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1 宋词二首课件 鲁人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1 宋词二首课件 鲁人版必修4(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1宋词二首宋词二首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谥文忠。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曾任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召集人马,训练军队,
2、奖励耕战,打击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其作品笔力雄厚,热情洋溢,慷慨悲壮,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由于在政治上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打击,心情异常苦闷,他便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人之中寻求解脱。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此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望着滚滚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感慨万千,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
3、怀古。资源助读知识整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当时韩侂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起用闲居多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韩侂胄伐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雪耻的一贯志愿。但是,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任时,他制甲胄,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壮丁并进行训练,为伐金做准备。可是韩侂胄集团,政治腐败,奢靡淫乐,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写下这首词不久,辛弃疾就受到诬陷。先是降职,后又奉诏闲居终老。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词
4、,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起于唐代,盛于宋代。词原本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词调,也就是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形式,如字数、平仄、用韵等。按字数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作家流派风格,词又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词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婉约派词语言清丽含蓄、感情缠绵,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 二、辨识通假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一词多义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古今异义 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名句积累(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惊涛拍浪,卷起千堆雪
5、”两句,描写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象。(2017山东高考)(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017天津高考)(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赢得仓皇北顾”。(2016全国高考)(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2016浙江高考)(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2016江苏高考)(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015安徽高考)(7)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2015全国高考)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
6、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清文章思路 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二、说说文章主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者通过对赤壁古战场之险的描写和对周瑜这一年轻有为的英雄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称颂、仰慕之情,以及对自己年事渐高、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作者通过追忆古人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今的北伐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回忆当年南归之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减,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任务务一】分析作品内容一】分析作
7、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1.苏轼刻画了怎样的周瑜形象?提示:这首词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了”,美人衬英雄,写尽周瑜的俊伟风姿。“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的装束,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娴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作者为何如此羡慕周瑜?提示:这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衰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懦弱,他是多么渴望有如周瑜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改变这不景气的现状。这
8、正是作者之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这一战争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动机。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一句描绘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示:作者描绘了一个热闹的场面:佛狸祠下,鼓声隆隆,鸦声连连,人们载歌载舞,祭祀着神灵,场面无比热闹。此时的“佛狸祠”景象象征着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佛狸祠下却是一片和平景象,全无半点战斗气息。作者用乐景写哀情,表达了对失地收复无望的无奈和郁闷之情。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任务务二】二】 分析作品分析作品语语言言,赏赏析写作手法析写作手法1.请以念奴娇赤壁
9、怀古的上片为例,谈谈作者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表现豪放特征的。提示:这首词从滚滚东去的长江起笔,把大江的汹涌奔腾和历史人物的气概联系在一起,描绘了一个广阔的背景,体现了诗人站立江边凭吊古迹时激荡起伏的心情,气魄宏大。“浪”“乱石”“惊涛”“雪”等雄奇壮阔的景物,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提示: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
10、一生活细节,则又是以美人烘托英雄周瑜,烘托出周瑜的风姿潇洒,年轻有为。词中写赤壁的险要形势为实景,想象火烧曹营为虚景,二者虚实相济,为映衬手法的运用。词中写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也是相互映衬。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及作用。提示:词人登北固亭所见眼前之景“舞榭歌台”“斜阳草树”等多是实写,登北固亭所抒怀古之思“千古英雄”“金戈铁马”等是虚写。虚实结合,表达词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对前人功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含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失望。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有人说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有“掉书袋”
11、的毛病。你认为呢?提示: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古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技法指导“虚实结合”中的“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相同的情感。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境,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
12、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诗人用这一虚构的美好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景。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云:“今宵酒
13、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解析:首先找出何为实、何为虚,再分析虚实结合的作用。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
14、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好男儿志在四方名句诵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甥书)人不自立,则唯有无耻而已。(康有为志耻)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古今图书集成)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面歧路者有行迷之虑,仰高山者有飞天之志。(傅玄傅子)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张孝祥论治体札子)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1.苏轼与辛弃疾都是豪放派宋词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大多体现出视野辽远广阔,气象恢弘雄放的特点,殊不知,这种豪放与旷达的生命态度却是孕育在多舛的遭遇中的。苏东坡的仕途可谓坎坷,历经多次流放,且
15、在“乌台诗案”中险些丢掉性命。辛弃疾一生怀抱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愿望,但他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始终不能完成夙愿,在许多诗词中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慨叹。但是这种坎坷的遭遇并没有让他们沉沦,他们将或旷达超脱或豪迈奔放的思想诉诸笔端,终成文坛上举足轻重的大师级人物。面对逆境,是消极退避还是乐观迎接,决定了我们的生命质量。当我们划过了一道最艰难的河道之后,我们必感到一种放舟千里的喜悦。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力学桥梁专家李国豪教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身居“隔离室”,没有纸张,没有资料。报纸的白边、中缝成了他的演算“天地”,妻子的发夹、孩子的乒乓球网成了他的实验工
16、具。他还经常受审讯,写检查。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终于写出了10万字的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填补了一项世界上桥梁建筑学上的空白。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郁孤台之魂徐南铁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
17、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居民,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及至知道了城内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
18、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台,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有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
19、了!“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史、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亮点品读标题含义为“郁孤台的永恒的精神”,全文以此为线索展开。第一段把八百年的历史人物拉到眼前,更能表达作者对辛弃疾的仰慕。第二人称的运用,便于与历史人物对话。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第四段写“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形象地写
20、出了八百年前的那一段民族屈辱史已经成为过去。“红漆剥落”“铁锁紧扣”“灰冷、凋敝”写出了郁孤台的败落。“但是”形成句意的转折。“终于”一词突出了作者对辛弃疾的仰慕。作者用“披红点翠,焕然一新”来形容今日的郁孤台,和过去“灰冷、凋敝”“败落不堪”的郁孤台相对比,是说郁孤台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即郁孤台之魂,它不会因为台的兴衰而兴衰。第九、十两段,一呼一应,表达了作者对郁孤台精神的理解,即词中所贯串着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结尾照应开篇,且点明题旨。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思考】1.本文第五段先说“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后来又说郁孤台“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2.文章第一段写“我与相会”,结尾两段写“辛弃疾依然回望郁孤台”“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和好处。参考答案:1.从外表上看,郁孤台是有一种不堪风雨的败落之貌,但它又有一种不因兴衰而兴衰的精神。2.(1)这样写更易于表达作者在与历史人物的接近中探讨郁孤台所凝结着的民族精神;(2)形象地表现了辛弃疾与郁孤台长存,表达了作者对诗人辛弃疾和郁孤台精神的无比崇敬;(3)结尾照应开篇,且点明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