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饵料培养和浮游生物的意义PPT课件
437页1、学习饵料培养和浮游生物的意义l1、为水产经济动物提供优质饵料。l、为生态健康生产服务。l、分析池水的生物种群,利于生产安全。l、直接培养商品饵料食品,可能是今后的方向。l、提取有价值的原料。复习参考题l1、生物饵料的优点有那些?l2、优良生物饵料种应具备哪些条件? 展示目标12l第二章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教学重点l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教学难点l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工艺第二章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l轮虫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其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之中,是鱼类、甲壳类重要的天然饵料生物,其中的褶皱臂轮虫是迄今人们研究最多、生产上利用最广的一个半咸水种类,它具有营养丰富、大小适宜、繁迅速、生活力和易于培养等优点,是理想的动物性生物饵料。目前在鱼类、甲壳类的苗种生产中正被广泛应用。随着鱼类、甲壳类苗种的规模化生产,轮虫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人们在采捕和利用天然水哉繁殖轮虫的同时,不断研究和探索室内工厂化培养和室外土池培养的生产技术,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创造和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第一节 褶皱臂尾轮虫的生物学l一、形态特征l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属
2、轮虫门(Raotatoria)、单卵巢纲(Monogononta)、游泳目(Ploima)、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轮虫雌雄异体(图2-1),一般常见的是雌体。l褶皱臂尾轮虫雌体身体前端烛一发达头盘,头盘的纤毛环上有3个棒状突起,突起末端着生许多粗大的纤毛,称为触毛。连接于头盘(亦称头盘)的躯干部,为一透明、光滑的被甲包裹。被甲入式技术196-250徽米,宽150-202微米。被甲面观略呈长椭圆形,后半部比前半部稍膨大而成壶状。被甲背面前缘有棘刺6个,中央1对棘刺的长度与其他2对棘刺的长度差别不大或稍大些。被甲的侧面观,腹面较平直,背面靠后1/3处明显隆起。被甲后端正中有一开孔,开孔在背面为方形,在腹面则为三角形。尾部即从此孔伸出。l 图2-1 臂尾轮虫的形态构造A.雌体 B.雄体 C.夏卵 D.休眠卵注意l雌性轮虫的生殖系统由单一的卵巢、卵黄腺和输卵管构成,位于假体腔的腹部。卵巢内已经成熟的卵,经过卵黄腺和输卵管进入泄殖腔,再由泄殖腔送出体外,粘着在足的基部,即在被甲后端孔的周围。胚胎发育,即在母体外面环境中进行。l雄性轮虫不常见到
3、,如果出现,只在一个很短促的时间内生存。雄的个体很小,只有雌体的1/8-1/3。身体构造简单,内部主要是一个特别发达的单独精囊,交接器大而弯曲,游泳性强,遇到雌体就进行交配,将精子注入雌体泄殖腔内或穿过雌体不同部位的体壁使精子进入卵巢而受精。雄体无消化系统,不摄食。 二、生态习性l(一)对环境的适应 褶皱臂尾轮虫广泛分布于温、热带地区的海水和半咸水中,中国沿海港湾和半咸水池塘均有分布。l褶皱臂尾轮虫对水体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l1、水温 褶皱臂尾轮虫在5-40的温度范围内能正常生长繁殖。较适宜的温度为25-38,而在28-35的条件下繁殖最快。当温度超过30时,轮虫的休眠卵在5-35的水温范围内都能孵化,最适孵化温度为20-25。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变温似较恒温时孵化更有利。l应该注意的是,褶皱臂轮虫种内存在着形态和生理上变异的不同种群,它们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力有所不同。据日本大上(1997)报告,L型(大型)轮虫和S型(小型)轮虫两个亚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差别较大:S型轮虫在34的条件下,一天的繁殖率最高达250%,而L型轮虫在25的条件下,一天繁殖率为170%,高于25则繁殖率下降;在
4、15以下的较低温度条件下,S型轮虫几乎不繁殖,而L型轮虫在10条件下,还大量繁殖。在生产性培养池中,能取得最高繁殖速度的水温,两个品系也不相同:S型近30,L型则为12-15。轮虫在昼夜温差较大的环境下培养,繁殖较慢。2、盐度l褶皱臂尾轮虫为广盐怀种类,适盐范围为2-50,其适宜的的繁殖盐度为10-30,最适盐度15-25。不同品系对盐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S型轮虫最适生产性培养盐度为20,而L型为30。在盐度为30的海水中培养的L型轮虫,含有最高的3HUFA,而在盐度为15-20的海水中培养的S型轮虫含有较高的3HUFA。l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较大幅度的突忍耐力较低,须经逐渐过渡方能适应。l3、pH 褶皱臂尾轮虫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5-10的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在pH6-9的范围内,轮虫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据多方报告综合分析,其生长繁殖的最适pH为7.5-8.2。l4、溶解氧 褶皱臂尾轮虫对低氧的适应力较强,一般认为,生产性培育水中,使溶解氧保持在1.5毫克/升以上,便可正常生长和繁殖。有人报告,以油脂酵母为饵料,在溶解氧2毫克/升时,轮虫繁殖良好。由于轮虫生产性培养中
5、的密度较大,耗氧甚多,以适中的微量充气,生产效果较好。但充气量太大,易造成机械损伤而死 5、氨氮l非离子氨的含量是影响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繁殖的限制因素。氢Coves等报告,其对总氨氮值NH3+NH4+含量可忍耐范围为6-10毫克/升。Hoff和Snell(1989)建议,非离子氨的浓度不宜超过1毫克/升。l6、光照 褶皱臂轮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培养为好,繁殖较快。国外室内培养轮虫多利用人工光源照明。常使用的光照强度为2000勒克斯。l何进金等(1980)认为:轮虫繁殖适宜的光照范围为4400-10000勒克斯。但光照对轮虫的生长和繁殖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如通过促进单胞藻和光合细菌繁殖的间接影响)作用,尚待继续研究。(二)食性l褶皱臂尾轮虫的食性很广,可摄食多种饵料,包括细菌、酵母、单胞藻、小型原生动物、有机碎屑、微生物团絮(人造有机碎悄)乃至颗粒饵料等。关于饵料颗粒的大小,一般认为应在25微米以下,尤以15微米以下最为理想。饵料的营养价值,3HUFA的含量为最重要,蛇决定着轮虫的营养价值。据分析,小球藻和油脂酵母含有较多的3HUFA。 三、繁殖和生长l褶皱尾轮虫的繁殖方式胡单性生殖和两
6、性生殖两种,两种生殖方式交替进行(图2-2)。图2-2 轮虫的生活史 单性生殖l,又称孤雌生殖、非混交生殖。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轮虫主要进行这种生殖方式。即由休眠卵发育成的雌性轮虫(双倍体,称为不混交雌体)经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亦称非需精卵、夏卵、卵圆形,卵壳薄而光滑,长径56-130微米,短径48-96微米)。非混交卵成熟后无需受精,即可迅速发育成双体的雌性轮虫,又经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如此周而复始,代代延续,即为单性生殖世代。产卵的频率和每尾产卵的个数因培养条件而不同。初孵的不混交雌体在最适条件下,一般间隔4小时即可产卵1次,随着日数的增加,产卵间隔时间逐渐延长乃至停止产卵。每尾雌体平均产卵21个,最高可达24个之多。 两性生殖,又称混交生殖。在一定环境条件刺激下(如果温度、日照时间、饵料是、种群密度等,常称为混合刺激),二倍体的非混交发育成交雌体,混交雌体通过数分裂形成单体的混交卵(亦称需精卵)。混交卵如不受精,即发育为单倍体的雄体,雄体可经有经有丝分裂产生精子。如混交卵受精,精和卵即结合为双倍体的受精,受精卵再成厚壳休眠卵。休眠亦称冬卵,大型,130微米,宽8
7、8微米,约为雌体成体体积的60,有较厚的卵壳。在卵的一端,卵黄和壳之间有一较大空隙,卵黄呈橘黄色,有时也因质量原因而变白。休眠卵在休眠期内,可忍耐恶劣的环境条件。轮虫在不良环境中进行胆性生殖,产生休眠卵以度过时不良环境,对维持其种族的生存、繁衍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当环境条件适宜,即停止休眠,孵化发育成第一化不混交雌体是,又以无性生殖方式繁殖。l中国通常培养的褶臂尾轮虫的雌体,生长至被甲长达140微米时,即开始产卵繁殖。非混交卵初产生时较小,随着卵的发生,短径膨大。在25的水中,经过0.5-1天,即孵出小轮虫。刚孵出的小轮虫形态与成虫相似,平均被甲长%微米,宽72微米,游动活泼,摄食小型单胞藻类。孵化后约经3-4天,又可产卵(抱卵)。l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轮虫繁殖迅速。如用鲜酵母为饵料,在室内小型培养虽,以43个/亳升的密度接于水中,经7天培养,密度即达到4256个/毫升。(张道南、乔振国等,1983),密度增加近百倍。在大量培养生产中,轮虫的增殖速度和可达到的密度较以上数字低得多。l褶皱臂尾轮虫的寿命,受制于不同的品系、水温、水质、饵料等因素。一般地讲,温度高、环境条件差,则寿命短
8、。中国培养的轮虫寿命,一般为7-10天,如环境差,只活3-4天。第二节 褶皱臂尾轮虫的小型培养l轮虫的小型培养目的是为生产性大量培养提供种轮虫(包括进行各种实验研究),其过程自种轮虫的分离和休眠卵的孵化开始,培养多是在室内进行的较小设施、规模的培养。一、种轮虫的分离l培养轮虫首先需要有种轮虫,目前使用的种轮虫最初都是从天然水体中分离出来的,这些轮品系一般都经过长期研究和实际使用证明具有优良的品质,一般不需自行分离,可以由有关单位供应。方便时也可以自己分离。l褶皱臂尾轮虫生活在半咸水和海水中。春天,当水温升高达15以上,在海边高潮区的小水洼、小水塘中,尤其是水质较肥,浮游藻类繁生的水中,常生活着褶皱臂尾轮虫。可用网目120微米左右的浮游生物网在这些小水体中捞取。最好是在清晨日出之前,轮虫向水表层游动时捕捞。把捞取的样本,先用网目为300微米的尼龙网滤掉小鱼、杂物,再集中于容器中放置数小时,利用轮虫对于缺氧或恶劣环境抵抗力强的特性,待桡足类及其他浮游动物等等死亡沉于水底时,再用纱布或滤纸平放水面使浮在水上层的轮虫粘附其上,取出纱布把轮虫冲洗入另备容器中,即可得到较纯的轮虫。按此方法再经2-
9、3次分离之后,可得到纯种轮虫。也可把采集的水样的解剖镜下检查,如发现褶皱臂尾轮虫。也可把采集的水样在解剖镜下检查,如发现褶皱臂尾轮虫,即用微吸管吸出。为了避免混杂其他动物,可先把吸出的水置一清洁的凹玻片中,经观察准确后再吸入试管或小三角烧瓶中培养。轮虫个体较大,很容易用吸管分离。在分离过程虽应测定轮虫原生活环境的盐度,培养轮虫对盐度的突然变化耐力较低,待分离培养成功后如需要改变培养盐度,必须经过逐渐驯化过程。l轮虫种可以长期培养保存,也可以以休眠卵的形式长期保藏。秋冬季节,轮虫的冬卵往往大量出现于培养池,从池底沉淀物中可搜集大量的冬卵。由于将卵与污物分离十分困难,可直接将含卵底泥放入冰柜中保存。需要培养时应首先使休眠卵孵化。 二、休眠卵的孵化 (一)休眠卵孵化的条件 l 轮虫休眠卵孵化的盐度范围为1.5-38,但以15-20的盐度最适宜。l休眠卵孵化的温度范围为5-35,但孵化时间则随温度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最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0-25。l在孵化容器中,加入少量扁藻或小球藻藻液,使水略呈很淡的藻色,有利于孵化。l光照是结束在黑暗条件下休眠的必要条件。(二)孵化方法l为了避免敌害生物(小
10、型甲壳动物)的危害,休眠卵孵化及培养所腹的海水,需经300目的筛绢网过滤,并加入淡水调节盐度至最适范围。l可用各种玻璃培养缸、小水族箱为孵化容器,容器在使用前应清洗、消毒,再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然后加入孵化用海水,并加入少量藻液。l把少量轮虫休眠卵放入海水中孵化。休眠卵混有大量的藻渣,用量大久易引起水质变坏。孵化容器放置在靠近窗口或有人工照明的位置。孵化期间每天需搅拌数次,或微量充气。l如果条件适宜,一般在37天的时间内。即可孵化。由于在孵化容器内有大量死藻渣等杂质使水质欠佳,孵化后的轮虫应及时吸移到备用的培养容器中培养。 三、轮虫培养 l(一)培养容器 常用的培养容器有各种玻璃培养缸、水族箱、广口瓶、小型玻璃缸水槽和小水泥池等。l(二)培养用水 各级培养最好采用消毒海水,也可用经严格过滤的海水,如用脱脂棉加250目或300目筛绢过滤或细沙过滤池过滤除去敌害生物。如果盐度过高,必须加入淡水调节。因褶皱臂尾轮虫喜欢有机质较多的水,可在培养海水加入1%-2%的人尿。l(三)接种 一般要求每亳升水接种轮虫13个,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10天左右的培养即可达到收获的密度。接种的数量小些,除了需要
11、较长的培养时间外,其他并无良影响。以面包酵母为饵料,其接种密度应大于以单胞藻为饵料的接种密度。(四)投饵l小型培养轮虫的饵料,多采用小球藻、扁藻等单细胞藻类,也可作用各种酵母。l单细胞藻类一般单独培养投喂。每天投喂2次,投饵量不宜过多,以轮虫能吃饱又不过剩为标准。一般掌握投饵量的标准是投饵后,培养海水呈淡的藻色,在下次投饵之前培养海水基本变清。扁藻的投饵量是2.5万5万个细胞/亳升,小新月菱形投饵量为30万50万个细胞/毫升。在培养过程中,要随着轮虫数量的增加,相应增加投饵量或投饵次数。此外,环境条件(如水温、水中铵态等)不同也影响摄饵量。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调节投饵量。l也可以在培养轮虫的容器内直接加营养盐,同步培养藻类,这就需要同时满足轮虫和灌类生长的条件,特别应注意光照条件的满足。但用此法培养的饵料,一般不能满足轮虫的需要,尤其在培养后期当轮虫的数量较多时更是如此,在此情况下必须补充投饵。但有时也有藻类繁殖过盛,影响轮虫生长的情况。(五)搅拌和充气l每次投饵后,需轻轻地搅拌。一方面可使饵料分布均匀,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水中的氧气。如果采用充分的方法,则只能是微泡充气,使培养水面不形
12、成大的水波。l(六)生长情况的检查 轮虫生长情况的好坏和繁殖速度的快慢是培养效果的反映。所在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常观察检查轮虫的生长情况,以便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培养方法,提高培养水平。l观察在每次投喂前进行,注意轮虫的游动是否活泼正常、分布是否均匀、密度是否一天天加大、剩余饵料量的多少等。游动不活泼、分布不均匀、多觉于底部或密集于表层等都是不正常现象。必要时可作镜检,吸取少量轮虫于小培养皿中,在解剖镜或显微镜下观察,生长良好的个体肥大,胃肠饱满,游动活泼,多数成体带夏卵,少的12个,一般34个,最多可达14个。如果轮虫多数不带卵、或带冬卵、雄体出现、轮虫死壳、沉底、活力弱等都是不良现象。另外,通过镜检轮虫胃含物多寡、吃得饱不饱,投饵前培养海水中剩余饵料量的多少,了解投饵量的合适与否。l轮虫密度的检查,可用肉眼估计,最好采取镜检计数,即于培养池各部位取样后,用碘液杀死轮虫,然后在解剖镜下计数,以推算培育池中的轮虫密度。l(七)扩大培养 如果条件适宜,培养得法,轮虫的繁殖是很快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一般1天左右),数量迅速增多。密度过大对继续生长不利,应进行扩大培养。第三
13、节 室内工厂化培养 l轮虫室内工厂化培养,指利用室内工厂化培养池,进行生产性集约化大量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培养条件可得到较好的控制,产量高,生产比较稳定。一、培养设施l培养室一般为砖瓦结构,墙壁留用窗户,以利于采光和通风。房顶可采用玻璃钢波形瓦,也可采用一般的瓦结构,后者应留足窗户。l轮虫培养池多采用混凝土结构,单池面积1050平方米不等,水深1.2米左右,池底设有排污孔。池内附设加温、充气设施。散气石每5平方米底面积设置1枚即可,充气量不宜太大。供水设施中应设砂滤和网滤装置,必要时还应进行海水消毒。厂内具备专门的单胞藻培养设施,以提供轮虫培养池接种繁殖和投喂所用的单胞藻。 二、培养前的准备 l轮虫接种、培养前首先应进行清池,然后进水并接种繁殖或投喂单胞藻,使其达到一定密度,迎接种轮虫接种。l培养池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清池。清池药物可用高锰酸钾、漂白粉、次氯酸钠等,应使药液浸及整个池底、池壁,以杀死全部敌害生物。清池后等药效消失,应用过滤(或消毒)水冲洗干净,然后将干净水加至一定高度(应视种轮虫的量而定,以保持足够的轮虫接种密度)后,接种并施肥繁殖单胞藻。当微绿球藻的密度达300万
14、-700万个细胞/亳升,或纤细角刺藻的密度达200万-250万个细胞/亳升,或球等鞭金藻的密度达200万-250万个细胞/亳升时,即可直接向池内接种轮虫。 三、培养管理 l 褶皱臂尾轮虫的接种密度,当饵料密度高时,以每毫升30万-50万个种轮虫为宜。以单胞藻为饵,接种密度可小些;以面包酵母为饵料,接种密度可大些。l 种轮虫接种后的管理措施有:l(一)投饵 室内工厂化集约式培养轮虫,多以单胞藻为主要饵料,以面包酵母为补充,或两者混合兼而用之。有些单胞藻培养困难的厂家,也可以以面包酵母为主,或完全投喂酵母饵料,只在轮虫出池前,以单胞藻(多以小球藻)或强化剂进行营养强化。l1、单胞藻投喂 单胞藻是培养轮虫的首选饵料。常用的单胞藻类主要包括小球藻、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微绿球藻、球等鞭金藻、纤细角刺藻、扁藻等。其投喂密度和次数并无严格要求。生产中可先净池内单胞藻密度、水色状况和轮虫的胃肠满程度和生长状况,不断补加投喂。l用单胞藻喂养轮虫,应选用处于指数生长期的纯正的单藻,勿用老化的、被原生动物污染的藻液。以单胞藻为饵的轮虫培育池应充足的光照,以促使池内单胞藻的生长和繁殖增加数量,并起到吸收
15、废物、净化水质的作用。 2、酵母投喂l酵母是迄今发现的最好的替代(单胞藻)饵料,尤其是面包酵母,来源广、营养丰富、成本低、使用方便。鲜、干酵母都可用。购回的鲜酵母通常放在冰柜中储存投喂前先在少量水中将其融化,充分搅拌成悬浊液后,再均匀泼洒入池。活性干酵母投喂前最好用电动搅磨机加水搅成悬浮状投喂。酵母的用量一般为每100万尾轮虫每天投喂1-1.2克,分2-4次投喂。若全投酵母,用量应相应加大。 (二)充气l工厂化培养需充气,尤其是以酵母为饵的培养,充气不但补充气氧气,尚能起到使饵料分布均匀,防止下沉的作用。早轮虫不喜欢剧烈震荡,充气量宜稳而小,只要保持轮虫不因缺氧而浮于水面即可。工厂化培养一般不采取搅拌充气的做法,以避免将池底污物冲起,使水质败坏。(三)换水l工厂化培养集约化程度高,轮虫培养密度大,一般应采取换水措施,尤其是以酵母为饵料的培养,更应每天换水,后都每天换水1次,每次50%为宜。l换水也可结合轮虫采收进行,即每次轮虫采收后,及时补充藻液和新鲜海水,起到换水的作用。(四)吸污和倒池l轮虫培养一段时间后,池底污物甚多,尤其是以酵母为饵料,池底更易沉积污物,形成敌害生物的温床,应及
16、时吸出,以减少对轮虫的危害。吸污可用虹吸法,即以虹吸管将底污物吸入放置尼成筛绢网的水桶(玻璃钢水槽)内,轮虫留在网内,吸完使水沉淀,将上层的健康轮虫重新放放原池内培养。若污物中混有甚多原虫等敌害生物,可弃掉,不必回收。l换水和吸污清底只能部分地改善水质状况,如发现池内大量的原生动物繁殖起来,则需对培养水体进行彻底改变,即采取倒池的措施,其方法是用筛绢网慢慢将池内的轮虫全部搜集起来,用过滤海水将网内的轮虫冲洗数遍,冲走原生动物和污物,然后将轮虫转移到另一备好干净海水的培养池内。(五)轮虫生长情况的检查l与小型培养中的生长检查略同。 (六)轮虫的收获l自接种培养开始,一般经过4-7天的培养,轮虫的密度达到400-600个/毫升时,即可收获使用。l按照培养和收获的程序特点,一般把轮虫培养分为一次性培养、半连续培养和连续培养3种。在室内水泥池工厂化培育中,目前多采用前两种方式。l一次性培养,即在轮虫培养池中,首先培植单胞藻到相当密度,然后接种轮虫,并补投藻液、酵母等饵料。培养4-7天后,当轮虫达到一定密度,即一次全部采收。采收、清池后,重新培养。培养池小(一般10立方米以下)而多,若干个轮虫池
17、可计划培养,轮虫质量高,但工作量大。管理麻烦。l收获方法,可用网目100微米的筛绢(以轮虫漏不出为度)制成约40升容量,高40厘米的网箱(有圆钢架支撑),放置于高约25厘米的大塑料盆或玻璃钢水槽内,用虹吸法将池水吸入网箱内,轮虫即随水入箱,当网箱内轮虫密度较大时,用塑料勺舀取,经冲洗、计数后做为饵料提供鱼、虾、蟹育苗车间,或作为种轮虫继续培养。l半连续培养,即在接种培养4-5天后,轮虫达到一定密度,根据轮虫的繁殖状况,每天以上述虹吸的办法,采收池水容量的1/5-1/3。采收后立即从单胞藻培养池抽取藻液,回失去的池水量,并继续补充投喂,边培养,边收获。这种方法操作方便,但池内残饵粪便逐渐积累后,会造成污染,使水质恶化,轮虫死亡。每次培养可维持15-25天,多者到1个月,即应全部采收,清池后,开始新一轮的培养。l封闭式培养系统的连续培养目前在中国轮虫生产中尚未被采用。第四节 室外粗放式培养l室外培养可用水泥池,也可用土池,多采用粗放式培养。但日本采用的室外圆形水泥池充气培养,也应属集约式。这里介绍的,主要是中国室外大型土池粗放式培养。 一、培养池l轮虫的培养池一般采用天然土池、土坑,或人工
18、修造或改建的土池。有的也在易渗的沙地上挖成较小土坑,铺上塑料薄膜,以解临时之需。l池塘的面积应视鱼、虾、蟹等育苗厂对轮虫的需求情况而定,单池面积不宜过大,以667平方米左右为宜。有些地区(如河北省黄骅县沿海)天然轮虫繁殖力极强,用废弃的对虾养殖池稍加改造,即可大量繁殖轮虫,可用较大型池塘做为轮虫生产基地,提供外单位使用。池塘有效水深以1-1.2米为宜。l池塘底质以不渗漏的泥底或泥沙质底为好,要求池底平整、堤坝坚固。池塘用水可采用水泵提水,也可在闸门上安装250-300目筛绢过滤网,以潮差纳水。但进水时应注意水流缓慢,避免滤网破损。二、清池和进水l轮虫池当年使用完毕,即应清池。排干池水,曝晒,清除污泥杂藻,整修闸门和堤坝。通过一冬的低温冻干,大部分敌害生物已经被杀死。第二年使用前,再用药物清池。清池所用的药物有漂白粉(用量为60-100毫克/升),生石灰(500毫克/升)、氨水(250毫克/升)、五氯酚钠(2-4毫克/升)、茶籽饼(25毫克/升)等。l到药效消失后,即可灌水入池。灌水时必须安置好筛绢滤网。筛绢网锥形,250-300目。一次进水不宜过多,一般为30-40厘米,等水色逐渐加深
19、后,再分次慢慢加水。 l灌水后,即应施肥,以繁殖单胞藻,供轮虫摄食。施肥可施有机肥,也可施用无机肥料。有机肥以每667平方米用发酵过的鸡粪100-150千克,以做为基肥,加水后每667平方米再施2千克尿素和0.5千克过磷酸钙。加水后一般经4-7天,藻类即可繁殖起来。随着水色变浓,可继续加水,一般隔天加水5-10厘米。一般每隔5-7天追施化肥1次。三、施肥培养单胞四、接种轮虫l当水深达50-60厘米,单胞藻密度适宜时可接种轮虫。接种密度以0.5-5个/毫升较为适宜。可以把经不断扩大培养的种轮虫,或将轮虫繁殖达高峰期的培养池的轮虫与水一起以水泵抽入池内。五、培育管理l土池培养轮虫,一般不投饵,可施肥繁殖池内单胞藻自然种群,或接种的单胞藻类,以供轮虫摄食。轮虫密度不宜过高,否则将池内单胞藻类吃完后,因缺铒造成轮虫大量死亡。一般控制轮虫密度为10-20个/毫升,每日将超出部分收获。应注意不断追肥,以维持藻类的一定密度,使藻类的增殖量与轮虫的消耗量基本保持平衡,培养才能得以正常进行。l如遇水质污染,敌害发生等异常情况,应迅速采取措施必要时可将轮虫采收,重新进行培养。六、采收l粗放式培养轮虫的采收
20、方法,可以用200目筛绢做成拖网,沿池边拖曳采收。也可在池面上设一浮筏,其上安装一个用200目筛绢做成的网箱,用一小型水泵,把池水吸水网箱,使轮虫随水流入网箱,存留在网箱内,按时采收。l也可利用轮虫趋光的特点,夜间利用灯光诱集轮虫,在轮虫集中处网捕或用水桶直接舀取。第五节 休眠卵的采收和保存l褶皱臂尾轮虫两性生殖产生的休眠卵,便于运输和贮存人们习惯以休眠卵的形式贮藏、保存种轮虫,当需要时,取出孵化,即可获得轮虫种。l目前,在生产中诱发两性生殖形成休眠卵的方法,多是以高的种群密度和饥饿刺激相结合进行。即先以常规方法培养轮虫,不采收,待轮虫数量达高峰时,突然停止投喂铒料并停止充气,池中饵料很快耗尽,即会出现两性生殖,生产大量休眠卵。其次,还可以改变盐度或温度,促进轮虫间生休眠卵。今村等(1979)把低温条件下培养的轮虫放到加温至29-30的培养液中,每2天反复操作1次,通过温度刺激,可以人为地促使轮虫产生大量休眠卵。l轮虫产生休眠卵后,可每隔2天取池底积物进行镜检,待休眠卵数量较大,而且不继续增多时,即可采收。首先,把上层池水用虹吸出排去,至剩下10厘米左右的水深后,把池底沉积物搅起,连同
21、池水排出,经300目以上的密筛绢过滤,再用清洁海水反复冲洗,尽可能把藻渣除去。把休眠卵和部分藻渣的混和物,稍加阴干,装瓶蜡封。也可不阴干,边水稍加浓缩装瓶,加盖。l装瓶封装的轮虫休眠卵,放在低于5的冰箱内保藏,可保存1-2年之久。日本日野研究室有历时8年以上仍保持孵化能力的休眠卵,可见休眠卵能耐受恶劣环境的时间是相当长的。l休眠卵也可以不吸出,保留在原培养容器或原池中保存。原池水不能排去,也不能更换新水。若需要再培养时,把原池水排掉大部分(注意保留底休眠卵),换水新鲜海水,并加入少量藻液,池中的休眠卵即孵化,而获得大量种轮虫。但原池保存休眠卵,由于病、敌害生物的危害,存活率不高。复习参考题l1、简述轮虫的生态条件。l2、轮虫的发育阀值。l3、如何获得休眠卵?l4、如何保存休眠卵?测补前标l1、简述轮虫的生态条件。l2、轮虫的发育阀值。l3、如何获得休眠卵?l4、如何保存休眠卵?展示目标13l第三章 卤虫的培养教学重点l1、休眠卵的孵化 l2、无节幼体与卵壳、坏卵的分离 教学难点l1、卤虫休眠卵的去壳第三章 卤虫的培养l第二节 休眠卵的孵化和无节幼体的分离l一、休眠卵的采收、处理和贮存(
22、一)采收l深秋以后,水温下降;暴雨后,盐度降低;或其他水环境条件的剧烈变化,均能促使卤虫产生休眠卵。当水中有大量休眠卵出现时,应及时进行采收。虫卵沿着池边水的表层飘浮呈带状,可在下风头用带柄的小抄网捞取,风浪把虫卵打上池岸,堆积岸边,则可用小铲收集,采收的虫卵装入袋中。采收回来后,应在当天内进行处理,如果不是当天处理,则应把虫卵铺天成薄层,节忌将潮湿的虫卵堆积在一起,防止因温度升高伤害卵内胚胎。当出现较大降雨时,雨水可将平时被冲到岸上,与尘土相混的卤虫卵从岸上冲到临近的高盐水体中,这是捕捞卤虫卵的大好时机,可抓紧捕捞,并及时进行脱水等加工处理,以防使之吸水、孵化,失去其利用价值。 (二)除杂质、干燥处理l采收回来的卤虫休眠卵,其中有部分是卵壳破裂、胚胎已死亡的坏卵,还混有羽毛、杂草、卤虫成体、泥、沙、有机碎屑等杂质。因此,必须进行净化处理,清除坏卵和杂质。常用的方法是比重分离法。首先用粗网目胶丝网布滤去杂草、羽毛、沙砾、昆虫等较大型的杂质,然后把卵放入配有饱和食盐水的桶形容器中,充气,洗去卵表污垢,停气后,使比重大的杂质沉落在容器底部,卵则飘浮在表层,再用网目150-200微米的筛绢把
23、卵捞出,放在海水中冲洗后转放入盛有淡水的桶形容器中,比重小的坏卵和一些微小杂质则浮于水面,质量好的卵则沉于水底,把沉底的好卵放出。淡水处理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以免卵子过多吸水而启动孵化活动。可用风干法或放在35-38烘箱或其他干燥器中干燥。有条件的最好采用真代干燥和气流干燥。干燥后的休眠卵可进一步加工贮存。 (三)贮存l1、饱和食盐水贮存 休眠卵用饱和食盐水脱水后,再贮存于饱和食盐水中。l2、真空干燥保存 以减少气氧气和水分的存在,扼制胚胎的活跃。可制成真空(或充氮)密封罐,装罐贮存。l3、冷冻贮存 将经干燥或浸泡在饱和食盐水中的休眠卵存放于冷库或其他低温处,使温度保持在-5-20范围内贮存。完全吸水的卵也可在-18的冷库中贮存。l为了提高休眠卵的孵化率,采收后的卤虫卵可以经低温(-18以下)一段时间,然后保存在密封、真空、避光、低温(-18.5)、干燥条件下,以保证卵子处于完全休眠状态,其质量可在5年之内变人不大。但在卵孵化前必须在室温(22)下放置1周。有的将卵放入饱和食盐水(或卤水)中,置于温度为-25的冷库内冷冻1-2个月,再在室温下放置1周后使用(或继续干燥保存)。也有的用
24、3%的双氧水(H2O2)处理:每升双氧水加10-20克卵,充气浸泡30分钟,用清水洗净后可直接用于孵化。 三、休眠卵的孵化 l(一)、孵化装置 孵化桶底部装一气石,孵化时连续充气,使卵子上下翻滚。在温度较低的季节或地区,孵化器内应装设自动控制的电热棒,以利加热促其孵化。 玻璃钢卤虫卵化桶1.桶身(黑色、不透明) 2.桶底(漏斗形白色、半透明)3.排水开关 4.桶脚 (二)孵化环境l如上所述卤虫休眠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一般可孵化的盐度范围为5-140(中国塘沽品系为5-100),最适盐度为28-30,但某些地理品系的卵,当盐度为5时,孵化率提高,孵出的无节幼体能量大,活力强;pH为8-9;溶解氧大于等于3毫克/升;光照不仅能影响卵子孵化率,还能影响卵的孵化速度,光的作用是触发休眠卵重新开始发育,所以在孵化过程中(至少在经海水浸泡的头几个小时),连续进行1000勒克斯的光照可获得较好的孵化效果 (三)孵化方法 l1、优选、净化 国内粗加工的卤虫卵,一般没有经过优选处理,混杂有泥沙、杂物,也有一部分卵壳破裂、卵内胚胎已死亡的坏卵。因此,在孵化前首先宜采用比重法进行优选处理,除去
25、泥沙、杂质和坏卵。优选处理的具体方法上文已介绍。l如果是罐装产品,则不需要再作优处理。l2、消毒 卤虫卵南表面上,通常附着有细菌、霉菌、纤毛虫以及其他有害生物,这些有害生物在孵化海水中恢复生长、繁殖,并在投饵时随无节幼体进入育苗池,造成感染。因此,卤虫卵在孵化前应进行消毒,把粘附在卵壳上的生物杀死。l首先把卤虫卵放入100-120目筛绢袋内,用海水冲洗几次后,放在海水中浸泡15分钟,有的用淡水浸泡数小时,让干卵吸水散开,然后用化学药物消毒。常用的处理方法为:l(1)用浓度为20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30分钟,再用海水冲洗至无气味即可。l(2)用200毫克/升的有效氯浸泡20分钟,再用海水冲洗至无气味为止。l(3)用浓度为30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分钟,再用海水冲洗至漏出海水无颜色为止。l卤虫卵的孵化密度应根据孵化容器及提供的孵化条件来确定。用平底水泥池充气孵化,每升水可放卵0.3-0.5克,最高不宜超过1克。用特制的卤虫孵化桶孵化,充气,每升水可放卵2-3克,效果甚佳,甚至放卵到5克,孵化率仍相当高。3、孵化密度4、孵化管理l(1)把孵化容器、气管、散气石清洗消毒,后把经
26、沉淀或再经沙过滤的海水灌入孵化容器至额定水位。如果种苗场是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水进行育苗的,孵化卤虫也应该使用经次氯酸钠消毒的海水。l(2)投入卤虫卵后,应连续充气,在孵化的前阶段,充气量应大些,以能把卵冲起在水层中成翻滚状态为准。当开始孵出无节幼体后,充气量宜小些,以免造成无节幼体损伤。l(3)严格控制水温,使之在最适范围内,不要波动太大。l(4)利用自然光或人工光源照明,以满足孵化中(尤其是孵化前期)对光照的要求。(5)采收l 在上述的条件下孵化,一般经过24-30小时,可孵出无节幼体。初孵出的一龄无节幼体,品质最优且含能量最高。如果及时采收就可得到优质并含有最高热量的饵料。在25下,孵化后24小时人进行第二次蜕皮时,无节幼体的单个干重和热量值分别下降20%和27%,所以在完成孵化过程后,要尽可能早地将无节幼体采收、投喂。一般当卤虫卵初孵无节幼体达60%以上,尚未完全脱离卵壳呈吊挂灯笼状的垂囊期在20%以下,是达到孵化高峰的标志,应准备采收。对于那些孵化同步性差的卤虫品系,可分两次收获无节幼体,在达到最高孵化率前先采收一次 四、无节幼体与卵壳、坏卵的分离 l1、利用趋光性分离卤虫无节幼
27、虫 此种分离方法可在各种玻璃容器中进行。具体为:将水族箱放置在高度为60厘米左右的桌子或水泥台上,加过滤海水至水深40厘米左右,将从孵化器内收集起来的无节幼虫、卵壳和未孵化卵的混合物移到该容器内,充气5分钟。用黑布罩住容器,在其一角开一小孔,并在距该孔10厘米处放一只100瓦灯泡,静置后可见无节幼虫趋光不断向此集中。约5-10分钟后空壳上浮到水面,未孵化卵下沉到箱底。此时开始虹吸集中到光亮处的无节幼虫于一充气的桶内。虹吸时每次只能吸出少量的水,片刻后无节幼虫又集中过来再吸一次,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至分离结束。在分离过程中如发现卤虫有缺氧现象,应立即停止分离,待充气增氧后再继续分离。2、淡水比重分离法l此法是利用无节幼虫、卵壳、未孵化卵的比重差异来将它们分离开来;将三者的混合物倒入盛有淡水的盆内,将盆倾斜静置3分钟。未孵化卵因比重大面沉降到盆底,无节幼虫因淡水麻醉出现暂时休克也下沉到靠近底部,空卵壳比重最轻浮在水面。用虹吸法将无节幼虫吸入网袋内,滤去谈水。 六、卤虫休眠卵的去壳l(一)去壳溶液的配制 休眠卵的去壳加工,首先要配制去壳溶液。去壳原料大多数用次氯酸钠,也可用液态次氯酸钙(CaC
28、l2O漂白液)和粉状次氯酸钙(漂白粉)。次氯酸盐的每克有效氯可氧化2-2.5克卵的壳,去壳溶液的总体积为每克卵13毫升。另外,卤虫卵的去壳过程是一种氧化反应,氧化效率取决于HClO离解成ClO的程度,而HClO离解成ClO的程度又和pH稳定在10以上,HClO离解成为ClO的比例最大,因而氧化效果也最好。为此,需要在去壳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以达到稳定pH的目的,在用次氯酸钠作去壳原料时,每克卵可以加入40%氢氧化钠溶液0.3毫升(或每克卵加入0.13克氢氧化钠)。在用次氯酸钙作去壳原料时,每克卵加入碳酸钠1克(或每克卵加入0.3克氧化钙代替)。 (二)去壳过程l1、卵的水处理 称取一定量的卵,放入盛有海水或自来水的容器中(容器底部最好呈漏斗形),通气搅拌,使卵保持悬浮状态。1小时后,把卵放在孔径为150-200微米的筛网上冲洗并滤出。l2、卵的去壳 把滤出的卵,放入已配好的去壳溶液中,并搅拌。卵的颜色开始由咖啡色变成白色,最后变橘红色,此过程约需6-15分钟即可完成(超过15分钟会影响卵的孵化率)。在去壳过程中,为了防止溶液的温度升到40,影响卵的孵化率,必要时可采用自来水或冰块
29、冷却降温。l3、卵去壳后的清洗和去氯 去壳完成后,溶液中有大量余氯存在,在卵的表面也吸附着少量余氯,需要除去。其方法是将去壳的卵放在筛网上,用自来水或海水冲洗,直冲至无氯味。然后,把经过冲洗的卵,放入盛有海水或自来水的容器中每克 用水5-10毫升,加入1%-2%的硫代硫酸钠或1%-2%的亚硫酸钠去氯。也可用0.1摩尔/升的盐酸溶液去氯。去氯情况可用0.1摩尔/升浓度的碘化钾溶液(16.6克碘化钾溶于1升蒸馏水中)和溶液检查,方法是取出少量已经去氯的卵,加入0.1摩尔的碘化钾溶液和淀粉溶液,以是否出现蓝色,表示氯是否去除干净。 4、去壳卵的贮存l去氯后的去壳卵,可以孵化后投喂,也可以直接投喂,也可以贮存备用。贮存备用。贮存的方法是把卵放在低于-4的冰箱内保存。或者把去壳卵放入饱和盐水中(每升水加300克加工食盐),通气2小时,把卵滤出,转放入盛有新鲜饱和盐水的容器中,置室温下贮存备用。考虑到紫外线能杀死胚胎,所以贮存容器最好放于避光处 。展示目标14l第二部分 浮游生物l第四节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l(一)中心硅藻纲(中心纲)一)中心硅藻纲(中心纲)教学重点l(一)中心硅
30、藻纲(中心纲)的分类及其形态特(一)中心硅藻纲(中心纲)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征教学难点l硅藻的形态构造硅藻的形态构造第二部分 浮游生物学第四节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一、概 述l硅藻门植物的细胞壁富含硅质,且硅质壁上具有排列规则的花纹。因此,极易与其它藻类区分开来 1.1.形态构造形态构造l硅藻的细胞同其它藻类的细胞一样,原生质体包含细胞质和细胞核两部分。原生质体外还具一个硅质的细胞壁。(1)细胞壁l(图1-33):由硅质和果胶质组成。硅质壁在细胞的外面,果胶质紧贴在硅质的里面,由于细胞壁高度硅质化而成为坚硬的壳体,壳体由上下两壳套合而成。整个细胞犹如一个盒子(图1-35,a),套在外面的,即上面的壳,称上壳(epithaca),相当于盒盖;套在内面的,也就是下面的壳,称下壳(hypotheca),相当于盒底。上、下壳并非紧密地连在一起,而仅仅是相互套合。无论是上壳或是下壳都不是整块的,它们基本上皆由壳面和相连带两部分组成。壳面是一个平的或呈凹凸状,壳面边缘略有倾斜的部分,叫壳套(Valva mentle)。壳套有高有低,随种类不同而不相同。与壳套相毗连,和壳面垂直的部分,
31、叫相连带(connecting band)。有的种类在壳套与相连带之间有间生带(节间带、间插带)(intercalary band)。上下相连带或上下相连带同间生带一起,称壳环带(又叫壳环)(girdle band),该面称壳环面(带面)(图1-35,b)。(2)间生带l(图1-33,c):壳环面细胞壁的一些特殊构造,亦即壳面和相连带之间的次级相连带。凡是贯壳轴(pervalrar axis)较长的种类,都有间生带,它具有加强细胞壁的作用。间生带的数目不定,形状多种。根管藻的间生带特别发达。(3)隔片septuml(图1-33,d):具间生带的细胞壁,有的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片状,称隔片。通常隔片和壳面平行。隔片从细胞的一端向内延伸,或从两端向中央延伸,这样隔片的一端是游离的,称假隔片;如果从细胞的一端通到另一端,称全隔片或真隔片,在真隔片上一般具有小孔。隔片有增强细胞壁的作用。(4)细胞表面的突出物l(图1-33,f):硅藻细胞表面向外伸展的突出物是多种多样的,有突起、刺、毛、胶质线等,它们有增加浮力和相互连接的作用。突起是细胞壁向外的头状突出物,如盒形藻,借助突起相互连成群体,突起的长
32、短不一,两个细胞的突起相互连接,其间的空隙,称胞间隙(aperture)。胞间隙的形状多种,有圆形、方形和六角形等。刺的形状一般细而长,末端尖,其数目不一,皆不能动。毛是较长的突出物,其主要代表是角毛藻属的毛,毛的长度常为细胞的直径的数倍,有的种类在粗毛里还有色素体,这是毛和刺的最大区别点。在毛上还有各种小刺和纵横花纹。胶质突出物,细胞间依靠胶质线相连,这种胶质线很坚固,一般移动也不会折断,有的种类则包埋在胶质块内。 (5)花纹l(图1-33,e):硅藻细胞壁上都有排列规则的花纹。 (6)点纹punctum:l为普通显微镜下可分辨的细小孔点,单独或成条(点条纹);线纹(条纹、点条)(stria),这是由硅质壁上许多小孔点,紧密或稀疏排列成,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时,无法分辨而呈一条直线状;孔纹,为硅质壁上粗的孔腔。在中心硅藻的孔纹,基本上为六角形,其构造相当复杂。另外,在孔纹的交界处,有壳面与外界相通的微细小孔,称真孔(pore)。肋纹,这是硅质壁上的管状通道,内由隔膜分成小室;或壁上因硅质大量沉积而增厚。l在羽纹硅藻类壳面还具有叫纵沟(壳缝)(raphe)的结构,这将在羽纹硅藻纲详细叙述
33、。图1-33 细胞壁图1-34 细胞的三个面和三个轴 (6)硅藻细胞的三个轴和三个面(图1-34):三个轴分别为纵轴(apical axis)、横轴(transapical axis)和贯壳轴(pervalvar axis)。纵轴为壳面中央的纵线,又称为长轴。横轴为壳面中央的横线,又称为短轴。贯壳轴为上下壳中心点相连线,又称环轴。上述三个轴形成六个面,即上下壳面及壳环面。壳面由纵轴和横轴形成。壳环面又称带面,带面又分长轴带面和短轴带面两种。长轴带面由纵轴和贯壳轴形成,短轴带面由横纵和贯壳轴形成。在壳面为圆形的中心硅藻类,纵轴和横轴相等。观察者在鉴定硅藻标本时,经常见到的是壳面和长轴带面。从壳面看,称壳面观;从带面看,称带面观。壳面呈辐射对称,多为圆形、椭圆形,也有三角或多角形的;羽纹硅藻类,壳面一般细长,呈两侧对称,有舟形、卵形、弓形、S形、菱形、新月形、棒形、线形、披针形和椭圆形等。带面(壳环面)一般为长方形、方形或楔形等。在壳面长形的种类,壳环面有宽狭之分,即长轴带面称宽壳环面,短轴带面称狭壳环面。(7)细胞核:l一个,通常位于细胞中央,但在液泡很大的细胞里,细胞核会被挤到细胞的一
34、侧 (8)色素、色素体和贮存物质:l光合作用色素主要有叶绿素a、c,以及胡萝卜素、岩藻黄素、硅藻黄素等;一般分布在细胞本体,也有分布到角毛内的。贮存物质主要是油滴,尤其是在羽纹硅藻类更为常见,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球形,光亮透明。2.体制体制l硅藻多数为单细胞,或形成放射状、链状、带状等群体、丝状体,或埋于胶质块内。3.繁殖繁殖l(图1-35) 硅藻类的繁殖有:营养、无性和有性生殖三种方式。l(1)细胞分裂(图1-35,a) 这是硅藻最普通的一种繁殖方式,常于夜间进行,开始时细胞的原生质略增大,然后细胞核分裂,色素体也纵裂或横裂为二个。原生质体也一分为二,其中一个位于母细胞的上壳之内,另一个位于母细胞的下壳,然后两壳分开,各自再生另一个新的下壳,这样形成的两个新细胞中,一个与母细胞大小相等,而另一个则较母细胞小,如此连续分裂下去,个体将越来越小,这种情况在自然界和室内培养的硅藻时都可见到。(2)复大孢子(auxospore)l(图1-35,b):当细胞分裂到一定的大小时,在某种环境下,将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叫复大孢子。复大孢子的形成,一般可分为下面三种形式:l接合的二个
35、细胞相互靠近,各自进行减数分裂,形成二个配子,各有二个核,其中一个后来消失。由不同细胞产生的配子互相接合形成三个接合子,接合子与母体垂直方向延长成两个复大孢子。l接合的二个细胞各产生一个配子,配子接合后只产生一个复大孢子。l无配生殖,二个细胞接近后,包在胶质内,不经过接合,各自形成一个复大孢子。(3)小孢子(microspore)l(图1-35,c):这是中心硅藻常见的一种生殖方式。细胞核和原生质经多次分裂,形成8、16、32、64、128个小孢子,每个孢子具有1-4条鞭毛,长成后,成群逸出,相互结合为合子,然后每个合子萌发成新个体。(4)休眠孢子l(图1-35,d):沿岸性的中心硅藻多产生休眠孢子。首先,细胞内原生质收缩,集聚于中央,然后分泌两辨厚壳将其包围,壳上常有刺状突出物,这是以度过不良环境、延续后代的一种形式。 图1-35 繁殖a.细胞分裂(从Lauterborn、Smith) (a)分裂的4个时期(b)连续分裂b.复大孢子(从Smith、Ikari) c.小孢子(从Bergon)d.休眠孢子(从Hustedt、Allen& Cupp.Gran)二、分 类l根据壳的形态和花纹
36、,硅藻门分成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二个纲。分纲检索表分纲检索表l1(2)花纹呈同心的放射状排列,不具壳缝或假壳缝中心硅藻纲Gentricael2(1)花纹左右对称,呈羽纹状排列,具壳缝或假壳缝羽纹硅藻纲Pennatael 单细胞,或由壳面相连结成链状。细胞基本上是辐射对称,呈圆盘形、圆球形至圆柱形,也有扁形或舟形。壳面花纹是向一个中心或几个中心点排列,即花纹放射对称,少数呈不规则排列。没有壳缝或假壳缝,不能运动,或仅有伪足状的原生质,由真孔伸出。细胞外面常有突起和刺毛,都是有助于浮游的构造。主要营浮游生活,少数种类营附着生活,它们分泌粘胶附着在海藻、底栖动物或其他物体上,在被浪打之后,常带入浮游生物群中。l大多数种类具较多小盘状色素体,有的种类在角毛内也有色素体。(一)中心硅藻纲(中心纲)(一)中心硅藻纲(中心纲)CentricaeCentricae特征特征繁殖:l除了间接分裂外,有产生配子进行接合生殖的,由一个母细胞先行分裂,然后进行结合,或由一个母细胞形成一个复大孢子。此外,小孢子和休眠孢子生殖方式,主要出现在本纲。分目l中心硅藻纲包括三个目,绝大多数种类营海洋浮游生活,淡水种类很
37、少。此外,还有一些形状奇特的化石种类。 分目检索表分目检索表l1(2)细胞圆盘形、鼓形、球形、至圆柱形。壳面圆,辐射对称圆筛藻目Coscinodiscalesl2(1)细胞长圆柱形、小盒形,具角状或棘刺凸起。l3(4)细胞长圆柱形,常具对称或不对称的长角或棘刺。横断面椭圆形,接近两均辐射对称,壳面常是斜锥形突起,贯壳轴很长,并有很多间生纹根管藻目Rhizosolenialesl4(3)细胞小盒形,具二个以上明显的圆形隆起或角状凸起,具长棘刺 。 壳 面 扁 椭 圆 形 、 三 角 形 、 多 角 形 或 半 月 形盒形藻目Biddulphiales复习参考题l1、中心硅藻纲(中心纲)的特征?中心硅藻纲(中心纲)的特征?l2 2、解释、解释复大孢子。l3、中心硅藻纲有哪几个目?中心硅藻纲有哪几个目?l4、解释隔片、间接带、纵轴、横轴。测补前标l1、中心硅藻纲(中心纲)的特征?中心硅藻纲(中心纲)的特征?l2 2、解释解释复大孢子。l3、中心硅藻纲有哪几个目?中心硅藻纲有哪几个目?l4、解释隔片、间接带、纵轴、横轴。展示目标15l1.1.圆筛藻目圆筛藻目- - (1)骨条藻科、 (2)海链
38、藻科、 (3)辐杆藻科教学重点l1 1、圆筛藻目的形态特征、圆筛藻目的形态特征l2 2、圆筛藻目的分类、圆筛藻目的分类教学难点l圆筛藻目的分类圆筛藻目的分类1.1.圆筛藻圆筛藻目目CoscinodiscalesCoscinodiscalesl 单细胞,或以壳面相连成链状,或埋於胶管中,或由细的胶质丝联系。细胞通常为圆形、鼓形或圆柱形,极少数为球形或透镜形。壳面平、凸起或凹入,横断面圆形,很少椭圆形,没有角状突起和结节。带面观呈长方形、方形或椭圆形。壳缘平滑,凸出、凹入或呈波状弯曲,有的种类壳缘具小刺。壳套很发达。带面多数有线纹或其它花纹。色素体通常多数、小盘状,或片状。 分科检索表分科检索表l1(2)细胞靠缘刺和邻胞相连接,刺和链轴平行骨条藻科Skeletonemaceael2(1)细胞单独生活或相连成链,如以刺毛相连,则刺毛不与链轴平行。l3(4)细胞能分泌胶质,靠一条或多条胶质线相连成链,或包埋在胶质块内海链藻科Thalassiosiraceael4(3)细胞不靠胶质相连。l5(6)壳周有长刺向外围射出。l6(7)细胞单独生活,壳面半球形棘冠藻科Corethronaceael7(6
39、)细胞靠长刺的基部相连成链,壳面扁平辐杆藻科Bacteriastraceael8(5)壳周边无长刺射出。l9(10)细胞盘形,壳面凸、凹或扁平。一般单独生活圆筛藻科Coscinodiscaceael10(9)细胞近球形或圆柱形,相连成链,单独生活的很少。l11(12)细胞短圆柱形,壳面半球形,也有扁平的,壳环无环纹直链藻科Melosiraceael12(11)细胞长圆柱形,壳面扁平,壳环常有环纹细柱藻科Leptocylindraceae(1)骨条藻科Skeletonemaceae:l 细胞透镜形或圆柱形。壳面四周有一圈硅质细刺和邻胞的相对细刺互相连接。细刺或称小刺,和链轴平行。细胞壁上的孔纹呈六角形,有的属很难看见。具休眠孢子,近海生活 。 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 2) 细 胞 壁 有 明 显 的 六 角 形 孔 纹冠 盖 藻 属Stephanopyxisl2( 1) 细 胞 壁 没 有 明 显 的 孔 纹骨 条藻属Skeletonema骨条藻属Skeletonemal(图1-36):细胞透镜形、圆柱形至球形。壳面着生一圈细刺与贯壳轴平行,并同邻胞的对应刺相连,组成直的长链。细胞间
40、隙或长或短参差不齐。壳套上细纹平行于贯壳轴。壳面点纹尤其微细,不易见到。色素体1-10个。细胞核位细胞中央,有复大孢子。本属均为海产,大部分为化石。中肋骨条藻Scostatum为常见的浮游藻类,广温广盐的典型代表。分布极广,从北极到赤道,从外海高盐水团到沿岸低盐水团,甚至在半咸水中皆有,但以沿岸为最多。我国近海也很常见。河口、港湾常由于有机质的污染(即富营养化),骨条藻大量繁殖而形成赤潮。在实验生态研究上,骨条藻是广泛采用的良好材料(包括浮游甲壳动物,特别是幼体的铒料)。在自然海区,骨条藻是缢蛏和牡蛎的优良铒料,硅质少,容易消化,在甲壳类育苗中,是目前发现的、已知的最好的幼体饵料。 骨条藻属Skeletonema (2)海链藻科Thalassiosiraceae:l 细胞圆盘形,或呈半球状突起,也有呈短轴状的。细胞表面的真孔分泌胶质,胶质线位壳面中央,一条或多条,或位于壳缘,或具胶质块。细胞以胶质线相连,或包埋于胶质块内。有的壳面边缘有小刺。壳面花纹呈射出状排列。壳环面常有领纹,有的在纹间还有微小的孔纹。大部分种类有休眠孢子。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l(图1-37):细胞呈圆
41、盘状,以胶质线相连成串,或埋在胶质块内。群体,不数单个。壳面平或鼓起,少数壳面中央凹入,壳缘有许多小棘。壳面点纹在浸制的标本上较难见到。间生带明显,呈环纹状或领纹状。色素体,多数,且很小,呈板状。有复大孢子和休眠孢子。海产、沿岸性。 图1-37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3)辐杆藻科Bacteriastraceae:l 细胞圆柱形。壳面扁平。壳周射出一圈刺毛和贯壳轴平行,然后和邻刺相连而与贯壳轴垂直,在向四周射出一定距离后,仍旧分为两枝。因此从壳面观则见一圈Y字形刺毛由壳周射出。端细胞的端壳刺因无邻刺,所以是单条的,略呈弧形弯转。细胞间隙小。全海产,浮游性群体。仅辐杆藻属。 辐杆藻属Bacteriastruml(从金德祥)辐杆藻属Bacteriastrum(图1-38):特征同科。透明辐杆藻Bhyalium为广温性沿岸种,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分布。图1-38 辐杆藻属Bacteriastrum(从金德祥)复习参考题l熟记所讲各属的形态特征测补前标l1、简要说明骨条藻属的形态特征l2、简要说明海链藻属的形态特征l3、简要说明辐杆藻属的形态特征展示目标16l1 1、圆筛藻目、
42、圆筛藻目- - (4)圆筛藻科、 (5)直链藻科l2 2、根管藻、根管藻目目教学重点l1、分类l2、形态特征教学难点l1、分类l2、形态特征(4)圆筛藻科Coscinodiscaceae:l单细胞。细胞盘形和球形,偶有短轴形,或长轴带面楔形。壳面有孔纹或点纹或杂有线纹。一般呈向心排列,少数为较不规则排列,甚至中央部到四周构造不相同,l也有成块状的。有的种类的壳面具无纹眼、小突起、真孔、小刺或翼状突。本科种类较多。个体较小的,细胞壁较厚,个体较大的,细胞壁较薄,二者均适于浮游生活。也有形状奇特,营底栖生活的,化石种类也不少。本科的种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洋中,咸淡水河口区也有不少种类。 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2)壳周有环状翼,翼上有射出肋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l2(1)壳周无环状翼状突出,则系由胶质组成,而无放射肋。l3(4)壳周有长刺。射出状排列,并与壳面平行顾氏藻属Gossleriellal4(3)壳周无长刺l5(8)壳面有肋纹,由中央向四周射出。分为若干小块。中央区排列规则。l6(7)壳面的射出肋纹等宽。壳面分为若干块,凹凸相间。中央无纹辐裥藻属Actinoptchu
43、sl7(6)壳面射出肋纹之一小于其它,分块不整齐。中央区有少数线纹星胶藻属Asteromphalusl8(5)壳面中央有无明显显射出肋纹。l9(10)壳面中央有不规划的中央区,常常高低不一,四周则有很多射出状肋纹小环藻属Cyclotellal10(9)整个壳面有细孔纹,无射出状肋纹。l11(12)壳缘有一圆形无纹点 辐环藻属Actinocyclusl12(11)壳缘缺无纹点。有的具小形真孔二个。个别种的细胞外缘有胶质小翼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小环藻属Cyclotellal 细胞圆盘形,很少呈椭圆形。壳面花纹分外围和中央区。外围有向中央伸入的肋纹,少数种类成点线,或杂有微刺。中央区或大或小,平滑无纹或具有向心排列的,不同形状的花纹。壳面平直或有波状起伏,或中央部分向外鼓起。色素体小盘状,多数。有复大孢子。单细胞或二、三个细胞以壳面相连成链,或埋于胶质块、胶质管内。大部分淡水产,海产种类不多。营底栖附着或营浮游生活。淡水种类可在鱼池中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有的种类能长期出现于冬季冰下水体中。小环藻的数量与水体中硅酸盐含量关系极大。 图1-39 小环藻属Coscinodescu
44、s(Hustedt、Gran& Angst) 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l细胞多呈圆盘状。壳面圆形,平坦、鼓起似表壳面或近半球形,其中央部分平坦或凹入。壳面孔纹一般为六角形,排列成辐射型、束型和线型。孔纹在壳面正中心有时特别粗大,称中央环瑰区。正中心有时具小块无纹区称裂隙较 大时称中央无纹区。壳缘部分,称外围。最外围孔纹间常有刺,有时有真孔。带面线币形、柱形或楔形等。壳环纹常呈领状,其间也有孔纹。色素体小而多,粒状、小片状,常分布在细胞四周较浓的原生质中。本属种类较多,其中一半以上为广温性种类,多为海产,是海洋中主要的铒料生物之一,是渤海鲐鱼的四大饵料之一。 图1-40 圆筛藻属Coscinodescus (5)直链藻科Melosiraceae:l细胞一般呈球形,也有成盘形或短柱形的。壳套发达。靠壳面胶质相连成直链,或以壳面紧连,或由刺相连。大部分种类分布于海水中,淡水种类不多,但却是中心硅藻在淡水中最常见的种类,营浮游生活,是浮游硅藻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的营底栖生活。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2)壳面有孔纹或点纹,花纹相似直链藻属Melosiral2(1)壳面有大孔纹。壳面呈
45、半球形突起圆 箱 藻属Pyxidicula直链藻属Melosiral细胞圆球形或圆柱形。常由壳面相连成念珠状、链状。壳面圆形、球形或扁平。细胞壁一般很厚,有细点纹或孔纹。相连带无纹或有较粗的点纹或孔纹。有的种类相连带上有一线形的环状缢缩,称“环沟”,又称横沟。横沟间平滑,其余部分平滑或具花纹。无横沟的种类,整个环带均具花纹,或不具花纹。细胞与细胞间有沟状缢入部称“假环沟”。有的具龙骨突,有的壳面常有刺或棘。色素体小盘状,多数。复大孢子常见。本属是淡水中主要的浮游硅藻之一,早春、晚秋生长旺盛。颗直链藻是淡水中的普生种类,可形成优势种群。具槽直链藻是海洋沿岸性种类,也是重要的浮游硅藻。图1-41 直链藻属Melosira 图1-42 根管藻属Rhizosolenia1.刺 2.环沟 3.假环沟 4.颈部 2 2、根管藻、根管藻目目RhizosolenialesRhizosolenialesl细胞贯壳轴拉长而呈管状。横断面椭圆形,少数圆形。壳面突起呈半球形、锥形、斜锥形或鸭嘴形等,末端常有小刺。相连带有纹。仅根管藻科。根管藻科Rhizosoleniaceae仅根管藻属。l根管藻属Rhizos
46、olenia(图1-42):单细胞或组成链状,链直或弯曲,或略呈螺旋状排列。细胞长圆柱形,直或略弯,断面椭圆形至圆形。壳面扁平或略凸,或十分伸长呈圆锥形突起,其末端具刺,刺常伸入邻胞而连成链状。壳环面长。间生带呈环形、半环形和鳞片状等。细胞壁薄,有点纹,排列规则。色素体小颗粒状、小盘状,多数;或大,片状,少数。分布广,多为暖水种类,淡水种类很少,多生活在富营养型水体中。3 3、盒形、盒形藻目藻目BiddulphialesBiddulphialesl单细胞,或形成链状群体。细胞的形状像一袋面粉,各角隅常有突起,有的还具小刺。大部分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但有的种类能分泌胶质,营固着生活。仅极少数生活于淡水中。 分科检索表分科检索表l1(2)刺毛长于细胞,刺端无爪,细胞靠刺毛相连角毛藻科Chaetoceraceael2(1)刺短于细胞,或无刺,如长于细胞则有爪。l3(4)壳面扁椭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壳面突起和壳环面 平 行 , 一 般 突 起 短 于 细 胞 , 如 长 于 细 胞 则 有 爪盒形藻科Biddulphiaceael4( 3) 壳 面 长 椭 圆 形 壳 环 面 较 阔 , 突
47、 起 或 有 或 缺弯角藻科Eucampiaceae(1)角毛藻科Chaetoceraceae:l长轴带面长方形或正方形。壳面椭圆形,有的圆形。壳面有两个突起,并连有长角毛。角毛基部和邻胞角毛相连成链,细胞间常有空隙。本科海产浮游的只有角毛藻属。 图1-43 角毛藻属Chaetoceros 角毛藻属Chaetocerosl细胞呈扁椭圆形。壳面椭圆形,宽椭圆形或窄椭圆形,极少数是圆形的。壳面上的构造极为微细而精致,一般不易看清楚。壳面平坦,凸起或凹下,有的还有小刺。长轴带面为四角形,短轴带面为长方形。细胞常借助于角毛与邻胞交接成链,或靠壳面相互连接成链,少数种类为单细胞。色素体1-2个,或多数,大多数为颗粒状,分布于细胞内和粗大中空的角毛中。本属休眠孢子的特征较稳定,是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种类多,分布广,是常见而重要的浮游硅藻之一,也是我国近海重要的浮游硅藻之一 盒形藻科Biddulphiaceae:l壳面椭圆形、三角形、四角形、多角形或近圆形。壳面有二个突起,或每角有突起一个,也有少数种类不具突起。单细胞,有的靠突端分泌的胶质相连成锯齿状链。营浮游生活,也有以突端胶质固着生活的。极大部
48、分海产,仅个别种类生活于淡水中。 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2)壳面中央各有大刺一根双尾藻属Dityluml2(1)壳面中央无大刺。l3(4)壳面中部凹入,两端各有二根粗长的刺状突起,细胞壁极薄四棘藻属Attheya(图1-44,a)l4(3)壳面非上述细胞以突起相连,壳面中央部分不相连。l5(6)壳面三角形、四角形或多角形三角藻属Triceratium(图1-44,b)l6(5)壳面椭圆形,细胞直形,壳面有二个短突起,突间大多数有二个或多个短刺盒形藻属Biddulphia 双尾藻属Ditylum:l细胞三角形,四角柱形或圆柱形。单细胞。l壳面中央有一条粗直中空的长刺,和贯壳轴平行。 l在中央大刺四周的壳面上。有的种类有许多小刺,也和贯壳轴平行。壳环面随间生带多少而有长短。细胞壁薄,花纹不明显。色素体小而多。营浮游生活。图1-45 双尾藻属Ditylum 盒形藻属Biddulphial(图1-46):细胞状像一袋面粉或近圆柱形。壳面一般呈椭圆形,两端有突起,突起的末端常有小形的真孔,能分泌胶质,使细胞连成直链或锯齿状链。 胶质附着,营固着生活,且多半形成群体。浮游种类常为单细胞。色素体
49、小而多。本属种类多,常为固着生活,仅少数为真正浮游性。海产,仅少数分布于淡水和或半咸水中。图1-46 盒形藻属Biddulphia复习参考题l1、根管藻目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根管藻目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l2 2 、盒形藻目目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盒形藻目目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测补前标l1、简述角毛藻的形态特征l2、简述双尾藻的形态特征l3、简述盒形藻的形态特征展示目标17l(二)羽纹硅藻纲(二)羽纹硅藻纲- 1.- 1.无壳缝目无壳缝目 教学重点l1.1.无壳缝目的特征和分类无壳缝目的特征和分类教学难点l无壳缝目的特征无壳缝目的特征 (二)羽纹硅藻纲(二)羽纹硅藻纲(羽纹纲)PennataePennatael羽纹硅藻类(图1-47,a、b、c)细胞的壳面为线形、披针形、椭圆形、卵形、菱形、舟形、新月形、弓形、S形或棒形等,其形态基本上属长形至椭圆形,具壳缝(纵沟)(raphe)或假壳缝(假纵沟)(Pseudoraphe)或具管壳缝(canal raphe),在壳缝或假壳缝的两侧具由细点连成的横线纹,或具横肋纹。带面多数为长方形。色素体盘状,多数,或片状,1-2个。 (1)壳面:l中部或偏于一侧具
50、1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中轴区中部,横线纹较短,形成面积稍大的中心区。中心区中部,由于壳内壁增厚而形成中央节。如壳内壁不增厚,仅具圆形或椭圆形或横矩形的无纹区,则称为假中央节。中央节两侧,沿中轴区中部有1条纵向的裂缝,称为“壳缝”。壳缝两端的壳内壁各有一个增厚的部分,称为“极节”。有的种类没壳缝,仅有较窄的中轴区称为“假壳缝”。有的种类的壳缝是1条纵走的或围绕壳缘的管沟,以极狭的裂缝与外界相通,管沟,以极狭的裂缝与外界相通,管沟的内壁具数具量不等的小孔与细胞内部相连,这一特殊构造,称为“管壳缝”。壳缝是羽纹纲细胞壁上的一种重要结构,与硅藻运动有关。(2)繁殖:l除细胞分裂外,许多属已发现能形成复大孢子。 分目检索表分目检索表l1(2)细胞壳面具假壳缝无壳缝目Araphidialesl2(1)细胞壳面具壳缝,或一面具壳缝另一面具假壳缝。l3(4)细胞仅一面具壳缝,另一面具假壳缝l单壳缝目Monoraphidinalesl4(3)细胞两壳面均具壳缝。l5(8)壳缝发达。l6(7)壳缝线形双壳缝目Biraphidinalesl7(6)壳缝发育成管壳缝管壳缝目Aulonoraphidi
51、nalesl8(5)壳缝不发达,很短,公位于壳面两端的一侧短壳缝目Raphidionalesb 1.1.无壳缝目无壳缝目 AraphidialesAraphidiales l细胞壳面仅有由横线纹构成的假壳缝,而没有真正的壳缝。单细胞或连成带状或星状群体。壳面通常为线形或披针形,有的一端大或具波形的边缘,两侧对称。常具间生带或隔片。色素体小颗粒状,多数,罕为较大的片状。淡水、海水中均有分布。营着生活或浮游生活。 分科检索表分科检索表l1(2)细胞内有隔片平板藻科Tabellariaceael2(1)细胞内无隔片脆杆藻科Fragilariaceae(1)脆杆藻科Fragilariaceae:l壳面有假壳缝或无。壳面扁卵形至长披针形。壳环面长方形,也有呈三角形的。单细胞,常形成群体。淡水、海水中均有分布。 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2)细胞两端从壳环面观大小相差很大(少数除外)星杆藻属Asteronellal2(1)细胞两端基本想似,或略有大小。l3(6)细胞棍形,直或稍弯。壳面线形。l4(5)两端略有大小海毛藻属Thalassiothrixl5(4)两端相似海线藻属Thalassionem
52、al6(3)壳面直线形式或狭披针形以至椭圆形。壳环面长方形。l7(8)在生活状态下,细胞常连成长带状群体脆杆藻属Fragilarial8(7)在生活状态下,细胞常簇生呈放射状群体针杆藻属Synerdra星杆藻属Asterionellal(图1-48):细胞呈棒状,两端异形,通常一端扩大。细胞以一端连成星状、螺旋状,有时成栉齿状群体。假壳缝不明显。然素体多数,呈板状或小颗粒状。三轴直,切项轴不对称。浮游种类,海水、淡水中皆有分布。 图1-48 星杆藻属A sterionella 针杆藻属Synedral(图1-49):细胞长线形。浮游种类单独生活,或形成放射状群体;着生种类为放射状或扇状群体。壳面线形、披针形或针形,通常是直的,有时也有弯曲,中部至端略渐窄,或等宽,末端呈头状;壳面中央常有方形或长方形的无纹区。具假壳缝。假壳缝两侧具横线纹或点纹。壳环面长方形,末端截形,具明显的线纹。色素体带状或颗粒状。分布广,淡水、海水中皆有,主要生长在沟渠、池塘和湖泊中,浮游或着生在沿岩沉水植物、丝状藻类上,或着生在流水处的岩石或木头上。图1-49 针杆藻属Synedra 脆杆藻属Fragilaria
53、l(图1-50):细胞常以壳面相互连成带状群体,或以每个细胞的一端相连成“Z”状群体。壳面长披针形至细线形或椭圆形,两侧对称,边缘略膨大,两端逐渐狭窄,或中央部向侧面膨出或凹入,末端钝圆。壳面具线形假壳缝。壳缝两侧具细的横线纹或粗的点纹。壳环面长方形。间生带仅在海产的某些种类有。色素体小盘状,多数,或片状,1至4个。有复大孢子。种类多,主要分布于淡水中,常见于水沟、池塘、缓流的江河和湖泊等处。图1-50 脆杆藻属 Fragilaria 海毛藻属Thalassiothrixl(图1-51)细胞棒形、直或略弯。单细胞或以胶质相连成锯齿状或星形群体。壳面具短知纹,壳缘有小刺。壳环面针形,两端形状不同。没有假壳缝、间生带和隔片。色素体多数,颗粒状 图1-51 海毛藻属Thalassiothrix 海线藻属Thalassionemal(图1-52):细胞棒形。相连成锯齿链。壳面两端圆形、等大。本属仅菱形海线藻,分布广,为世界种,在温带有时大量出现。在我国沿岸常同佛氏海毛藻同时出现。 图1-52 海线藻属Thalassionema (2)平板藻科Tabellariaceae:l细胞内有隔片是本科的
54、主要特征。隔片二或五片以上。细胞直,壳面方形或长方形,也有椭圆形或楔形的。假壳缝有或无。细胞常以胶质相连成带状或曲折的链。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2)细胞具横隔片。细胞两端等宽,两侧及两端对称等片藻属Diatomal2(1)细胞具纵隔片。隔片与壳面平等。l3(4)隔片波状斑条藻属Grammatophoral4(3)隔片不呈波状。l5( 6) 隔 片 两 端 不 等 大 。 隔 片 只 在 粗 大 的 一 端楔形藻属Licmophoral6(5)细胞两端大小相同。隔片直,壳面棒状,通常两端及中央略膨大平板藻属Tabellaria等片藻属Diatomal(图1-53):细胞常连接成带状或锯齿状群体。壳面披针形或线形、棒形至椭圆形,有的种类两端略膨大。假壳缝狭窄。壳面和壳环面均有肋纹(横隔片)和细线纹。壳环面长方形,具一至多数间生带。色素体椭圆形,多数。有复大孢子。主要产于淡水,海水中也有。 图1-53 等片藻属Diatoma 图1-54 平板藻属Tabellaria 平板藻属Tabellarial(图1-54):细胞常连成“Z”形或星形的群体。壳面棒形或线形,中部常显膨大,两端略膨大。假
55、壳缝狭窄,两侧具由细点组成的线纹。壳环面常具许多间生带。纵隔片直。色素体盘状,多数。为池塘、湖泊以及缓流的小河中的浮游硅藻。斑条藻属Grammatophoral(图1-55):细胞借助于胶质块相连成锯齿状或星形的群体。壳面线形或椭圆形,有时中部或两端突出。壳环面长方形,但四角圆形。每个细胞有间生带两个。有两波状弯曲的假隔片,一端固定在相连带上,另一端游离,游离端头状。假壳缝很狭,不明显。壳上有精细的条纹,在浸制标本上不易发现。色素体一个或多个。有复大孢子。海产沿岸性种类,也出现在浮游生物中。 图1-55 斑条藻属Grammatophora 图1-56 楔形藻属Licmophora楔形藻属Licmophoral(图1-56):细胞楔形。壳面楔形或棍状。具隔片。群体像把扇子,借胶质营附着生活。色素体多数,颗粒状;或少数,成大板状。 复习参考题l简述脆杆藻科的特征及分类情况l简述平板藻科的特征及分类情况测补前标l简述脆杆藻科的特征及分类情况l简述平板藻科的特征及分类情况展示目标18l短壳缝目短壳缝目l单壳缝目单壳缝目l管壳缝目管壳缝目l双壳缝目双壳缝目教学重点l双壳缝目双壳缝目教学难点l管壳
56、缝目管壳缝目2.2.短壳短壳缝目缝目RaphidionalesRaphidionalesl细胞的上下壳面两端均具很短的壳缝。本目仅短缝藻科。l短缝藻科Eunlotiaceae:特征同目。l短壳缝属Eunotia(图1-57):单细胞,或由壳面互相连结成带状群。壳面弓形,背缘凸出呈拱形或呈波状弯曲,腹缘平直或凹入。两端大小相等。每一端有一个明显的极节,短的壳缝从极节斜向腹侧边缘,没有中央节。具横线纹。壳环面长方形。常具间生带。色素体二块,片状。有复大孢子。在软水池塘、水沟中常见,营浮游生活,或附着在其他物体上。 图图1-57 1-57 短缝藻属短缝藻属 EunotiaEunotia 3.3.双壳缝双壳缝目目RaphidionalesRaphidionalesl细胞的上下壳面两端均具很短的壳缝。壳缝位于壳面正中线,边缘或四周。细胞舟形、楔形、弓形、直箭形、月形、“S”形或披针形等。 分科检索表分科检索表l1( 2) 细 胞 壳 面 两 端 及 两 侧 均 对 称舟形藻科Naviculaceael2(1)细胞壳面不对称。l3(4)细胞壳面两侧不对称桥 弯 藻 和Cymvellaceael4(
57、3)细胞壳面两端不对称异级藻科Gomphonemaceae(1)舟形藻科Naviculaceae:l细胞一般为舟形。上下壳面均具壳缝、中央结和端节;上下壳面花纹相同。壳缝位于正中线上,或接近中线。因此壳面形状直,壳缝也直;壳面“S”形、月形,壳缝也呈S形或月形。壳环面呈长方形。是羽纹纲中最大的科。其种类和数量均多。海水、淡水中皆有分布。 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2)壳上有龙骨点,壳缝S形茧形藻属Amphiproral2(1)壳上没有龙骨点。l3(6)壳面呈S形弯曲,壳缝S形。l4(5)壳面具十字形的点条纹布纹藻属Gyrosigmal5(4)壳面点条纹斜列曲舟藻属Pleursigmal6(3)壳面不弯曲,直。l7(8)壳缝两侧具由中央节延长的凸起,凸起外侧具线形至披针形的纵沟双壁藻属Diploneis。l8(7)壳缝两侧无上述凸起,无纵沟。l9(10)壳面具平滑的横肋纹,或一到二条纵线纹羽纹藻属Pinnularial10(9)壳面无横肋纹,亦无纵线。l11( 12) 中 央 节 横 伸 成 侧 节 。 壳 面 有 大 而 长 的 珠 状 纹粗纹藻属Trachynersl12( 11)
58、中 央 节 球 形 。 壳 面 具 横 线 纹 或 横 点 纹舟形藻属Navicula舟形藻属Naviculal(图1-58):细胞三轴都是对称的。壳面线形、披针形、椭圆形或菱形,末状头状、钝圆或喙状。中轴区狭窄,壳缝发达,具中央节和极节。大部分种类中央节不大,圆形或菱形。有的种类极节为扁圆形。壳面具横线纹、布纹或窝孔纹。壳环面长方形,平滑,无间生带。色素体片状或带状,多为2块,罕为4至8块。本属种类极多,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均有分布。淡水种类很丰富,各种水体中均有,且多为沿岸性种类。图1-58 舟形藻属Navicula 图1-59 羽纹藻属Pinnularia 羽纹藻属Pinnularial(图1-59):单细胞或连成丝状群体。壳面椭圆形至披针形,两侧平行,少数种类中部两侧膨胀大或成对称的波状。中轴区宽,有时超过壳面的1/3,常在近中央节和极节处膨大。壳缝直或弯曲。壳面具横的、平行的肋纹。小型种类的肋纹常很细,似线纹。壳面观肋纹间形成12条纵线纹。壳环面长方形,无间生带。色素体2个,片状,位于细胞壳环面两侧。本属种类很多,多分布于淡水的浅水体中。布纹藻属Gyrosigmal(图1-6
59、0,a):细胞狭而扁。壳面S形,从中部向两端逐渐尖细,末端尖或钝圆。中轴区狭,S形,中央节处略膨大。壳缝“S”形弯曲,具小的中央节和极节。壳面花纹为由纵横纹十字叉构成的布纹。壳环面披针形。色素体2块,片状。为淡水、半咸水或海水中的浮游硅藻。曲舟藻属Pleursigmal(图1-60,b):壳面线形或箭形,但总是S形。壳缝在中线上或偏于一侧。点条纹斜列和横列。中央节常小而圆。壳环面狭,有时呈弓形或扭转或中部收缩。色素体二个,带状。是半咸水蔌海水种类,淡水中极少。a.布纹藻属Gyrosigma b.曲舟藻属Pleurosigma双壁藻属Diploneisl(图1-61):壳面多少呈椭圆形,不数线形或提琴形。壳缝直,壳缝两则具由中央切侧缘延长而形成的角状凸起,角状突起外侧为宽的或窄的纵沟,纵沟的外测是横肋纹,或点纹连成的横线纹。壳环面长方形。色素体2块,板状。此属海产种类较多,在淡水和半咸水的浅水区亦常见。 图1-61 双壁藻属Diploneis(2)桥弯藻科Cymbellaceae:l两壳缝,但壳面左右不对称。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均有分布。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 2) 壳 面 凸 起
60、, 壳 外 面 两 侧 外 凸双藻眉属Amphoral2(1)壳面扁平,壳环面两侧平行桥弯藻属Cymbella 桥弯藻属(新月硅藻属)Cymbellal(图1-62):单细胞,或以胶质柄附着在它物上,或埋于胶质管中。壳面两侧不对称,呈半月形、偏舟形或近舟形。壳缝偏向腹侧,直或弧状弯曲。有明显的中轴区和中心区。点条纹通常放射状排列,点纹较为明显。色素体一个,板状。本属是典型的淡水种类,少数生活于半咸水中。 图1-62 桥弯藻属Cymbella 图1-63 异极藻属Gomphonema (3)异极藻科Gomphonemaceae:l两壳均具壳缝,但壳面两端明显不对称。淡水产,海水种类极少。l异级藻属Gomphoema(1-63):细胞常在分枝胶质柄上,营固生生活,有时从胶质柄上脱落,成为偶然性的单细胞浮游种类。壳面披针形或棒状,上端比下端大,上下不对称,两侧对称。中轴区狭窄、直。壳缝位于中轴区的中央,具明显的中央节和极节。横线纹由粗点纹或细点纹组成,略放射状排列。壳环面多楔形,末端截形。色素体一个,片状,侧生。淡水产,海水种类较少。4.4.单单壳缝目壳缝目MonoraphidinalesM
61、onoraphidinalesl上壳壳缝退化,只有下壳具壳缝。仅曲壳藻税。l曲壳藻科Achnathaceae特征同目 。 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2)单细胞,壳的横轴弯曲,壳面宽椭圆形,不具胶质柄卵形藻属Cocconeisl2(1)常为群体,壳的纵轴弯曲,壳面线形或披针形,具胶质柄,壳面面两端大小相等,壳缝及假壳缝直曲壳藻属Achnathes卵形藻属Cocconeisl(图1-64):细胞扁平,横轴直或略弯曲成弧形和屈膝形。壳面宽卵形、椭圆形或过圆形。上下壳面构造不同。上壳具狭或宽的中轴区,点条纹横列或放射状。下壳具壳缝和中央节,常有边线或边缘区,点纹一般细小,点条纹横列或放射状。分布于海水或淡水中,多营附着生活,真正浮游的种类极少。以下壳贴附在大型藻类、沉水植物及丝状藻类上。如质形形藻Cscutellum可大量贴附在紫菜叶状体上,影响其生长,是敌害藻类之一。图1-64 卵形藻属Cocconeis曲壳藻属Achnamthesl(图1-65):单细胞,或相连成链,或以胶质柄附着在它物上。上壳面只有假壳缝,下壳面具壳缝和结节。壳面纵轴弯曲。壳环面屈膝形。生活于海水、半咸水和淡水中。有的种
62、类是鲍的好铒料,有的则是危害紫菜的硅藻之一。图1-65 曲壳藻属Achnanthes5.5.管壳缝目管壳缝目AulonoraphidinalesAulonoraphidinalesl两壳都具有管状壳缝,即管壳缝。有龙骨突(船骨突)和龙骨点(船骨点)。分科检索表分科检索表l1(2)管壳缝常在壳面上作角状曲折,或位于背则边缘窗纹藻科Epithemiaceael2(1)管壳缝非上述情况。l3(4)管壳缝位于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边缘菱形藻科Nitzschiaceael4( 3) 管 壳 缝 围 绕 着 整 个 壳 缘双菱藻科Surirellaceae(1)菱形藻科Nitzschiaceael细胞长形,罕为椭圆形。细胞每一壳壳面一侧具龙骨突。在龙骨突上具管壳缝。管壳缝的内壁有许多小孔,即龙骨点。上下壳的龙骨突多彼此交叉相对。因此,壳环面观呈菱形。色素体小颗粒状,多数,或2块,片状。淡水、海水中均有分布。一般为底栖种类,也有营真正浮游生活的。单细胞,有的形成群体。菱形藻属Nitzschial(图1-66):细胞梭形、茧形、舟形。壳面直或S形、线形、椭圆形,具横线纹或横点纹,两侧边缘缢缩或不缢缩,两端
63、尖,近喙状或渐尖。龙骨点明显。上下龙骨突彼此交叉相对。壳环面呈菱形。色素体多为2块,带状,位于壳环面一侧;少数种类为4-6块。种类很多,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常为单细胞,少数种类形成群体或细胞位于单一或分枝的胶质管中。营浮生活或附着在其它物体上。图1-66 菱形藻属Nitzschia(2)窗纹藻科Epithemiaceael壳面舟形至弓形。具发达的管壳缝。管壳缝常在壳面上作角状曲折成V字形,或位于背侧边缘的龙骨突上。壳面具横肋纹,在肋纹之间具蜂窝状网隙。中央节或极节退化或完全没有。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2)壳面具明显的龙骨突,管壳缝的内壁没有通入细胞内的小孔。壳面多呈弓形棒杆藻属Rhopalodia(图1-67,c)l2(1)壳面龙骨不明显或无,管壳缝内壁具有通入细胞内的小孔。壳面呈舟形或弧形弯曲。壳面有背腹之分,管壳缝呈角状曲折窗纹藻属Epithemia(图1-67,d)a.波藻属Cymatopleura 图1-68 双菱藻属Surirellab.马鞍藻属Camplodiscus c.棒杆藻属Rhopalodiad.窗纹藻属Epithemia双菱藻属Surirellal(图
64、1-68):壳面线形、椭圆形或卵形,有时中部缢缩,平直或螺旋状扭曲。两侧缘具龙骨突,其上有管壳缝,管壳缝内壁具龙骨点。具或长或短的横肋纹,肋纹间有纤细的横线纹。壳环面细长形或楔形。种类多,单细胞,营真性浮游生活,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 三、生态分布及意义 l硅藻是海洋有机物的主要生产者之一,它同其它浮游植物一起,构成海洋初级生产力。硅藻是海洋动物及其幼体的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我国沿海贝类的饵料中,硅藻占首要地位。海洋浮游甲壳动物及对虾和其它经济虾类的幼体等,也都以硅藻为主要食物。可见,海洋经济动物产量的高低与硅藻的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人工大量培养硅藻,以解决经济海产动物人工育苗幼体的饵料,这是提高种苗产量必不可少的技术关键l由于硅藻是许多经济海产动物,特别是幼体的主要饵料,所以,海洋中硅藻的数量、分布将会影响到经济动物的分布,特别是渔场的形成和浮游植物的产量密切相关。如在大洋脆杆藻Fragilaria Oceanica密集区捕捞沙丁鱼,可提高渔获量。在星胶圆筛藻集区捕捞中国毛虾,也同样可获得高产。l硅藻死亡后的硅质外壳,大量沉积在海底,形成的
65、硅藻土(diatomaceous earth),含有83.2%的氧化硅,我国的长白山、浙江等地,具有丰富的硅藻土矿,它在工业上用途很广,可以作为建筑、磨光等材料,过滤剂、吸附剂、造纸、橡胶、化妆品和涂料的填充剂,以及保温材料等。化石硅藻对石油勘探有关的地层鉴定以及对古地理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展示目标19l第一节 蓝藻门教学重点l蓝藻门形态构造形态构造l蓝藻门分类教学难点l蓝藻门形态构造形态构造第二部分 浮游生物学 l第一章 藻类Algae l第一节 蓝藻门Cyanophyta 一、概 述l蓝藻(blue-green-algae)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色素中有丰富的藻胆素,植物体常呈蓝绿色,故又叫蓝绿藻。 1.1.形态构造形态构造l(图1-2,a、b、c) 蓝藻细胞结构明显地分为内、外两部分,即细胞壁以及其上的附属物(appendage)和原生质体。图1-2 细胞结构及异形胞 a.蓝藻颗粒 b.假空泡 c.胶被 d.胶鞘 e.异形胞 细胞壁胞壁及胶被(及胶被(gelatinous envelopegelatinous envelope)、)、胶鞘胶鞘 l蓝藻细胞壁常由两层组成,内
66、层薄而坚固,含有一定的纤维素;外层为果胶质,一般具有一定厚度。蓝藻细胞壁的结构与细菌相同,除上述成分外,还含有粘质缩氨肽,这是蓝藻区别于其它藻类的特征之一。 (2)原生质体l:分化为色素区和中央区两部分。色素区内含有各种色素成分,主要有叶绿素、胡萝卜素、蓝 藻 黄 素 ( myxoxanthin) 和 蓝 藻 叶 黄 素(myxoxanthophyll)等。此外,还含有两种蓝藻类 特 有 的 色 素 , 即 蓝 藻 藻 蓝 蛋 白 ( c-phycocyanin) 和 蓝 藻 藻 红 蛋 白 ( c-phycoerythrin)。植物体常呈蓝绿色。蓝藻是原核生物(procartyota),无细胞核,仅在细胞中央区含有相当于细胞核的物质,而无核仁和核膜的分化。中央区又称中央体(centreplasm)。(3)蓝藻的贮存物质l蓝藻淀粉(cyanophycean starch),还含有蓝藻颗粒体(cyanophycin granules)图(1-2,a)。 2.2.假空泡假空泡pseudovacuolespseudovacuolesl又叫气泡(gas-vacuoles)(图1-2,b),在蓝
67、藻门许多属、种的细胞内都有假空泡,尤其是营浮游生活的种类,其多数种类的细胞内都可发现假空泡,它在光学显微镜下,呈不规则的黑色,红色或紫色。假空泡可使植物体漂浮,又是一种抵抗日光照射的屏幕,这也是它分布广的重要原因。 3.3.异形胞异形胞heterocystisheterocystisl(图1-2,c) 异形胞是蓝藻门中的较为光亮一种特殊细胞,仅在某些状蓝藻中存在。异形胞与一般营养、生殖细胞相比,通常,呈球形或椭圆形,与营养细胞之间联系狭窄,包被厚而明显,内含物不明显,无颗粒体。在异形胞的两端各有一个球状,而折光率强的极节球(polar-nodule)或称极部增厚体(polar thickening),具有少量或缺乏营养细胞中含有的藻蓝蛋白(phycocyanin)。异形胞在线状体上着生位置随种而异,有基生的,如眉藻calothrix;或间生,如念珠藻Nostoc;或生于丝状体两端,如拟项圈藻Anabaenopsis;或在分枝侧面的短枝上,如拟念珠藻Nostochopsis。4.4.体制体制l蓝藻主要是群体或丝状体类型,很少是单细胞。丝状体是由相连的细胞列一藻丝(algl filamen
68、t)和胶质鞘组成。丝状体可由一条藻丝、亦可是多条藻丝构成。藻丝直径一致,或一端或两端明显尖细;不分枝,或具真分枝,或具假分枝。丝体上的胶质鞘(胶鞘)极薄,不明显;或较厚,明显,且分层,有层理(lamellation)或无层理。5.5.繁殖繁殖l(图1-3) 蓝藻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性生殖。繁殖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l(1)营养繁殖:在这类繁殖中,丝体上细胞不发生特殊变化,仅由母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或由一个母群体分成二个或多个子群体,以及丝体受外力而折断再生成新丝体,如果群体中细胞增殖到一定数目时亦可破裂而形成小群体,小群体则继续生长繁殖。l(2)无性繁殖:产生孢子进行繁殖。蓝藻门可产生以下几种孢子。内生孢子(图1-3,a)在单细胞或群体性的一些蓝藻的成熟个体细胞,其中的原生质体,经过反复多次分裂后,产生多数的内生孢子,当这些内生孢子成熟后,母细胞壁破裂,散发出其中的内生孢子,在环境适宜时,内生孢子附着而萌发。外生孢子(图1-3,b)这种孢子出现于单细胞的管孢藻属Chamaesiphon和列管藻属Stichosiphon。这两属的原生质体,在生殖时细胞的顶端自上而下发出缢缩,由此产生
69、一个以至多个成串的球形小细胞,即外生孢子,这些孢子成熟后,从母胞逸出,有的远离亲体,环境适宜时发育成新个体;有的仍附着在母体的四周,形成一种类似分枝的群集体。厚壁孢子,又称休眠孢子(图1-3,c)是藻殖段目Hormogonales中许多科、属、种特有的一种孢子,在丝体上产生后,可以抗拒外界不良环境,它通常在丝体上单独形成,也有几个相连的细胞发育而成为一串的,它着生在丝体基部、中间或两端等,随种类而异。厚壁孢子在寒冷或干燥时,除本身细胞壁外,还产生三层宽厚的包被,且孢子的原生质体充满着各种贮存物,当环境适宜时萌发成新个体。藻殖段(段殖体,hormogonia,图1-3,d)在一些种类的局部丝体上,由少数细胞或多数细胞相连成一小段细胞,无胶质鞘,通常在藻丝体顶端或分枝的顶端形成,但少数种类也在藻丝中段处形成,成熟后,在母丝体中缓缓地运动,离开母株,再生长成新的丝状体。藻殖孢hormocystis(图1-3,e)也是一种短丝体,与藻殖段不同之处是外部具有厚而有层理的胶鞘包围着,形如含一藻殖段的孢子,位于母株分枝顶部,萌发时胶鞘的一端或两端破裂,发展成新个体。l繁殖a.内生孢子(从Smith)
70、 b.外生孢子(从Bornet)c.厚壁孢子(李尧英) d.藻殖段(从Smith) e.藻殖孢(从Fremy)二、分 类l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6)无胶质鞘。l2( 3) 丝 体 有 规 则 地 螺 旋 形 弯 曲 螺 旋 藻 属spirulinal3(2)丝体直或不规则地弯曲。l4(5)藻丝集聚成束,束状群体外部无胶质鞘束毛藻属Trichodesmiuml5(4)藻丝单条,或由许多藻丝组成壳状、块状群体颤藻属Oscillatorial6(1)丝体具胶质鞘,鞘无色,每条鞘内具有一条藻丝。不具分枝。l7(8)丝本胶鞘坚固,原而分层鞘丝藻属Lyngbyal8(7)丝体胶鞘薄,在丝体各部分都不明显。有时具群体胶被胶鞘藻属Phormidium l(图1-4):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丝状体,无胶质鞘,圆柱形,呈疏松或紧密的有规则的螺旋形弯曲。细胞或藻线顶部常不尖细,横壁常不明显,不收缢或收缢,顶细胞圆形,外壁不增厚。无异形胞和厚壁孢。可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分布于淡水、海水中。钝顶螺旋藻Splatensis含蛋白质高达53-72%。螺旋藻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生物。螺旋藻属spirul
71、ina束毛藻属Trichodesmiuml(图1-5):植物体为不分枝的丝状体。无胶质鞘。亦无异形胞和厚壁孢子。藻丝末端细胞钝圆,或截断形。由藻丝组成平行或放射的束状群体。营浮游生活。可形成赤潮。颤藻属Oscillatorial(图1-6):植物体为单条藻丝,或由许多藻丝组成皮壳状、块状。漂浮或附于水底,亦有营浮游生活的种类。无胶质鞘或很少具薄的鞘。藻丝不分枝,直或扭曲,能颤动,因此而得名。横壁处收缢或不收缢。顶端细胞多样,末端增厚或具帽状体。细胞短柱形或盘状,内含物均匀或具颗粒,少数种具假空泡。无异形胞和厚壁孢子。以段殖体繁殖。分布广,淡水、海水中皆有。在内陆水体几乎无处不有,有时可形成水华,海产种类主要分布于沿岸水域 鞘丝藻属(林氏藻属)Lyngbyal(图1-7):植物体为不分枝的单列丝状体,或聚集成厚的、或薄的团块,以基部着生。丝状体呈螺旋形弯曲,或弯曲成弧形而以中间部分着生在他物上,少数以整个丝状体着生。有的营漂浮生活。胶质鞘坚固,无色、黄色、至褐色或红色,分层或不分层。丝管状体直或有规则螺旋形缠绕。细胞内含物均匀,或具假空泡和颗粒,亮绿色或灰蓝色。海水、淡水中皆有分布。海生
72、种类是紫菜养殖上的主要害藻之一。胶鞘藻属(席藻属)Phormidium l图1-8):植物体成胶状,或皮状,由许多丝体组成。丝体不分枝,直或弯曲。具胶鞘,有时略硬,彼此粘连,有时部分融合,薄、无色。藻丝圆柱形,横壁收缢或不收缢,末端渐尖,直或弯曲,末端细胞头状,或不为头状,许多种类具有帽状体。无异形胞和厚壁孢子。(3)念珠藻科Nostocaceae:l植物体不分枝。藻丝单生,具胶质鞘,直或有规则地螺旋形弯曲,或不规则地互相缠绕。胶质鞘明显,粘质,透明或有色,清楚或互相融合,少数种类的鞘坚固而狭窄。细胞球形或圆柱形。细胞壁收缢或不收缢。内含物均匀或具颗粒,蓝绿色或其它颜色。异形胞间生或顶生,厚壁孢子单生或成串,少数种类具段殖体。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 l1( 2) 异 形 胞 顶 生 。 厚 壁 孢 子 远 离 异 形 胞项圈藻属Anabaenopsisl2(1)异形胞间生。l3( 4) 藻 丝 末 端 细 胞 延 长 成 无 色 细 胞束丝藻属Aphanizomenonl4(3)藻丝所有细胞同形。l5(6)定形群体念珠藻属Nostocl6(5)藻丝单条,或为不定形群体。细胞球形或桶形鱼腥
73、藻属Anabaena三、生态分布及意义l蓝藻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在各种大小的淡水水体、海洋水体、盐泽地、高山、冰川、终年冰浇灌的南北极、悬崖峭壁、阴湿土壤和树皮上,甚至在水温高达85的温泉,以及荒芜贫瘠的沙漠等其它植物难以生活的地方,只要有点阳光照射,蓝藻都能生长。它是新开拓土地和未开拓土地上的最早生物。蓝藻是绿色植物的先驱生物。水生蓝藻多喜生于有机质丰富的碱性水体中。在湖泊中以表水层及近岸部分较多。小型湖泊较大型湖泊多。温暖、阳光充足的季节,富含营养的水体常因蓝藻过盛繁殖形成水华,在海洋沿岸带形成赤潮。常见蓝藻水华(赤潮)种类有微囊藻、鱼球藻、螺旋藻、颤藻、束毛藻等。其中微囊藻水华极为常见,它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标志。蓝藻水华死亡时,不仅消耗水体中溶氧,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对渔业带来危害,同时散发出腥味,也使水的利用价值降低。l 展示目标20l第二节 甲藻门教学重点l甲藻门的形态构造的形态构造l甲藻门的分类教学难点l甲藻门的形态构造的形态构造第二节 甲藻门Pyrrophyta一、概 述l甲藻又称双鞭虫藻,在海洋中又称为双鞭甲藻Dinoflagellate。 1.1.形态构造形态构造l(图1
74、-13) 大多数为单细胞,有鞭毛的运动个体。细胞球形到针形,有背腹之分。背腹扁平或左右侧扁。细胞裸露或具纤维素细胞壁。纵裂甲藻类,细胞壁由左右二片组成,无纵沟(longitudinal furrow)和横沟(tranverse furrow)。横裂甲藻类,细胞壁(壳壁)由许多小板片组成。板片有时具角、刺或乳头状突起,板片表面常具有圆孔纹或窝孔纹。大多数种类具一条横沟和一条纵沟。横沟(又称腰带),位于细胞中部,将细胞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称上锥部上锥部(epicone)(或称上壳)(epitheca),下半部为下锥部(下锥部(hypocone)(或称下壳)(hypotheca)。纵沟又称腹区腹区,位于下锥部腹面。纵、横沟内各具一条鞭毛,即纵沟鞭毛纵沟鞭毛(longitudinal flagellum)和横沟鞭毛横沟鞭毛(tranversal flagellum)。二条鞭毛分别着生于纵、横沟相交点的附近,有的种类鞭毛是从一个鞭毛孔生出来的。带状的横沟鞭毛自鞭毛孔伸出后,向左经过背面达右方,环绕于横沟内。丝状纵沟鞭毛由纵沟伸出体外。 1.1.形态构造形态构造图1-13 横裂甲藻的形态、构造
75、4.纵沟 5.纵沟鞭毛 6.下锥部 2.2.色素、色素体和贮存物质色素、色素体和贮存物质l大多数甲藻光合作用色素有叶绿素a、b、-胡 卜 素 和 甲 藻 特 有 的 甲 藻 素(phycopyrrin)和多甲藻素(peridinin)。色素体一般呈黄褐色、红褐色、蓝绿色,或黄绿色,少数种类无色素。色素体多个,盘状,也有棒状、带状,或片状的,分散于细胞表层或呈辐射状排列。有的种类具蛋白核。贮存物质为淀粉或油滴。3.3.体制体制l甲藻多数种类为单细胞具鞭毛的运动个体,少数种类为丝状体,有的种类以单个细胞联成各种形态的群体。 4.4.繁殖繁殖l(图1-14) 细胞分裂是甲藻类最普遍的繁殖方式。纵裂甲藻亚纲和横裂甲藻亚纲的翅甲藻,以纵分裂繁殖;横裂甲藻亚纲的其它种类为横分裂,或沿板片连接线斜着分裂。少数种类可形成动孢子或不动孢子。仅有少数种类具有性生殖。 二、分 类l甲藻门仅甲藻纲Pyrrophceae。根据生活习性和鞭毛着生位置等,分为三个亚纲,即纵 裂 甲 藻 亚 纲 ( 又 称 半 甲 藻 亚 纲Haplodinopycidae)Desmokontae、横裂甲藻 亚 纲 ( 或 称 双
76、鞭 甲 藻 亚 纲Dinophycidae)Dinokontae和囊甲藻亚纲Blastodinophycidae(营寄生生活)。分亚纲检索表分亚纲检索表l1(2)单细胞。细胞壁由左右二片组成。鞭毛二条,顶生纵裂甲藻亚纲Desmokontael2(1)单细胞,或由单细胞组成各种形状的群体。细胞裸露,或具薄壁,或具厚而坚的壳壁。鞭毛二条,各位于纵沟或横沟内横裂甲藻亚纲Dinokontae纵裂甲藻亚纲Desmokontael单细胞。细胞壁由左右两壳瓣组成。鞭毛二条,不等长,生于细胞前端。营浮游生活。大多数种类海产。 分目检索表分目检索表l1(2)细胞壁可纵分为两半,但纵裂线不明显纵裂甲藻目Desmomonadales(Desmonadales)l2(1)细胞壁可纵裂为两半,纵裂线明显双甲藻目(原甲藻目)Prorocentrales1.1.纵裂甲藻目纵裂甲藻目DesmomonadalesDesmomonadalesl单细胞。细胞壁纵分为两半,但纵裂线不明显。鞭毛呈带状,着生于细胞前端,一条伸向前方,另一条螺旋环绕于细胞前端。本目仅纵裂甲藻科。l纵裂甲藻科Desmomonadaceae特征同目。
77、l纵裂甲藻属Pleromonas(图1-15):细胞卵形,前端略凹入,由此生出两条带状鞭毛,细胞壁薄,由左右大小不等的两瓣组成,色素体大,片状,内含蛋白核。以细胞分裂进行繁殖。图1-15 1-15 纵裂甲裂甲藻属藻属PleromonasPleromonas 2.2.双双甲藻目甲藻目ProrocentralesProrocentralesl细胞壁上有明显的纵裂线,将细胞分为左右两半。仅原甲藻科。l原甲藻科Prorocentrceae特征同目。l原甲藻属(双甲藻属)Prorocentrum(图1-16):细胞卵形或似心脏形,左右侧扁。壳(细胞壁)壁自中央分成左右相等的两半壳之间伸出。鞭毛孔的旁边,在一个壳上,或两半壳之间有一个空心的,或实心的齿状突起。壳面上除纵裂线两侧外,布满孔状纹。色素体两个,片状,侧生,或颗粒状。鞭毛基部有一个细胞核,或有1-2个液泡。生活于海水中。海洋原甲藻Pmkicans分布较广,是太平洋岸形成赤潮的主要种类。在我国沿岸是牡蛎和幼鱼的饵料。大量繁殖时有发光的现象。 图1-16 1-16 原甲藻原甲藻属属ProrocentrumProrocentrum 横裂甲藻亚纲
78、横裂甲藻亚纲DinokontaeDinokontael本亚纲是甲藻门主要发展的一支,种类很多。运动种类,细胞裸露或细胞表面有一层薄的纤维质壁,或具有由多数板片构成的外壳,即壳壁。壳面有一条纵沟和一条或更多条的横沟。除了少数种类外,横沟都能环绕细胞一周。大多数种类多,分布广。多甲藻多甲藻目目PeridinialesPeridinialesl单细胞,有时数个细胞连成链状群体。细胞具明显的纵、横沟,具二条鞭毛,为能运动的细胞类型。种类多,分布广,是甲藻门中最重要的一个目。裸甲藻裸甲藻亚目分目分亚目目检索表索表 l1(2)细胞有与长轴平行的纵裂线,将细胞分成左右两瓣。横沟明显,靠过细胞前部。纵沟短,与纵裂线相重合。邻接沟与纵沟的各块板片都有翼状的边翅翅甲藻来目Dinophysidineae(图1-17,a)l2(1)细胞非上述情况。l3(4)细胞裸露或具薄的细胞壁。薄壁由许多相同的多角形的小片组成裸甲藻亚目Gymnodiniineael4(3)细胞具厚而硬的壳壁。壳壁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多角形板片组成多甲藻亚目 裸甲藻裸甲藻亚目亚目GymnodiniineaeGymnodiniineae分科检索表
79、分科检索表l1(2)鞭毛二条,均退化。具一个能动的触肢(触手)夜光藻科Noctiluceael2(1)鞭毛非上述情况。无触肢。有纵沟和横沟。l3( 4) 单 细 胞 。 细 胞 裸 露 或 具 有 薄 的 壁裸甲藻科Gymnodiniaceael4(3)植物体由2、4或8个细胞形成链状群体。纵沟彼此相 连 , 自 群 体 前 端 直 达 后 部 链 环 藻 科Polykrikaceae(多沟藻属)(图1-17,b)(1 1)夜光藻科)夜光藻科NoctilucaceaeNoctilucaceae: :l细胞圆形,呈囊状,没有外壳,具有一条能动的触手。幼体似甲藻,成长后横沟不明显。仅夜光藻属。l夜光藻属Noctiluca(图1-18):单细胞。球形或肾形。个体大,直径达1-2mm,肉眼可见。纵沟很深与口沟相通,末端生出一个触手,鞭毛退化。细胞中央有一个大液泡。细胞核一个。原生质浓集于口沟附近,呈黄色或暗红色,原生质丝呈放射状。夜光藻在海洋中,由于受海浪的冲击夜间发生闪光而得名。夜光藻Nscientillans是发生赤潮的主要种类之一,特别是在春季海区水温在10左右时。为沿岸表层种类,分布广
80、,遍及世界各海(寒带海除外),可形成赤潮对渔业危害很大。 图1-18夜光藻属 (2)裸甲藻科(裸环藻科)Gymnodiniaceae:l横沟位于细胞中央,或靠近前、后端。纵沟略延伸到上锥部。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4)横沟基本上位于细胞的中部。l2( 3) 横 沟 近 环 形 , 不 作 斜 走 。 无 细 胞 壁裸甲藻属Gymnodiniuml3(2)横沟总是螺旋形的,螺旋一周的高度大于细胞全长的1/5旋环藻属Gyrodinium(图1-19,a)l4(1)横沟偏于细胞的一端。l5(6)横沟极度移向细胞后端后沟藻属Massartia(图1-19,b)l6(5)横沟极度地移向细胞前端前沟藻属Amphidinium(图1-19,c)裸甲藻属(裸环藻属)Gymnodiniuml(图1-20):细胞卵形、圆形或椭圆形,大多数两侧对称。细胞上、下端钝圆,或顶端钝圆末端狭窄。上、下锥部大小相等,或不等大。多背腹扁平。横沟明显,通常环绕细胞一周。纵沟长度不等,多数略向上锥部延伸,有的则仅位于下锥部。细胞裸露或具薄壁。薄壁为许多相同的多角形的小板片组成。细胞表面多数是平滑的。罕见有纹饰。色素体多个
81、,金黄色、绿色、褐绿色,盘状、棒状,周生或辐射排列;有的种类无色素体。海水、淡水中均有分布。海产种类多,其中不少种类是形成赤潮的重要生物。如蓝色裸甲藻Gcoeruleum就是其中之一。淡水种类的真蓝裸甲藻Geucyaneum在肥水鱼池内,可大量繁殖形成云彩状水华,池水呈蓝绿色。蓝裸甲藻是链鱼的天然好饵料。裸甲藻是水生动物易消化的饵料,但过量繁殖时,形成强烈赤潮或水华,对渔业造成危害。图1-20 裸甲藻属Cymnodinium多甲藻亚多甲藻亚目目PeridiniineaePeridiniineae l单细胞,有时几个细胞连接成链状群体。细胞具明显的纵沟和横沟。纵沟鞭毛和横沟鞭毛分别位于纵沟和横沟内。细胞壁由大小不等的多角形板片组成。板片数目、形状和排列方式是本亚目分类的重要依据。上、下壳板片各分成几组,其中上壳4组,下壳3组(图1-21)。 图1-21 多甲藻板片式 1腹面观 2顶面观 3背面观 4底面观 A上锥部(上壳) B下锥部(下壳) C腹区(纵沟)上壳4组板片:l顶顶孔孔板板(apical pore plate),位于顶端,中间常有一明显的孔,以P表示。l顶顶板板(apical
82、plate),围绕顶孔板的板片,以表示。l沟沟前前板板(precingular plate)(前带板),位于上锥部与横沟相邻的板片,以表示。l前前间间插插板板(anterior intercalary plate)(副板acessory plate),顶板与沟前板之间的板片,以a表示。下壳3组板片: l底底板板(antapical plate),下锥部末端的板片,以 表示。l沟沟后后板板(postcingular plate),下锥部与横沟相邻的板片,以 表示。l后后 间间 插插 板板 ( posterior intercalary plate),沟后板与底板之间的板片,以p表示。板式。l横沟,通常由3块板片组成,以G表示。l腹区(即纵沟),一般由6块板片组成(左前板、右前板、左鞭毛孔板、右鞭毛孔板、连接板、后围板),以V表示。l上述板片有一定排列,称板式。板式一般自左向背向右排列,板式随种类而异。如多甲藻Peridinium的板式1P、4、2-3a、7、3G、5 、2、6V。多甲藻多甲藻亚目分科目分科检索表索表 l1(2)细胞具非常发达的角状突起角藻(又称铠角虫)科Geratiace
83、ael2(1)细胞无上述角状突起。l3(4)细胞壁常为整块,或由不明显的或明显的板片组成。每种的上壳板片数目变化不定薄甲藻科Glenodiniaceael4(3)细胞壁不为整块的,由明显的板片组成。每种上壳板片数目恒定。l5( 6) 横 沟 两 端 距 离 较 大 , 约 为 宽 度 的 1.5-7倍 膝 沟 藻 科Gonyaulaxaceae(图1-22,a)l6(5)横沟两端非上述情况l7(8)板式:4、2-3a、7、5、2多甲藻(又称鼎形虫)科Peridiniceael8(7)板式:2-9、0-4a、6-12、0-2,4扁甲藻科Glenodiniaceae(1)角藻科Ceratiaceae:l单细胞或有时连接成群体。细胞具1个顶角和2-3个底角。有些种类只有一个较发达的底角,另一个短小或完全退化。这些底角大多向上弯曲,末端开口或封闭,也有末端呈扁平、片状或掌状分枝。横沟位于细胞中央,呈环状。细胞腹面中央为斜方形的透明区,纵沟即位于此区的左方。透明区的右侧另有一个锥形的沟,是用来容纳另一个个体的前角,从而形成群体。板式:4、5、5 、2,缺前、后间插板,其中顶板联合成顶角(前角),
84、底板联合成后角(底角)。壳面有孔纹。色素体多个,呈小颗粒状,顶角和底角内也有色素体。细胞核一个,位于细胞中央。仅角藻属。角藻属Ceratiuml(图1-23):属的特征同科。本属是最常见的海洋浮游甲藻,种类多,其中三角角藻 Crtipos分 布 极 广 。 飞 燕 角 藻Chirundinella,广泛分布于淡水水体中,且可大量繁殖,形成云彩状水华,使水呈红褐色。飞燕角藻的体型有明显的季节变异,冬型的个体具二个底角,夏型的具三个底角。角藻属Ceratium (图1-23)薄甲藻属(光甲藻属)Glenodiniuml(图1-42):细胞球形到长卵形,近两侧对称。横断面椭圆形或肾形。具明显的细胞壁。大多数为整块的,少数由多角形的,大小不等的板片组成。上壳板和二块底板组成。 薄甲藻属(光甲藻属)Glenodinium (图1-42):(3)多甲藻科Peridiniaceae:l细胞呈球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大多呈双锥形。前端常呈细而短的圆顶状,或突出成角状;后端钝圆,或分叉成角状,或有2-3个刺。细胞腹面略凹入,因此顶面大多呈肾形。板式:1p、4、2-3a、7、3G、5 、2、6V。其中第一顶
85、液泡。色素体常为多个,颗粒状,周生,黄绿色、黄褐色或褐红色。细胞核大,圆形、卵形或肾形,位于细胞中部。本科仅多甲藻属。 多甲藻属Peridiniuml(图1-25)特征同科。这是一个大属,约有二百多种,是多甲藻亚目最大的一类,绝大多数海产。 多甲藻属Peridinium (图1-25)三、生三、生态分布及意分布及意义 l甲藻的种类较多,分布广。海水、半咸水和淡水中均有分布,但绝大部分生活于海洋中,且几乎遍及世界各海区,其中以多藻属、角藻属、膝沟藻属及夜光藻属较为重要。l甲藻是海洋浮游生物的一个重要类群,在海洋生态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某些甲藻其生物量的多寡也作为海洋生产力的指标。它同硅藻一样是海洋小型浮游动物的重要铒料之一。l甲藻的某些种类是形成赤潮的主要生物。赤潮对渔业危险很大。由于引起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同,其危害程度和方式也不一样。赤潮使海水缺氧,或堵塞动物的呼吸器官,妨碍呼吸而导致窒息。如夜光藻赤潮就属于这一类型。某些甲藻分泌毒素,毒害生物。有的种类是将毒素释放到海水中,使鱼、虾、贝类大量死亡。例如短裸甲藻Gymnodinium breve能分泌神经毒素(neurotoxin),直接
86、杀死鱼类和其它海产动物。有的种类,例如多角膝沟藻Gonyaulax polyedra则在藻体死亡后产生的毒素,危害海洋生物。也有的种类,如膝沟藻Gonyaulax famerensis分泌的毒素(neosaxitoxin)可积累在贝类体内,如果人或其他动物吃了这些贝类,则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这种因吃贝中毒的现象叫贝毒。淡水中甲藻的种类、数量虽不如海洋多,但有的种类在鱼池中可大量繁殖,甚至形成水华,为滤食性鱼类提供了丰富的易消化的食物。有的种类在鱼池下生物增氧的主要种类,为怨鱼安全越冬提供了保障。总之,甲藻与人类的关系是密切的,不论从水域环境保护或是从渔业的角度出发,都应尽可能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的消除不利的一面,使其造福于人类。l复习参考题l角藻属的形态特征l多甲藻属的形态特征l裸甲藻属的形态特征测补前标l1、角藻属的形态特征l2、多甲藻属的形态特征l3、裸甲藻属的形态特征展示目标21l第五节 裸藻门-形态、分类教学重点l第五节 裸藻门-形态、分类教学难点l第五节 裸藻门-形态、分类第五节 裸藻门Euglenophytal一、概 述l裸藻又称眼虫藻。它同金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绿
87、藻门中具鞭毛的种类一起,被称为鞭毛藻类。l1.1.形态构造形态构造l(图1-69) 裸藻是一类具鞭毛,能运动的单细胞藻类。细胞裸露,无细胞壁。细胞质外层特化为表质,表质较坚硬的种类,细胞可保持一定形态;表质柔软的种类,细胞常会变形。表质光滑,或具有纵行、螺旋形线纹、点纹或肋纹等。有的种类细胞外具有胶质的囊壳。l裸藻类细胞构造比较复杂。细胞前端由胞口与外界相通。胞口下面的狭形颈部为胞咽,胞咽下方膨大部分为贮蓄泡,贮蓄泡周围有一至几个伸缩泡。有的无色种类,胞咽附近有呈棒状结构的,称杆状器。鞭毛1条或2条,罕为3条,从贮蓄泡基部的生毛体经胞口伸出体外。细胞前端一侧具一桔红色眼点。但多数无色种类无眼点。图图1-69 1-69 形态构造形态构造 1.1.鞭毛鞭毛 2.2.胞口胞口 3.3.胞咽胞咽 4.4.眼点眼点 5.5.储蓄泡储蓄泡 6.6.伸缩伸缩泡泡 7.7.色素体色素体 8.8.副淀粉副淀粉9.9.细胞核细胞核 10.10.杆状器杆状器 11.11.囊囊壳壳a.a.裸藻形态构造裸藻形态构造 b.b.囊壳囊壳 c.c.运动运动图图1-70 1-70 繁殖繁殖a.a.细胞纵二分裂细胞纵二分
88、裂 b.b.孢囊形成孢囊形成2.2.色素、色素体和贮存物质色素、色素体和贮存物质l裸藻类的色素有叶绿素a、b和-胡萝卜素等。色素组成与绿藻门相似。有的种类具有特殊的红色素,称裸藻红素(Euglenarhodine)。植物体大多呈绿色,仅少类种类呈血红色,有的种类无色素体。色素体,一般为盘状、片状或星状。蛋白核有或无。贮存物质为副淀粉(裸藻淀粉),兼有脂肪。副淀粉呈球形、盘形、环形、杆形或其它形状。副淀粉是一种遇碘不变色的非水溶性多糖类,反光性很强,具同心的层理结构。3.3.体制体制l裸藻类的大多数种类是单细胞运动个体,仅少数种类营固着生活。 4.4.繁殖繁殖l(图1-70) 通常为细胞纵分裂,在环境不适宜时,可形成休眠孢囊。 二、分 类l裸藻门仅裸藻纲。l裸藻纲Euglenopbyceae 特征同门。本纲仅裸藻目 1.1.裸藻目裸藻目EuglenalesEuglenalesl特征同纲。根据鞭毛的数目及其基部的构造、表质、色素体、眼点和杆状器等特征,以及营养方式进行分科。分科检索表分科检索表l1(4)具色素体和眼点。l2(3)细胞具鞭毛,能自由游动裸藻科Euglenopbyceael3(
89、2)细胞具胶柄,附生柄裸藻科Colaciaceael4(1)无色素体和眼点。l5(6)营养方式以腐生为主。无杆状器变胞藻科Astasiaceael6( 5) 营 养 方 式 以 动 物 性 的 摄 食 为 主 。 具 杆 状 器袋鞭藻科Peranemaceae(1)裸藻科Euglenaceae:l本科的种类多数具一条鞭毛,少数具2-3条鞭毛。表质坚硬或柔软。形状多样。有的具囊壳。绝大多数种类具色素体。眼点明显。无杆状器。营养方式以自养为主。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2)具一条等长的鞭毛双鞭藻属Eutriptial2(1)具一条鞭毛。l3(8)无囊壳。l4(5)细胞明显侧扁扁裸藻属Phacusl5(4)细胞不侧扁。l6( 7) 细 胞 形 状 会 变 或 固 定 不 变 , 副 淀 粉 形 状 多 样 , 大 小 不 等裸藻属Euglenal7(6)细胞形状固定。副淀粉常2个,较大,环形侧生鳞孔藻属Lepocinclisl8(3)具囊壳。囊壳的领部与壳体界限明显。壳壁一般较厚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 裸藻属Euglenal(图1-71):绝大多数种为绿色单细胞,具一条鞭毛能运动
90、的个体。细胞形状以纺锤形为主,少数圆柱形或圆形。横断面圆形或椭圆形。后端多少延伸成尾状。多数种类表质柔软,形状易变。少数种类形状稳定。表质具螺旋形排列的线纹或颗粒。色素体一至多个,呈盘状、片状、带状或星状。蛋白核有或无。少数种类无色或具有裸藻红素,使细胞呈红色。副淀粉呈各种形状,大小也各异,随种不同。眼点桔红色,明显。在裸藻门中是种类最多、最常见的属。在有机物丰富的静小水体中,常大量繁殖,形成膜状水华,使水呈绿色或红褐色。图1-71 裸藻属Euglena扁裸藻属Phacusl(图1-72):细胞表质硬,形状固定,扁平。正面观一般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有的呈螺旋形扭转。顶端具纵沟,后端多呈尾状。表质具纵向或螺旋形排列的线纹、点纹或颗粒。绝大多数种类色素体呈现圆盘形,多数。副淀粉较大,有环形、假环形、圆盘形、环形、线轴形或哑铃形等各种形状,常为一至数个,有时还有一些球形、卵形或杆状的小颗粒。具一条鞭毛。眼点一个,桔红色。 扁裸属Phacus 囊裸藻属(壳虫藻属、颈胞藻属)Trachelomonasl(图1-73):单细胞,具一条鞭毛的运动个体。细胞外具囊壳。囊壳球形、卵形、椭圆形、圆柱形或
91、纺锤形等。囊壳表面光滑或具点纹、孔纹、颗粒、网纹、棘刺等花纹。囊壳无色,但由于铁质沉积,因而呈黄色、橙色或褐色,透明或不透明。囊壳前端具一个圆形的鞭毛孔,领有或无,有或无环状加厚圈。囊壳内原生质体裸露无壁,其特征与裸藻属相似。大量繁殖时,形成云彩状水华。使水呈黄褐色,甚至黑褐色。图1-73 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 图1-74 鳞孔藻属Lepocinclis鳞孔藻属Lepocinclisl(图1-74):本属主要特征是细胞表质硬,形状固定,副淀粉常为二个、大的、环形侧生。双鞭藻属(双鞭裸藻属)Eutreptial(图1-75):细胞纺锤形。表质柔软,易变形。具两条等长的鞭毛,其基部各有一颗粒体。表质具细线纹。色素体圆盘形,多数。副淀粉常呈球形或杆形的小颗粒。具眼点。分布于海水、半咸水和淡水中,为重要的海产属,在有些污染的河口区较为常见。 图1-75 双鞭藻属Eutreptia (2)柄裸藻科(胶柄藻科)Colaciaceael:细胞前端具一胶柄,附着在其它浮游动物体上。单细胞或连成不寂形群体或树枝群体。生殖时可形成单鞭毛的游动细胞。本科仅柄裸藻属。柄裸藻属(胶柄藻属)Cola
92、ciuml(图1-76):细胞呈卵圆形、纺锤形或椭圆形,外有一层胶质的包被,前端有一胶柄,向下附生在其它浮游动物体上。单细胞或连成不定形群体或树枝状群体。色素体圆盘形,多数。蛋白核有或无。具眼点,生殖时可形成具一条鞭毛的游动细胞。图1-76 柄裸藻属Colacium(3)变胞藻科Astasiaceae:l细胞具1-2条鞭毛,鞭毛基部不具颗粒体,也不分叉(仅一种除外)。表质硬或柔软,形状固定或多变。无色素体和杆状器。眼点除少数种类外均无。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 2) 具 一 条 鞭 毛 , 细 胞 形 态 易 变变胞藻属Astasial2(1)具一条鞭毛,细胞变态固定。细胞侧 扁 , 具 纵 线 纹 弦 月 藻 属Menoidium弦月藻属Menoidiuml(图1-77):细胞形态固定,或略有变形。明显侧扁,月牙形或豆荚形,中间宽两端窄,前端多呈颈状。横切面呈三角形。表质多数具明显的纵线纹。副淀粉杆或环形,多数。具一条鞭毛。营腐生性营养。 图1-77 弦月藻属(4)袋鞭藻科Peranemaceae:l细胞具1-2条鞭毛。基部无颗粒体。具2条鞭毛的种类,向前的1条为游泳鞭毛。向后的一
93、条为拖曳鞭毛。表质硬或柔软,形态固定或易变。无色素体和眼点。大多数属具杆状器。营养方式为动物性摄食或腐生。 袋鞭藻属Peranemal(图1-78):细胞形态易变。表质具螺旋形线纹。副淀粉为圆形的颗粒,多数。具杆状器。具2条不等长的鞭毛,游泳鞭毛粗壮而长,明显易见;拖曳鞭毛较短,紧贴体表,不易见到。因此,一般只见到游泳鞭毛。细胞核明显而易见。动物性的摄食。图1-78 袋鞭藻属Peranema 三、生态分布及意义l裸藻类主要是淡水种类,仅少数生活在沿岸水域。此类植物都生活在含有机物丰富的小型静水水体中。在阳光充足的温暖季节,有的种类可在量繁殖形成膜状水华,并使水着色。亦有生长在河流、河湾、湖泊、沼泽或潮湿的土表。裸藻属、囊裸藻属是淡水中极为常见的种类,并成为优势种群。囊裸藻属常在北方冰下水体中形成优势种群,在冰下水体生物增氧中起重要作用。双鞭裸藻分布于半咸水及海水中,为重要的海产属。无色种类在污水处理中常见的有袋鞭藻属、变胞藻属等,对污水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裸藻在渔业水体中,既是生物环境,又是某些滤食性鱼类直接饵料。在养鱼池中有裸藻水华池水,属水肥,好水。复习参考题l简述裸藻门的形态特征
94、测补前标l简述裸甲藻的形态特征及其意义展示目标22l第六节 绿藻门l原生动物门概述教学重点l原生动物门概述教学难点l绿藻门的分类第六节 绿藻门Chlorophytal一、概 述l绿藻门植物体呈绿色,故名绿藻。 1.1.形态构造形态构造l细胞除除少数种类原生质体裸露、无细胞壁外,绝大多数都有细胞壁。细胞壁内层为纤维素,外层为果胶质,表面平滑,或具颗粒、孔纹、瘤、刺毛等构造。细胞核一个,少数种类多个,具核仁和核膜。2.2.色素、色素体和贮存物质色素、色素体和贮存物质l色素成分与高等植物相似,有叶绿素a、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色素位于色素体内。色素体形态多种,有盘状、杯状、星状、带状和板状等,且常具至多个蛋白核。贮存物质为淀粉。 3.3.鞭毛、伸缩泡和眼点鞭毛、伸缩泡和眼点l运动的细胞常具二条顶生,等长的鞭毛,少数为4条,极少数为1、6或8条,有的生殖细胞具一轮顶生的鞭毛。在鞭毛着生的基部,一般都具有二个伸缩泡。眼点一个,桔红色,位于细胞前部侧面。 4.4.体制体制l绿藻种类多,体型复杂,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l(1)单细胞类型:如衣藻Chlamidomonas、小球藻Chlorella。l
95、(2)群体类型:如空球藻Eudorina、盘星藻Pediastrum。l(3)胶群体类型:胶囊藻Gloeocystis。l(4)丝状体类型:水绵Spirogyra、刚毛藻Cladopha。l(5)膜状体类型:石莼Ulva、许苔Enteromorpha。l(6)异丝体类型:毛枝藻Stigeoclonium。l(7)管状体类型:布氏藻Boodlea、法囊藻Valonia、羽藻Bryopsis、伞藻Acetabuloria、仙掌藻Halimda等。5.5.繁殖繁殖l有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三种。细胞分裂是常见的繁殖方式。有性生殖除同配、异配和卵式生殖外,还有接合生殖。二、分 类l绿藻门分2个纲,即绿藻纲、接合藻纲。分纲检索表分纲检索表l1(2)运动细胞或生殖细胞具鞭毛,能运动,有性生殖不为接合生殖绿藻纲Chlorophyceael2(1)营养细胞或生殖细胞均无鞭毛,不能游动,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接合藻纲Conjugatophyceae(一)绿藻(一)绿藻纲纲ChlorophyceaeChlorophyceael运动细胞一般具2条顶生,等长的鞭毛,少数4条,极少数1、6、8条或为一轮环状排
96、队列的鞭毛。体形多种多样,单细胞、群体、简单丝状体、分枝丝状体、假薄壁组织状和薄壁组织状等。以孢子进行无性繁殖,有性生殖为同配、异配或卵配。 分目检索表分目检索表l1(8)植物体为单细胞、定形群体或非定形群体。l2(3)植物体营养时期为运动型。营养细胞具鞭毛团藻目Volvocalesl3(2)植物体营养时期非运动型。营养细胞不具鞭毛,或仅具假鞭毛。l4(5)植物体为管状、球形的我核体管藻目Siphoralesl5(4)植物体为单细胞、群体或定形群体。l6(7)营养细胞有的具假鞭毛,细胞能进行植物性细胞分裂,不形成似亲孢子四孢藻目Tetrasporalesl7(6)营养细胞不具假鞭毛,细胞不能进行植物性细胞分裂,可形成似亲孢子绿球藻目Chlorococcalesl8(1)植物体为简单或分枝丝状体,膜状体。l9(10)植物体为简单或分枝丝状体,每个细胞具有多数细胞核刚毛藻目Cladophoralesl10(9)植物体为简单或分枝丝状体、膜状体,每个细胞具一个细胞核。l11(12)细胞顶端具帽状环纹。动孢子、雄配子、精子顶生一圈环状排列的鞭毛鞘藻目Oedogonialesl12(11)细胞顶
97、端不具帽状环纹。动孢子、雄配子、精子顶生2条或4条鞭毛丝藻目Ulotrichales1.1.团藻团藻目目VolvocalesVolvocalesl植物体为运动单细胞,或呈一定形状的多细胞的运动群体。群体细胞为2的倍数。营养细胞具鞭毛,自由游动。细胞为球形、卵形、心形、椭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等,极少数为不规则形。绝大多数种类具细胞壁,少数无细胞壁,原生质体裸露。细胞前端中央常具2条等长的鞭毛,少数为4条,极少数具1、6、8条。伸缩光2个,极少为1或4个。色素体一个或多个,轴生或周生。片状、星状、杯状等。蛋白核一至多个。眼点位细胞前端一侧,少数位于细胞中部或后部一侧。营养细胞具一个细胞核。(2)衣藻科Chlamydomonadaceae:l单细胞,自由游动的个体。细胞球形、卵形、倒卵形、椭圆形、长纺锤形或不规则形。细胞纵扁或不纵扁。细胞壁平滑或具波形、圆柱形或角锥形的突起。有的种类细胞外具胶被。细胞前端中央具或不具乳头状突起。鞭毛2或4条。多数种类有2个伸缩泡。色素体多数为杯状,少数片状、小盘状、H形、星状,极少数种类无色素体。蛋白核1、2或多个,或无。绝大多数种类具有一个眼点,少数有数个
98、或无。细胞核一个。营养繁殖以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无性繁殖形成2、4、8个子原生质体,并在母细胞壁内产生细胞壁,子细胞经母细胞破裂或直接释放。少数种类产生厚壁孢子。有性生殖为同配、异配或卵配。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2)细胞无色素体。鞭毛二条等长素衣藻属Polytomal2(1)细胞具色素体。l3(10)具2条鞭毛。l4(5)细胞长纺缍形。色素体块状或片状绿梭藻属Chlorogonium(图1-79,b)l5(4)细胞不为长纺纺形。色素体杯状、片状、H形或星状。l6(9)细胞壁平滑。l7(8)原生质体和胶被形状相同衣藻属Chlamydomonasl8(7)原生质体和胶被形状不同拟球藻属Sphaerellopsisl9(6)细胞壁具大而不规则的波状突起叶衣藻属Lobomonas(图1-79,c)l10(3)具4条鞭毛。l11(12)细胞侧扁扁藻属Platymonasl12(11)细胞不侧扁。l13(14)细胞无圆柱形突起四鞭藻属Carterial14(13)细胞中部水平的向四个方向等距离排列着四个圆柱形突起绿辐藻属Chlorobrachis扁藻属Platymonasl(图1-80):单细
99、胞,纵扁。正面观椭圆形、心形或卵形;侧面观对称或不称,狭卵形或狭椭圆形;垂直面观横椭圆形或近长圆形。细胞壁薄平滑。细胞前端中央具4条等长的鞭毛。其长度等于或略短于体长;垂直面观,二对鞭毛在细胞两边两两相对排列。伸缩泡二个或不明显。色素体大形,杯状,完全或前端呈4个分叶。蛋白核一个,球形或杯形。眼点一个。细胞核一个。淡水、海水中皆有分布,其中亚心形扁藻Psubcordiformis是一种优良的铒料单细胞藻类,在我国已进行广泛培养,作为经济运动幼体的食物。图1-80 扁藻属Platymonas 衣藻属Chlamydomonasl(图1-81):运动的单细胞。细胞球形、卵形、椭圆形或宽纺锤形等,不纵扁。细胞壁平滑,不具或具胶质被。细胞前端中央具或不具乳头状突起。二条鞭毛等长,顶生。伸缩泡一或二个。色素体一个,大形,多数为杯状,少数片状、H形或星状。蛋白核一个,较大,少数2或多个或无。眼点桔红色,位于细胞的一侧。细胞核位细胞中央偏前端。生长旺盛时期以无性生殖为主,繁殖快;遇不良环境时,形成胶群体,当环境适宜时又恢复游动的单细胞状态。多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小水体中或潮湿土表上,少数特殊种类在摄氏4
100、以下的冰雪中生长。衣藻细胞内蛋白质含量可达52-58%(干重),可作为生产蛋白质的种类。 图1-81 衣藻属Chlamydomonasa.形态构造(从Nova-kova、Iopokaahkuhy)及常见种类(从各作家)b.常见种类 c.不定形群体(从Topokahkuhy)1.鞭毛 2.细胞前端 3.伸缩泡4.眼点 5.细胞核 6.色素体 7.蛋白核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概 述l原生运动是动物界中最低等的单细胞生物,或由单细胞集合而成的群体,个体十分微小。这类动物在形态上相当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细胞,然而,它们每一个体在生理上却是与多细胞动物一样,具有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激应性等。l原生动物体内分化出具有执行各种特殊生理机能的胞器(organelle)或称类器官;如鞭毛,纤毛,伪足等用于运动,称运动胞器;用于营养的胞器有胞口,胞咽和食物胞;用以排泄废物和调节渗透压的胞器有伸缩胞等;有些种类的细胞膜内分布着肌丝,具有收缩机能;有些种类体内具有构造复杂的骨针。由于这些细胞器的存在,使原生动物的有机结构相当复杂,但仍保持着单细胞的特征。l原生动物的体形各异,但一般都
101、很小,最小只有2-3m,一般多在30-300m之间,除海洋中的有孔虫个别种类可达10cm长外,一般最大的也只有2mm左右。 1.1.形态构造形态构造l体表具细胞膜,除变形虫等只有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外,多数种类细胞质表面凝集成较结实而具弹性的膜,使身体保持一定的形状,这种膜称为表膜(pellicle)。有的种类体形成坚固的外壳,壳有的薄而透明,有的很厚,不透明,壳的形状多种多样。l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通常分为两层,外层较为透明,均匀,无内含物、称外质(ectoplasma);内层较不透明,含有各种各样内含物,称内质(endoplasma)。细胞核一般种类只有一个,但也有具2个或多个细胞核的。有些种类体内同时具有两种细胞核,一种大核,含染色体很多,均匀地分布在核内,另一种是小核、染色体较少,分布不均匀。大核与营养机能有关,小核与生殖有关。 2.2.生殖方式生殖方式l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无性生殖,另一种是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最简单的细胞分裂,即细胞质和细胞核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基本相等的子体,这是原生动物最普遍的无性生殖方式。有些种类的无性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子体由母体产生芽体,成熟后芽体自行脱离母
102、体而成新个体。由于生殖方式简单,繁殖快,因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原生动物的个体数量可以得到迅速增加。原生动物的有性生殖往往出现在环境条件恶劣蔌种群连续进行较长时间无性生殖之后。l许多原生动物在环境条件不良的情况下,能分泌胶质膜包围身体,形成孢囊,用以保护身体,待环境条件好转后恢复生活力,脱孢而出。 分分 类类l原生动物根据其运动器的类型和细胞核的数目一般分为2个亚门,5个纲: 分亚门及纲检索表分亚门及纲检索表l1(6)体表无纤毛质走亚门Plasmodromal2(3)无运动细胞器孢子虫纲Sporozoal3(2)有运动细胞器。l4(5)运动细胞器为鞭毛鞭毛虫纲Mastigophoral5(4)运动细胞器为伪足肉足虫(变形虫)纲Sarcodinal6(1)体表具纤毛纤毛虫亚门Ciliphoral7(8)纤毛终生存在纤毛虫纲Ciliatal8(7)纤毛仅出现在幼体阶段吸管虫纲Suctorial以上5纲原生动物中,鞭毛虫纲的大部分种类已在藻类中叙述,孢子虫纲全为寄生种类,下面仅介绍肉质虫纲,纤毛虫纲复习参考题l1、原生动物门的形态特征测补前标l1、原生动物门的形态特征l2、绿藻门的形态特征展
103、示目标23l1、第一节 肉足虫纲的分类及形态特征l2、第二节 纤毛虫纲Ciliata概 述教学重点l肉足虫纲的分类及形态特征教学难点l纤毛虫纲Ciliata概 述形态结构 第一节 肉足虫纲Sarcodina 一、概 述l这是一类以伪足作运动和摄食胞器的原生动物,体外通常没有坚实的皮膜,因面身体任何部位能形成伪足,伪足的伸缩使体形经常改变,称变形动物。但也有许多种类在细胞外面覆盖有外壳,壳上有或大或小的开孔(壳口),伪足由此伸出。本纲可分为2个亚纲: 二、分二、分 类类l分亚纲检索表分亚纲检索表l1( 2) 伪 足 无 轴 丝 , 叶 状 , 根 状 或 丝 状根足虫亚纲Rhizopodal2(1)伪足有轴丝,针状辐足虫亚纲Actinopodal根足虫亚纲Rhizopoda 伪足叶状,根状或丝状。伪足内无轴丝,能伸缩改变其形状。根足虫亚纲Rhizopodal伪足叶状,根状或丝状。伪足内无轴丝,能伸缩改变其形状。分目检索表分目检索表l1(2)没有外壳变形虫目Amoebidal2(1)有外壳l3( 4) 壳 单 室 , 几 丁 质 组 成有壳虫目Testaceal4(3)壳1或多室,石灰质组
104、成。有孔虫目Foraminifera 1.变形虫变形虫目目Amoebidal细胞裸露无外壳,仅具一很薄的原生质膜。伪足叶状。原生质或多或少分化为内质和外质,外质透明均匀,内质有颗粒或空泡和许多食物泡。细胞核单个或多个。淡水生活的种类有一个清楚可见的伸缩泡。分布于淡水,海水或潮湿的土壤及动物消化道中。水生种类多营底栖生活,也有漂浮在水上层的。l变形虫科变形虫科Amoebidae:生活史中仅有变形虫期,细胞核通常1个,最多2个。内质或外质分明,内质有许多球形的颗粒。通常有1个伸缩泡。种类很多,细胞大小相差很大(一般20-500m)。常见。 2.有壳目有壳目Testaceal体具外壳,身体可完全缩入壳内。壳由几丁质,硅质或由胶质粘附砂粒和其它外物而成。壳通常具单一的壳口,伪足由此伸出。原生质通常分化为内质和外质,内质颗粒状,有空泡,食物泡,伸缩泡和细胞核。有壳目大部分生活于淡水中,但也有生活于咸水或湿泥中的。 分科检索表分科检索表l1(4)壳简单,无外物,小板或鳞状物。l2(3)伪足分枝交织成网状网足虫科Gromiidael3( 2) 伪 足 单 分 枝 表 壳 虫 科Arcelidael4
105、(1)壳有外物,小板或鳞状物。l5( 6) 壳 有 外 物 砂 壳 虫 科Difflugiidael6(5)壳有小板或鳞状物鳞壳虫科Euglyphide(2)砂壳虫科Difflugiidae:l外壳系由外界砂粒或其它物质与细胞分泌的胶质粘聚而成。种类较多。l砂壳虫属砂壳虫属DifflugiaDifflugia(图2-1,c):壳的形状多样,依种类而异,横地面一般为圆形。壳由外界环境中的泥砂微粒或硅藻空壳粘合而成。具单一的细胞核和许多伸缩泡。伪足指状,简单或分枝,末端圆或尖。种类多,常见。 图2-1a.变形虫Amoeba b.表壳虫Arcella c砂壳虫Difflugiad.抱球虫Glbigerina e.拟抱球虫3.3.有孔虫有孔虫目目ForaminiferaForaminiferal伪足细长,富有粘性,并能伸缩,常相互交织成网状。绝大多数有孔虫具有由原生质分泌出来的物质,形成外壳。壳的形状和构造变化很大,是分类的重要依据。l有孔虫的外壳通常由许多小室组成,依其小室的数目,可分为单室类和多室类。单室类只有一室,此室常呈若干分枝的管状或囊状。多室类的外壳具有许多小室,每一小室均有连接孔
106、相通,是原生质流通的孔道,故称之有孔类。球房虫科Globigerinidae:l外壳呈塔式螺旋形或扭螺旋形。房室呈球形,卵圆形棍棒形。壳口开于脐部或自脐部展伸至螺旋面 或 具 缝 合 线 次 壳 口 ( secondary sutural aperture)、区域壳口(areal aperture)或泡状物。我国近海已发现3个亚科,即抱球虫亚科Globigerininae,圆球虫亚科和下泡虫亚科,其中以抱球虫亚科的属种类较多。这个亚科的主要特征是,壳口位于脐部或自脐部延伸到螺旋面,有时具缝合线次壳口。我国近海常见的有3个属的种类。我国近海抱球虫亚科常见属检索表我国近海抱球虫亚科常见属检索表l1(4)壳塔螺旋形l2(3)房室卵形至球形。最后几个房室,在背面各有1个或数个缝合线次壳口拟抱球虫属Globigerinoidesl3( 2) 无 次 壳 口 , 壳 口 在 终 室 内 缘抱球虫属Globigerinal4(1)壳塔非螺旋形。壳呈球形或扭螺旋。后期房室扭旋包卷初期壳环,呈内卷式。壳口有口唇普林虫属Pulleniatina抱球虫属Globigerinal(图2-1,d):壳呈塔式螺旋
107、状。房室圆形至卵圆形。缝合线凹,辐射排列。壳壁石灰质,多孔性辐射结构。壳口在终室内缘,开向脐部,有些种类自脐部向壳缘延伸。拟抱球虫属Globigerinoidesl(图2-1,e):本属类拟抱球虫属,所不同的是,最后几个房室在背面各具1个或数个缝合线次壳口。第二节 纤毛虫纲Ciliata一、概 述l终生具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和摄食的胞器,纤毛还具触觉功用。细胞体明显分为内质和外质。外质能分泌一个胶质或假几丁质的外壳,内生有纤毛和刺丝胞(trichocyst)。内质含有细胞核、食物泡、伸缩泡、色素粒和结晶粒等。真纤毛虫类具有两种细胞核,大核专司代谢功能,小核专司生殖功能。纤毛虫通常在淡、海水自由游泳,爬行或附着在别的动物体上,有一些种类则是寄生在别的动物身上。自由游泳的种类通常为球形或椭圆形,爬行的种类一般为扁平或侧扁。二、分 类l本纲分为原纤毛虫亚纲和真纤毛虫亚纲。前者为寄生种类。l真纤毛虫亚纲Euciliata 通常具胞口,细胞核分化为大核和小核两种。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分目检索表分目检索表l1(2)口缘上无唇带全毛目Holotrichal2(1)口缘上有唇带。l3(4)唇带向右旋转
108、(即顺时针方向转)旋唇目Spirotrichal4(3)唇带向左旋转缘毛目Peritricha复习参考题l1、拟抱球虫属与抱球虫属的形态区别展示目标24l1.1.全毛目全毛目l2 2旋唇目旋唇目l3.3.缘毛目缘毛目l4、第三节 吸管虫纲Suctoria教学重点l1.1.全毛目全毛目l2 2旋唇目旋唇目l3.3.缘毛目缘毛目教学难点l缘毛目缘毛目1.1.全毛目全毛目HolotrichaHolotrichal体纤毛单一类型,均匀分布于身体表面,作平行或螺纹旋状排列。仅在口缘附近的纤毛较其它部位为长,没有口缘纤毛带(唇带)。动物性或腐蚀性营养。无性生殖通常为横分裂,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多为自由生活,分布于淡、海水中,少数营寄生生活。分亚目检索表分亚目检索表l1(2)没有胞口,寄生生活无口亚目Astomatal2(1)有胞口。l3(4)胞口裸露在体外,口沟内不具特别发达的纤毛和纤毛膜裸口亚目Gymnostomatal4(3)胞口在口沟内。l5( 6) 口 沟 内 有 成 行 的 纤 毛 毛 口 亚 目Trichostomatal6( 5) 口 沟 内 有 膜 状 结 构 膜 口 亚 目Hym
109、enostomata2 2旋旋唇目唇目SpirotrichaSpirotrichal胞口旁具有一个很发达的右旋(顺时针方向)的口缘小膜带(唇带),唇带由许多纤毛列融合形成,因此能造成水流。除口纤毛外,身体其他区域也常有纤毛分布。 l1(4)体表具纤细的纤毛,能自由游泳。l2(3)纤毛均匀分布于全身异毛亚目Heterotrichal3(2)体纤毛明显地减少或全无少毛亚目Oligotrichal4(1)纤毛分布于腹面,多为棘毛,用以爬行。背面通常有成行的短纤毛腹毛亚目Hyporticha。 分亚目检索表分亚目检索表少毛亚目少毛亚目OligotrichaOligotrichal体纤毛数量大为减少,分布不均匀。口缘带为一具纤毛的螺旋状的口缘区。多为小型种类。 常见科检索表常见科检索表l1(2)口缘的胞口部分,裸出在身体腹面,没有被一层口上纤毛所围裹弹跳虫科Halteriidael2(1)口缘的胞口部分,完全被一层口上纤毛圈所围裹。l3(4)体外无外壳侠盗虫科Strobilidiidael4(3)体外一般有外壳。l5(6)壳壁两层薄而透明杯状纤毛虫科Ptychocylididael6(5)壳壁单
110、层。l7(8)壳口具一个透明的领类铃虫科Codonellopsidael8(7)一般无领筒壳虫科Tintinnididae(3)筒科虫科Tintinnidae:l外壳由胶质或假几丁质组成,且常附有砂粒、泥土等杂物。身体附着在壳内。外壳常呈管状、碗状或各式各样的囊状。这是淡、海水中最常见的一类纤毛虫,通常称砂壳纤毛虫。常见属检索表常见属检索表l1(2)壳很柔软或全无似急游虫属Strombidinopsisl2(1)壳上粘有砂粒或其它外物。l3(4)壳为管状、后端有开口薄铃虫属Leptotintinus。l4(3)壳后端封闭。l5(6)壳较长,呈长筒形。壳上的砂粒大小很不一致,无一定的排列形式。壳的前部不具有螺旋状的条纹筒壳虫属Tintinnidiuml6(5)壳较短,呈杯形或碗形。壳上的砂粒较细小,排列较整齐。壳羊部往往有螺旋状的条纹似铃虫属Tintinopsis筒壳虫属Tintinnidiuml(图2-9,a):虫体呈圆锥形或喇叭形,藏在长圆筒形的外壳内。外壳上的砂粒比较粗且大小很不一致,也没有一定的排列形式。大小在30-200m。图2-9a.筒壳虫 b.似铃虫c.类铃虫 d.网纹虫似
111、铃虫属Tintinopsisl(图2-9,b)与筒壳虫颇为相似,但壳上的砂粒比较细小,排列也较整齐。壳的前端常有螺旋状环纹。种类多,习见。(4)类铃虫科Codonellopsidae:l壳呈壶状。壳体明显可区分为:前透明领部(collar)和后壳部(bowl)。领上常有环纹或其它花纹。壶部一般圆形或卵圆形。壳壁上常有砂粒附着。类铃虫属Codonellopsisl(图2-9,c):壳口有一明显较高的领部,其宽度比壶部狭。领上一般有螺旋形条纹。我国东海、南海常见。(5)杯状纤毛虫科Ptychocylididae:l壳呈钟形或杯状。壳口大,壳壁两层,薄而透明,没有砂粒附着。有的种类其壳的全部或一部分有网纹构造。l网纹虫属Favella(图2-9,d):壳呈钟形,末端尖角突出。壳具网纹。我国沿海常见。3.3.缘毛目缘毛目PeritrichaPeritrichal身体常呈圆筒形或杯状。口纤毛非常发达,口缘带在口沟有由二列以上纤毛构成的唇带,左旋(逆时针方向旋转)。身体其他部分通常无纤毛。无性生殖为二分体,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本目多为附着生活,少数自由生活,也有半寄生的。缘毛目分亚目检索表缘毛目分
112、亚目检索表l1(2)体后具有柄固着亚目Sessilial2(1)体后无柄游动亚目Mobilia固着固着亚目亚目SessiliaSessilial体圆筒形或钟形。大多数种类体后具柄或短刺,营固着生活。口缘唇带为左旋、身体其它部分无纤毛。l常见科检索表常见科检索表l1(2)体有几丁质外壳鞘钟虫科Vaginicolidael2(1)体无外壳。l3(4)体后端无真正的柄,只有1-2根短刺无柄钟虫科Astylozonidael4(3)体后端有真正的柄。l5(6)柄具肌丝,能自由伸缩钟虫科Vorticellidael6(5)柄没有肌丝,不能伸缩累枝虫科Epistylidae(1)钟虫科Vorticellidae:l体呈杯状,口沟环形,围绕在杯状体的周缘。体后端有柄,用以附着于水下的物体上。柄内有肌丝,能收缩。群体生活或单独生活。常见属检索表常见属检索表l1(4)柄分枝,形成群体。l2(3)各个体柄内肌丝不相连接、仅受到刺激的个体发生收缩单缩虫属Carchesiuml3(2)各个体柄内肌丝彼此相连接,一受刺激整个群体收缩聚缩虫属Zoothamniuml4(1)柄没有分枝,单独生活钟虫属Vortice
113、lla钟虫属Vorticellal(图2-11,a):这是缘毛目中最普通常见的一个属,种类也比较多。它的形态构造也较具典型代表性。体型似倒钟形,无色、黄或淡绿色。口缘常向外扩张而成唇带,左旋。皮膜上有时具环纹。柄不分枝,柄内有肌丝存在,能伸缩。大核带状,伸缩泡1-2个。单独生活。常附着于水中物体上或水生动植身体上。 单缩虫属Carchesiuml(图2-11,b):体形与钟虫颇为相似,但它是群体生活。群体柄有分枝,个体着生在柄的末端。柄内有肌丝,但肌丝在群体柄分枝处各不相连,因此,当受刺激时,只有受到刺激的个体才收缩。个体长80-125m,群体大的可达6-7mm,肉眼可见,看上去似白绒毛。常附着在他物上。常见。聚缩虫属Zoothamniuml(图2-11,c):体形与单缩虫相似,但群体柄内的肌丝在分枝处是相连的,因此受到刺激有时所有个体都能同时收缩。个体长40-60m。(2)累枝虫科Epistylidae:l体形与钟虫相似。具有分枝或不分枝的柄,柄内无肌丝,故柄不能自由伸缩。l累枝虫属Epistylidade:体形与钟虫相似。具有分枝或不分枝的柄,柄内无肌丝,故柄不能自由伸缩。图2-1
114、1 a.钟虫 b.单缩虫c.聚缩虫 d.累枝虫第三节 吸管虫纲Suctorial成体纤毛完全消失,仅幼体时期体表具纤毛。成体具有吮吸功能的“吸管”构造。l成体以柄固着在其他物体上,不能移动。体呈球形或椭圆形。体外复一薄膜或临时具一外壳。没有胞口,得用吸管(触手)捕捉食物。吸管有二种,一种末端具一圆形的突起,具吮吸功能,另一种末端或多或少尖锐,用以穿刺铒料对象的身体。触手分布在身体的一定区域或全身的表面。动物性营养,以小型纤毛虫为食。a.足吸管虫 b.壳吸管虫第三节 生态习性经济意义一、原生动物的普生性一、原生动物的普生性l原生动不仅种类多,数量亦多,而且分布很广,几乎在地球上任何有水的地方凡环境条件相类似的水域,都有相同或相类似的原生动物存在,其中很多是全世界普生性种类,这一点与原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有密切的关系。l原生动物的食物主要是单细胞藻类、细菌、各种有机碎屑及其它种的原生动物。这些食物在水中不仅是广泛存在,而且十分丰富,因而给原生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原生动物对周围的适应性很强,遇到不良环境(如干涸、温度剧变等)可以形成孢囊。即脱去运动胞器、尽量排出体内水分、分泌囊
115、膜、在体表形成坚厚的胞壳。孢囊可使生命保持数日至数年之久,待外界环境变化,保持生命的有效方法。孢囊不但能抵御外界恶劣环境,并能有效地传播种族。孢囊休眠期间可被水流,风吹或附在水鸟,水生昆虫体上被带到他外。原生动物除休眠孢囊外还有繁殖孢囊,如肾形虫就能在孢囊中分裂成2或4个小个体,以后脱囊而出。 二、邻近水域中原生动物分布的差异性二、邻近水域中原生动物分布的差异性l原生动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忍耐力强,因此,多数为普生性种类。但每一种原生动物对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如水温,盐度,含氧量,盐类,pH,光照以及水域生物组成和食物关系等等。因而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出现的原生动物种类组成往往不同,而且原生动物和其它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种类的周期性数量变化。所以即使是相邻近的两个水体,其种类组成和数量上也常存在较大的差异。三、原生动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力及三、原生动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力及其分布其分布l原生动物对各项环境因子的变化有相当强的耐受力,但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都要求一定的生活条件。因此,即使环境因子有很少的变化,对它们的生活也常会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对单项环境因子的反应,肉足虫类
116、比纤毛虫类敏感些。四、原生动物的经济意义l原生动物中寄生性种类有的直接危害人体、禽畜和鱼类,造成病害。水中自由生活的各类原生动物,通常是水生经济动物:鱼、虾、贝类直接或间接的天然饵料。也有少数种类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有孔虫,放射虫是古老的动物,由寒武纪到现代都有它们的踪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种类,而且数量很大。根据它们的化石不仅能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和沉积相,而且还能揭示地下结构情况,从而对寻找沉积矿产,发现石油,确定油层和拟定油井位置都有指导作用。此外,原生动物是研究生物所生物科学基础理论的好材料,对揭示生命的一些基本规律和了解动物的演化都显示出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复习参考题l1、简述原生动物的经济意义l2、钟虫属、单缩虫属、聚缩虫属、累枝虫的区别测补前标钟虫属、单缩虫属、聚缩虫属、累枝虫的区别展示目标25l第四章 节肢动物门教学重点l节肢动物门的特征及分类教学难点l节肢动物门的特征第四章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概 述l甲壳动物是比较原始的节肢动物,由于体表都包被一层比较坚硬的甲壳,故称为甲壳动物。l甲壳动物多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小型的种类无专门的呼吸器官,通常用表
117、皮进行呼吸。体躯由头、胸、腹三部构成。头部和胸部的一部分体节常互相愈合,分界不清。头部一般的都具5对附肢,即2对触角,1对大颚、2对小颚。胸部附肢在低等的种类常形状相似,用于游泳或呼吸,数目变化很大,以介形类为最少,仅2对;鲎虫科的最多,可达到63对;在高等的种类,通常都为8对,其前3对分化为颚足,用作辅助的捕食器官,后5对用作为行走,称步足。腹肢扁平如桨,用作为游泳,称游泳足。低等的种类常不具腹肢;高等的种类除尾节外,每节都具1对腹肢,雌性兼有抱卵的功能,雄性的第1、2对内肢常变形成交配器管。发育经过变态,初孵化时的幼体不分节,具3对附肢,为无节幼体,或称六肢幼体。二、分 类l甲壳动物共分为8个亚纲,其中常见的为6个亚纲,包括2万多种。 常见亚纲检索表l1(10)体小,为小型的甲壳动物。腹部常没有附肢。l2(9)自由生活或寄生于鱼类。l3(8)体常延长,分节。l4(5)胸部附肢扁平,呈叶状。通常多覆一头胸甲鳃足亚纲Branchiopodal5(4)胸部附肢圆筒形,分节,寄生的种类常有变化。l6(7)体通常呈圆筒形而延长,无头胸甲桡足亚纲7(6)体背腹扁平,呈扁圆形,面具一盾形的头胸甲
118、鳃尾亚纲Branchikural8(3)体短而不分节,完全包被在两瓣头胸甲内介形亚纲Ostracodal9(2)营固着生活,全包被在一石灰质的壳内,或寄生于十足目、软件动物蔓足亚纲Cirripedial10(1)体大,为大型的甲壳动物。通常具腹肢软甲亚纲4.4.枝枝角目角目CladoceraCladoceral(1)概述:枝角目通称溞,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体长通常为0.210mm。多数生活在淡水中,仅少数种类生活于海洋中。枝角类通常浮游生活,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营养价值高,生长迅速,是各种幼鱼和鲢、鳙鱼的重要饵料。l枝角类体由壳瓣包被,侧扁,侧面观多为卵形或近圆形,体节不明显。头具黑色的复眼,并带有水晶体。第一触角小,第二触角发达,呈枝角状,为主要的游泳器官。胸肢4-6对,通常呈叶状。尾叉爪状。发育极少有变态。 (2)形态构造:l体分头和躯干两部(图4-4),在两部之间的背侧略向内凹入,形成颈沟(cervical notch)。头部侧面观呈半圆形,略向下弯曲,其最前端、复眼以前的部分,称头顶,这部分有时突起呈在角形,名头盔。头之腹侧有吻。前端有复眼,球形,由多数小眼组
119、成,周围有水晶体,并有三对眼肌,使复眼可向不同的方向活动。单眼位于复眼和第一触角之间通常很小,也无水晶体工,其有无、大小因种而异。在头部两侧,第二触角的基部各有1或2条隆线,称壳孤(fornix)。少数种类,在头部背侧,有一用来倚吸的植物等物体上的器官,称吸附器,由马蹄形的角膜皱褶,以及一对肌肉发达的吸盘构成 。躯干部:l由胸部和腹部合成。胸部有胸肢;腹部无附肢,在背侧有1-4个指状突起,称腹突(abdominal process),有堵塞孵卵囊(brood chamber),防止卵子脱落到体外。腹突后端的背侧,还有一对羽状刚毛,称尾毛(abdominal setae),着生在一个小节突上。腹部自尾毛的小突起到末端的部分,称后腹部(postabdomen)。后腹部是腹部的最一节,其样,是种类鉴定的重要的依据。肛门开口于后腹部的中部或末端的背侧。正对肛门外,或在肛门的前端背侧向内凹入,为肛门陷(anal sinus)。肛门陷的深浅因种而异。在肛门陷的前、后缘,有时向外突出,形成前肛角与后肛角。在后腹部的末端,有一尾爪(post-abdominalclaw),其其形状弯曲,上生棘刺,靠基部
120、的1-2个较大,称基刺,或8爪刺,其余的较小,排成一行,合称附栉。有些种类还有更小的刺或细毛。在后腹部的背面或左右两侧有1-2行单独或成簇的小刺,称肛刺(anal spine)。在盘肠溞科的后腹部左右两侧,肛门附近还有1或数行侧刺(lateral spine)。 壳瓣:l包被整个躯干部,这相当于其他甲壳甲壳动物的头胸甲。由头向后延伸,侧面观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左右壳的背缘互相连接,似蚌壳状,壳瓣的腹缘和后缘分离,在腹缘通常列生刚毛或刺,也有些种类的后腹角或后背角延长,形成壳刺。在躯干前半部的背侧,两壳瓣之内有一空腔,此为孵育囊,夏卵的在其中孵化。 附肢:l触角2对,第一触角小,棒状,通常为1-2节,中部有一根触毛,末端有一簇嗅毛;雄性较大,可以活动,末端常有8根长刚毛;雌性的短小,不能活动。第二触角强大而有力,也称大触角,一般为双肢型,各肢均分节,在内、外肢上有许多羽状游泳刚毛,内、外肢的节数以及游泳刚毛数及排列因种而异,通常用一种序式来表示。例如溞属的序式为0-0-1-1-3,即表示其外肢分4节,第1和第2节上无毛。第3节为1根,第4节为3根;内肢则分为3节,第1和第2节上各1根,第3
121、节为3根。 口器:l枝角类的口器由一片上唇,1对大颚,2对小颚及1片下唇组成。大颚无触须,滤食者常呈槌状,咀嚼面脊状。小颚不发达,第一对隐藏于大颚之后,第二对退化,有的种类已消失 胸肢:l具4-6对,其形状与食性有一定的联系。多数种为滤食性,胸肢呈扁平叶状,边缘生许多刚毛,少数种为扑食性,呈圆柱形,外肢退化或完全消失。生殖与发育:l枝角类有二种不同的生殖方式,即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当环境适宜时,行孤雌生殖,即雌性产出的卵不需要受精,称夏卵。这种卵的卵膜薄,卵黄少,卵形小,数量多,在卵囊内迅速发育,卵出的幼溞,不久即脱离母体,营独立生活,成长后再营孤雌生殖。通常在环境不良时一定的季节,雌体内产生一部分卵,发育为雄体,经交配受精后,产生厚卵膜,多卵黄的冬卵量少,通常仅1-2个,外包一部分的壳瓣形成卵鞍,能抵抗寒冷、干旱等不良的环境条件。脱出母体后,就停止发育,要经过一段滞育期,待环境条件转后才孵出幼溞(图4-5)。图4-4 枝角类模式图(雌体) 1.头盔 2.壳弧 3.盲囊 4.眼肌 5.食道 6.大颚 7.颈沟 8.心脏 9.颚腺 10.夏卵11.卵巢 12.生殖孔 13.腹突 14.壳
122、刺15.尾刚毛 16.肛刺 17.尾爪 18.后腹部19.胸肢 20.上唇 21.第一触角 22.吻23.单眼 24.视觉神经 25.复眼 26.第二触角图4-5 枝角类生活史模式图真枝角部真枝角部EucladoceraEucladoceral分科检索表分科检索表l1(12)躯干部与胸肢全为壳瓣所包被。l2(3)胸肢6对同形,叶状仙达溞科Sididael3(2)胸肢5-6对,前两对执握状,其余叶状。l4(5)第二触角内、外肢均3节。肠盘曲,多具后盲囊盘肠溞科Chydoridael5(4)第二触角外肢4节(基合溞除外),内肢3节。肠通常不盘曲,无后盲囊。l6(7)第一触角不能活动,呈吻状尖突,嗅毛位于基部象鼻溞科Bosminidae l7(6)第一触角不呈吻状尖突,嗅毛位于末端。l8(9)壳孤发达。雌性第一触角短小,不能活动溞科l9(8)壳弧不发达呈缺。两性第一触角均长而能动。l10(11)后腹部上肛刺周缘有羽状毛,末肛刺分叉裸腹溞科Moinidael11(10)后腹部上肛刺周缘无状毛,末肛刺分叉粗毛溞科Macrothricidael12(1)躯干部与胸肢裸出壳外。l13(14)尾突短,
123、短于尾刚毛,腹部短而尖圆囊溞科Podonidael14(13)尾突长,明显超过尾刚毛,腹部长圆柱形。l15(16)尾突比尾刚毛稍长,无尾爪大眼溞科Polyphemidael16(15)尾突比尾刚毛长得多,有尾爪长棘溞科Cercopagidae(1)仙达溞科Sidae:l头大,颈沟明显。每一触角能动;第二触角粗大,双肢,上具多数游泳刚毛。胸肢6对,叶状。 分属检索表分属检索表l1(2)第二触角外肢3节,内肢2节。具吻仙达溞属Sidal2(1)第二触角外肢2节。l3(8)第二触角内肢3节。吻有或无,若有也不特别尖。l4( 5) 后 腹 部 无 肛 刺 。 无 吻 秀 体 溞 属Diaphanosomal5(4)后腹部具肛刺。吻有或无。l6(7)无吻壳腺溞属Latomopsisl7(6)有吻伪仙达溞属Pseudosidal8(3)第二触角内肢2节,吻特别尖尖头溞属Penilia尖头溞属Penilial(图4-7,b):身体透明。头部较小,额角尖细。后腹部狭长,尾爪细长,具2个基刺。第二触角刚毛序式为2-6/1-4。本属分布于海洋里。b.鸟喙尖头溞 (7)大眼溞科Poyphemidae:l壳瓣
124、不包被体躯与胸肢,只能盖住孵育囊。头大。复眼非常大,填满头顶,无单眼。缺壳弧。第一触角小,能动;第二触角小,外肢4节,内肢3节,各有7根游泳刚毛。后腹部短,无尾爪,尾突1个,棒形。 (7)大眼溞科Poyphemidae:l壳瓣不包被体躯与胸肢,只能盖住孵育囊。头大。复眼非常大,填满头顶,无单眼。缺壳弧。第一触角小,能动;第二触角小,外肢4节,内肢3节,各有7根游泳刚毛。后腹部短,无尾爪,尾突1个,棒形。l大眼溞属Polyphimus(图4-13,a):颈沟深而明显,孵育囊半球形。第二触角小,外肢4节,内肢3节,各有7根游泳刚毛。后腹部短,无尾爪,尾突1个,棒形。刚毛序式为0-1-2-4/0-1-1-5。后腹 突 棒 状 , 与 2尾 毛 约 等 长 。 虱 形 大 眼 溞Ppediculus为嗜寒性冷水种。分布于东北和西北地区。a.虱形大眼溞 b.多型圆囊溞c.诺氏三角溞第三节第三节 桡足亚纲桡足亚纲CopepodaCopepodal1.1.概概述述 正常情况体躯由11个体节组成,即头胸部6节,腹部5节。但由于愈合的原因,头部常与胸部的第1或前23节愈合成一节,因而,胸部可见35个体节
125、。生殖孔开口于腹部第一节的腹面。第一触角比较发达,为运动和执握的器官;第二触角为双肢。躯干肢正常为6对,第一对为颚足,无外肢;后5对为胸足,又称游泳足,其中前四对构造相同,双肢型,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是桡足类的重要分类依据。腹部为5个体节组成,不具腹肢。幼体发育经过变态,初孵化为无节幼体。l桡足亚纲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广泛的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其中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洋中。生活于淡水中的桡足类,由于其数量多,分布广,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和其他动物良好的天然饵料。另外,也有一些种类是营寄生生活,如寄生于鱼类的鳃、皮肤或肌肉中,引起鱼类的疾病 2.2.形态构造形态构造l桡足类的身体明显分节(图4-16,a)全身由16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的原因,通常见到一般都不超过11节。身体略呈卵圆形,分前体部和后体部,前都较粗,后都较细,在两者之间具一活动关节。其位置是区别各目桡足类的依据之一。在哲水蚤目,其活动关节通常位于第五胸节与第一腹节之间。而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则位于第四、五胸节之间。 前体部(metasome)l:也称头胸部,由头和胸部组成。头胸部通常由头部的5个体
126、节和第1胸节(有时由第1、2胸节)愈合而成,其前缘称额,腹面常有刺状的突起,叫额角(rostrum)。背面常有1个单眼,或1对晶体。胸部由35节组成。每节均有1对附肢。后体部(ursome),即腹部,或由末胸节或末2胸节和腹部愈合组成。腹部不具附肢,由35节组成,雌、雄有别,雄的一般比雌的多1节(雌性常第1、2两节相愈合)。在第一腹节具有生殖孔,称生殖节。在雌性,其腹面常膨大,叫生殖突起。最末的腹节称尾节(telson),肛门位于该节的末端背面,故将这节也称肛节。末端具1对尾叉,在尾叉的末端有5根不等长的刚毛,常呈羽状,这是适应浮游生活的一种机制。附肢(图4-16,b)l以哲水蚤Calanus为例,第一触角位于头部的两侧,强大,为主要的游泳器官,单肢型,细长,由25节构成,末端第23节具2根羽状刚毛。一般有明显的雌雄区别,雄性常特化成执握器(grasping organ),在哲水蚤目中为一侧,猛、剑水蚤目中则两侧均弯曲。第二触角短而粗壮,双肢型,亦为游泳器官,由基肢2节,内肢2节,外肢7节组成,各节的内缘和内、外肢的末端都有刚毛,内、外肢的结构及长短比例是分类的依据之一。大颚双肢型,基
127、肢2节,基节为1几丁质板,面向口的一端呈锯齿状,称咀嚼缘,具背齿,中央齿,腹齿和1根刚毛。齿数和形状常与食性有关,其形态也是鉴定种类的依据之一。在底节的末端生出内、外两肢。内肢2节,外肢5节,皆生羽状刚毛,有助于滤食活动。第一小颚是一对很小的附肢,原肢发达,2节组成,第一节内缘基部形成一大的咀嚼叶,外缘具一突出小叶,即上肢;第二节内缘具一突出小叶,内、外肢都不发达,内肢为2节,外肢为1节,外缘亦具羽状毛。第一小颚的形状随种类而异,滤食性者(如哲水蚤)有较多的刚毛,捕食者(如歪水蚤)则刚毛退化。第二小颚呈叶片状,单肢型,缺外肢,构造简单;基肢由2节构成,内缘各突出2小叶,上生许多羽状刚毛;内肢2节,内缘亦有羽状刚毛,刚毛能形成网状,以搜集食饵。l颚足是胸部的第一对附肢,单肢型,缺外肢,较入大;基肢2节,较粗大;内肢分5节,各节的内缘均生羽状刚毛。颚足的结构亦随种和食性而不同,滤食者多羽状刚毛,捕食者则具强刺,有的则呈爪状。l 胸足:l位于胸部的腹面,上生羽状刚毛,刚于游泳,通称游泳足,即为第26对胸肢,通称15对胸足。前四对皆为双肢型,其结构基本相似,一般没有雌雄的区别。基肢2节,内、外
128、肢各3节,通常内肢较短小,外肢的外缘常有短刺,称外缘刺,外肢的内缘和内肢具发达的羽状刚毛,为主要的游泳器官。第五对胸足随种类的不同,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雌、雄有显著的区别,是鉴定种类的最主要依据。哲水蚤属雌性左右对称,雄性常不对称,右肢的内、外肢皆短小。 图4-16 桡足类的形态构造前体部:1.感觉棒 2.前器官 3.额角 4.上唇 5.下唇 6.头节 7.第一胸节 8.第二胸节 9.第三胸节 10.第四胸节 11.第五胸节 19.第一触角 20.第二触角 21.大颚 22.第一小颚23.第二小颚 24.颚足 25.第一胸足 26.第二胸足 27.第三胸足后体部:12.第五胸足 13.生殖节 14.第二腹节 15.第三腹节 16.尾节 17.内缘尾叉刚毛 18.末端尾叉刚毛 28.第四胸节 29.生殖孔 30.尾叉 31.外缘尾叉刚毛 32.刚毛a.第二触角 1.基节 2.底节 3.外肢 4.内肢b.大颚 1.基节 2.底节 3.外肢 4.刚毛 5.背齿 6.中央齿 7.腹齿 8.内肢c.第一小颚 1.基节 2.外小叶 3.外肢 4.内肢 5.底节 6.第三内小叶 7.颚基 8.第二内
129、小叶d.第二小颚 1.基节 2.底节 3.内肢e.颚足 1.基节 2.底节 3.内肢f.胸足 1.基节 2.底节 3.内肢 4.外肢 5.外缘刺 6.顶刺 3.3.生殖与发育生殖与发育l在生殖季节,一般雄体都用第一触角或第五胸足抱握雌体。交配时,雄体先用执握肢的第一触角抓住雌体的尾叉,随后用第五右胸足抱住雌体的腹部。接着精荚从雄孔排出,雄体就利用第五左胸足摄取下精荚,并固着在雌孔旁,然后精卵受精,排到水中孵化成无节幼体 分目检索表分目检索表l1(6)通常为自由生活。成体的第二触角结构正常,大多为双肢型。l2(5)粗大的前体部和细狭的后体部之间界限明显。l3(4)第一触角长,一部分种类右触角或左触角双肢型哲水蚤目Calanoida l4(3)第一触角短,雄性左右触角或左触角变成执握肢;第二触角双肢型剑水蚤目Cyclopoidal5(2)前体部与后体部间无明显的界限。第一触角短,雄性左右均成执握肢;第二触角双肢型,外肢十分退化猛水蚤目Harpacticoida l6(1)寄生生活,成体第二触角完全退化,若不退化而成单肢型,也可能形成钳器或固着器。l7(8)幼体在环节动物体内寄生。成体浮游,
130、无肠道,不摄食,无第二触角怪水蚤目Monstrilloidal8(7)发育一定阶段后的幼体和成体均营寄生生活。成体有肠道,能摄食,有第二触角。l9(10)幼体在海鞘体内营共生或寄生。成体第二触角单肢型,形成钳器,雌性体背侧有孵卵囊背孕水蚤目Notodelphyoidal10(9)为鱼类的体外寄生虫。成体第二触角单肢型,形成钳器或固着器,雌体背侧无孵卵囊。l11( 12) 成 体 分 节 。 第 二 触 角 形 成 钳 器 。 雌 雄 形 态 相 似鱼虱目Caligoidal12(11)成体不分节。第二触角形成固着器。雌雄形态悬殊,雄体常为矮雄,附着在雌体上腭虱目Lernaeopodoida (一)哲水蚤目(一)哲水蚤目CalanoidaCalanoidal身体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显著大于腹部,这两部之间的连接是可动的。头部与第一胸节及第四与第五胸节常愈合。腹部雌性通常4节,雄性5节。雌性左右对称,雄性右侧变为执握肢。第五胸足雌性与前四对不同,退化或全缺。l卵直接产于水中,或产于卵囊内。卵囊1或2个,附于生殖节的腹面两侧。在雌体上,有时还能见到由雄者安放在生殖节上的精荚。 分科检索
131、表分科检索表l1(2)有12对角膜透镜。雄性第五右胸足末端有钳角水蚤科Pontellidael2(1)无角膜透镜。l3(4)第二胸足内肢1节。吻通常不裂成两部分。生殖节腹面突起大真刺水蚤科Euchaetidael4(3)第二胸足内肢通常为2-3节。其他特征不同于上科。l5(8)第五胸足雌雄均与前4对基本相同。l6(7)第五胸足与第四对区别是雌性基节内缘常具锯齿;雄性左足外肢较长,并有退化的刚毛哲水蚤科Calanidael7(6)第五胸足在第四对区别与上述不同,雌性外肢第二节内侧无刚毛,有一指状突起;雄性右侧一粗大的钳,除雄体第五对内、外肢2节外,其余均三节胸刺水蚤科Centropagidael8(5)第五胸足两性均特化,丧失游泳足的性状。l9(16)第2-4对胸足内肢3节。l10(13)前4对胸足内、外肢均3节。l11(12)雌性第五胸足双肢型,外肢3节,内肢退化,为1-2节镖水蚤科Diaptomidael12( 11) 雌 性 第 五 胸 足 单 肢 型 , 末 节 长 , 末 端 刚 毛 粗 而 短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idael13(10)第一胸足内、外肢常少于3节。
132、l14(15)雌性大部无第胸足;雄性也退化,有时无左足或右足,无内肢真哲水蚤科Eucalanidae。l15(14)雌性有第五胸足,末端刚毛不呈羽状,第3-4胸足外肢第三节外缘有锯齿拟哲水蚤科Paracalanidael16(9)第2-4胸足或其中有一对内肢为2节。l17(18)上唇前方有一密布短刚毛的半球形薄片。尾叉常不对称。眼较大歪水蚤科Tortanidael18(17)上唇前方无上述薄片。尾叉对称。眼较小或无。l19(20)雌性第五胸足十分退化,单肢型,2-3节,末节细而尖,常有锯齿。末胸与腹部常有刺纺缍水蚤科Acartiidael20(19)雌性第五胸足与上述不同,各节均短;雄性第五胸足无钳。末胸除后侧角有1刺外,其他均无刺宽水蚤科Temoridae2.2.猛水蚤目猛水蚤目HarpacticoidaHarpacticoidal体一般较细长。头胸部并不显著宽于腹部。第一胸节常与头节愈合,第4、5胸节间有1可动关节。雌性第1、2腹节部分或全部愈合成生殖节,雄性不愈合。尾叉末端有2根发达的刚毛。额部突出显著。第一触角一般不超过9-10节;雄性左右皆变为执握器。第一胸足与其它与其它附肢
133、常异形,内肢呈执握状。第五胸足退化,通常分为1-2节,两性异形。多数种类带有一个卵囊,位于腹面,少数2个,位于两侧。l大多数在海水中营底栖生活,一部分种类分布于淡水或咸淡水中,常生活于底层,或水草丛中,营浮游生活的种类较少。 图图4-324-32a.a.挪威小星猛水蚤挪威小星猛水蚤 b.b.湖泊美湖泊美丽猛水蚤猛水蚤 3.3.剑水蚤目剑水蚤目CyclopoidaCyclopoidal头胸部较腹部显著地宽,卵圆形,头与第一胸节愈合。雌体腹部第1-2节愈合成生殖节。尾叉刚毛4根,一般居中2根较长。第一触角雄性对称,与雌性异形,呈执握状;第二触角两性均单肢,或具退化的外肢。第1-4胸足构造相似,第五胸足退化很小,各胸足两性的构造几科完全相同。雄性一般具第六胸足。生殖孔和卵囊常成对。 分科检索表分科检索表l1(2)雄性第一胸角左右均不变为执握肢。大颚无咀嚼齿。无第一小颚。头胸部很长。角膜特大大眼剑水蚤科Cyclopidael2(1)雄性第一触角左右均变为执握肢。大颚咀嚼齿。有第一小颚。l3( 4) 大 颚 须 不 甚 发 达 , 退 化 成 一 突 起 , 附 2-3根 刚 毛剑水蚤科Cycl
134、opidael4(3)大颚须甚发达,分节较多。l5(6)第二触角分3节长腹剑长蚤科Oithonidael6(5)第二触角分4节镖剑水蚤科Cyclopinidaellllla.英雄剑水蚤Cyclops strenuous b.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 c.台湾温剑水 d.大同长腹剑水蚤e.近缘大眼剑水蚤 生活习性生活习性l栖息:桡足类不论是在海洋、淡水或咸淡水中均有分布,但绝大多数都生活于海洋中。在水型水域中栖息的桡足类,能以休眠状态的卵、幼虫或成体渡过水域干旱、冰冻等不良环境,一旦注水,不久即可培养出桡足类来。不少种类的成体能渡过水域的干旱、冰冻的能力。当水域干旱时,表面分泌形成一膜,以渡过干旱。桡足类中有不少种类都能形成休眠卵,以渡过不良的环境。也有些种类以无节幼体越冬。l在大型水域中,桡足类的垂直分布可分三类:第一为上层种类,如海洋中的小型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a,淡水中的中剑水蚤Mesocyclops,这些种都分布于水的上层,其上下垂直移动的幅度不大。第二为深水种类,如拟真刺水蚤Pareuchaeta,这些种类经常分布于深层,甚至幼体也很少到上层。第三为季节垂直移动的种类,如纺锤哲水蚤Acartia,因季节不同而分布于不同的水层,在夏季,成体分布于很深的下层。到冬季则移至接近于上层。桡足类的分布与水温关系密切,在温带湖泊夏季上层的水温高,嗜寒性的种类则分布在湖泊的下层。而在温带则栖息于下层。l绝大多数自由生活的种类,都有昼夜垂直移动的现象。当黑夜来临时,上升到上层生活,在日常前即开始下降到下层生活。摄食:桡足类的摄食方式有下列三种。l滤食性:以细菌、微小的浮游生物和有机腐屑为食。 l捕食性:通常以捕食各种小型动物及卵,如寡毛类、摇蚊幼虫、其它桡足类和仔鱼等等。 l杂食性:兼有滤食和捕食二种食性,它们的口器附肢形态特征也介于滤食和捕食型之间,第二小颚基部成为滤器,其远端则适于捕食活动, 复习参考题复习参考题l1 1、哲水蚤目、剑水蚤目、猛水蚤目的区别、哲水蚤目、剑水蚤目、猛水蚤目的区别l2 2、简述桡足类的形态构造、简述桡足类的形态构造
《学习饵料培养和浮游生物的意义PPT课件》由会员ni****g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饵料培养和浮游生物的意义PPT课件》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 1、金锄头文库是“C2C”交易模式,即卖家上传的文档直接由买家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全部归上传人(卖家)所有,作为网络服务商,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及时联系右侧客服;
2、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jinchutou.com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部份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jinchutou.com水印标识,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3、所有的PPT和DOC文档都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
4、文档大部份都是可以预览的,金锄头文库作为内容存储提供商,无法对各卖家所售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专业性等问题提供审核和保证,请慎重购买;
5、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
6、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或需要我们协助,可以点击右侧栏的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