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一、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一、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1 1、根本动力、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1)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2)生产力的发展是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殖民之路与和平崛起之路)(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信息技术、核技术、太空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深海采油技术)2 2、重要动力、重要动力——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1)世界基本矛盾(2)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的矛盾3 3、直接动力、直接动力——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1)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2)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二、国家权力与国家实力二、国家权力与国家实力1 1、国家权力、国家权力(1)涵义:指在国际政治互动关系中,一个国家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行为的能力2)属性:相对性、两重性、强制性、利益性2 2、国家实力、国家实力(参见上一章)3 3、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1 1、国家利益的内涵、国家利益的内涵p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总和包括四层涵义:(1)“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特定国家的利益,而非多国的、地区的或全球的利益。
2)“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个别人或部分人的,区别于个人、集团或阶级利益(3)是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内容,是各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和目的4)不是个别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利益、各种因素的“抽象”与“综合”2 2、国家利益的构成及相互关系、国家利益的构成及相互关系(1)安全利益(2)经济利益(3)政治利益(4)文化利益3 3、国际利益的地位和作用、国际利益的地位和作用(1)制定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2)调整国家对外行为的重要基础和着眼点(3)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政策合理性的重要工具4 4、国家利益的特征、国家利益的特征(1)抽象性与具体性(2)客观性与主观性(3)民族性和阶级性四、愈演愈烈的两极争夺战四、愈演愈烈的两极争夺战1、、1908年,英国首先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继之,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智利、阿根廷和挪威的触角也先后伸向南极到1940年,这7国已对83%的南极大陆实施了“瓜分”,只剩下西经90°~150°被认为是“预留”给美国的“空白”2008年年8月月28日,北极地区周边五国丹麦、俄罗斯、美国、日,北极地区周边五国丹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和挪威代表结束在格陵兰岛举行的部长级会议,共商加拿大和挪威代表结束在格陵兰岛举行的部长级会议,共商北极地区保护与开发问题,实际意在划分北极地盘北极地区保护与开发问题,实际意在划分北极地盘2、、在战略位置最佳的南极半岛,智利、阿根廷和英国的“版图”相互重叠,它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特别是英阿,都以海军介入了争夺,拆掉对方的标志,换上自己的,进行了一场“标志物破袭拉锯战”1947~1954年,英国先后4次就南极“主权”分歧上诉国际法院,但智利与阿根廷拒绝国际法院审理最有影响的美国和苏联虽然都没有提出主权要求,但两国均不承认其他国家对南极的划分,并声称保留自己提出主权要求的权利3、、冷战时期,苏联在南极大陆四周先后建立了8个常年科考站,各站之间基本等距,均匀分布于南极大陆4、、冷战结束前,美国每年派往南极的人员都超过1000人,拨款每年都超过2亿美元近年来,美国还提出打算修建一条横跨罗斯冰盖长达1600公里的冰上高速公路如果此设想得以实现,简直就等于“一路通南极”5、、1959年12月1日,12个在南极从事过实质性科考的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该条约规定南极非军事化,冻结法律地位,除禁止提出新的主权要求外,对曾经提出的主权要求既不承认也不否认12个签约国虽然是当然的协商国,但1983年以前,缔约国甚至连参加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的资格都没有;1983年以后,这些国家才可作为观察员参加会议,但无表决权南极考察活动需要巨大的财力,只有大国和富国方可为之 6、、1983年,中国以缔约国身份加入了《南极条约》,由于当时尚未进行过独立的科考活动,所以还不具备成为协商国的条件,也没有表决权。
当年9月,我国第一次出席《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从座次排列到文件发放,都是二等公民待遇,特别是进行表决的时候,大会主席把榔头一敲,缔约国被请出会场去“喝咖啡”,连表决结果也无从知晓“雪龙号雪龙号”破冰船在南极从乌克兰购进的破冰船在南极从乌克兰购进的“雪龙号雪龙号”是中国唯一是中国唯一一艘远洋破冰船,难以负荷越来越繁重的南北极科考任务一艘远洋破冰船,难以负荷越来越繁重的南北极科考任务7、、1983年,当南极问题被列入联大议事日程时,许多无力亲赴南极的国家都强烈要求改变南极事务被少数国家支配的现状,但以美国为代表的《南极条约》协商国集团,坚决反对“彻底开放”,认为南极的科学考察是投入巨大而持久的事业,必须坚持“投入与受益相匹配”的原则1991年,南极事务的最高决策机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经过反复磋商,出台《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决定50年之内(也就是2041年之前)禁止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然而,《议定书》没有对2041年之后的资源问题做出任何规定8、、2006年6月11~23日,第29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在英国爱丁堡召开,5个国家提出新建或改扩建考察站计划,这是自1998年南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以来申请最多的一次。
这次会议上,印度提出将在拉斯曼丘陵保护区内建立第三个南极考察站,根据是,“当1.3亿年前南极大陆还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时(地质学说之一,指远古时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连在一起,称冈瓦纳古陆),印度的‘圣河’哥达瓦里河曾经流过那里9、、2007年初,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2006年世界十大旅游胜地排行榜,南极名列第二 10、、2007年3月1日,2007/2008“国际极地年”在全世界多个分会场同时拉开帷幕,这一科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吸引了63个国家的5万多名科学家,总投入达2000亿美元之多…… 11、、 2007年7月9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宣布,为维护该国“西北通道”的“主权”,将向该水域派遣6~8艘巡逻艇,不仅要强化在北极的军事存在,还要在那里修建一座深水港而几天前,搭乘核潜艇对北极进行了为期6周的勘探后,俄罗斯地质考察小组已高调宣称,包括北极点在内的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应该属俄罗斯 •俄罗斯俄罗斯“北极北极”级(级(Arktika)核动力破冰船)核动力破冰船•2007年年8月,俄国家杜马副主席举着俄科考队员在北冰洋月,俄国家杜马副主席举着俄科考队员在北冰洋洋底插上俄国旗的照片插在北冰洋下洋底插上俄国旗的照片插在北冰洋下12、、美国官员称俄罗斯在北极宣示主权的行为是“异想天开”。
美国媒体指责俄罗斯引发了一场争夺北极的运动美国和加拿大这对“好兄弟”也撕破了脸美国认为,西北航道是一条国际航道,各国“均有权通行”加拿大则干脆在北极地区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宣布“凡驶入西北航道的船只必须在加拿大海岸警卫队登记备案”总之,一切都乱了套政要们一边在世界各地开会讨论减低碳排放,一边拼命争夺着温室效应带来的巨大收益 加拿大基地部队士兵加拿大基地部队士兵 不能驻军的南极点周围飘扬着各国国旗不能驻军的南极点周围飘扬着各国国旗 讨讨 论论 问问 题题1、两极争夺战反应了国际政治基本动力理论的哪些内容?2、中国如何增强在两极争夺战中的能量和“话语权”?3、两极争夺战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