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课件 北师大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91464045 上传时间:2024-09-1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课件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课件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课件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课件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课件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课件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课件 北师大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武帝 秦王朝没有像秦始皇期望的那样“传世万代”,仅仅十几年就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那么汉武帝又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呢?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堂演练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理解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二、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评价汉武帝。三、情感目标: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文帝、景帝(“文景之治”)汉武帝时,国势最昌盛汉武帝 1.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什么是“推恩令”?汉

2、武帝为什么颁布“推恩令”?有什么作用? 3.汉武帝如何强化监察制度?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那日,汉武帝召集各地各家学者来到长安,询问治国方法。到会的法家学者,他会说:到会的道家学者,他会说:到会的儒家学者,他会说:汉武帝的决断:情景小短剧请你演一演,想一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1.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谁的建议?为推行这一政策汉武帝是如何做的?2.为什么要推行这一政策?3.如何评价这一政策?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人:董仲舒目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

3、需要内容:排斥和抑制其他各家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削弱封国势力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原因?2.“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金缕玉衣二、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二、削弱封国势力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抗,还对皇帝感恩戴德。二、削弱封国势力1.汉武帝为了强化检察制度,他是如何做

4、的?2.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责是什么?他们起到了什么作用?3.想一想,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三、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刺史职能:用以加强对京师百官、皇族和郡国官吏的监察目的:加强中央集权三、强化监察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司隶校尉刺史中央地方太学官学长安地方 1.西汉时期出现大一统,进入强盛时期的皇帝是 (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C C 2.西汉时期我国的最高学府是 ( ) A.书院 B.太学 C.大学 D.学宫 B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 ( ) A.主父偃 B.卫青 C.董仲舒 D.董宣C C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尊崇的学说是 ( ) A.儒家学说 B.各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道家学说 A A5.与汉朝王国问题产生与最终解决相关的皇帝是 ( ) A.汉高祖、汉文帝 B.汉文祖、汉景帝 C.汉高祖、汉武帝 D.汉文帝、汉武帝C C比一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秦始皇汉武帝练一练如果我们要筹拍电视剧千古一帝和大汉天子,请你帮助安排一些合理的剧情,你的剧情设计分别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