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经典学案 5-2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经典学案 5-2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件(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1举例说明种群的特征。n2概述种群的“S”型与“J”型曲线。n3描述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n4阐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n5知道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结构。n一、种群特征n二、种群数量的变化n三、生物群落n1.种群内涵与外延n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须强调两同:同一区域、同种生物;一全部:全部个体)。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间可进行基因的自由交流,因此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每个种群拥有其独特的基因库,此基因库内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的进化,因而种群同时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还是物种的存在形式,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因单位。种群的外延是种内关系。n2种群的特征及其内在联
2、系n种群作为有机单元,具有个体无法具备的特征。项目特征定义特点或作用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决定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和迁出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直接影响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n上述特征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但其他特征对种群密度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图所示: n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n(1)原理n在一般情
3、况下,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困难的。研究者常常只计数种数的一小部分,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法。n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标志重捕法。n(2)方法步骤n标志重捕法n特别提示n(1)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以采用样方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n(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迁出直接相关。n【例1】(2
4、009南京模拟)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nA生物种群出生率是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个体数目n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n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nD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n解析A、B两项对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概念的表述是正确的。影响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是各种环境条件对种群的制约,而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除环境条件外,人口政策、生育观念等也影响人口出生率。n答案Cn种群作为一个有机单元,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典型特征,以下关于种群特征及其内在关系的概念图中,依次表示()nA种群密度年龄
5、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迁出nB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迁出nC出生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出种群密度死亡率nD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出n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与迁入和迁出,同时,年龄组成可通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也可通过出生率而制约种群密度,故D选项符合种群各特征间的真实内在联系。n答案:Dn1.种群数量变化的内涵n在自然界,种群数量总在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处于动态变化中,这种动态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
6、波动稳定和下降等。在某些极端因素困扰下,甚至还会出现物种(种群)的绝灭,从而导致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下降。n2种群的两种数量增长曲线及相关应用n(1)种群的两种数量增长曲线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成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侯适宜、没有敌害环境资源有限(存在种内斗争、天敌等)特征相关数学模型:NtN0tNt:第t年后种群的数量N0:种群的起始数量: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t:时间(年)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同时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该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最终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以K表
7、示)。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模型增长率固定倍数(倍)增长各时期增长率不同,呈“钟型”曲线n 注在实际环境中,种群增长一般都呈“S”型增长,但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一定时间内的增长可看作“J”型增长。n(2)曲线的应用n特别提示n(1)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等;而“S”型曲线与“J”型曲线都只是研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n(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不需要设对照实验。取样的先后顺序本身已构成了种群数量变化的前后自身对照。n(3)封闭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因在封闭环境中,无外源物质和能量的补充,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与“S”型曲线相比多了一个衰亡期。如恒定容积培
8、养液中酵母菌或细菌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n思维拓展n三种存活曲线分析n存活曲线是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存活量的指标,也是衡量种群增长的基本参数。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如图所示:n型:曲线呈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而一旦达到生理寿命,则其死亡率大大增加。例如,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曲线。n型:曲线呈直线,各年龄段死亡率相等。许多生物的存活曲线接近型。如鸟类的存活曲线。n型:曲线呈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如青蛙的存活曲线(蝌蚪时期死亡率很高,但一旦变成青蛙后,死亡率大大降低)。n存活曲线以环境条件和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为转移。例如,人类的存活曲线因营养、医疗卫生等条件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
9、如果环境变得适宜,死亡率变得很低,种群就会突然爆发。不少农业害虫爆发就是这种原因。例如东亚飞蝗的大发生,连年干旱使土壤中蝗虫卵的存活率提高。n利用种群存活曲线特点,可指导有益动物的保护及有害动物的防治工作,如对有益动物可在其死亡率高的时期,设法降低其死亡率,同理对有害动物,则可人为增加其死亡率。n【例2】(2009山东理综)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n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n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n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地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n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n解析曲线a
10、表明,种群密度增大存活率明显降低,显然此生物消耗的物质和能量较多,这样的生物一般营养级较高,体型相应比较大。人工养蜂时,由于蜜蜂单个个体生存能力过低,种群密度较低时不利于其繁衍,存活率较低;若种群密度过高,则种内斗争加剧,死亡率也较高,所以种群密度适中时最利于种群的发展。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竞争越激烈,所以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的种群密度不是d点。n答案Dn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n(1)在t0t2时期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n
11、(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时,原因是_。n(3)在t1t2(不包括t2点)时种群的数量增长应呈现下列哪种趋势()nA仍在增长B稳定状态nC呈下降趋势 D无法确定n(4)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_,主要原因是_和_。n解析:分析图中曲线可知:t0t2时期内种群数量增长率由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因而该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的数量为N,即为最大值,而在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则此时种群的数量为N/2,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当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时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因而t1时即为捕捞的最佳时期。在t1t2(不包括
12、t2点)时种群仍具有一定增长率(增长率0),故此时种群数量仍在增长,只是增长幅度有所减缓而已,只有增长率为“0”时,种群才处于稳定状态;只有增长率为“负值”时种群数量才呈现下降趋势。n答案:(1)“S”型N/2增长型n(2)t1在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量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n(3)A(4)不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n1.种群与群落比较种群群落概念外延“同种生物”“全部个体”一定“时间和空间”(同种生物不同空间的种群可能存在“地理隔离”;同一空间不同时期的种群“年龄组成”可不断变化)“不同种生物”“全部种群”种群群落基因交流状况种群内不同个体间可进行天然基因交流,既无地
13、理隔离,也无生殖隔离种群是物种繁殖及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群落内不同种群间虽无地理隔离却具生殖隔离,故不同种群间不可进行天然基因交流生物彼此关系只具“种内关系”(或互助或斗争)各种群内部具种内关系,不同种群之间具种间关系(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等)生态功能同一种群往往具同种生态功能,或为生产者,或为消费者,或为分解者不同种群其营养功能不同,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n2.群落的结构n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n(1)群落的垂直结构n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n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
14、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如下:n乔木层接受到全光照n灌木层 接受到全光照的10%n草本植物层 仅接受到全光照的1%5%n苔藓地衣层 仅接受到微弱的光照n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如森林群落中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如下:n猫头鹰 森林上层n大山雀 灌木层n鹿、野猪 地面活动n蚯蚓及部分微生物 落叶层和土壤n除此之外,水域生态系统中也会因水体的物理条件(光照、温度、盐度、溶氧量等)及生物条件(天敌、食物等)的差异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如植物由浅层到深层可有浮游植物、绿藻、裸藻、红藻等。而动物由浅层到深
15、层也具有浮游动物、各水层鱼类、底层软体动物等垂直分层分布。n由此可见,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n(2)群落的水平结构n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分布主要受“水分”制约,由南到北的群落分布主要受“温度”制约。n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n3群落具一定空间结构的重要意义n不同种群的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合理空间分布,有利于提高群落整体对阳光和环境资源的利
16、用能力,对种间关系协调发展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n特别提示n(1)群落中各种群的种间关系类型及不同种群的空间分布情况均是长期自然选择及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n(2)涉及“物种数”或“不同种群分布情况”应属群落范畴的内容,涉及“同种生物”应属“种群”范畴的内容。n【例3】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n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n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n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nD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水分n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及水平结构,群落中各种群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合理空间分布
17、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并缓解种间竞争;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层主要与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群落的水平结构则与光照、湿度、温度、地形等多种因素有关。n答案Dn(2008年江苏省扬州市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n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n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n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n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n解析:无论植物群落还是动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随地形起伏、光照明暗、湿度不同等均会呈现种群分布差异。n答案:Dn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n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n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
18、出生率为1.329%n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n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n解析:种群是由许多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是分布在同一生态环境中能够自由交配、繁殖的个体群,但又不是同种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的核心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种群密度。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是由物种本身决定的,不属于种群的特征。n答案:Cn2如图为种群在有限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nA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当减小为零
19、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nB种群数量在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是控制鼠害、蝗虫的最佳时期nC合理密植农作物可提高产量,其数量可达到自然环境中的容纳量(即K值)n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n解析:种群数量在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是海洋渔业捕捞、森林树木砍伐的最佳时期,如果要控制鼠害、蝗虫的数量,应在害虫数量未快速增长之前进行。n答案:Bn3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0,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nA种群密度增加,食物和栖息地竞争加剧nB种群密度减小,食物和栖息地竞争加剧nC种群密度不变,达到其环境最大负载能力nD种群无繁殖现象,已无新个体产生n解析:种群数量年增
20、长率为0,表明种群数量在一年内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没有变化,生活资源的个体平均占有量保持不变。n答案:Cn4下表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种群变化情况(无猎捕现象),下列结论中最适合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年份狼种群数量驼鹿种群数量197010901972121151974201451976251051978189519801898nA.狼的数量随驼鹿数量的增加而增加nB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nC驼鹿数量随狼数量的增加而增加nD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n解析:从表中数据可看出,狼和驼鹿种群数量均处于不断变化中,且它们的变动呈明显的相关性,当驼鹿
21、种群数量增加时,狼的数量必增加(19701974年),而随狼的数量增加,驼鹿数量将减少(19741976年),紧随其后又带来了狼群数量减少(19761978年),天敌减少之后又可能有驼鹿种群数量的回升(19781980年)。n答案:An5下图表示的是四个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n解析:根据坐标直方图分析,A中老年个体数最多,其次是成年个体数,而幼年个体数最少,此种群是衰退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B图表示的是增长型种群,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C、D表示的可能属于稳定型种群,种群密度可能不变。n答案:An6如图是对某地区动物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
22、趋势是()nA总量将增加 B环境阻力不变nC种群密度下降 D保持稳定型增长n解析:根据坐标中种群年龄组成直方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种群,由此可预测该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n答案:Cn7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n解析:据小球藻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可知,小球藻个体数量增长一段时间后数量不再增加,其种群增长率为0,并且种群增长率不是直线下降,所以正确答案为D。n答案:Dn8(2008山东省潍坊市统考
23、)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一块面积不大的区域,第一次捕获68只鼠,标志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捕获54只鼠,其中标志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n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较多,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n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n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n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n解析:主要考查标志重捕法的有关问题。此种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该区域的此种鼠的数量约为6854/12306只。n答案:Bn9如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n(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
24、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n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n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n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m2。n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株/m2。n(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n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_;n_。n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25、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相对内容。n(1)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常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面积,应选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时的最小面积,由图乙可知,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为S0;对种群密度的估算,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即(n1n2n3)/(3S0)。n(2)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n答案:(1)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样方法n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恒定S0n(n1n2n3)/(3S0)n(2)光垂直n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n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n教学建议n充分把握种群的概念及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及与群落的比
26、较。n在学习种群概念时,一定要把握住两个同一,即同一地点、同一生物。在学习种群特征时,要以种群密度的变化为核心,围绕其他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展开分析;注意群落概念的理解及种群的比较。n备用选题n1(2008重庆理综卷)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n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n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n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n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n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而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不是同一物种。群落是由一个区域内的全部种群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27、指食物链和食物网。n答案:Dn2(2008广东理基,52)水华是富营养化水体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从种群特征分析,水华属于()nA不规则波动 B不均匀分布nC短期内暴长 D季节性消长n解析:水华是浮游植物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迅速大量增殖的结果。n答案:Cn3(2008海南生物,15)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n解析: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且气侯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速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种群数量增长通常呈指数增长。若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大多数种群的指数增长都是暂时的,一般仅发生在早期阶段,随着密
28、度增大,资源缺乏、代谢产物积累等,种群的增长速率势必降低,因此应选B。n答案:Bn4(2008海南卷)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n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n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n解析:该杂草地中的生物构成群落,动、植物都具有垂直分布现象。因甘蔗田弃耕后,人为干涉因素消失,导致弃耕的甘蔗田物种组成更复杂。n答案:Cn5(2008高考上海卷)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nA100只 B200只nC300只 D400只n解析:
29、首先注意纵坐标是种群的增长速率,而不是种群数量,在增长率为最大时,数量为K/2(K为种群最大值),因此K值2002400(只)。n答案:Dn6(2007高考江苏卷)“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 )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充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30、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n(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n(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n(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n(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的比例关系为_。n解析: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
31、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过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n答案:(1)NMn/m(2)144高n(3)8/9(或32/36)(4)2.51n资料卡片n管圆线虫病与福寿螺n北京晚报2006年9月4日报道,引起轩然大波的福寿螺来自广西桂林。一只福寿螺可能带有几千条甚至几万条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这些广州管圆线虫可以存活很长时间。人一旦吃了生的或半生的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福寿
32、螺即可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通过消化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之中游弋,酿成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膜脊髓炎等病症。n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由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广东。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味道不好,它被释放到野外。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又繁殖得快,因此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其活动的适温范围为838,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福寿螺可自然越冬,福寿螺在南方一年可繁殖两代,一次产卵数千粒,孵化后的幼螺生长4个月就可以产卵,一只螺一年可繁殖30万个后代,繁殖速度比本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危害很大,已成为中国南方水域的一大患害。n因福寿螺多在田间、水沟生活,应组织人力将水排浅后人工捡螺,集中捣毁;福寿螺一般把卵产在田边、水沟边的杂草及禾苗上,在其未孵化前进行人工摘除,然后集中深埋、打碎或烧毁;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养鸭,在螺卵孵化时,放鸭子捕食幼螺。在福寿螺重灾区,组织农民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投放杀螺药,开展全面性药杀,但选用化学杀螺剂对水体毒性大,容易污染水质,成本高,效果差。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