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PPT(4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徐春娟徐春娟1绪绪 论论哲学基础哲学基础体体 质质藏藏 象象病病 因因病病 机机附:中医哲学思维及方法附:中医哲学思维及方法总总 目目 录录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经经 络络养生与治则养生与治则 思考题思考题2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中医学(一)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
2、洽的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知识体系。3健康: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亚健康:未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科学:古称:“格物致知”,最早见于严复天演论。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某一领域内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思维方法:自然科学:研究自然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各种文化现象 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4中中医医基基础础体体系系医学基础医学基础原始积累原始积累哲学基础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精气、阴阳、五行 内经内经 难经难经文化基础文化基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形成标志形成标志形成基础形成基础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四四大大经经典典5(二)中医学的自然属性(二
3、)中医学的自然属性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各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百百科科全全书书6(三)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医医学学模模式式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西医学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
4、对生命、健康、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生物生物生物心理心理心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生物生物生物生物社会社会社会社会心理心理心理心理环境:整体医学模式环境:整体医学模式环境:整体医学模式环境:整体医学模式7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及优势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及优势学术特色整体医学整体医学个体化诊疗个体化诊疗自然疗法自然疗法8优势理论优势独特理论体系治疗优势疗效、
5、辨证方药优势天然药物养生保健优势养疗复一体9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3. 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 4.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2. 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10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一)先秦、秦、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素问素问灵枢灵枢责难伤伤伤伤寒寒寒寒论论论论金金金金匮匮匮匮要要要要略略略略3 36 65 5味味11(二)魏、晋、隋、唐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晋晋 皇皇甫甫谧谧晋晋 王王叔叔和和隋隋 巢巢元元方方唐唐 孙孙思思邈邈千千千千金金金金要要要要方方方方千千千千金金金金翼翼翼翼方方方
6、方12(三)宋、金、元(三)宋、金、元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小儿药证直诀宋宋 陈无择陈无择宋宋 钱乙钱乙13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儒门事亲脾胃论河间六书14(四)明、清(四)明、清医林改错肾命学说明赵献可医贯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医宗必读明李中梓清王清任15温温 病病 学学 说说明明吴吴又又可可温温疫疫论论清清王王士士雄雄温温热热经经纬纬清清薛薛生生白白湿湿热热条条辨辨清清吴吴鞠鞠通通温温病病条条辨辨清清叶叶天天士士温温热热论论温病四大家温病四大家16(五)近代与现代(五)近代与现代唐容川、朱沛文、
7、恽铁樵、张锡纯唐容川、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中西汇通派证的研究证的研究文献整理文献整理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现 代17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一)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注重宏观观察注重宏观观察重视整体研究重视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擅长哲学思维 西医西医微观微观 中医中医宏观宏观 五脏一体五脏一体 天人合一(自然、社会)天人合一(自然、社会) 道家儒家:中和平衡道家儒家:中和平衡强调功能联系强调功能联系 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理系统18(二)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二)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 司外揣内司外揣内外:外在表现外:外在表现内:
8、内脏病机内:内脏病机有诸内,必形于外。有诸内,必形于外。192 取象比类取象比类(援物比类、类比法)(援物比类、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或关系相同在某些属性或关系相同或相似,而推论出它们或相似,而推论出它们的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的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同或相似的逻辑。五行学说五行学说203比比较较和和分分类类比较:同异关系比较:同异关系比较:同异关系比较:同异关系 脾胃(中州)脾胃(中州)脾胃(中州)脾胃(中州)分类分类分类分类纳运纳运纳运纳运升降升降升降升降润燥润燥润燥润燥病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病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病因:内因、外因、不内外
9、因病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治法:汗治法:汗治法:汗治法:汗 吐吐吐吐 下下下下 和和和和 温温温温 清清清清 消消消消 补补补补214归归纳纳与与演演绎绎归纳:个性与共性归纳:个性与共性演绎演绎:(推演络绎):(推演络绎)肺肺金金大肠大肠鼻鼻皮毛皮毛“金曰从革金曰从革”肃杀、收敛、潜降肃杀、收敛、潜降225试试探探与与反反证证假假说说试探:初步设想试探:初步设想相应措施相应措施反证:结果反证:结果原因原因骨折骨折补骨药(肾主骨)补骨药(肾主骨)以方测证以方测证23六、六、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
10、境有密切的联系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恒动观念恒动观念证候证候证候证候运动运动运动运动变化变化变化变化发展发展发展发展24整体整体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 成的,任何事物都由各种要素以一成的,任何事物都由各种要素以一 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医学的整体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自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然界、社会)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联系性的认识。
11、 25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 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诊断上:察外知内诊断上:察外知内 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五脏五脏六腑六腑体表组织器官体表组织器官心小肠舌、脉肺大肠鼻、皮毛脾胃口、肌肉肝胆目、筋肾膀胱耳、骨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
12、络联系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26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即所谓即所谓即所谓即所谓“ “天人一体观天人一体观天人一体观天人一体观” ”、“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生理方面生理方面病理方面病理方面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 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 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 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 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
13、化的影响 27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年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年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 社会的治与乱:政治经济社会的治与乱:政治经济 脱营:尝贵后贱脱营:尝贵后贱脱营:尝贵后贱脱营:尝贵后贱失精:尝富后贫失精:尝富后贫失精:尝富后贫失精:尝富后贫28恒动观念恒动观念恒动观恒动观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
14、相薄,成败之由也由也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素问素问六微旨大论六微旨大论) ) 人体生理功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平衡协调过程人体生理功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平衡协调过程脏腑功能脏腑功能脏腑气化脏腑气化 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29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证证病病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化):发热、咳喘。 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
15、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方遣药的依据。 风寒束表风寒束表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30症症证证病病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个别表面现象。个别表面现象。各阶段证候是疾病全过程:阶各阶段证候是疾病全过程:阶段本质反应。段本质反应。每一病有不同阶段的病理变
16、化,每一病有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全过程本质认识。全过程本质认识。人人体体病病理理变变化化31辨证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辨证内容辨证内容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含义及应用含义及应用辨病因:风热、风寒、瘀血辨病因:风热、风寒、瘀血辨病位:表里、气血、脏腑辨病位:表里、气血、脏腑辨病性:寒热虚实辨病性:寒热虚实辨病势:传变规律辨病势:传变规律32论治论治根据辨证的结
17、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法。论论治治内内容容因证立法:肝气郁结因证立法:肝气郁结疏肝理气疏肝理气随法选方:疏肝理气随法选方:疏肝理气四逆散四逆散处方遣药: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处方遣药:柴胡、白芍、枳壳、甘草33辨证辨证和和论治论治的的关系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施。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准确。故辨证检验辨证论治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不分割的两个方面。34辨
18、证论治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病证结合:感冒分期中医病证结合:感冒分期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肝炎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肝炎肝胆肝胆 湿热、肝肾阴虚湿热、肝肾阴虚35同病异治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病治异同病治异同实质:证同治同36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应用应用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感冒 夏季风热挟湿辛凉发散,芳香化湿 冬季风寒辛温散寒
19、胃 下 垂 子宫脱垂 脱肛 气短乏力,语言低微脘腹、肛门有重坠感 中气下陷 补中益气37思考题思考题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A. 先秦、秦、汉 B. 两晋、隋、唐 C. 宋、金、元 D. 明清 E. 近代 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38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张从正D. 朱震亨 E. 李杲 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 A. 张元素B. 刘河间 C. 张子和D. 朱震亨E. 李杲 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 张从正 B. 陈无择 C. 张仲景D. 巢元方E. 孙思邈 391. 辨证的主要目的是: A. 辨清是何病种 B.
20、 辨清病因、病性、病位 C. 概括出具体性质的证 D. 辨清邪正关系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吴又可 D. 朱震亨 E. 李杲 401. 明清时期中医理论的发展有何特点? 2. 怎样理解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简答题简答题简答题简答题41第一章第一章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概概 论论中中国国古古代代哲哲学学精精 气气 学学 说说阴阴 阳阳 学学 说说五五 行行 学学 说说中中医医基基础础理理论论42沿沿 革革战国秦汉战国秦汉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哲学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地理、哲学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地理、气象、天文、农业、军事气象、天文、农
21、业、军事渗透渗透431.精气说学: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精气说学: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2.人身三宝:精、气、神人身三宝:精、气、神3.沿革: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被沿革: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被“元气论元气论”同化同化 “气一元论气一元论”第一节第一节 精气学说精气学说44 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哲学含义(一)气的哲学含义1常识概念常识概念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如云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如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气、水气、呼吸之
22、气、水谷之气等。2哲学范畴哲学范畴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构成世界万物的本质,功能的客观实体,构成世界万物的本质,抽象的物质概念。物质与功能的统一。抽象的物质概念。物质与功能的统一。3泛义泛义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精神现象。45(二)气的医学含义(二)气的医学含义1 1中医学的气系统:中医学的气系统:生生理理之之气气为为核核心心 自然之气自然之气自然之气自然之气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生理之气生理之气生理之气生理之气
23、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脏腑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脏腑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脏腑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脏腑 之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之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之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之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病邪之气病邪之气病邪之气病邪之气六淫之气、恶气、毒气等。六淫之气、恶气、毒气等。六淫之气、恶气、毒气等。六淫之气、恶气、毒气等。 药物之气药物之气药物之气药物之气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气等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气等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气等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气等 462 2气的医学含义:人体之气。气的医学含义:人体之气。
24、运行不息,极其细微的精微物质 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生命物质与生理功能的统一。47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一)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一)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1宇宙宇宙天地合气,万物自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物,“通天下通天下一气耳。一气耳。”2生命生命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生死,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生死,全赖乎气。全赖乎气。48(二)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及其存在形式(二)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及其存在形式1气的运动变化:物生谓之气的运动变化:物生谓之“化化”, 物极谓之物极谓之“变变”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
25、其致一也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2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形化形化气化气化 形气转化形气转化493气运动的根源:气有胜复。气运动的根源:气有胜复。 阴阳相错。阴阳相错。气气 阴气阴气 阳气阳气 感应、可入感应、可入感应、可入感应、可入 渗透渗透渗透渗透 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影响 万物化生万物化生 (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1中介的含义:表征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中介的含义:表征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间接联系的概念。不同要素之间间接联系的概念。2气的感应性:指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气的感应性:指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50
26、3气的可入性和渗透性:气的可入性和渗透性:可入性可入性气很细微,既无形质,气很细微,既无形质, 又有形质,无处不入,又有形质,无处不入, 无所不有,贯通一切。无所不有,贯通一切。渗透性渗透性渗入其他事物之中或吸收渗入其他事物之中或吸收 其他事物成分,而使自身其他事物成分,而使自身 变为阴气、阳气、风气、变为阴气、阳气、风气、 云气、天气、地气等,云气、天气、地气等, 表现为气的多样性。表现为气的多样性。51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确立中医学的科学观(一)确立中医学的科学观1自然观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气是世界的本原,天
27、地人统一于气。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人统一于气。2医学观医学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人人社会社会心理的整体医学模式。心理的整体医学模式。3生命观生命观:气是生命的本原。合阴阳之气,:气是生命的本原。合阴阳之气, 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524健康观健康观:气和则为正气:气和则为正气 气化为形气化为形气化气化 (升降出入升降出入) 形气转化形气转化 形化为气形化为气 动态平衡动态平衡(和和) 5疾病观疾病观:病因病因气失其和为邪气气失其和为邪气 邪邪(气失和气失和)正正(气和气和)交争交争 病机病机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气有不调之处
28、,即病本所在 之地升降出入失常之地升降出入失常 诊断诊断察五脏神形,知真气虚实察五脏神形,知真气虚实 气失调气失调虚、滞、上、虚、滞、上、 下、结、散、乱下、结、散、乱536防治观防治观:治病之道,气内为宝:治病之道,气内为宝 整体调节,三因制宜整体调节,三因制宜 调气调气 养生之道,以气为本养生之道,以气为本(二)确立中医学的方法论(二)确立中医学的方法论1气化流行的整体观气化流行的整体观。 天地万物本原于气天地万物本原于气 气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气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2朴素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朴素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三)论述医学的基本问题(三)论述医学的基本问题54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一、精与
29、气的基本概念精(精气)指水(万物之源)宇宙本原之气气的一部分生殖之精充塞于宇宙之间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55气体状态的物质客观存在的精微物质一切可感的现象和状态气56(一)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1.阴阳之气交感:氤氲化生万物。2.无形和有形之气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无形: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形质:以凝聚状态存在而形成看得见、摸及着的实体。57(二)运动是精气的根本属性(二)运动是精气的根本属性“物之生谓之化,物之极谓之变。物之生谓之化,物之极谓之变。”1.气机:指气的运动。气机:指气的运动。2.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30、三)气是万物的中介(三)气是万物的中介大千世界,一气牵系大千世界,一气牵系(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58(一)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 精、气、神人身“三宝” 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之本原。(二)说明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天、地、人三才:均统一于精气之中(三)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气者,人之根本也。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9(四)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百病皆生于气。”(五)指导疾病的诊断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六)指导疾病的防治 调气60关键性问题关键性问题 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 阴阳的概
31、念及其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概念及其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思考题思考题第二节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61概概 述述1.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古人探索宇宙本质和解释宇宙的一种世界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范畴。2.历史沿革:(1)形成于西周:周易的易卦(2)春秋战国时期应用于医学理论:黄帝内经62(一)阴阳的产生:指日光的向背(二)阴阳学说的形成: 由单纯的物质概念由单纯的物质概念上升为 (日光的向背)哲学概念哲学概念(阴阳学说的形成) 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
32、成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63一、阴阳的概念和特征一、阴阳的概念和特征(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 阴阳属性的划分标准阴阳属性的划分标准火的特征火的特征升腾、温暖、向上、热烈等升腾、温暖、向上、热烈等属阳属阳水的特征水的特征静止、寒凉、向下、清静等静止、寒凉、向下、清静等属阴属阴. 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实物
33、可见,是用来标示事物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实物可见,是用来标示事物 特性的概念特性的概念 火火、水水64素问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4.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三)阴阳的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和可分性1. 阴阳的普遍性: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2. 阴阳的关联性: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用阴阳来说。3. 阴阳的相对性属阴属阳是相对比较而言。阴阳无限可分(阴阳的可分性)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6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
34、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互根互用66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类经附翼类经附翼医易: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对立制约()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如:体中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如:()阴阳双方对立是绝对的阴阳双方对立是绝对的“阴主静,阳主动阴主静,阳主动”“阴主内,阳主外阴主内,阳主外” 春夏春夏温热温热阳气上升,制约寒凉之气阳气上升,制约寒凉之气 秋冬秋
35、冬寒凉寒凉阴气上升,制约温热之气阴气上升,制约温热之气 ( 3 )阴阳即是对立又是统一的:阴平阳秘阴阳即是对立又是统一的:阴平阳秘6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互根相互依存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互为根本 互用互用相互资生相互资生 相互助长相互助长 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相互用的表现()互相互用的表现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
36、68 阴阳交感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周易: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万物化生”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一基础。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一种最佳状态(即种最佳状态(即“和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与互藏69阴阳互藏阴阳互藏 概念概念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
37、,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二气交感合和的动力根阴阳互藏是阴阳二气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又是构建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源,又是构建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阴中寓阳,因而阴依阳机用关系的基础。阴中寓阳,因而阴依阳机时存在,阴以阳为根机时化;阳中涵阴,时存在,阴以阳为根机时化;阳中涵阴,因而阳依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因而阳依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 70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3. 阴阳消长的形式: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消长的形式:阳消阴长、阴消阳长此长彼消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热盛伤阴
38、,寒盛伤阳此消彼长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阴虚火旺,阳虚阴盛1. 概念: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相对的概念: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相对的 平衡状态平衡状态。2. 导致消长的原因:阴阳对立、阴阳互根。导致消长的原因:阴阳对立、阴阳互根。4. 阴阳消长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阴阳消长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5. 阴阳消长超出一定的限度,则出现转化。阴阳消长超出一定的限度,则出现转化。7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消长阴阳的消长 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转化发生转化的前提和条件:发生转化的前提和条件: 极极 或或 重重 量变量变质变质变
3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1. 概念:指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概念:指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 反的方向。反的方向。2. 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727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阳阳阴阴上部下部体表体内腰背胸腹六腑五脏物质和功能之间物质和功能之间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7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
40、中医学中的应用(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的总纲(十六字总纲)、病理变化的总纲(十六字总纲) 、说明疾病的发生,区分病因属性、说明疾病的发生,区分病因属性阴阴阳阳正气正气精(血、精、津液)精(血、精、津液) 气气 邪气邪气寒、湿寒、湿 风、热、暑、燥风、热、暑、燥 ()阴阳偏盛(指邪气有阳盛或阴盛)()阴阳偏盛(指邪气有阳盛或阴盛)()阴阳偏衰(指正气有阳或阴的不足)()阴阳偏衰(指正气有阳或阴的不足)阳盛则热阳盛则热,导致阴病,导致阴病阴盛则寒阴盛则寒,导致阳病,导致阳病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则实 阳虚则寒阳虚则寒,导致虚寒证,导致虚寒证阴虚则热阴虚则热,导致虚热证
41、,导致虚热证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则虚 75阳偏胜阳偏胜阴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阴偏衰76阴阴阳阳失失调调阴盛阴盛阴阳阴阳偏盛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虚阴阳阴阳偏衰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阴不制阳阳不制阴阳不制阴77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用于
42、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八纲辨证: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如心的辨证:心阳虚,心阴虚,心火亢盛如心的辨证:心阳虚,心阴虚,心火亢盛表、热、实表、热、实阳阳里、寒、虚里、寒、虚阴阴(五)用于疾病的治疗(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的原则:、确定治疗的原则: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 “损其有余损其有余”即即“实者泻之实者泻之” 寒者热之,用于阴盛,配以助阳药物寒者热之,用于阴盛,配以助阳药物热者寒之,用于阳盛,配以养阴生津药物热者寒之,用于阳盛,配以养阴生津药物 “补其不足补其不
43、足”即即“虚者补之虚者补之” 阳偏衰阳偏衰阴盛阴盛温阳祛寒温阳祛寒阴偏衰阴偏衰阳盛阳盛滋阴降火滋阴降火78(六)归纳药物的性能(六)归纳药物的性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阴阳阳四性四性寒凉寒凉 温热温热 五味五味酸苦咸酸苦咸 辛甘淡辛甘淡 升降升降浮沉浮沉降沉降沉 升浮升浮 79调调整整阴阴阳阳阴盛阴盛阴阳阴阳偏盛偏盛实证实证实寒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伤阳兼阳虚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酌加温阳药)阳盛阳盛实热证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伤阴兼阴虚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酌加养阴药)阴虚阴虚阴阳阴阳偏衰偏衰虚证虚证虚
44、热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主,以制阳光。)阳虚阳虚虚寒证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源,以消阴翳。)泻泻其其有有余余补补其其不不足足80关键性问题关键性问题 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 五行的概念、特性五行的概念、特性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思考题思考题第三节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81(一)五行的起源五方五方尚书大传周传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五材五材五行五行左传(二)五行学说的概念: 是研究五行的内涵
45、,特性及生克规律,是研究五行的内涵,特性及生克规律,并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并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并以生克规律来阐释各事物之间和现象,并以生克规律来阐释各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古代哲学理论。相互关系的古代哲学理论。82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指客观世界存在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指客观世界存在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二)五行的特性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附附:五行系统表五行系统表831.木曰曲直:木曰曲直:“曲直曲直”指树木枝条具有生长、指树木枝条具有生长
46、、柔和、能曲能直的特性,引申为凡有生长、柔和、能曲能直的特性,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和舒畅等性质、作用的事物,升发、条达和舒畅等性质、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均归属于木。2.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光明、向上等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光明、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火。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火。3.土爰稼穑:指人类种植物和收获谷物,引土爰稼穑:指人类种植物和收获谷物,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的事物,均归属于土。844.金曰从革:从革为变革之
47、意,引申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5.水曰润下: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申为具有寒凉、向下、滋润、闭藏的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革:本义:去毛的兽皮。革:本义:去毛的兽皮。说文:说文:“ “革,兽皮治去其毛革,兽皮治去其毛。” ”引申为变革引申为变革。 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注:“ “治去其毛,是更改之义。治去其毛,是更改之义。” ”85(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1.归类法归类法(1)取象比类:确定五行属性的方法之一。取象比类:确定五行属性的方法之一。“取取象象”即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即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
48、找出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有征象;中找出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件事物特有的征象相比类,以确其五行归件事物特有的征象相比类,以确其五行归属。属。(2)推演络绎:确定事物五行属性的方法之一。推演络绎:确定事物五行属性的方法之一。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的五行归属。86自自 然然 界界五五行行人人 体体方方位位气气候候发展发展过程过程五五色色五五味味时时令令脏脏腑腑五五官官形形体体情情志
49、志五五液液五五华华东东风风生生青青酸酸春春木木肝肝胆胆目目筋筋怒怒泪泪爪爪南南暑暑长长赤赤苦苦夏夏火火心心小小肠肠舌舌血血脉脉喜喜汗汗面面中中湿湿化化黄黄甘甘长长夏夏土土脾脾胃胃口口肌肌肉肉思思涎涎唇唇西西燥燥收收白白辛辛秋秋金金肺肺大大肠肠鼻鼻皮皮悲悲涕涕毛毛北北寒寒藏藏黑黑咸咸冬冬水水肾肾膀膀胱胱耳耳骨骨恐恐唾唾发发2. 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873.对五行归类的看法对五行归类的看法(1)五行归类,是古人对事物现象进行分类和五行归类,是古人对事物现象进行分类和论理的一种方论理的一种方 法。法。(2)在中医学中,将人体生活活动和自然界的在中医学中,将人体生活活动和自然界的事物和
50、现象联系起来,以说明人体自身和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以说明人体自身和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3)其基础是必须其基础是必须“五数五数”,很难符合本物的本,很难符合本物的本来现象。来现象。88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般状态下(即生理状态下):一般状态下(即生理状态下):相生相生相生相生、相克相克相克相克特殊状态下(即病理状态下):特殊状态下(即病理状态下):相乘相乘相乘相乘、相侮相侮相侮相侮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互制约,以维持
51、平衡协调的关系。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89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相生相生(1)含义:相互资生、助长、促进(2)次序 (3)关系:“母子关系” 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生生生生生生生生木木生生我生我生生我生我木木火火土土木为火之母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土为火之子90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相克相克(1)含义:相互克制、制约、抑制(2)次序 (3)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木木土土水水火火金金克克克克克克克克木木克克我克我克克我克我所不胜所不胜所胜所胜水水火火金金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9192(1)含义
52、:制约、生化(相生含义:制约、生化(相生+相克)相克)(2)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关系。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关系。(3)规律:规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素问六微旨大论)六微旨大论)“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制化(生理)五行制化(生理)93木木(我)(我)(子)(子)火火(我生)(我生)(母)(母)水水(生我)(生我)(克我)(克我)金金(
53、所不胜)(所不胜)(我克)(我克)土土(所胜)(所胜)94(1)定义: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定义: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胜气:一行亢盛,对胜气:一行亢盛,对“已所胜已所胜”的过度克制。的过度克制。复气:引起复气:引起“己所不胜己所不胜”的报复性压制。的报复性压制。五行胜复(子复母仇):指五行中的一行亢五行胜复(子复母仇):指五行中的一行亢盛(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盛(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而使五行之气归于协调平衡。报复性制约,而使五行之气归于协调平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胜复五行胜复95(2)胜气和复气的关系:复气是胜气的所不
54、胜。胜气和复气的关系:复气是胜气的所不胜。“有胜有胜则复则复”、“子复母仇子复母仇”胜气胜气 复气复气 关系:复气是胜气的所不胜关系:复气是胜气的所不胜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金金水水木木火火土土金是木之所不胜金是木之所不胜水是火之所不胜水是火之所不胜木是土之所不胜木是土之所不胜火是金之所不胜火是金之所不胜土是水之所不胜土是水之所不胜96(3)胜气复气的调节规律木胜(胜气出现)木胜(胜气出现)克土引土衰,克土引土衰,土衰制水不及土衰制水不及出现水盛,水出现水盛,水盛克火引起火盛克火引起火衰,火衰制金衰,火衰制金不足引起金旺,不足引起金旺,金旺(产生复金旺(产生复气)克木,使气)克木,使木气亢盛得以
55、木气亢盛得以平复。平复。木木(胜气)(胜气)金金(复气)(复气)火火水水土土木木木木旺旺旺旺土土土土衰衰衰衰土土土土衰衰衰衰水水水水盛盛盛盛金金金金胜胜胜胜克克克克木木木木火火火火衰衰衰衰金金金金旺旺旺旺水盛火衰水盛火衰水盛火衰水盛火衰97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相乘相乘(1)含义(2)次序 (3)原因木木土土水水火火金金乘乘乘乘乘乘乘乘木木乘乘不及:难以抵御其不及:难以抵御其“所不胜所不胜”太过:对太过:对“所胜所胜”克制太过克制太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相克太过,即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相克太过,即“倍克倍克”。 正正常常过过弱弱正正常常过过过过亢亢亢亢乘乘木木木木土土土土
56、9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相侮相侮(1)含义: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克制(2)次序 (3)原因木木金金火火水水土土侮侮侮侮侮侮侮侮木木侮侮一行不及,则受所胜(我克)之行所侮一行不及,则受所胜(我克)之行所侮一行太过,去侮所不胜(克我)之行一行太过,去侮所不胜(克我)之行即即“反克反克”、“反侮反侮”。 金金 木(旺)木(旺) 木木 (虚)(虚) 土土侮侮侮侮太过太过太过太过 不及不及不及不及99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相乘与相侮的联系、区别相乘与相侮的联系、区别(1)区别: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的克制异常。 (2)联
57、系:相乘时可同时发生对另一行的反侮;相侮时可同时发生对另一行的相乘。 水气不足 水气有余 100“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素问五运大论)五运大论)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乘侮规律乘侮规律金金金金 木(有余)木(有余)木(有余)木(有余) 土土土土克我克我克我克我我克我克我克我克侮所不胜(木旺侮金)侮所不胜(木旺侮金)侮所不胜(木旺侮金)侮所不胜(木旺侮金) 制其所胜(木旺乘土)制其所胜(木旺乘土)制其所胜(木旺乘土)制其所胜(木旺乘土) 所不胜所不胜
58、所不胜所不胜所胜所胜所胜所胜金金金金 木(不及)木(不及)木(不及)木(不及) 土土土土所不胜所不胜所不胜所不胜所胜所胜所胜所胜我克我克我克我克克我克我克我克我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己所胜轻而侮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1011. 母病及子:母病虚弱引起子亦不足,终使母病及子:母病虚弱引起子亦不足,终使两行皆衰。两行皆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母子相及母子相及2.2.子病犯母子病犯母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盛(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盛(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盛(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盛(子病犯母子病犯母子病犯母子病犯母)子行虚
59、弱,导致母行不足(子行虚弱,导致母行不足(子行虚弱,导致母行不足(子行虚弱,导致母行不足(子母俱虚子母俱虚子母俱虚子母俱虚)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子盗母气子盗母气子盗母气子盗母气)10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木性舒展、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木性舒展、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2、说明五脏的某些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某些相互关系(1)以五行相生
60、的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以五行相生的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木生火木生火肝血滋养心肝血滋养心 火生土火生土心阳温煦脾运心阳温煦脾运土生金土生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金生水金生水肺气肃降水液下归于肾肺气肃降水液下归于肾水生木水生木肾精滋养肝血肾精滋养肝血103(2)以五行相克的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以五行相克的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互制约 金克木:左升右降金克木:左升右降 木克土:疏泄,防脾土壅滞木克土:疏泄,防脾土壅滞 土克水:以土制水土克水:以土制水 火克金:心阳温煦,防肃降太过火克金:心阳温煦,防肃降太过3. 阐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阐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61、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合一五行系统,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合一五行系统,将人体脏腑、形体、官窍、情志分归五行,构人体脏腑、形体、官窍、情志分归五行,构成五个生理系统。成五个生理系统。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04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说明五脏的某些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二)说明五脏的某些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 1、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母病及子 肾水生肝木 肾精不足肝血不足肝肾两亏,精血不足 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肝阳上亢 (2)子病犯母,亦称子盗母气)子病犯母,亦称子盗母气 肝木生心火 心血不足肝血不足心肝血虚 心火旺盛引动肝火心肝火旺
62、10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说明五脏的某些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二)说明五脏的某些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 2、相克关系的传变: 表现为相乘相侮。表现为相乘相侮。肝(旺)肝(旺)脾(脾(虚虚)我克我克肝旺乘脾肝旺乘脾克我克我脾虚肝乘脾虚肝乘肺(肺(虚虚)肝(旺)肝(旺)克我克我肝旺侮肺肝旺侮肺我克我克肺虚肝侮肺虚肝侮相乘 相侮 106母子相传、相乘、相侮母子相传、相乘、相侮母病及子母病及子肾病肾病肝病肝病 脾病脾病心病心病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木乘土木乘土土侮木土侮木母母病病及及子子子子病病及及母母金金乘乘木木木木侮侮金金肺病肺病107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
63、医学中的应用(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1、用于疾病的诊断 (1)根据五行的归属,推断病变所在(2)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推断疾病预后2、用于疾病的治疗(1)防止疾病的传变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确定相应的治则和方法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补母泻子补母泻子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抑强扶弱 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关系虚证的治则实则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实证的治则 抑强用于相克太过病证的治则扶弱用于相克不及病证的治则(3)用于针灸疗法和情志疗法 108相生治法相生治法滋水
64、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泻心火滋肾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实则泻其子实则泻其子实则泻其子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虚则补其母虚则补其母虚则补其母抑强扶弱抑强扶弱抑强扶弱抑强扶弱109思考题思考题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上半夜
65、C. 中午D. 下午 E. 下半夜 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1102.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的哪种属性:A. 阴阳转化 B. 阴阳消长 C. 阴阳制约 D. 阴阳互根 E. 以上均非 3.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的哪种属性:A. 相互转化 B. 互根互用 C. 对立制约 D. 消长平衡 E. 以上均非 1114. 下列病理变化中“阴”的含义为“阴邪”的是:A. 阴虚则阳亢 B. 阳盛则阴病 C. 阴盛则阳病 D. 阳盛格阴 E. 以上均非 5. 下列不属于人体病理变化的是:A.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B.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C.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D. 阴虚
66、则热,阳虚则寒 E.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1126.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 A.母 B. 子 B.C. 所胜 D. 所不胜7.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 A.肝 B. 心 B.C. 脾 D. 肾8.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 : A.木 B. 火 B.C. 土 D. 金C.E. 水1139.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 A.肝实泻肾 B. 肺实泻脾 B.C. 肝实泻肺 D. 肝实泻心 10.以下哪种治法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 A.抑木扶土 B. 培土制水 B.C. 滋水涵木 D. 佐金平木1141. 关于阴阳学说的认识正确的是:A.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可用阴阳来概括 B. 阴
67、阳消长的结果,必然发生转化 C.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D. 五味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2. 属阴阳制约原理的治法有:A. 热者寒之 B. 阳病治阴 C. 阴中求阳 D. 阳中求阴 1153.金的属性有: A.从革 B. 条达 B.C. 清洁 D. 寒冷4.下列可归属于“金”的有: A.爪 B. 鼻 C. 发 B.D. 皮毛 E. 大肠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 A.益火培土 B. 壮水制火 B.C. 佐金平木 D. 抑木扶土C.E. 补脾益肺 116关键性问题关键性问题 精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及生理功能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及生理功能 精
68、精气的分类、运动状态气的分类、运动状态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思考题第二章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117精气血津液学说研究人体精、气、血、津液的生成、研究人体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运行、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118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濡养濡养生理活动生理活动119 第一节第一节 精精一、精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概念概念概念概念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广义:泛指
69、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以及水谷精微广义:泛指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以及水谷精微广义:泛指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以及水谷精微广义:泛指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以及水谷精微。狭义:专指藏于肾中之精,包括生殖之精(先天)、水谷之精(后天)狭义:专指藏于肾中之精,包括生殖之精(先天)、水谷之精(后天)狭义:专指藏于肾中之精,包括生殖之精(先天)、水谷之精(后天)狭义:专指藏于肾中之精,包括生殖之精(先天)、水谷之精(后天)。先天之精:本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生命之本原先天之精:本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生命之本原先天之精:本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生命之本原先
70、天之精:本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生命之本原。生殖之精:源于肾精,主生殖的繁衍后代生殖之精:源于肾精,主生殖的繁衍后代生殖之精:源于肾精,主生殖的繁衍后代生殖之精:源于肾精,主生殖的繁衍后代。水谷之精:水谷精微所化生,维持生命活动,又称后天之本。水谷之精:水谷精微所化生,维持生命活动,又称后天之本。水谷之精:水谷精微所化生,维持生命活动,又称后天之本。水谷之精:水谷精微所化生,维持生命活动,又称后天之本。脏腑之精:分藏于五脏六腑之精,维持脏腑功能活动。脏腑之精:分藏于五脏六腑之精,维持脏腑功能活动。脏腑之精:分藏于五脏六腑之精,维持脏腑功能活动。脏腑之精:分藏于五脏六腑之精,维持脏腑功能活动。1
71、20二、精的生成二、精的生成禀受于父母禀受于父母禀受于父母禀受于父母来源于水谷来源于水谷来源于水谷来源于水谷脾胃吸收水谷精微所化脾胃吸收水谷精微所化脾胃吸收水谷精微所化脾胃吸收水谷精微所化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父母生殖之精结合成父母生殖之精结合成父母生殖之精结合成父母生殖之精结合成胚胎并转化为胚胎之精胚胎并转化为胚胎之精胚胎并转化为胚胎之精胚胎并转化为胚胎之精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先天之精人体之精人体之精人体之精人体之精三、精的生理功能三、精的生理功能繁衍生命繁衍生命繁衍生命繁衍生命肾精产生天癸主生殖(生殖之精的作用)。肾精产生天癸主生殖(生殖之精的作用)。肾精产生天癸主生殖(生殖
72、之精的作用)。肾精产生天癸主生殖(生殖之精的作用)。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精是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精是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精是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精是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髓化血生髓化血生髓化血生髓化血化血化血化血化血生髓生髓生髓生髓肾精是生髓的物质基础。肾精是生髓的物质基础。肾精是生髓的物质基础。肾精是生髓的物质基础。水谷之精化血水谷之精化血水谷之精化血水谷之精化血肾精生髓化血肾精生髓化血肾精生髓化血肾精生髓化血精充则血足精充则血足精充则血足精充则血足濡养脏腑濡养脏腑濡养脏腑濡养脏腑濡养脏腑组织器官,维持人体生理活动。濡养脏腑组织器官,维持人体生理活动。濡养脏腑组织器官,维
73、持人体生理活动。濡养脏腑组织器官,维持人体生理活动。121 第二节第二节 气气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基本概念古人认为,气是极细微、剧烈运动、具有很强活力古人认为,气是极细微、剧烈运动、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的精微物质。 中医学中的气,中医学中的气,指的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指的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指的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指的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22二、气的生成来源二、气的生成来源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藏于肾中藏于肾中 依赖于水
74、谷之精气的化生依赖于水谷之精气的化生脾胃生成脾胃生成 来自于自然界中的清气来自于自然界中的清气由肺吸入由肺吸入 主要来源主要来源主要来源主要来源“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 五味篇 123脏腑作用脏腑作用脏腑作用脏腑作用肾的主生殖作用:原始之气,根本之气。肾的主生殖作用:原始之气,根本之气。肾的主生殖作用:原始之气,根本之气。肾的主生殖作用:原始之气,根本之气。脾胃的运化:水谷之气、谷气脾胃的运化:水谷之气、谷气脾胃的运化:水谷之气、谷气脾胃的运化:水谷之气、谷气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 “ “生气之源生气之源生气之源生气之源” ”
75、肺的司呼吸作用肺的司呼吸作用肺的司呼吸作用肺的司呼吸作用清气清气清气清气谷气谷气谷气谷气宗气宗气宗气宗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生成的基本条件气生成的基本条件气生成的基本条件气生成的基本条件物质来源充足:先后天之精、清气物质来源充足:先后天之精、清气物质来源充足:先后天之精、清气物质来源充足:先后天之精、清气脏腑生理功能正常:肾、脾胃、肺脏腑生理功能正常:肾、脾胃、肺脏腑生理功能正常:肾、脾胃、肺脏腑生理功能正常:肾、脾胃、肺124三、气的运动与气化三、气的运动与气化气机的概念气机的概念气机的概念气机的概念气机气
76、机气机气机:气的运动。气具有运动的特性,人体之气是活力很强:气的运动。气具有运动的特性,人体之气是活力很强:气的运动。气具有运动的特性,人体之气是活力很强:气的运动。气具有运动的特性,人体之气是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对各脏腑组织的生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对各脏腑组织的生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对各脏腑组织的生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对各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起着激发和推动作用。理活动,起着激发和推动作用。理活动,起着激发和推动作用。理活动,起着激发和推动作用。气的运动形式气的运动形式气的运动形式气的运动形式1. 1. 形式:升降出入四种
77、基本形式。形式: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形式: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形式: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2. 2. 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3. 3. 意义意义意义意义气的升降出入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气的升降出入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气的升降出入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气的升降出入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气机调畅气机调畅气机调畅气机调畅脏腑等功能活动。脏腑等功能活动。脏腑等功能活动。脏腑等功能活动。气机不调气机不调气机不调气机不调脏腑等功能活动障碍而生病。脏腑等功能活动障碍而生病
78、。脏腑等功能活动障碍而生病。脏腑等功能活动障碍而生病。气运动停止气运动停止气运动停止气运动停止生命终止。生命终止。生命终止。生命终止。1254. 4.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气滞、气郁气滞、气郁气滞、气郁气滞、气郁气阻滞于局部或郁而不散。气阻滞于局部或郁而不散。气阻滞于局部或郁而不散。气阻滞于局部或郁而不散。气逆气逆气逆气逆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气陷气陷气陷气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脱气脱气脱气脱气外出运动太过,大量外脱而不能内守气外出运动太过,大量外脱
79、而不能内守气外出运动太过,大量外脱而不能内守气外出运动太过,大量外脱而不能内守气闭气闭气闭气闭气出入运动受阻,不能外达而郁闭于内气出入运动受阻,不能外达而郁闭于内气出入运动受阻,不能外达而郁闭于内气出入运动受阻,不能外达而郁闭于内126气化的形式气化的形式气化的形式气化的形式1. 1. 形式:多种多样。形式:多种多样。形式:多种多样。形式:多种多样。2. 2. 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场所: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气化的概念气化的概念气化的概念气化的概念气化气化气化气化: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人体的精、
80、气、: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人体的精、气、: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人体的精、气、: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人体的精、气、 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以及脏腑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以及脏腑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以及脏腑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以及脏腑 经络等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变化。经络等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变化。经络等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变化。经络等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变化。气机与气化的关系气机与气化的关系气机与气化的关系气机与气化的关系127三、气的生理功能三、气的生理功能推推动动作作用用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人体生长
81、发育与生殖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激发和推动激发和推动激发和推动激发和推动温温煦煦作作用用维持人体恒定体温维持人体恒定体温维持人体恒定体温维持人体恒定体温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与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血与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血与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血
82、与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气主煦之气主煦之气主煦之气主煦之128对液态物质对液态物质对液态物质对液态物质固护、统摄、控制固护、统摄、控制固护、统摄、控制固护、统摄、控制防防御御作作用用固固摄摄作作用用护卫肌肤,防御外邪入侵护卫肌肤,防御外邪入侵护卫肌肤,防御外邪入侵护卫肌肤,防御外邪入侵抗御邪气,驱邪外出抗御邪气,驱邪外出抗御邪气,驱邪外出抗御邪气,驱邪外出自我修复,恢复健康自我修复,恢复健康自我修复,恢复健康自我修复,恢复健康固摄血液,防止逸出脉外固摄血液,防止逸出脉外固摄血液,防止逸出脉外固摄血液,防止逸出脉外固摄汗液与尿液,防止津液外泄固摄汗液与尿液,防止津液外泄固摄汗液与尿液,防止津液外泄
83、固摄汗液与尿液,防止津液外泄固摄唾液与胃肠液,防止体液丧失固摄唾液与胃肠液,防止体液丧失固摄唾液与胃肠液,防止体液丧失固摄唾液与胃肠液,防止体液丧失固摄精液,防止妄泄固摄精液,防止妄泄固摄精液,防止妄泄固摄精液,防止妄泄固摄内脏,使其保持恒定位置固摄内脏,使其保持恒定位置固摄内脏,使其保持恒定位置固摄内脏,使其保持恒定位置129推动与固摄推动与固摄推动与固摄推动与固摄气推动血液运行和津液生成输布与排泄气推动血液运行和津液生成输布与排泄气推动血液运行和津液生成输布与排泄气推动血液运行和津液生成输布与排泄气固摄体内液态物质,防止无故流失体外气固摄体内液态物质,防止无故流失体外气固摄体内液态物质,防
84、止无故流失体外气固摄体内液态物质,防止无故流失体外营养作用营养作用营养作用营养作用气是富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气是富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气是富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气是富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以保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以保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以保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以保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相互协调维持血液正常相互协调维持血液正常相互协调维持血液正常相互协调维持血液正常循环和液体正常代谢循环和液体正常代谢循环和液体正常代谢循环和液体正常代谢130五、气的分类五、气的分类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先天之气
85、父母之精气父母之精气父母之精气父母之精气元气(肾中)元气(肾中)元气(肾中)元气(肾中)后天之气后天之气后天之气后天之气水谷之精气水谷之精气水谷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自然之清气自然之清气自然之清气宗气(胸中)宗气(胸中)宗气(胸中)宗气(胸中)营气(脉中)营气(脉中)营气(脉中)营气(脉中)卫气(脉外)卫气(脉外)卫气(脉外)卫气(脉外)脏腑之气脏腑之气脏腑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经络之气经络之气经络之气131五、气的分类五、气的分类元 气宗 气营 气卫 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132元元 气气1.1.别名别名2.2.概念概念4.4.分布分布原气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
86、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藏于肾中,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元气藏于肾中,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元气通过三焦运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元气通过三焦运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3.3.生成生成来源于先天,在胚胎形成之时,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来源于先天,在胚胎形成之时,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所化生,出生后又依赖脾胃吸收水谷精微的充养。所化生,出生后又依赖脾胃吸收水谷精微的充养。1335.5.主要功能主要功能元元 气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肾之元气)激发、推动人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肾之元气)激发、推动人体的生发育与生殖,以固摄精液,尿液和纳
87、气等的作体的生发育与生殖,以固摄精液,尿液和纳气等的作用。用。全身之元气:激发、推动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全身之元气:激发、推动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若元气不足若元气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的病变。的病变。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134元元 气气含义含义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根
88、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生成生成来源于先天来源于先天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 元气元气充养于后天充养于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分布分布藏于肾中藏于肾中三焦三焦全身全身功能功能在肾之元气在肾之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循行全身之元气循行全身之元气对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起着激发、对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起着激发、 推动作用推动作用循行循行循行循行通过通过通过通过生成生成生成生成充养充养充养充养135宗宗 气气1.1.别名别名2.2.概念概念大气、动气大气、动气积于胸中之气,
89、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3.3.生成生成肺吸入的自然清气肺吸入的自然清气4.4.分布分布脾胃吸收转输而来的水谷精气脾胃吸收转输而来的水谷精气胸中胸中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5.5.主要功能主要功能出于肺走息道而司呼吸出于肺走息道而司呼吸出于心贯心脉以行气血出于心贯心脉以行气血影响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影响人体多种生理活动136宗宗 气气含义含义又名大气,是聚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又名大气,是聚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生成生成分布分布聚于胸中,贯注心肺聚于胸中,贯注心肺走息道而司呼吸走息道而司呼吸与呼吸、语言、发声有关与呼吸、语言
90、、发声有关功能功能贯心脉以行气血贯心脉以行气血与心脏搏动,心血运行有关与心脏搏动,心血运行有关影响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影响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呼吸运动、气血运行、肢体活动、呼吸运动、气血运行、肢体活动、视、听、语、声等与宗气有关视、听、语、声等与宗气有关其上者,出于肺,循喉咙,走于息道其上者,出于肺,循喉咙,走于息道其下者,蓄于丹田,注入气街,下行于足其下者,蓄于丹田,注入气街,下行于足肺吸入自然之清气肺吸入自然之清气脾吸收水谷之精气脾吸收水谷之精气结合于胸中结合于胸中 宗气宗气137营营 气气1.1.别名别名2.2.概念概念3.3.生成生成4.4.分布分布5.5.主要功能主要功能荣气、营血荣气、营血
91、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脾胃运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气中精专部分化生。脾胃运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气中精专部分化生。在脉中运行全身。在脉中运行全身。化生血液化生血液营养全身营养全身138卫卫 气气1.1.别名别名2.2.概念概念3.3.生成生成4.4.分布分布5.5.主要功能主要功能卫阳卫阳行于脉外的具有保卫作用的气。行于脉外的具有保卫作用的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慓慓悍滑利部分化生。悍滑利部分化生。行于脉外运行全身,水谷之悍气,不受脉道之约束。行于脉外运行全身,水谷之悍气,不受脉道之约束。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护卫肌表护卫肌表控制腠理
92、的开合控制腠理的开合139营气、卫气营气、卫气营营 气气卫卫 气气别名别名营营 阴阴卫卫 阳阳含义含义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之气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之气之气组成组成脾胃化生水谷精气中精纯脾胃化生水谷精气中精纯柔和部分柔和部分脾胃化生水谷精气中剽悍脾胃化生水谷精气中剽悍滑利部分滑利部分分布分布 行于脉中,循脉上下行于脉中,循脉上下行于脉外(皮肉、膏膜、胸行于脉外(皮肉、膏膜、胸腹)腹)功能功能化生血液化生血液营养全身营养全身护卫肌表,抵御外邪护卫肌表,抵御外邪温养皮毛、肌肉(卫阳)温养皮毛、肌肉(卫阳)调节腠理,维持体温调节腠理,维持体温 营营
93、气气 卫卫 气气别名别名概念概念组成组成分布分布功能功能140 第三节第三节 血血一、血的基本概念一、血的基本概念中医学中的血,指的是中医学中的血,指的是在人体脉管内,按一定方在人体脉管内,按一定方在人体脉管内,按一定方在人体脉管内,按一定方向循行不息的、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向循行不息的、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向循行不息的、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向循行不息的、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物质。物质。物质。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府血府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的营养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的营养物质。血血141二、血的生成二、血的生成源于脾胃化生水谷精微
94、源于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水谷水谷脾胃脾胃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心肺心肺清气清气脉中脉中血血消化消化消化消化吸收吸收吸收吸收营气津液营气津液营气津液营气津液上输上输上输上输气化气化气化气化心心心心火火火火化化化化赤赤赤赤吸入吸入吸入吸入“中焦受中焦受气气取取汁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变化而赤,是谓血。”津液津液津液津液营气营气营气营气142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肾中所藏之精也是生血的物质基础。肾中所藏之精也是生血的物质
95、基础。肾精肾精髓髓血血肝肝归于归于归于归于化化化化生生生生生生生生143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脾胃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 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心心主血脉主血脉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肝肝助于脾与心的生血功能。助于脾与心的生血功能。肾肾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肾藏精,精血互化。肾藏精,精血互化。 血液是以水谷精微中的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在以血液是以水谷精微中的营
96、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在以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生成的。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生成的。144三、血的循行三、血的循行血液循行的方式血液循行的方式血液循行的方式血液循行的方式血血血血心脏心脏心脏心脏经脉经脉经脉经脉经脉经脉经脉经脉络脉络脉络脉络脉孙脉孙脉孙脉孙脉全身各部全身各部全身各部全身各部络脉络脉络脉络脉孙脉孙脉孙脉孙脉食气食气胃胃胃胃( (脾脾脾脾) )心心心心肺肺肺肺全身全身全身全身经气经气经气经气 浊气归浊气归浊气归浊气归 输精于皮毛输精于皮毛输精于皮毛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毛脉合精,行气于府毛脉合精,行气于府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留于四脏留
97、于四脏留于四脏留于四脏 145血液循行的因素血液循行的因素血液循行的因素血液循行的因素条件条件条件条件血液的充盈。血液的充盈。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心、肺、肝、脾)。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心、肺、肝、脾)。脏腑脏腑脏腑脏腑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推动血行推动血行肺朝百脉肺朝百脉辅心行辅心行血血脾主统血脾主统血血行脉道血行脉道肝主藏血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调节血量血液运行正常血液运行正常146气的作用气的作用气的作用气的作用血液循行的因素血液循行的因素血液循行的因素血液循行的因素推动推动+固摄固摄+温煦温煦=正常运行正常运行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热则妄行得寒则
98、凝,得温则行,热则妄行寒热因素寒热因素寒热因素寒热因素147四、血的生理功能四、血的生理功能营养滋润全身营养滋润全身营养滋润全身营养滋润全身维持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维持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主濡之血主濡之”维持感觉和运动:维持感觉和运动:“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脏生成篇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机理:能过濡养滋润五脏,使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而实现。机理:能过濡养滋润五脏,使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而实现。“血气者,人之神,人不可谨养
99、。血气者,人之神,人不可谨养。”素问素问八正神明论八正神明论“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灵枢平人绝谷平人绝谷148 第四节第四节 津液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液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液体脏腑组织器官正常的分泌物脏腑组织器官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149津津液液性状性状清而稀薄,流动性大清而稀薄,流动性大浓而稠厚,流动性小浓而稠厚,流动性小属性属性属阳属阳属阴属阴分布
100、分布体表皮肤、肌肉、孔窍,体表皮肤、肌肉、孔窍,渗入血脉渗入血脉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等组织功能功能滋润体表、肌肉、孔窍滋润体表、肌肉、孔窍濡养脑髓、脏腑,滑利关节濡养脑髓、脏腑,滑利关节150二、津液的代谢二、津液的代谢生成生成生成生成津液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来源于饮食水谷来源于饮食水谷来源于饮食水谷胃主受纳胃主受纳脾游溢精气,脾气散精脾游溢精气,脾气散精小肠主液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大肠主津151输布输布输布输布脾脾脾气散精脾气散精肺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水行气行水行肾肾三焦三焦决渎之官决渎之官上归于肺上归于肺
101、灌注四旁灌注四旁宣发宣发体表体表肃降肃降内脏、肾与膀胱内脏、肾与膀胱水液通道水液通道三焦气化三焦气化输布全身输布全身主管整个人体水液代谢主管整个人体水液代谢分清泌浊分清泌浊清者上升,固摄体血清者上升,固摄体血浊者生成尿液,下输膀胱浊者生成尿液,下输膀胱152排泄排泄排泄排泄肺:宣发肺:宣发体表皮毛体表皮毛汗汗肾:主水,气化肾:主水,气化尿尿下输膀胱下输膀胱大肠:传导、排泄粪便滞走水份大肠:传导、排泄粪便滞走水份三焦:下焦如渎三焦:下焦如渎浊液浊液尿尿呼吸道呼吸道浊气、痰液浊气、痰液尿、汗、呼气、粪便尿、汗、呼气、粪便津液代谢(生成、输布、排泄)最重脏腑:肺、脾、肾津液代谢(生成、输布、排泄)最
102、重脏腑:肺、脾、肾津液代谢(生成、输布、排泄)最重脏腑:肺、脾、肾津液代谢(生成、输布、排泄)最重脏腑:肺、脾、肾总动力:肾气蒸腾气化作用。总动力:肾气蒸腾气化作用。总动力:肾气蒸腾气化作用。总动力:肾气蒸腾气化作用。其本其本其本其本其标其标其标其标其制其制其制其制153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小肠小肠游溢精气游溢精气通调水道通调水道宣宣胃胃脾脾 脾气散精脾气散精泌别清浊泌别清浊上归于上归于 肺肺灌溉四旁灌溉四旁肃肃皮毛皮毛肾肾膀胱膀胱蒸腾气化蒸腾气化布散全身布散全身代谢后代谢后汗汗呼气呼气尿尿大便大便生成生成输布输布排泄排泄三三 焦焦154三、津液的功能三、津液的功能滋润
103、濡养滋润濡养滋润濡养滋润濡养津液津液液:质地稠厚,濡养作用较著液:质地稠厚,濡养作用较著津:质地清稀,滋润作用较显津:质地清稀,滋润作用较显滋润、濡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滋润、濡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充养血脉充养血脉充养血脉充养血脉津液津液津液津液孙络孙络孙络孙络 血液血液血液血液加营气加营气加营气加营气调节阴阳调节阴阳调节阴阳调节阴阳动态平衡,维持体温恒定动态平衡,维持体温恒定动态平衡,维持体温恒定动态平衡,维持体温恒定汗、尿、粪便汗、尿、粪便汗、尿、粪便汗、尿、粪便排泄废物排泄废物排泄废物排泄废物155 第五节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为血
104、之帅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血能载气血能养气血能养气156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营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气(营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气(营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气(营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病理病理病理病理气虚则血虚气虚则血虚气虚则血虚气虚则血虚气旺则血足气旺则血足气旺则血足气旺则血足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血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气
105、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能摄血气能摄血气能摄血病理病理病理病理气虚则血行无力气虚则血行无力气虚则血行无力气虚则血行无力气滞则血行受阻气滞则血行受阻气滞则血行受阻气滞则血行受阻血瘀血瘀血瘀血瘀病理病理病理病理气虚不能摄血气虚不能摄血气虚不能摄血气虚不能摄血出血出血出血出血气的固摄作用使血行脉管之中而不逸出体外气的固摄作用使血行脉管之中而不逸出体外气的固摄作用使血行脉管之中而不逸出体外气的固摄作用使血行脉管之中而不逸出体外气气气气对对对对血血血血的的的的作作作作用用用用157血血血血对对对对气气气气的的的的作作作作用用用用血能载气血能载气血能载气血能载气血能养气血能养气血能养气血能养气病理病理病理病理血虚
106、则气少血虚则气少血虚则气少血虚则气少气存血中,血不断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提供水气存血中,血不断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提供水气存血中,血不断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提供水气存血中,血不断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提供水谷精微,发挥濡养作用谷精微,发挥濡养作用谷精微,发挥濡养作用谷精微,发挥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血足则气旺血足则气旺血足则气旺病理:血脱则气散、血瘀则气滞病理:血脱则气散、血瘀则气滞病理:血脱则气散、血瘀则气滞病理:血脱则气散、血瘀则气滞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气存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气存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气存
107、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气存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158二、气与精的关系二、气与精的关系气气气气对对对对精精精精的的的的作作作作用用用用气可摄精气可摄精气可摄精气可摄精精依气生精依气生精依气生精依气生精能化气精能化气精能化气精能化气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失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失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失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失早泄、滑精早泄、滑精早泄、滑精早泄、滑精气对精具有封藏和控制以防无故丢失的作用气对精具有封藏和控制以防无故丢失的作用气对精具有封藏和控制以防无故丢失的作用气对精具有封藏和控制以防无故丢失的作用 (即肾气封藏作用)(即肾气封藏作用)(即肾气封藏作用)(即肾气封藏作用)精的生成有赖
108、于气化及气的运动精的生成有赖于气化及气的运动精的生成有赖于气化及气的运动精的生成有赖于气化及气的运动精对气的作用精对气的作用精对气的作用精对气的作用精藏于肾,化生元气精藏于肾,化生元气精藏于肾,化生元气精藏于肾,化生元气水谷之精化生营卫元气、宗气水谷之精化生营卫元气、宗气水谷之精化生营卫元气、宗气水谷之精化生营卫元气、宗气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159三、气与津液的关系三、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对津液的作用气对津液的作用气对津液的作用气对津液的作用气能生津气能生津气能生津气能生津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化生的动力,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化生的动力
109、,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化生的动力,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化生的动力,脾胃脏腑之气充盛则津液化生充足脾胃脏腑之气充盛则津液化生充足脾胃脏腑之气充盛则津液化生充足脾胃脏腑之气充盛则津液化生充足气虚则津液生成不足气虚则津液生成不足气虚则津液生成不足气虚则津液生成不足补气以生津补气以生津补气以生津补气以生津气能行津气能行津气能行津气能行津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脾、肺、肝、肾的升降出入完成津液在脾、肺、肝、肾的升降出入完成津液在脾、肺、肝、肾的升降出入完成津液在脾、肺、肝、肾的升降出入完成津液在体
110、内输布、排泄过程体内输布、排泄过程体内输布、排泄过程体内输布、排泄过程气虚或气机不畅则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气虚或气机不畅则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气虚或气机不畅则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气虚或气机不畅则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气行水行气行水行气行水行气行水行160气能摄津气能摄津气能摄津气能摄津津液的滋润濡养,使脾胃、肺、肾等脏腑津液的滋润濡养,使脾胃、肺、肾等脏腑津液的滋润濡养,使脾胃、肺、肾等脏腑津液的滋润濡养,使脾胃、肺、肾等脏腑功能活动旺盛则有助于人体之气的化生功能活动旺盛则有助于人体之气的化生功能活动旺盛则有助于人体之气的化生功能活动旺盛则有助于人体之气的化生气虚气虚气虚气虚固摄固摄固摄
111、固摄多汗、多尿、尿失禁多汗、多尿、尿失禁多汗、多尿、尿失禁多汗、多尿、尿失禁体内的津液在气的固摄作用下维持一定的量体内的津液在气的固摄作用下维持一定的量体内的津液在气的固摄作用下维持一定的量体内的津液在气的固摄作用下维持一定的量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精液的排泄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精液的排泄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精液的排泄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精液的排泄津液对气的作用津液对气的作用津液对气的作用津液对气的作用津可化气津可化气津可化气津可化气津能载气津能载气津能载气津能载气津液是气的载体之一津液是气的载体之一津液是气的载体之一津液是气的载体之一气随液脱气随液脱气随液脱气随液脱吐下之余,必无完气吐下之余,必无完气
112、吐下之余,必无完气吐下之余,必无完气161四、血与精的关系四、血与精的关系精对血的作用精对血的作用精对血的作用精对血的作用血对精的作用血对精的作用血对精的作用血对精的作用精可化血精可化血精可化血精可化血血能化精血能化精血能化精血能化精血液流于肾中,与肾精化为肾藏之精血液流于肾中,与肾精化为肾藏之精血液流于肾中,与肾精化为肾藏之精血液流于肾中,与肾精化为肾藏之精血亏血亏血亏血亏精少、不孕精少、不孕精少、不孕精少、不孕精少则髓亏,髓亏则血少精少则髓亏,髓亏则血少精少则髓亏,髓亏则血少精少则髓亏,髓亏则血少补肾填精补肾填精补肾填精补肾填精精足则髓充,髓充则血足精足则髓充,髓充则血足精足则髓充,髓充则
113、血足精足则髓充,髓充则血足精可化血,精血互生精可化血,精血互生精可化血,精血互生精可化血,精血互生162五、血与津液的关系五、血与津液的关系血能化津血能化津血能化津血能化津津能生血津能生血津能生血津能生血血液与津液在运行过程中可相互转化补充血液与津液在运行过程中可相互转化补充血液与津液在运行过程中可相互转化补充血液与津液在运行过程中可相互转化补充津液是血液重要组成部分津液是血液重要组成部分津液是血液重要组成部分津液是血液重要组成部分血液血液血液血液渗于脉外渗于脉外渗于脉外渗于脉外津液津液津液津液血液与津液在运行输布过程中相辅相成,血液与津液在运行输布过程中相辅相成,血液与津液在运行输布过程中相
114、辅相成,血液与津液在运行输布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交会,相互渗透相互交会,相互渗透相互交会,相互渗透相互交会,相互渗透血对津液的作用血对津液的作用血对津液的作用血对津液的作用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津液对血的作用津液对血的作用津液对血的作用津液对血的作用血汗同源,夺汗者无血血汗同源,夺汗者无血血汗同源,夺汗者无血血汗同源,夺汗者无血163六、精与津液的关系六、精与津液的关系精对津液的作用精对津液的作用精对津液的作用精对津液的作用津液对精的作用津液对精的作用津液对精的作用津液对精的作用精为液本精为液本精为液本精为液本液能灌精液能灌精液能灌精液
115、能灌精肾精阴亏肾精阴亏肾精阴亏肾精阴亏阴液生化无源阴液生化无源阴液生化无源阴液生化无源津液枯稿影响精生成津液枯稿影响精生成津液枯稿影响精生成津液枯稿影响精生成中焦化生津液,通过三焦气化,其中浓稠中焦化生津液,通过三焦气化,其中浓稠中焦化生津液,通过三焦气化,其中浓稠中焦化生津液,通过三焦气化,其中浓稠入于肾,成为肾精一部分。入于肾,成为肾精一部分。入于肾,成为肾精一部分。入于肾,成为肾精一部分。精与津液同属阴,肾精真阴为阴之本精与津液同属阴,肾精真阴为阴之本精与津液同属阴,肾精真阴为阴之本精与津液同属阴,肾精真阴为阴之本164须理解的概念:须理解的概念:“夺血者无汗夺血者无汗” “衄家不可发汗
116、衄家不可发汗” ” “亡血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 “津血同源津血同源” “血汗同源血汗同源” ” “夺汗者无血夺汗者无血” ” 165思考题思考题1.1.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B.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C.C.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D.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1662.2.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 A.A.推
117、动作用推动作用 B. B.温煦作用温煦作用 C.C.防御作用防御作用 D. D.固摄作用固摄作用 E.E.气化作用气化作用 3.3.出现畏寒喜暖,是气的哪种功能失常?出现畏寒喜暖,是气的哪种功能失常? A.A.推动作用推动作用 B. B.温煦作用温煦作用 C. C.防御作用防御作用 D.D.固摄作用固摄作用 E. E.气化作用气化作用4.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 A.A.胃液胃液 B. B.肠液肠液 C. C.涕液涕液 D.D.泪液泪液 E. E. 血液血液 1675.5.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无直接关系: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无直接关系: A.A.脾脾 B. B.胃胃
118、 C. C.心心 D.D.小肠小肠 E. E.大肠大肠 6.6.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的输布无直接关系: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的输布无直接关系: A.A.脾脾 B. B.肺肺 C. C.肝肝 D.D.肾肾 E. E.心心7.7.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为: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为: A.A.心气心气 B. B.肺气肺气 C. C.卫气卫气 D.D.元气元气 E. E.营气营气 1688.8.润泽脑髓和滑利关节的主要是:润泽脑髓和滑利关节的主要是: A. A. 精精 B. B. 气气 C. C. 液液 D. D. 血血 E. E. 津津 9.9.治疗血瘀证常酌情配伍补气、理气药的依据是:治疗血瘀证常酌情配伍补
119、气、理气药的依据是: A.A.气能生血气能生血 B.B.气能行血气能行血 C. C.气能摄血气能摄血 D.D.血能载气血能载气 E.E.血能化气血能化气 10.10.治疗血虚证常在补血药中配伍益气之品的机理是:治疗血虚证常在补血药中配伍益气之品的机理是: A.A.气能生血气能生血 B.B.气能行血气能行血 C. C.气能摄血气能摄血 D.D.血能载气血能载气 E.E.血能化气血能化气16911.11.下列哪项不属于气的固摄作用:下列哪项不属于气的固摄作用: A.A.控制尿液控制尿液 B. B.防止汗泄过多防止汗泄过多 C.C.固摄经带固摄经带 D. D.控制血液控制血液 E.E.固摄内脏的位置
120、固摄内脏的位置12.12.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为: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为: A.A.血虚血虚 B. B.血瘀血瘀 C. C.血寒血寒 D.D.血热血热 E. E.血脱血脱 13.13.剧烈吐泻常可损耗:剧烈吐泻常可损耗: A.A.气气 B. B.津津C.C.两者均有两者均有 D. D.两者均无两者均无17014.14.反复出血常可损耗:反复出血常可损耗: A.A.气气 B. B.津津C.C.两者均有两者均有 D. D.两者均无两者均无15.15.宗气的生成来源有:宗气的生成来源有: A.A.吸入之清气吸入之清气 B. B.水谷之精气水谷之精气 C.C.两者均有两者均有 D.
121、 D.两者均无两者均无 16.16.血的生成来源有:血的生成来源有: A.A.吸入之清气吸入之清气 B. B.水谷之精气水谷之精气 C.C.两者均有两者均有 D. D.两者均无两者均无 1711.1.组成血液的有:组成血液的有: A.A.营气营气 B. B.津液津液 C. C.髓髓 D.D.天癸天癸 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2.2.气为血之帅是指:气为血之帅是指: A.A.气能载血气能载血 B. B.气能行血气能行血 C.C.气能摄血气能摄血 D. D.气能生血气能生血1723.3.属于液的生理作用有:属于液的生理作用有: A.A.濡润血脉濡润血脉 B. B.濡润脏腑濡润脏腑 C.C.濡润脑髓
122、濡润脑髓 D. D.濡润皮肤濡润皮肤4.4.属于津的生理作用有:属于津的生理作用有: A.A.濡润血脉濡润血脉 B. B.濡润肌肉濡润肌肉 C.C.濡润骨髓濡润骨髓 D. D.濡润关节濡润关节5.5.参与人体气的生成的主要脏腑为:参与人体气的生成的主要脏腑为: A.A.肝肝 B. B.心心 C. C.脾脾 D. D.肺肺 E. E.肾肾 173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元气 2.气机 3.气机失调 4.津液 5.离经之血 6.津血同源 7.气为血之帅 174第三章第三章 藏藏 象象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 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掌握各
123、脏腑与体表各组织器官的联系掌握各脏腑与体表各组织器官的联系 掌握各脏腑之间的关系掌握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掌握藏象学说的特点掌握藏象学说的特点关键性问题关键性问题175概概 说说五五 脏脏六六 腑腑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思考题藏象藏象 目录目录1176概概 说说藏象藏象 目录目录2五五 脏脏脾脾脾脾肝肝肝肝肾肾肾肾肺肺肺肺心心心心六六 腑腑小肠小肠小肠小肠胆胆胆胆胃胃胃胃大肠大肠大肠大肠三焦三焦三焦三焦膀胱膀胱膀胱膀胱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脑脑脑脑髓髓髓髓女子胞女子胞女子胞女子胞177 概说概说藏藏象象藏象藏象通通“脏脏”,指人体的内脏,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指人体的内
124、脏,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 内藏、隐藏,内藏、隐藏, 指人体的内脏内藏于躯壳内(不可直观)指人体的内脏内藏于躯壳内(不可直观) 贮藏,指五脏要贮藏一定的精微物质贮藏,指五脏要贮藏一定的精微物质 指形象,人体的内脏都有一定的解剖形态指形象,人体的内脏都有一定的解剖形态 指现象或征象,指内脏的生理、病理都有反映于外的现象指现象或征象,指内脏的生理、病理都有反映于外的现象 比象,取象比类来比拟内脏的功能比象,取象比类来比拟内脏的功能 藏于内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有反映于外的征象藏于内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有反映于外的征象一、藏象的概念一、藏象的概念178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二、藏
125、象学说的形成何谓藏象学说?何谓藏象学说? 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运用中医的思维方法来研究、推论人体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的形成 1、古代初步的解剖知识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象变反映了脏变,脏变决定了象变,根据象变推知脏变 3、大量的临床实践检验和反证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179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的整体观 1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 2、藏象学说是以功能为主的学说、藏象学说是以功能为主的学说1、五脏和六腑构成阴阳表里的统一整体五脏和六腑构成阴阳表里的统一整体 如:脏
126、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 2、五脏同形体诸窍联结成整体、五脏同形体诸窍联结成整体如:心 小肠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3、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 180以功能为主以功能为主的学说的学说 1、中医一个脏腑的功能,包括了现代解剖生理学中、中医一个脏腑的功能,包括了现代解剖生理学中 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2、现代解剖生理学一个脏器的功能分散在中医几个、现代解剖生理学一个脏器的功能分散在中医几个 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三、藏象学说的特点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既是解剖生理
127、学的概念,又是生理病理学概念。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详于机能,略于形态181 1、以脏腑为基础,讨论了各目的功能特点 何谓脏腑? 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 五脏五脏实体性器官,化生,贮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 六腑六腑空腔性器官,受纳腐熟,传导变化以及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形态类腑,功能似脏。 2、讨论了脏腑与其基本物质的关系。四、藏象学说的内容四、藏象学说的内容182 第一节第一节 脏腑脏腑脏脏 腑腑内脏的总称内脏的总称内脏的总称内脏的总称脏腑是包括形态、生理、病理学在内的一个综合的功能单位。脏腑是包括形态、生理、病理学在内的一个综合
128、的功能单位。脏腑是包括形态、生理、病理学在内的一个综合的功能单位。脏腑是包括形态、生理、病理学在内的一个综合的功能单位。概概概概念念念念分分分分类类类类五五五五脏脏脏脏组成:心、肝、脾、肺、肾组成:心、肝、脾、肺、肾组成:心、肝、脾、肺、肾组成:心、肝、脾、肺、肾生理特点:藏精气生理特点:藏精气生理特点:藏精气生理特点:藏精气“ “藏而不泻藏而不泻藏而不泻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满而不实满而不实满而不实” ”组成: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生理特点:传化物生理特点:传化物生理特点:传
129、化物生理特点:传化物“ “泻而不藏泻而不藏泻而不藏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实而不满实而不满实而不满” ”六六六六腑腑腑腑奇奇奇奇恒恒恒恒之之之之府府府府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生理特点: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生理特点: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生理特点: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生理特点:似脏非脏,似腑非腑183“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故实而不能满也。而不藏也,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素问五脏别论篇)五脏别论篇
130、)藏精气而不泻:不排泄浊气;藏精气而不泻:不排泄浊气;满而不能实:能饱满而不能盛实;满而不能实:能饱满而不能盛实;传化物而不藏:传,传导,化物,水谷。传化物而不藏:传,传导,化物,水谷。排泄水谷糟粕而不贮藏。排泄水谷糟粕而不贮藏。实而不能满:能盛实而不能饱满。实而不能满:能盛实而不能饱满。184【概论】【概论】【概论】【概论】别名别名: :位置位置: :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 :形态形态: :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形圆而下尖,如倒垂未开之莲蕊。形圆而下尖,如倒垂未开之莲蕊。 属属手少阴心经,络络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心心 一、一、 五脏五脏虚里虚里心尖搏动最明显处,位于左乳下【
131、附】【附】【附】【附】心包络心包络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保护心脏代心受邪属,与本脏(腑)相连的经脉;络,绕于相关联的脏(腑)的经脉。属,与本脏(腑)相连的经脉;络,绕于相关联的脏(腑)的经脉。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脊柱之前。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脊柱之前。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脊柱之前。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脊柱之前。185心心的的生生理理功功能能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主主血血脉脉主主神神志志主主血血主主脉脉参与血液生成:心生血参与血液生成:心生血参与血液生成:心生血参与血液生成:心生血脉为血之府脉为血之府脉为血之府脉
132、为血之府心脉血系统:心起主导作用心脉血系统:心起主导作用心脉血系统:心起主导作用心脉血系统:心起主导作用主宰全身生命活动:主宰全身生命活动:主宰全身生命活动:主宰全身生命活动:“ “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六腑之大主” ”主司精神意识思维:主司精神意识思维:主司精神意识思维:主司精神意识思维:“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186【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一、主血脉一、主血脉1、含义、含义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生理方面 心气的推动血液的充盈2、条件、条件脉道的通利心气心气:来源于水谷精微,
133、通过心脏功能转化 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心主血脉 正常血运正常 面色红润,脉搏和缓有力有率有律,舌红润 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功能。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功能。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功能。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功能。187【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一、主血脉一、主血脉 面色苍白无华,舌淡 脉搏细腻无力大汗淋漓,心跳缓慢,脉微弱 血脉空虚,运行不畅心气不足,心血亏损心血瘀阻,血运不畅心阳暴脱 病理方面左前胸憋闷,剌痛,面色晦暗,唇色青紫, 脉结代 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心主血脉 失常188【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
134、】【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二、主神志二、主神志1、含义、含义生理方面长期的生理病理观察长期的生理病理观察 人的心神反应最易观察人的心神反应最易观察 2、机理、机理与物质基础有关与物质基础有关心血心血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心功能正常心功能正常心血充盈心血充盈神有所养神有所养精神振奋、神志清晰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广义: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广义: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人格倾向等。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人格倾向等。 189【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
135、】精神不振、健忘、思维反应迟钝,重者神志异常邪扰心神心失所养 病理方面心血不足神失所养 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心功能失常二、主神志二、主神志轻者心烦不寐重者发狂、谵语、昏迷 附:主血脉与主神志的关系附:主血脉与主神志的关系在生理方面:在生理方面:在病理方面:在病理方面:相互为用相互为用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心血充足可养心神心神正常可以调节心血运行营养全身 心血衰少可引起心神变化心神变化可影响到血液异常 190【心的生理特性】【心的生理特性】【心的生理特性】【心的生理特性】一、心为阳脏一、心为阳脏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阳中之太阳阳中之太阳君主之官君主之官火脏火脏主宰五脏主宰五脏主
136、宰五脏主宰五脏191形体形体【形体与官窍】【形体与官窍】【形体与官窍】【形体与官窍】广义:泛指一切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广义:泛指一切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广义:泛指一切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广义:泛指一切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狭义:五体。即脉、皮、肉、筋、骨狭义:五体。即脉、皮、肉、筋、骨狭义:五体。即脉、皮、肉、筋、骨狭义:五体。即脉、皮、肉、筋、骨。官窍官窍官:机体具有特定的器官。官:机体具有特定的器官。官:机体具有特定的器官。官:机体具有特定的器官。窍:孔窍、苗窍,即内脏与外界的窗口。窍:孔窍、苗窍,即内脏与外界的窗口。窍:孔窍、苗窍,即内脏与外界的窗口。窍:孔窍、苗窍
137、,即内脏与外界的窗口。耳、目、鼻、口、齿、舌、咽喉、前阴、肛门。耳、目、鼻、口、齿、舌、咽喉、前阴、肛门。耳、目、鼻、口、齿、舌、咽喉、前阴、肛门。耳、目、鼻、口、齿、舌、咽喉、前阴、肛门。难经难经难经难经 四十四难:四十四难:四十四难:四十四难:“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賁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賁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賁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賁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衝门也。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衝门也。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
138、极为魄门,故曰七衝门也。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衝门也。” ”太仓,胃的别称。下极,指肛门。太仓,胃的别称。下极,指肛门。太仓,胃的别称。下极,指肛门。太仓,胃的别称。下极,指肛门。 汗孔:汗空、气门、鬼门、玄府等,是汗液排泄的孔道。汗孔:汗空、气门、鬼门、玄府等,是汗液排泄的孔道。汗孔:汗空、气门、鬼门、玄府等,是汗液排泄的孔道。汗孔:汗空、气门、鬼门、玄府等,是汗液排泄的孔道。腠理: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空隙,其中肌肉之间的间隙谓之腠理: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空隙,其中肌肉之间的间隙谓之腠理: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空隙,其中肌肉之间的间隙谓之腠理: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空隙,其中肌肉之间的间隙谓之“
139、 “腠腠腠腠” ”;皮肤之纹理谓之;皮肤之纹理谓之;皮肤之纹理谓之;皮肤之纹理谓之“ “理理理理” ”。 分肉:肌肉。腘:分肉的膨大部分;分肉的纹理为肌腠;分肉和分肉之间的凹陷部分为分肉:肌肉。腘:分肉的膨大部分;分肉的纹理为肌腠;分肉和分肉之间的凹陷部分为分肉:肌肉。腘:分肉的膨大部分;分肉的纹理为肌腠;分肉和分肉之间的凹陷部分为分肉:肌肉。腘:分肉的膨大部分;分肉的纹理为肌腠;分肉和分肉之间的凹陷部分为“ “溪溪溪溪 谷谷谷谷” ”,其中较小的凹陷称为,其中较小的凹陷称为,其中较小的凹陷称为,其中较小的凹陷称为“ “溪溪溪溪” ”,较大的凹陷为,较大的凹陷为,较大的凹陷为,较大的凹陷为“
140、“谷谷谷谷” ”。192【神与志】【神与志】【神与志】【神与志】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的统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的统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的统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的统称。神神神神:精神意识。:精神意识。:精神意识。:精神意识。 魄魄魄魄:与身俱来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与身俱来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与身俱来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与身俱来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魂魂魂魂:魄的活动基础上产生的非本能的、较高级的精神心理活动。:魄的活动基础上产生的非本能的、较高级的精神心理活动。:魄的活动基础上产生的非本能的、较高级的精神心理活动。:魄的活
141、动基础上产生的非本能的、较高级的精神心理活动。意意意意:注意、记忆、思考和分析。:注意、记忆、思考和分析。:注意、记忆、思考和分析。:注意、记忆、思考和分析。志志志志:志向、意志、毅力、决心。:志向、意志、毅力、决心。:志向、意志、毅力、决心。:志向、意志、毅力、决心。志志是人们对外界事物或现象的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变化,是人是人们对外界事物或现象的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变化,是人是人们对外界事物或现象的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变化,是人是人们对外界事物或现象的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变化,是人正常的精神心理活动之一,也是五脏生理活动的表现之一。正常的精神心理活动之一,也是五脏生理活动的表现之一。正常的精神心理活动之一
142、,也是五脏生理活动的表现之一。正常的精神心理活动之一,也是五脏生理活动的表现之一。喜喜喜喜:喜乐、愉悦,为心情愉快的一种情志活动。:喜乐、愉悦,为心情愉快的一种情志活动。:喜乐、愉悦,为心情愉快的一种情志活动。:喜乐、愉悦,为心情愉快的一种情志活动。怒怒怒怒:愤怒、恼怒。:愤怒、恼怒。:愤怒、恼怒。:愤怒、恼怒。 忧忧忧忧:忧愁、忧虑。:忧愁、忧虑。:忧愁、忧虑。:忧愁、忧虑。思思思思:思考、思虑。:思考、思虑。:思考、思虑。:思考、思虑。 悲悲悲悲:悲伤、悲衰。:悲伤、悲衰。:悲伤、悲衰。:悲伤、悲衰。恐恐恐恐:恐惧、畏惧。:恐惧、畏惧。:恐惧、畏惧。:恐惧、畏惧。 惊惊惊惊:惊吓、惊骇。:
143、惊吓、惊骇。:惊吓、惊骇。:惊吓、惊骇。193【心的生理联系】【心的生理联系】【心的生理联系】【心的生理联系】二、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二、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三、心开窍于舌三、心开窍于舌机理机理舌体有丰富的血管,表面有透明粘膜覆盖,舌质的变化直接反映心的功能(气血运行) 舌的味觉功能和语言的表达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功能心和舌有经脉相连一、心合小肠一、心合小肠心与小肠以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与小肠以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与小肠以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与小肠以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194【心的生理联系】【心的生理联系】【心的生理联系】【心的生理联系】喜精神振奋、气
144、血流畅有益于心主血脉 喜乐过度心神受伤喜笑不休,易悲伤 四、心志为喜四、心志为喜五、五、汗为汗为心液心液汗为津液所化,与津液、血同出一源;津、血可以互生互化,故为津血同源津血同源;汗为心液,血为心主,故血汗同源血汗同源。 病理方面汗出过多血亏血不养心 心阴不足盗汗 心气不足自汗 六、六、心气与夏气相通应心气与夏气相通应195【概论】【概论】【概论】【概论】别名别名别名别名: :位置位置位置位置: :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 :形态形态形态形态: :特点特点特点特点: :相傅之官、清虚之脏、娇脏娇脏、水之上源水之上源位于胸腔,膈之上,左右各一 “两叶白莹虚如蜂巢,吸之则满,呼之则虚”
145、肺叶娇嫩,不耐寒热,位置最高,易受邪袭娇脏娇脏形态“虚如蜂巢,轻清,异物不容” 清虚之脏属手太阴肺经,络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 肺肺196【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一、肺主气,司呼吸一、肺主气,司呼吸(一)含义(一)含义 :“诸气者,皆属于肺。诸气者,皆属于肺。”(二)内容(二)内容 1、肺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主呼吸之气 进行气体交换 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吸入清气O2,呼出浊气CO2) (1)含义:(司呼吸)是指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实现气体交换)含义:(司呼吸)是指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实现气体交换(2)生理作用)生理作用(3)临床
146、意义)临床意义肺气充足 气道通畅,呼吸均匀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肺气不足 呼吸无力,少气不足以息(胸闷、咳嗽、喘促) 197【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一、肺主气,司呼吸一、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全身之气、肺主全身之气(1)含义:肺具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含义:肺具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2)生理作用)生理作用(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肺气充足 宗气旺盛,气机调畅,呼吸有力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肺气不足 宗气不足,气机不调,呼吸无力 参与宗气的生成:吸入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调节全身气机:带动全身气的升降出入(宣降) 198自自自自然然然
147、然之之之之气气气气清气清气清气清气浊气浊气浊气浊气鼻鼻肺肺司司呼呼吸吸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主呼吸之气主呼吸之气主呼吸之气主呼吸之气吸入清气,生成吸入清气,生成吸入清气,生成吸入清气,生成宗气宗气宗气宗气一宣一降,调畅气机一宣一降,调畅气机一宣一降,调畅气机一宣一降,调畅气机主一身之气主一身之气主一身之气主一身之气肺肺主主气气199【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二、肺主宣发肃降二、肺主宣发肃降1、肺主宣发、肺主宣发(1)含义:)含义:(2)生理作用)生理作用(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病理方面肺失宣发 呼吸不利,胸
148、闷咳喘,鼻塞, 皮毛干枯憔悴,无汗等 通过肺气的宣发,向体外排出浊气 将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 即宣通,布散。指肺的运动特点,向上,向外 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将代谢后的废液排出体外(汗) 200【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二、肺主宣发肃降二、肺主宣发肃降2、肺主肃降、肺主肃降(1)含义:)含义:(2)生理作用)生理作用(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病理方面肺失宣发 呼吸短促,表浅,小便短少,水肿, 便秘,咳痰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纳于肾,保持呼吸平衡 肺位最高,可将脾转输的水谷精微等物质向下布散 即清肃、洁净、下降。指肺的运动特点,向下,向内
149、 将代谢后的废液及糟粕下输至肾及大肠、膀胱,排出体外 肃清呼吸道的异物以保持肺及呼吸道的洁净通畅 201附:肺主宣发、肃降的关系附:肺主宣发、肃降的关系 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对维持肺的正常生理活动发挥重要对维持肺的正常生理活动发挥重要主导作用。无宣发,则无正常的肃主导作用。无宣发,则无正常的肃降;无肃降,也不能正常宣发;相降;无肃降,也不能正常宣发;相互协调,则呼吸匀调通畅,水液得互协调,则呼吸匀调通畅,水液得以正常输布代谢。以正常输布代谢。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在生理方面:在生理方面:在病理方面:在病理方面:202【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
150、能】【肺的生理功能】三、肺主水三、肺主水1、含义:主通调水道。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推动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含义:主通调水道。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推动水液的输布与排泄3、生理作用、生理作用4、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宣肃正常水道通利,水液代谢正常小便通利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宣肃失常主宣发主肃降 2、机理:、机理:依赖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将津液、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调节汗液的排泄 将浊气排出体外 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向内输布 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输送,使之成为尿之源, 经肾、膀胱气化成尿排出体外 通调失职,水液代谢 异常,水津不布小便短少、痰饮 水肿、咳喘203胃胃肺肺脾脾水饮水饮内脏内脏尿尿肾肾膀胱膀
151、胱体表体表呼吸道呼吸道肃肃肃肃降降降降宣发宣发宣发宣发向上向上向上向上向外向外向外向外汗汗素问素问素问素问 经脉别论经脉别论经脉别论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204【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四、肺朝百脉四
152、、肺朝百脉1、含义: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含义: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的作用。行气体交换,然后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的作用。2、生理作用、生理作用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使之变为血中之气,营养全身 血脉为心所主,但有赖于宗气贯心脉行气血的作用 205【肺的生理特性】【肺的生理特性】【肺的生理特性】【肺的生理特性】一、肺为相傅主治节一、肺为相傅主治节二、肺为娇脏二、肺为娇脏“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主气司呼吸主气司呼吸
153、主气司呼吸主气司呼吸调节全身气机调节全身气机调节全身气机调节全身气机调节血液运行调节血液运行调节血液运行调节血液运行肺清虚娇嫩而易受邪气侵袭的特性。肺清虚娇嫩而易受邪气侵袭的特性。肺清虚娇嫩而易受邪气侵袭的特性。肺清虚娇嫩而易受邪气侵袭的特性。206【肺的生理联系】【肺的生理联系】【肺的生理联系】【肺的生理联系】一、肺合大肠一、肺合大肠二、肺合皮,其华在毛二、肺合皮,其华在毛1. 1. 肺气宣发,将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到体表,以温养和润泽皮毛肺气宣发,将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到体表,以温养和润泽皮毛肺气宣发,将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到体表,以温养和润泽皮毛肺气宣发,将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到体表,以温养和润
154、泽皮毛防御作用。防御作用。防御作用。防御作用。2. 2. 皮毛汗孔的开合与肺司呼吸相关皮毛汗孔的开合与肺司呼吸相关皮毛汗孔的开合与肺司呼吸相关皮毛汗孔的开合与肺司呼吸相关排汗。排汗。排汗。排汗。3. 3. 皮肤作为屏障以御邪护肺。皮肤作为屏障以御邪护肺。皮肤作为屏障以御邪护肺。皮肤作为屏障以御邪护肺。临床意义临床意义生理方面肺气充足卫气宣发正常开合有度肺气不足卫气宣发不布开合失度皮肤松弛,抗邪 能力低 ,皮毛干枯憔悴,易感冒自汗 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发冷,流涕等各种症状 皮毛润泽,皮肤致密,抗邪能力强 病理方面机理机理肺宣发卫气,卫气能调节皮毛开合 肺输精于皮毛 207【肺的生理联系】【肺的生理联
155、系】【肺的生理联系】【肺的生理联系】三、肺开窍于鼻三、肺开窍于鼻1、机理、机理肺气通于鼻 解剖学上的联系 2、临床意义、临床意义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肺气和利鼻窍通畅,呼吸正常, 嗅觉灵敏,声音正常 肺气不利不闻香臭 四、肺志为忧(悲)四、肺志为忧(悲)悲伤过度耗散肺气精神不振,乏力气短,声音低微肺虚易产生悲忧情绪悲观忧伤,意志消沉 208【肺的生理联系】【肺的生理联系】【肺的生理联系】【肺的生理联系】五、肺液为涕五、肺液为涕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肺气和利涕分泌正常润泽清洁鼻窍不外流 风寒犯肺流清涕 风热犯肺流黄涕 燥邪犯肺鼻干无涕 肺肺鼻鼻涕涕开窍于开窍于开窍于开窍于分泌分泌分泌分泌涕为肺之液涕为肺之液
156、涕为肺之液涕为肺之液六、肺气与秋气相通应六、肺气与秋气相通应209【概论】【概论】【概论】【概论】别名别名别名别名: :位置位置位置位置: :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 :形态形态形态形态: :后天之本、仓廪之官后天之本、仓廪之官 位于中焦,膈之下,左季肋深部,脾胃以膜相连 1. “扁似马蹄”医学入门2. “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刀镰”医贯3. “形如犬舌,状如鸡冠”医纲总枢属足太阴脾经,络足阳明胃经 ,互为表里 脾脾210【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一、脾主运化一、脾主运化1、运化水谷、运化水谷消化消化:饮食物胃的受纳腐熟(初步消化)吸收并传输水谷精
157、微吸收并传输水谷精微:难经“脾助胃气,主化水谷”, 吸收水谷精微 脾气散精上归于心肺布散全身(营养作用) (1)含义:对饮食物消化、吸收并转输精微的作用。)含义:对饮食物消化、吸收并转输精微的作用。(2)生理作用)生理作用(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脾气健运消化、吸收、传输正常,气血充足,营养全身脏腑机能正常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 脾失健运消化、吸收、传输异常,气血不足,全身失养腹胀少食等症状 脾胃的共同消化产生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含义:脾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精微和水液,转输至心肺而输布全身的功能。含义:脾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精微和水液,转输至心肺而输布全身的功能。含义:脾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
158、收其精微和水液,转输至心肺而输布全身的功能。含义:脾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精微和水液,转输至心肺而输布全身的功能。211【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一、脾主运化一、脾主运化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1)含义:)含义: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中的水液,生成津液,输布全身的作用。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中的水液,生成津液,输布全身的作用。(2)生理作用)生理作用吸收布散水液吸收布散水液:把人体所需水液转输至全身发挥濡润涵养的作用 促进水液代谢促进水液代谢:把人体多余的水液转输至肺,宣发成汗;转输至肾,气化成尿 脾土喜燥恶湿脾土喜燥恶湿:水湿停
159、留影响脾阳脾阳不运水湿停留 212【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一、脾主运化一、脾主运化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脾气健运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脾失健运吸收布散水液失常 吸收布散水液正常上输于肺滋润濡养全身 转输于肺肾 肺外自皮毛汗 肾下达膀胱尿 宣发 气化 水湿停聚痰饮 溢于肌肤水肿 留于腹腔腹水 停于肠道大便稀溏 213脾主运化示意图脾主运化示意图脾主运化示意图脾主运化示意图水谷水谷口口胃胃脾脾运化水谷运化水谷运化水谷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运化水液运化水液运化水液转输转输转输转输吸收吸收吸收吸收消化消化消化消化心肺心肺输布全身输布全身输布全身输布全
160、身(精微和水液)(精微和水液)(精微和水液)(精微和水液)主运化主运化主运化主运化214【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二、脾主生化气血二、脾主生化气血1. 含义: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气血化生的物质基础。含义: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气血化生的物质基础。2. 生理作用生理作用气血的化生均来源于脾所运化的精微营养物质。气血的化生均来源于脾所运化的精微营养物质。脾为脾为 “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后天之本” 3.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生化旺盛元气充沛,血液充盈脏腑强盛 脾失健运水谷精和同乏源气血生化气血亏虚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161、头晕眼花面色(白光)白 215【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三、脾主清三、脾主清上升: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胃向下传送食物,脾向上传输水谷精微 1. 含义含义2. 机理机理3.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脾气充盛脾能升清水谷精微吸收正常营养全身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脾气虚弱升清失职水谷精微吸收失常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 上升:脾气散精,上输心肺上升:脾气散精,上输心肺上升:脾气散精,上输心肺上升:脾气散精,上输心肺升举:脾主升发,升举内脏升举:脾主升发,升举内脏升举:脾主升发,升举内脏升举:脾主升发,升举内脏升举:脾胃是脏腑之气升降的枢纽,是脏腑的升降相宜、平衡协调升降相宜
162、、平衡协调是主要因素 脾主升提内脏相对固定不移 脾虚升提失职,脾气下陷内脏下垂,久泻,脱肛 216【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四、脾统血四、脾统血1、含义、含义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统摄血行脉中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不能统摄血行脉中溢于脉外各种出血证 2、机理、机理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气的固摄作用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逸出脉外。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逸出脉外。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逸出脉外。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逸出脉外。217附:脾统血与脾主运化、主升的关系附:脾统血与脾主运化、主升的关系 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相
163、互为用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在生理方面:在生理方面:在病理方面:在病理方面:脾主运化正常 脾气主升 气血旺盛 脾得气血濡养 脾能统血 脾主运化失常 脾气不升 气血不足 脾不统血 脾失气血濡养 218【脾的生理特性】【脾的生理特性】【脾的生理特性】【脾的生理特性】二、脾喜燥恶湿二、脾喜燥恶湿一、脾以升为健一、脾以升为健脾胃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胃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胃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胃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运化水湿运化水湿运化水湿运化水湿219【脾的生理联系】【脾的生理联系】【脾的生理联系】【脾的生理联系】一、脾合胃一、脾合胃二、二、脾合肌肉,主四肢脾合肌肉,主四肢三、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
164、,其华在唇1、含义、含义2、临床意义、临床意义生理方面脾有营养、维持全身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轻劲有力的功能脾有营养、维持全身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轻劲有力的功能 脾气健运脾气健运营养充足营养充足肌肉丰满壮实,四肢发达,轻劲有力肌肉丰满壮实,四肢发达,轻劲有力 病理方面脾失健运脾失健运营养不良营养不良肌肉消瘦,四肢软弱无力,甚则萎废不用肌肉消瘦,四肢软弱无力,甚则萎废不用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脾气健运脾气健运口味食欲正常,唇红润光泽口味食欲正常,唇红润光泽 脾失健运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味甘腻,唇淡无华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味甘腻,唇淡无华 脾化生精气以充养肌肉脾化生精气以充养肌肉脾化生精气以
165、充养肌肉脾化生精气以充养肌肉肌肉运动促进脾胃纳运肌肉运动促进脾胃纳运肌肉运动促进脾胃纳运肌肉运动促进脾胃纳运220【脾的生理联系】【脾的生理联系】【脾的生理联系】【脾的生理联系】四、脾志为思四、脾志为思思虑过度、所愿不遂思虑过度、所愿不遂脾气抑结郁滞脾气抑结郁滞 不思饮食,脘腹饱胀不思饮食,脘腹饱胀思维能力下降,健忘思维能力下降,健忘 五、五、脾液为涎脾液为涎脾虚脾虚口涎自出口涎自出 口口脾脾涎涎开窍于开窍于开窍于开窍于分泌分泌分泌分泌涎为脾之液涎为脾之液涎为脾之液涎为脾之液六、六、脾气与长夏之气相通应脾气与长夏之气相通应221【概论】【概论】【概论】【概论】别名别名别名别名: :位置位置位置
166、位置: :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 :形态形态形态形态: :将军之官、罢极之本、将军之官、罢极之本、刚脏刚脏位于中焦,属于右胁,膈之下,腹腔之中位于中焦,属于右胁,膈之下,腹腔之中(注:生理病理上将其归为下焦注:生理病理上将其归为下焦) 色赤紫,色赤紫, “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 难经难经 属足厥阴肝经,络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属足厥阴肝经,络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 肝肝222【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一、肝主疏泄一、肝主疏泄(一)含义(一)含义 :肝气有升发条达之性,可以疏通、畅达、透泄:肝气有升发条达之性,可以
167、疏通、畅达、透泄 全身气机的功能。全身气机的功能。 (二)机理(二)机理 1.调畅气机调畅气机 肝木喜条达肝木喜条达 与气的运动变化有关系与气的运动变化有关系 (三)生理作用(三)生理作用 2.调畅情志调畅情志3.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脾胃消化 4.促进血液运行和水液输布促进血液运行和水液输布 5.调节生殖功能调节生殖功能 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气机调畅,气血平和调达舒畅,气血和调调达舒畅,气血和调调达舒畅,气血和调调达舒畅,气血和调调节脾胃气机调节脾胃气机调节脾胃气机调节脾胃气机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胆汁分泌气行血行气行血行气行血行气行血行气行水行
168、气行水行气行水行气行水行排卵与月经排卵与月经排卵与月经排卵与月经血液充盈胞宫血液充盈胞宫血液充盈胞宫血液充盈胞宫排精与生殖排精与生殖排精与生殖排精与生殖疏藏结合疏藏结合疏藏结合疏藏结合223【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1、调畅气机、调畅气机(1)气机的概念)气机的概念(2)临床意义)临床意义疏泄正常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机调畅气血运行通利气血运行通利全身脏腑组织器官活动正常全身脏腑组织器官活动正常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 疏泄失常疏泄失常气机失调气机失调 一、肝主疏泄一、肝主疏泄疏泄太过疏泄太过气火上逆气火上逆头目胀痛,面红耳赤头目胀痛,面红耳赤 急躁易怒,甚则昏仆急
169、躁易怒,甚则昏仆 疏泄不及疏泄不及气机郁结气机郁结胸胁胀痛,乳房小腹胸胁胀痛,乳房小腹 胀痛胀痛 224【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2、调畅情志、调畅情志临床意义临床意义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精神舒畅,乐观开朗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 疏泄失常气机失调 一、肝主疏泄一、肝主疏泄升发太过易于激动,发怒,易躁 气机郁结心情抑郁,胸闷,喜叹息, 多疑善虑,多愁善感 225【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3、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脾胃消化(1)几个知识点)几个知识点(2)机理)机理一、肝主疏泄一、肝主疏泄胆:附于肝叶之间,胆汁由肝之精气凝聚而
170、成。胆汁的分泌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正常。胆汁的功能:帮助脾胃的消化功能。分泌胆汁,帮助脾胃消化(尤其是脂肪类食物)调畅气机,促进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226【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3、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脾胃消化疏泄正常气机调畅生理方面病理方面 疏泄失常一、肝主疏泄一、肝主疏泄(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脾升胃降消化吸收正常 胆汁分泌排泄正常脾胃消化功能正常 脾升胃降失常脾气不升 头晕目眩,精神不振,腹胀,纳呆,内脏下垂 胃气不降 呕吐,呃逆,喛气 胆汁分泌排泄异常脾胃消化吸收异常食欲不振, 腹胀,胆汁外溢 227【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
171、的生理功能】4、促进血液运行和水液输布、促进血液运行和水液输布疏泄正常气机调畅生理方面病理方面 疏泄失常一、肝主疏泄一、肝主疏泄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血液运行正常营养全身津液输布正常滋润全身 气机郁结血液运行障碍徵瘕痞块气滞血瘀月经不调水津不布水肿 ,臌胀 升发太过 血随气逆吐血,咳血 5、调节生殖功能、调节生殖功能略略228【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二、肝主藏血二、肝主藏血(一)含义:(一)含义:肝具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肝具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濡养肝脏,制约肝阳,涵养肝气濡养肝脏,制约肝阳,涵养肝气防止出血防止出血 (二)生理
172、作用(二)生理作用 贮藏血液贮藏血液为肝调节血量提供物质基础为肝调节血量提供物质基础 调节血量调节血量肝肝藏藏血血活动活动活动活动静止静止静止静止外周血量增多外周血量增多外周血量增多外周血量增多肝藏血量减少肝藏血量减少肝藏血量减少肝藏血量减少外周血量减少外周血量减少外周血量减少外周血量减少肝藏血量增多肝藏血量增多肝藏血量增多肝藏血量增多调节血流量供养调节血流量供养调节血流量供养调节血流量供养相关组织器官相关组织器官相关组织器官相关组织器官动动动动静静静静229【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肝藏血功能正常 全身各脏腑器官得以濡养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在生理方面,相辅
173、相成;在病理方面,相互影响目受血而能视 足受血而能步 藏血不足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视物昏花,雀目,肢体麻木 藏血失职血液妄行吐血、衄血,月经过多 调节血量以贮藏血液为基础(前提),但必须依赖于肝的疏泄调节血量以贮藏血液为基础(前提),但必须依赖于肝的疏泄 二、肝主藏血二、肝主藏血(三)临床意义(三)临床意义 掌受血而能握 女子月经按期而至,量适中 指受血而能摄 (四)肝藏血与主疏泄的关系(四)肝藏血与主疏泄的关系230【肝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特性】体阴体阴体,指肝的实体;阴,指肝所贮藏的阴血体,指肝的实体;阴,指肝所贮藏的阴血用阳用阳用,指肝的作用和功能;阳,
174、肝主升主动用,指肝的作用和功能;阳,肝主升主动肝体阴而用阳肝体阴而用阳肝为刚脏主升发肝为刚脏主升发刚脏刚脏生理:性动而急疾生理:性动而急疾 证候表现:肝阳肝气常有余证候表现:肝阳肝气常有余少虚多实少虚多实 病理变化:肝气太过病理变化:肝气太过肝气横逆肝气横逆231【肝的生理联系】【肝的生理联系】【肝的生理联系】【肝的生理联系】二、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二、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肝血不足肝血不足肝风内动肝风内动角弓反张,手足抽搐角弓反张,手足抽搐 肝血充足肝血充足筋爪得养筋爪得养1、筋的含义、筋的含义2、肝合筋的机理、肝合筋的机理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爪甲红润有泽,坚韧爪甲红润有泽,
175、坚韧筋指筋膜,筋膜是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连接肌肉、筋指筋膜,筋膜是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连接肌肉、骨胳、关节,司肢体运动的一种组织。骨胳、关节,司肢体运动的一种组织。筋的功能,依赖于肝血的濡养。筋的功能,依赖于肝血的濡养。 筋力强健,肢体运动灵活自如筋力强健,肢体运动灵活自如筋爪失养筋爪失养筋力不健,肢体麻木、不耐疲劳筋力不健,肢体麻木、不耐疲劳 爪甲色淡,脆薄爪甲色淡,脆薄一、肝合胆一、肝合胆罢极之本:肝血对筋滋养作用。罢极之本:肝血对筋滋养作用。罢极之本:肝血对筋滋养作用。罢极之本:肝血对筋滋养作用。爪为筋之余爪为筋之余爪为筋之余爪为筋之余232【肝的生理联系】【肝的生理联系】【肝的生理联系
176、】【肝的生理联系】三、肝开窍于目三、肝开窍于目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肝血不足肝血不足视物不清或夜盲视物不清或夜盲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头目胀痛头目胀痛 肝血充盈肝血充盈目有所养目有所养视物精明视物精明辨五色,审长短辨五色,审长短 1、机理、机理2、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肝风内动肝风内动目睛上吊或斜视目睛上吊或斜视 肝经脉上连于目系 目有赖于肝血的濡养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涵养目窍 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两眼干涩,视力减退两眼干涩,视力减退 233附:五轮学说附: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为瞳仁属肾,称为“水轮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黑睛属肝,称为“风轮风轮”眦络属心,称为眦络属心,称为“血轮血轮”白睛属肺,称为白睛属肺
177、,称为“气轮气轮”眼睑属脾,称为眼睑属脾,称为“肉轮肉轮” 234四、肝志为怒四、肝志为怒【肝的生理联系】【肝的生理联系】【肝的生理联系】【肝的生理联系】大怒伤肝大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肝气升发太过血随气逆血随气逆面红目赤,头胀痛面红目赤,头胀痛 甚则吐血晕厥甚则吐血晕厥肝血不足肝血不足阳气偏亢阳气偏亢头胀痛,烦躁易怒头胀痛,烦躁易怒五、肝液为泪五、肝液为泪肝阴血不足肝阴血不足两目干涩两目干涩肝经风火肝经风火迎风流泪,眵多迎风流泪,眵多六、肝气与春气相通应六、肝气与春气相通应肝肝目目泪泪开窍于开窍于开窍于开窍于分泌分泌分泌分泌肝在液为泪肝在液为泪肝在液为泪肝在液为泪235【概论】【概论】【概论】【
178、概论】别名别名别名别名: :位置位置位置位置: :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 :形态形态形态形态: :先天之本、水脏、水火之宅先天之本、水脏、水火之宅 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 1、 “形如猪腰子,每枚重约三四两” 难经正义2、 赵献可:“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 外有黄脂包裹” 属足少阴肾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互为表里 肾肾腰为肾之府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236【肾的生理功能】【
179、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一、肾主藏精一、肾主藏精1、肾藏精的含义:、肾藏精的含义:精的含义:精的含义: 具有贮藏和闭藏精气的作用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和和后天之精后天之精 狭义:指具有生殖作用的生殖之精,即狭义:指具有生殖作用的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先天之精精的来源:精的来源: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夫精者,生之本也” 素问来源于父母,禀受于先天,补充于后天来源于父母,禀受于先天,补充于后天 237【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
180、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一、肾藏精精的区别精的区别 : 先先 天天 之之 精精 后后 天天 之之 精精来来 源源源于父母,与生俱来源于父母,与生俱来出生后不断摄取食物,出生后不断摄取食物,通过脾胃化生通过脾胃化生含含 义义指具有生命活力,形成胚胎,指具有生命活力,形成胚胎,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即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即生生殖之精殖之精指维持人体后天生命指维持人体后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即质,即水谷之精水谷之精238【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一、肾藏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
181、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相互依赖,相互为用肾肾藏藏精精先天之精先天之精藏于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藏于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后天之精后天之精除供机体活动外,其余藏于肾除供机体活动外,其余藏于肾组成肾中精气组成肾中精气资资助助补补充充精不宜过度消耗精不宜过度消耗239【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一、肾藏精2、肾藏精的作用:、肾藏精的作用:(1)促生长发育)促生长发育幼年期幼年期肾中精气逐渐旺,齿更发长 (男子八岁、女子七岁,肾肾气旺气旺) 青年期青年期肾中精气比较充盛逐渐发育成熟,而且开始具备生殖能力 生长发育期 男子二八男子二八三八三八女子二七女子二七三七
182、三七 肾肾气盛气盛 真牙生真牙生 发长发长极极 天癸天癸天癸天癸至至 男子精气溢泻男子精气溢泻 女子月事以女子月事以时时下下 阴阳和,故有子阴阳和,故有子 天癸天癸指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指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一种精微物质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一种精微物质240【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一、肾藏精2、肾藏精的作用:、肾藏精的作用:老年期老年期肾中精气逐渐衰少,机能活动减弱肾中精气逐渐衰少,机能活动减弱 肾肾气衰气衰阳明脉衰,天癸竭阳明脉衰,天癸竭 男子精少男子
183、精少 女子地道不通女子地道不通 男子五八男子五八八八八八女子五七女子五七七七七七 面焦,面焦,齿齿槁,槁,发发堕白,形体皆极堕白,形体皆极观察人的四期标志观察人的四期标志齿齿、发发、骨骨壮年期壮年期肾中精气完全充盛肾中精气完全充盛 男子三八男子三八四八四八女子三七女子三七四七四七 肾肾气平均气平均发长极,发长极,筋骨筋骨劲劲强强,肌肉壮,肌肉壮满满身体盛壮身体盛壮 241【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一、肾藏精2、肾藏精的作用:、肾藏精的作用:中年中年 青春青春肾气肾气老年前老年前 平均平均 幼年幼年天癸至天癸至 天癸绝天癸绝老年老年 出生出生肾气盛
184、肾气盛 盛盛 肾肾 肾气衰肾气衰死亡死亡 渐渐 壮壮 气气 先天之精先天之精 气气 渐渐 肾精衰竭肾精衰竭 肾肾 长长 老老 衰衰 生生 已已(2 2)促生殖:肾精产生天癸而主生殖。)促生殖:肾精产生天癸而主生殖。)促生殖:肾精产生天癸而主生殖。)促生殖:肾精产生天癸而主生殖。2422、肾藏精的作用:、肾藏精的作用:【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一、肾藏精(3 3)促进血液生成:精髓化血,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促进血液生成:精髓化血,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促进血液生成:精髓化血,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促进血液生成:精髓化血,肾藏精,精生髓,髓生
185、血发发精精髓髓肾肾血血藏藏生生养养生生(骨髓)(骨髓)243【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二、肾主一身之阴阳二、肾主一身之阴阳1. 肾精、肾气、肾阴、肾阳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生命活动物质基础,属阴。生命活动物质基础,属阴。肾本脏的阴液,是人体阴液的根本,能加强全身之阴。肾本脏的阴液,是人体阴液的根本,能加强全身之阴。有促进机体的滋养、濡润、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有促进机体的滋养、濡润、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能促进全身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能促进全身之阳。有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化气的功能。之阳。有促进
186、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化气的功能。肾气肾气肾精肾精肾脏的功能活动,属阳。肾脏的功能活动,属阳。肾阴肾阴人体阴液之根人体阴液之根肾阳肾阳人体阳气之本人体阳气之本阴阴阳阳互互根根精气互化精气互化生理功能物质基础肾精肾精肾气肾气肾阴肾阴肾阳肾阳244【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二、肾主一身之阴阳二、肾主一身之阴阳2. 机理机理肾精是生命活动的本原,化生真阴真阳(元阴元阳)肾精是生命活动的本原,化生真阴真阳(元阴元阳)元者头也,引申为首位元者头也,引申为首位元者头也,引申为首位元者头也,引申为首位的的的的肾阴肾阳是各脏阴阳的源头:肾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肾阳为人体阳气之
187、根本。肾阴肾阳是各脏阴阳的源头:肾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与各脏阴阳的关系与各脏阴阳的关系与各脏阴阳的关系与各脏阴阳的关系脾阳、心阳,肝阴、肺阴、心阴脾阳、心阳,肝阴、肺阴、心阴脾阳、心阳,肝阴、肺阴、心阴脾阳、心阳,肝阴、肺阴、心阴245【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二、肾主一身之阴阳二、肾主一身之阴阳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1.人之阴阳主要体现为肾之阴阳人之阴阳主要体现为肾之阴阳2.肾之阴阳影响他脏之阴阳肾之阴阳影响他脏之阴阳3.调整阴阳立足于调整肾之阴阳调整阴阳立足于调整肾之阴阳各脏功能活动均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各脏功能活动均依
188、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各脏功能活动均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各脏功能活动均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阳虚气虚阳虚气虚+ +温煦温煦 阴虚火旺阴液不足阴虚火旺阴液不足+ +宁静宁静 246【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一、肾藏精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肾精不足肾精不足肾阴不足肾阴不足肾气不足肾气不足肾阳不足肾阳不足 生长发育迟缓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殖功能早衰,生殖功能低下(不孕不育)低下(不孕不育)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梦交烦热,潮热盗汗,遗精梦交舌红少苔,脉细数舌红少苔,脉细数喘促,小便频数,尿后余沥喘促,小便频数,尿后余沥不
189、尽甚者遗尿,滑精,早泄不尽甚者遗尿,滑精,早泄月经崩漏,带下稀多,月经崩漏,带下稀多,滑滑胎胎腰膝冷痛,精神疲惫,形寒腰膝冷痛,精神疲惫,形寒肢冷,小便频数,阳萎早泄肢冷,小便频数,阳萎早泄宫寒不孕,浮肿,舌淡脉迟弱宫寒不孕,浮肿,舌淡脉迟弱虚无热象虚无热象 虚有热象虚有热象 虚无寒象虚无寒象 虚有寒象虚有寒象 均为物质不足均为物质不足 均为功能低下均为功能低下 肾无实证247三、肾主水液代谢三、肾主水液代谢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肾气不足肾气不足气化异常气化异常开合失度开合失度 肾气充足肾气充足气化正常气化正常开合有度,水液代谢正常开合有度,水液代谢正常 1、含义、含义2、机理、机理3、临床意义、临
190、床意义合多开少合多开少小便不利,水肿小便不利,水肿 亦称亦称 “肾为水脏肾为水脏”。指肾有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指肾有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开多合少开多合少小便清长,失禁小便清长,失禁 【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阳主宰人体的水液代谢 (蒸腾气化) 司膀胱开合(开,水液代谢后的排泄; 合,机体所需水液得以潴留) 248尿尿膀胱膀胱肾肾肺肺脾脾胃胃水饮水饮肾主水的作用示意图肾主水的作用示意图肾主水的作用示意图肾主水的作用示意图分清泌浊分清泌浊司开合司开合清者上升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浊者下降249四、肾主纳气四、肾主纳气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肾气
191、不足摄纳无权肾气充足摄纳正常气道通畅,呼吸均匀 1、含义、含义2、机理、机理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呼吸表浅,喘促,呼多吸少,动辄气急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下达于肾,以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肾与肺经相联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的封藏作用(肾为封藏之本)“ “肾不纳气肾不纳气肾不纳气肾不纳气” ”250【肾的生理特性】【肾的生理特性】【肾的生理特性】【肾的生理特性】肾主封藏肾主封藏肾为水火之脏肾为水火之脏“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
192、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素问素问素问 六节脏象论六节脏象论六节脏象论六节脏象论肾寓真阴真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寓真阴真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寓真阴真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寓真阴真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的阴阳亏虚可累及五脏,五脏所伤肾的阴阳亏虚可累及五脏,五脏所伤肾的阴阳亏虚可累及五脏,五脏所伤肾的阴阳亏虚可累及五脏,五脏所伤“ “穷必及肾穷必及肾穷必及肾穷必及肾” ”;阴阳失调,多为肾之阴阳所致,从调整肾阴阳入手。阴阳失调,多为肾之阴阳所致,从调整肾阴阳入手。阴阳失调,多为肾之阴阳所致,从调整肾阴阳入手。阴阳失调,多为肾之阴阳所致,从调整肾阴阳入手。251【肾的生理联系】【肾的生理联
193、系】【肾的生理联系】【肾的生理联系】一、肾合膀胱一、肾合膀胱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肾精不足肾精不足骨骼生长发育无源骨骼生长发育无源成年:骨质疏松,齿松成年:骨质疏松,齿松 肾精充足肾精充足骨骼生长发育正常,牙齿坚固,肢体运动灵活骨骼生长发育正常,牙齿坚固,肢体运动灵活 1、肾主骨、肾主骨(1)骨的概念:骨的概念:指人体骨骼,因其内藏骨髓,故有“骨为髓之府”之称(2)骨的作用:骨的作用:保护内脏;在人体起支架作用,主司运动。(3)肾主骨的含义:肾主骨的含义:指肾中精气有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修复等功能。(4)肾主骨的机理: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肾主骨的机理: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5)齿为骨之余齿为骨
194、之余(6)临床意义老年:易骨折,不易修复,齿松脱发老年:易骨折,不易修复,齿松脱发小儿:骨软无力,囱门迟闭小儿:骨软无力,囱门迟闭 二、肾在体合骨,生髓通于脑二、肾在体合骨,生髓通于脑252【肾的生理联系】【肾的生理联系】【肾的生理联系】【肾的生理联系】三、肾其华在发三、肾其华在发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肾精充盈肾精充盈髓海充足髓海充足骨骼发育正常,大脑发育健全骨骼发育正常,大脑发育健全 2、肾生髓、肾生髓肾精不足肾精不足髓海空虚髓海空虚骨髓化生不足骨髓化生不足骨失所养骨失所养 (1)髓的分类:髓的分类:骨髓、脑髓、脊髓 “脑为髓之海”(2)髓的生成:髓的生成:肾精(3)髓的作用:髓的作用:滋养骨骼,
195、充填大脑(4)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机理机理肾精化血“发为血之余” 肾中精气可促进头发生长 二、肾在体合骨,生髓通于脑二、肾在体合骨,生髓通于脑253【肾的生理联系】【肾的生理联系】【肾的生理联系】【肾的生理联系】四、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四、肾开窍于耳及二阴病理:肾气不足膀胱气化无权开合失度 合多开少小便短少 生理:肾气充盛膀胱气化有权开合有度排尿正常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但合不开尿闭 开多合少小便清长 1 1、前阴、前阴2 2、后阴、后阴排排尿尿生生殖殖生理: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故有子 病理:肾气衰(青壮年时期) 男子:精少,精关不固,不育 女子:月经不调,宫寒不孕 生理:肾精旺盛脾阳振奋大便正常 病理
196、:肾阳虚五更泄泻 肾气不固久泻,脱肛 254【肾的生理联系】【肾的生理联系】【肾的生理联系】【肾的生理联系】五、肾志为恐五、肾志为恐恐恐多为先知,指遇事恐怕,胆怯多为先知,指遇事恐怕,胆怯惊惊多不自知,遇事突然受惊多不自知,遇事突然受惊 恐惊致病气机紊乱 恐则气下二便失禁 气迫下焦 惊则气乱心神不定,手足无措 六、唾为肾液六、唾为肾液唾,口津,生于舌下,口水中稠厚部分,为肾精所化。唾,口津,生于舌下,口水中稠厚部分,为肾精所化。有濡润口腔、帮助消化、滋养肾精的作用。有濡润口腔、帮助消化、滋养肾精的作用。 肾阴虚阴液凋竭舌体干降瘦瘪肾阳虚肾水上泛舌体胖大滑润 七、肾气与冬气相通应七、肾气与冬气相
197、通应255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六腑的概念六腑的概念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的生理特性六腑的生理特性食物的传化过程食物的传化过程“七冲门七冲门” 二二 六六 腑腑256生理功能与特性1. 传化物而不藏传化物而不藏2.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六腑在受纳和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食物及其残渣必须六腑在受纳和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食物及其残渣必须六腑在受纳和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食物及其残渣必须六腑在受纳和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食物及其残渣必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犹如关隘。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犹如关隘。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犹如关隘。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犹如关隘。257 “
198、 “七冲门何在七冲门何在? ?然唇为然唇为飞门飞门,齿为,齿为户户门门,胃为,胃为贲门贲门,会厌,会厌为为吸门吸门,大仓下口为,大仓下口为幽门幽门,大肠、小肠合,大肠、小肠合为为阑门阑门,下极,下极( (肛肛) )为为魄门魄门。故曰。故曰七冲门七冲门” ” 难经难经四十四难四十四难【七【七 冲冲 门】门】258【概论】【概论】【概论】【概论】别名别名: :位置位置: :经脉联系经脉联系: :形态形态: :中精、清净、中清之腑 类似倒梨状,是囊状中空器官 属足少阳胆经,络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 胆胆259【胆的生理功能】【胆的生理功能】【胆的生理功能】【胆的生理功能】一、贮藏和排泄胆汁一、贮藏和排
199、泄胆汁二、主决断二、主决断胆汁,又称精汁、清汁 刚正果决,直而不疑,判断事物,作出决定1. 1. 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胆气疏泄,注入肠中,以促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胆气疏泄,注入肠中,以促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胆气疏泄,注入肠中,以促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胆气疏泄,注入肠中,以促消化。2. 2.贮藏疏泄失常:厌食、腹胀、腹泻。贮藏疏泄失常:厌食、腹胀、腹泻。贮藏疏泄失常:厌食、腹胀、腹泻。贮藏疏泄失常:厌食、腹胀、腹泻。1. 1.判断事件,作出决定;胆量、勇怯有关。判断事件,作出决定;胆量、勇怯有关。判断事件,作出决定;胆量、勇怯有关。判断事件,作出决定;胆量、勇怯
200、有关。2. 2.胆气虚怯:胆怯易惊,善恐等神志异常。胆气虚怯:胆怯易惊,善恐等神志异常。胆气虚怯:胆怯易惊,善恐等神志异常。胆气虚怯:胆怯易惊,善恐等神志异常。【胆的生理特点】【胆的生理特点】【胆的生理特点】【胆的生理特点】胆气主升,合肝,通于春季。胆气主升,合肝,通于春季。胆气主升,合肝,通于春季。胆气主升,合肝,通于春季。“ “十一脏取决于胆十一脏取决于胆十一脏取决于胆十一脏取决于胆” ”260肝疏泄正常胆汁分泌贮藏排泄正常脾胃功能正常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肝失疏泄胆汁分泌排泄异常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胆汁外溢黄疸 胁下胀痛饱满,脾胃消化功能
201、异常,食欲不振,腹胀261【概论】【概论】【概论】【概论】别名别名别名别名: :位置位置位置位置: :形态形态形态形态: :太仓、水谷之海、后天之本太仓、水谷之海、后天之本 外形呈横屈状外形呈横屈状 胃脘胃脘 胃胃膈下,腹腔上部膈下,腹腔上部 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 中部:称中脘,指胃体中部:称中脘,指胃体 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 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 :属足阳明胃经,络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 262【胃的生理功能】【胃的生理功能】【胃的生理功能】【胃的生理功能】一、主受纳水谷一、主受纳水谷含义含义胃气的推动作用 胃阴的滋润(胃喜润恶燥)
202、有赖于脾运化的协助 机理机理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二、主腐熟水谷二、主腐熟水谷含义含义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263胃气充足受纳腐熟正常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肝失疏泄胃气不足/和受纳腐熟异常:纳呆,厌食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胃气不降嗳气,呃逆,呕吐,便秘,脘腹饱胀 胃气充足受纳腐熟正常 264【胃的生理特性】【胃的生理特性】【胃的生理特性】【胃的生理特性】一、人以胃气为本一、人以胃气为本二、胃主通降二、胃主通降三、喜润恶燥三、喜润恶燥胃胃气气狭义:胃主受纳腐熟主通降生理功能。狭义:胃主受纳腐熟主通降生理功
203、能。狭义:胃主受纳腐熟主通降生理功能。狭义:胃主受纳腐熟主通降生理功能。广义:中焦脾胃及整个消化生理功能。广义:中焦脾胃及整个消化生理功能。广义:中焦脾胃及整个消化生理功能。广义:中焦脾胃及整个消化生理功能。保胃气:保护和加强胃的生理功能;驱病邪不损伤脾胃功能。保胃气:保护和加强胃的生理功能;驱病邪不损伤脾胃功能。保胃气:保护和加强胃的生理功能;驱病邪不损伤脾胃功能。保胃气:保护和加强胃的生理功能;驱病邪不损伤脾胃功能。“ “以降为顺,以通为和以降为顺,以通为和以降为顺,以通为和以降为顺,以通为和” ”胃为燥土,赖水以济胃为燥土,赖水以济胃为燥土,赖水以济胃为燥土,赖水以济与脾阴阳互济与脾阴阳
204、互济与脾阴阳互济与脾阴阳互济265【概论】【概论】【概论】【概论】位置位置位置位置: :形态形态形态形态: :中空管腔性器官,呈迂曲回环迭积状 小小肠肠腹腔中 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 :属手太阳小肠经,络手少阴心经,互为表里 【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一、受盛化物一、受盛化物一、受盛化物一、受盛化物二、泌别清浊二、泌别清浊二、泌别清浊二、泌别清浊吸收精微与津液(小肠主液)吸收精微与津液(小肠主液) 残渣下传大肠残渣下传大肠多余水液经肾膀胱成尿多余水液经肾膀胱成尿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接受贮盛由胃
205、下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对接受贮盛由胃下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对接受贮盛由胃下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对接受贮盛由胃下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对其进行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其进行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其进行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其进行一步消化,化为精微。二便生成二便生成二便生成二便生成266小肠功能正常消化吸收正常二便通畅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小肠功能失常 浊气在上呕吐、便秘、脘腹胀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浊气在下便溏,泄泻,小便短 故中医有故中医有“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一说一说 267【概论】【概论】【概论】【概论】别名别名别名别名: :位置位置位置位置: :形
206、态形态形态形态: :传导之官 中空管腔性器官,呈迂曲回环迭积状 大大肠肠腹腔中 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 :属于阳明大肠经,络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 【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传导糟粕传导糟粕传导糟粕传导糟粕 1. 含义2. 机理 胃的通降作用的延续 肺气的肃降作用 肾的气化功能 主津主津268大肠传导正常大肠传导正常水液吸收水液吸收大便正常大便正常 生理方面病理方面大肠传导失常 腑气不通便秘(通下)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肺气虚便秘(补益) 水液不能再吸收泄泻 269【概论】【概论】【概论】【概论】位置位置位置位置: :
207、形态形态形态形态: :膀膀胱胱小腹中央 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经脉联系: :属足太阳膀胱经,络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 【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一、贮尿一、贮尿一、贮尿一、贮尿肾气固摄肾气固摄肾气固摄肾气固摄二、排尿二、排尿二、排尿二、排尿肾中阳气气化肾中阳气气化肾中阳气气化肾中阳气气化 肾气充足固摄气化正常膀胱开合有度小便正常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生理方面病理方面小便失禁,尿频 小便不利,癃闭 肾气不足固摄气化失常膀胱开合失度270三三焦焦【概论】【概论】【概论】【概论】【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
208、理功能】一、通行元气一、通行元气一、通行元气一、通行元气 二、运行水液二、运行水液二、运行水液二、运行水液 为六腑之一,亦称“孤腑孤腑” 因其为脏腑中最大,与五脏没有匹配关系,也没有经脉络属。 是部位三焦的称谓。 部位三焦部位三焦上焦上焦膈之上,包括心、肺膈之上,包括心、肺中焦中焦膈下脐上,包括脾、胃、肝、胆膈下脐上,包括脾、胃、肝、胆 下焦下焦脐以下,包括肾、膀胱、女子胞、大小肠脐以下,包括肾、膀胱、女子胞、大小肠 指气化三焦。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元气,经历五脏六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元气,经历五脏六腑。”(难经)(难经)人体水液主要通道(三焦气化)人体水液主要通道(三
209、焦气化)三、运行水谷三、运行水谷三、运行水谷三、运行水谷 271【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上焦如雾上焦如雾下焦如渎下焦如渎中焦如沤中焦如沤形容上焦布散水谷精微的作用,如同自然形容上焦布散水谷精微的作用,如同自然界的雾露灌溉植物一样弥漫,营养全身界的雾露灌溉植物一样弥漫,营养全身 形容中焦脾胃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的作用,形容中焦脾胃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的作用,犹如以水沤物,形成泡沫浮油的状态犹如以水沤物,形成泡沫浮油的状态 形容下焦排出尿液和糟粕的作用,如同疏形容下焦排出尿液和糟粕的作用,如同疏通的水道,畅通无阻通的水道,畅通无阻 272 三
210、三 奇恒之腑奇恒之腑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奇恒之腑的概念奇恒之腑的概念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奇恒之腑的生理特性奇恒之腑的生理特性273概述概述生理功能与特性形体似腑,作用类似脏形体似腑,作用类似脏基本不与其他脏腑配偶(胆除外)基本不与其他脏腑配偶(胆除外)不贮藏浊物不贮藏浊物274脑脑【概论】【概论】【概论】【概论】脑为髓海脑为髓海脑为髓海脑为髓海诸髓者,皆属于脑。诸髓者,皆属于脑。诸髓者,皆属于脑。诸髓者,皆属于脑。【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生理联系】【生理联系】【生理联系】【生理联系】一、主精神思维一、主精神思维一、主精神思维一、主精神思维思维、
211、意识、记忆思维、意识、记忆二、主感觉的接受二、主感觉的接受二、主感觉的接受二、主感觉的接受三、主运动的支配三、主运动的支配三、主运动的支配三、主运动的支配视、听、嗅等感觉功能视、听、嗅等感觉功能神、魂、魄、意、志神、魂、魄、意、志一、脑与心一、脑与心一、脑与心一、脑与心二、脑与肾二、脑与肾二、脑与肾二、脑与肾三、脑与肝三、脑与肝三、脑与肝三、脑与肝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心脑相通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心脑相通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心脑相通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心脑相通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肝主疏泄劲,调节情
212、志;肝藏血,血为神之宅肝主疏泄劲,调节情志;肝藏血,血为神之宅肝主疏泄劲,调节情志;肝藏血,血为神之宅肝主疏泄劲,调节情志;肝藏血,血为神之宅275髓髓骨髓、脊髓、脑髓骨髓、脊髓、脑髓【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一、充养脑髓一、充养脑髓一、充养脑髓一、充养脑髓二、滋养骨骼二、滋养骨骼二、滋养骨骼二、滋养骨骼三、化生血液三、化生血液三、化生血液三、化生血液肾中精气,从肾论治肾中精气,从肾论治肾中精气,从肾论治肾中精气,从肾论治髓为一种膏状物质髓为一种膏状物质髓为一种膏状物质髓为一种膏状物质【生理联系】【生理联系】【生理联系】【生理联系】276女女子子胞胞【概论】【概论】【概论
213、】【概论】别名别名别名别名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胞宫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胞宫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胞宫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胞宫解剖形态解剖形态解剖形态解剖形态外形如倒梨外形如倒梨外形如倒梨外形如倒梨【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一、主司月经一、主司月经一、主司月经一、主司月经【生理联系】【生理联系】【生理联系】【生理联系】二、主孕育胎儿二、主孕育胎儿二、主孕育胎儿二、主孕育胎儿一、女子胞与肝一、女子胞与肝一、女子胞与肝一、女子胞与肝肝肝主疏泄主疏泄主疏泄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气机调畅气机调畅气机血液胞宫血液胞宫血液胞宫血液胞宫 发生月经发生月经
214、发生月经发生月经主藏血主藏血主藏血主藏血调节血量调节血量调节血量调节血量血盈胞宫血盈胞宫血盈胞宫血盈胞宫 孕育胎儿孕育胎儿孕育胎儿孕育胎儿 277【生理联系】【生理联系】【生理联系】【生理联系】二、女子胞与肾二、女子胞与肾二、女子胞与肾二、女子胞与肾四、女子胞与心四、女子胞与心四、女子胞与心四、女子胞与心三、女子胞与脾三、女子胞与脾三、女子胞与脾三、女子胞与脾肾肾胞宫胞宫精精天癸天癸藏藏藏藏产生产生产生产生作用于作用于作用于作用于发育成熟发育成熟发育成熟发育成熟月经正常月经正常月经正常月经正常孕育胎儿孕育胎儿孕育胎儿孕育胎儿脾脾主生血主生血主生血主生血主统血主统血主统血主统血心心神神藏藏藏藏主
215、司生理、心理活动主司生理、心理活动主司生理、心理活动主司生理、心理活动排经、排卵排经、排卵排经、排卵排经、排卵血脉血脉主主主主五、女子胞与经脉五、女子胞与经脉五、女子胞与经脉五、女子胞与经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为血海,任主胞胎278 四四 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病理上按一定规律相互传变,相互影响。病理上按一定规律相互传变,相互影响。病理上按一定规律相互传变,相互影响。病理上按一定规律相互传变,相互影响。生理功能上有着相开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的关系。生理功能上有着相开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的关系。生理功能上有着相开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的关系。生
216、理功能上有着相开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的关系。279【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一、心与肺一、心与肺一、心与肺心心生生生生理理理理主血与主气主血与主气肺肺宗气宗气主血主血主血主血主气主气主气主气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肺气助心行血肺气助心行血肺气助心行血肺气助心行血病理病理病理病理肺气虚弱肺气虚弱肺气虚弱肺气虚弱 血行受阻血行受阻血行受阻血行受阻 咳喘、气短、胸闷、心悸、唇舌青紫等咳喘、气短、胸闷、心悸、唇舌青紫等咳喘、气短、胸闷、心悸、唇舌青紫等咳喘、气短、胸闷、心
217、悸、唇舌青紫等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 心悸、唇舌青紫、咳喘、气短、胸闷等心悸、唇舌青紫、咳喘、气短、胸闷等心悸、唇舌青紫、咳喘、气短、胸闷等心悸、唇舌青紫、咳喘、气短、胸闷等血行无力血行无力血行无力血行无力肺失宣降肺失宣降肺失宣降肺失宣降280【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二、心与脾二、心与脾二、心与脾二、心与脾血液生成与血液运行血液生成与血液运行血液生成血液生成血液生成血液生成心心脾脾主血主血主血主血主运化主运化主运化主运化 生血生血生血生血心血滋养维持
218、脾运心血滋养维持脾运心血滋养维持脾运心血滋养维持脾运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血液运行血液运行血液运行血液运行心主血心主血心主血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推动血液运行推动血液运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脾统血脾统血脾统血血行脉道之中血行脉道之中血行脉道之中血行脉道之中血液运行正常血液运行正常血液运行正常血液运行正常协同协同协同协同病理病理病理病理化源不足、脾不统血、思虑过度化源不足、脾不统血、思虑过度化源不足、脾不统血、思虑过度化源不足、脾不统血、思虑过度心血亏耗心血亏耗心血亏耗心血亏耗心脾两虚心脾两虚心脾两虚心脾两虚28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19、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三、心与肝三、心与肝三、心与肝三、心与肝血液运行、精神情志血液运行、精神情志血液运行血液运行血液运行血液运行心主血心主血心主血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推动血液运行推动血液运行推动血液运行肝藏血肝藏血肝藏血肝藏血贮藏调节血液量贮藏调节血液量贮藏调节血液量贮藏调节血液量血液运行正常血液运行正常血液运行正常血液运行正常协同协同协同协同精神情志精神情志精神情志精神情志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心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主管精神活动主管精神活动主管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肝主疏泄肝主疏泄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调节情志活动调节情志活动调节情志活动维持精神情志活动维持精神情
220、志活动维持精神情志活动维持精神情志活动病理病理病理病理心肝血虚心肝血虚心肝血虚心肝血虚 心阴不足心阴不足心阴不足心阴不足 心肝火旺心肝火旺心肝火旺心肝火旺282【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四、心与肾四、心与肾四、心与肾四、心与肾生生生生理理理理水火既济水火既济水火既济水火既济阴阳互补阴阳互补阴阳互补阴阳互补精神互用精神互用精神互用精神互用精血互化精血互化精血互化精血互化心火心火心火心火心肾阴阳充足与平衡心肾阴阳充足与平衡心肾阴阳充足与平衡心肾阴阳充足与平衡精血互生心肾交通精血互生心肾交通精血互生心肾交通精血互生心肾交通心神肾精相交互用心神肾精
221、相交互用心神肾精相交互用心神肾精相交互用心之阴阳心之阴阳心之阴阳心之阴阳心肾水火相交既济心肾水火相交既济心肾水火相交既济心肾水火相交既济肾水肾水肾水肾水肾之阴阳肾之阴阳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心藏神心藏神心藏神心藏神肾精生髓充脑肾精生髓充脑肾精生髓充脑肾精生髓充脑心血心血心血心血肾精肾精肾精肾精病病病病理理理理心肾不交心肾不交心肾不交心肾不交心悸、怔忡、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心悸、怔忡、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心悸、怔忡、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心悸、怔忡、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水气凌心水气凌心水气凌心水气凌心心悸、心慌、水肿等心悸、心慌、水肿等心悸、心慌、水肿等心悸、心慌、水肿等阴虚火旺阴虚火旺阴虚火旺
222、阴虚火旺口舌生疮、口干、五心烦热等口舌生疮、口干、五心烦热等口舌生疮、口干、五心烦热等口舌生疮、口干、五心烦热等283【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五、脾与肺五、脾与肺五、脾与肺五、脾与肺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肺司呼吸肺司呼吸肺司呼吸肺司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吸入自然之清气吸入自然之清气吸入自然之清气脾主运化脾主运化脾主运化脾主运化吸收水谷之精气吸收水谷之精气吸收水谷之精气吸收水谷之精气宗气宗气宗气宗气聚于胸中聚于胸中聚于胸中聚于胸中肺通调水道肺通调水道肺通调水道肺通调水道输布、排泄水液输布、排泄水液输布、排泄水液输布、排泄水液脾运化
223、水液脾运化水液脾运化水液脾运化水液吸收、输布水液吸收、输布水液吸收、输布水液吸收、输布水液水液代谢正常水液代谢正常水液代谢正常水液代谢正常协同协同协同协同气的生成气的生成气的生成气的生成水液代谢水液代谢水液代谢水液代谢生生生生理理理理病病病病理理理理脾肺气虚脾肺气虚脾肺气虚脾肺气虚体倦无力、少气懒言体倦无力、少气懒言体倦无力、少气懒言体倦无力、少气懒言痰饮痰饮痰饮痰饮喘咳痰多喘咳痰多喘咳痰多喘咳痰多“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水肿水肿水肿水肿肺失宣降,脾不运化肺失宣降,脾不运化肺失宣降,脾不运化肺失宣降,脾
224、不运化水肿、腹胀、便溏水肿、腹胀、便溏水肿、腹胀、便溏水肿、腹胀、便溏284【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六、肝与肺六、肝与肺六、肝与肺六、肝与肺肺气肺气肺气肺气主清肃下降主清肃下降主清肃下降主清肃下降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肝气肝气肝气肝气主疏泄升发主疏泄升发主疏泄升发主疏泄升发生理生理生理生理一升一降,全身气机得以调畅一升一降,全身气机得以调畅一升一降,全身气机得以调畅一升一降,全身气机得以调畅病理病理病理病理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胁痛、易怒、咳逆、咯血胁痛、易怒、咳逆、
225、咯血胁痛、易怒、咳逆、咯血胁痛、易怒、咳逆、咯血285【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七、肾与肺七、肾与肺七、肾与肺七、肾与肺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水液代谢水液代谢水液代谢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呼吸运动金水相生金水相生金水相生金水相生生生生生理理理理肾主水(为主水之脏)肾主水(为主水之脏)肾主水(为主水之脏)肾主水(为主水之脏)保证水液的正常保证水液的正常保证水液的正常保证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输布与排泄输布与排泄输布与排泄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肺司呼吸(为气
226、之主)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肺肾协同完肺肾协同完肺肾协同完肺肾协同完成呼吸运动成呼吸运动成呼吸运动成呼吸运动肺肾之阴可互相滋生肺肾之阴可互相滋生肺肾之阴可互相滋生肺肾之阴可互相滋生病理病理病理病理肾不纳气肾不纳气肾不纳气肾不纳气气喘、动则尤甚气喘、动则尤甚气喘、动则尤甚气喘、动则尤甚肺肾阴虚肺肾阴虚肺肾阴虚肺肾阴虚颧红、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颧红、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颧红、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颧红、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286【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27、【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八、肝与脾八、肝与脾八、肝与脾八、肝与脾病理病理病理病理生理生理生理生理1. 1.消化功能消化功能消化功能消化功能2. 2.血液运行血液运行血液运行血液运行肝肝脾脾主疏泄主疏泄主疏泄主疏泄主运化主运化主运化主运化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肝藏血肝藏血肝藏血肝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脾统血脾统血脾统血脾统血血行脉道
228、之中而不外逸血行脉道之中而不外逸血行脉道之中而不外逸血行脉道之中而不外逸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肝脾不和肝脾不和肝脾不和肝脾不和泄泻泄泻泄泻泄泻肝胃不和肝胃不和肝胃不和肝胃不和胃痛胃痛胃痛胃痛287【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九、脾与肾九、脾与肾九、脾与肾九、脾与肾先天与后天,水液代谢先天与后天,水液代谢生理生理生理生理1. 1.先天与后天先天与后天先天与后天先天与后天2. 2.水液代谢水液代谢水液代谢水液代谢肾肾脾脾为先天之本为先天之本为先天之本为先天之本为后天之本为后天之本为后天之本为后天之
229、本共为人体生命之本共为人体生命之本共为人体生命之本共为人体生命之本生生生生养养养养气化水液(水液代谢平衡)气化水液(水液代谢平衡)气化水液(水液代谢平衡)气化水液(水液代谢平衡)肾肾脾脾运化水液(生成输布水液)运化水液(生成输布水液)运化水液(生成输布水液)运化水液(生成输布水液)维持水液代谢正常维持水液代谢正常维持水液代谢正常维持水液代谢正常病理病理病理病理脾肾阳虚脾肾阳虚脾肾阳虚脾肾阳虚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288【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
230、与脏之间的关系】十、肝与肾十、肝与肾十、肝与肾十、肝与肾肝肾同源、乙癸同源肝肾同源、乙癸同源生理生理生理生理1. 1.精血同源精血同源精血同源精血同源2. 2.阴阳承制阴阳承制阴阳承制阴阳承制肾肾肝肝肝血滋肾化精肝血滋肾化精肝血滋肾化精肝血滋肾化精肾精养肝化血肾精养肝化血肾精养肝化血肾精养肝化血藏血藏血藏血藏血藏精藏精藏精藏精3. 3.泄藏互用泄藏互用泄藏互用泄藏互用肝之阴阳肝之阴阳肝之阴阳肝之阴阳肾之阴阳肾之阴阳肾之阴阳肾之阴阳维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维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维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维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肝肝肾肾肾之封藏以制约肝之疏泄太过肾之封藏以制约肝之疏
231、泄太过肾之封藏以制约肝之疏泄太过肾之封藏以制约肝之疏泄太过肝之疏泄使肾之封藏开合有度肝之疏泄使肾之封藏开合有度肝之疏泄使肾之封藏开合有度肝之疏泄使肾之封藏开合有度主疏泄主疏泄主疏泄主疏泄主封藏主封藏主封藏主封藏病理病理病理病理水不涵木水不涵木水不涵木水不涵木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眩晕、头痛、急躁、易怒肝阳化火伤阴肝阳化火伤阴肝阳化火伤阴肝阳化火伤阴烦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烦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烦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烦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289【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腑
232、与腑之间的关系】三焦三焦膀胱膀胱大肠大肠小肠小肠胆胆胃胃受纳腐熟水谷受纳腐熟水谷受纳腐熟水谷受纳腐熟水谷初步消化初步消化初步消化初步消化贮存排泄胆汁贮存排泄胆汁贮存排泄胆汁贮存排泄胆汁以助消化以助消化以助消化以助消化受盛化物受盛化物受盛化物受盛化物进一步消化进一步消化进一步消化进一步消化 下传食物残渣下传食物残渣下传食物残渣下传食物残渣泌别清浊泌别清浊泌别清浊泌别清浊吸收精微吸收精微吸收精微吸收精微传导变化传导变化传导变化传导变化吸收水分吸收水分吸收水分吸收水分 形成、排泄大便形成、排泄大便形成、排泄大便形成、排泄大便贮尿排尿贮尿排尿贮尿排尿贮尿排尿排泄小便排泄小便排泄小便排泄小便水谷之道路(
233、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消化消化吸收吸收排泄排泄影影影影响响响响影影影影响响响响290【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一、心与小肠一、心与小肠一、心与小肠一、心与小肠心热移于小肠,小肠火循经上炎于心心热移于小肠,小肠火循经上炎于心心热移于小肠,小肠火循经上炎于心心热移于小肠,小肠火循经上炎于心二、肺与大肠二、肺与大肠二、肺与大肠二、肺与大肠肺主宣降肺主宣降肺主宣降肺主宣降大肠传导大肠传导大肠传导大肠传导肺与大肠气机调畅肺与大肠气机调
234、畅肺与大肠气机调畅肺与大肠气机调畅呼吸运动正常呼吸运动正常呼吸运动正常呼吸运动正常呼吸运动正常呼吸运动正常呼吸运动正常呼吸运动正常三、脾与胃三、脾与胃三、脾与胃三、脾与胃运纳协调运纳协调运纳协调运纳协调升降相因升降相因升降相因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燥湿相济燥湿相济燥湿相济胃主受纳(为脾运作准备)胃主受纳(为脾运作准备)胃主受纳(为脾运作准备)胃主受纳(为脾运作准备)脾主运化(适应胃受纳需要)脾主运化(适应胃受纳需要)脾主运化(适应胃受纳需要)脾主运化(适应胃受纳需要)胃主降浊(浊气下行)胃主降浊(浊气下行)胃主降浊(浊气下行)胃主降浊(浊气下行)脾主升清(清气上升)脾主升清(清气上升)脾主升清(清气
235、上升)脾主升清(清气上升)胃喜润恶燥(胃润才能纳)胃喜润恶燥(胃润才能纳)胃喜润恶燥(胃润才能纳)胃喜润恶燥(胃润才能纳)脾喜燥恶湿(脾燥始能运)脾喜燥恶湿(脾燥始能运)脾喜燥恶湿(脾燥始能运)脾喜燥恶湿(脾燥始能运)291【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四、肝与胆四、肝与胆四、肝与胆四、肝与胆五、肾与膀胱五、肾与膀胱五、肾与膀胱五、肾与膀胱肝之疏泄肝之疏泄肝之疏泄肝之疏泄分泌、排泄胆汁分泌、排泄胆汁分泌、排泄胆汁分泌、排泄胆汁胆之疏泄胆之疏泄胆之疏泄胆之疏泄贮藏、排泄胆汁贮藏、排泄胆汁贮藏、排泄胆汁贮藏、排泄胆汁以协助饮食的消化以协助饮食的消化
236、以协助饮食的消化以协助饮食的消化消化精神情志肝主谋虑肝主谋虑肝主谋虑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胆主决断胆主决断胆主决断小便小便肾气化、主水肾气化、主水肾气化、主水肾气化、主水生成、排泄小便生成、排泄小便生成、排泄小便生成、排泄小便膀胱气化、司开合膀胱气化、司开合膀胱气化、司开合膀胱气化、司开合贮尿、排尿贮尿、排尿贮尿、排尿贮尿、排尿小便的生成、贮存、排泄正常小便的生成、贮存、排泄正常小便的生成、贮存、排泄正常小便的生成、贮存、排泄正常292思考题思考题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 A. 膀胱 B. 三焦 C. 胆 D. 脑 E. 女子胞 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2932. 气血生化之源是:
237、 A. 心 B. 肝 C. 脾D. 肾 E. 肺 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 A. 心 B. 肝 C. 脾D. 肾 E. 肺 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 A. 心 B. 肝 C. 脾D. 肾 E. 肺 2945. 天癸的产生取决于: A. 先天禀赋的强弱 B. 元气的充沛 C. 肾中精气的充沛 D. 后天之精的充养6. 肾在液为: A. 泪 B. 涎 C. 汗D. 唾 E. 涕 7. 肾其华在: A. 面 B. 唇 C. 毛D. 发 E. 爪 2958. 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 A. 主运化 B. 主升清 C. 主统血D. 主四肢 E. 主肌肉 9.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
238、生理作用中最根本的是: A. 调节情志 B. 调节脾胃升降 C. 调畅气机 D. 调节胆汁分泌 E. 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 10.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 A. 肺主气 B. 肺主皮毛 C. 肺司呼吸 D. 肺主治节 E. 肺主宣降 29611. 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 A. 心 B. 肝 C. 脾D. 肾 E. 肺 12. 下列最能概括肝的生理特点的是: A. 喜条达恶抑郁 B. 主动、主升 C. 体阴而用阳 D. 为藏血之库 E. 为罢极之本 13. 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 A. 心阳 B. 肝阳 C. 脾阳D. 肾阳 E. 肺阳 29714. 大怒主要影响机体的: A
239、. 呼吸功能 B. 疏泄功能 C. 藏精功能 D. 气化功能 E. 运化功能 15.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五液”: A. 尿 B. 涎 C. 涕D. 泪 E. 唾 16. “诸湿肿满”,皆属于: A. 心 B. 肝 C. 肺D. 脾 E. 肾 29817. 胃气一般是指: A. 胃的受纳功能 B. 胃的腐熟功能 C. 脾的运化功能 D. 脾胃功能的合称 E. 水谷精微之气 18. 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 A. 心与肾 B. 脾与肾 C. 肝与肾D. 肺与肾 E. 肝与脾 19. 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 A. 心与肾 B. 脾与肾 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肝与心 29920. 昼夜之
240、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上半夜 C. 中午D. 下午 E. 下半夜 21. 两脏关系表现为阴阳水火既济的是: A. 心与肾 B. 肝与肾 C. 脾与肾D. 心与肺E. 心与肝 3001. 心称为: A.元神之府 B. 清净之府 B.C. 五脏六腑之大主 D. 君主之官C.E. 精明之府 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2. 下列属于心的生理功能的是: A. 推动血在脉中运行 B. 调节情志 C. 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D. 朝百脉 E. 调节血量 3013. 下列官窍中与肾有关的是: A. 目 B. 鼻 C. 口D. 耳 E. 二阴 4. 和呼吸运动有关的脏是: A. 心 B.
241、肝 C. 肺D. 肾 E. 脾 5. 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在情志方面的主要改变是下列哪两项? A. 易怒 B. 易惊 C. 悲忧D. 抑郁不乐 E. 恐惧 3026. 协调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的是哪两脏? A. 心 B. 肝 C. 肺D. 肾 E. 脾7. 有防止出血功能的脏是: A. 心 B. 肝 C. 肺D. 肾 E. 脾8. 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是: A. 齿 B. 骨 C. 发D. 脉 E. 面色 3039. 津液的输布依靠? A. 肝的疏泄 B. 肾的气化 C. 肺的宣降 D. 脾的运化 E. 三焦通利 10. 下列不属于表里关系的脏腑是: A. 脾与胃 B. 肝与胆 C. 心与心包络
242、 D. 肾与三焦 E. 肺与小肠 304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藏象 2.精 3.天癸 4.肾主纳气 5.汗为心之液 8.精血同源 6.心肾相交 7.娇脏 10.水之上源 9.升清降浊 305306第四章第四章 经经 络络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掌握十二经脉在体表循行部位掌握十二经脉在体表循行部位 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 和流注次序和流注次序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及生理功能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及生理功能思考题思考题307 概概 说说一、经络学说的概念一、经络学说的概念二、经络学说的起源二、经络学说的起源体表反应点体表反应点 针刺
243、传导感应现象针刺传导感应现象 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经络经络 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是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08 第一节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概念一、经络的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经 脉脉经,即径,路径。大者为经,是经络系经,即径,路径。大者为经,是经络系统中纵形的主干线,是
244、主要通路;循环统中纵形的主干线,是主要通路;循环于机体深部。于机体深部。 络络 脉脉络,联络,网络。小者为络,是经脉的络,联络,网络。小者为络,是经脉的分支,细密繁多,网络全身,循环于机分支,细密繁多,网络全身,循环于机体表浅者。体表浅者。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内外上下,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内外上下,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内外上下,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内外上下,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
245、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309 经经 脉脉 络络 脉脉 含含 义义 经络系统主干经络系统主干 经脉的小分支经脉的小分支 循行深浅循行深浅 循行部位较深循行部位较深 可循行于浅表可循行于浅表 循行路线循行路线有固定的循行部有固定的循行部位,多为纵行位,多为纵行纵横交叉,网络纵横交叉,网络全身全身经脉与络脉经脉与络脉310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部分经脉部分络脉部分络脉部分连属部分连属部分正经正经奇经奇经经别经别别络别络孙络孙络浮络浮络经筋经筋皮部皮部经经络络系系统统即即“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即即“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即即“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即即“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即即“十二皮
246、部十二皮部”311经脉部分经脉部分 正正经经 概念:概念:即即“十二正经十二正经”,指手、足三阴、三阳经。,指手、足三阴、三阳经。循行特点:循行特点: 有一定的起止点;有一定的起止点; 有一定的循行部位,交接规律;有一定的循行部位,交接规律; 功能: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有一定的分布、走向规律有一定的分布、走向规律;与体内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与体内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312经脉部分经脉部分 奇奇经经 概念:概念:即即“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奇,异也,异于常经(即正经),奇,异也,异于常经(即正经)谓之奇经,包括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谓之奇经,包括督、任、冲
247、、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阳维脉。 循行特点:循行特点: 循经部位离奇;循经部位离奇; 没有循行的共同规律;没有循行的共同规律; 功能:功能: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彼此之间没有表里配属关系;彼此之间没有表里配属关系;不直接与脏腑络属。不直接与脏腑络属。313经脉部分经脉部分 经经别别 概念:概念:即即“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同十二,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同十二经脉一样纵形。经脉一样纵形。 循行特点:循行特点: 离离从四肢离出;从四肢离出; 入入进入人体脏腑深部;进入人体脏腑深部; 功能:功能: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加强十二经脉
248、中互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出出浅出体表;浅出体表;合合把互为表里的阳、阴二经相合。把互为表里的阳、阴二经相合。314络脉部分络脉部分 别别络络 概念:概念:本经邻走别经之间。本经邻走别经之间。 功能:功能: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络脉部分络脉部分 孙络、孙络、浮浮络络 连属部分连属部分 经筋、皮经筋、皮部部略。略。略。略。315 第二节第二节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名称、分类命名根据命名根据循行分布规律循行分布规律流注次序流注次序316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手手三三阴阴经经手手三三阳阳经经足足三三阴阴经经足足三三
249、阳阳经经手手少少阴阴心心经经手手太太阴阴肺肺经经手手厥厥阴阴心心包包经经手手阳阳明明大大肠肠经经手手太太阳阳小小肠肠经经手手少少阳阳三三焦焦经经足足少少阴阴肾肾经经足足太太阴阴脾脾经经足足厥厥阴阴肝肝经经足足太太阳阳膀膀胱胱经经足足阳阳明明胃胃经经足足少少阳阳胆胆经经317十二经脉的命名根据十二经脉的命名根据阴、阳代表阴阳属性阴、阳代表阴阳属性 太、少、厥代表经脉的浅深层次太、少、厥代表经脉的浅深层次1.1.根据经脉在肢体的分布命名根据经脉在肢体的分布命名分布在上肢的为手经,下肢的为足经;分布在上肢的为手经,下肢的为足经;循行于人体内侧的为阴经,外侧的为阳经。循行于人体内侧的为阴经,外侧的为阳
250、经。2.2.根据经脉与脏腑的隶属关系命名根据经脉与脏腑的隶属关系命名 每一条阳经隶属于腑每一条阳经隶属于腑互为表里互为表里每一条阴经隶属于脏每一条阴经隶属于脏318十二经脉的命名根据十二经脉的命名根据3.3.根据阴阳消长命名根据阴阳消长命名阳明阳明两阳合明两阳合明少阴少阴为阴气初生为阴气初生太阴太阴为阴气旺盛为阴气旺盛厥阴厥阴为阴气将尽,阳气始生为阴气将尽,阳气始生少阳少阳为阳气初生为阳气初生太阳太阳为阳气旺盛为阳气旺盛319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1.1.走向与交接规律走向与交接规律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胸(腹)。从足走胸(腹)。手三阴手三阴从胸走手;从胸走手;手三阳手三阳从
251、手走头;从手走头;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从头走足;头头足足胸胸腹腹手手手三阴手三阴手手三三阳阳足足三三阳阳足足三三阴阴320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2. 2. 分布规律分布规律经络经络全身各部位全身各部位四肢四肢躯干躯干头面头面阳阳经经阳明阳明四肢外侧前缘四肢外侧前缘手三阳行于肩胛部;手三阳行于肩胛部;足三阳行于侧面、足三阳行于侧面、背面、胸腹面背面、胸腹面面部、额部面部、额部少阳少阳四肢外侧中缘四肢外侧中缘头的两侧头的两侧太阳太阳四肢外侧后缘四肢外侧后缘面颊、脑后、面颊、脑后、头顶头顶阴阴经经太阴太阴四肢内侧前缘四肢内侧前缘手三阴行于腋下;手三阴行于腋下;足三阴行于腹面足
252、三阴行于腹面厥阴厥阴四肢内侧中缘四肢内侧中缘少阴少阴四肢内侧后缘四肢内侧后缘321前面:手中阳明经前面:手中阳明经面额部,手太阳面额部,手太阳面颊部面颊部头面部头面部侧面:手少阳侧面:手少阳耳颞部耳颞部后面:足太阳后面:足太阳头顶、枕项部头顶、枕项部四肢部四肢部上肢上肢下肢下肢前缘前缘手太阴经(内)、手阳明经(外)手太阴经(内)、手阳明经(外)中线中线手厥阴经手厥阴经 手少阳经手少阳经后缘后缘手少阴经手少阴经 手太阳经手太阳经前缘前缘足太阴经(内)、足阳明经(外)足太阴经(内)、足阳明经(外)后缘后缘手少阴经手少阴经 手太阳经手太阳经中线中线手厥阴经手厥阴经 手少阳经手少阳经注:内踝上注:内踝
253、上8 8寸以下,足厥阴经在前线,足太阴在中线寸以下,足厥阴经在前线,足太阴在中线 内踝上内踝上8寸以上,足太阴经在前线,足厥阴在中线寸以上,足太阴经在前线,足厥阴在中线322躯躯干干部部第三侧线第三侧线足太阴脾经(胸正中线六寸)足太阴脾经(胸正中线六寸)第二侧线第二侧线足阳明胃经(胸正中线四寸)足阳明胃经(胸正中线四寸)第一侧线第一侧线足少阴肾经(胸正中线二寸)足少阴肾经(胸正中线二寸)胸部胸部腹部腹部第一侧线第一侧线足少阴肾经(腹正中线半寸)足少阴肾经(腹正中线半寸)第一侧线第一侧线足太阳膀胱经(背正中线一寸半)足太阳膀胱经(背正中线一寸半)第二侧线第二侧线足太阳膀胱经(背正中线三寸)足太阳
254、膀胱经(背正中线三寸)第二侧线第二侧线足阳明胃经(腹正中线二寸)足阳明胃经(腹正中线二寸)第三侧线第三侧线足太阴脾经(腹正中线四寸)足太阴脾经(腹正中线四寸)背腰背腰肩胛部肩胛部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侧面侧面腋下腋下手三阴经手三阴经胁、侧腹胁、侧腹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32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流注,气血沿着一定的经脉运行。流注,气血沿着一定的经脉运行。3241 1、起于手太阴肺经,最后传至于手太阴肺经;、起于手太阴肺经,最后传至于手太阴肺经;2 2、两条阳经与两条阴经交替进行连接;、两条阳经与两条阴经交替进行连接;3 3、阳经和阴经是表里关系交接;、阳经和阴经
255、是表里关系交接;4 4、阳经之间是手足同各连接;、阳经之间是手足同各连接;5 5、阴经之间是按太、少、厥依次交接;、阴经之间是按太、少、厥依次交接;6 6、阳经交接在头面,阴经交接在胸腹面,、阳经交接在头面,阴经交接在胸腹面, 阴、阳经之间的交接在四肢末端。阴、阳经之间的交接在四肢末端。 流流注注次次序序的的规规律律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325 第三节第三节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名称、特点名称、特点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督任冲带各自的循行及生理功能督任冲带各自的循行及生理功能326名称、特点名称、特点从下肢或小腹向上行走。从下肢或小腹向上行走。不同于常经,别道奇行;不同于常经,别道奇行;不
256、同于十二经脉有一定循行分布规律;不同于十二经脉有一定循行分布规律;奇经之间无手足经及表里配属关系;奇经之间无手足经及表里配属关系;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1.1.奇经八脉的含义奇经八脉的含义指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条不同于指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条不同于常经的经脉。常经的经脉。2.2.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327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与肝、肾、脑、髓、女子胞关系密切与肝、肾、脑、髓、女子胞关系密切 密切十二经之间的联系密切十二经之间的联系调节气血(十二经)调节气血(十二经)贮备,输出贮备,输出328督任冲带各自的循行及生理功能督任
257、冲带各自的循行及生理功能1 . .循行部位循行部位均起于胞中均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下出会阴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 行于胸腹正中,上至额部;行于胸腹正中,上至额部; 督脉督脉任脉任脉冲脉冲脉分为三支,一支与督脉相通,分为三支,一支与督脉相通,另两支分别与肾胃经并行;另两支分别与肾胃经并行; 带脉带脉起于季肋,斜向下至带脉穴,绕身一周,在腹面的起于季肋,斜向下至带脉穴,绕身一周,在腹面的带脉下垂至小腹。带脉下垂至小腹。 一源三歧一源三歧一源三歧一源三歧指督、任、冲三脉虽然循行分布不同,但都指督、任、冲三脉虽然循行分布不同,但都起于同一部位,然后分三支沿不同方向循行起于同一部位
258、,然后分三支沿不同方向循行 329督任冲带各自的循行及生理功能督任冲带各自的循行及生理功能2 . .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督督脉脉任任脉脉冲冲脉脉带带脉脉总管人体一身之阳气,故称之为总管人体一身之阳气,故称之为“阳脉之海阳脉之海”; 维系人体的元气,与脑、肾、髓有着密切联系。维系人体的元气,与脑、肾、髓有着密切联系。 总任一身之阴精,称为总任一身之阴精,称为“阴脉之海阴脉之海”; 与女子妊娠有密切联系。与女子妊娠有密切联系。 贯穿全身,调节十二经气血,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贯穿全身,调节十二经气血,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称为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十二经脉之海”; 主月经,促进生殖功能,称为主月经,促进生殖功
259、能,称为“血海血海”。 约束纵行的诸经;约束纵行的诸经; 维络腰腹,提系胞胎,固护胎儿;维络腰腹,提系胞胎,固护胎儿; 主司女子带下(带下病多与脾不健运,湿浊不化有关)主司女子带下(带下病多与脾不健运,湿浊不化有关) 330 第四节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一、沟通联系作用一、沟通联系作用1.1.沟通脏腑与外周体表肢节沟通脏腑与外周体表肢节2.2.沟通脏腑与官窍的联系沟通脏腑与官窍的联系3.3.沟通脏腑之间的联系沟通脏腑之间的联系4.4.沟通经脉之间的联系沟通经脉之间的联系二、运输渗灌作用二、运输渗灌作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以营养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正常
260、生理活动。以营养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正常生理活动。331通过经气的流注,对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具有感觉反应通过经气的流注,对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具有感觉反应和传导作用。和传导作用。 1. 1.对生命信息的感应传导对生命信息的感应传导 2. 2.对病邪的感应传导对病邪的感应传导 3. 3.对针刺等治疗的感应传导对针刺等治疗的感应传导四、调节平衡作用四、调节平衡作用三、感应传导作用三、感应传导作用通过经气的作用。通过经气的作用。1.1.经络自身调节。经络自身调节。2.2.经络对治疗的调节作用。经络对治疗的调节作用。332 第五节第五节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阐释疾病病理变化
261、一、阐释疾病病理变化 1. 1.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 2. 2.内脏病变反应于体表的途径内脏病变反应于体表的途径 3. 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二、指导疾病的诊断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1. 1.循经辨证,判断病位循经辨证,判断病位 2. 2.按察俞穴,判断病位按察俞穴,判断病位三、指导疾病的治疗三、指导疾病的治疗1.1.循经取穴循经取穴2.2.分经用药分经用药333思考题思考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1.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二皮部 D.十二经脉 E.十五别络 3342.分布于上肢内侧面的经脉,其前、中、后的
262、顺序是: A.太阴、少阴、厥阴 B.少阴、厥阴、太阴 C.太阴、厥阴、少阴 D.厥阴、少阴、太阴 E.少阴、太阴、厥阴 3.络脾,属胃的经脉是: A.足少阳 B.手少阳 C.足阳明 D.手阳明 E.足太阴 4.按照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手少阳经上接: A.足太阴经 B.足厥阴经 C.手厥阴经 D.足少阴经 E.足太阳经 3355.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经下接: A.肺经 B.肾经 C.膀胱经 D.小肠 E.脾经 6.十二经脉中,手足阴经交接于: A.上肢 B.下肢 C.头面 D.胸中 E.腹部 7.循行于腰背部正中线的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肾经 E.膀胱经 3368.
263、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阴维脉 9. “一源而三歧”的三条经脉是: A.督脉、任脉、带脉 B.任脉、冲脉、带脉 C.冲脉、督脉、任脉 D.督脉、冲脉、带脉 E.督脉、任脉、阴维脉 10.具有“结、聚、散、络”的分布特点者是: A.正经 B.奇经 C.别络 D.经别 E.经筋 337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1.属于经脉范畴的有: A.十二经筋 B.奇经八脉 C.十五络脉 D.十二经别 E.十二正经 2.手三阴经的共同分布走向特点是: A.从胸走头 B.从前到后依次为肺、心包、心 C.分布在上肢内侧 D.从胸走手3383.奇经一般具有: A.循
264、行部位没有规律 B.与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 C.相互之间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D.经行路线上没有穴位分布 4.按照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足太阳经行于: A.面颊 B.额部 C.头侧部 D.头顶部 E.头后部 5.有关经络的生理功能,下列正确的有: A.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为“经气” B.经络起到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的作用 C.经络有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的功能 D.经络可以传导刺激,调节机能平衡339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阴脉之海 2.阳脉之海 3.一源三歧 4.诸阳之会 340第五章第五章 体体 质质【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掌握体质的概念与特点掌握体质的概念与特点 熟悉正常
265、体质和常见病态体质的主要特征熟悉正常体质和常见病态体质的主要特征 熟悉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熟悉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体质的形成因素了解体质的形成因素341 概概 说说一、体质学说的概念一、体质学说的概念体质学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体质的体质学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学说。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学说。342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体质形成、分类及体质病机、诊断、体质形成、分类及体质病机、诊断
266、、治疗、预防关系。治疗、预防关系。二、沿革二、沿革灵枢灵枢举痛:举痛:“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脆亦不等。”叶天士:平素体质不可不论。叶天士:平素体质不可不论。343 第一节第一节 体质的概述体质的概述一、体质的基本含义一、体质的基本含义2.体质实际上就是人群在生理共性的基础上,不同体质实际上就是人群在生理共性的基础上,不同个所具有的身心特殊性。个所具有的身心特殊性。1.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
267、形成的表现在形态结性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特性。344二、体质的构成要素二、体质的构成要素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人的精神面貌、性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人的精神面貌、性格、情绪方面格、情绪方面性格、人格、气质等。性格、人格、气质等。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生理活动的各种功能表现是生理功能的差异性:生理活动的各种功能表现是了解体质状况主要依据。了解体质状况主要依据。.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体形(外部形态结构)、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体形(外部形态结构)、体格(内部形态结构)体格(内部形态结
268、构)345三、体质的基本特点三、体质的基本特点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反映着个体在形态结构、重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反映着个体在形态结构、重量和心理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对个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量和心理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对个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概括。质的概括。1.1.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每个人有不同体质,全面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每个人有不同体质,全面体现在形态、功能、心理上,表现为千状万态复杂多样。体现在形态、功能、心理上,表现为千状万态复杂多样。2.2.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先天禀赋决定体质相对稳定性和个体特异性先天禀赋决定体质相对稳定性和个体特异性后天因素(环境
269、、饮食、营养、年龄、疾病)后天因素(环境、饮食、营养、年龄、疾病)使体质具有可变性使体质具有可变性3.3.连续性和可预测性连续性和可预测性体质特征伴随生命始终体质特征伴随生命始终某类型发展演变规律缓慢某类型发展演变规律缓慢346四、体质的评价标志四、体质的评价标志1.1.体质的评价指标体质的评价指标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身体功能水平身体功能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适应能力适应能力2.2.健康体质的标志健康体质的标志生理健康标志生理健康标志心理健康标志心理健康标志347 第二节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体质的形成先天因素先天因素父母身体素质父
270、母身体素质父母身体素质父母身体素质父母血缘远近父母血缘远近父母血缘远近父母血缘远近父母生育年龄父母生育年龄父母生育年龄父母生育年龄养养养养 胎胎胎胎妊娠期疾病妊娠期疾病妊娠期疾病妊娠期疾病禀赋禀赋禀赋禀赋关键性作用关键性作用关键性作用关键性作用后天因素后天因素饮食饮食饮食饮食劳逸劳逸劳逸劳逸锻炼锻炼锻炼锻炼婚育婚育婚育婚育情志情志情志情志疾病疾病疾病疾病其他因素其他因素环境、年龄、性别环境、年龄、性别环境、年龄、性别环境、年龄、性别348 第三节第三节 体质分类体质分类生理生理病理病理阴阳平和质阴阳平和质阴阳平和质阴阳平和质偏偏偏偏 阳阳阳阳 质质质质偏偏偏偏 阴阴阴阴 质质质质阴虚质阴虚质阴
271、虚质阴虚质阳虚质阳虚质阳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痰湿质痰湿质痰湿质湿热质湿热质湿热质湿热质气虚质气虚质气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瘀血质瘀血质瘀血质349 第四节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体质学说的应用1. 1.体质与病因体质与病因体质与病因体质与病因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2. 2.体质与发病体质与发病体质与发病体质与发病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情况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情况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情况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情况
272、体质差异决定着发病倾向性体质差异决定着发病倾向性体质差异决定着发病倾向性体质差异决定着发病倾向性体质因素决定着病机的从化性体质因素决定着病机的从化性体质因素决定着病机的从化性体质因素决定着病机的从化性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传变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传变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传变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传变3. 3.体质与病机体质与病机体质与病机体质与病机阳虚质:从阴化寒阳虚质:从阴化寒阳虚质:从阴化寒阳虚质:从阴化寒阴虚质:从阳化热阴虚质:从阳化热阴虚质:从阳化热阴虚质:从阳化热* * 从化:病情从体质的变化从化:病情从体质的变化从化:病情从体质的变化从化:病情从体质的变化3504. 4.体质与辨证体质
273、与辨证体质与辨证体质与辨证5. 5.体质与治护体质与治护体质与治护体质与治护因人制宜因人制宜因人制宜因人制宜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制定适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制定适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制定适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制定适 宜的治法。宜的治法。宜的治法。宜的治法。6. 6.体质与养生体质与养生体质与养生体质与养生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因人而异不同体质的人,采取不同的养不同体质的人,采取不同的养不同体质的人,采取不同的养不同体质的人,采取不同的养 生方法。生方法。生方法。生方法。体质是疾病证候的基础体质是疾病证候的基础体质是疾病证候的基础体质是疾病证候的基础体质决定证候类型体质决定证候类型体质决定证候类
274、型体质决定证候类型阴虚体质阴虚体质阴虚体质阴虚体质虚热证虚热证虚热证虚热证阳虚体质阳虚体质阳虚体质阳虚体质虚寒证虚寒证虚寒证虚寒证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痰湿证痰湿证痰湿证痰湿证阳热体质阳热体质阳热体质阳热体质热证热证热证热证351思考题思考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体质的特点A普通性 B局限性C复杂性 D动态性E连续性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3523.下面哪种说法不正确: A肥人多痰 B瘦人多火 C小儿为稚阴稚阳 D男子以肝为先天E阳虚之体慎用寒凉之药2.体质形成的后天因素不包括: A饮食 B劳逸 C情志D疾病 E性别4.对体质形成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是: A物质生活条件 B劳动与卫生条件 C
275、气候与生态环境 D教育水平与社会制度 E以上均是353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1.下列哪些项属于人的性格范围: A谦虚 B谨慎 C勇敢D怯懦 E骄傲2.中医学体质分类的理论基础是: A阴阳学说 B五行学说C脏腑学说 D精气血津液理论E经络学说354第六章第六章 病病 因因【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思考题思考题 了解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了解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掌握各种病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各种病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355 概概 说说一、病因的概念一、病因的概念二、病因学说的概念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病
276、的原因。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理论。理论。356三、探求病因的方法三、探求病因的方法. .问诊求因问诊求因问诊求因问诊求因2. 2.取象比类取象比类取象比类取象比类3. 3.辨证求因辨证求因辨证求因辨证求因病因(邪)病因(邪)病因(邪)病因(邪)机体(正)机体(正)机体(正)机体(正)发病发病发病发病问诊问诊问诊问诊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邪)病因(邪)病因(邪)病因(邪)机体(正)机体(正)机体(正)机体(正)功能障碍功能障碍功能障碍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求求求求因因因因导致导致导致导致产生产生产生产生357四
277、、中医病因的分类四、中医病因的分类. .阴阳两阴阳两阴阳两阴阳两类类类类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阳喜怒。阳喜怒。阳喜怒。”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千
278、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其详之,病由都尽。以其详之,病由都尽。以其详之,病由都尽。以其详之,病由都尽。 ” ”2. 2.三类三类三类三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
279、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其因为三:曰内,曰外,曰不其因为三:曰内,曰外,曰不其因为三:曰内,曰外,曰不其因为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外者,乃背经常。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外者,乃背经常。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外者,乃背经常。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外者,乃背经常。” ”358外伤:金刃、创伤、跌仆;水火烫伤外伤:金刃、创伤、跌仆;水火烫伤其他病因其他病因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外感病因外感病因外感六淫;疫疠外感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七情;饮食;劳倦3. 3.四类四类四类四类继发病因继发病因病理产物:瘀血;痰饮;结石病理产物:
280、瘀血;痰饮;结石359 第一节第一节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入,或从肌表,或从口鼻侵入机体,是指由外而入,或从肌表,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外感病因外感病因六淫六淫疠气疠气360 一一 六淫六淫一、六淫的基本概念一、六淫的基本概念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统称。361二、六淫产生的因素二、六淫产生的因素1 1、气候太过或不及、气候太过或不及
281、 2 2、气候剧烈地转变,超越了机体抵抗力、气候剧烈地转变,超越了机体抵抗力 3 3、非其时而有其气、非其时而有其气 4 4、个体差异、个体差异 六淫概念相对性:机体是否发病。六淫概念相对性:机体是否发病。 362三、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三、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外感性邪从外入:肌表、口鼻邪从外入:肌表、口鼻季节性季节性地域性地域性转化性转化性相兼性相兼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冬季多寒病地区、居住和环境特征地区、居住和环境特征六淫多相兼入侵六淫多相兼入侵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发生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发生转化
282、寒郁化热、暑温化燥伤阴、六淫从热化火寒郁化热、暑温化燥伤阴、六淫从热化火363风风 邪邪 性性 质质致致 病病 特特 征征风为阳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其性开泄易袭阳位易袭阳位轻扬,升散,向上向外轻扬,升散,向上向外腠理疏泄开张腠理疏泄开张上先受之上先受之易侵头面、肌表和阳经,如头项易侵头面、肌表和阳经,如头项强痛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腠理开疏,如汗出,恶风等腠理开疏,如汗出,恶风等善善 行行数数 变变行无定处,善行走窜行无定处,善行走窜发病急,变化快发病急,变化快病变部位不固定,如风疹,荨麻病变部位不固定,如风疹,荨麻疹,行痹疹,行痹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发病急变化多
283、,传变快,如癫痫、中风、惊风中风、惊风主主 动动动摇不定、风胜则动动摇不定、风胜则动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抽搐等抽搐等为百病为百病之长之长易与他邪相合,为外邪致易与他邪相合,为外邪致病的先导病的先导风邪致病极为广泛风邪致病极为广泛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湿、风热、风燥等【风【风 邪】邪】364【寒【寒 邪】邪】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寒为阴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易伤阳气表寒证:恶寒、无汗。表寒证:恶寒、无汗
284、。里寒证:伤脾胃阳气,四肢不温里寒证:伤脾胃阳气,四肢不温寒性凝滞寒性凝滞主痛主痛经脉气血凝结阻滞。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则痛不通则痛寒性收引寒性收引腠理收缩汗孔闭塞腠理收缩汗孔闭塞寒袭肌表:无汗寒袭肌表:无汗筋脉收缩挛急筋脉收缩挛急寒客经络关节,四肢拘急寒客经络关节,四肢拘急365【暑【暑 邪】邪】有明显的季节性有明显的季节性为火热之气所化为火热之气所化纯属外邪纯属外邪上犯头目上犯头目头昏、目眩、面红头昏、目眩、面红上扰心神上扰心神昏厥(中暑)昏厥(中暑)腠理开泄腠理开泄多汗多汗伤津耗气伤津耗气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暑为阳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暑
285、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暑多挟湿身热不扬,烦渴,四肢困倦,胸闷,呕恶身热不扬,烦渴,四肢困倦,胸闷,呕恶阳热证阳热证高热、面赤、目红、心烦、脉洪大高热、面赤、目红、心烦、脉洪大“长夏炎热,湿土司令,故暑必兼湿。长夏炎热,湿土司令,故暑必兼湿。”366【湿【湿 邪】邪】湿邪为病的途径以水为事,久居湿地以水为事,久居湿地涉水淋雨涉水淋雨感受雾露之气感受雾露之气367【湿【湿 邪】邪】症状粘滞性症状粘滞性大便粘滞、口粘、苔厚腻大便粘滞、口粘、苔厚腻病程缠绵性病程缠绵性湿温、湿疹、湿痹病程长,反复发作湿温、湿疹、湿痹病程长,反复发作伤及人体下部伤及人体下部淋浊,带下,泄泻,痢疾,淋浊,带下,
286、泄泻,痢疾,下肢水肿,下肢溃疡等下部病症。下肢水肿,下肢溃疡等下部病症。周身困重,酸楚重着:头痛如裹,四肢倦怠周身困重,酸楚重着:头痛如裹,四肢倦怠混浊、秽浊、排泄物秽浊不清混浊、秽浊、排泄物秽浊不清带下、便浊带下、便浊湿阻上焦湿阻上焦胸膈满闷胸膈满闷湿困中焦湿困中焦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阻下焦湿阻下焦气化不利,小便淋涩不畅气化不利,小便淋涩不畅损伤脾阳损伤脾阳泄泻、尿少、水肿泄泻、尿少、水肿湿为阴邪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易袭阴位368【燥【燥 邪】邪】温燥:温燥:主发于夏秋交替之际桑杏汤凉燥:凉燥:
287、主发于秋冬交替之际杏苏散燥性干涩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燥易伤肺出现各种干燥现象:口干唇燥,鼻咽干燥,出现各种干燥现象: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皲裂,小便短小,大便干结皮肤皲裂,小便短小,大便干结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口鼻而入口鼻而入肺阴受损肺阴受损与大肠相表里与大肠相表里369【火【火 (热热)邪】邪】中医对火、热、温的认识中医对火、热、温的认识火火“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从邪气角度,温热属外感,火由内生;从正气角度,火为人体正气之一,温热则不然。生理之火(正气)生理之火(正气) 少火少火病理之火(邪气)病理之火(邪气) 壮火壮火君火君火相火相火实火实火虚火虚火37
288、0火邪的产生火邪的产生 感受温热之邪亢烈之火 风寒湿燥暑“五气皆化火” 情志变化过度“五志过极皆能生火”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有关火的几个概念有关火的几个概念少火少火,指谧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阳气,包括君火(即心火或心阳)和相火(肾、肝、三焦、胆,主要根源于肾的命门之火)。壮火壮火,指阳盛太过,耗伤人体的正气的阳热亢烈之火,包括实火和虚火。371【火【火 (热热)邪】邪】火为阳邪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其性炎上火性燔灼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易伤津耗气火毒结聚火毒结聚易致肿疡易致肿疡火性急迫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易生风动血火性躁动火性躁动易扰心神易扰心神热邪致病多具有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特点热邪
289、致病多具有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特点易于生风:热极生风易于生风:热极生风易于动血:迫血妄行易于动血:迫血妄行痈肿疮疡,局部红、肿、热、痛、化脓痈肿疮疡,局部红、肿、热、痛、化脓热入营血热入营血伤津:伤津:壮火食气:气随津脱壮火食气:气随津脱阳热现象,属阳。如高热、恶热、肌肤灼热阳热现象,属阳。如高热、恶热、肌肤灼热升腾炎上: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肿痛升腾炎上: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肿痛失眠症:心神不宁失眠症:心神不宁狂燥不安:谵语狂燥不安:谵语372一、疠气的概念一、疠气的概念指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指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邪。又称疫气、疫毒、戾气、异气、
290、毒气等。病邪。又称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等。 疠疠疠疠 气气气气3. 3.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二、疠气的致病特点二、疠气的致病特点2. 2.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发病急骤,病情危笃1. 1.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373三、疠气的成因三、疠气的成因1. 1. 气候反常:气候的异常变化气候反常:气候的异常变化 2. 2. 环境卫生:污染、不洁环境卫生:污染、不洁 3. 3. 预防隔离:预防不力,措施不当预防隔离:预防不力,措施不当 4. 4.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 :动乱,工作环境,卫生条件动乱,工作环境,卫生条件外感病邪六淫六淫疠气疠气374 第二节第二节 内伤
291、病因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内伤病因:是指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概述概述七情内伤七情内伤饮食失宜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劳逸失度375一、七情的概念一、七情的概念1.1.生理含义: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生理含义: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2.2.病因含义病因含义:七情过激,即突然强烈或长久持续的情志刺:七情过激,即突然强烈或长久持续的情志刺激则成为致病因素,可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属精神激则成为致病因素
292、,可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属精神致病因素。致病因素。3.3.药物含义:指药物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药物含义:指药物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七种应用形式。详见相杀、相反、相恶七种应用形式。详见中药学。中药学。 内伤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七情3761.1.外来的精神刺激突然强烈,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或持久外来的精神刺激突然强烈,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或持久不解,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不解,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二、致病条件二、致病条件2.2.机体本身耐受和调节能力低下,不能正确对待和调节外机体本身耐受和调节能力低下,不能正确对待和调节外来刺激。来刺激。377脾主思七情与脏腑
293、的关系三、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三、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肝主怒心主喜肺主悲忧肾主惊恐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378直接伤及内脏直接伤及内脏气机紊乱气机紊乱怒伤肝怒伤肝七七情情的的致致病病特特点点影响病情变化影响病情变化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多发情志疾病多发情志疾病与精神刺激有关与精神刺激有关从内而发从内而发怒则气上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悲则气消喜则气缓喜则气缓惊则气乱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恐则气下惊恐伤肾惊恐伤肾悲忧伤肺悲忧伤肺思伤脾思伤脾喜伤心喜伤心忧则气闭忧则气闭情志波动,病情恶化;情志和缓,病情好转情志波动,病情恶化;情志和缓,病情好转379【七情致病简表】【
294、七情致病简表】情情 志志病病 机机临临 床床 表表 现现喜为心志喜为心志 喜伤心,喜则气缓喜伤心,喜则气缓 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哭笑不休,神志异常等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哭笑不休,神志异常等怒为肝志怒为肝志 怒伤肝,怒则气上怒伤肝,怒则气上 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等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等忧为肺志忧为肺志 忧伤肺,忧则气郁忧伤肺,忧则气郁 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等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等思为脾志思为脾志 思伤脾,思则气结思伤脾,思则气结 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等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等悲为肺志悲为肺志 悲伤肺
295、,悲则气消悲伤肺,悲则气消 抽吸饮泣,意志消沉,精神错乱等抽吸饮泣,意志消沉,精神错乱等恐为肾志恐为肾志 恐伤肾,恐则气下恐伤肾,恐则气下 肢厥精遗,二便失禁,心烦失眠等肢厥精遗,二便失禁,心烦失眠等惊为心志惊为心志 惊伤心,惊则气乱惊伤心,惊则气乱 心跳而乱,神情痴呆,表情惊慌,精神错乱等心跳而乱,神情痴呆,表情惊慌,精神错乱等380一、饮食与健康一、饮食与健康合理膳食水谷精微气血脏腑健康二、饮食与疾病二、饮食与疾病饮 食 不 洁饮 食 偏 嗜饮 食 不 节 饮食失宜饮食失宜饮食失宜饮食失宜381【饮食不节】【饮食不节】病病 因因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主要病证主要病证饥饱失常饥饱失常过饥过饥伤胃伤
296、胃嘈杂泛酸嘈杂泛酸化源不足,正气虚化源不足,正气虚弱弱气血亏虚,易感外气血亏虚,易感外邪邪过饱过饱损伤脾胃损伤脾胃嗳腐吞酸,胃疼腹嗳腐吞酸,胃疼腹泻泻痰湿内生痰湿内生痰饮,疳积痰饮,疳积饮食无时饮食无时 进食无规律进食无规律损伤脾胃损伤脾胃变生诸病变生诸病382【饮食不洁】【饮食不洁】病病 因因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主要病证主要病证食物污染食物污染生冷不洁生冷不洁腐败变质腐败变质有毒食物有毒食物损伤脾胃损伤脾胃脘腹疼痛,吐泻,下利脘腹疼痛,吐泻,下利寄生虫病寄生虫病腹痛,形瘦,嗜食异物腹痛,形瘦,嗜食异物食物中毒食物中毒腹痛,吐泻,昏迷,死亡腹痛,吐泻,昏迷,死亡383【饮食偏嗜】【饮食偏嗜】病病
297、因因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主要病证主要病证种类偏嗜种类偏嗜脏腑功能紊乱脏腑功能紊乱水饮积聚,肿满泻利水饮积聚,肿满泻利寒热偏嗜寒热偏嗜损伤脾胃阳气损伤脾胃阳气胃肠积热胃肠积热腹痛泄泻腹痛泄泻腹痛便秘,消谷善饥腹痛便秘,消谷善饥五味偏嗜五味偏嗜肥甘厚味肥甘厚味生痰生热生痰生热眩晕胸痹眩晕胸痹肥胖,中风肥胖,中风384 劳逸失度劳逸失度病病 因因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主要病证主要病证过劳过劳劳力过度劳力过度劳则气耗劳则气耗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劳神过度劳神过度损伤心脾损伤心脾心悸失眠,纳呆便溏心悸失眠,纳呆便溏房劳过度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耗伤肾精遗遗精精早早泄泄,阳阳萎萎;月月经经不调,不孕不调,不
298、孕过逸过逸气滞血瘀,脾胃气滞血瘀,脾胃呆滞呆滞体弱神疲,肥胖体弱神疲,肥胖385 第三节第三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痰痰 饮饮 瘀瘀 血血 结结 石石386 痰痰 饮饮一、痰饮的概念一、痰饮的概念广义之痰饮:广义之痰饮:指脏腑功能失调后,使体内水液不能及时输布而发生障碍,凝聚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狭义之痰饮:狭义之痰饮:指饮停胃肠而致的痰饮。 387有形之痰饮: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痰饮(实质性)无形之痰饮:无形之痰饮: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之无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的痰饮痰:痰:浓度大,质地稠厚 饮:饮:浓度小,质地清稀痰痰饮饮的的分分类类388三、痰饮
299、的形成三、痰饮的形成肺不行水肺不行水脾失运化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肝失疏泄 肾不主水肾不主水 心阳不振心阳不振三焦水道失司三焦水道失司膀胱气化失常膀胱气化失常饮食不节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七情内伤外感六淫外感六淫五脏亏虚五脏亏虚脏腑气化失司脏腑气化失司水湿停聚水湿停聚痰饮痰饮肺脾肾为要肺脾肾为要3891.1.阻碍经络气血阻碍经络气血经络阻滞2.2.阻滞脏腑气机阻滞脏腑气机脏腑升降失常3.3.影响水液代谢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4.4.易于蒙蔽神明易于蒙蔽神明蒙蔽清窍5.5.症状复杂,变幻多端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咳咳喘喘悸悸眩眩呕呕满满肿肿痛痛四、痰饮的致病特点四、痰饮的致病特点“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多由痰
300、作祟”、“怪病多痰怪病多痰”390肺肺咳喘,痰多心心心悸,神昏,失眠,癫狂肝肝面青,眩晕,动风脾脾腹胀,身重,肢倦肾肾腰膝痹痛,足冷胃胃脘痞,呕恶头头眩晕,昏不知人咽喉咽喉喉中梗阻(梅核气)胸胁胸胁胸胁胀满疼痛四肢四肢麻木,疼痛经脉筋骨经脉筋骨瘰疠、痰核、阴疽、流注、瘫痪等痰痰饮饮肌肤肌肤( (溢饮溢饮)肢体水肿,身重无汗胸胁胸胁( (悬饮悬饮)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胸膈胸膈( (支饮支饮)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肠间肠间( (痰饮痰饮)肠鸣,腹满,口干,食少痰痰饮饮的的病病证证特特点点风痰风痰因痰而动风者热痰热痰痰热互结者寒痰寒痰阴寒津凝者燥痰燥痰燥伤肺津者湿痰湿痰脾虚湿聚者分分类类39
301、1 瘀瘀 血血一、瘀血的概念一、瘀血的概念瘀血:瘀血: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致病因素。血瘀:血瘀:指血液运行迟缓或流通不畅,甚至血液停滞瘀阻的病理状态。血瘀血瘀瘀血瘀血互为因果病理状态(病机)病理状态(病机)既是既是病理产物病理产物,又是,又是继发性病因继发性病因392二、瘀血的形成二、瘀血的形成外邪外邪七情七情饮食饮食劳逸劳逸外伤外伤津亏津亏痰浊痰浊损伤机体损伤机体外伤外伤络伤血液络伤血液气虚气虚气不摄血气不摄血血热血热迫血妄行迫血妄行气虚气虚血行无力血行无力气滞气滞血行受阻血行受阻血寒血寒寒凝血滞寒凝血滞血热血热煎熬粘滞煎熬粘滞津亏津亏津亏血涩津亏血涩痰浊痰浊因痰而瘀
302、因痰而瘀血离脉道血离脉道停聚于内停聚于内血运迟滞血运迟滞留于脏腑留于脏腑瘀血瘀血393三、瘀血的致病特点三、瘀血的致病特点致致病病特特点点易于阻滞气机易于阻滞气机阻碍血脉运行阻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影响新血生成394肿块肿块脉诊脉诊望诊望诊出血出血多为刺痛,痛处不移,拒按多为刺痛,痛处不移,拒按疼痛疼痛体表体表脉涩脉涩涩、迟、弦、结、代涩、迟、弦、结、代舌质紫暗或瘀血、瘀斑舌质紫暗或瘀血、瘀斑面唇爪甲青紫面唇爪甲青紫青紫瘀斑青紫瘀斑皮下紫斑,肌肤甲错皮下紫斑,肌肤甲错面色黧黑面色黧黑癥积癥积体内体内青紫肿胀青紫肿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血色紫暗,夹有血块四、瘀血的病证特点四、瘀血的病证特点病病证证
303、特特点点395瘀血内停的部位特点瘀血内停的部位特点瘀阻部位瘀阻部位主主 要要 表表 现现心心心悸、胸闷、胸痛,神识不清、发狂心悸、胸闷、胸痛,神识不清、发狂肺肺胸痛、咳血色暗或夹瘀块胸痛、咳血色暗或夹瘀块肝脾肝脾胁痛、痞块、疼痛拒按胁痛、痞块、疼痛拒按子宫子宫小腹疼痛,月经不调,闭经,恶露不净小腹疼痛,月经不调,闭经,恶露不净四肢四肢局部冷痛,青紫局部冷痛,青紫皮内皮内皮下青紫、血肿皮下青紫、血肿瘀瘀血血内内停停的的部部位位特特点点396 结结 石石一、结石的概念一、结石的概念结石:结石:身休的某一部位形成的坚硬如石的物质,为有腔器官或某导管内分泌物液的某种成分超过饱和度而出现沉淀,并形成坚硬
304、如石的物质。一般以泌尿系统和胆道系统结石为多见。397二、结石的形成二、结石的形成结石外外 伤伤饮食不当饮食不当肾精亏虚肾精亏虚寄寄 生生 虫虫服药失宜服药失宜异物积存异物积存肥甘炙搏肥甘炙搏湿热内生湿热内生虫与湿热虫与湿热药物残留药物残留盐类积存盐类积存诱发因素诱发因素398三、结石的致病特点三、结石的致病特点4.4.疼痛(如绞痛)疼痛(如绞痛)3.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阻滞气机,损伤脉络2.2.病程较长,轻重不一病程较长,轻重不一1.1.以肝、胆、肾膀胱多见以肝、胆、肾膀胱多见399 第四节第四节 其他病因其他病因 外外外外 伤伤伤伤 寄寄寄寄 生生生生 虫虫虫虫 药药药药 邪邪邪邪 医医
305、医医 过过过过 先天因素先天因素先天因素先天因素400思考题思考题1.“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指: A.邪气损正 B.正气抗邪 C.邪正俱衰 D.正虚致邪犯 E.正胜邪负 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4012.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3.易使人出现各种血证的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4.属于病理产物的是: A.燥邪 B.寒邪 C.暑邪 D.寄生虫 E.瘀血4025.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6.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发病迅速的特性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
306、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7.呕吐,腹痛,厌食,嗳腐吞酸多属: A.感受湿浊 B.饮食所伤 C.外感暑湿 D.痰饮停胃 E.以上均非4038.下列哪项属于火、燥、暑邪的共同致病特点: A. 上炎 B. 耗气 C.伤津 D. 动血 E. 生风9.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的病因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瘀血E.痰饮10.七情致病,影响脏腑气机,正确的是: A.惊则气消,悲则气乱,恐则气下,喜则气缓 B.惊则气下,悲则气消,恐则气乱,喜则气缓 C.惊则气缓,悲则气下,恐则气消,喜则气乱 D.惊则气乱,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喜则气缓 E.以上都不对4041.耗气伤津的病邪有: A.
307、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热邪E.暑邪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2.六淫中易伤阳气的病邪有: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E.火邪3.外界环境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它包括: A.时令气候 B.地域因素 C.体质特点 D.居处环境 E.工作环境 4054.痰饮可致: A.肌肤甲错 B.胸闷心悸 C.神昏痴呆 D.痞满5.形成瘀血的主要原因是: A.三焦气化失司 B.气虚、气滞 C.思虑过度 D.血热、血寒6.七情致病,受影响的主要脏腑有: A.膀胱 B.心 C.肝 D.脾4067.六淫的致病特点是: A.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B.可单独或相兼致病 C.发病过程中表现单一,转化较
308、少 D.多侵袭肌表或从口鼻而入8.决定人体正气强弱的主要因素是: A.体质 B.周围环境 C.精神状态 D.气候异常40710.湿性粘滞的主要表现是: A.易使气机升降失常 B.症状多粘滞而不爽 C.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D.易于反复发作9.邪正盛衰决定疾病转归,其表现有: A.正虚邪恋 B.正胜邪退 C.邪正相持 D.邪胜正退408第七章第七章 病病 机机 思考题思考题【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掌握病机的概念掌握病机的概念 掌握基本病机的规律掌握基本病机的规律 掌握内生五邪的概念及其病机规律掌握内生五邪的概念及其病机规律409 概概 说说病机的概念病机的概念亦称亦称“病理病理”,指疾病发
309、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指疾病从发病到最终归宿整个过程的机制原理。指疾病从发病到最终归宿整个过程的机制原理。 410 发病机理发病机理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正正 气气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修复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作用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作用 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的能力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的能力 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 邪邪 气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凡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的各种致病因素)。411二、中医发病学的辨证思想二、中医发病学的辨证思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正气不足是发
310、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正能胜邪而不病 邪能胜正而病 正气强盛,抗邪有力 邪不得入侵不发病 邪气入侵后正能胜邪,驱邪外出向愈 邪胜正不敌邪,相对不足发病病恶化,预后不佳 三、内外环境与发病三、内外环境与发病 略。 412四、发病类型四、发病类型(一)卒发(一)卒发 (三)伏发(三)伏发 (五)合病与并病(五)合病与并病 (六)复发(六)复发 (二)徐发(二)徐发 (四)继发(四)继发 413 基本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邪正盛衰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代谢失
311、常内生五邪内生五邪 思考题思考题414邪正盛衰邪正盛衰1 1、概念、概念 2 2、意义:、意义: 2.3 2.3 病证的虚实变化。病证的虚实变化。2.1 2.1 关系疾病的发生;关系疾病的发生;2.2 2.2 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3 3、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正气增强正气增强邪气消退邪气消退 邪气增长邪气增长正气耗损正气耗损 正邪消长正邪消长疾病的虚实变化疾病的虚实变化 3.1 3.1 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则实 3.2 3.2 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则虚 3.3 3.3 虚实错杂虚实错杂3.4 3.4 虚实真假虚实真假 至虚有盛候至虚有盛候 大实有羸状大实有羸
312、状 4153.1 3.1 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则实 实的概念:实的概念:指邪气亢盛指邪气亢盛 病理特点:病理特点: 邪气亢盛邪气亢盛 正气未衰正气未衰 奋力抗邪奋力抗邪 病理反应:病理反应:邪正相搏,斗争剧烈,功能亢奋,临床上多邪正相搏,斗争剧烈,功能亢奋,临床上多表现为有余之证。表现为有余之证。 3.2 3.2 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则虚 虚的概念:虚的概念:指正气不足指正气不足 病理特点:病理特点: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 病理反应:病理反应:邪正斗争不剧烈,功能低下,病理反应不明显,邪正斗争不剧烈,功能低下,病理反应不明显,不剧烈。不剧烈。 4163.3 3.3 虚实错杂虚实错
313、杂概念:概念:虚中夹实,实中夹虚以及虚实相兼的虚实错综的病理反应。虚中夹实,实中夹虚以及虚实相兼的虚实错综的病理反应。 病理特点:病理特点: 正气虚,邪气盛正气虚,邪气盛 邪气实,正气虚邪气实,正气虚 正虚邪实并存,但以一方为主要矛盾正虚邪实并存,但以一方为主要矛盾 病理反应:病理反应: 虚中夹实虚中夹实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 实中夹虚实中夹虚以邪气实为矛盾主要方面。以邪气实为矛盾主要方面。 4173.4 3.4 虚实真假虚实真假 概念:概念:指疾病过程中表现出与疾病本质不符的假象。指疾病过程中表现出与疾病本质不符的假象。 病理表现:病理表现: 病本属实病本属实 反见
314、虚象反见虚象 (正)虚(邪)实并存,但以虚象明显(正)虚(邪)实并存,但以虚象明显病本属虚病本属虚 反见实象反见实象 (正)虚(邪)实并存,但以实象明显(正)虚(邪)实并存,但以实象明显真真实实假假虚虚真真虚虚假假实实4184 4、邪气盛衰与疾病转归、邪气盛衰与疾病转归 4.14.1 正胜邪退正胜邪退正气强盛正气强盛4.24.2 邪胜正衰邪胜正衰邪气偏盛邪气偏盛4.44.4 邪正相持邪正相持4.54.5 正虚邪恋正虚邪恋4.3 4.3 邪去正虚邪去正虚抗邪能力强抗邪能力强及时治疗及时治疗病邪难以发展,对机体病邪难以发展,对机体致病作用消失或终止致病作用消失或终止向愈向愈 正气虚不能敌邪正气虚不
315、能敌邪抗邪能力日趋低下抗邪能力日趋低下邪气进一步发展邪气进一步发展脏腑功能等日渐损害脏腑功能等日渐损害恶化恶化死亡死亡 邪气被祛,病程中正气耗伤邪气被祛,病程中正气耗伤汗、吐、下太过,祛邪亦伤正汗、吐、下太过,祛邪亦伤正多见于重病恢复期多见于重病恢复期邪正相搏邪正相搏邪气既不消散,也不深入邪气既不消散,也不深入如少阳病如少阳病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治疗得当治疗得当好转或痊愈好转或痊愈治疗不当治疗不当缠绵难愈缠绵难愈419阴阳失调阴阳失调1 1 阴阳偏胜阴阳偏胜 2 2 阴阳偏衰阴阳偏衰 4 4 阴阳格拒阴阳格拒5 5 阴阳转化阴阳转化 3 3 阴阳互损阴阳互损 6 6 阴阳亡失阴
316、阳亡失 阴平阳秘阴平阳秘阴平阳秘阴平阳秘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阴阳失调阴阳失调 (生理状态)(生理状态)(病理状态)(病理状态)正不胜邪正不胜邪扶正祛邪扶正祛邪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420阴阴 偏偏 胜胜阳阳 偏偏 胜胜概念概念阴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阴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阴偏胜阳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阳偏胜阳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阳偏胜病理病理特点特点阴胜而阳未衰阴胜而阳未衰实寒证实寒证阳盛而阴未衰阳盛而阴未衰实热证实热证病理病理反应反应发展发展趋势趋势病理产物病理产物积聚积聚机能活动机能活动障碍或衰退障碍或衰退阴阴胜胜热量热量不足不足阴阴胜胜阴胜而阴胜而阳未衰阳未衰阴胜伤阳阴胜伤
317、阳 阳虚阳虚阳相对不足阳相对不足实寒实寒阳绝对不足阳绝对不足虚寒虚寒阳胜阳胜机能亢奋机能亢奋热量过盛热量过盛阳阳胜胜阳胜而阳胜而阴未衰阴未衰阳胜伤阴阳胜伤阴 阴虚阴虚阴相对不足阴相对不足实热实热阴绝对不足阴绝对不足虚热虚热1 1 阴阳偏胜阴阳偏胜 421阴阴 偏偏 衰衰阳阳 偏偏 衰衰概念概念人体阴液亏虚人体阴液亏虚人体阳气亏虚人体阳气亏虚病理病理特点特点病理病理反应反应2 2 阴阳偏衰阴阳偏衰 阳阳 胜胜 则热则热阴液不足阴液不足阴虚阴虚阴阴不不制制阳阳虚热虚热阴阴 胜胜 则寒则寒阳气不足阳气不足阳虚阳虚阳阳不不制制阴阴虚寒虚寒物质物质亏耗亏耗滋润濡养滋润濡养作用减弱作用减弱机能虚机能虚性亢
318、奋性亢奋阴不阴不制阳制阳阳气阳气虚损虚损机能活动机能活动障碍或衰退障碍或衰退热量热量不足不足气化气化不足不足422阴损及阳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阳损及阴概念概念机体阴液亏虚,机体阴液亏虚,累及阳气化生不足或无所依附累及阳气化生不足或无所依附机体阳气亏虚,累及阴液化生不足机体阳气亏虚,累及阴液化生不足病理病理特点特点病理病理反应反应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3 3 阴阳互损阴阳互损 阴液阴液不足不足阳相对亢盛阳相对亢盛虚热虚热阴不制阳阴不制阳一般一般后期后期阴虚较重阴虚较重阳虚阳虚阴阳互根阴阳互根阳气阳气不足不足阴相对亢盛阴相对亢盛虚寒虚寒阴不制阳阴不制阳
319、一般一般后期后期阳虚较重阳虚较重阴虚阴虚阴阳互根阴阳互根423阴盛格阳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阳盛格阴概念概念即即“真寒假热真寒假热”,阴盛于内,格阳于外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即即“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盛于内,格阴于外阳盛于内,格阴于外病理病理特点特点本质与现象不符,相反;是一种向本质与现象不符,相反;是一种向阴阳离决发展阴阳离决发展的危象。的危象。病理病理反应反应外有外有阳热证阳热证表现(发热、欲脱衣揭表现(发热、欲脱衣揭被、面色浮红如妆、口渴咽痛、脉被、面色浮红如妆、口渴咽痛、脉浮大而数等);浮大而数等);里有寒象里有寒象(胸腹无(胸腹无灼热、下肢厥冷、小便清长、下利灼热、下肢厥冷、小便清长、下利清
320、谷、口渴不欲饮、咽痛不红肿、清谷、口渴不欲饮、咽痛不红肿、舌淡、脉无力等)。舌淡、脉无力等)。外有外有阴寒证阴寒证表现(四肢凉或厥冷、表现(四肢凉或厥冷、恶寒、寒战、神昏、面色紫暗、脉恶寒、寒战、神昏、面色紫暗、脉沉迟或细数等);沉迟或细数等);里有实热证里有实热证表现表现(高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高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搏有力等)。红苔黄而干,脉搏有力等)。4 4 阴阳格拒阴阳格拒 424阳证转阴阳证转阴阴证转阳阴证转阳概念概念阳证在一定条件下向阴证转化阳证在一定条件下向阴证转化阴证在一定条件下向阳证转化阴证
321、在一定条件下向阳证转化病理病理举例举例5 5 阴阳转化阴阳转化 大量耗伤元气大量耗伤元气急性热病急性热病阳气暴脱阳气暴脱失治或误治失治或误治寒饮中阻寒饮中阻郁久化热郁久化热425亡亡 阳阳亡亡 阴阴概念概念指机体阳气突然、大量亡失,指机体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导致功能活动严重衰减导致功能活动严重衰减指机体阴液大量亡失指机体阴液大量亡失病理病理特点特点发展发展趋势趋势6 6 阴阳亡失阴阳亡失 亡阳亡阳亡阴亡阴汗吐下太过汗吐下太过骤然加剧骤然加剧本已阳虚本已阳虚大失血大失血亡阳亡阳汗吐下太过汗吐下太过骤然加剧骤然加剧本已阴虚本已阴虚大失血大失血亡阳亡阳亡阴亡阴阴阳离决阴阳离决426气血失常气血失常气
322、气的的失失常常气气 虚虚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气气 脱脱气气 闭闭气气 陷陷气气 逆逆气气 滞滞指气的生成不足,功能减退指气的生成不足,功能减退指气的运动失常指气的运动失常血血的的失失常常血血 虚虚血血 热热血血 瘀瘀指血的生成不足,濡养功能减弱指血的生成不足,濡养功能减弱指血液运行迟缓,甚至瘀阻不通指血液运行迟缓,甚至瘀阻不通指血内有热,迫血妄行,甚至溢出脉外指血内有热,迫血妄行,甚至溢出脉外427气气血血关关系系失失调调气血两虚气血两虚气随血脱气随血脱气不摄血气不摄血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滞血瘀428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代谢失常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亏损、不足津液亏损、不足热盛
323、伤津热盛伤津汗、吐、下伤津汗、吐、下伤津慢性疾病耗伤慢性疾病耗伤 水、湿、痰、饮水、湿、痰、饮(生成不足)(生成不足)津津液液不不足足伤津:主要是失水。多见于吐泻,高热汗出等。伤津:主要是失水。多见于吐泻,高热汗出等。伤津:主要是失水。多见于吐泻,高热汗出等。伤津:主要是失水。多见于吐泻,高热汗出等。脱液:水份和精微物质共同丢失多见于热病后期。脱液:水份和精微物质共同丢失多见于热病后期。脱液:水份和精微物质共同丢失多见于热病后期。脱液:水份和精微物质共同丢失多见于热病后期。伤津严重必兼耗液,伤津者不脱液,脱液必兼伤津,脱液为伤津之甚。伤津严重必兼耗液,伤津者不脱液,脱液必兼伤津,脱液为伤津之甚
324、。伤津严重必兼耗液,伤津者不脱液,脱液必兼伤津,脱液为伤津之甚。伤津严重必兼耗液,伤津者不脱液,脱液必兼伤津,脱液为伤津之甚。429津津液液与与气气血血的的关关系系失失调调津亏血瘀津亏血瘀津枯血燥津枯血燥气随液脱气随液脱水停气阻水停气阻430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湿浊内生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要注意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别。要注意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别。要注意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别。要注意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别。概念: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概念: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概念: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概念:指疾病
325、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似风、寒、湿、燥、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异常所产生的似风、寒、湿、燥、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异常所产生的似风、寒、湿、燥、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异常所产生的似风、寒、湿、燥、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六淫:为外感病因,从外感受,多表实证。六淫:为外感病因,从外感受,多表实证。六淫:为外感病因,从外感受,多表实证。六淫:为外感病因,从外感受,多表实证。内生五邪:为疾病过程中病机,体内产生,无表证。内生五邪:为疾病过程中病机,体内产生,无表证。内生五邪:为疾病过程中病机,体内产生,无表证。内生五邪:为疾病过程中病机,
326、体内产生,无表证。431 概念:概念:即肝风内动。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即肝风内动。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病理状态:肝阳气亢逆变动(阳升无制)病理状态:肝阳气亢逆变动(阳升无制) 临床表现:筋脉失养,从而导致运动失常临床表现:筋脉失养,从而导致运动失常 (以动摇为主,如抽搐、震颤、肢体动摇)(以动摇为主,如抽搐、震颤、肢体动摇)肝阳化风肝阳化风肝肾阴亏于下,肝阳亢逆于上,即上盛下虚肝肾阴亏于下,肝阳亢逆于上,即上盛下虚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热盛伤津,筋脉失养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分型:分型:阴虚动风阴虚动风邪虽去而正已伤(阴液耗竭,因虚生风)邪虽去而正已伤(阴液耗竭,因虚
327、生风) 血虚生风血虚生风血不荣络,筋脉失养血不荣络,筋脉失养 (一)风气内动(一)风气内动 432(二)寒从中生(二)寒从中生 概念:概念: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的病理状态。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的病理状态。主要病机:脾肾阳虚主要病机:脾肾阳虚温煦失职温煦失职面色苍白,畏面色苍白,畏 寒,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脉迟沉弱。寒,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脉迟沉弱。 阳气虚衰阳气虚衰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尿频尿频清长、泄泻、痰饮、水肿。清长、泄泻、痰饮、水肿。 内寒内寒畏寒畏寒寒从内生寒从内生外寒外寒恶寒恶寒阻遏阳气阻遏阳气433(三)湿浊内生(三)湿浊内生 1.1
328、.概念:概念:由于脾失健运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引起水湿停由于脾失健运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引起水湿停 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2.2.脾虚生湿脾虚生湿3.3.内湿与外湿:外湿困脾内湿与外湿:外湿困脾 脾阳虚损,易招致外湿脾阳虚损,易招致外湿4341.1.概念:概念:是指体内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于濡润是指体内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于濡润而出现的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而出现的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四)津伤化燥(四)津伤化燥 2.2.部位:肺胃大肠部位:肺胃大肠。3.3.外燥与内燥:无季节性外燥与内燥:无季节性4351.1.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五
329、志化火而产生的火热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五志化火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状态内扰,机能亢奋状态。2.2.内火内火(五)火热内生(五)火热内生 实火,阳盛,邪郁化火,五志化火实火,阳盛,邪郁化火,五志化火虚火,五心烦热,骨蒸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虚火,五心烦热,骨蒸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436疾病演变疾病演变一、病位传变一、病位传变表表里里传传变变表邪入里表邪入里表邪入里表邪入里里病出表里病出表里病出表里病出表外邪由肌表传里,病及脏腑外邪由肌表传里,病及脏腑外邪由肌表传里,病及脏腑外邪由肌表传里,病及脏腑邪气盛,正气衰,正不胜邪邪气盛,正气衰,正不胜邪邪气盛,正气衰,正不胜邪邪气盛,正气衰,
330、正不胜邪病情发展病情发展病情发展病情发展病邪由脏腑透达于外病邪由脏腑透达于外病邪由脏腑透达于外病邪由脏腑透达于外正能胜邪,驱邪外出正能胜邪,驱邪外出正能胜邪,驱邪外出正能胜邪,驱邪外出邪有出路,好转,向愈邪有出路,好转,向愈邪有出路,好转,向愈邪有出路,好转,向愈437脏脏腑腑传传变变脏与腑脏与腑脏与腑脏与腑肺失宣降肺失宣降肺失宣降肺失宣降大肠腑气不通大肠腑气不通大肠腑气不通大肠腑气不通腑与腑腑与腑腑与腑腑与腑胃腐熟胃腐熟胃腐熟胃腐熟小肠化物小肠化物小肠化物小肠化物 脏与脏脏与脏脏与脏脏与脏(心肺心肺心肺心肺) )心运血心运血心运血心运血肺气郁滞,肺气郁滞,肺气郁滞,肺气郁滞, 宣降不利,咳喘
331、宣降不利,咳喘宣降不利,咳喘宣降不利,咳喘 呼吸呼吸呼吸呼吸 气病及血气病及血气病及血气病及血心血瘀阻心血瘀阻心血瘀阻心血瘀阻438二、病性传变二、病性传变虚虚实实转转化化寒寒热热转转化化由热转寒:实热由热转寒:实热由热转寒:实热由热转寒:实热虚寒虚寒虚寒虚寒由寒转热:实寒由寒转热:实寒由寒转热:实寒由寒转热:实寒实热(表寒实热(表寒实热(表寒实热(表寒里热)里热)里热)里热)因虚致实:正气虚损因虚致实:正气虚损因虚致实:正气虚损因虚致实:正气虚损正虚邪盛正虚邪盛正虚邪盛正虚邪盛由实转虚:邪气亢盛由实转虚:邪气亢盛由实转虚:邪气亢盛由实转虚:邪气亢盛正气虚损正气虚损正气虚损正气虚损439三、疾
332、病转归三、疾病转归1. 1. 痊愈:邪气渐退,正气来复痊愈:邪气渐退,正气来复痊愈:邪气渐退,正气来复痊愈:邪气渐退,正气来复2. 2. 缠绵:正虚邪恋(基本病机)缠绵:正虚邪恋(基本病机)缠绵:正虚邪恋(基本病机)缠绵:正虚邪恋(基本病机)3. 3. 后遗:后遗症,伤残后遗:后遗症,伤残后遗:后遗症,伤残后遗:后遗症,伤残4. 4. 死亡:临终(濒死),临床死亡(可逆性死亡:临终(濒死),临床死亡(可逆性死亡:临终(濒死),临床死亡(可逆性死亡:临终(濒死),临床死亡(可逆性死亡),生物死亡(不可逆)死亡),生物死亡(不可逆)死亡),生物死亡(不可逆)死亡),生物死亡(不可逆)440思考题思
333、考题1.病机理论,源于: A.难经 B.诸病源候论 C.内经 D.血证论 E. 杂病源流犀烛 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4412.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此时机体的正气,则是: A.正气已衰,但不严重 B.正气受损,但尚有抗病能力 C.正气不足,无力抗邪 D.正气虚损,兼挟实邪 E.正气未衰,抗邪有力 3.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实转为虚 D.虚转为实 E.真实假虚 4424.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实转为虚 D.虚转为实 E.真虚假实 5.热结胃肠之真实假虚证,下列见症,何为假象: A.大便秘结 B.尿黄而少 C.潮热
334、D.精神萎顿 E.谵语 6.脾虚失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而见水肿,则属于: A.由实转虚 B.真虚假实 C.虚中夹实 D.实中夹虚 E.真实假虚 4437.邪正盛衰,决定着: A.病证的寒热 B.病位的表里 C.气血的盛衰 D.病证的虚实 E.脏腑的盛衰 8.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邪盛正衰则病进 B.正盛邪衰则病退 C.邪盛正未衰则病变为 D.正虚邪衰则病危 E.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则死亡 4449.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的病机转变是: A.由实转虚 B.虚实夹杂 C.真虚假实 D.真实假虚 E.因虚致实 10.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
335、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1.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A.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 B.阳热病邪侵袭而伤阴 C.阴气和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 D.精血津液亏乏,阳不敛阴 E.阳热盛极,格阴于外 44512.阳偏衰的病机是指: A.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 B.脏腑机能减退 C.阴寒伤阳,阴盛阳虚 D.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 E.阴寒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长阴消 D.阳损及阴 44614.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的理论依据是: A.
336、津气两虚 B.津亏无以载气 C.津液精血不足 D.津亏失养,机能减退 15.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16.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失血过多,血脉空虚 B.脾虚气弱,生化无源 C.劳力过度而耗伤 D.久病不愈,慢性消耗 E.思虑无穷而暗耗 44717.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 A.身热以夜间为甚 B.舌质红绛 C.心烦或躁扰发狂 D.衄血或吐血,血色鲜红 E.崩漏色淡 18.血瘀病理状态的形成,下列哪项是不确切: A.气滞 B.气虚 C.血热 D.津液干涸 E.津液停滞
337、 44820.形成津液不足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 A.燥热之邪灼伤 B.五志过极化火耗伤 C.忧愁思虑而暗耗 D.多汗、多尿,吐泻太过 E.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 19.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 A.内脏下垂 B.腰腹胀满重坠 C.里急后重 D.子宫脱垂 E.久利脱肛 4491.气逆病变,常见于哪些脏腑: A.肝 B.心 C.肺 D.胃 E.脾 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2.气的失常病机,主要包括: A.气生化不足 B.气耗损过多 C.气的某些功能不足D.气运动失常或紊乱 E.血瘀而致气滞 4503.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可产生哪些病理改变: A.湿浊困阻 B.痰饮凝聚 C.水液贮留
338、D.津枯血燥 E.津亏血瘀 4.导致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包括有: A.肺失宣降 B.脾失运化转输 C.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D.三焦失于通调 E.肾失封藏固摄 5.肺气虚损可致: A.津液输布代谢失常 B.腠理不密 C.脾失健运 D.肾不纳气4516.气机失调出现: A.血行迟缓 B.血外溢 C.津液停滞 D.血上逆7.导致津液不足的原因有: A.误用辛燥药物 B.五志化火 C.气不布津 D.燥热之邪侵犯8.肺气虚弱可出现的症状有: A.气短 B.自汗 C.畏寒 D.便秘4529.引起亡阴病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有: A.邪热久留,煎灼大量阴液 B.热邪炽盛 C.多种原因大量消耗阴液 D.疲劳过度,正
339、气不足10.内风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饮食不节 B.外感六淫 C.六淫之邪直中内脏 D.脏腑功能活动失调453第八章第八章 养生与治则养生与治则 了解中医养生的原则与方法了解中医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掌握基本治则与具体治法掌握基本治则与具体治法关键性问题关键性问题 思考题思考题454重重视视精精神神调调养养适适应应自自然然规规律律避避免免不不良良刺刺激激提提高高自自我我心心理理调调摄摄能能力力房房事事有有节节注注意意形形体体锻锻炼炼谨谨和和五五味味辨辨饮饮食食之之宜宜忌忌平平衡衡膳膳食食防防止止病病邪邪侵侵害害顺顺时时摄摄养养调调神神养养生生养养静静藏藏神神动动形形怡怡神神移移情情异异性性惜惜精
340、精养养生生药药物物养养生生注注意意房房事事卫卫生生节节欲欲惜惜精精传传统统健健身身术术饮饮食食养养生生推推拿拿针针灸灸养养生生注注意意饮饮食食卫卫生生提提倡倡饮饮食食有有节节克克服服饮饮食食偏偏嗜嗜药药膳膳保保健健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的主要方法养生的主要方法养生的主要方法养生的主要方法 养养 生生455第三节治疗原则一、治则的概念一、治则的概念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治法: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于证候的具治法: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于证候的具 体治疗方法。体治疗方法。456治则:是指导治疗疾病的总则
341、,是确定治病方法治则:是指导治疗疾病的总则,是确定治病方法的依据。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确定的具体治疗的依据。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确定的具体治疗方法。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方法。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则的。如:扶正(治则)治则的。如:扶正(治则)益气、养阴、补益气、养阴、补血、温阳等治法。血、温阳等治法。治则与治法的区别不是绝对的,有时治疗方法还治则与治法的区别不是绝对的,有时治疗方法还可有治则与治法之分。如汗法属祛邪治则,但汗可有治则与治法之分。如汗法属祛邪治则,但汗法又有辛温发汗与辛凉发汗。法又有辛温发汗与辛凉发汗。治则与治法的区别与联系457二、中医治疗观二、
342、中医治疗观3. 治病求本:疾病的本质(病因、病机)治病求本:疾病的本质(病因、病机) 治本:针对本质进行治疗治本:针对本质进行治疗本(标本):相对概念,矛盾的主次关系。本(标本):相对概念,矛盾的主次关系。2. 定义: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根定义: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行治疗。1. 出处:素问出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一)治病求本(一)治病求本4583. 治病求本:疾病的本质(病因、病机)治病求本:疾病的本质(病因、病机) 治本:针对本质进
343、行治疗治本:针对本质进行治疗本(标本):相对概念,矛盾的主次关系。本(标本):相对概念,矛盾的主次关系。2. 定义: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根定义: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行治疗。1. 出处:素问出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二)整体调治(二)整体调治4593. 正气为本:正气为本:2. 定义:是指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定义:是指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护正始终注意保护正气、增强正气。气、增强正气。1. 出处:内经出处: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
344、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三)正气为本(三)正气为本460(四)不治已病治未病(四)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素问四气调神论四气调神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1. 有病早治:上工治未病。有病早治:上工治未病。2. 既病防变:护正未伤,祛邪于未传。既病防变:护正未伤,祛邪于未传。461(五)治病先治神(五)治病先治神2. 治神(即情志疗法):移精变气,劝说开导,治神(即情志疗法):移精变气,劝说开导,解惑释疑,心理疏导,情志相胜,导引吐纳解惑释疑,心理疏导,情志相胜,导引吐纳1. 精神心理因素是重要致病之由。精神心理因素是重要致病之由。(六)以平为期(
345、六)以平为期1. 健康:阴阳协调平衡。健康:阴阳协调平衡。2. 治疗目的:以平为期。治疗目的:以平为期。462治治病病求求本本早早治治防防变变 基基 本本 治治 则则治治标标与与治治本本急急则则治治其其标标缓缓则则治治其其本本标标本本兼兼治治正正治治与与反反治治寒寒者者热热之之虚虚则则补补之之热热者者寒寒之之实实则则泻泻之之寒寒因因寒寒用用塞塞因因塞塞用用热热因因热热用用通通因因通通用用扶扶正正祛祛邪邪补补泻泻并并用用虚虚则则补补之之实实则则泻泻之之先先攻攻后后补补先先补补后后攻攻调调整整阴阴阳阳损损其其有有余余补补其其不不足足损损益益兼兼用用调调理理气气血血调调理理脏脏腑腑三三因因制制宜宜4
346、63(一)扶正与祛邪(一)扶正与祛邪1. 扶正: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原则。扶正: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原则。 目的: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目的: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恢复体质。适于各种虚证。恢复体质。适于各种虚证。2. 祛邪:祛除邪气的一种治疗原则。目的:消除祛邪:祛除邪气的一种治疗原则。目的:消除或减弱病邪对机体的损害,从而达到邪去正复,或减弱病邪对机体的损害,从而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适于各种实证。恢复健康。适于各种实证。464运运用用注注意意辨请虚实证候:虚证宜扶正,实证祛邪。辨请虚实证候:虚证宜扶正,实证祛邪。分清虚实主次:决定攻补的先后主次与轻重缓急。分清虚实主次:决定攻补
347、的先后主次与轻重缓急。分清虚实主次:决定攻补的先后主次与轻重缓急。分清虚实主次:决定攻补的先后主次与轻重缓急。注意攻补关系:扶正有利于祛邪,祛邪有利于扶正注意攻补关系:扶正有利于祛邪,祛邪有利于扶正注意攻补关系:扶正有利于祛邪,祛邪有利于扶正注意攻补关系:扶正有利于祛邪,祛邪有利于扶正 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复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复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复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复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465运运用用方方式式单用单用单用单用单扶正单扶正单扶正单扶正虚证、真虚假实虚证、真虚假实虚证、真虚假实虚证、真虚假实先补后攻先补后攻
348、先补后攻先补后攻单祛邪单祛邪单祛邪单祛邪实证、真实假虚实证、真实假虚实证、真实假虚实证、真实假虚合并运用合并运用合并运用合并运用扶正兼祛邪: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扶正兼祛邪: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扶正兼祛邪: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扶正兼祛邪: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牙盛为主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牙盛为主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牙盛为主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牙盛为主虚实夹杂证先后运用先后运用先后运用先后运用正虚邪盛的虚实夹杂证正虚邪盛的虚实夹杂证正虚邪盛的虚实夹杂证正虚邪盛的虚实夹杂证正虚较甚不耐攻伐正虚较甚不耐攻伐正虚较甚不耐攻伐正虚较甚不耐攻伐先攻后补先攻后补先攻后补先攻后补邪盛急需祛邪,兼
349、顾扶正邪盛急需祛邪,兼顾扶正邪盛急需祛邪,兼顾扶正邪盛急需祛邪,兼顾扶正反会助邪,正虚不甚,反会助邪,正虚不甚,反会助邪,正虚不甚,反会助邪,正虚不甚,先把邪攻先把邪攻先把邪攻先把邪攻邪盛正虚,虚实夹杂证邪盛正虚,虚实夹杂证邪盛正虚,虚实夹杂证邪盛正虚,虚实夹杂证466(二)治标与治本(二)治标与治本1. 标本:标与本是一对相对概念,常用来概括说标本:标与本是一对相对概念,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因果关系及病变过程中矛明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因果关系及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等。盾的主次关系等。2. 标本的相对性:常随疾病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标本的相对性:常随疾病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划分。划分
350、。 邪正邪正 病因与症状病因与症状 先后病先后病467运运用用原原则则后发之标病急后发之标病急后发之标病急后发之标病急先治标病先治标病先治标病先治标病标病紧急标病紧急标病紧急标病紧急先治标症先治标症先治标症先治标症运用运用运用运用概念:在标病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时,或后概念:在标病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时,或后概念:在标病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时,或后概念:在标病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时,或后发之标病影响先发之病治疗时,应生治标病。发之标病影响先发之病治疗时,应生治标病。发之标病影响先发之病治疗时,应生治标病。发之标病影响先发之病治疗时,应生治标病。急则急则急则急则治标治标治标治标概念:在病情缓和,标病不急
351、的情况下,概念:在病情缓和,标病不急的情况下,概念:在病情缓和,标病不急的情况下,概念:在病情缓和,标病不急的情况下,针对疾病本质治疗。针对疾病本质治疗。针对疾病本质治疗。针对疾病本质治疗。疾病本质为本,现象疾病本质为本,现象疾病本质为本,现象疾病本质为本,现象为标,标病不急为标,标病不急为标,标病不急为标,标病不急先病为本,在病为标,先病为本,在病为标,先病为本,在病为标,先病为本,在病为标,标病不急标病不急标病不急标病不急缓则缓则缓则缓则治本治本治本治本标病与本病兼重时的一种治疗原则标病与本病兼重时的一种治疗原则标病与本病兼重时的一种治疗原则标病与本病兼重时的一种治疗原则标本俱急与标本俱缓
352、标本俱急与标本俱缓标本俱急与标本俱缓标本俱急与标本俱缓兼顾兼顾兼顾兼顾标本标本标本标本兼治兼治兼治兼治运用运用运用运用先治其本先治其本先治其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后治其标后治其标后治其标468(三)正治与反治(三)正治与反治1. 正治(逆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常用治则正治(逆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常用治则适应证:疾病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适应证:疾病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常常用用方方法法寒者热之:寒性病证寒者热之:寒性病证寒者热之:寒性病证寒者热之:寒性病证热性药物热性药物热性药物热性药物实则泻之:实证实则泻之:实证实则泻之:实证实则泻之:实证祛邪祛邪祛邪祛邪虚则补之:虚证虚则补之:虚证虚则补
353、之:虚证虚则补之:虚证补益补益补益补益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热性病证热性病证热性病证热性病证寒性药物寒性药物寒性药物寒性药物4692. 反治(从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反治(从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所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所表现的假象性质则,所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所表现的假象性质相同。相同。适应证:疾病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适应证:疾病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常常用用方方法法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具
354、有假热现象的病证。(阴盛格阳)(阴盛格阳)(阴盛格阳)(阴盛格阳)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阳盛格阴)(阳盛格阴)(阳盛格阴)(阳盛格阴)塞因塞用:塞因塞用:塞因塞用:塞因塞用:用补益药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用补益药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用补益药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用补益药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通因通用:用通利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通因通用:用通利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通因通用:用通
355、利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通因通用:用通利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470(四)调整阴阳(四)调整阴阳损损损损其其其其有有有有余余余余阴偏盛(实寒)阴偏盛(实寒)阴偏盛(实寒)阴偏盛(实寒)寒者热之寒者热之寒者热之寒者热之伤阳(兼阳虚)伤阳(兼阳虚)伤阳(兼阳虚)伤阳(兼阳虚)兼顾助阳(扶阳)兼顾助阳(扶阳)兼顾助阳(扶阳)兼顾助阳(扶阳)阳偏盛(实热)阳偏盛(实热)阳偏盛(实热)阳偏盛(实热)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伤阴(兼阴虚)伤阴(兼阴虚)伤阴(兼阴虚)伤阴(兼阴虚)兼顾养阴兼顾养阴兼顾养阴兼顾养阴阴偏衰(虚热)阴偏衰(虚热)阴偏衰(虚热)阴偏衰(虚热)壮水之主,以
356、制阳光(补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补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补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补阴) 阳病治阴阳病治阴阳病治阴阳病治阴在补阴时酌加补阳在补阴时酌加补阳在补阴时酌加补阳在补阴时酌加补阳阳中求阴阳中求阴阳中求阴阳中求阴阳偏衰(虚寒)阳偏衰(虚寒)阳偏衰(虚寒)阳偏衰(虚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阳) 阴病治阳阴病治阳阴病治阳阴病治阳在补阳时酌加补阴在补阳时酌加补阴在补阳时酌加补阴在补阳时酌加补阴阴中求阳阴中求阳阴中求阳阴中求阳补补补补其其其其不不不不足足足足471损其有余损其有余损其有余损其有余阴损及阳阴损及阳阴损及阳阴
357、损及阳补阴补阴补阴补阴+ +补阳补阳补阳补阳阳损及阴阳损及阴阳损及阴阳损及阴补阳补阳补阳补阳+ +补阴补阴补阴补阴素问素问素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景岳全书:景岳全书:景岳全书:景岳全书:“ “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故阴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故阴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故阴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358、;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故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得阳升而源泉不竭。” ”472(五)调理气血(五)调理气血调调调调气气气气气气气气血血血血双双双双调调调调补气:补益脾肺肾等相关脏腑之气补气:补益脾肺肾等相关脏腑之气补气:补益脾肺肾等相关脏腑之气补气:补益脾肺肾等相关脏腑之气气虚证。气虚证。气虚证。气虚证。调理气机调理气机调理气机调理气机气滞气滞气滞气滞理气、行气理气、行气理气、行气理气、行气气逆气逆气逆气逆降气降气降气降气气陷气陷气陷气陷益气升提益气升提益气升提益气升提气闭气闭气闭气闭理气开闭理气开闭理气开闭理气开闭气脱气脱气脱气脱益气固脱益气固脱益气固脱益
359、气固脱气血两虚气血两虚气血两虚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气血双补气血双补气血双补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气滞血瘀行气活血行气活血行气活血行气活血气虚出血气虚出血气虚出血气虚出血益气摄血益气摄血益气摄血益气摄血473调调调调血血血血血虚血虚血虚血虚补血补血补血补血血瘀血瘀血瘀血瘀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气滞血瘀行气活血行气活血行气活血行气活血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气虚血瘀益气活血益气活血益气活血益气活血寒凝气滞寒凝气滞寒凝气滞寒凝气滞温经散寒活血温经散寒活血温经散寒活血温经散寒活血出血出血出血出血止血止血止血止血血热血热血热血热凉血止血凉血止血凉血止血凉血止血气虚气虚气虚
360、气虚益气摄血益气摄血益气摄血益气摄血瘀血瘀血瘀血瘀血化瘀止血化瘀止血化瘀止血化瘀止血大出血虚脱大出血虚脱大出血虚脱大出血虚脱益气固脱益气固脱益气固脱益气固脱血热血热血热血热清热凉血清热凉血清热凉血清热凉血血寒血寒血寒血寒温经散寒温经散寒温经散寒温经散寒474(六)调理脏腑(六)调理脏腑(七)三因制宜(七)三因制宜1. 1.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调理脏腑阴阳气血2. 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3. 3.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三因制宜:指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三
361、因制宜:指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三因制宜:指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三因制宜:指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及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情况,制订适宜的及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情况,制订适宜的及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情况,制订适宜的及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情况,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治疗方法。475定义: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制定适宜的定义: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制定适宜的定义: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制定适宜的定义: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治疗原则。因因因因时时时时制制制制宜宜宜宜运
362、用运用运用运用四季四季四季四季春季温暖春季温暖春季温暖春季温暖宜用辛凉宜用辛凉宜用辛凉宜用辛凉夏季炎热夏季炎热夏季炎热夏季炎热秋季干燥秋季干燥秋季干燥秋季干燥宜用润燥宜用润燥宜用润燥宜用润燥冬季寒冷冬季寒冷冬季寒冷冬季寒冷宜用寒凉宜用寒凉宜用寒凉宜用寒凉慎用温热慎用温热慎用温热慎用温热( (用热远热用热远热用热远热用热远热) )宜用温热宜用温热宜用温热宜用温热慎用寒冷慎用寒冷慎用寒冷慎用寒冷( (用寒远寒用寒远寒用寒远寒用寒远寒) )476定义: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定义: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定义: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定义: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
363、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疗原则。疗原则。疗原则。因因因因地地地地制制制制宜宜宜宜运用运用运用运用西北地区气候寒凉干燥西北地区气候寒凉干燥西北地区气候寒凉干燥西北地区气候寒凉干燥外感风寒外感风寒外感风寒外感风寒 用麻桂用麻桂用麻桂用麻桂辛温解表重剂。辛温解表重剂。辛温解表重剂。辛温解表重剂。东南地区气候较温东南地区气候较温东南地区气候较温东南地区气候较温外感风寒外感风寒外感风寒外感风寒用荆防用荆防用荆防用荆防辛凉解表轻剂辛凉解表轻剂辛凉解表轻剂辛凉解表轻剂477因因因因人人人人制制制制宜宜宜宜定义: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定义: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定义:根据病
364、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定义: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小儿小儿小儿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生机旺盛,气血未充生机旺盛,气血未充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药轻,慎补忌攻药轻,慎补忌攻药轻,慎补忌攻药轻,慎补忌攻老年老年老年老年生机衰退,气血亏虚生机衰退,气血亏虚生机衰退,气血亏虚生机衰退,气血亏虚宜补慎攻宜补慎攻宜补慎攻宜补慎攻青壮年青壮年青壮年青壮年形体壮实,气血充盛形体壮实,气血充盛形体壮实,气血充盛形体壮实,气血充盛可攻,药宜重可攻,药宜重可攻,药宜重可攻,药宜重妇女妇女妇女妇女经产胎带经产
365、胎带经产胎带经产胎带男子男子男子男子阳痿遗精阳痿遗精阳痿遗精阳痿遗精体质体质体质体质强弱强弱强弱强弱偏寒偏寒偏寒偏寒偏热偏热偏热偏热职业职业职业职业478 康复原则康复原则一、康复学的意义一、康复学的意义康复即恢复平安或健康之意。康复即恢复平安或健康之意。康复即恢复平安或健康之意。康复即恢复平安或健康之意。二、康复的基本原则二、康复的基本原则1. 1.形体保养与精神摄相结合形体保养与精神摄相结合形体保养与精神摄相结合形体保养与精神摄相结合养形:重在补益精血养形:重在补益精血养形:重在补益精血养形:重在补益精血 注意适当运动,以促进周身气血运行,增强抗病注意适当运动,以促进周身气血运行,增强抗病
366、注意适当运动,以促进周身气血运行,增强抗病注意适当运动,以促进周身气血运行,增强抗病养神养神养神养神保持良好心境保持良好心境保持良好心境保持良好心境4792. 2.内治方法与外治方法相结合内治方法与外治方法相结合内治方法与外治方法相结合内治方法与外治方法相结合内治法内治法内治法内治法药物、饮食等药物、饮食等药物、饮食等药物、饮食等 外治法外治法外治法外治法针灸、推拿、气功、传统体育、药物外用等针灸、推拿、气功、传统体育、药物外用等针灸、推拿、气功、传统体育、药物外用等针灸、推拿、气功、传统体育、药物外用等4. 4.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相结合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相结合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相结合自然康复
367、与治疗康复相结合3. 3.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相结合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相结合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相结合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相结合480思考题思考题1.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思想言之,属: A.标急则先治其标 B.本急则先治其本 C.标缓则先治其本 D.本缓则先治其标 E.标本兼治 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单选题4812. “阳病治阴”之“治阴”,系指: A.温散阴寒 B.发表散寒 C.滋阴制阳 D.扶阳消阴 E.阴阳并补 3.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主要适用于下列何项病机变化的病证: A.阴偏盛 B.阴偏衰 C.阳偏盛 D.阴虚致阳亢 E.阳虚致阴盛 4824.气虚证治以
368、补气,一般认为当以何为重点: A.脾与胃 B.肺与大肠 C.肝与胆 D.肾与膀胱 E.心与小肠 5.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寒者热之 D.用寒远寒 E.用热远热 4831.从病性与药性的寒热性质言之,常用的反治法为: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寒因寒用 D.热因热用 E.用寒远寒 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多选题2.气虚致血瘀者,最适宜的调理方法是: A.养血为主 B.活血化瘀为主 C.佐以活血化瘀 D.补气为主 E.佐以补气 4844853.下列不属于表里关系的脏腑是: A.脾与胃 B.肝与胆 C.心与心包络 D.肾与三焦 E.肺与小肠
369、4.下列哪些是在祛邪治则指导下制订的治疗方法: 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祛痰 E.清热利湿 5.下列哪些属于阳偏衰的治疗方法: A.扶阳益火 B.阴中求阳 C.阴病治阳 D.益气回阳 E.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486Thanks, everybody!487附:附: 中医哲学思维及方法中医哲学思维及方法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Methods of TCM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Methods of TCM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运用哲学的思维运用哲学的思维注重整体上的研究注重整体上的研究488具体思维方法具体思维方
370、法具体思维方法具体思维方法一、比较(发现异同点)一、比较(发现异同点)举例:实证与虚证举例:实证与虚证 脏与腑脏与腑二、演绎(一般到个别)二、演绎(一般到个别)举例:肝举例:肝木木升发喜舒畅条达;升发喜舒畅条达; 水肿(土克水、脾属土,故健脾利水)水肿(土克水、脾属土,故健脾利水)三、类比(援物比类)三、类比(援物比类)举例:病因举例:病因风;治疗风;治疗“釜底抽薪釜底抽薪”四、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四、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举例:咳嗽、气喘、咯血举例:咳嗽、气喘、咯血肺肺五、试探和反证五、试探和反证举例:以轻剂方药试探寒热真假;举例:以轻剂方药试探寒热真假;“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等等489附:附: 精气学说精气学说 Theory of JingqiTheory of Jingqi神神1.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2.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份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份3.专指肾精专指肾精精精1.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规律。2.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3.一切生物,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一切生物,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4.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