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物与环境•一、环境的定义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的定义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z二、生物的环境分区二、生物的环境分区 z三、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三、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z四、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四、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z五、五、群落与生态系群落与生态系 六、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六、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一、环境的定义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的定义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与环境相关的概念、与环境相关的概念 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指生物周围一切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指生物周围一切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的总和因素的总和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寄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寄生、共生共生 食物链食物链:一定环境范围内,各种生物通过食物:一定环境范围内,各种生物通过食物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联系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联系 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如温:包括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如温度、深度、光线、底质、气体、盐度等度、深度、光线、底质、气体、盐度等一个简单的食物链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示意图示意图)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制约性环境的制约性——环境从根本上决定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环境从根本上决定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 性性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性——生物可通过自身生理机能的调整、改变生物可通过自身生理机能的调整、改变 生活方式、主动寻找新的生活环境等方法来适应环境的生活方式、主动寻找新的生活环境等方法来适应环境的 变化。
因而生物获得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潜力变化因而生物获得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潜力还能还能 改改 造环境造环境 两者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切相关,如植物、土两者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切相关,如植物、土 壤、水分、气体壤、水分、气体 广栖生物:能在较宽限度范围内生活的生物广栖生物:能在较宽限度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狭栖生物:只能在小范围内生活的生物,如造礁珊瑚狭栖生物:只能在小范围内生活的生物,如造礁珊瑚3 3、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意义、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意义• 了解生物的进化规律与地史时期地球了解生物的进化规律与地史时期地球环境变迁具有重要价值正确处理好经济环境变迁具有重要价值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古示今),(以古示今),维维护整个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平衡,保证人护整个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平衡,保证人类社会快速持续地向前发展类社会快速持续地向前发展二、生物的环境分区二、生物的环境分区•按海陆分布的地理分区按海陆分布的地理分区 z陆地、海洋陆地、海洋 按海拔高度及海水深度的地理分区按海拔高度及海水深度的地理分区 高山区、平原区高山区、平原区 滨海区、浅海区、半深海区、深海区滨海区、浅海区、半深海区、深海区 按纬度划分的地理区按纬度划分的地理区 极地区、寒带区、温带区、亚热带区、热带区极地区、寒带区、温带区、亚热带区、热带区二、生物的环境分区二、生物的环境分区•1、大陆生物环境分区、大陆生物环境分区 H陆地环境生物区陆地环境生物区 H河流环境生物区河流环境生物区 H沼泽环境生物区沼泽环境生物区 H湖泊环境生物区湖泊环境生物区H纬度、温度和湿度及水体性质对大陆环境分区最重要纬度、温度和湿度及水体性质对大陆环境分区最重要 ((1)陆地环境生物区)陆地环境生物区H 包括山岭、丘陵、平原、内陆盆地等,主体包括山岭、丘陵、平原、内陆盆地等,主体为受剥蚀区为受剥蚀区 H 常见化石为植物、孢子花粉、哺乳动物骨骼、常见化石为植物、孢子花粉、哺乳动物骨骼、腹足动物等腹足动物等•((2)河流环境生物区)河流环境生物区H 包括各个水系的主干及支流河床、河岸和河包括各个水系的主干及支流河床、河岸和河口三角洲等口三角洲等 H 化石主要产于山麓附近的水流沉积及河道形化石主要产于山麓附近的水流沉积及河道形成的河床和沙滩沉积物中成的河床和沙滩沉积物中 H 常见化石主要为硅藻、轮藻、孢粉、介形虫、常见化石主要为硅藻、轮藻、孢粉、介形虫、软体动物、鱼类和哺乳动物等软体动物、鱼类和哺乳动物等•((3)沼泽环境生物区)沼泽环境生物区H是陆地上的低洼潮湿地段是陆地上的低洼潮湿地段 H植物丛生,常有泥炭堆积植物丛生,常有泥炭堆积 H沼泽沉积一般以黑色泥岩为主,夹煤层,沼泽沉积一般以黑色泥岩为主,夹煤层,含大量植物化石含大量植物化石•((4)湖泊环境生物区)湖泊环境生物区H 包括含盐度不同的咸化湖泊和淡水湖泊包括含盐度不同的咸化湖泊和淡水湖泊 H 各类化石比较丰富,主要有植物、孢粉、种各类化石比较丰富,主要有植物、孢粉、种子、钙藻、昆虫、鱼类、陆相介形虫、叶肢介和子、钙藻、昆虫、鱼类、陆相介形虫、叶肢介和脊椎动物等脊椎动物等二、生物的环境分区二、生物的环境分区•海洋中生物的生活环境总的可分为海洋中生物的生活环境总的可分为::• 水底区(底栖生物生活区)水底区(底栖生物生活区)• 水层区(浮游生物区)包括所有的水层水层区(浮游生物区)包括所有的水层1、水底区、水底区•水底区:包括所有的海底以及高潮时海浪所及的全部地域水底区:包括所有的海底以及高潮时海浪所及的全部地域• 主要根据海水的深度和海底地形来划分主要根据海水的深度和海底地形来划分 H滨海带(潮间带)滨海带(潮间带)H亚滨海带(潮下带)亚滨海带(潮下带)H半深海带半深海带H深海带深海带H深渊带深渊带海洋生物深度分带海洋生物深度分带((1))滨海生物区滨海生物区littoral–范围范围:位于海岸附近的高、低潮线之间,即潮汐地带:位于海岸附近的高、低潮线之间,即潮汐地带或潮间带或潮间带 –地形特点地形特点:地形复杂,海湾、泻湖、河口、三角洲、:地形复杂,海湾、泻湖、河口、三角洲、岛屿等岛屿等 –环境特点环境特点:波浪和潮汐作用强烈,海水含氧充足、光:波浪和潮汐作用强烈,海水含氧充足、光照强,但含盐度、温度、光线、水流等因素昼夜变化照强,但含盐度、温度、光线、水流等因素昼夜变化很大很大 –生物特点生物特点:生物总体贫乏,除一些与海底有关的植物:生物总体贫乏,除一些与海底有关的植物外,动物一般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固着生长在岩石上外,动物一般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固着生长在岩石上( (如牡蛎、藤壶)、潜穴生活或在硬底上钻孔生活如牡蛎、藤壶)、潜穴生活或在硬底上钻孔生活((2))浅海生物区浅海生物区shallow sea–范围范围:从潮汐地带向下直到陆棚与大陆斜坡之界处:从潮汐地带向下直到陆棚与大陆斜坡之界处( (低低潮线潮线-200m) -200m) –地形特点地形特点:海底地形较平缓:海底地形较平缓 •环境特点环境特点:含盐度变化不大;温度只受季节的影响;含氧:含盐度变化不大;温度只受季节的影响;含氧充足,波浪及潮汐作用使其有良好的通气性;上部水动力充足,波浪及潮汐作用使其有良好的通气性;上部水动力条件较强;光线可以透入海底:条件较强;光线可以透入海底:0-80m0-80m为强光带,为强光带,80-200m80-200m为弱光带为弱光带 •生物特点生物特点:生物种类多,分异度高,:生物种类多,分异度高,90%90%以上的海洋生物以上的海洋生物生活在此区;海底是底栖生物生活的主要场所,且多为狭生活在此区;海底是底栖生物生活的主要场所,且多为狭盐分生物;中部生活着游泳生物;上部生活着浮游生物盐分生物;中部生活着游泳生物;上部生活着浮游生物((3)半深海生物区)半深海生物区bathyal–范围:范围:200-1000m,为陆棚外缘和大陆斜坡上,为陆棚外缘和大陆斜坡上部地区部地区 –地形特点:地形特点:平均坡度平均坡度4º17´(现代)(现代) •环境特点:环境特点:海水平静;温度、盐度比较稳定;含海水平静;温度、盐度比较稳定;含氧量稍低;为无光带氧量稍低;为无光带 •生物特点:生物特点:一般没有藻类生长,生物种类稀少,一般没有藻类生长,生物种类稀少,底栖生物以食腐类生物为主底栖生物以食腐类生物为主((4)深海生物区)深海生物区abyssal–范围:范围:深度大于深度大于1000m1000m的大陆斜坡下部至深海的大陆斜坡下部至深海底部的广大深海盆区底部的广大深海盆区 –地形特点:地形特点:海底平坦、或为深海沟和海底山脊海底平坦、或为深海沟和海底山脊所分解所分解 –环境特点:环境特点:黑暗、寒冷(一般在黑暗、寒冷(一般在2-102-10度)、水度)、水压力大压力大 –生物特点:生物特点:生物稀少,主要为一些特化无眼的生物稀少,主要为一些特化无眼的鱼类和甲壳类;生物骨骼多为硅质,食泥或食鱼类和甲壳类;生物骨骼多为硅质,食泥或食腐腐2、、水层区水层区•在水平方向上,水层区可分为在水平方向上,水层区可分为::• 浅海区浅海区:即浅海带之上的海水部分:即浅海带之上的海水部分• 大洋区大洋区:即水底区半深海带至深海带:即水底区半深海带至深海带之上的海水部分之上的海水部分• 大洋区大洋区–范围:范围:指远离海岸的半深海和深海区上层水域指远离海岸的半深海和深海区上层水域 –环境特点:环境特点:上部为透光带、下部为无光带上部为透光带、下部为无光带 生物特点:生物特点:为远洋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的主要为远洋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的主要生活场所。
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的主要食源,它生活场所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的主要食源,它们死亡后壳体沉入海底常形成硅藻、放射虫、或们死亡后壳体沉入海底常形成硅藻、放射虫、或有孔虫软泥有孔虫软泥三、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三、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海洋或大陆水域中生物的生活方式分:海洋或大陆水域中生物的生活方式分:•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 游泳生物游泳生物• 底栖生物底栖生物海海洋洋生生物物的的生生活活方方式式((图图解解))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plankton::H没有真正的游泳器官,常没有真正的游泳器官,常随波逐流、被动地漂浮随波逐流、被动地漂浮在水中在水中 H特征:特征:身体一般呈辐射对身体一般呈辐射对称的圆形或球形,个体称的圆形或球形,个体微小,骨骼不发育或质轻微小,骨骼不发育或质轻多孔,壳常多刺以增大多孔,壳常多刺以增大表面积表面积 H主要类型:主要类型:单细胞微小的单细胞微小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其他一动物和植物以及其他一些生物的幼虫(如硅藻、些生物的幼虫(如硅藻、放射虫、抱球虫,海绵、放射虫、抱球虫,海绵、腔肠、软体动物等的幼虫腔肠、软体动物等的幼虫)) • 游泳生物游泳生物nekton::H具游泳器官、能主动游泳具游泳器官、能主动游泳的生物的生物 H特征:身体常呈流线型,特征:身体常呈流线型,两侧对称,运动、捕食两侧对称,运动、捕食和感觉器官较发达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H主要类型:多为进化较高主要类型:多为进化较高级的食肉动物,如无脊级的食肉动物,如无脊动物中的头足类和脊椎动动物中的头足类和脊椎动物中的大多数鱼类物中的大多数鱼类 底栖生物底栖生物benthos::H指生活在水层底部,经常指生活在水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生物离不开基底的生物 H包括包括表生生物和内生生物表生生物和内生生物 表表生生物生生物epibenthos:生活在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上的底栖生物。
基底表面以上的底栖生物 包括底栖活动型生物和底栖包括底栖活动型生物和底栖固着生物固着生物 内生生物内生生物endobenthos:生活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下的生物在基底表面以下的生物 包括潜穴生活的生物和钻孔包括潜穴生活的生物和钻孔生活的生物生活的生物 底栖生物底栖生物benthos::–按生活方式可进一步划分为按生活方式可进一步划分为6 6种种类型:类型:H海底固着生活海底固着生活 H躺卧海底生活躺卧海底生活 H潜穴生活潜穴生活 H钻孔生活钻孔生活 H海底爬行生活海底爬行生活 H近底游泳生活近底游泳生活四、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四、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1、、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1)) 温度温度temperature including climate temperature including climate –来源:来源:光照、地热、海底火山喷发和熔岩作用光照、地热、海底火山喷发和熔岩作用 –影响温度的主要因素影响温度的主要因素:: •纬度:纬度:与光照强度和光线入射角有关与光照强度和光线入射角有关 •季节季节 •水深:水深:一般表层水温变化较大,底层水体的温度较一般表层水温变化较大,底层水体的温度较稳定。
海水中仅在稳定海水中仅在250-300m250-300m以上的水层才有季节性以上的水层才有季节性温度变化,其下水层温度终年无大变化温度变化,其下水层温度终年无大变化 •洋流:洋流:由于洋流作用,可造成局部地区增温或降温由于洋流作用,可造成局部地区增温或降温 •海拔:海拔:一般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一般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1)温度)温度temperature including climateH温度对生物影响的机制温度对生物影响的机制: H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生物的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生存和繁殖来控制生物来控制生物的分布,因为生物的繁殖需要有一定的温度作保障的分布,因为生物的繁殖需要有一定的温度作保障 H温度对生物影响的主要表现和结果温度对生物影响的主要表现和结果: H温度控制着生物的纬向分布,从两极到赤道,生物温度控制着生物的纬向分布,从两极到赤道,生物种类逐渐增多,动植物的种类逐渐增多,动植物的丰度和分异度均逐渐增高丰度和分异度均逐渐增高 H温度造成生物的温度造成生物的分区现象分区现象,如热带生物区系和寒带,如热带生物区系和寒带生物区系生物区系 H广温广温生物生物eurythermal,, H狭温生物狭温生物stenothermal((2)水深)水深water depth•水深影响生物的主要表现和结果水深影响生物的主要表现和结果::H现代藻类在现代藻类在15-50m最为丰富,分布下限一般最为丰富,分布下限一般200m H 由于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其穿透海水的能力不同,造由于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其穿透海水的能力不同,造成不同类型的成不同类型的藻类在分布深度上的差异藻类在分布深度上的差异。
H 浅海近岸处多生长浅海近岸处多生长蓝绿藻蓝绿藻,在其下,在其下20-30m以以褐藻褐藻最最多,而多,而红藻红藻可分布在水深可分布在水深30-200m左右左右 H 水水深深控控制制着着植植物物的的垂垂直直分分布布,,因因此此势势必必影影响响其其他他以以植植物物为为食食的的草草食食性性动动物物的的分分布布,,并并最最终终影影响响到到肉肉食食性性动动物物的的分布分布((3)光线)光线light–与光线有关的因素:与光线有关的因素: y水深、水体的清澈度水深、水体的清澈度 x水体中光照强度及生物的水体中光照强度及生物的分带性分带性 强光带:强光带:0-80m,水底植物、浮游植物及各类动物都,水底植物、浮游植物及各类动物都很丰富很丰富 弱光带:弱光带:80-200m,浮游植物大为减少,但红藻和硅,浮游植物大为减少,但红藻和硅藻较发育藻较发育 无光带:无光带:>200m,植物绝迹,动物稀少而特殊,植物绝迹,动物稀少而特殊 ((4)盐度)盐度salinityH盐度的变化:盐度的变化: z 淡水淡水0-0.5‰,半咸水,半咸水0.5-30‰,正常海水,正常海水30-40‰,超咸水,超咸水40-80‰,卤水,卤水>80‰H生物对盐度的适应性:生物对盐度的适应性: H正正常常盐盐度度海海水水中中生生物物种种类类多多样样,,但但当当海海水水的的盐盐度度升升高高或或降降低低时时,,便便出出现现海海水水的的咸咸化化或或淡淡化化,,这这都都会会引引起起生生物物在在种种类类和和数数量量上上的的变变更更,,常常表表现现为为生物种类贫乏生物种类贫乏 H窄窄盐盐性性生生物物stenohalina::只只能能适适应应正正常常盐盐度度海海水水生生活活的的生生物物((造造礁礁珊珊瑚、头足类、棘皮动物、部分腕足类)瑚、头足类、棘皮动物、部分腕足类) H广广盐盐性性生生物物euryhalina::能能够够适适应应盐盐度度变变化化范范围围较较广广的的生生物物((双双壳壳类类、、腹足类、苔藓动物、介形虫等)腹足类、苔藓动物、介形虫等) ((5)底质)底质substrate–定义:定义:底栖生物居住和生活所依附的基底环境物质底栖生物居住和生活所依附的基底环境物质 –硬底质:硬底质:如岩石、各种贝壳和其它坚硬的物体如岩石、各种贝壳和其它坚硬的物体 –软底质:软底质:为含有各种砂砾、细砂和淤泥的沉积物为含有各种砂砾、细砂和淤泥的沉积物 •不同底质中具有不同的动植物群不同底质中具有不同的动植物群:: •沿岸岩石及贝壳上沿岸岩石及贝壳上附着有许多藻类及各种具有固着附着有许多藻类及各种具有固着能力的无脊椎动物能力的无脊椎动物 •在潮间带各种硬底质在潮间带各种硬底质中还可见钻孔生物中还可见钻孔生物 •在在砂质软底砂质软底中则以潜穴为主中则以潜穴为主 •泥质软底泥质软底中常有丰富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甲壳类中常有丰富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甲壳类((6)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含氧量含氧量——含氧量少,有害气体多(氨、硫化氢、含氧量少,有害气体多(氨、硫化氢、甲烷)对生物生长极为不利,如黑海甲烷)对生物生长极为不利,如黑海 –水体流动性水体流动性——流动性大,不利于生物生长发育流动性大,不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2、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相关概念相关概念共生关系共生关系symbiosissymbiosis::共同生活,互不损害对方共同生活,互不损害对方 共栖共栖commendsalismcommendsalism::一方获益,另一方无碍(麻雀与一方获益,另一方无碍(麻雀与红脚隼红脚隼- -巢寄生)巢寄生) 共生共生mutualismmutualism::双方获益(造礁珊瑚与虫黄藻、海葵双方获益(造礁珊瑚与虫黄藻、海葵与寄居蟹)与寄居蟹) 竞争关系竞争关系competitioncompetition::双方受伤,相互制约双方受伤,相互制约 对抗关系对抗关系antagonismantagonism::一方受伤害严重(羊与草地)一方受伤害严重(羊与草地) 抗生抗生antibosisantibosis::一方受害,另一方不获益一方受害,另一方不获益 侵占侵占exploitationexploitation::一方受害,另一方获益,如捕食、一方受害,另一方获益,如捕食、寄生(寄生虫、狼与羊)寄生(寄生虫、狼与羊)五、群落与生态系五、群落与生态系•1 1、群落、群落communitycommunity的相关概念的相关概念 z群落群落----共同生活在一定地区(小生境)的生物自然组合,共同生活在一定地区(小生境)的生物自然组合,这些生物在生活期间,在某些方面(如食物链、保护作用、这些生物在生活期间,在某些方面(如食物链、保护作用、居住条件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也即居住条件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也即群落是指生活在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物种的总和一定的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物种的总和 •群落有群落有4 4个基本特征:个基本特征: –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时空范围时空范围 –群落间的生物彼此间群落间的生物彼此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每个群落有其特征性的生物(每个群落有其特征性的生物(特征种特征种)) –具有特征性的营养结构(具有特征性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链))居群,特征种,居群,特征种,优势种优势种–群落由居群组成群落由居群组成 –居群居群population::某一特定时间内,由占据某一特定某一特定时间内,由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个体组成的群集空间的一群同种个体组成的群集因此,居群是种内因此,居群是种内某些个体的集合群落是由一个或多个居群组成某些个体的集合群落是由一个或多个居群组成 –特征种特征种characteristic species:即:即某一群落所特有的某一群落所特有的种,种,该种在其它群落中缺失或少见,可以用来作为该该种在其它群落中缺失或少见,可以用来作为该群落标志群落标志 • 优势种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指:指群落中个体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种,数量最多的种,即竞争能力强,最适合于该环境即竞争能力强,最适合于该环境的种。
它可是该群落的特征种,也可以不是的种它可是该群落的特征种,也可以不是化石群落化石群落–化石群落化石群落fossil community – 在时间观念上,在时间观念上,化石群落稍不同于现生群落化石群落稍不同于现生群落•主要强调的是主要强调的是共同生活在同一生境的生物组合共同生活在同一生境的生物组合,,并不是在同一个产地采集的化石组合都是化石群并不是在同一个产地采集的化石组合都是化石群落 一个化石群落是指那些经过仔细分析研究一个化石群落是指那些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定量、定性)、在(定量、定性)、在许多地区重复出现而其中物许多地区重复出现而其中物种成分很少变异的一种组合种成分很少变异的一种组合2、生态系的相关概念、生态系的相关概念•生态系生态系ecosystemecosystem::由群落及其所生存的环境共同组成一由群落及其所生存的环境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该综合体即为生态系个统一的整体,该综合体即为生态系•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而形成的有机界和无机界相统一的整体流转,而形成的有机界和无机界相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的内部必须具有以下四种基本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的内部必须具有以下四种基本的组成部分: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environmentsenvironments:维持生物生活的各种无机条件,包括:维持生物生活的各种无机条件,包括无机物、水、气体、日光等无机物、水、气体、日光等 –生产者生产者producerproducer:自养型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自养型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 –消费者消费者consumerconsumer:异养型生物,包括各类动物和某些腐生和寄生:异养型生物,包括各类动物和某些腐生和寄生菌类菌类 –分解者分解者decomposerdecomposer(或还原者):异养型微生物,如真菌类(或还原者):异养型微生物,如真菌类六、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六、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H指相化石分析方法指相化石分析方法 H形态功能分析方法形态功能分析方法 H群落古生态分析方法群落古生态分析方法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群落古生态分析法 主要主要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类型来分析类型来分析古环境古环境,,并根据并根据不同生态类型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在纵向上的演替来分析推断的群落在纵向上的演替来分析推断古环境古环境的演变的演变•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的原理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的原理 z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的研究内容和步骤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的研究内容和步骤 z确定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主要标志确定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主要标志((1)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的原理)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的原理•通过对通过对群落的分异度群落的分异度的统计,可以确定群落中种群的的统计,可以确定群落中种群的数量数量; ;根据各种群的根据各种群的生态习性生态习性来进一步弄清各群落中来进一步弄清各群落中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及群落内部能量的流动及群落内部能量的流动情况。
必须指出,由于古生物化石情况必须指出,由于古生物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古生物群落只是原生物群落的一部分保存的不完整性,古生物群落只是原生物群落的一部分 •通过对通过对群落的丰度群落的丰度的统计来确定群落中的的统计来确定群落中的优势种、次要种优势种、次要种和特征种和特征种并对各个群落进行命名,群落常以其优势种的并对各个群落进行命名,群落常以其优势种的名称来命名名称来命名 •根据群落在被研究的地层剖面上的根据群落在被研究的地层剖面上的垂直分布及群落类型自垂直分布及群落类型自下而上的演替下而上的演替,就可以推断,就可以推断沉积环境沉积环境从早期到晚期的变化从早期到晚期的变化情况情况其中生物的生活习性和分异度是两个很好的环境指其中生物的生活习性和分异度是两个很好的环境指示因素示因素 ((2)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的研究内容和步骤)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的研究内容和步骤在被研究的地层中在被研究的地层中尽可能多地采集古生物化石尽可能多地采集古生物化石对化石产出的层位和岩性进行登记和描述对化石产出的层位和岩性进行登记和描述 对每一层位上的化石组合进行解剖,对每一层位上的化石组合进行解剖,识别出原地埋藏的化识别出原地埋藏的化石和异地埋藏的化石石和异地埋藏的化石在确定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之后,就要对原地埋藏的化石在确定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之后,就要对原地埋藏的化石进行进行群落的丰度和分异度的统计群落的丰度和分异度的统计。
所谓丰度是指群落中各个物种个体数量的百分比;所谓丰度是指群落中各个物种个体数量的百分比;分异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即物种的多样性情况分异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即物种的多样性情况((3)确定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主要标志)确定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主要标志 1 1、原地埋藏的生物化石往往、原地埋藏的生物化石往往保存较完整保存较完整,表面微细构造往往未遭,表面微细构造往往未遭破坏,表面无磨损现象破坏,表面无磨损现象 2 2、原地埋藏的化石、原地埋藏的化石个体大小往往极不一致个体大小往往极不一致,包含有不同生长发育阶,包含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个体异地埋藏的化石由于在搬运过程中的分选作用,常常段的个体异地埋藏的化石由于在搬运过程中的分选作用,常常个体大小较一致个体大小较一致3 3、原地埋藏的双瓣壳化石一般是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二者大、原地埋藏的双瓣壳化石一般是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二者大致是致是1 1::1 14 4、生物化石保持、生物化石保持原来生活时状态原来生活时状态的为原地埋藏,反之,为异地埋藏的为原地埋藏,反之,为异地埋藏 5 5、除粪便、蛋外,、除粪便、蛋外,遗迹化石遗迹化石大多为原地埋藏。
大多为原地埋藏 化石的化石的生态类型与其埋藏环境生态类型与其埋藏环境是否一致是判断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重是否一致是判断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标志之一 不同时代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化石保存在一起时,老的化石应该属于异地埋藏这种情况往保存在一起时,老的化石应该属于异地埋藏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保存在老地层中的化石被重新风化剥蚀出来后再次沉积到新地往是由于保存在老地层中的化石被重新风化剥蚀出来后再次沉积到新地层中所致层中所致。