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给药(课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黏膜给药(课堂PPT)(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口腔黏膜给药1概 述1口腔的解剖结构与生理2药物的口腔吸收及其影响因素3促进口腔黏膜吸收的方法4第11章 经皮释药技术2口腔生物黏附制剂56第11章 经皮释药技术3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v定义定义v口服给药的替代途径?口服给药的替代途径?v优点:优点:v 1、颊黏膜和舌下黏膜血管密集,血流丰富,、颊黏膜和舌下黏膜血管密集,血流丰富,通透性好。通透性好。v 2、酶的活性低、酶的活性低v 3、对外界刺激耐受性好、对外界刺激耐受性好v 4、剂型易定位,用药方便。、剂型易定位,用药方便。4剂型的发展v溶液剂、喷雾剂、膜剂、涂剂v含片、舌下片、速溶片、咀嚼片v口腔黏膜生物黏附制剂5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的
2、解剖结构与生理口腔的解剖结构与生理v口腔黏膜总面积100cm2非角质化区:舌下黏膜(非角质化区:舌下黏膜(26cm2,100200um) 和颊黏膜(和颊黏膜(50cm2,500-600um))角质化区:龈黏膜、硬腭黏膜、唇的内侧角质化区:龈黏膜、硬腭黏膜、唇的内侧口腔黏膜的主要成分:类脂和胆固醇,少量的神经酰胺和饱和脂肪酸口腔黏膜的主要成分:类脂和胆固醇,少量的神经酰胺和饱和脂肪酸结构结构黏液层:含黏蛋白,带一定电荷黏液层:含黏蛋白,带一定电荷表皮层:上表皮细胞(胞浆内有酶)、基底层表皮层:上表皮细胞(胞浆内有酶)、基底层结缔组织层:固有层、基底层、毛细血管、神经等结缔组织层:固有层、基底层、
3、毛细血管、神经等6第二节第二节 药物的口腔吸收及其影响因素药物的口腔吸收及其影响因素v吸收机制:多数药物为被动扩散吸收机制:多数药物为被动扩散v吸收途径:细胞内通道和细胞旁通道:疏水途径、吸收途径:细胞内通道和细胞旁通道:疏水途径、细胞间隙的水性渗透区细胞间隙的水性渗透区v影响口腔药物吸收的因素:影响口腔药物吸收的因素:v 1、口腔黏膜的生理屏障、口腔黏膜的生理屏障v 2、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v 3、制剂因素、制剂因素v 4、唾液的分泌和口腔的运动、唾液的分泌和口腔的运动7第三节第三节 促进口腔黏膜吸收的方法促进口腔黏膜吸收的方法v一、吸收促进剂v 机制:机制:1、改变口腔黏膜上黏液
4、层的流体动力学性质,、改变口腔黏膜上黏液层的流体动力学性质,降低黏液层的黏度和阻力;降低黏液层的黏度和阻力;v 2、与黏膜组织的细胞膜上的类脂和蛋白质等组分相互、与黏膜组织的细胞膜上的类脂和蛋白质等组分相互作用,增加膜类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以便利于细胞内通道作用,增加膜类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以便利于细胞内通道的转运;的转运;v 3、扩大细胞间隙,增加细胞旁通道的转运;、扩大细胞间隙,增加细胞旁通道的转运;v 4、与一些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减低蛋白酶的活性或具、与一些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减低蛋白酶的活性或具有蛋白酶抑制剂作用,减少蛋白类药物的降解。有蛋白酶抑制剂作用,减少蛋白类药物的降解。v二、生物
5、黏附材料二、生物黏附材料v三、酶抑制剂三、酶抑制剂8第四节第四节 口腔生物黏附给药制剂口腔生物黏附给药制剂v口腔黏附给药系统定义:口腔黏附给药系统定义:是指利用具有黏附性是指利用具有黏附性聚合物的材料能与机体组织黏膜表面产生较长时间聚合物的材料能与机体组织黏膜表面产生较长时间的紧密接触,使药物通过接触处黏膜上皮进入循环的紧密接触,使药物通过接触处黏膜上皮进入循环系统,发挥局部和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系统,发挥局部和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v生物黏附机理:湿润、机械嵌合、非特异性结合、生物黏附机理:湿润、机械嵌合、非特异性结合、形成新的共价键结合形成新的共价键结合9v生物黏附材料:聚丙烯酸类、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壳聚糖v影响生物黏附的因素:v 1、聚合物的类型:结构、电荷密度、侧链疏水基团的性质和数目等v 阴离子中性或阳离子,带羧基的磺基结构,水不溶性水溶性v 2、分子量:聚合物要有足够大的分子量才能有一定的黏附性v 3、外加压力和作用时间v 4、药物和辅料10v口腔生物黏附制剂的评价v 1、黏附性:分离力v 2、口腔黏膜接收试验v 3、体内研究11谢 谢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