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化对策 Summary: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虚拟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高职院校身系职业教育大计,肩负学生发展重任,虽重视网络思政工作并积极构建载体,但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学习参与度低,实际效果不佳高职院校应把握教育形式和管理理念,强化内容和平台建设,优化队伍和环境配置,线上线下开展协同教育Keys: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实基础,是促进“三全育人”政策落地开花的有力保障,是大学生健康生活和成长成才的关键举措网络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阵地、新载体和新途径,因其无限时空的交互性、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及资源获取的便捷性,已然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新型载体的更新迭代,网络思政教育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应以实践性、主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性的思维把握局势、了解现状、顺应大势、守正创新,从而发挥优势,弘扬主旋律,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大力推进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1高职院校大学生接受网络思政教育的意义1.1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从学生层面来看,网络思政教育作为载体,为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途径高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打磨期,社会性相对薄弱网络共享时代,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极易受到网络内容的影响高职院校既无法阻挡信息网络发展的步伐,又不能阻止学生接触网络,但可以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筛选出优质信息并推送到学生终端设备,帮助学生纾困解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开展网络版“五育并举”,促进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1.2培育时代新人,助力社会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网络思政教育作为一种培育方法,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拓宽了渠道历来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就是高职院校的重点,除了校园文化宣传,网络思政教育还应向学生传播和普及时政新闻、政治理论成果、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等先进思想,以多元化手段推送正能量信息、以生动性方式引导社会舆论方向,缓解社会矛盾,帮助大学生构建正确的政治格局,助力社会发展2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2.1学生辨识能力弱,学习目标模糊高职院校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虽然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自制力,日常以聊天、看剧、游戏等消遣性活动为主,很少将网络作为查阅资料、学习的工具。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接受网络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多的是以被动完成任务型的角色参与其中,这些都成了网络思政教育的难点2.2学校关注程度高,载体日渐丰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5.6%互联网全覆盖已是大势所趋,高职院校对网络思政教育日益重视,在官网上设置了“思政专栏”“党建思政”“校园文化”和“心理咨询”等板块,各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处、思政教学部和就业创业部门也都设有自己的二级网站和公众号高职院校运用网络优质课程资源,搭建学习平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通过、等工具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将网络思政育人的重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板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尝试依托新型载体创新宣传途径,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的规模教育体系,但在新型热门载体的转型上,仍旧踌躇不前,缺乏活力高职院校的网络思政教育通常以官方网站、公众号和抖音等为主阵地,忽视了同样拥有大量学生受众的小红书和哔哩哔哩等软件。
抽样调查了江苏20所高职院校,结果显示,拥有小红书官方账号的为5所,粉丝数量均不超过1000人;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哔哩哔哩账号,但活跃度较低,粉丝数量均不超过500人2.3内容缺乏感染力,实际效果不佳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以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红色专题性教育为主,方式多延续以往的“灌输式”,线上互动少或形式流于表面部分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缺少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恋爱关系处理等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实用性内容,导致网络思政教育缺乏有温暖、接地气、有亲和力的内容支撑,学生在接受以思政和价值引领为主的理论教育时无法产生共鸣研究显示,很多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发布的信息浏览量不大,例如,江苏某高职院校官网“思政专栏”模块近半年信息平均浏览人次为750,在校师生达到16000人的某高职院校官网上的《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汇编》,2022年平均浏览人次为33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4亿人,其中抖音作为短视频的头部平台,自然是网络思政的重要发力点然而,通过各大高职院校官方公众号的粉丝数量和获赞量来看,抖音版网络思政任重道远,很多高职院校粉丝数量没有过万,粉丝数量多的高职院校抖音短视频平均单个获赞量在400-500个,粉丝数量在3000左右的高校的每个短视频平均获赞量为30-50个。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参与人数较少且浏览量较低3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化对策3.1教育形式和管理理念齐推进高职院校应转变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等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思政教育形式,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出发,深入学生群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闻之则喜、喜后有思、思之后行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自发地去挖掘、感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应结合网络舆论中心策划思政主题教育,充分利用纪念日、热点时政等素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职院校只有立足学生,采用沉浸式、交互式教育模式,才能使学生深刻体会网络思政教育的内涵高职院校应关注各个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上的评论、留言和弹幕,可以对点赞量最高的创作者赠送具有校园文化意义的小礼物,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完善网络思政教育的延伸高职院校大学生通常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个性鲜明,因此,网络思政教育难度较大,在管理理念上不能一味地压制,要给予其一定的自我空间,通过榜样和朋辈力量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高职院校应结合与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建立与合作企业、实训基地、优秀岗位能手及技能大师等协同联动的机制,做好报道宣传,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政教育环境。
高职院校要把握思政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传播规律,转变传统事务性教育形式,推进前瞻性、主动性的网络思政教育,做好预警,促进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长足进步与长效发展3.2内容精进和平台建设共发力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呈现是着力点,高职院校应突出网络优势,打破“信息茧房”,整合优质资源,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通过历史浏览和关注内容为学生精准推送思政内容高职院校应考量学生之所需,挖掘具有实践性和探究式的思政内容,化深层、理论性的政治术语于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话语,化“输入式”的表达方式于“求知性”的内在探索,激发学生的内心兴趣,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调整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高职院校应充分结合学生信息搜索和接收的习惯,以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风格,优化社会热点问题、青年恋爱案例、心理建设活动、就业渠道及专业行业动态发展等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服务性、生活性和知识性网络平台是思政教育内容建设的媒介,高职院校不仅可以融合学校现有的网络思政平台,例如,校园网、公众号、和大学生易班等,而且可以依托校园数字图书馆,构建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助力学生获取电子资源。
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聚焦学生的兴趣点和热门平台,以抖音、B站和快手等直播和短视频平台为抓手,在VR应用、动漫、知乎、小红书和微博等学生熟知之地深耕高职院校应时刻关注市场上的新型教育载体,找到切入点,协同创新、齐头并进,依托平台的流量和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构建融媒体“教、学、研”一体化思政教育平台,实现网络思政有机互融和拓展3.3线上沟通和线下教育相协同键对键高效,面对面亲切网络思政教育既要重视线上力量,也不能忽视线下情感沟通,只有两手抓,才能既保留传统教育特色,又发挥新媒体思政力量,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网络思政教育的特点除了及时性和动态性,还有选择性和交互性网络思政教育应在教育传播中顺应时代发展,有效吸收社会发展的新思潮,强化教育主客体联动借助网络载体开展的思政教育虽然具有公开性和受众广的优势,但是缺乏“一对一”教育的针对性和隐私性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移动社交网络工具———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尤其是一些重点关注对象,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服务,对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自身想法的同学,可以通过线上沟通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由于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且网络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加以利用,因此,网络思政始终无法代替现实教育线下教育能够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感知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并通过建立专业化的教育基地、开展常态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人性化的帮扶工作,彰显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真实,体现思政教育的纯真和温度网络思政是线下教育的扩充,功在添彩、着重广度和敏捷度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虚实结合,取长补短,应协调使用思政教育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强思想教育功效立足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状况,肃清网络环境,弘扬主旋律,是落实网络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思政教育队伍要以培养学生文明用网为导向,以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为纽带、以网络管理制度为手段、以法治教育为支撑,增加网络环境管理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4结束语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从面对面到键对键,高职院校应依托网络,实现思政教育的常态化和多样化,利用先进契合的教育思想理念、引人入胜的平台教育内容、立场坚定的网络育人队伍,配以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进一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其关键要素和环节实现自我革新和自我优化,促使大学生在当下多元文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坚持不懈奋斗,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Reference:[1]陈宗章.网络思政教育载体的创新发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5-72.[2]王盛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1(23):17-19.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