的可能回答 就就特指问句特指问句而言,可能回答的语形和其预设而言,可能回答的语形和其预设相同,只需用有所指称的语词来代替原来的问域相同,只需用有所指称的语词来代替原来的问域 就就是非问句是非问句和和选择问句选择问句而言,可能回答就是而言,可能回答就是其预设的一个选言支其预设的一个选言支1a`1a`)青海湖不是世界最高湖青海湖不是世界最高湖1b`1b`)青海湖是咸水湖青海湖是咸水湖1c`1c`)青海湖位于我国的青海省青海湖位于我国的青海省§7.4.1 疑问句预设疑问句预设1a. 1a. 青海湖是不是世界最高湖?青海湖是不是世界最高湖?1b. 1b. 青海湖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青海湖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1c. 1c. 青海湖位于我国的哪个省?青海湖位于我国的哪个省? ((2)问句的真回答)问句的真回答 问句的真回答,当且仅当它是这个问句的问句的真回答,当且仅当它是这个问句的一个可能回答,并且它是真。

一个可能回答,并且它是真3)问句的回避)问句的回避 问句的回避,当且仅当它是问句的预设或问句的回避,当且仅当它是问句的预设或者是预设的预设者是预设的预设灵隐寺冷泉亭的对联:灵隐寺冷泉亭的对联:上联:峰从何处飞来?泉自几时冷起?上联:峰从何处飞来?泉自几时冷起?下联:峰从飞处飞来泉自冷时冷起下联:峰从飞处飞来泉自冷时冷起§7.4.1 疑问句预设疑问句预设¡疑问句的回答疑问句的回答 ((4)问句的回绝)问句的回绝 问句的回绝,当且仅当它是与问句的预设问句的回绝,当且仅当它是与问句的预设相矛盾的语句相矛盾的语句2a. 2a. 你把偷来的东西藏哪儿啦?你把偷来的东西藏哪儿啦?2b. 2b. 你偷了东西你偷了东西2c. 2c. 我根本就没偷东西我根本就没偷东西2b是问句是问句2a的预设,的预设,2c与与2b矛盾,所以,它是问矛盾,所以,它是问句句2a的回绝¡疑问句的回答疑问句的回答§7.4.1 疑问句预设疑问句预设 ¡疑问句的真假疑问句的真假 问句本身是没有真假的,但是从逻辑的角度,问句本身是没有真假的,但是从逻辑的角度,根据问句和回答之间的关系,可以赋予它真假的根据问句和回答之间的关系,可以赋予它真假的含义。

含义1. 一个问句,如果它有可能回答,并且有真回答,一个问句,如果它有可能回答,并且有真回答,那么这个问句就是一个真问句那么这个问句就是一个真问句2.2. 一个问句,如果它有可能回答,但是没有真一个问句,如果它有可能回答,但是没有真回答,那么这个问句就是假问句回答,那么这个问句就是假问句3.3. 一个问句,如果它连可能回答也没有,那么一个问句,如果它连可能回答也没有,那么就是一个无意义的问句就是一个无意义的问句§7.4.1 疑问句预设疑问句预设3a. 3a. 青海湖是世界最高峰吗?(真问题)青海湖是世界最高峰吗?(真问题)3b. 3b. 金字塔在雅典还是罗马?(假问题)金字塔在雅典还是罗马?(假问题)3c. 3c. 超人浏览过长城吗?(无意义问题)超人浏览过长城吗?(无意义问题) §7.4.2 祈使句预设祈使句预设 祈使句是表示命令、请求等语旨行为的语句,祈使句是表示命令、请求等语旨行为的语句,表达时有一个表示祈使的语调表达时有一个表示祈使的语调 祈使句的一般特征是:祈使句的一般特征是:1.第二人称;第二人称;2.主语省主语省略(语境中的听者);略(语境中的听者);3.将来时态。

书面语通常用将来时态书面语通常用符号符号“!!”S. S. 过来!过来!话语形式是:话语形式是:U(!(!A))它的基本预设是:它的基本预设是:听话人不在说话人身边听话人不在说话人身边 §7.4.2 祈使句预设祈使句预设 说话人说话人S对听话者对听话者H说一句祈使话语说一句祈使话语U(!(!A),就是),就是S要求要求H完成完成A这一行动这一行动 一个祈使句一个祈使句!S预设语句预设语句p,当且仅当,,当且仅当,p所表所表述的事实是述的事实是!S尚未实现的那种事实尚未实现的那种事实 把把S说出说出U(!(!A)时(即)时(即H尚未进行尚未进行A这一行这一行动时)的事态记为动时)的事态记为G,,H完成完成A后的事态记为后的事态记为G﹡ 根据是否改变原来事态,祈使句的预设可以分根据是否改变原来事态,祈使句的预设可以分为以下两个类别:为以下两个类别: §7.4.2 祈使句预设祈使句预设((1))G = G﹡的预设的预设 如果如果S要求要求H使使G保持不变,这个祈使句就是保持不变,这个祈使句就是G = G﹡句 !!S S1 1. . 让门关着!让门关着! !!S S2 2. . 请不要开门!请不要开门! 预设预设p=G:门是关着的。

门是关着的 §7.4.2 祈使句预设祈使句预设((2))G ≠ G﹡的预设的预设 一个祈使句,如果一个祈使句,如果S要求要求H改变事态改变事态G使之成使之成为不同的为不同的G﹡ ,便是,便是G ≠ G﹡句 !!S S1 1. . 把门打开!把门打开! !!S S2 2. . 别把门关着!别把门关着! 预设预设p=G:门是关着的门是关着的 §7.4.2 祈使句预设祈使句预设 有命令,就有服从与否的问题根据命令与有命令,就有服从与否的问题根据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可以赋予祈使句真假的含义服从的关系,可以赋予祈使句真假的含义1.如果一个祈使句得到服从,并且成为事实,那如果一个祈使句得到服从,并且成为事实,那么就是一个真祈使句反之,便是个假祈使句么就是一个真祈使句反之,便是个假祈使句2. 如果一个祈使句不可能得到服从,那么就是无如果一个祈使句不可能得到服从,那么就是无意义的祈使句意义的祈使句4a. 4a. 你们以十一、十二两月完成淮海战役你们以十一、十二两月完成淮海战役19481948年年1010月中共中央军委给华东、中原野战军下达的命月中共中央军委给华东、中原野战军下达的命令。

令4b. 4b. 我命令政府和人民要竭尽全力拥护种族法律,无情地我命令政府和人民要竭尽全力拥护种族法律,无情地打击一切民族的毒害者国际犹太人打击一切民族的毒害者国际犹太人19451945年年4 4月月2929日希特勒毙命前下达的最后一道命令)日希特勒毙命前下达的最后一道命令)4c. 4c. 叫龙王来降雨!叫龙王来降雨! ¡预设与话语表达预设与话语表达¡预设与话语理解预设与话语理解§7.5 预设的应用预设的应用 ¡预设与话语表达预设与话语表达§7.5 预设的应用预设的应用Ø 准确地表达思想准确地表达思想首先,应当注意自己所运用的首先,应当注意自己所运用的事实预设事实预设的准确性,的准确性,避免出现避免出现“言不符实言不符实”的现象1a. 1a. 听说你又没考及格听说你又没考及格1b.1b. 老李后悔自己的言辞过于激烈老李后悔自己的言辞过于激烈1a`. 1a`. 你过去至少有一次没考及格你过去至少有一次没考及格1b`. 1b`. 老李老李的言辞过于激烈的言辞过于激烈 ¡预设与话语表达预设与话语表达§7.5 预设的应用预设的应用Ø 准确地表达思想准确地表达思想其次,应当注意自己所运用的其次,应当注意自己所运用的理论预设理论预设是否为听是否为听话者所共知,避免话者所共知,避免“对牛弹琴对牛弹琴”。

2. 2. 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科学具有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科学具有3种种社会形态,即社会形态,即科学的知识形态、科学的技术形态和科学的文化形态前者是科学科学的知识形态、科学的技术形态和科学的文化形态前者是科学的原生态,后两者是科学的衍生态知识形态的科学缘起于对自然的原生态,后两者是科学的衍生态知识形态的科学缘起于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探索,因此科学的知识形态是科学的基础知识形态界及其规律的探索,因此科学的知识形态是科学的基础知识形态的科学在社会系统中的转化有两个方向,即,向物质方向转化,成的科学在社会系统中的转化有两个方向,即,向物质方向转化,成为技术形态的科学,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向精神方向为技术形态的科学,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向精神方向转化,则成为文化形态的科学,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层向前发展转化,则成为文化形态的科学,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层向前发展2a. 2a. 科学具有不同的社会形态;科学具有不同的社会形态;2b. 2b. 知识形态的科学在社会系统中存在转化的可能性;知识形态的科学在社会系统中存在转化的可能性;2c. 2c. 科学科学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 ¡预设与话语表达预设与话语表达§7.5 预设的应用预设的应用Ø 巧妙地传递信息巧妙地传递信息 预设传达的是双方共知或共信的信息,因此,预设传达的是双方共知或共信的信息,因此,如果某些信息对方可能并不知晓但可以相信。

说如果某些信息对方可能并不知晓但可以相信说话者可以利用预设传递一些对方不知道的信息话者可以利用预设传递一些对方不知道的信息3a. 3a. 我留学美国时学的是分子生物学我留学美国时学的是分子生物学3b. 3b. 我的男友要我在英语的听说方面多下功夫我的男友要我在英语的听说方面多下功夫3c. 3c. 这天气这天气真怪,戴个戒指都嫌热真怪,戴个戒指都嫌热 ¡预设与话语表达预设与话语表达§7.5 预设的应用预设的应用Ø 恰当地提出问题恰当地提出问题男:你结婚了吗?男:你结婚了吗?女女1:还没有男:你有孩子吗?男:你有孩子吗?…(愤怒离开)(愤怒离开)男:你有孩子吗?男:你有孩子吗?女女2:有男:你结婚了吗?男:你结婚了吗?…(愤怒离开)(愤怒离开) ¡预设与话语理解预设与话语理解§7.5 预设的应用预设的应用Ø 由表及里,获取更多信息由表及里,获取更多信息4. 4. 我们我们学校宁可不要回扣,也要让学生喝到学校宁可不要回扣,也要让学生喝到合格的牛奶合格的牛奶4a. 4a. 当前各学校收取回扣是正常现象当前各学校收取回扣是正常现象4b. 4b. 曾有商家向该学校提供回扣曾有商家向该学校提供回扣。

4c. 4c. 有有回扣的牛奶,质量往往不合格回扣的牛奶,质量往往不合格 ¡预设与话语理解预设与话语理解§7.5 预设的应用预设的应用Ø 由表及里,获取更多信息由表及里,获取更多信息船家:船家:“三娘子,三郎为什么还不上船呀?三娘子,三郎为什么还不上船呀?”三娘(大惊地):三娘(大惊地):“他早就离开家了他早就离开家了 ¡预设与话语理解预设与话语理解§7.5 预设的应用预设的应用Ø 识别预设,避免轻易上当识别预设,避免轻易上当甲:你打过群架吗?甲:你打过群架吗?乙:没有乙:没有甲:你侮辱过妇女吗?甲:你侮辱过妇女吗?乙:没有乙:没有甲:你掏人家钱包给逮住过吗?甲:你掏人家钱包给逮住过吗?乙:没有乙:没有——不对,我什么时候掏过人家钱包不对,我什么时候掏过人家钱包啦?啦? ¡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的语用特征¡预设与断言、衍推的区别预设与断言、衍推的区别¡预设的分类预设的分类¡非陈述句预设非陈述句预设本本 讲讲 小小 结结参考资料参考资料黄华新、陈宗明,黄华新、陈宗明,《《描述语用学描述语用学》》,吉林人民出版,吉林人民出版社,社,2005.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